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一、引言医疗质量与安全是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探讨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意义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1. 为全面评估医疗机构的质量与安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 为医疗机构提供改进服务的具体方向和措施。
3. 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与竞争,推动医疗质量的提升。
4. 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内容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1)手术并发症率:衡量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技术水平。
(2)不良事件报告率:反映医疗机构对不良事件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3)患者满意度:衡量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2. 医疗安全评价指标(1)药物误用率:反映用药过程中的错误率和不良反应率。
(2)医疗器械故障率:衡量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3)院内感染率:反映医疗机构的卫生管理和感染控制水平。
3. 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收集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评估。
(2)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
(3)评价报告:根据评价结果撰写评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以下措施:1. 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相关责任和标准。
2. 完善数据收集和信息化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与安全意识,加强培训和教育。
4. 加强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提升。
5. 持续改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总结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要素,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一、流程与时限1.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
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
2.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
力争达到使用“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患者数占就诊患者数10%。
3.超声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大型设备检查项目自开具检查报告申请单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48小时。
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6小时,细菌学等检验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4天。
术中冰冻病理自送检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4.投诉的按时处理反馈率>90%。
5.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比例100%。
二、医疗质量与安全1.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
2.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率≥90%。
3.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手术、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履行患者告知率100%。
4. 普通门诊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医师比例≥60%。
5.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10分钟。
6.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
7.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8.合格病历率≥90%。
9.平均住院日≤12天。
10.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
11.病床使用率84—93%。
12.病床周转次数≥19次/年。
13.基础护理合格率≥90%。
14.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0%。
1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6.手术安全核查率100%。
17.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率100%。
三、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
(2)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
(3)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60%。
(4)CT检查阳性率≥70%。
(5)MRI检查阳性率≥70%。
(6)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70%。
(7)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0%。
(8)治愈好转率≥90%。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四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为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推动医院内涵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强化科室质量意识,根据____部《二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医技科室日常工作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动态监管和科学评价,要求科室认真____学习并严格落实。
一、临床科室综合质量与安全指标量化体系监测指标由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病案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急诊质量等部分组成,由临床住院科室、手术科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及急诊医学科参与。
(一)临床住院科室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1、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逐年上升2、住院重点疾病的死亡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3、两周或一个月内再住院同比下降或合理4、非预期手术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5、患者安全类指标(1)手术安全核查率____%(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漏报率0(3)各类患者知情同意书签署率____%。
6、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2)平均住院费用下降(3)患者满意度上升7、合理用药监测指标(1)全院药占比≤____%,各科药比不超过医院定标(2)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____%(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____%8、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断提高,全员手卫生依从性≥____%(2)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____%(二)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逐年上升2、住院重点手术死亡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3、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4、手术后并发症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5、手术后感染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6、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时间控制在术前____分钟至____小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7、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三)急诊质量与安全指标1、接受急诊诊疗总例数与死亡例数之比2、进入急诊抢救室总人数与死亡例数之比3、急诊分诊与急诊就诊患者例数之比4、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血肿、外伤性胸、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等)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不超过____分钟。
医疗质量相关指标测评制度
医疗质量相关指标测评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医护人员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包含临床医疗人员、技术人员、护士和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内部的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测,明确评估指标和流程,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绩效,并促进医院的连续发展。
第二章评估标准第四条医疗质量评估重要包含以下指标:1.医疗安全指标:评估医院内医疗手术、药品使用、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2.医疗操作指标:评估医疗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水平等。
