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合集下载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

一些社群动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如气味 )来传递信息,这种化学通讯方式在某些 动物中尤为重要,如蚂蚁和犬科动物。
身体语言
社群动物还会利用身体语言来进行沟通 ,如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这些身 体语言可以传递情感、意图和信息。
社群等级
01
首领
社群动物中的首领通常是群体中最强壮或最聪明的成员,负责领导群体、
配偶选择
社群动物在繁殖时通常会选择合适的配偶,以保证后代的 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选择配偶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复杂的 求偶行为和社会互动。
亲本抚育
在社群动物中,亲本抚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父母通常会 共同照顾和抚养幼崽,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活。这种亲本 抚育有助于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和适应性。
03 不同动物的社群行为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社群行为)
目录
• 社群行为概述 • 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 • 不同动物的社群行为 • 社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群行为的生态意义
01 社群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社群行为是指动物个体在群体中 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 行为。
特点
社群行为具有明显的组织性、分 工性和协作性,个体在群体中扮 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应对外部威 胁和环境变化。
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分工合作
社群动物在群体内部有着明确的 分工合作,不同成员承担不同的 任务,如觅食、守卫、照顾幼崽 等,以提高整个群体的适应能力
和生存机会。
社会结构
社群动物通常具有明确的社会等 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成员在群体 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
权利和地位。
通讯方式
声音通讯
化学通讯
许多社群动物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如 鸟类的鸣叫、猴子的叫声等,声音通讯 在社群动物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4章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4章动物的社群行为

1978年Kenward的实验
利用受过训练的苍鹰 攻击正在取食的林鸽 结果发现,随着林鸽 群的增大苍鹰攻击成 功的机会也就越小。 原因:林鸽群越大就 越能在比较远的距离 发现猛禽的接近,因 而能够及早逃飞。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稀释效应
鸵鸟社群的增大虽然只能使警觉性稍有增 加.但却可以大大减少每一个个体被狮子吃 悼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狮子在每一次攻击叶 只能杀死一只鸵鸟.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 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 被猎杀的机会也就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 会由于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所谓的稀释和保护效应。
第四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就是指同一物种中的一些个体在一起共同 生活的时间比同种其他个体在一起生活的时间 更长所形成的群体。
动物社群的大小和复杂性在不同类群的动物中 有很大不同。在许多鱼类和两栖类动物中,只 在每年的生殖季节内才临时聚集在一起形成社 群,而有的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则一生都生活 在一个庞大而结构复杂的社会中。
社群生活对捕食者的好处(三)
便于捕捉较大的猎物
靠几个个体的联合进攻可把一个巨大的猎 物扑到,特别是在后者具有防卫能力的情 况下。这对于野狗和猎狗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方法致猎物于死地。
在庞大猎物拼命反抗和挣扎时,一些捕食 者可能受伤,但受伤个体依靠同伴带回的 食物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生存,减少死亡风 险。就由人报道一头受伤的雄狮依靠同伴 的猎物生存了几个月。
角马的幼马总是被母角马引导到角马群的另一面 去,以远离斑鬣狗的攻击,当斑鬣狗未发现角马 群中有可猎食的幼马时,它们是不会轻易冒险去 攻击成角马的。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警觉性的提高有助于及早发现捕食者: 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靠逃跑,不是靠隐蔽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四节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引言动物的社群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相互交流、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的行为。

这些行为被广泛认为是动物适应物种生存的一种方式。

社群行为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动物群体内部的交互关系,进而推断动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进化基础,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社群行为。

