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生平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 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 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要根据原文语体 来决定使用形式对应还是动态等值。他根据乔 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而提出翻译的“功能对 等”说,将翻译的过程归纳为三步:分析-转换 一重构,以达到理解原文语义与基本结构,在 此基础上转达语义, 最终获得与原文语义和语 体上的对等。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二、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 阶段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 法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 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 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二)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 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时期 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 一门科学。 2.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 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 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3.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4.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 验(test)。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上。
(四 )等效评价者之争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四)奈达首次将翻译史上长期相持不下的“直 译”、“意译”之争归结为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对等概念下的几种模式。作为翻译行为的两种 基本方向和准则,奈达认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 等的区别在于各自目的的不一致性,形式对等 希望达到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对等,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 言上的特点;而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 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 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 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五 )读者层次和不同译者带来的问题 对于同一翻译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 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对于不同的译者,他们对于同一份文本 的理解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五 、由奈达思想得到的启示
作为《圣经》翻译组织者,以为《圣经》 翻译的宗教传道服务为目的,奈达形成 了“以读者反应为评判标准,追求自然 对等”的翻译理论。这一特点也决定了 此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 ,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绝对不 能简单机械地按照奈达的理论进行操作。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一、 奈达的翻译理论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 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 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 义学、符号学、逻辑学、人类学和哲学 等不同的角度,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 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 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 译技巧。
(二 )归化与异化之争
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正式 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的概念。他说:归化即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 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价值观,将原文作 者带进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 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表现,接受外语文本中存 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带人外国情调。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于是必然也 就强调对文本的归化。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
(二) 奈达在其理论著作中经常提到读者 反映的问题,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 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评价译文质量的 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可 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 否基本一致。
(三) 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即动态等值 (dynamic equivalence)〕
四、关于奈达理论的争议
(一 )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许多翻译家都认为其理论是不适合文学翻译的。 以诗歌翻译为例,林语堂曾经说过:“诗乃最不可译的 东西。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而尤其是抒情诗)都是 不可译的。” 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言, “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东西往 往都不可译”。 针对这一 问题,郭建中表示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一定 适用所有的文体和一切的翻译目的,他指出:“哲学、 历史、科技等著作,要求如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 能迁就目的语的读者水平或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分析是指对原文的分析, 即细致地处理词和词 组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研究语法句法和语 篇结构。 转换是从用源语思维到用译入语思维的转换。 重组指的是结构重组, 即重新组织译文中的词 , 汇、句法、语篇特征等, 从而使读者能够最大 限度地理解和领会译文。 通过检验能迅速暴露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正 确地评价译文必须通过只懂得译入语的读者代 表的反应来实现。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 全世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 年起的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 译者解决了《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而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 机会。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圣经>翻译》 (Bible Translating),出版于1946年。最 有影响的著作是《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ng)。
(三)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1986年出版 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一书是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这一著作 有以下四点改变和发展: 1.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2.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 楚。 4.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 译问题。
三、奈达的理论贡献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 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 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 和了解。
(一) 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要尽可 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先后提出“动 态对等”与“功能对等”.