3.医疗纠纷指标:评估医疗纠纷的数量、处理及解决情况。
4.患者满意度指标:评估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第五条医疗质量评估的具体指标和权重由医院管理层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订立,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机制,确保评估指标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评估流程第七条医疗质量评估流程如下:1.订立评估量划:医院管理层依据评估指标订立年度和季度的评估量划。
2.数据手记:各科室依照评估量划收集和整理相应的数据,并进行归档。
3.数据验证:医院质控部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验证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评估分析:医院质控部门依据评估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5.评估反馈:医疗质量委员会对评估报告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向相关科室和责任人供应评估反馈。
6.整改措施:科室和责任人依据评估反馈,订立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7.评估总结:医院管理层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整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医疗质量评估记录档案,保管评估数据和报告,以备相关部门的查阅和监督。
第四章监督与惩罚第九条医院管理层应加强对医疗质量评估工作的监督,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十条对于评估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和责任人,医院管理层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包含但不限于:通报批判、降低职务、停薪留职、提前解聘等。
医疗质控指标与评估制度
医疗质控指标与评估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了提高医院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规范医疗服务流程,减少医疗风险,订立本《医疗质控指标与评估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相关部门,包含但不限于:临床科室、护理部、药剂科、影像科、检验科等。
第三条定义1.医疗质控:指通过监测、评估、分析医疗过程和结果,以实施质量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2.医疗质控指标:医疗质控活动中用于衡量医疗质量的各项指标。
3.医疗质量评估:对医院医疗质量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价。
4.医疗风险:指医疗过程中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或不良后果的因素。
5.患者安全:指保护患者免受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的损害。
第四条质控委员会1.本医院设立质控委员会,由院领导担负主任,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构成。
2.质控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医院的医疗质控指标和评估制度的实施,通过定期开会、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推动医疗质量的改进。
第五条质量管理团队1.每个科室应组建质量管理团队,包含质量管理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等。
2.质量管理团队负责订立本科室的医疗质控指标和评估量划,并监督实施。
3.质量管理团队应定期向质控委员会报告医疗质控工作的进展和成绩。
第二章医疗质控指标第六条指标订立原则1.指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2.指标应可量化、具有操作性。
3.指标应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4.指标应与科室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第七条临床科室指标1.临床科室应订立和执行符合本医院标准的临床路径,实现规范化诊疗。
2.临床科室应按规定要求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护理记录和手术记录等工作,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
第八条护理部指标1.护理部应订立和执行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护理质量。
2.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提升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本领。
3.护理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和安全。
第九条药剂科指标1.药剂科应建立药品管理制度,包含采购、储存、配药、使用和处理等环节。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一、认真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二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处方管理规定、抗生素使用规范等。
二、严格基础医疗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1、加强病历书写的管理,按照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2010版)进行书写,实行科室自查、病案室专人系统检查、医务科抽查等二级管理。
甲级病历率≥95%。
2、加强三基训练,定期进行培训、考试。
3、持续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包括:诊断准确,治疗安全、及时、有效、经济。
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5%;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70%;平均住院日≤10天;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病床使用率≥90%。
三、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治疗。
1、合理检查1)规范各种疾病的相关检查,检查及时、合理、全面,及时了解检查结果。
2)检查要有指征,禁止乱检查。
检出阳性率要达到有关要求。
3)检查的报告要及时、正确:在要求的时间内出具报告。
4)大型检查、特殊检查治疗,事前要问病人或家属交待清楚,征得同意后实施。
2、合理用药。
1)用药要有适应证,合理、有效、安全、经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或停药。
2)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加强细菌及耐药性监测,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抗生素的使用率≤50%。
3)认真执行《处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处方合格率≥95%。
4)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持续监测药物副作用。
5)贵重、自费药品需要病人、家属同意签字。
3、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水平。
1)认真落实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2)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
3)严格执行大、中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重点是: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输血选择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问题。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前言在传统的医疗领域,医生和患者的互动不够广泛,往往导致患者对于自身的病情不够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也可能因此出现失误。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全面评估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指标制度,促进北大医院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什么是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是基于北大医院现有的医疗设施、技术和资源现状,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量化指标评价方法,对该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进行定量评价。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实力和防范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相关指标1. 门急诊指标门急诊指标是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包括患者的平均等待时间、接到患者预约后的主治医生时间、医护人员工作量负担、门急诊量和医疗费用支出等几项核心指标。
2. 病房指标病房指标是评价医院床位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指标之一。
包括病房住宿环境细节、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床位的人员流动情况等几个核心指标。
3. 护理指标护理指标是评价医院护士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指标之一。
包括护士的专业技能、服务态度、护理工具的卫生状况等几个核心指标。
4. 医疗技术指标医疗技术指标是评价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医疗安全的指标之一。
包括医疗设备的质量和维护状况、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核心指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意义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意在评估和监控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情况,并在其中制定可行的量化指标,既可以便于北大医院对自身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可以作为医院与公众对话的切入点,为相关方提供明确清晰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标准。