群体的形成和分布动物的群体可以按照种系、生态位和生境等多种分类方式。

•按照种系分类,一种动物可能会形成两种群体:繁殖群和非繁殖群。

例如,大约有30%的紫燕鸥为非繁殖群体。

•按照生态位分类,动物的群体可以根据它们占据的生态位中的视觉、听觉、味觉或运动能力等来划分。

例如,针叶林中的麋鹿往往是高阻碍生物,它们的移动需要突破障碍,因此它们构成的群体会更加分散。

•按照生境分类,动物的群体需要考虑它们所生活的区域。

例如,开放草原上的动物群体常常基于其生态环境而组成为单层次群体。

在一个群体中,动物之间往往会有一定的等级和社交地位。

一些动物可能会被认定为包括领袖或者群体的社交中心。

领袖在群体内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也更能够在群体的决策中发挥作用。

此外,一些动物可能在群体中被视为费力贡献者或被视为漏洞。

这些动物的社交地位在群体中有所不同,也在群体内影响着它们的行为。

动物的交流行为在一个群体中,动物的交流行为至关重要。

动物交流的方式可能包括视觉、声音和化学信号。

这种交流可以越过多个生境和空气中的物质,使得群体中的动物可以彼此了解、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

视觉信号在动物社交中,视觉咨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因为动物社交行为通常与性和家族有关。

例如,鸟类可能会用羽毛、头发或膨胀的头部来吸引异性。

花鸟鼓鼓通常展示鲜艳的颜色会使它们在繁殖和同性互相引起注意。

大猩猩的群体通常通过体型、姿态和行动来确定阶层或社交地位。

声音信号声音也是动物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信号。

很多动物会用声音来吸引异性、警告群体或者沟通日常事务。

在某些群体中,如海豚和鲸鱼等智能动物,声音的传递可以用于寻找食物和繁殖伴侣。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动物社群行为的种类和实例3. 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4. 人类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种类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作用和人类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社群行为的差异。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社群行为。

2. 新课导入: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社群行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讲解:归纳总结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6. 课堂小结:强调动物社群行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种类和实例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意义和作用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对人类对动物社群行为影响和保护措施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1. 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2. 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动物保护组织的官方网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种类和实例。

3. 第三课时:探讨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4. 第四课时:了解人类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第4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第4章  动物的社群行为

社群大小对于动物觅食的影响
对捕食性鱼类的研究表明,由3只以上鱼组成 的鱼群,其中每头鱼的平均食物可得量就不再 随着鱼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很多其他社会性动物中.每头乎均食物所 得量却能 随着社群增大而持续增加,直到社群 发展到很大时为止. 然而,除非食物是极为丰富的.否则 每头平 均食物可得量最终必然会随着群体的增大而减 少.如果不考虑其他限制因素的话,那 么生理 需求和竞争关系最终就会成为限制觅食群体大 小的因素。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避免使自己成为牺牲品: 也许,一个动物保护自己的较好方法是使自己更加 靠近同群中的其他个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借助于 使自己更加靠近另一个个体而减少自己的危险域, 从而使自己避免成为最靠近捕食者的那个个体。当 捕食动物逼近的时候,通过上述行动就可导致群体 的密集收缩;而捕食动物要想从一个密切靠拢的动 物群中俘获一头猎物,则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 情.可见,虽然位于群体中心的那些个体可以得到 最大的安全?但其他个体也能得到安全上的好处。
1978年Kenward的实验
利用受过训练的苍鹰 攻击正在取食的林鸽 结果发现,随着林鸽 群的增大苍鹰攻击成 功的机会也就越小。 原因:林鸽群越大就 越能在比较远的距离 发现猛禽的接近,因 而能够及早逃飞。
一、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好处
稀释效应 鸵鸟社群的增大虽然只能使警觉性稍有增 加.但却可以大大减少每一个个体被狮子吃 悼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狮子在每一次攻击叶 只能杀死一只鸵鸟.对于任何一种捕食动物 的攻击来说,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 被猎杀的机会也就越小.这样,一个动物就 会由于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 护,这就是所谓的稀释和保护效应。
第四节 灵长类动物的社群生活
社群的大小,组成 和空间利用 灵长类动物的生殖 行为 灵长类动物社会行 为的适应性

