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排烟设计说明
暖通设计防排烟设计说明书
暖通设计防排烟设计说明书暖通设计防排烟设计说明书1.引言本设计说明书旨在详细介绍暖通系统中的排烟设计,以确保建筑物内的烟雾及有害气体能够有效排出,保障人员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该设计说明书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商业中心、酒店、医院等。
2.设计背景2.1 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物的暖通系统必须配备排烟系统,以确保火灾发生时人员的安全撤离和火灾控制。
2.2 设计目标排烟设计的目标是在火灾发生时,通过排烟系统将烟雾和热气有效排出建筑物,保障人员安全。
同时,排烟系统还应满足建筑物内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要求。
3.设计原则3.1 系统分类排烟系统分为自然排烟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两种类型。
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采用哪种类型的排烟系统。
3.2 设计参数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高度、面积等参数,确定排烟系统的设计参数,包括排烟口数量、位置、面积、高度、排烟风机选型等。
3.3 设计阻力根据排烟系统的设计参数和布置情况,计算系统的阻力、风速、风量等参数,确保排烟系统正常运行。
4.排烟系统设计4.1 排烟口设置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使用功能,确定排烟口的数量、位置和布置方式,并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
4.2 排烟管道设计根据排烟口的位置和数量,设计排烟管道的走向、直径、材料和绝缘方式,确保排烟烟气畅通无阻。
4.3 排烟风机选型根据排烟系统的风量、风速要求,选择适合的排烟风机,确保排烟系统正常运行。
5.防火阀、防火卷帘和厨房排烟设计5.1 防火阀和防火卷帘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防火要求,设计防火阀和防火卷帘的数量、位置和控制方式,以达到防火分区和隔离的效果。
5.2 厨房排烟设计根据厨房的面积、设备热负荷和烟气产生量,设计厨房排烟系统,确保烟雾能够及时排出,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
6.排烟控制系统设计6.1 火灾探测系统设计火灾探测系统,及时发现火灾并报警,触发排烟系统的启动。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是指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通过合理的设备和系统,将烟气排除,确保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标准要求、主要设备和系统以及标准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标准要求包括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防烟分区、烟气排放口的设置、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排烟设备的选型等内容。
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建筑物内部应划分为不同的防烟分区,以便在火灾发生时控制烟气的扩散范围。
同时,排烟口的设置要符合烟气排放的原则,确保排烟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排烟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良好的排烟效果和稳定的运行性能。
其次,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主要设备和系统包括防烟门、排烟风机、排烟管道和排烟控制系统等。
防烟门作为防烟分区的隔离设备,能够有效地控制烟气的传播范围,保障人员的疏散通道畅通无阻。
排烟风机和排烟管道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烟气排放到建筑外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排烟控制系统则是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智能化体现,能够根据火灾情况实时控制排烟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排烟系统的正常工作。
最后,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内部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工作。
因此,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执行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确保建筑物内部的防烟分区设置合理、排烟设备运行正常、排烟控制系统可靠。
同时,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标准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烟气,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建筑物内部火灾时的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的标准要求、主要设备和系统以及标准执行情况都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火灾损失的关键。
因此,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加强对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学习和执行,共同营造安全、健康的建筑环境。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内部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排除烟雾,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所制定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建筑防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需要明确建筑内部的烟雾排除路径和设施。
