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智慧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https://img.taocdn.com/s3/m/04a4ce84d4d8d15abe234eaf.png)
佛教中的智慧与爱心哲社思政 201011022953 黄慧【内容摘要】佛是思想的觉悟,就是智慧。
人们可以以实践四谛的过程,体悟人生的大智大慧。
智慧最为具体的表现就是爱心。
我认为智慧是人们的思想,内部的精神世界,智慧的外化体现就是爱心。
慈悲心,是一种惠及世界万有的普遍的情感,一种对于生命的不忍之心和对于存在的敬畏之念,一种关于此岸今生而非彼岸来世的、自然的、成熟的、健康的身心状态,一种自己努力活得好也希望别人活得还好的处世态度,一种对于自己也对于别人的善意、理解、责任及温和的宽容精神。
【关键词】智慧四谛人生爱心慈悲心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笃行为主,而达到深奥与究竟的。
从印度而来,千百年流行于中国人间的佛法,融贯精深。
什么是佛,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
从它本意来讲是智慧,从它的作用来讲是觉悟。
他绝不是庙宇里的泥塑金身,绝不可能点几柱香,叩几个头或是念几声就有求必应,随心所欲的。
佛是具有圆满觉悟与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让众生不再受轮回之苦,能引导众生出离轮回的圣人。
也就是说,佛的主要学说可归结为四谛说。
“四谛”的字面意思是四个真实的道理。
首先,苦谛是指人生充满种种痛苦。
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盛阴苦。
人无时不刻都在各种苦难中。
我们平时的生活里都真实存在,被苦恼,被牵绊。
我为家里亲人的生病而痛苦,离家远行,朋友离别等等。
集谛揭示了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
佛教认为人的贪求欲望或者“爱”是带来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
贪、瞋、痴是万恶之源。
对于现代人来讲,完全是现代人盲目依赖物质手段和无节制追求物欲的结果。
若追究其根由,也不外于佛教所揭出的贪、瞋、痴三毒心。
贪,为人的贪欲心,当官的贪钱,才会使社会不平衡,穷苦的人民得不到帮助;瞋,为人的瞋怒心,世界的恐怖分子不能理性的对待事情,才会造成许多袭击和爆炸;痴,为人的愚痴心,人类为了自己私利,才会盲目破坏环境,竭取资源,慢性自杀性的愚昧做法。
陈兵教授:佛教是人生的大智慧
![陈兵教授:佛教是人生的大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177a67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6.png)
陈兵教授:佛教是⼈⽣的⼤智慧在⼀次学术会议中,⼀位伊斯兰教领袖对我谈到,他们信仰的是神,佛教信仰的是智慧。
他的见地甚⾄⽐信仰佛教的⼈都准确。
这种智慧也体现在佛教的皈依对象上。
其他宗教皈依最⾼的神,佛教是皈依“三宝”,即佛、法、僧。
佛是创造佛教的教主,法是佛教教主所讲说的真理,僧是按照佛法修⾏证到圣果的⼈,包括出家⼈和在家⼈。
但是三宝的核⼼、最⾼者是法宝。
佛亦是由法宝出⽣,佛经⾔,三世诸佛皆皈依法宝。
(《⼤⽅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法者,为宇宙⼈⽣本来具有的真理、真实、真相,并⾮佛所创造,⽽是佛经过修证实践发明的。
如同科学家发明规则、定律⼀样,佛是发明了宇宙⼈⽣的真相、真理,⽽后如实讲说。
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最为明显的两⼤特征:智慧和慈悲。
其他宗教虽然也讲慈悲,但佛教讲得特别多。
⽽且从精神本质上来看,佛教与儒家⾮常相近。
儒家提倡三德:智、仁、勇。
智指⼀种智慧,佛教中有很多像诗句⼀样的偈语、偈⼦,表达着智慧是⼈⽣的第⼀财富。
仁,儒家讲爱⼈,佛教讲慈悲。
勇,儒家讲勇敢⽆畏,佛教讲精进。
在这三⽅⾯⼆者是很相近的。
今天我所讲的,就是佛教最突出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是⼈所发明的,佛教所信仰的佛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神不同,他是⼀个具体真实的历史⼈物,20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太⼦悉达多,觉悟成佛后称为释迦牟尼佛。
佛,佛陀的简称,梵语Buddha,⾳译为“布达”,布,觉悟,达,觉悟的⼈,佛陀即拥有圆满智慧的觉者。
作为⼀个⼈来讲,他所获得的智慧教化主要针对⼈,佛教产⽣于⼈间、⽴⾜⼈间,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的问题,所讲的智慧是⼈⽣的智慧,教给⼈们如何善待⼈⽣。
在此,我将佛教的⼈⽣智慧归纳为三个⽅⾯:⼀、珍视⼈⽣,积极创造⼈⽣价值和意义的智慧。
⼀般⼈认为佛教在对待⼈⽣态度上是消极、悲观的,但这只是佛教的⼀⽅⾯。
实际上,佛教在看待⼈⽣时,在所有宗教中是最积极的、是将⼈⽣价值肯定最⾼的宗教。
基督教认为⼈⽣⽽有原罪,道教早期也认为⼈在⼀⽣下来时就承负着祖先们所犯的罪过,即“承负说”。
五蕴皆空通俗的理解
![五蕴皆空通俗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32ed5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0.png)
五蕴皆空通俗的理解
了解五蕴皆空这一佛教概念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因为它传达的内容深奥难懂,这也是人们为何经常把它称作“大智慧”的原因。
但是,如果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解释五蕴皆空,也就是把它们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那么它就能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五蕴皆空的本义是“五种形态的消失”,也就是说,身体、意识、心理、知觉和精神,这五种构成我们存在者之身的形态,都将消失殆尽。
五蕴皆空表达的是以勿生去观念来描述生命,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比如说金钱、物质财富、职位、地位等等,根本不属于我们,都将最终会归于空灭。
- 1 -。
小提问 大智慧
![小提问 大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9ce5057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c.png)
小提问大智慧什么是“大智慧”?“大智慧”是指在佛教中所提到的指导人们认识生命、解决烦恼、实现安乐的境界。
它是佛教的核心精神,包含了很多广泛的意义。
“大智慧”的具体含义?大智慧包含了很多广泛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智慧的境界。
大智慧是指超越欲望、培育真实自我、实现精神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下,人们能够超越追求物质和世俗利益的欲望,走向内心深处,寻找真实的自我,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2. 智慧的力量。
大智慧是指通过不断的学习、修行和实践,获得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打破局限性和陈旧的思维模式,开启新的认知和理解方式,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强大的修行能力。
3. 智慧的智慧。
大智慧是指具备审慎、明智和谨慎的智慧,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掌握更高深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认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从而能够作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4. 智慧的语言。
大智慧是指具备高深的智慧和言语能力,能够运用简洁、明晰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思想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启发他人,传递正能量。
5. 智慧的喜悦。