14动物的社群行为

14动物的社群行为
1.0
0.5
0 1………. 10 ………....………………………. n
3)稀释和保护效应
猎物群越大,其中每一个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一个动物会由于
同其他同种动物生活在一起而得到保护。 可以很好地解释鸵鸟和秋沙鸭在带雏期间的奇异行为。 有些动物,稀释效应是靠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来实现 如:13年和17年蝉
三、社群大小与最优社群
1. 与社群大小变化有关的因素
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能引起动物社群大小随着时间而变 化。如:鸟类社群的季节性变化。
资源质量和空间变异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各种动物社群
的大小。
资源的可预测性通常与其呈反相关关系:
资源的可预测性越高,动物社群越小; 资源的可预测性越低,动物社群越大。
6.群体生活对捕食者的好处
1) 通过信息交流更快地找到食物 Peter de Groot (1980)对奎利亚雀(Quelea guelea)的研究说 明了信息交流对鸟类觅食得重要性。
交流食物信息,分享食物
取食分室
大鸟室
2)提高猎食成功率和捕食效率
3)便于捕食较大的猎物
4)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它捕食者的竞争中取胜
2)交配权属于一个雄性个体,野狗、火鸡、狼等
3)群内具有两只或更多只雄性动物具有同等的交配权
雌性动物的竞争不是为了交配权,而是竞争生殖权
竞争结果:
1)社群中所有雌性都参与繁殖,灵长类和有蹄类 2)小社群中一个雌性垄断生殖权,并能抑制其他雌兽的发 情和限制它们的交配(机制不清),原因:
(1)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后代供全群抚养 (2)生殖个体死亡后取而代之 (3)动物社群比较小和比较紧凑时,有利于优势个体有
从无脊椎动物到灵长类的各种动物中, 动物的社会性都是独立进化的产物。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4. 让学生了解人类与动物社群行为的关系,提高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2. 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3. 常见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分析4. 人类与动物社群行为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特点、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特点、意义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社群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社群行为。

2. 讲解: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特点、意义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

4.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心得,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类与动物社群行为的关系。

7. 板书设计:动物社群行为概念:特点:意义:作用: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报告和课堂讨论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4.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收集各种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关注。

2. 视频素材:寻找相关动物社群行为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讲解和分析。

3. 案例资料:整理常见的动物社群行为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观察工具:提供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工具,如望远镜、摄像机等。

动物行为学——社群行为

动物行为学——社群行为

时空特点十分稳定 成员稳定,相互认同 行为复杂:等级制度、合作行为等
2.2 近亲生殖
社群稳定导致近亲生殖,引起种系退化和生活力下降
死亡率高:Greenwood et al(1951)连续12年对牛津大山雀的研究表明, 近亲交配后代死亡率比非近亲交配的高51%, 但存活个体的生殖力表现正常 生活力低:Packer(1955)发现,狒狒的近亲交配使后代生活力下降40%
1-4室:可由通道 从X室进入,但在 X室不可透视小室
通 道
2
×
3
4
实 验 设 计
X室:A、B两个鸟 群的共同栖息地
实验一
训练A群鸟找到 1室中的水源
1
2 3 ×
训练B群鸟找到4 室中的食物
4
完成上述训练后,置A、B鸟群共栖于X室,不提供水源和食物; 结果:B群随A群去1室饮水;A群随B群去4室觅食
每只水黾受沙瑙鱼攻击次数主要决定于社群生活的稀释效应, 水黾群体越大,其中每只个体在单位时间内(5秒) 所受到的攻击次数越少Foster & Treherne,1981
王蝶(Danaius plexippus)
王蝶 (Danaius plexippus) 从北美迁往 墨西哥越冬, 聚集地可达3×104m2, 被某些鸟类捕食。 统计表明, 取食率与王蝶群体 大小成反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稀释效应所带来的好处大大超过了因群聚更加醒目所带来的不利。
稀释效应可解释一些奇异行为
沙鸭育雏期常偷取其它雌鸟的幼鸟加入自己的家庭
稀释效应与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有关
十三年蝉或十七年蝉均以幼虫地下生活, 13年或17年后才从地下羽化而出。 在大范围内同时羽化可因稀释效应 而有效降低个体遭受捕食的机会

