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合集下载

02《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02《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一、内容概括《帝国与传播》一书通过媒介这一核心,描绘了几大文明帝国的兴衰史。

帝国既指传统意义上大一统的君主制国家,也指政治组织。

统治者通过权力的斗争和知识的垄断,运用不同的媒介的手段,巩固帝国的权力版图。

本书描述了媒介在其中起到的离心力或者向心力的作用。

用更加宏观的角度,阐释了“技术决定论”和“媒介环境论”的观点。

麦克·卢汉是其观点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都出自麦克卢汉。

而本书的研究则是通过宏大的模式,试图从内部挖掘“历史运行机制”,推出“总体场论”。

即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范式。

二、本书的理论贡献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伊尼斯在书中指出西方文明的危机和局限性,帝国为了维持权力,禁不住诱惑,要用文字、纸张和官僚体制来寻求空间上的扩张和稳定。

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帝国为了适应不同形式媒介的传播,却导致原本延续的文明被瓦解分化。

2、以媒介做文明分期——分为9个时期: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等)电影时期、广播时期。

3、媒介决定论。

他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本书撇开传统的以社会学或历史学的角度撰写历史的角度。

首次以“媒介”为中心,洞察历史的变革。

依据媒介自身的特性,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统治者将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传递政治信息、进行管理和统治,而为了适应媒介的传播,传播的内容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文字)。

在不断选择和适应媒介的过程中,新的文明形态逐渐演化产生。

伊尼斯是“媒介决定论”的开创者,但是其并没有将“媒介”视为一切,仅仅通过“媒介”这个视角,剖析社会发展的另一层原因,即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而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内容,则是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首先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帝国和传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基友。

帝国要扩张,要维持统治,传播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一个老大要管理一大帮小弟,他得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命令啥的传达下去吧,这就是传播在帝国里的基本任务。

比如说古代那些庞大的帝国,像罗马帝国,它的道路系统可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出门旅游的,那也是传播信息的高速公路啊。

通过这些道路,消息、政令就像骑着快马一样,在帝国的各个角落穿梭。

书里提到的不同媒介对帝国的影响也特别有趣。

在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候,口口相传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就像玩传话游戏一样,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传着传着就可能变味了。

所以那时候的帝国,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范围都很有限。

但是呢,一旦有了新的媒介,比如文字被刻在石头或者泥板上,信息就能保存得更久,传播得也稍微靠谱一点了。

不过这也有问题,刻字多费劲啊,能传播的内容也不会太多。

当印刷术出现的时候,那可不得了,就像给帝国的传播装上了火箭助推器。

知识和信息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了,更多的人能接收到相同的信息。

这时候帝国想要洗脑或者推广某种思想就更方便了,老百姓也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我还发现,帝国在传播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啥的也一起打包传播出去。

这就像是去别人家做客,还非要把自己家的装修风格也带过去一样。

比如说西方帝国在扩张的时候,把自己的宗教、语言都传播到殖民地,搞得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这让我觉得有点霸道,但是从帝国的角度看,这也是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有些地方就像绕口令一样,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

而且里面的历史知识太多了,感觉自己的小脑袋都要装不下了。

但是呢,读完之后又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个很难的关卡。

帝国的传播

帝国的传播

帝国的传播《帝国与传播》有感终于把帝国与传播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是我第一想法,有点如释重负。

一开始从那么多书目中挑中他有两个原因,一是介绍中说这本书开启一个新的传播学派,即媒介决定论;二是对书中为什么把埃及希腊等称作帝国感到疑惑,对我而言,英美等才算得上帝国。

结果刚看了几段就觉得真的晦涩难懂,里面有大量的复杂的人名地名,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能理解。

麦克卢汉曾说伊尼斯“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

他的每一页都包含了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包含一个参考书库。

”或许正是由于我的专业知识不够,对传播了解不深入,才会看不懂吧。

循着译者何道宽的序言,我终于慢慢整理出一点点思路。

首先,伊尼斯所说的帝国不是我所理解的帝国,他笔下的帝国是有两种类型,政治帝国和宗教帝国;而传播,则是指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帝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空间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也要认识到时间问题,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和人生寿限问题,也是宗教问题。

”(《帝国与传播》19页)因此这本书就是他根据这两个方面——时间传承和空间控制来论述各个帝国及其传播。

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反映了媒介对文明的重要意义。

其次,伊尼斯是以媒介作为文明的分期的,分成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板,机制纸),电影时期,广播时期。

