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五讲:社会化(2008)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具体环境要素 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

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

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

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广义说:人的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 “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化社会价 值标准,学习角色扮演,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贯穿人生的始终。
2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6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社会学第五讲:社会化

社会学第五讲:社会化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 2. 3.
自我与意识的社会化
库利和“镜中我” 米德和角色扮演 皮亚杰和认知发展

1. 2. 3. 4.
人格、道德和情感的习得
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艾里克逊和认同危机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 吉利根和道德中的性别差异
1、查尔斯•库利(C.H.Cooley,1864 -1929)的 “镜中我”理论
2.
3.
3、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是如何学会思 考的?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器官(吮吸,触摸,视听) 来了解世界。不会认识到因果关系,不知道行为的后果。 前操作阶段(2-7岁):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开 始有描摹客体的企图。完全自我中心,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大小,速度和因果等)。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懂得如何去构想一个具体的客体, 或者以不止一种方式来认识客体,他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之间 相互关联的概念。但仍停留在具体在具体思维上,没有具体的 实例她们还是无法讨论抽象的概念,如真理,诚实,公正等。 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 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建构理想。
电视负面和正面影响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行为 -广告的误导作用 -娱乐性导致公众的生活的庸俗化和琐碎化 -权威的“消亡”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成年人所从事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
所归属的社会组织,是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机 构。
职业地位是确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主导到位,一
个人只有通过具体的职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 才能被社会承认,也因此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 位。
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仿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本我(id)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5章_社会化

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5章_社会化

胡荣社会学概论_第5章_社会化第5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1.广义的社会化观点:社会化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并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广义社会化的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人,还可以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甚至整个社会。

2.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3.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条件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一般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即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化大致可被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监狱对犯罪者的改造;二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2)个体内化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四、社会化的内容1.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社会化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掌握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2.社会化的其他重要的方面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民族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理论】一、库利:镜中我1.自我意识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对别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

第二阶段,我们想象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判断,是漂亮、聪明、害羞或是孤僻。

最后,产生某种自我的感觉,如感到被尊敬或是感到羞耻等。

2.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3.“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

二、米德:角色扮演1.“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

-“主我”是“自我”中尚未被社会化、易冲动及有创造力的部分,即还未被组织与指导的倾向。

-“客我”是指将他人的社会态度内化后的习惯性的“自我”,常优先考虑他人的意见。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 的特殊领域。
2008-3-4
1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4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008-3-4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 ◆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康有为:《大同书》
2008-3-4
5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导入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社会学——社会化

社会学——社会化

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 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 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孩子 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人们 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 试分别只有5岁、3岁和1岁。
我的生命线
娶媳妇 29岁
上学当了班长 0 7岁
自己的事业 40岁
80
10岁 祖母去世
25岁
17岁 高考失利
重要人物的离世 63岁
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 过程。
儿童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一、儿童期社会化
学习走路、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培养读、 写、算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上几个事例说明 了什么?
人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的形成和确立,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一旦脱离了社会, 就只会养成动物或类似动物的习性,而 不会形成人性。
人的行为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既不完全 在于先天的“本能”,也不完全在于后 天的“教养”,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而有之的,先天就有 的,那么人的社会属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从社会化过程中产 生与发展。
老师与同学评魏永康
•同班同学向志清:“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 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 际关系这方面的,他还是不能做到的。”
•颜晓红:“老师安排一些课余,跟专业课程无关 的一些东西给他,他妈妈认为不可理解,在一年 半的时候我们提出,把他的小孩搬到学生宿舍的 时候他母亲反对,他小孩子当时在墙上写了恨死 他妈妈这个话,小孩自己还是很想到学生宿舍里 面去。”

社会学概论自考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概述PPT学习教案

社会学概论自考社会化和社会角色概述PPT学习教案
第6页/共32页
5、角色
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 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 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 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清自己角第7色页/共类32页 型的能力; 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全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 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
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 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 传媒等。
这些要素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既 是相互渗透的,各个要素又有自己独特的 社会化功能。
第21页/共32页
(三)互联网
优势: 选择权、视野 社会规范、虚拟环境 问题: 网瘾、沉迷虚拟环境等
第22页/共32页
第17页/共32页
五、社会化的条件
第18页/共32页
(一)生物因素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 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 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生物学上的基础,为“生物人” 转化为“社会人”提供了可能性。
第19页/共32页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有:
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
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 反哺。
第13页/共32页
四、社会化的过程
1、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 八阶段划分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化的阶段
前后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
任务完成的好坏,对后一阶段
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后一
阶段的成就,又可以补偿前一
第4页/共32页
3、政治 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
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 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 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的社会成员