《动物的社会行为》PPT课件

《动物的社会行为》PPT课件

整理ppt
24
通讯
1.定义
• 动物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信号,引起 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的过程。
• 一个有机体或细胞的部分活动改变了另 一个(群)有机体或细胞的可能行为模 式,并促进一方或双方的适宜性。
整理ppt
25
通讯
2.基本类型
• 听觉通讯(Auditory C.,又名声通讯)
用发声器官或物体发出信号,由其他个体用 耳朵(外,中,内耳)等感觉器官接受信号 的过程。
• 自然界中处处可见生存竞争的例子,然 而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感人的互助互爱的 利他行为。有的个体为了群体或其它个 体的利益,会表现出主动牺牲自己的利 益甚至生命的行为。
整理ppt
78
1.定义
利他行为
• 所谓利他行为就是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 度为代价来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 (适合度是生物有机体个体生存能力、繁 殖能力和后代生存能力的总称)。
整理ppt
7
动物的社会行为
• 社会行为的定义 • 社会生活的利弊 • 社群行为的常见类型
整理ppt
8
动物的社会行为
• 社会行为的定义
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 表现形式称为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整理ppt
9
• 社会生活的利弊
– 社会生活的好处 – 社会生活的代价
整理ppt
40
大懒虫,脸也不洗!
整理ppt
41
我 只 “ 哦讲 !” 给 你 听
整理ppt
42
通讯
• 猴子的社会理毛行为含义
– 地位平等:表示大家在一起友好 – 弱对强:表示一种讨好 – 长对幼:表示一种抚爱 – 强对弱:表示一种为所欲为

【生物说课】《动物的社群行为》

【生物说课】《动物的社群行为》
探究《蚂蚁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得出结论:蚂蚁喜欢吃甜食。提
出新的问题:蚂蚁是如何将食物的位置告诉其它蚂蚁的?——涉及到的是
蚂蚁的通信方式。 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第一组实验后,提出新的问题:蚂蚁是否会 根据食物所在的方向找到食物? 探究《蚂蚁是否会根据食物所在的方向找到食物?》后改进第一组实
验,完成第二组实验后得出结论:蚂蚁可以在桥上留下一些标记。提出新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1
能够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的群居动物 知道蚂蚁的分工现象 知道狮群中的一些等级现象 不清楚“社群”这个概念
2
3 4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情分析
最近发展区 群居现象、等级现象 社群行为
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居动物的社群行为
2. 举例说出社群行为一般包括等级现象和通信行为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蚁穴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初二.1班 朱紫一《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实验报告截图
质疑:蚂蚁是否会记住食物所在的位置?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探究蚂蚁的行为 实验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2. 通信方式:Fra bibliotek视觉通信
听觉通信
化学通信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六、教学过程:获取新知
2. 通信方式: 实验探究“蚂蚁的通信方式”
暑假的探究实验:
蚂蚁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
学生提出新问题: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动物社群的行为模式。

学会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中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运用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尊重和欣赏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和分类。

动物社群中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方式。

2.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不同动物社群行为模式的适应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学PPT或幻灯片。

动物社群行为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实验材料。

2. 教学环境:教室或实验室,配备适当的观察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介绍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讲解不同动物社群的行为模式和分类。

3. 观察与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动物社群中的相互作用和沟通方式。

4. 实验与讨论: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反思动物社群行为对动物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报告,包括行为模式、相互作用和沟通方式的描述。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动物社群行为的PPT或海报。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报告和PPT展示,评估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动物社群行为的探究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动物社群的行为模式,分析其适应意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动物社群行为的种类和例子。