更简单的说就是把西方历史分为文字和印刷两个时期。

整本书里一直体现着媒介决定论的观点: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

伊尼斯也曾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传播的偏向》34页)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历史上两种曾经兴盛的帝国文明不同的道路,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的倚重不同造成的,即传播介质(倚重时间的媒介、倚重空间的媒介)影响了文明的兴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帝国与传播》。

这书啊,初看名字觉得挺宏大、挺严肃,可真读进去了,发现里面的观点和论述还真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啃这类学术著作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传播在帝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有趣观点。

比如说,在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统治范围和稳定性。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信技术,一封信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得靠骑马的邮差翻山越岭,这一路上风吹日晒、雨淋雪埋的,信息能传到就不错了,更别提及时性和准确性了。

所以,那些能够建立起相对高效的传播系统的帝国,就有了更大的优势。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古代的驿站系统。

皇帝一声令下,要把某个消息传到边疆,那驿站的人就得快马加鞭,一站接一站地传递。

这中间不知道要换多少匹马,跑坏多少双鞋。

而且,这消息传递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万一遇到个山贼打劫,或者送信的人半道生病了,那这消息说不定就耽搁了。

有时候,就是因为消息传递不及时,边疆的战事都出了乱子,朝廷还蒙在鼓里呢。

再说说罗马帝国吧。

罗马帝国那么大,要管理起来可不容易。

他们靠的是什么?除了强大的军队,还有就是他们的道路系统。

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军队的调动,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想象一下,罗马的信使骑着马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疾驰,那速度可比在山路上快多了。

而且,罗马人还发明了一些简单的信号传递方式,比如烽火台。

一旦有外敌入侵,烽火就能迅速传递警报,让周边的军队做好准备。

不过,传播可不仅仅是传递消息这么简单。

它还能塑造一个帝国的文化和认同感。

就拿宗教来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那可真是影响深远。

通过传教士的宣讲和教会的组织,基督教的教义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开始有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

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子民,都是罗马帝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还有语言的传播。

拉丁语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通过教育、行政和商业等活动,拉丁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篇一: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伊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本意是要写一部帝国经济史的著作,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传播学中不朽的著作。

在本书开头的序言中,麦克卢汉曾写道:如果说黑格尔推出了一个没有存在背景的历史外观模式,那么伊尼斯,正好是在历史和经验的背景中根据新的信息时代精神去寻求模式。

初看《帝国与传播》,就好像是在讲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因此完全被浩瀚的历史和伊尼斯宏大的历史学识的所震撼。

我不再是仅仅身为后代人的历史旁观者,他带领我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介决定论的角度看历史。

看到后来,我发现伊尼斯笔下的帝国史其实“不是事实的编纂,而是对生命动态过程的洞见”。

他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看历史,用显微镜“把某些具体的事件分离出来进行细微的考察,进行深入的检视”。

意在揭示文明兴衰的原因。

麦克卢汉推崇伊尼斯的研究方法,称赞它是“能够从内部也能够从外部对一种文化进行评价”。

1.《帝国与转播》作者简介以及内容简述1.1作者简介易》、《加拿大经济史》、《鳕鱼业》等书,以及传播学的经典《传播的偏向》和《帝国的传播》。

1.2内容简述《帝国与传播》是一部讲稿,共6章,成书出版时,补写了一篇绪论。

书中叙述人类传播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纵横几千年,跨越几万里,涉及埃及、巴比伦王国、口头传播与希腊文明、文字传统与罗马帝国、羊皮纸与纸张、纸张与印刷机。

作者研究的传播,是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他所研究的帝国,既是常人心目中的帝国,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帝国。

作者把他所谓的帝国分为两大类:政治帝国和宗教帝国。

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攻城略地。

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该朝换代的折腾合帝王更替的沧桑。

一个帝国成功的关键,是要解决时间问题和空间问题。

帝国的更替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使用媒介不断改变的历史。

媒介材料的不断改变,是不同帝国,不同时代间的分别。

不同媒介在各种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并且对不同的文明进行对比。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大众传媒与美利坚帝国》一书是美国1969年出版的,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

本书作者是赫伯特·席勒是美国著名学者,长期从事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分析家。

本书联系国家运行和大众传媒都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系统的剖析了美国大众传媒的结构与政策。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使我较为系统的了解了美国媒体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的.一般模式,了解了美国政府与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