在建筑设计阶段,需要合理设置烟雾排烟口和通风口,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排除烟雾,保障人员的逃生通道畅通。
同时,建筑内部的通风系统和烟雾控制设施也需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排除烟雾。
其次,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材料和设施的防火性能。
建筑材料和设施的防火性能直接关系到火灾发生时烟雾的产生和扩散速度,因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选择和使用。
同时,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和设备的设置要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启用,有效控制火势和烟雾。
另外,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需要明确建筑内部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设置要求。
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置和规划。
同时,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内部的应急照明和标识设置要求,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为人员提供必要的疏散信息和指引。
最后,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还需要规定建筑内部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控制系统的设置要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联动控制系统是保障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报警和启动相关设施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置和规划。
总之,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建筑内部的防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才能有效地保障建筑内部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排除烟雾,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将对建筑防火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及防排烟系统设计与施工说明
设计与施工说明(一)一。
工程概况:1、本项目位于三亚海棠湾B位10号地,建筑面积108279。
15平方米。
主要分为主体酒店、酒店别墅区及可售别墅区。
2、本设计内容包括空调系统、通风系统及防排烟系统.本次设计范围为酒店地下室后勤区及主楼部分后勤区。
二、主要设计依据: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
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4、《海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3-2006).5、建筑条件图6,甲方对设计提出的有关文件。
三、室外空调设计参数:1、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5。
1°C,湿球温度:28.1°C。
2、夏季风速为.2.6m/s.3、夏季大气压力:100。
34KPa。
4、冬季不采暖.四、室内通风空调设计参数:1、室内空调系统设计参数见附表一.2、通风换气次数3、冷源系统:a) 空调冷冻水供回水温度:7~12℃。
注:(改为6~12℃。
)b) 空调冷却水供回水温度:32~37℃。
4.排烟量:房间和走道机械排烟量按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不小于60立方米计算。
五、空调冷源设计:1.本项目空调计算总冷负荷为6988KW后2.冷冻站设在后勤区负二层,选用3台600RT的水冷式离心机组及1台200RT螺杆式冷水机组。
提供7~12管冷冻水。
机组采用环保型冷媒,如R134a。
冷水机组采用定频式,冷冻水泵及冷却水泵采用变频式。
3.冷却塔放置在室外地坪上。
提供32~37°C冷却水.4.酒店别墅区及可售别墅区采用一拖多联式小型中央空调空调机组。
室外机放置于室外地坪上。
详见别墅部分设计图纸.六、空调水管系统设计:1.本工程采用一次泵变频供水系统;整个项目供水分为二个回路:主楼回路及后勤区回路;每个区集水器回路供水干管上安装热量表,计量各回路的冷量消耗。
某住宅楼地下人防战时通风排烟设计cad施工图(含设计说明)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设计要求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设计要求为了保障建筑物内部的安全,排烟系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防排烟工程是建筑物消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内部的烟雾排放和热气排放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包括建筑布局、建筑性质、人流密集度以及其他因素。
一、设计原则1.1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2全面考虑:在排烟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全面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功能以及人员密集度等因素,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
1.3灵活性:排烟系统需设置合理的控制装置,可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排烟需求,确保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1.4合理布局:排烟设备的布局应合理,确保其可以有效排除建筑物内的烟雾和热气,并且不影响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和布局。
二、设计内容2.1排烟系统类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合适的排烟系统类型,包括自然排烟系统、机械排烟系统或者混合排烟系统。
2.2排烟设备选择:根据消防排烟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排烟设备,包括烟气排烟机、烟气防火阀、排烟风机等设备。