大智慧是指达成内心安宁、幸福和喜悦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超越烦恼和苦难,获得深层次的喜悦和满足。
实现大智慧需要扎实的修行和实际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实践方法:1. 学习佛教的教义。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学习佛法的经典和读本,深入理解佛教的理论和实践。
2. 定期冥想。
冥想是一种专注和平静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静心、观察和控制内心的意识和思维状态。
通过修行,人们能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内心,培养内心安宁和平和的状态。
3. 关注内心的声音。
人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帮助自己找到更合适的修行方式。
4. 尝试持久修行。
持久的修行是成为大智慧之路的关键。
通过长期持续的努力和实践,人们能够逐渐加深对内心的认识和掌控能力。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d58eb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8.png)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详细解析。
1. 因果律:佛教教导我们,一切都有因果关系。
每个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无常:佛教强调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暂时的。
这个教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3. 禅定:禅定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之一。
通过冥想和专注,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力。
禅定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烦恼和负面情绪,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4. 慈悲与无我:佛教鼓励我们培养慈悲心和无我心。
慈悲心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态。
无我心是超越个人利益和自我中心,关注整个世界的利益。
通过慈悲与无我,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贪婪和痛苦,同时也能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安慰。
5. 中道:佛教倡导走中道,避免极端。
过度的欲望和贪婪会带来痛苦,而过度的自我克制和苦行也会导致不平衡。
中道是指在欲望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衡。
6. 缘起: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理论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相互关系。
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这个理论提醒我们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7. 离欲:佛教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通过减少欲望和执着,我们可以减少痛苦,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离欲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物质享受,而是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被欲望所奴役。
8. 无所执着:佛教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
执着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通过放下执着,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
9. 智慧:佛教强调培养智慧。
智慧是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培养智慧,我们可以摆脱迷惑和困惑,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eb1ce2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0.png)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1)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
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
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
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
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
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
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
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
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
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
佛教与现代生活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
![佛教与现代生活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8f1fb49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2.png)
佛教与现代生活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有着丰富的智慧和教导。
如今,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渴望寻找一种方法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人生意义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佛教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社会,以实现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平衡。
第一部分:佛教智慧的核心理念1.1 无常与痛苦佛教教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的世界中。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法永恒存在。
同时,佛教强调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于世界的欲望和贪心所导致。
只有通过超越欲望的修行,才能摆脱痛苦。
1.2 中道与中庸佛教倡导中道与中庸的生活方式。
不偏不倚,追求平衡,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温和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并避免陷入痛苦的深渊。
1.3 慈悲与善良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佛教鼓励我们培养慈悲心和善良心,关注他人的痛苦,并尽力帮助他们。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能够开启心灵的喜悦和平静。