对我们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以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

席勒是美国知名的“思想斗士”,他一生致力于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他坚持不惜的按照自己以为正确的思想在宣传、在呼吁。

席勒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传播文化领域的挚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通过这部著作的阅读,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文化体制改制决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模式。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5分钟总结一本书

《帝国与传播》——5分钟总结一本书

《帝国与传播》关于作者哈罗德·伊尼斯,加拿大著名经济史学家、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被《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称为传播学研究真正的创始人。

伊尼斯早年关注加拿大经济史研究,直到生命最后十年才将关注点聚焦于传播学研究,并接连出版了《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和《变化中的时间观念》三本传播学经典名著,奠定了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显赫名望。

关于本书本书是伊尼斯在牛津大学系列讲座的讲稿。

伊尼斯摒弃了对于传播内容的关注,转而探讨传播媒介本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本书也被视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伊尼斯从古埃及开始进行梳理,一直延展到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

通过回访人类历史中不同的文明形态,伊尼斯试图从传播媒介的视角,寻求克服西方文明危机的救世良方。

核心内容有些传播媒介更加适合长时间保存信息,比如石碑和佛窟;另一些传播媒介则更适合远距离传输信息,比如报纸和广播。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去观察,不同特点的传播媒介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文明的兴衰的。

如果不能平衡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还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危机。

一、传播媒介的两种偏向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另一类是空间偏向的媒介。

所谓时间偏向的媒介,就是那些更适合长时间保存信息的媒介,比如石碑、佛窟。

这类传播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经受住时间的冲刷,将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不过,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无法远距离运输。

空间偏向的媒介恰恰可以弥补时间偏向媒介的缺点,也就是说,它擅长远距离传输。

我们熟悉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这一类媒介。

不过,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相比之下,空间偏向媒介中的信息难以保存较长时间。

二、两种不同媒介会影响甚至决定某一个文明的兴盛或衰落伊尼斯将帝国文明分为两种,第一种帝国是宗教帝国,第二种是政治帝国。

宗教的建立和传承往往要依靠宗教与神权。

历史上著名的宗教帝国包括古罗马、古印度等。

伊尼斯认为,为了传承文化,宗教帝国需要更多倚重时间偏向的媒介,忽略空间偏向的媒介。

最新:《帝国与传播》读书报告

最新:《帝国与传播》读书报告

《帝国与传播》读书报告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纸质阅读已然成为一种奢侈,我们被碎片化的洪流裹携着前行,迅速进入到了快节奏的“电子时代”,在众人闲暇之余,却只有寥寥数人能于闹市之中捧一卷经典,在一抹茶香的相伴下进行灵魂的洗涤。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得伊尼斯所著《帝国与传播》一书,当指尖触得那些许泛黄的页书页时,内心却是涌出了一种久违的淡然与宁静。

《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媒介思想家和经济史学家哈罗德·伊尼斯创作的传播学著作,《帝国与传播》一书对于研究媒介在历史文明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角度,即“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通过翔实的资料考据展现了媒介的偏向性和其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是在当下多种媒介共存,信息空间紧密联系的现状来看,伊尼斯的理论可能已经不足以对这样的情况进行解释了,简单的新旧媒介更替已经不能代表目前飞速发展的传播方式。

但他的研究方法为我们寻找更能阐述新时期媒介发展的理论框架,提供了范式和启迪伊尼斯在其著作《帝国与传播》中巧妙地避免了读者的盲点,但整个发展过程从古埃及文明到罗马帝国以及后来的资本主义都给人们带来了历史感启蒙,增加了很多阅读的兴趣。

其实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的,由于这本书描述的是一个庞大的关于文化媒介传播的论点,不仅在于其呈现了人类传播纵横数千年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其将媒介作为考察文明兴衰的工具,创造性的提出了“传播偏向论”这一重要理论,揭示了传播媒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传播学派——“媒介决定论”学派。

但是让我觉得难懂不在于语句的晦涩,在于观点让人应接不暇,大片的注释说明一定问题,从最开始偏倚空间是伊尼斯的创见,不过什么媒介决定论别认真,到进一步地揭示了新闻学的发生学,从来不是凭空产生,而一定要在社科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边缘学科。

但经过认真做读书笔记,认真仔细通读并查找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了《帝国与传播》这本书具有深刻的含义,从这本书的命名来看,它的命名实际上包含有两层的含义:第一层就是阐述传播媒介对帝国文明的影响,是一种过去时态;第二层含义影射美国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对英尼斯所在国家加拿大进行垄断性的传播内容输入,这是一种现在的时态。