另外,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实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疗服务的实效性。
2.提升医院对于患者的服务体验。
3.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4.促进医院自身和行业自律机制的形成。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应用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在应用时,需要医护人员、患者、监管部门的共同协作,实现监管全程的透明和互动。
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
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一、引言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服务提供的基础,是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患者权益的保障。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并实施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量化指标的建立与应用至关重要。
二、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概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是衡量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具体数值,通过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评价和改进等环节,对医疗质量和安全进行持续改进和监控。
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包括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满意度指标等多个方面。
三、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体系3.1 过程指标过程指标主要反映医疗过程中各项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 病例合格率:反映医生书写病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反映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 感染发生率:反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反映手术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 医疗纠纷发生率:反映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
3.2 结果指标结果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服务的最终效果,包括但不限于:- 治愈率:反映医疗机构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 好转率:反映医疗机构治疗疾病的效果。
- 病死率:反映医疗机构对严重疾病的救治能力。
- 患者满意度:反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
3.3 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指标主要反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但不限于:- 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 患者投诉率:反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意程度。
四、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应用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体系,定期收集、统计、分析指标数据,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应将量化指标应用于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五、总结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量化指标是衡量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完善的量化指标体系,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和监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权益。
2023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
2023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2023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指标的制定、评价方法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指标的制定为了评价医疗质量与安全,首先需要确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指标。
在2023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指标制定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指标:包括手术安全、用药安全、感染控制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用于评估医疗机构在患者安全方面的表现。
2.效果指标:主要针对医疗技术和医疗过程的评价,包括手术成功率、疗效达标率、康复期病情改善情况等。
3.满意度指标:评估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包括就诊体验、沟通效果、医患关系等。
4.病案指标:通过病案管理的评价,包括病案完整性、病案质量等,用于检测医疗机构的诊疗质量和专业水平。
二、评价方法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评价方法应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1.定量评价: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通过统计方法得出评价结果,如利用指标得分体系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评定。
2.定性评价: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医患沟通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以获取更贴近实际情况的信息。
3.综合评价:将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形成综合评价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情况。
三、实施机制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1.数据收集与管理: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及时采集有关指标的数据,并进行可靠的数据存储与管理,为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专家评审:设立专家评审团队,对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结果进行专业评审,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政策引导与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通过政策激励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本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本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保障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在医疗机构中开展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能够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以____字的篇幅,介绍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范本。
1. 评价指标的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指标应以患者权益和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为基础,具体包括医疗事故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器械设备状况、医务人员执业能力等。
制定评价指标应围绕医疗机构特点、服务需求和现有技术水平等因素,确保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数据采集与整理为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和整理机制。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
同时,应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质量与安全评价报告。
3. 评价方法与工具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可采用多种方法与工具,如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
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使用文字、图表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便于医疗机构和患者理解和应用。
4. 评价结果的公示与反馈评价结果应向社会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医疗机构应将评价结果及时公示,并且提供反馈机制,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和建议。
同时,应建立内部改进机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改进医疗过程和管理措施,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评价结果的应用与改进评价结果应用于医疗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了解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管理方案。