2.3控制装置设置:排烟系统需设置合适的控制装置,包括温度控制器、烟雾探测器、排烟风机控制器等,确保排烟系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
2.4管道布局:排烟系统的管道布局需合理,确保各个部分能够有效连接,管道走向应考虑建筑物的整体布局和建筑结构,避免出现死角和障碍。
2.5排烟口设置: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设计合理设置排烟口,确保可以有效排放烟雾和热气,并且避免对建筑物造成二次污染。
三、设计要求3.1安全性:消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安全性,确保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有效地排放烟雾和热气,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3.2可靠性: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注重可靠性,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正常运行,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未能排烟而造成巨大损失。
戊类厂房排烟设计说明
戊类厂房排烟设计说明
对于戊类厂房的排烟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标准和规范,首先,排烟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建筑设计规
范和消防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2. 厂房布局和功能区划,排烟系统的设计需要根据厂房的布局
和功能区划进行合理规划。
不同区域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排烟方案,例如生产车间、办公区、储存区等。
3. 排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包括排烟通风设备、排烟管道、排
烟口等组成部分。
需要根据厂房的实际情况,确定排烟系统的类型、数量、位置和布局。
4. 烟气控制,在设计排烟系统时,需要考虑烟气的控制和排放,确保烟气能够有效地排出厂房,避免对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
5. 紧急情况处理,排烟系统设计还需要考虑在火灾等紧急情况
下的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排烟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运行,保障人员
的生命安全。
6. 系统维护和管理,最后,排烟系统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维
护和管理问题,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以及操作管理规范
等方面。
总的来说,戊类厂房的排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功能
分区、安全要求等多个方面,确保排烟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行,保障厂房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防排烟风机机房设置的说明及规范
一、防火规范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8.1.9 设置在建筑内的防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不同的专用机房内,有关防火分隔措施应符合本规范第6.2.7条的规定。
6.2.7 附设在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灭火设备室、消防水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变配电室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设置在丁、戊类厂房内的通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 的防火隔墙和0.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
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和变配电室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消防控制室和其他设备房开向建筑内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该规范明确了以下几点:1)设置在建筑内的防烟风机和排烟风机的机房要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风机的机房分别设置,且防烟风机和排烟风机的机房应独立设置。
2)当确有困难时,排烟风机可与其他通风空气调节系统风机的机房合用,但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风机不应与排烟风机机房合用,并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3)防烟风机和排烟风机的机房均需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2.00h 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小于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
4)在室内的防烟及排烟风机应设置专用机房,不在室内的,比如屋面,没有强调单独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二、防排烟技术标准要求《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2017,于2018年8月1日起实施,规定了防烟风机设置的具体内容,规定了防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不论在室内还是在屋面。
3.3.5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且应采取防止烟气被吸入的措施。
2、送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
当确有困难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且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出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范本