哈罗德英尼斯 帝国与传播

哈罗德英尼斯 帝国与传播
帝国与传播
哈罗德•英尼斯
媒介的偏向
倚重时间的媒介
倚重空间的媒介
笨重 耐久 非集中化 有利于宗教的传承 倚重视觉 倚重口头传播 石刻象形文字 泥板楔形文字 汉字 羊皮纸 书籍
轻便 难以保存 集中化 有利于帝国的扩张 倚重听觉 倚重书面传统 原始拼音文字 简化后的拼音文字 机器印刷的拼音文字 莎草纸 电报、广播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表
泥板——草纸、羊皮纸——纸
网络时代?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对媒介环境学派最常见的评价: (1)只考虑技术的作用而忽略人对技术的使用; (2)把技术作为社会历史变化的唯一决定因素; (3)夸大媒介的作用而忽略传播内容的重要性。
乐观or 悲观?
技术使用者
谢 谢!
还有?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偏向时间 or 偏向空间?
知识垄断和媒介偏向
一、知识垄断的建立与消解是媒介偏向最直观的结果
《帝国与传播》 是一部知识垄断建立与消解相互交替的历史。 埃及帝国: 记载历法——金字塔的修建——基于石头的知识垄断旋即形成 (书写成为王族的特权) ——不便于空间传播——莎草纸形成了新的知识垄断(古 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随之而生)。 巴比伦王国: 泥板和凿刀——莎草纸和软笔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由《帝国与传播》引发的随想13新闻李一鸣“传播这个课题能给人很多可能的启示,我一直有这样的印象。

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的一席。

在历代各国和西方文明中,传播也占有关键的一席。

”正如伊尼斯在书中所说,传播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尤其是一个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始终与当时媒介传播的模式相左右。

在这部总共七章的著作中,除第一章绪论外,伊尼斯分章讲述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五个古典文明媒介传播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并在第六章与第七章特别论述了传播工具的发展历史——羊皮纸与纸张、纸张与印刷机。

这是一部集人类科技史、传媒史、政治文明史为一体的经典著作。

在此,我将就书中所提到的帝国文明与传播媒介进行引申性的随想,而不会对原著本身多加评述。

就个人而言,我平时是喜欢研究古代文明史的。

因此在西席推荐的众多书籍中特别留意并泛读了这本书。

一个帝国(抑或文明)的产生与它所处地理环境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埃及,是尼罗河给人类的馈赠;巴比伦,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孕育而生;辉煌的希腊,是高山与海洋的杰作;至于盛极一时的罗马,则是以上文明在七丘山融合的遗珍。

而以地理环境为前提条件产生的帝国文明所拥有的传播模式也必然不同。

凡是研究或了解过古埃及文明的学者乃至普通人无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卡迭石条约和罗塞塔碑。

前者是第十八王朝国王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战争后留下的条约碑文,它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条约。

后者是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下达。

给臣民的诏书,以古埃及圣书体、手写体及希腊文三种文字形式刻成,最后它成为了法国古文字学家商博良破译古埃及文字的钥匙。

二者皆是用石头刻成,历经数千年不毁。

石刻需要大量的适用石材,而埃及北部的吉萨高原和南部的努比亚便是天然巨大的花岗岩矿区。

我个人与伊尼斯的观点有所不同,伊尼斯认为莎草纸的发明相对于古老的石刻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纵观上下六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史,以石刻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无疑是其文明程度的最佳代表。

媒介偏向及知识垄断——评《帝国与传播》

媒介偏向及知识垄断——评《帝国与传播》

媒介偏向及知识垄断—评《帝国与传播》王梦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最重要东西 的垄断,而垄断背后则与权力有密切的关系。

《帝国与传播》一书着眼于媒介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它改变帝国的能力。

媒介的重 要性使之依据自身特性转化为倚重时空的不同偏向,从而表现 为一种新形式:知识垄断。

一方面,媒介由知识垄断这一中间环 节又进而影响社会权力结构以及文明兴衰。

另一方面,知识垄 断是一个不断形成又消解的循环过程,背后永恒不变的推手是 权力。

媒介偏向与知识垄断相互影响,文明不断以新的形式延 续。

关键词:媒介偏向 知识垄断 权力多伦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哈罗德•伊尼斯被称为媒介 生态学的鼻祖。