第二部分:佛教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2.1 正念与冥想正念和冥想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实践之一,也是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焦虑和压力之中。
通过正念和冥想,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和平静,意识到当前的当下,减少杂念和烦恼。
2.2 修心养性佛教教导我们修心养性,培养内在的美德和善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往往会迷失自我,追求物质的满足。
通过佛教智慧,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欲望和贪心,培养深层次的内心平静和满足感。
2.3 帮助他人佛教强调慈悲和同情心,鼓励我们帮助他人。
现代社会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导致冷漠和孤独感的增加。
通过将佛教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能够培养出关怀他人的心态,并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喜悦,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平衡。
第三部分:佛教智慧促进内心平静和人生意义的案例研究3.1 佛教智慧在工作场所的应用现代工作场所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很容易让人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佛教教义的智慧启示
![佛教教义的智慧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e3999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b.png)
佛教教义的智慧启示佛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崇尚慈悲、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它的教义深入人心,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佛教教义所传达的智慧,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无常与因果律佛教教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
这个教义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附于世俗的财富、名誉或其他表面的东西,因为它们都是瞬息即逝的。
相反,我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的平静与喜悦上,这才是真正持久和有意义的。
佛教教义还强调因果律,即一切现象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我们的过去行为所导致的。
这个教义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时刻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良好的因果,并享受到积极的结果。
二、放下执著与欲望佛教教义告诉我们,苦难和痛苦是由执著和欲望所引起的。
当我们过度执着于某些事物或寄托过高的期望时,我们会陷入无尽的欲望循环中,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和解脱。
因此,佛教鼓励我们学会放下执著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放下执著并不意味着漠视或放弃追求目标,而是意味着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和过分的贪欲。
我们应该专注于行动本身,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当下,而不是被未来的结果所困扰。
三、慈悲与无私的爱佛教教义以慈悲和无私的爱为核心价值。
它教导我们要超越个人利益,关心和帮助他人。
慈悲是一种广阔无边的心境,使我们能够包容和宽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
无私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奉献,让我们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付出。
通过培养慈悲和无私的爱,我们能够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争斗。
同时,慈悲和无私的爱也是培养内心平静和快乐的重要路径。
四、正见与智慧佛教教义强调正见和智慧的重要性。
正见是对事物真实本质的洞察,不受偏见和扭曲的干扰。
智慧是通过正见而产生的,它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超越表面的表象和误导。
通过正见和智慧,我们能够摆脱迷惑和困惑,看到更广阔、更普遍的真理。
佛教的智慧与和谐如何运用佛教哲理解决现实问题
![佛教的智慧与和谐如何运用佛教哲理解决现实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c139a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1.png)
佛教的智慧与和谐如何运用佛教哲理解决现实问题佛教的智慧与和谐:运用佛教哲理解决现实问题导言: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秉持着智慧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佛教哲理如何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以期为人们带来更深入的思考和启示。
1. 无常与变化的智慧佛教教义中重要的一条是“诸行无常”,即万事万物皆在不断变化。
这一智慧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不论是喜悦还是苦难。
当我们面对挫折与逆境时,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一佛教哲理来调整心态,接受现实,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案例学习:在职场中遇到挫折在职场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一瞬间,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应对问题。
通过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2. 舍弃执着的智慧佛教哲理教导我们舍弃执着,释放心灵。
执着于物质财富或者对他人的情感绑架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
只有通过放下执着,我们才能体验到内心的自由和和谐。
案例学习:处理感情问题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我们常常陷入执着的陷阱中。
而佛教哲理告诉我们,只有舍弃执着,放下过去的伤害和情感包袱,我们才能够进入和谐的关系。
通过理解佛教哲理中的舍弃执着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感情问题。
3. 善与利他的智慧佛教教义强调善的行为和利他的精神。
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以善意和慈悲心态去帮助他人,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带来积极的影响。
案例学习:建立和谐社区在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运作的直接体现。
通过运用佛教哲理中的善与利他的智慧,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区。
通过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需求,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共同发展和融洽相处的社区。
4. 悟性与觉知的智慧佛教鼓励我们通过悟性与觉知来提升自我认知和理解。