消防排烟工程方案范本一、工程概况1.1 工程名称:XX建筑消防排烟系统设计与施工1.2 工程地址:XX市XX区XX街XX号1.3 工程规模:建筑总面积XXX平方米,共XX层1.4 工程性质:商业综合楼宇二、工程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而高层建筑的消防排烟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消防排烟系统是保障高层建筑内部人员安全的重要设施,它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排除烟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本工程旨在为该建筑设计并安装一套完善的消防排烟系统,确保人员安全和消防效果。
三、工程目标本工程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并施工一套完备的消防排烟系统,满足以下要求:3.1 保障建筑内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安全疏散;3.2 有效控制火灾烟雾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3 满足相关消防设计规范要求,通过相关部门验收;3.4 技术先进、性能稳定、易于维护。
四、消防排烟系统方案4.1 系统组成本消防排烟系统包括以下主要组成部分:(1)排烟风机:根据建筑结构和消防要求选择适当数量和功率的排烟风机;(2)排烟管道:在建筑内设置排烟管道,将烟雾排出建筑外部;(3)排烟口:设置合适数量和位置的排烟口,确保烟雾能够迅速排出建筑;(4)控制系统:设计并安装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火灾发生时排烟系统的自动启动和运行;(5)人工控制装置:设置手动控制装置,方便消防人员手动控制排烟系统;(6)烟感应器:安装烟感应器,实现对火灾烟雾进行实时监测并自动启动排烟系统。
4.2 系统原理(1)烟感应器实时监测火灾烟雾,并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2)控制系统收到烟感应器信号后,自动启动排烟风机,并打开排烟口;(3)排烟风机吸烟雾通过排烟管道排出建筑外部;(4)当火灾得到控制后,手动控制系统可关闭排烟系统。
4.3 设备选择在本系统设计中,将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排烟风机、排烟管道和控制设备,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具体设备选择将在后续工程中确定。
【精】建筑通风及防排烟设计解析
[强制性] 6.3.2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 体时(含氢气时除外),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 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 顶的距离不大于0.1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 0.3m; 4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 设施。
6 事故排风的室外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应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或经常通行的地点以 及邻近窗户、天窗、室门等设施的位置; 2) 排风口与机械送风系统的进风口的水平距离不 应小于20m ;当水平距离不足20m 时,排风口必须 高出进风口,并不得小于6m;排风口的高度应高于 20m 范围内最高建筑屋面3m 以上; 3) 当排气中含有可燃气体时,事故通风系统排风 口应远离火源30m 以上,距可能火花溅落地点应大 于20m; 4) 排风口不得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和正压区。
全面通风适用于房间对送风有所要求或邻室有污染源不宜 直接自然进风的场合。
2. 局部机械通风 对室内某一局部区域有害物质在未于工作人员接触 之前捕集、排除,以防止有害物质扩散到整个房间。 1) 原理 局部通风分为局部进风和局部排风,其基本原理 都是通过控制局部气流,使局部工作范围不受有害物 的污染,并且造成符合要求的空气环境 。 2)局部排风系统 局部排风是将有害物质在产生的地点就地排除,并 在排除之前不与工作人员相接触。。
1.自然通风 定义: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 气温度差所造成的热压使空气流动,以达到交 换室内外空气的目的。
(1)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源
(3)热压和风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居民高层住宅通风及防排烟平面图(含设计说明)
暖通设计防排烟设计说明书
徐州某小区防排烟设计说明书通风工程学课程设计班级:07安全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日期:2010-1-16目录1.工程概况 (3)2.设计依据 (3)3.设计内容 (3)4.设计计算 (4)4.1防火门关闭时送风量计算 (4)4.1.1楼梯间送风量 (4)4.1.2合用前室送风量 (5)4.2防火门开启时送风量计算 (5)4.3合用前室与走道的门开启时送风量计算 (6)4.4确定送风机风量 (7)5.选择风机 (7)备注 (9)1.工程概况本工程是徐州某新建小区,位于XX地段,每栋楼占地面积486.2m²,建筑高度30.8m。
其主体建筑为地上12层,地下1层,为混凝土框架结构。
有一个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楼梯间与前世之间、前世与走道之间均为双扇门,尺寸1.6⨯2(m²),开启时面积为3.2 m²。
渗漏面积假设为0.03 m²;电梯门2m⨯2m,渗漏面积0.06 m²。
送风管为镀锌铁皮制作,建筑物的玻璃窗可以部分开启。
2.设计依据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1997年版)4、《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手册》5、《防排烟工程》6、《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通风与防排烟》7、《建筑设备专业设计技术措施》3.设计内容设计内容包括: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加压送风设计(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在防火门开启和关闭时的风量)、风机的选型、绘制设计图纸(设计施工说明及图例、正压送风及走廊排烟平面图、屋顶通风平面图、正压送风及走道排烟系统图)。
4.设计计算(1)确定需要加压的空间,并考虑加压和非加压空间之间的互相作用。
(2)选定系统:在本工程中选择单级系统,防烟楼梯间加压水平为50pa,合用前室加压水平为40pa。