医疗机构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评价结果不达标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和惩罚,形成压力和动力,推动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不断提升。
6. 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与改进。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定期进行评价结果的监测和反馈,随时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和方法。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一)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对提高我国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评估、医疗质量改进等方面,详细阐述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的内容。
二、医疗质量管理1. 医疗质量管理概述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和持续改进,以确保医疗服务安全、有效、便捷、满意。
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障、质量改进。
2. 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控制组、医疗质量保障组、医疗质量改进组,分别负责相应的工作。
(3)各级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3. 医疗质量管理内容(1)医疗质量控制:通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有效、规范。
主要包括:a.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b. 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c. 提高医疗文书质量;d. 加强院内感染控制;e. 开展医疗技术培训与考核。
(2)医疗质量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权益。
主要包括:a. 制定并落实医疗安全管理制度;b.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c. 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d.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3)医疗质量改进:通过分析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主要包括:a. 开展医疗质量监测;b. 分析医疗质量指标;c. 制定并实施医疗质量改进计划;d. 评价医疗质量改进效果。
三、医疗质量评估1. 医疗质量评估概述医疗质量评估是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价。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量化评价制度,能够为医疗机构提供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提高医疗机构间的比较透明度。
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确立评价指标: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就医者的角度出发,包括医疗技术水平、诊疗效果、医生患者沟通等方面的指标。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可以包括医疗设施条件、医学仪器设备的状况、医生和护士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还可以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包括医疗法规合规性、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等方面的指标。
2.设立评价机构:建立独立的评价机构,负责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评价工作。
评价机构需具备专业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知识和评价方法,通过对医疗机构的资料、现场实地考察等方式,制定评价报告和评价结果,为医疗机构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3.定期评价: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应定期进行评估,建立长效监管体系。
医疗机构每年都要接受一次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参考,促使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4.开展信息公开: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评价结果应向公众进行公开,以增加医疗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公众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状况,做出选择和决策。
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医疗机构之间比较的依据,引导医疗机构竞争,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总之,建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量化评价制度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明确评价指标、设立评价机构、定期评价和开展信息公开等措施,能够推动医疗机构的整体提升,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和评价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指标和评价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保障患者权益,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规章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院全部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人员。
2.全部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评价相关的具体工作应符合本规章制度要求。
第三条定义1.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效果、安全、满意度和经济性的综合表现。
2.医疗质量管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医疗服务全过程开展规范和监控,以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活动。
3.医疗质量评价:利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4.医疗质量指标:用于衡量医疗质量的量化指标或衡量标准。
第二章医疗质量管理指标第四条分类原则1.医疗质量管理指标依照不同的维度和环节进行分类。
2.分类原则包含:医疗过程指标、医疗结构指标、医疗结果指标。
第五条医疗过程指标1.医疗过程指标包含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规范性指标。
2.例如:手术操作符合规范的比例、疑难病例会诊的响应时间等。
第六条医疗结构指标1.医疗结构指标包含医院设备、人员编制和科室管理等方面的指标。
2.例如:医疗设备的完好率、人员培训合格率等。
第七条医疗结果指标1.医疗结果指标包含疾病治愈率、住院病死率等方面的指标。
2.例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人病愈率等。
第三章医疗质量评价第八条评价方法1.医疗质量评价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2.定量评价重要依据医疗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3.定性评价重要依据患者满意度调查和病例讨论等方法进行评估。
第九条评价过程1.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人员参加医疗质量评价活动。
2.评价过程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措施订立等环节。
第十条评价结果使用1.医疗质量评价结果应及时向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通报。
2.评价结果用于激励医务人员改进工作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流程第十一条流程规定1.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
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6篇)
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质量监控1、各临床科室或个人可以用书面、电话等方式,把了解或掌握的医疗质量隐患及时反映到医教管理部门。
2、临床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监管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与监控。
3、医教管理部门每季进行一次全所医疗质量大检查,深入了解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在检查中发现的医疗质量问题当面向科室负责人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
通报医疗质量检查结果。
4、医教管理部门对医疗流程、医疗设施和患者群体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制定安全目标、处置预案和处理措施,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医疗质量评价1、临床科室每个月召开一次医疗质量与安全会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管理、医疗技术制度、规章制度落实等,解析评价医疗质量。
2、全所医疗质量评价工作由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平时和医疗质量大检查中发现的医疗质量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对严重违反医疗质量安全的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对医疗质量管理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2)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质量监控1、各临床科室或个人可以用书面、电话等方式,把了解或掌握的医疗质量隐患及时反映到医教管理部门。