只有掌握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并与之建立真正的和谐关系。
案例学习:解决人际冲突在面对人际冲突时,佛教哲理中的悟性与觉知的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从而化解冲突。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b492f83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6.png)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修炼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强调了解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正念与慈悲来实现内在和谐。
本文将探索佛教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启示与指导。
一、了解自己佛教认为,了解自己是达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被自我认知上的执着束缚,难以看清自己的本质和真实需求。
佛教通过观照身心的实际状态,以及深入思考自己的欲望和苦恼的根源,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佛教提倡正念(Mindfulness)的修炼。
正念是一种全然投入当下的心态,能使我们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通过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焦虑、压力和困惑。
二、超越烦恼与苦难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需要超越烦恼与苦难的束缚。
佛教经典中提到,“生活中必然伴随着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欲望与执着。
佛教通过解脱欲望与执着,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循环。
修行者需要通过内省与冥想,觉察并减少贪欲、愤怒和无明等负面情绪。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经验,修行者可以逐渐超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体验到内在的平静与智慧。
三、正念与慈悲正念和慈悲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互为辅助,引导修行者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正念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当我们正念地体验当下的一切,我们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念头,从而减少烦恼与焦虑,达到内在平静的境地。
慈悲则是关爱他人、利他行善的心态。
佛教强调,通过慈悲与同情心,我们能够培养宽容与善良的品德,并将这种心态扩展到所有的众生之中。
通过以慈悲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平和开放的内心状态。
四、实现内在和谐佛教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内在和谐,即通过认识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培养正念与慈悲,使内心达到平静与智慧的最高境界。
佛教通过提供修行方法,如冥想、般若波罗蜜多等,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0f6f9c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3.png)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源自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来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佛教强调人生的智慧,通过深思熟虑和内省来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佛教的人生智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离苦得乐:佛教教导人们通过认识和理解痛苦的本质,以及痛苦的原因,来摆脱痛苦并获得真正的快乐。
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执着和贪婪。
只有通过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2. 缘起空性: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和永恒的存在,它们只是因缘和条件的产物。
通过理解事物的空性,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和世俗的执着,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3. 四谛教义: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教义,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出生老病死和各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集谛指出痛苦的原因是欲望和执着,灭谛指出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可以消除痛苦,道谛指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达到解脱和解放。
4. 中道之道:佛教教导人们走中道之道,即避免极端的执着和放纵。
佛教认为,过度的欲望和放纵会导致痛苦和困扰,而过度的禁欲和苦行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通过平衡和调节,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慈悲与智慧: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怜悯,智慧是指对真理的认识和理解。
佛教认为,只有通过慈悲和智慧,人们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总结起来,佛教的人生智慧是通过理解痛苦的本质和原因,放下欲望和执着,走中道之道,培养慈悲和智慧,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摆脱轮回的苦难,实现解脱和解放。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佛教徒,也可以指导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12个佛家智慧心语,开启智慧人生
![12个佛家智慧心语,开启智慧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c73643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4.png)
12个佛家智慧心语,开启智慧人生引言概述:佛家智慧心语是佛教思想中的精华,通过这些心语,我们可以开启智慧人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本文将介绍12个佛家智慧心语,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与指引。
一、心无挂碍,智慧自现1.1 了解自己的内心: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欲望和执着。
只有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解除挂碍,开启智慧人生。
1.2 去除杂念: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去除杂念,专注于当下。