(3)确定送风量:1)在门关闭时:①楼梯间:楼梯间的主要漏风途径是各层通向前室的双扇门,总共13层共26个。
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
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建筑防排烟技术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建筑物本身的防火安全。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防排烟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灾对人员和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因此,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功能。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比如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其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标准都应有所区别。
例如,高层建筑应当考虑到疏散人员的难度,因此需要更加完善的防排烟系统来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
而工业建筑由于可能存放有易燃易爆物品,因此其防排烟系统的标准也需要更加严格。
其次,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和空间结构。
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同,对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大型商场的开放式空间需要考虑到烟气的扩散速度,因此需要更加灵活的排烟系统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而办公楼的密闭空间则需要更加高效的防排烟系统来迅速排除烟气,以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
另外,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环境和地理位置。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物需要考虑到烟气排出后可能造成的结冰情况,因此需要相应的防排烟系统来应对这一情况。
而位于炎热地区的建筑物则需要考虑到高温对排烟系统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耐高温的材料来构建防排烟系统。
综上所述,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布局和空间结构、使用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以确保防排烟系统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物本身的防火安全。
只有在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建筑防排烟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减少火灾对人员和建筑物造成的损失,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 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 2006 〕] 77 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 9 章和 7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 号,邮政编码: 610036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参编单位: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上海迈联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泰昌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长春阔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炯张洁玉寿炜炜刘激扬沈纹张磊马恒李彦军朱鸣夏令操刘文利徐稳龙尹航周强韩峥王钊彭琼朱晔盛袁昕廖坚卫张兢刘卫江李德品盛伟军刘建宏黄德祥主要审查人:罗继杰倪照鹏刘国祝马伟骏周敏金丽娜王厚华张旭赵克伟易岚薛亚群祁晓霞张兴权张树平《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1741 号公告批准发布。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实施时间:2018-08-01复习时间安排表8.5 防烟和排烟设施《建规》8.5.2 厂房或仓库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 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 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 建筑面积大于5000m ²的丁类生产车间;3 占地面积大于1000m ²的丙类仓库;4 高度大于32m 的高层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20m 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40m 的疏散走道。
记忆技巧:丙3生产1000库,5000丁类和走道(按选择题备考)条文说明: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仓库),主要考虑加强正常通风和事故通风等预防发生爆炸的技术措施。
8.5.3 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 100m ²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2 中庭;3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m 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4 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 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5 建筑内长度大于20m 的疏散走道。
记忆技巧:100人300物,中庭走道大20。
100歌舞一二三,其他楼层都得设。