3. 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特点和例子。

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特点和例子。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如蚂蚁、蜜蜂、狼等。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课堂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

2. 案例资料: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

3. 教学课件:展示动物社群行为的相关内容。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所学,观察身边的动物社群行为,并简要描述。

2.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动物社群行为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十、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2. 探讨动物社群行为在人类社会中的相似之处。

动2-21动物的社群行为

动2-21动物的社群行为

单配偶在动物界内较为少见,只有鸟类一雌一雄制比较普遍。单 配偶制主要出现在那些雌雄双亲都有养育幼体的职责,才能是繁 殖变得有成效的种类。多配偶制指一个个体拥有两个或多个配偶, 而这些配偶中没有与其他个体再成配偶。多配偶制按不同目的也 分几种:保卫资源型、保卫雌性型、雄性优势型、高速多窝型、 雌性控制型。混交制指无论雌雄都可以与一个或更多的异性交配, 而不形成相对固定的婚配关系。动物的婚配制度无疑是为了更好 的繁衍后代经过不断发展所衍生的不同种制度。
1.动物的社群行为简介
社群是指同一物种中的一些个体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时间比同种其他个体一起生活的时间更
长所形成的群体。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间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表现为暂时的和 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动物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 组织(如阶级和优势序位现象)。许多社群是环绕着婚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但配偶 和亲子关系本身还不能视为社群现象。
2.动物的社群行为的基本特征
(1)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 (2)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的优势等级。 (3)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 (4)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的协作分工。 (5)群体成员有归属和认同 。
3.动物的社群行为的分类
3.1.婚配制度 动物的婚配制度分为三类:单配偶制、多配偶制和混交制,其中
3.3.利它行为 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得个体的行为具有自私的性质,即更长久的生存,
更多的繁殖后代,而不顾及物种或群体的利益。但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变现为 自私性,个体间的合作处处可以见到,例如,几只狼和几头狮子的联合狩猎; 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在群体活动中,具有专门放哨和警戒的个体,一旦出 现危机,便会发出警报向其他个体提示。