20世纪初,他将媒介与文明联系起来,指出 了媒介对帝国文明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在他的影响下,以麦 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人为主的一批北美传播学者继续关 注媒介,将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帝国与传播》是伊尼斯的著作之一,书中构建了一个 宏大的世界历史,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跨度都十分之 大。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会把兴趣局限在不列颠帝国,把它作为特有的现象。

也不打算专注于不列颠帝国某些时期或 地区的微观研究,虽然这样的微观研究对了解其历史,具有 重大意义……相反,我要集中研究西方历史上的其他帝国,同时与东方帝国参照,以期抽离出可资比较的重要因素。

”111这就意味着要有细密详实的史料补充为依据,所以书中的每 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承载的并不是关于 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一种进行观察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 甚至可以对未来进行预测。

由于伊尼斯开创了一个关注传播学的新视角,很多研究 者也都对伊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过解读。

他们主要关注媒 介影响文明兴衰,这也确实是《帝国与传播》一书的最终指 向。

例如,梁虹主要探讨了媒介的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其对 知识垄断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影响,这些都辐射了西方文明的 危机。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伊尼斯在全书中并不是连篇累牍的强调论证媒介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深重影响,而是在从古埃及文明到罗马帝国再到后世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作为一条主线一以贯之。

他专注于媒介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阐释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变迁的深层原因,自然的将媒介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传播这个课题能给人很多可能的启示,我一直有这样的印象。

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的一席。

在历代各国和西方文明中,传播也占有关键的一席。

”中华文明的视觉象形,已经被代表口头的拼音所代替。

一个聪明的西方人可以学会拼音中文,却有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写字,现在,他们不用担心了,中国人正在向他们看齐。

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表达外来语的片名使用得越来越多,曾经代表良好教养的古雅汉字却被年轻人视为老土。

因特网,这个新兴的大众媒体,把社会重新带回了听觉时代——媒体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

在稿纸上写字的人是在观察,在网上写博客的人却是在诉说,谁都知道,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哪里。

由博客组成的web2.0社区,既保有了声觉空间关注个体感受的特征,也包含了视觉空间因文字而产生的歧义——在大型事件中,这两个特点往往表现出各自的负面,并互相加强。

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对此做过有启发性的比较。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刻在石碑上的,石碑笨重,雕刻困难,运输不便,因此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关心宗教和灵魂著称。

在莎草纸发明之后,文化开始关心世俗生活,轻便的纸张,方便被运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地域广阔的帝国才成为可能。

在那之后,延续了两千年的手稿文化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手稿稀缺,难以到手,人们就倾向于将知识尽可能地记在脑中,有了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就容易产生强势的理性思维和历史观。

随后,印刷术的发明,书本的广泛传播,又让人们陷入了书面文化的极致:对各种观点的细致区分和从不停息的争论。

在伊尼斯看来,汤因比的文明研究过于倚重宗教问题,忽视了空间——尤其是行政和法律的问题,这种镜鉴或也促进了伊氏对媒介偏向的认识与划分:倚重时间的媒介性质耐久,较为笨重;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较逊色,质地较轻,便于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帝国与传播》。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帝国和传播的事儿,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读着读着,我就像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越看越起劲。

先来说说作者提到的帝国的形成吧。

以前我总觉得帝国就是靠武力征服,谁的拳头硬谁就能称霸。

但这本书告诉我,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简直超乎想象!就拿古代的罗马帝国来说,它能那么强大,可不仅仅是因为士兵们能打。

罗马的道路系统那叫一个发达,信息和物资能够快速地流通。

这道路就像是帝国的血管,传播着命令、文化和各种消息。

想象一下,一个指令从罗马城发出,没多久就能传到帝国的各个角落,这效率,简直了!还有啊,书中提到了文字的传播对于帝国统治的重要性。

比如说,统一的文字能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好地交流和理解帝国的政策。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古代的秦始皇,他统一了文字,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举动。

文字统一了,大家的想法能更好地交流碰撞,对于帝国的稳定和发展那是大大有利。

再说宗教的传播。

宗教在帝国的发展中有时候就像是一种神奇的黏合剂。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让人们有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大家聚在一起做礼拜,分享着相同的精神寄托,这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

这种传播的力量,不是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武器,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扎根,影响深远。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想到了咱们现在的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播的速度简直快得惊人,这和古代的帝国传播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