(按案例备考)地下或半地下建筑50m ²,注释:本条对厂房、仓库、民用建筑都适用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1.2 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1 现场手动启动;2 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3 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4 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
自己注释:2手动2自动条文说明:加压送风机是送风系统工作的“心脏”,必须具备多种方式可以启动。
5.1.3 当防火分区内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开启该防火分区楼梯间2 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同时开启加压送风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防排烟设计作者:--------------- 日期:建筑防排烟设计的若干体会摘要:从应用技术角度出发,针对建筑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的诸多环节予以探讨,提出了完善的建筑防排烟系统所需的必要条件及设计注意要点。
关键词:建筑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要点、技术环节建筑防排烟设计是现代建筑消防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建筑设计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中,不仅要注意防火设计,更要注重防排烟设计,防烟就是将烟气控制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确保消防疏散信道不受烟气侵害,而排烟则是火灾时产生的高温有毒烟气及时排除,防止烟气向防烟分区以外扩散,保证疏散信道安全可靠以及人员疏散所需时间。
烟气的控制、排放等是暖通设计专业的重点,同时也需要建筑及控制等相关专业工程有效的协调配合,笔者认为:防排烟设计首先是一门不断得到研究和发展的消防科学技术,设计人员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理解和掌握国家现行相关的规范标准,经济合理地运用现代消防技术,全方位地完成此项工作,笔者就防排烟设计相关方面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识,提出一些想法建议,以供参考交流。
一、防火分区,防烟分区概念的明确防火分区按方向可分为垂直及水平防火分区两类,暖通消防设计应充分体现防火分隔这一基本的概念,在普通中央空调通风系统中,防火阀的设置必然与防火分隔物如楼板、窗、门、卷帘等相对应一致,规范中涉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则须是防火单元,否则风管穿越隔墙,楼板处设防火阀就失去意义,事实上空调通风机房如何合理设置防火阀的问题,目前存在一刀切现象,即凡是穿墙均设置防火阀,笔者认为在具体设计中有不少地方值得探讨。
在排烟系统设置方面,原则上宜结合防火分区设置,事实上排烟系统管路穿越防火分区的情况往往不可避免,比较常见的是多层排烟共享竖井,(穿越垂直防火分区),其防火分隔处理方法也较简便,排烟井壁耐火时限,排烟防火阀的设置均可按规范执行,而排烟系统管路穿越水平防火分区的情况则显得相对复杂些,往往超大型地下车库等区域会出现此类情况,排风排烟竖井在某些特定的防火分区内无法设置而出现排烟管路水平穿越一个甚至多个防火分区的情况,较为妥善的作法是将排烟管道耐火时限提高为 2 小时,其支吊架系统亦作有效的防护,即将水平排烟管道作有效防火分隔,缺点是造价较高,目前设计往往在排烟管路水平穿越防火隔墙处设置280 C常开排烟防火阀,其理论基础是我们设计依据的规范标准大多仅限于单点火灾,不考虑两个以上防火分区同时着火的可能性,事实上该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低。
防烟分区较防火分区而言,在建筑消防设计中往往容易忽视,事实上,防烟分区是烟气控制的基础手段,是为有利于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有组织排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依靠采用挡烟垂壁(帘),挡烟梁(墙)等形式来实现,在具体防烟分区的划分,挡烟手段的确定在设计人员中存在误识,在以往的无吊顶的商(市)场、地下车库排烟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习惯于将大于50伽的梁作为挡烟措施,事实上这样的划分方法往往是不成立的,第一未形成有效的烟气围挡,蓄烟空间,第二排烟口往往低于梁底,故与有效的烟气控制及排放相去甚远,注定该排烟系统是不可靠的,排烟口须设于有效蓄烟高度内,这是排烟理论的基本点。
设计应设置固定挡烟垂壁,其下端高度至少与排烟管底部齐平。
挡烟垂壁应采用非燃材料制作,如钢板,夹丝玻璃、钢化玻璃等固定挡烟板或活动的挡烟垂壁(帘),当建筑物净空较低时,宜采用活动式挡烟垂壁(帘)。
有一点值得注意,普通玻璃一遇高温膨胀,由于受框架限制而炸裂,在人员集中场所易造成人身安全事实,同时也使防烟分区失效,这是严格禁止的。
活动挡烟垂壁(帘)应由感烟控测器控制,或与排烟口联动,或受消控中心控制,同时应能就地手控,挡烟垂壁落下时,其下端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1.8m ,当吊顶为非燃材料时,挡烟垂壁紧贴吊顶便可,而吊顶为格栅吊顶时,则挡烟垂壁应穿过吊顶面并紧贴非燃烧体楼板或顶板,此外由规范理解,净空大于 6 m 的房间,不考虑采用防烟分区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防烟分区的划定由暖通专业完成,而具体施工要求须由建筑设计图纸体现,同时自控专业亦应予以配套,此点往往出现设计脱节情况,故建议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的划分均需在各相关专业图纸上均予以描述。
二、排烟设施的设置建筑排烟方式分为机械排烟方式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
在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的观点似乎已被确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排烟方案其经济性及可靠性有很多时候值得商榷。
目前建筑消防设计中应根据相关规范设定范围,确定排烟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并予以落实:1、自然排烟主要靠烟气的浮力,火灾时如喷淋系统动作将降低烟温而使烟气排放能力受限,这对人员较为密集面能而言较为不利,条件许可时,宜采用机械排烟。
2、排烟窗如处于迎风面,易形成烟气倒灌,无法实现预定方案,为改善这种情况,目前幕墙工艺可采用下弦窗或平移窗,尤其是平移窗,当开启时形成窗外挡烟板,即在挡烟板与窗口间形成负压,便于烟气排向室外,应该说平移窗是种较先进可靠的方式,不影响建筑立面造型、采光,但缺点是成本较高。