只有当我们放下杂念,专注于眼前的事物,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1.3 培养正念: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培养正念,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善意和关爱。
只有通过正念的培养,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眼光,看清事物的本质。
二、修心养性,智慧永驻2.1 培养善心: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培养善心,行善积德。
只有通过善行,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获得真正的幸福。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
只有通过修身,我们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世界。
2.3 学会宽容: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会宽容,接纳他人的不同和错误。
只有通过宽容,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慈悲为怀,智慧无限3.1 培养慈悲心: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只有通过慈悲心,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传递爱与善意。
3.2 接纳生命的变化: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接纳生命的变化,不要抗拒和逃避。
只有通过接纳,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面对生活的挑战。
3.3 善待自己和他人:佛家智慧心语告诉我们,要善待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
只有通过善待,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建立和谐的社会。
四、修行有道,智慧无边4.1 学习佛法:佛家智慧心语提醒我们,要学习佛法,了解佛教的智慧和教导。
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我们才能拥有智慧的心灵,指导自己的生活。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84789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8.png)
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的佛像有以下特点:
1. 形象:文殊菩萨的的形象通常为天衣天冠,顶结五髻,代表佛五智。
身体呈紫金色,形如童子,显得年轻、活泼、庄严。
2. 坐骑:文殊菩萨的坐骑为一狮子,象征智能威猛。
狮子的形象勇猛无畏,展现了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和智慧力量。
3. 手持法器:文殊菩萨右手持金刚宝剑,象征以智慧剑斩断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
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
4. 寓意:文殊菩萨佛像具有催旺文昌、催发智慧的寓意。
适合学生、设计师等希望通过提高智慧、创造力来提升学业和事业的人使用。
5. 翡翠文殊菩萨:翡翠文殊菩萨是属兔的人的守护神。
翡翠手镯里有石纹吗图片关于文殊菩萨的身形外貌,通常为紫金身,佩戴翡翠文殊菩萨有助于心想事成,飞黄腾达。
文殊菩萨佛像以智慧、威猛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视为佛教智慧的象征。
佛教才是最高的智慧
![佛教才是最高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4b81654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f.png)
佛教才是最⾼的智慧孙中⼭先⽣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他的动机是⼤勇.⼤智.⼤仁。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孙中⼭佛教⼤矣,孔次⼤,耶为⼩。
——谭嗣同佛法本来不是宗教,------ ⼀切⼤乘的⽬的,⽆⾮是断所知障,成就⼀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个宗教,劝⼈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
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的。
——章太炎释迦牟尼真是⼤哲,我平常对⼈⽣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居然⼤部分早已明⽩启⽰了,真是⼤哲—— 鲁迅佛教是历史上唯⼀真正注重和依据实证的宗教——尼采(德国哲学家)我总觉得基督教在智慧或德⾏上⽐其他⼀些有名望的⼈要⾼,我想,我会把佛教的位置摆在基督教的前⾯。
——罗素(英国哲学家)佛经是世界上最美的哲学,学佛是⼈⽣最⾼的享受。
——⽅东美(现代哲学家)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个神化的⼈,放弃了死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和精神的经验⽽浑为⼀体。
那只有佛教才能符合这些条件。
如果有⼀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近代⼤科学家)佛教本⾝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的洞察,有着独到和深刻的发现。
——陈从周(上海同济⼤学教授)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
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论.亚原⼦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黄念祖(现代科学家)佛教为今⽇⼈类之救星!现在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出⼀切宗教。
虽科学.哲学有长⾜进步,然其发明最如理处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处.最真实实⽤处,决⾮现世⼀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鲍罗登(英国博⼠)佛教是世界上伟⼤的宗教之⼀,两千多年前传⼊中国后,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扬振宁(现在著名科学家)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些开悟,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65c51f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3.png)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它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一些重要方面:1. 缘起性空:佛教教义中的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没有固定、独立的实体。
这个概念教导我们要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明白一切皆无常,一切皆空。
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摆脱对物质和欲望的追求,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2. 四谛:佛教的四谛是佛陀对人生苦难的观察和分析,它们是苦、集、灭、道。
苦指的是生老病死、痛苦和不满足感;集指的是苦的原因,即贪欲、嗔恨和无知;灭指的是苦的终结,即通过消除贪欲、嗔恨和无知来达到内心的平静;道指的是通往灭苦之道,即八正道。
通过理解和修行四谛,我们可以摆脱苦难,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3. 无我:佛教教义中的无我观念是指人们没有固定、独立的自我实体。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相互依存的,没有永恒的自我存在。