社会学课件 社会化

社会学课件  社会化
• 特点二:终身性。现代社会变化 速度快,文化变化快,现代人必 须不断地适应变迁德的社会环境。 所谓 “ 活到老,学到老。”
• 特点三:专门社会化的机构的地位突出。 现代社会分工细密,功能分化严重。出 现了专门的社会化机构。
• 特点四: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社会化。
• 特点五:有计划的社会化。
• 心里断乳 • 过度社会化与适度社会化
第五节、社会化的途径或方式
从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 系看
社会化的途径或方式有:
• 教化、学习和互动
• 内化和外化
第六节、社会化的类型
• 依据社会化的方式,社会化分为施 化和内化 施化即社会通过灌输、强制等途 径向个体的人传递社会文化。 内化(internalize)即个体的人 对社会既有文化的认可、吸纳,转 化为自己认识中的一部分。
社会化
课外阅读
•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章《人的 社会化》。
• 波普诺,《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 Anthony Giddens, 8th Chapter “the Life
Course” of Sociology (6th ed.),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其
地位
社会化是人学习社会生活技能、 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 过程。即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生 活技能不断增加的过程,社会规 范不断增加的过程,个性不断丰 富的过程。
社会化的意义(significance )
1,社会化是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必要 环节。
2,它使个人获得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语 言、技能、思考方式及行为方式。
3,使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因为社会化 过程中社会将其文化传递给新的社会成 员、培养符合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 社会化

社会学PPT课件第5讲 社会化
例子:米德对霍尔观点的挑战
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2)
社会化的两方面重要内容:
社会为发力方,让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约束、 期待和规范。
个体为主导方,逐步地学习社会的规则、约束和期待,自 觉地以社会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个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 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和文化,逐步 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 的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 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 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
性别角色的例子:米德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新几内亚 阿拉佩什部落:
男女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强烈反对侵犯、竞争和占有 欲,男女都照看孩子。
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 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的关键所在。
差别对待:受赞许、奖励的行为保留,受惩罚和阻挠的 行为消失。由此形成社会学习。
性别认同:
性别自认阶段: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即是男是女。始于2岁左右 儿童掌握语言之时。
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 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 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 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 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 和n,1930)
帕森斯: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并 遵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具体要求。这种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 化。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ppt课件