"'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 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s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二、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发展 阶段
(一)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 法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 当作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 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二)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 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一时期 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 一门科学。 2.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 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他 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3.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4.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 验(test)。
(三 )形式与内容之争 所谓形式与内容之争,是由奈达的一句 话引来的。奈达曾说:“形式附属于内 容。”他要求对翻译的确切性的研究完 全摆脱了表层结构的困扰,而把重点转 移在以传译内容为主,使译文语言达到 内容上与原文最贴近的自然对等上。
(四 )等效评价者之争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中介绍了许多美国 翻译大家,并指出:阿诺德认为,只有精通源语和目标 语的学者,才能有资格作出评判。而纽曼则认为,一 般的读者就应该是做评判的人。 “衡量译文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分析译文为之服务而 又不懂原文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对译文 质量的看法,而且还要了解专家的评价……这些专业 人员懂原文,也有搞创造性翻译的经验,而且,他们 非常了解形式和内容这两方面的交际的目的。这样按 照读者的类型和翻译的目的来进行衡量和评价,在特 定的时代下,原文和译文的效果应该是大致可以比较 的。” (《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
(四)奈达首次将翻译史上长期相持不下的“直 译”、“意译”之争归结为据具体情况而定的 对等概念下的几种模式。作为翻译行为的两种 基本方向和准则,奈达认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 等的区别在于各自目的的不一致性,形式对等 希望达到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对等,并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原文词汇、语法、句法结构等语 言上的特点;而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 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 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 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五 )读者层次和不同译者带来的问题 对于同一翻译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 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对于不同的译者,他们对于同一份文本 的理解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五 、由奈达思想得到的启示
作为《圣经》翻译组织者,以为《圣经》 翻译的宗教传道服务为目的,奈达形成 了“以读者反应为评判标准,追求自然 对等”的翻译理论。这一特点也决定了 此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 ,我们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绝对不 能简单机械地按照奈达的理论进行操作。
奈达翻译理论综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语言学家,翻译家, 翻译理论家。
一、 奈达的翻译理论
西方现代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把翻 译问题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 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 义学、符号学、逻辑学、人类学和哲学 等不同的角度,试图对翻译研究这个古 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 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 译技巧。
(二 )归化与异化之争
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在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正式 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 的概念。他说:归化即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 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价值观,将原文作 者带进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 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表现,接受外语文本中存 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读者带人外国情调。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于是必然也 就强调对文本的归化。
CHINA IN WORLD ECONOMY
China’s vast size and resources, her extraordinary economic progress over recent years, have made her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economy. Because of this, because of Britain’s own huge stake in the world economy, we need to take a real interest in China. 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 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 almost 10% 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The rewards for the people of China are clear, most visible in the dynamism and prosperity of Peking and the coastal cit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most striking consequence of these changes is that China has grown to be the world’s eleventh largest economy, and is set to grow further. China’s rapid emergence as a major world actor is a tribute to the drive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her people,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reforms she has pursu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t is a clear testimony to the success of the open-door policy led by Mr.Deng Xiaoping. I warmly welcome those reforms and that success. I would draw a further conclusion, which I believe is central to assessing China’s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my view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has been vital to her progress. The key to sustaining and building on early economic success was China’s move into world markets. Consider a couple of statistics. Since 1979 foreign trade as a share of China’s GNP has risen from 10% to 45%. Integration in world markets became a basic fact of Chinese economic life. With that came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investment system. Foreign funds flowed into China in a spectacular way. The stock of foreign investment grew from under $5 billion in 1989 to nearly $90 billion by 1994. So China has built new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links, in both directions, with world markets. These links have contributed to creation of new jobs, new prosperity for China. What next? I believe it is China’s interest to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to consolidate her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at is the way to maximize her share of world markets; and — as the UK know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 to attract the stimulus, the technology and the funding that inward investment can offer.
(二) 奈达在其理论著作中经常提到读者 反映的问题,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 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评价译文质量的 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者对原文可 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映是 否基本一致。
(三) 形式对应和功能对等〔即动态等值 (dynamic equivalence)〕
四、关于奈达理论的争议
(一 )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 许多翻译家都认为其理论是不适合文学翻译的。 以诗歌翻译为例,林语堂曾经说过:“诗乃最不可译的 东西。无论古今中外,最好的诗(而尤其是抒情诗)都是 不可译的。” 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一书中所言, “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区别于他种语言)的东西往 往都不可译”。 针对这一 问题,郭建中表示奈达的功能对等并不一定 适用所有的文体和一切的翻译目的,他指出:“哲学、 历史、科技等著作,要求如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不 能迁就目的语的读者水平或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分析是指对原文的分析, 即细致地处理词和词 组的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研究语法句法和语 篇结构。 转换是从用源语思维到用译入语思维的转换。 重组指的是结构重组, 即重新组织译文中的词 , 汇、句法、语篇特征等, 从而使读者能够最大 限度地理解和领会译文。 通过检验能迅速暴露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正 确地评价译文必须通过只懂得译入语的读者代 表的反应来实现。
奈达较之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 全世界更有影响原因之一是,在自1946 年起的近60年里,他周游了世界,帮助 译者解决了《圣经》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而其他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缺乏这种 机会。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圣经>翻译》 (Bible Translating),出版于1946年。最 有影响的著作是《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