这个观念有助于我们超越对自我的执着和執著,减少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关爱、宽容和平和。
4. 慈悲与舍弃:佛教强调慈悲和舍弃的重要性。
慈悲是指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同情心,舍弃是指放下贪欲和执着,乐于与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
通过培养慈悲和舍弃,我们可以减少自私和贪婪的心态,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质。
5. 念与禅修:念和禅修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
念指的是保持对当下的觉察和专注,不被过去和未来的思绪所困扰。
禅修是通过冥想和专注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通过念和禅修,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减少烦恼和困扰。
6. 业力与因果:佛教认为一切行为都有因果关系,即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
这个观念教导我们要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行为,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通过培养善行和避免恶行,我们可以创造积极的因果,获得幸福和利益。
7. 生死与轮回:佛教教义中的生死与轮回是指人们的生命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通过不断的转世和轮回来体验各种因果和修行。
三藏法师的慈悲心和大智慧
![三藏法师的慈悲心和大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a3e0690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8.png)
三藏法师的慈悲心和大智慧三藏法师,又称玄奘大师,是唐代的著名佛教学者和译经人士。
他的一生,深受佛教慈悲、智慧的影响,对中国佛教传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藏法师的慈悲心和大智慧,是他追求佛法真谛、传播佛法的精神和理念的准确体现。
慈悲心:三藏法师的为人处世玄奘大师自小立志弘扬佛法,一生精通佛教,还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挑战。
甚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以佛法的精神和人类的伦理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决策。
这些特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他的慈悲心。
慈悲心是三藏法师追求佛法真谛、传播佛法的基石和动力。
他广泛吸取西方佛教的精华,对祖传经典进行研究,深入了解佛教实践的内涵和方式。
在整个传经事业中,玄奘大师始终身体力行,以慈悲为心,呈现出敏锐、温暖、坚定、豁达的领袖风范。
小至关注众苦,大至传播佛法,都以慈悲心为基础,这也是有利于他在唐朝政府和人民心中赢得了崇高的尊重和威望。
大智慧:三藏法师的佛教修为三藏法师被誉为佛教的伟大精神领袖,不仅对佛教文化和教义的研究均有所建树,而且凭借高超的智慧影响了无数人,并传承至今。
玄奘大师的智慧体现在佛教修养、学业成就和创新进取等诸多方面。
佛教修养是玄奘大师突破智慧之门的关键。
玄奘大师认为,“不生不灭,本真常住”,通过修行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智慧,从而掌握佛教的精髓和真谛。
他不断劝勉弟子要“以信为本,行为先”、“行道深者浅笑”,并且领导弟子投身于学术研究和佛教传教之中,在推广佛法的同时,也锤炼自己修道之心。
学业成就是玄奘大师智慧的另一个体现。
玄奘大师曾学过东土戒经、大涅槃、法华经等经典,全面掌握东土三藏大乘经论的主要内容,将圆觉经引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进取是玄奘大师思想智慧高度的表现。
为了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玄奘大师历时十余年,历练了六千公里的千山万水,跨过了沙漠和高山,走了死亡之路,最终穿越亚洲一些重要的沿海地区,进入今日的印度。
在长达十八年的革命时间里,玄奘大师通过劳动、学习、实践和研究,自身实现了佛性,也为道场弟子指明了方向。
佛家形容智慧的词语
![佛家形容智慧的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c4793b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1.png)
佛家形容智慧的词语
在佛家文化中,形容智慧的词语有很多,这些词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佛家的智慧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形容智慧的词语:
般若:般若是佛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大智慧”。
它代表了佛家对智慧的理解,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超越世俗的智慧。
解脱:解脱一词在佛家中意味着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这种智慧是通过对生命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而获得的。
明心见性:这个词语意味着通过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本性。
这是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认识,是智慧的体现。
无碍智:无碍智是指没有障碍的智慧,是佛家追求的智慧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理解,没有偏见和执念。
圆融:圆融代表圆满无缺、和谐融通的意思。
在佛家中,圆融被用来形容那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化解矛盾,超越对立。
真如:真如代表事物的真实本性,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境界。
了解真如,需要超越常规的认知方式,用智慧去领悟。
大智慧是什么意思
![大智慧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0b50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1.png)
大智慧是什么意思大智慧是一种指导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寻求智慧和真谛的哲学理念。
它强调通过修炼内心、追求智慧和提升意识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平衡。
大智慧源于佛教哲学,旨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传统知识和常识的智慧,它帮助人们超越感觉和思维的限制,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
在大智慧的观念中,人类并非只是一具肉体和思想的组合体,人的本质是一个包含了身体、情感、意志和意识的整体。
大智慧主张通过修炼和培养内心的觉醒和智慧,让人们能够认识到自身深层次的存在,超越对外在物质世界的追逐和欲望,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大智慧的修炼方法包括冥想、禅定、观察思维、观察情绪等。
通过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减少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贪欲,超越自我,体验到超越物质世界的智慧和平静。
大智慧还强调爱和善的力量。
它认为通过关爱和慈悲的行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实现心与心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总之,大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规知识和物质世界的智慧和哲学理念。