现在一条消息,瞬间就能传遍全球。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不会也在形成一种新的“帝国”呢?也许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领土帝国,但可能是一种基于信息和文化的“虚拟帝国”。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讨论一个热门话题。

那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大家各抒己见。

有的人只是盲目跟风,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全貌;有的人则深入分析,试图找出真相。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传播的力量既能带来信息的共享,也可能导致误解和混乱。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帝国与传播》读后感《帝国与传播》是一部探讨帝国主义与传播关系的重要著作,作者是美国学者赫尔维茨。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与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帝国主义和传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霸权扩张,它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和争夺,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输出。

而传播则是帝国主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媒体、技术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来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媒体、制定信息传播政策、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等手段,不仅可以塑造全球舆论,还可以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输出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的表现,更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

此外,作者还对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来掩盖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控制舆论和操纵信息,可以将自己的侵略行为包装成“民主解放”、“文化输出”等美化词汇,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和行为。

这种信息控制和舆论操纵不仅可以误导国际社会,还可以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行为提供合法性和道德掩护。

通过对帝国主义与传播关系的深入分析,作者揭示了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掩盖自己的侵略行为,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帝国主义与传播关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掩盖自己的侵略行为,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以此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输出和信息控制,维护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平等。

2020《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2020《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伊尼斯在撰写《帝国与传播》时巧妙的,避免了长篇大论让读者退而却步,而是从古埃及文明到罗马帝国,再到后世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赋予了一份历史感,增添了不少趣味。

他在书中第五页中写道:“文明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媒介的影响,而一种倾向非集中化的媒介总是受到另一种倾向集中化的媒介的抵消。

”这句话已经高度概括了整本书的思想,每一种媒介并不存在绝对的偏向,更多是受到自身特性与被利用方式的制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一块石头,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并不能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但是在上面刻上石头后就起到了传播的效果。

可是,这种传播方式受到了地理、空间等限制,效率低下,自然而然会被淘汰,我国数千年前的甲骨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根据书中的时间顺序,建立于两河流域文明中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刻在石头上的,就像刚才所说的那样,这种方式不仅雕刻文字与图案困难,还不便于运输。

因此,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偏向于宗教与灵魂。

到了古希腊时期,希腊文明诞生了口头传统,人们通过语言的力量来传播文明。

但是的希腊文化中流行着诗歌,通过诵读吟唱,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抵御着东方帝国的倾向。

但是,后来希腊的散文战胜了诗歌,这种口头上的传播形式被覆灭,文字的传播代替了口头上的传播,在加快了希腊文明瓦解的同时,也催生出其他的帝国诞生。

到了古埃及时,人们发明了莎草纸与羊皮纸,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载体,人们开始关注于世俗的世界。

随着纸张的传播,地域辽阔的帝国才有不断扩张的可能性。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纸张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纸张的出现,帝国的诞生将要往后推迟很多年。

随后,印刷术的诞生,又加快了书本的广泛传播,人们面对着更多的文明冲击时,开始了不断地思考与争论,这样的思考与争论也同样推动着帝国的前进。

伊尼斯在书中认为,传播媒介对于帝国的诞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传播媒介决定了帝国的诞生于覆灭。

然而,又如同他在书中第7页写道:“一种基本媒介对其所在文明的意义,是难以评估的,因为评估的手段本身受到媒介的影响。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帝国”和“传播”这俩词儿,感觉八竿子打不着啊。

可是越读越发现,英尼斯这老头儿可真有一套。

他就像一个超级侦探,把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线索都给揪了出来,然后串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链子,让你不得不惊叹:“哦,原来帝国和传播之间有这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书里讲了好多不同的帝国,像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这些老牌帝国。

我发现这些帝国的兴起和传播方式那可是紧密相连的。

比如说古埃及,他们靠着那些巨大的金字塔、精美的壁画还有神秘的象形文字来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权力。

那些金字塔就像一个个超级大喇叭,站在沙漠里对着全世界喊:“看,我们埃及多牛!”而象形文字呢,虽然现在看起来像天书,但在当时那可是传播知识和统治思想的利器。

这种传播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就像你只能在特定的圈子里玩一样,能读懂象形文字的人毕竟有限,这可能也是古埃及帝国后来慢慢衰落的一个小原因吧。

再看看古希腊,他们的传播方式就更有趣了。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像一群超级网红,到处讲学、辩论。

