集腋成裘 厚积薄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腋成裘厚积薄发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目前有许多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状况很不满意,尽管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讲了不少的理论、技巧,学生也操练了许多,但效果总是不明显,似乎作文教学已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本人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及阅览室,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训练,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做法是要求他们做到“四到”:
一是眼到。
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在课外阅读上多下功夫。现在不少的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我认为与乏味的程式化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处于抑制状态,听的效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说自己主动去阅读了。
所以要发挥学生“眼”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摒弃陈旧落后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课内促课外,使其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比如在指导学习《伟人细胞》、《童年的朋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课文时,可以借助作品本身的精彩情节,让学生探究、交流、讨论,感受贾里、外祖母、鲁智深等人的形象,再伺机推荐《男生贾里》、《童年》、《水浒》等名著,让他们在课后阅读,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了解到书本以外的信息,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素材及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的生活圈子较窄,不外乎学校和家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他们看到的往往是学校和家庭里的一些事情,不可能像作家一样长期投身于生活的海洋中去,生活比较单一、枯燥,也很平凡。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腹中无货,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方面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博采众长,要能够跳出书本,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身边的人与事。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作品与生活的真善美,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是口到。
阅读的方式比较多,有斟字酌句的精读,一目十行的略读,凝精聚神的默读,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现在不少的学生只注重了“阅”,而忽略了“读”。其实朗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也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可以把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意溢于言表,以其声、情来感染他人,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环境氛围。还可以把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直观地抒发出来,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字音读准,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长期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读得有情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以提高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他们语言的概括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大有裨益。因此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平时说话,必然会趋于流畅、简明、连贯、得体,语言更规范,条理更清晰,感染力更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不仅如此,朗读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很好地诠释了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学生阅读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这些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是学生可以把躺在作品中的文字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内在的思想感情,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所描绘的各种形象、场景画面,享受着一种再创造的乐趣。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见识了许多字词及精彩语句,有利于纠正平
时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形成一定的语感,丰富了词汇,洗练了语言,同时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文章时用到这些词句,便能召之即来,呼之即出,正如《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要求她肚子里先有王摩诘、老杜及李青莲三人作底子,这样才能够达到前人所说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三是心到。
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开拓人的视野,净化人的语言,丰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想获得更多的收获,还得多用用“心”,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是它又高于生活,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的,是对生活的集中的、概括的反映,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孟子说得好“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身心投入、不注重思考是不行的。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的同时,还要领会作品的意象、意境、所表达的主旨和逻辑安排,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教师也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想象、感悟等能力。比如,在作品中有时会发现针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反映,这时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同,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的态度。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一些词语、段落非常精彩,就要想想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你自己在写作中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时学生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文化积淀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就会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就会知其言、辨其行、明其理。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用心去亲近感受,在想象、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想象、思考,力求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四是手到。
战国的赵括饱读兵书,健谈用兵之道,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因为他只是纸上谈兵。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了解了一些写作技巧,而在写作时,并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实战的经验,眼高手低。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说明只有平时经过认真的“下海”训练,才能熟悉文章之“机关”,才能“为之易”。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手多记多写多改。
所谓“多记”,就是将在阅读的作品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感触颇深的情节等及时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就便于以后的查阅,为写作积累素材,避免在写作时材料出现偏差的现象。“多写”就是在平时要多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看到作品中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精辟的见解等,自己就去模仿写一写;读到感人的情节就写写读后感,或者对故事进行改编、续写等。这样以读促写,让自己的观点、感情、智慧等在文章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多改”就是将写好的文章进行修改。写文章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创作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稿,所以文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忽、不足和错误。唐朝贾岛的“推敲”典故至今广为流传,就提醒我们对写好的作文,一定要仔细斟酌,认真推敲,不断修改,这样文章才能逐步接近完善。当一篇经过精心构思与多次雕琢的作品成型后,学生不仅可以得到一种成功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大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是对写作的一种策动,它开阔着学生的视野,促成着学生特有情感体验的生成。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使每一位学生坚信:多阅读,你就会储备大量的素材;多阅读,你就会写;多阅读,你就会写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