它通过修炼内心、追求智慧和实践慈悲,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大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静和意义的方法和指引。
(3000字)(接上文)大智慧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修炼方式,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大智慧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内心和真实需求。
通过冥想和观察思维等方式,人们可以减少对外界物质的执着和欲望,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这既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压力和焦虑,也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其次,大智慧的修炼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通过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质,人们可以与他人建立起真挚的关系,减少冲突和争执。
同时,大智慧也鼓励人们关注社会公益和善行,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此外,大智慧还鼓励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它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学术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
佛教智慧禅语
![佛教智慧禅语](https://img.taocdn.com/s3/m/7c89d15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e.png)
佛教智慧禅语佛教智慧禅语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小编收集了一些佛教智慧禅语分享在下文,欢迎阅读。
佛教智慧禅语精选1.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2.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
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
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
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3.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5.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6.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7. 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8.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10.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
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11.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2. 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13.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14.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佛教智慧禅语欣赏1. 忍苦扞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2.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4. 花儿不为谁开,也可以为自己开,世界不为谁存在,也可以为自己存在。
5.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6.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7.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8. 在屎克螂的国度里,卖大粪才能成功。
9. 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10.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1.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大智慧佛教大智慧一、拈花一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实相无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
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二、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人平等,众生平等,每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为别物所弄。
每一个众生觉悟后,就摆脱了各种物欲、迷惑和假象的束缚,不再受天地之束缚,即唯“我”独尊。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
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
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三、《世尊出世雅颂》自度度他,而无所度,本分家务;自利利人,圆满菩提,大丈夫事。
四、观念、信仰、结缘、持戒可以改变命运。
五、四福:知福,惜福,培福,植福。
六、好言对人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七、佛陀说:“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知苦,灭苦......自在解脱......以“无我的空慧”作药方,来治愈无始以来的无明大病——我、我所。
知苦——知道我、我所是生死的苦本;灭苦——从心中除灭有我、我所的观念。
拔本塞源、釜底抽薪的最究竟教法。
佛陀说:“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这已经明确指出我们一条学佛的修行道路,那就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都是戏论。
佛陀真的只是教导我们要“知苦”与“灭苦”而已吗?对于行者而言,或许会有人有所反驳,进而斥责那是自了汉的修行方式,因为那只是自利的修持,并不是从事利他的菩萨行。
如果有这种观念的人,一旦您还没有“知苦、灭苦”,绝大多数都是泥菩萨,要度生死大海都自身难保。
假使我们真的能如法奉行佛陀所教导的“知苦”与“灭苦”,净化心灵不再有错误的知见,纵然色身上仍有疾病的苦痛,但那是不妨碍我们得自在解脱的,因为圣者是“不受第二支箭”的。
当我们了解并如实行持佛陀这个最直接有效的教导方法时,我们的修行才有力量,那时自然会乐于跟其它人一同分享法的滋味,因为一位对法有胜解的修行者,是绝对不会吝啬地将佛法隐藏起来,只要他有适当的因缘,即会大公无私地遍洒佛法甘露来润泽大地群萌,而这甘露妙药的精华就在──“知苦”与“灭苦”。
现在请平心静气来回顾自己以往的修行,有没有针对我们生死的根源下手呢?坦白地说,我们还在迷糊中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因为我们从未真正思惟“生死的苦本”,而只会编织许多美丽不实的幻想。
当遇到麻烦的难题或病苦时,我们只怪自己“业障深重”,就想藉由花钱消灾来解除痛苦,或者从事念佛、拜佛、持咒……等种种修行方式来消除业障。
但往往总是不尽如意,苦痛烦恼依旧常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我们并没有对症下药。