•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自然属性的性质和方向,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PPT课件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PPT课件
18
(二)少年社会化
• 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 •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性增强 • 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 主要任务:学习文化与社会知识,掌握谋
生技能,学会并运用社会规范,逐步完善 自我观念。
• 社会化的“危险期” :自主要求与对成人
的依赖
PPT课件
19
• (三)青年社会化 • “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 • 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 自我观念深化 • 人生观、世界观大体形成 • 采用了新的社会化方式 :内化逐渐取代外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S 1.社会化的不一致性(分歧/社会变迁) S 2.代差问题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 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的是社会 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S 3.网络的冲击 (虚拟社会化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 家 社 学
庭会 校
出生
7岁
18岁
大学毕业 退休 死亡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 生命周期,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
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阶段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 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 学 校
❖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 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 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 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 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 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 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 中的人际关系。
3. 同龄群体
特点:
二、社会化的环境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 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 包括:
S 1.家庭 S 2.学校 S 3.同龄群体 S 4.工作单位 S 5.大众传播媒介
1. 家 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 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 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 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自我与意识的社会化
库利和“镜中我” 米德和角色扮演 皮亚杰和认知发展
1. 2. 3. 4.
人格、道德和情感的习得
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艾里克逊和认同危机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 吉利根和道德中的性别差异
1、查尔斯库利(C.H.Cooley,1864 -1929)的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
是说,进入他人的世界——理解他人的感受、 思想、并预知他人的行动。 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作为整体的
群体的角色。
自我的构成
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构
成。
1. 主我(I):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
2.
3.
4.
7,吉利根(Gilligan)和道德中的性别差异
1.
她批判科尔伯格的理论只考虑了男性。对于 男性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女性? 道德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能通过个人关系评价道德:她们想知 道一项行动怎样影响他人,更关心个人间的 忠诚,以及对被爱的人可能带来的伤害。 男性更倾向与遵从所定义的对或错的抽象原 则。一种行为使符合还是触犯伦理道德,个 人关系与这一点并无多大的关系。
2.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family) 邻里社区(neighborhood community) 宗教(religion) 日托 (daycare) 学校(school) 同辈群体(peer group) 大众传媒(mass media) 工作组织(work place)
家庭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
遗传还是环境?
人之初,性本无。与其他动物不同,人
类出生时缺乏生存的本能。
那么,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其他东西
是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学的答案是什么?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社会化:学习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化: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
可的过程。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 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
邻里社区(neighborhood)
一些邻里社区比其他邻里社区对孩子的
成长更有好处。
贫穷社区的孩子更可能触犯法律,怀孕,
辍学,并最终面临暗淡的人生。
那些对孩子更危险的社区,父母确较少
地看护孩子,而在那些孩子较少需要保 护的邻里社区,父母却更加小心。
宗教(religion)
获得来世的信息 影响人们的价值 提供基本的道德观念 强化特定的行为规范
的、 “自然”特征。无约束的冲动和 动力。
2. 客我(me):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
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客我”的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
1.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与父母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 gesture),模仿父母动作。(三岁以下的儿童,尚未形成客我) 嬉戏阶段(play stage):从事角色借用(role taking),他们 把自己想像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角度 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通过模仿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角色,实践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三到六岁,开始形成 客我) 竞赛阶段(game stage):开始关心在非家庭、包括作为整体 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 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学习借用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的角色。(约六到七岁以后,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内化社会角 色,形成客我)
就人类而言, 就人类而言,通过语言而出现的功能 性分化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 组织原则, 组织原则,这种原则不仅导致了不同 类型的个体,而且导致了不同的社会。 类型的个体,而且导致了不同的社会。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米德
人类的本性是什么?
野孩 与世隔绝的儿童 制度化的儿童 被剥夺父母抚养的动物
参与社会生活,建立社会关系,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化的过程
1. 婴幼儿期 2. 青少年期 3. 成年期 4. 老年期 5. 死亡与濒临死亡
哈维格斯特的人生六阶段
幼儿期:学会衣、食及基本生活技巧,与家人
建立感情。 儿童期:发展日常生活技能,借助游戏学习扮 演角色,发展道德感。 青春期: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学习性别角色, 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 壮年初期:组织家庭、从事工作、担负公民的 责任。 中年期:承担养家的责任,抚育子女,赡养父 母,并适应生理方面的变化。 老年期:适应退休、丧偶的冲击,适应体力与 健康状况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会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
同辈群体(peer group)
同辈群体: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
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兴趣、活动、收入、职 业和社会地位)
同辈群体对社会化的作用:
- 能更好地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限制
- 潜移默化力强。有意识 无意识 -言行举止的自由天地。 -本群体的价值观影响大。公认的价值标准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而艾里克逊主要关
心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
与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期”的人格发展不同,
艾里克逊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自我 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随着一生不同的时期的 发展要求而改变。
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于认同危机
(identity crisis)的积极解决。
社会化过程中的八个认同危机(艾里克逊)
自由
群体独特的价值标准
不同时代的同辈群体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特征。
大众传媒(mass media)
大众传媒:指的是传到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
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报纸、杂志、电 视和广播)。大众传媒既提供现实的世界和信 息,又提供了想像的世界和行为的信息;存在 与正统的社会价值观的矛盾。
电视负面和正面影响
会所期待的社会模式、语言、技能以及如何去扮演一 系列的角色。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
人具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语言的能力
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 _自立技能 _谋生技能。 培养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学习行为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
第五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课堂目标
社会化的概念和内涵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社会化的主体 再社会化与预期社会化
假如你的婴儿期和儿童期在一个与 世隔绝的房间里渡过,没有任何有 意义的人类接触,那么, 你能用一种人类语言说话吗? 你会有自己的人格吗? 或者,你能体验人类的情感吗?
1.
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多阶段过程: 非道德阶段(amoral stage 0-7岁):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是 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前惯例阶段(preconventional stage 7-10岁):学习社会规范并遵 守以免招致麻烦,把能否让老师、朋友、父母满意作为对错的标 准,关心的是米秒惩罚。 惯例阶段( conventional stage 10岁后):道德意味这他们已经学 会的规范和价值。 后惯例阶段(postconventional stage ):大多数人不会达到这个 阶段,人们思考对与错的抽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进行判断。
日托
日托影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日托影响儿童的行为 日托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社会和文化
传统中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
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比在家中所学而
言要更多地面向广大社会。
-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接受他人的系统评价,“隐课程”(hidden curriculum)
人格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人格(personality):是指特殊的思想、感觉
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 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 的产物。
人格的组成部分: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行为 -广告的误导作用 -娱乐性导致公众的生活的庸俗化和琐碎化 -权威的“消亡”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成年人所从事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
所归属的社会组织,是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机 构。
职业地位是确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主导到位,一
个人只有通过具体的职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 才能被社会承认,也因此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 位。
2.
3.
4.
例子:当儿童看到一张奴隶的照 片的时候。。。
感觉运动阶段:一张薄薄的东西 前操作阶段:一张照片 具体操作阶段:那是错的 形式操作阶段:要是我们的国家建立在
平等之上,人们怎么会占有奴隶?
人格,道德和情感又是怎样习得的呢?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科尔伯格 吉利根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无意识理论”
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学习社会 交往等责任。 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独特的社会化 场所。儿童在处于特殊地位的家庭里确认了自己的地 位。 儿童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是从观察家庭 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儿童常以自己的家长 作为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和情绪都对儿童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还是儿童形成个性的主要条件。出生次序,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 内的环境和气氛,家庭的社会地位等。
广义的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
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是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的基本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