3、高层建筑由于热压作用,存在上、下层之间的压力差,一般中和面在建筑高度一半附近,故室内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须妥善考虑,否则冬季工况,建筑底部开窗排烟,同样易出现烟气倒灌现象。
4、当火灾房间温度很高,烟气中含有大量未燃烧的气体,当烟气自然排出时会形成火焰,可能导致火势向上蔓延,这就对建筑防火分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自然排烟的烟气是靠外墙上可开启外窗直排室外,需要一定的有效开窗面积,目前开窗面积的计算国家有关规范中无定量分析的方法(针对不同窗型),可参考《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的计算方法。
6、自然排烟窗高度的确定问题,首先应明确排烟窗高度应高于蓄烟高度,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一般说来在房间一半高度以上设排烟窗,而进风方式则应具体分析,一般大空间场所应在房间下半部开设进风窗或机械补风,开窗面积约为排烟窗面积的 1.3〜1.5倍。
开窗方式一般有手动、电动、气动三种,此外《高规》允许紧急状态时打碎玻璃的办法进行排烟(其可行性,有效性值得商榷),设计和业主单位可根据经济条件确定,一般地说电动控制较可靠,也较为常见。
但相应成本也较高。
7、目前消防设计中,出现同一防火分区内,不同防烟分区采用不同排烟方案(自然排烟或机械排烟)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可靠的,相互之间的影响容易使自然排烟失效,烟气倒灌的现象较易发生,应杜绝此类作法。
8、无论自然排烟或是机械排烟,其终极目标是利用人员疏散,减少有毒烟气和高热对人员的侵害,当烟气带火状态出现时,烟温超过280 C,排烟系统工作即告结束,排烟防火阀关闭,排烟风机停止,同样,自然排烟窗也需自动关闭,这样方可避免拔风助燃,加剧火灾强度的问题的发生。
9、无论自然排烟或是机械排烟,自然排烟窗或机械排烟口烟控实际有效距离的观念必须得到加强,人员在烟气中安全行走距离的限制也决定了防烟分区的长度应与之相适应。
建议结合建筑特征控制在40~60M 内10、中庭防火排烟设计始终是消防设计的重点之一,而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较科学、系统的法规来管理中庭烟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近几年来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引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目前对于中庭的烟气控制的方法是配设排烟系统,同时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限制建筑结构以及堆放在中庭地面的可燃材料数量以减少烟气产生。
需要时设置挡烟垂壁或防烟卷帘,阻止烟气侵入相邻空间和疏散信道。
允许烟气在人员疏散时充满中庭上部空间。
应保证烟气填充时间足以使人员安全撤离火场。
采用上层排烟系统以保持烟层高于疏散人员,直到全部人员安全疏散,有关实验也同时证明了排烟系统的设置能有效减少烟层界面下降的速率。
概括起来,中庭烟气控制手段包括:用防烟分隔构件将中庭与周围建筑隔开,以防止火灾产生的烟气和热流通过中庭扩散;中庭设置顶部集中排烟系统及底部有效的自然或机械补风系统,使烟层界面保持在安全疏散高度的要求;在中庭四周各层房间设置排烟系统。
诸多资料表明,采用换气次数法确定排烟系统的排烟量这一设计方法不合理。
对于大空间,计算的排烟量过大,而对于中等小体积空间其值偏小。
一刀切12M烟气分层高度的确定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烟控手段的合理化选择,但至少在烟气控制及有效排放方面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基本数据,例如目前数十米高的封闭式中庭的排烟设计问题,笔者认为不能死板地采用中庭顶部排烟方式,而是灵活地将中庭排烟口设于12M 高度左右,同时将排烟口下3M上12M范围内(烟气层厚度约15M,可根据火灾强度适当调整)将中庭与周边相邻区域有效防烟隔离,避免烟气侵入其它区域(如周边回廊等)。
是否选择自然排烟还要考虑当地的室外设计温度、风的条件和建筑形式(如有无储烟仓、自然排烟口的面积、高度等)。
火灾强度及烟层控制高度对中庭烟控系统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实际中庭火灾的复杂性目前国内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要做,如火灾本质上是非稳态过程,。
而火灾面积和放热量的确定则又是相当复杂的问题,简单分类划定往往易走回处方式设计的老路。
目前中庭建筑烟气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特别有关着火时排烟系统的设计计算,其适用范围和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在大空间结构烟气流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出较为简便的预测计算公式及计算程序,并将这些内容体现在未来的消防设计规范中。
三、防烟设施的设置建筑防烟方式分为机械加压送风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尽管《高规》允许并部分提倡(高层住宅等)疏散楼梯间及前室采用自然排烟防烟,而允许烟气引入安全保护区域,在安全可靠性方面无疑逊色于机械加压送风,故条件允许时,建议尽量不采用此方式。
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加压送风系统是常见的防烟手段,送风量的确定为关键要素,目前计算方法由于对设计工况条件作了大量的简化忽略了诸多影响因素,不能因建筑条件的差异而具体分析,所有的计算方法均假设在送风情况下楼梯间及前室的防火门处于一定的开门状态,回避了防火门变化的开门工况对加压送风系统的影响(防烟楼梯压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开门时扑出门洞风速的要求和闭门时前室压差控制的不平衡性等),不对系统非假定工况进行分析研究,注定了目前计算方法的粗糙和不完善,事实上,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加压送风系统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它计算分析的复杂性,尽快确立完善的建筑区域烟气控制模型,将对加压送风系统的研究设计有着重大的意义。
风量范围表简单的套用其副作用很大,设计须重视以下几点:1 、设置防火门或电梯口的数量和面积对漏风量或送风量的影响。
设置的洞口越多、面积越大,其加压空间的漏风量也越大,加压区域难以保证规范要求的正压值,这样只有通过加大送风量来实现。
须计算得出正确数值。
2 、由于开门时扑出门洞风速的要求和闭门时前室压差控制的不平衡,设计应完善泄压装置的设置,解决正压值的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