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

小结:(喜欢就抄一下,不然就我们下 :
• 灵长类社群的各个成员多有不 同的分工,如防卫、寻找食物、 防卫、 防卫 寻找食物、 繁殖等。狒狒社群由不同年龄 繁殖 的数只雄体和一群雌体及一些 雌体及一些 雄幼体组成,它们生活于 雌、雄幼体 开阔地区,易受到多种掠食者 的侵扰,所以结群防卫有着重 要的意义。一般几个体大强壮 的雄性为优势者,它们体型硕 大。居于统治地位不仅决定于 其战斗能力,还有赖于它和其 他雄体间的关系 关系。有时数只较 关系 高等级的雄狒狒共同组成优势 群组,彼此互相支持协作。
气味(外激素)和鸣叫声以及种种 仪式化行为是常使用的通讯手段。 社群的维系依赖于合作互利 典型的社群性动物包括蜂、蚁、白 的关系,但成员行为的相互 蚁、狒狒和人类等。这些动物的个 协调却需要有效的通讯机制。 体若离开群体则难以独立存活。
例如:
蜜蜂用舞蹈动作来向: 白蚁用触角传递信息 同伴传递关于花蜜和 花粉资源方向和距离 的信息 :
昆虫社群
真正的社群性昆虫包括两组: 等翅目(白蚁) 等翅目(白蚁)和膜翅目 (蜂、蚁)。其特征为生殖 功能上的分工。社群内的个 体分属几个阶级。群体内大 部分个体(工蚁、工蜂、工 (工蚁、工蜂、 白蚁)从事觅食、饲幼、防 白蚁 御等活动。少数个体专司生 殖。工蜂、工蚁 工蜂、 工蜂 工蚁均为不育的 雌性,而工白蚁可为能育的 雌性或雄性。有些蚁和白蚁 还有兵蚁这一阶级
动物的行为:社群行为
什么是社群行为?
社群行为(social behaviour)是指同种 同种动 同种 物间或异种 异种动物间的集 异种 集 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 体合作行为 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 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 典型的是动物组成一个 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 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 其中有明确 分工和组 明确的分工和组 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第一章: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1.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1.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的社群行为是什么?2. 讲授概念: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及定义3. 分析特点: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有哪些?4.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如蚂蚁、蜜蜂等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第二章:动物社群行为的分类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分类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功能2.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的分类动物社群行为的功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4 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2. 讲授分类:动物社群行为的分类有哪些?3. 分析功能:动物社群行为的功能有哪些?4.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如狼群、猴群等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作用第三章:动物社群行为的形成与维持3.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形成过程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维持机制3.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的形成过程动物社群行为的维持机制3.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3.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是如何形成的?2. 讲授形成:动物社群行为的形成过程3. 分析维持:动物社群行为的维持机制有哪些?4.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如大象家族、鸟群等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第四章:动物社群行为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分析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4.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如狼群的狩猎、蜜蜂的采蜜等3. 讨论应用:讨论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人类社会的借鉴等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的启示第五章: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5.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探讨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社会的启示5.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社会的启示5.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5.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社会有何联系?2. 分析联系: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有哪些?3. 探讨启示:探讨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社会的启示4.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案例,如狼群的团队协作、大象的家庭观念等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第六章:动物社群行为的研究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研究动物社群行为的方法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研究的技巧6.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研究的方法动物社群行为研究的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6.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如何研究动物社群行为?2. 讲授方法:介绍动物社群行为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3. 实践操作:演示动物社群行为的观察和记录技巧4.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研究案例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展动物社群行为研究第七章:动物社群行为的进化意义7.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进化意义探讨动物社群行为对物种进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的进化意义动物社群行为对物种进化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7.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对物种进化有何影响?2. 讲授意义:介绍动物社群行为的进化意义,如提高生存率、繁衍后代等3.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对物种进化的影响,如狼群的分工合作、鸟群的迁徙等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第八章:动物社群行为的生态影响8.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分析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8.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系统有何贡献?2. 讲授贡献:介绍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贡献,如维持生态平衡、传播种子等3.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大象的植树、蜜蜂的授粉等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第九章: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利用动物社群行为进行conservation9.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的应用利用动物社群行为进行conservation 的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9.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有何作用?2. 讲授作用:介绍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的应用,如保护濒危物种、恢复生态系统等3.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在conservation 中的案例,如大象的植树、狼群的狩猎等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动物社群行为进行conservation第十章: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道德伦理的关联10.1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道德伦理的关联探讨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启示10.2 教学内容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道德伦理的关联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启示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10.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道德伦理有何关联?2. 讲授关联:介绍动物社群行为与人类道德伦理的关联,如公平、合作等3. 案例讨论: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启示,如狼群的分工合作、大象的互助等4.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社群行为对人类道德伦理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特点重点: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包括其形成过程和维持机制。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

《动物的社群行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动物的社群行为。

2. 让学生掌握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

2. 动物社群行为的特点。

3. 动物社群行为的作用。

4. 常见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动物社群行为的具体例子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课件。

2.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实例。

3. 分组讨论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动物社群行为的问题,以便学生分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动物社群行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动物社群行为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动物社群行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动物社群行为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社群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动物社群行为在动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道观察动物社群行为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3.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物社群行为。

十、拓展阅读:1. 推荐一些关于动物社群行为的书籍、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领域。

2.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社群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教学活动:1. 实例观察:播放一段动物社群行为的视频,如狼群的狩猎行为,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社群行为的特点。

2.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动物社群行为,并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
导读:本文是关于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四节动物的社群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社群行为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了解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语言”的种类。