2、临床科主任为科室医疗质量监管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与监控。
3、医教管理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医疗质量大检查,深入了解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情况,在检查中发现的医疗质量问题当面向科室负责人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
通报医疗质量检查结果及考核评估工作。
4、医教管理部门对医疗流程、医疗设施和患者群体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制定安全目标、处置预案和处理措施,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5、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并____实施,持续改进。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3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医疗质量与安全是衡量医疗机构能否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医疗服务的重要指标。
为了促进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提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进行阐述。
一、医疗质量评价指标1. 治愈率:治愈率是评估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对于各类疾病是否能够达到治愈的效果。
治愈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和治疗效果。
2. 术后并发症率:术后并发症率是评估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术后并发症率的低高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手术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
3. 门急诊等候时间:门急诊等候时间是评估医疗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在接诊患者时的等待时间。
门急诊等候时间的短长可以反映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高低。
4. 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是评估医疗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在治疗感染病时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合理管理程度。
二、医疗安全评价指标1. 医疗事件报告率:医疗事件报告率是评估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对于各类医疗事件是否及时上报的情况。
医疗事件报告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安全文化和监管措施。
2. 医疗错误发生率:医疗错误发生率是评估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发生的风险。
医疗错误发生率的低高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能力。
3. 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评估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患者对于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
患者满意度的高低可以反映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患者关怀程度。
4. 医疗设备安全:医疗设备安全是评估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衡量了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情况。
医疗设备安全的合格率可以反映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与评价考核制度
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与评价考核制度一、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1.医疗过程指标:包括医生诊断与治疗程序的规范、治疗方案的正确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等。
例如,医生的临床用药是否符合规范,医生的诊断是否准确等。
2.病患满意度指标:通过病患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病患对中医医疗服务的评价,从而提供改进的依据。
3.不良事件发生率指标:通过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4.医院内外感染控制指标:通过合理的感染控制措施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医院内外感染的发生。
5.中医技术水平指标:包括医生的技术水平、操作规范性的考核等。
例如,针灸操作的规范性、妇科手术的技术水平等。
二、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方案1.严格执行中医医疗规范:制定中医医疗的操作规范和治疗程序,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可控性。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对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进行中医医疗知识和技术的培训与考核,提高其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3.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机制:建立不良事件报告的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意外和不良事件,以减少患者损害。
4.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消毒、隔离、洗手等,以防止医院内外感染的发生。
5.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定期对医院进行审核和评估,制定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1.开展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通过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进行考核,了解医院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2.病患满意度调查:通过对病患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病患对中医医疗服务的评价,及时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病患满意度。
3.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建立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对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中医技术水平考核: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例如组织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
01
02
03
医疗质量指标
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评 估医院在医疗质量方面的 表现,如诊断准确率、手 术并发症率等。
病人安全指标
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评 估医院在病人安全方面的 表现,如院内感染率、药 物不良反应率等。
资源利用指标
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评 估医院在资源利用方面的 表现,如平均住院天数、 床位使用率等。
03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 的监测与评估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临床数据
收集病人的诊断、治疗、手术、护理等临 床数据。
影像数据
收集病人的影像学检查数据,如X光片、 CT、MRI等。
病理数据
收集病人的病理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等数 据。
实验室数据
收集病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 尿常规、生化检查等。
指标计算与分析
详细描述
除了数据质量外,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也是一大挑战。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 针对不同的情境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此外,随着医学和健康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指 标体系,以保持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监测与评估的成本效益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监测与评估的成本效益问题是在实施医疗质量与安全量 化指标评价制度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建立量化指标评价制度旨在客观评估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持续改进。
定义与概念
医疗质量是指医疗服务的安全 性、有效性、及时性、合理性 和公平性。
医疗安全是指医疗服务过程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规定的以 外的心理、生理或功能损害。
量化指标评价制度是指运用数 据和指标对医疗质量与安全进 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 价制度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范文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人们寻求医疗服务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为了加强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监管和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指标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的建立。