而因病与药的首要条件,就是“知苦”──知道导致我们痛苦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然而,我们却找不出病源,只是盲目地吃药,除了有加重病情的疑虑外,也会因久病而丧失康复的信心。
(比喻长久修行而烦恼不减,将丧失学佛修行的信心)。
透过反省及自我检讨,找出贪、嗔、痴生起的根源所在,捉住使我们流转生死的罪魁祸首,然后以“无我的空慧”作药方,来治愈无始以来的无明大病──我、我所。
内观禅修的方法就是调心、摄心、安心。
静心去沉思,用心去期盼,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
心净则佛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从认识自心开始,净化、强化心念,培养心灵的免疫力,培养自己慈悲的信念与情怀,开发自心的潜力,活在统一单纯的心灵状态下。
念佛、参禅、诵经等一切修行都是净化心灵的基本内容。
人类只有通过以上途径,才能不断缩减、铲除内心污染并以此改变自己内心固有的结构,从而让心得到净化,使自己的心产生一个新的循环力量,来消除贪、嗔、痴的根源。
知苦,觉察苦的根源,苦的起因。
灭苦,知道苦因、自然就会灭苦、脱苦。
从而,步入生命的从容与法喜,心光重现、活力十足,重组智慧走向自己的未来!我们拥有世间这些福报的时候,不应该高兴,不应该生起傲慢心。
其实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就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
就像个漏着的水池一样,里面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水,很快就会漏尽的。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更加谨慎,更加小心翼翼,应该想尽办法将它转为道用,或者用这些世间的福报再次积累福德资粮。
要不然的话,这些福报穷尽了以后,我们只能继续感受痛苦,不会有丝毫的安乐。
这也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应该因为这个而骄傲,觉得自己了不起,甚至去轻视别人,欺侮别人。
属于世间的任何一个法,这些地位、声誉、财富、权势等世间的福报,从本质的角度来思维观察,都是有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的,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它们的本质也是痛苦的。
有的人虽然有钱,但是他更有烦恼;有的人虽然有权,但是他更有压力。
世间的这些福报,名闻利养,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反而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与痛苦。
从因的角度来思维观察的话,这也是一种不净,一种痛苦,一种无常;从果的角度来思维观察的话,同样也离不开痛苦的本性,超不出痛苦的范围。
因而从事实的真相、真理来思维观察的话,都没有什么可贪着的,也没有什么可傲慢的。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若是没有看破放下的话,这些福报也许是一种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有的人本来也信佛,也很精进,后来在世间法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然后开始去享受这些,执着这些,最后不但不修行,甚至连做人的标准都没有了,又开始造业了。
这样财富就变成今生解脱最大的障碍了。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是你能将这些名闻利养转为道用,或者能看破放下的话,对修行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否则对修行来说有一定的障碍。
所以大家要从各个角度不断地去思维,观察,理解,这样对这些道理也会生起一种甚深的体会和感受。
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一种修行窍诀。
八、为什么要学佛?世上所有宗教,宗旨不外离苦得乐。
圣天菩萨:“众生痛苦唯一药,一切安乐之源泉是佛法。
”九、假如你越学佛越烦恼,那就错了,我们要越学佛越清净。
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十一、生死无常。
十二、感悟随缘于卫青佛家讲缘。
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
世间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缘。
人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缘,乃是一种如法的生活态度。
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
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那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有此善缘。
也有的相互心仪已久,但终相会无期,这恐怕是无见面之缘。
缘,是因果律的体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谁也无法逃脱这一规律的支配。
愚者不信因果,所以心无所畏,为所欲为,无所不用其极。
智者不昧因果,所以谨之慎之,诸恶不作,诸善奉行。
由此,佛家讲,广结善缘。
劝众生与人为善,广种福田。
凡事“忍”字当头,切莫崇尚斗争哲学。
不要别人偶尔不小心踩了你的一个脚趾头,你就怒发冲冠,饱以老拳。
否则,必遭相应果报。
到那时,呼天不应,呼地不灵,谁也救不得你。
这就叫自作自受。
欲结善缘,先具善念。
这需要培养“克己”的功夫。
把贪、嗔、痴三毒克倒,善念自然现前。
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
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既然要散,又何必聚?”这显然是不明事理。
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也不管你的感受如何。
所以,你大可不必为逝去的美好而遗憾,或为过去的失误而懊恼。
关键是把握当下。
许多人贪心炽盛,总想不择手段地捞取更多的财富永归自己享用。
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的颠倒妄想。
是你的,丢也丢不掉。
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
过分执著,只会徒增烦恼。
勉强为之,必然多造恶业。
所以莫若清心寡欲,事来则应,事去即遣。
君不曾闻: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缘,不由前定,不可预知。
所以切莫相信街头那些所谓算命先生的信口雌黄。
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
缘不在身外,你也是缘中的一分子。
自助天助,自成天成。
在你认为正确且值得的事情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因缘。
这也是随顺世缘。
缘,自有深浅,不可勉强。
所以,有些年轻人因为失恋了而去寻死觅活,实在是太过执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太高。
”何必为一结束的因缘而断送宝贵的生命?先儒讲:凡事当尽人事而听天命。
这是见道的话。
一切成败,应作如是观。
缘要当机。
机缘不成熟,不可勉强为之,轻举妄动。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自取其咎。
凡事须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缘未熟时,如潜龙在渊,需含晦韬光,谨言慎行。
一旦机缘成熟,万事具备,东风不欠,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古德尝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味。
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以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
十三、一日禅: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
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