2.在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在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和通讯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寻找与观察身边的动物的社群行为,使学生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通过提醒学生观察动物不要伤害动物,对学生进行善待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前两节所学习的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和繁殖行为大体上可以看作动物的个体行为。

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是绝对独居的,
至少在生殖时要和异性接触。

在此基础上,群居性社会动物才进化发展出来。

本节课通过学习动物的群体特点和动物群体内通讯的作用,使学生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许多动物营社群生活,如昆虫中的蚂蚁、蜜蜂,哺乳动物中的象、狮、鼠及各种灵长类。

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没有给动物的社群行为下确切的定义,但社群行为的概念贯穿全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2.通过了解动物群体的组织,进而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书上介绍的白蚁是我国南方(广东、云南等地)热带的害虫,北方学生看不见;对于书上曾介绍的蜜蜂的组织,大部分城市的孩子没有养蜜蜂的经历,也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学生更难观察到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社群行为,因此,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缺乏感性认识。

在对动物的群体组织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学生难于建立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建议教师尽可能加强直观教学,剪辑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片,或预备幻灯片、投影片、挂图等,让学生对动物的群体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尤其重视白蚁、狒狒群体组织的介绍,进而了解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通过小组代表汇报将观察或实验设计付诸行动的情况,教师进行讲评,复习动物的攻击、防御、贮食或繁殖行为。

2.引入新课:
播放有关动物社群行为的录像,或用幻灯片、投影片加教师的讲解引入新课。

3.阅读和思考:
先浏览课文。

再慢而透彻地阅读课文。

细读动物社群行为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相比较,将问题记下来。

思考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思考题:
①从我们身边能找到动物营社群生活的例子吗?
②为什么说“动物的群体生活不是同种动物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③你注意观察或聆听过动物的“语言”吗?
④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动物的社群行为”吗?为什么?
⑤动物的社群行为对动物个体和种族有什么意义?
⑥思考“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把自己在阅读课文时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进行讨论。

请小组长记下来在组内已得到答案的问题和意
见不统一的问题。

②讨论教师提出的思考题。

欢迎各种不同的看法,欢迎争论。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

将各组提出的问题列出来,并讲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情况,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

②小组代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讨论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全班进行争论。

注意: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的答案。

6.请一位同学对本课学习做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小结时完成板书。

提醒学生继续实施观察计划或完成实验设计。

【板书设计】
第四节(节标题略)
一、群体的组织
举例:白蚁、狒狒(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的群体生活。

特点:群体内的成员有明确的不同职能。

二、通讯
举例: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及学生所举出的例子)等。

作用:群体内个体之间交流信息。

三、动物的社群行为
概念: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生活。

小资料
1.蚂蚁复杂的社群行为
①蚂蚁的“牧业”活动。

蚂蚁保护蚜虫。

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

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

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

②蚂蚁的“农业”活动。

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

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

③蚂蚁的“蓄奴”活动。

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

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

2.动物集群中的优势等级
动物集群中常常存在着复杂的等级系统。

每个动物所在的等级地位是在个体之间较量后,根据胜负、强弱而形成的。

课文中
介绍的“首领”狒狒即属于优势等级。

群居昆虫有优势等级现象。

像蜜蜂一样,马蜂也是雌性居高位。

每年春季,几只雌马蜂一同采集材料筑巢。

在筑巢过程中,各雌蜂展开撕杀,战胜者取得最高级地位。

其它雌蜂不再战斗,处于从属地位。

群居的鸟类也有优势等级现象。

一群母鸡中,总有一只居于优势等级。

它趾高气扬,霸道地啄击胆敢在它身边啄食的母鸡,被啄者不敢还击,急速逃跑。

公鸡也按实力排出等级。

公鸡一般不啄击母鸡。

高等级的公鸡能优先与母鸡交配,等级越低,越无优势,甚至无机会交配。

居于从属地位的动物,一般都安于其地位,很少有离群、另立门户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