他们的思想就像病毒一样,迅速在希腊的各个城邦传播开来。

而且古希腊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呢,这可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传播希腊文化、展示希腊实力的大舞台。

各个城邦的人聚在一起,一边看比赛,一边互相交流,“你们城邦的雕塑真不错啊!”“哟,你们那的民主制度听起来很厉害呢!”就这样,古希腊的文化通过这些方式传播得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古罗马就更厉害了,他们的道路修得那叫一个四通八达。

这些道路可不仅仅是为了让罗马人能方便地出去旅游或者走亲戚,那是为了把罗马帝国的统治力量和文化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罗马的士兵沿着这些道路行军,同时也把罗马的法律、语言、建筑风格等等都带到了各地。

而且罗马还有很发达的邮政系统,就像现在的快递一样,只不过那时候送的不是包裹,而是信件和消息。

这让罗马帝国的各个地方都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传播得那叫一个快。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读后感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读后感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读后感篇一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感触颇多啊!你说这媒介和传播,咋就和地理学扯上关系了呢?一开始我也挺迷糊的,可读着读着,我觉得可能就像那句网络流行语说的“万物皆可盘”,它们还真就盘到一块儿去了。

书里讲了好多有趣的例子,比如说不同地区的媒体报道风格差异。

我就在想,也许是因为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啥的不一样,这报道出来的东西才各有特色。

像大城市里,信息传播那叫一个快,各种新媒体、自媒体五花八门的,可能一个小事儿瞬间就能传遍大街小巷。

可在一些偏远的小乡村呢,也许还是靠着大喇叭广播来传递消息。

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夸张?再说这传播的内容,不同地方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

沿海地区可能更关心贸易、旅游,内陆地区可能更多是农业、工业方面的消息。

这难道不是地理因素在悄悄地发挥作用?我觉得吧,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这玩意儿,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真的太重要了。

它让我们看到,信息的流动可不是毫无规律的,而是受到地理条件的种种限制和影响。

不过,这也让我有点疑惑,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比如 5G 都来了,地理因素对媒介传播的影响会不会越来越小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谁知道呢!反正读完这本书,我是明白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似信息爆炸,到处都能知道各种事儿,但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这一路读下来,收获满满,真好!篇二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读后感哇塞!读完这本《媒介与传播地理学》,我整个人都有点懵圈,又好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你们知道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每天刷的手机、看的电视,这些媒介的东西居然和地理有这么深的渊源!这书里说的东西,有时候让我觉得太神奇了,神奇得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无知了。

比如说,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传播方式。

像山区,信号不好,网络传播就困难,人们可能更多依靠面对面交流。

这让我想起了去山区旅游的时候,手机没信号,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当时还觉得挺新鲜,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地理对传播的影响嘛!还有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传播内容。

帝国与传播课堂展示

帝国与传播课堂展示

对比研究
• 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 • 相同历史时期的横向比较
理解方法
• 理解伊尼斯的现实关怀 • 理解伊尼斯的方法论 • 理解并避免常见误解
谢谢~!
《帝国与传播》之“埃及”篇 帝国与传播》 埃及”
王白石、董 涛、马 钊、杨雅威 郎小可、周孙立、韩知惠、鲁锦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言提纲
• 文章脉络 • 对比研究 • 理解方法
文章脉络
由于对尼罗河汛期的预测,历法成为皇家权威的源泉。 历法的诉求助推了君主政体的建立。为巩固王权,君主开 始致力于金字塔的修建,关于历法的记载也被刻于石头之 上。基于石头的知识垄断旋即形成,书写成为王族的特权。 然而,与石头相关的知识垄断不便在空间内传播,带来的 社会负担是无需赘述的。因此,莎草纸形成了新的知识垄 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随之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伊尼斯在全书中并不是连篇累牍的强调论证媒介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深重影响,而是在从古埃及文明到罗马帝国再到后世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作为一条主线一以贯之。

他专注于媒介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阐释几千年来人类历史变迁的深层原因,自然的将媒介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

“传播这个课题能给人很多可能的启示,我一直有这样的印象。

在政治的组织和实施中,传播占有关键的一席。

在历代各国和西方文明中,传播也占有关键的一席。


中华文明的视觉象形,已经被代表口头的拼音所代替。

一个聪明的西方人可以学会拼音中文,却有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写字,现在,他们不用担心了,中国人正在向他们看齐。