一、指标的设计医疗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因此,指标的设计应注重全面准确反映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指标设计原则:1.多维度:在指标设计中应尽量涵盖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医疗流程、医疗资源、医护人员素质、患者满意度等多个维度,以全面评价医疗质量与安全。
2.可量化:指标应具备可量化的特点,即能够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和统计方法得出具体的数值。
例如,可以采用手术成功率、感染率、术后并发症率等指标来评价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3.标准化:指标设计中应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例如,可以参考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4.可比较性:指标设计中应注意指标的可比较性,即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不同时期之间的指标可以进行对比。
这对于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比较和学习,以及监管部门的评估和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评价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下面是一些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术:1.医疗记录:医疗记录是评价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数据来源,包括病历资料、手术记录、检查结果等。
可以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格式和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统计方法: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例如,可以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比例等。
3.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以寻找潜在的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因素。
2024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6篇)
2024年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医疗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如下:1、血液利用效率____%,血袋回收率____%;2、传染病报告率____%;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____%;4、医院感染漏报率不大于____%,医院感染率不大于____%;5、跌倒发生率;6、管路脱落发生率(包括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7、意外伤害发生率(如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8、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9、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估标准:1、月平均门诊人次;2、出院患者人次;3、平均住院日;4、药品费用占比;5、床位使用率____%;6、处方合格率不低于____%;7、住院患者三日内确诊率____%;8、出入院诊断符合率____%;9、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标____%,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____%,血袋回收率____%;10、传染病报告率____%;11、甲级病历率____%;1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____%;13、医院感染漏报率不超过____%,医院感染率不超过____%。
科室重点监控指标:1、压疮发生率;2、跌倒发生率;3、管路脱落发生率(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尿管、胃管、引流管、深静脉插管等);4、意外伤害发生率(如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5、24/____小时ICU再入院率;6、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肺部感染等);7、手术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术后死亡率;8、医院感染重点监测指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静脉导管感染、留置导管感染等);9、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10、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科室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及重点监测指标:1、五年累计麻醉相关死亡率不超过____%;2、月门诊人次;3、处方合格率不低于____%;4、完成成分输血指标达标____%,全血和成分输血适应症____%,血袋回收率____%;5、甲级病历占比____%(无丙级病历);6、意外伤害发生率(如烫伤、坠床、自杀、走失等);7、24/____小时ICU再入院率;8、全麻、硬膜外和腰麻、神经阻滞、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腰麻并发症发生率的准确统计,逐年下降;9、麻醉失败率的准确统计,逐年下降;10、患者对麻醉满意度的准确统计,逐年提高;11、危重疑难麻醉病例占比的准确统计;1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1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评价制度》为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推动医院内涵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强化科室质量意识,根据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医技科室日常工作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动态监管和科学评价,要求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落实。
一、临床科室综合质量与安全指标量化体系监测指标由医疗(医技)质量与安全、护理质量、病案质量、医院感染管理、门、急诊质量等部分组成,由临床住院科室、手术科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及急诊医学科参与。
(一)临床住院科室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1、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逐年上升2、住院重点疾病的死亡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3、两周或一个月内再住院同比下降或合理4、非预期手术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5、患者安全类指标(1)手术安全核查率100%(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漏报率0(3)各类患者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6、单病种质量监测指标(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2)平均住院费用下降(3)患者满意度上升7、合理用药监测指标(1)全院药占比≤50%,各科药比不超过医院定标(2)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30%(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8、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测指标(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断提高,全员手卫生依从性≥70%(2)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执行率>90%(二)手术科室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1、住院重点手术总例数逐年上升2、住院重点手术死亡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3、术后非计划重返再次手术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4、手术后并发症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5、手术后感染例数同比下降或合理6、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的使用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7、单病种过程(核心)质量管理(三)急诊质量与安全指标1、接受急诊诊疗总例数与死亡例数之比2、进入急诊抢救室总人数与死亡例数之比3、急诊分诊与急诊就诊患者例数之比4、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血肿、外伤性胸、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等)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不超过60分钟。
5、急诊高危患者收住院比例(%)。
6、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
(四)重症医学科质量与安全指标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2)全院药占比≤38.5%,重症医学科药比不超过医院定标。
2、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
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
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
5、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
6、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
7、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
8、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低于或等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
9、人工气道脱出例数。
(五)麻醉质量与安全指标1、麻醉工作量。
各种麻醉例数。
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室例数等。
2、严重麻醉并发症。
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4分的例数等。
3、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
二、实施及评价方法1、定期分析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指标的变化趋势,衡量本科室的医疗服务能力、手术治疗与质量水平。
2、根据分析本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解读评价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有持续改进效果。
3、要求各科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呈日渐正向变化趋势。
4、医院建立数据库,对各科的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汇总和定期评价。
5、对指标中存在的问题,由医教科及各职能科室分类汇总评价后,分别在院周会、科室质量与安全小组活动会上反馈,研究整改措施,推广先进经验,以实现质量持续改进。
三、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评价和改进监测与评价是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增强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监测与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持续医疗质量改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第二篇。
y病理科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doc病理科医疗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一、、认真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包括查对制度、三级医师复核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制度、病理诊断报告书写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等。
二、严格基础医疗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定期进行培训、考试。
,加强病理质量管理三、1、建立健全标本核对制度;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保存符合规定。
2、病理报告准确、规范,有严格的审核制度。
临床主要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70%;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95%。
3、病理诊断报告签发及时;大体标本病理报告,自接到标本至签发报告≤5个工作日;深切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疑难病例会诊≤7个工作日。
冰冻切片病理报告,自接到标本至签发报告30分钟内。
年度科室质量控制计划每月医疗质量控制重点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份:十二月份:科室日常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检查日检查人期员主要检查内容医疗质量存在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改进措施效果评价质控员签字年月日科主任签字年月日月份医疗工作总结门诊人次出院人数开放床位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次数住院患者人均住院患者药品费用费用实际药占比药占比定额危重患者例数死亡患者例数抢救次数抢救成功率手术例数手术死亡例数(手术科室填写)(手术科室填写)中等以上手术平均术前住院例数(手术科室填日(手术科室填写)写)甲级病案率成份输血率主要诊断与病三日确诊率理诊断符合率有无医疗纠纷发生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科主任签字年月日月份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总结检查日检查人期员主要检查内容医疗质量存在问题(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存在问题、相关责任人等)改进措施效果评价质控员年月日签字科主任年月日签字医务科、质检科医疗质量检查反馈科室根据医院医疗质量检查情况制订整改措施科主任签字:年月日全年医疗工作总结门诊人次出院人数开放床位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次数住院患者人均住院患者药品费用费用实际药占比药占比定额危重患者例数死亡患者例数抢救次数抢救成功率手术例数手术死亡例数(手术科室填写)(手术科室填写)中等以上手术平均术前住院例数(手术科室填日(手术科室填写)写)甲级病案率成份输血率主要诊断与病三日确诊率理诊断符合率有无医疗纠纷发生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科主任签字年月日院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审批流程科室讨论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可行性报告填写院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审批表相关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督促科室开展相关职能部门讨论签署意见试验性项目阶段小结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报主管院领导审批重大项目按规定需院领导班子讨论的同意报院领导班子集体开展讨论医疗工作请示报告流程出现下列情形。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多科协助抢救、院内感染流行、医疗行为失误、医疗纠纷、诊疗过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等。
科室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科主任、护士长指挥处理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告(医教科、护理部、防保科、院感科等)相关职能部门指挥处理报告主管院领导指挥处理按规定要上报的报上级主管部门第三篇: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第二节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一、解读为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总体情况,是以重返率(再住院与再手术)、死亡率(住院死亡与术后死亡)、安全指标(并发症与患者安全)三类结果质量为重点(一)住院重点疾病。
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二)住院重点手术。
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三)麻醉(四)住院患者安全类指标在本标准中引用的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在本标准中引用的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xx版(刘爱民主编译)。
以下每一项目与数据指标可通过住院病历首页采集,现分别作简要说明。
二、监测指标(一)住院重点疾病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
【解读】按每季、每年,统计每种病种期内总例数、死亡例数、15日内再住院率、31日内再住院率等监测指标,了解住院患者医疗质量的总体情况。
分母。
年龄≥18岁的全部因某疾病出院总例数。
分子(符合分母的标准,且符合以下一项者)。
①某病种的“死亡”出院患者;②属于同一疾病出院后2周与1月内再住院患者。
有以下十八种重点疾病及ICD10编码:1.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诊断ICD10。
I21-I22编码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心脏手术的患者。
2.充血性心力衰竭第二诊断ICD10。
I50编码为心源性心力衰竭的非产妇出院患者,不包括非心源性的心力衰竭和各种疾病的终末情况,并除外心功能Ⅱ级。
3.脑出血和脑梗死主要诊断ICD10。
I60-I63编码为脑出血、脑梗死的非产妇出院患者,排除编码为颅脑手术/操作的患者。
4.创伤性颅脑损伤主要诊断ICD10。
S06编码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5.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K25-K28伴有.0-.2,.4-.6亚目编码,K29.0,K92.2为消化道出血(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6.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主要诊断编码为ICD10。
T00-T07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7.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主要诊断ICD10。
J10.0,J11.0,J12-J18(不包括J17x)编码为细菌性肺炎(成人、无并发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诊断编码ICD10。
J44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所有非产妇、非创伤的出院患者。
9.糖尿病伴短期与长期并发症(1)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短期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透压、昏迷)。
(2)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糖尿病长期并发症(肾脏、眼睛、神经、循环或其他未特指并发症)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3)主要诊断ICD10。
E10-E14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下肢截肢且任意诊断编码为糖尿病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4)主要诊断ICD10。
E10-E14编码为未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无短期或长期合并症的非产妇出院患者。
10.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诊断ICD10。
E04编码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1.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主要诊断ICD10:K35.0,K35.1编码为急性阑尾炎伴弥漫性腹膜炎及脓肿的所有非产妇/非新生儿出院患者。
12.前列腺增生主要诊断IC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