日本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表达外来语的片名使用得越来越多,曾经代表良好教养的古雅汉字却被年轻人视为老土。

因特网,这个新兴的大众媒体,把社会重新带回了听觉时代——媒体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

在稿纸上写字的人是在观察,在网上写博客的人却是在诉说,谁都知道,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哪里。

由博客组成的web2.0社区,既保有了声觉空间关注个体感受的特征,也包含了视觉空间因文字而产生的歧义——在大型事件中,这两个特点往往表现出各自的负面,并互相加强。

伊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对此做过有启发性的比较。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刻在石碑上的,石碑笨重,雕刻困难,运输不便,因此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关心宗教和灵魂著称。

在莎草纸发明之后,文化开始关心世俗生活,轻便的纸张,方便被运送到更远的地方,于是地域广阔的帝国才成为可能。

在那之后,延续了两千年的手稿文化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手稿稀缺,难以到手,人们就倾向于将知识尽可能地记在脑中,有了连贯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就容易产生强势的理性思维和历史观。

随后,印刷术的发明,书本的广泛传播,又让人们陷入了书面文化的极致:对各种观点的细致区分和从不停息的争论。

在伊尼斯看来,汤因比的文明研究过于倚重宗教问题,忽视了空间——尤其是行政和法律的问题,这种镜鉴或也促进了伊氏对媒介偏向的认识与划分:倚重时间的媒介性质耐久,较为笨重;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较逊色,质地较轻,便于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

试图将政治与宗教纳入同一分析模式,势必从中寻找共同的切入口,媒介偏向即是伊氏独到的见解。

所谓偏向,即媒介更倚重时间或者空间的倾向。

每一种媒介并不存有绝对的偏向,更多是受到自身特性与被利用方式的制约。

例如石头,物理特性决定了其不易在广大的地理范围内传播,而刻字其上却能留存很长时间。

设若强权迫使之下,石头同样可作为倚重空间传播的媒介,但此种行为大抵会因效率低下及不合理性而遭摈弃。

历史的演进每每需要理性与高效,因之,每种媒介的偏向由于媒介利用者的利益而被决定下来。

还是按照两种理论来分别论述。

首先是媒介决定论,媒介在进入近代以后其对历史发生影响一直都是伴随着专制体制对其的限制而进行的。

在本书的第五章《羊皮纸与纸张》以及第六章《纸张与印刷机》中都有相关的详细论述。

比如英国就曾通过星院法、皇家特许制度还有印花税等制度来限制报业的发展,直至后来约翰·弥尔顿著名的《论出版自由》的发表,再到后来以《每日电讯报》为代表的大众报刊的出现,印花税被迫废除等等,传媒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与专制制度作斗争的过程。

由于对尼罗河汛期的预测,历法成为皇家权威的源泉。

历法的诉求助推了君主政体的建立。

为巩固王权,君主开始致力于金字塔的修建,关于历法的记载也被刻于石头之上。

基于石头的知识垄断旋即形成,书写成为王族的特权。

然而,与石头相关的知识垄断不便在空间内传播,带来的社会负担是无需赘述的。

因此,莎草纸形成了新的知识垄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随之而生。

在巴比伦王国,王朝的更迭更多是由于两对书写关系的冲突:石头和凿刀、泥版和苇管笔。

两河流域并不需要历法与计时作为权力基础,加之黏土等媒介的广泛应用,象形文字也
因此经历着蜕变。

象形文字向楔形文字简化,掌握繁复书写规则的书吏的特权遭到削减。

同时,楔形文字接触到莎草纸与软笔之后,灵活的字母表由此兴起,小型城市及国家的行政管理获得了巨大便利。

泥版与石头的不同应用催生了简化的新文字,进而摧毁了宗教制度的文字垄断,为帝国的政治组织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倚重石头的集权君主与运用泥版的宗教组织贯穿了两河文明大部分的历史,而在宗教组织对复杂文字的垄断打破之后,依靠新兴军事技术的王国用武力颠覆了固有的文明。

“思想自由的条件正处在危险之中,它有可能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摧毁。

处在同样危险之中的,还有西方文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尼斯的传播观画上了富于现实关怀的注脚。

宗教组织倚重时间,政治组织倚重空间,在两者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帝国,却又受制于技术变迁而引起的动荡。

《帝国与传播》所表达的主题大致如此。

如何通过传播媒介的偏向审视文明自身的偏差,避免知识垄断,才是伊尼斯试图归结的要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