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传递效率。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维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例。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3. 准备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 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特点及其重要性。
3.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4. 讲解能量传递效率:让学生掌握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并解释其意义。
5.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态系统实例,如食物链、食物网等,理解能量如何在其中流动。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能量传递效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运用能量流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关注程度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高中生物教学备课教案生态系统与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 分辨和描述生物圈中的不同生态系统,并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转化方式;4. 了解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金字塔的形成和作用;5.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 生态系统的分类与特点2.1 水生生态系统2.1.1 海洋生态系统2.1.2 淡水生态系统2.2 陆生生态系统2.2.1 森林生态系统2.2.2 草原生态系统2.2.3 沙漠生态系统3.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3.1 概念:能量的来源、转化和损失3.2 光能和化学能在食物链中的转化3.3 能量流失的原因和后果4. 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金字塔4.1 食物链的定义和组成4.2 食物网的概念和结构4.3 能量金字塔的构成和特点4.4 捕食关系和生物平衡的维持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5.1 生态系统受到的主要危害5.2 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5.3 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某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保护对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方式1.3 食物链、食物网和能量金字塔的形成和作用1.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保护措施2. 教学难点2.1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础2.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和损失原因2.3 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和实践等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理解。
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的兴趣,并引发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优秀教案范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3. 能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实际应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过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态问题,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进行解释;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态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数量较少?2. 讲解: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态问题,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进行解释,如:食物链中的能量损失、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能量流动的影响等。
5. 总结: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规律,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3. 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价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延伸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际应用:介绍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农业等。
2. 生态系统平衡与人类活动: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平衡的影响,如:过度捕猎、环境污染等。
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进一步研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科学研究和方法,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测量和模型建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中⽣物⽣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它可以与必修⼀光合作⽤、呼吸作⽤建⽴联系,其⼜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教学⽬标1.知识⽬标:①⽣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
②掌握⽣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和“呼吸作⽤”的原理,对⽣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能⼒。
3、情感⽬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态农业的建设,注重⽣态学观点的培养。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依据重难点:1、⽣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分析的⾓度和⽅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数据说明⽣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课时)五、教学程序(⼀)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概念,⾼中已逐步建⽴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些基本概念;在⽣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呼吸作⽤”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建⽴能量在⾷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熟悉的⽣物在个体⽔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再从⽣态系统⽔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本部分的知识要点较易掌握,但由于该内容往往把分析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的过程,另一方面以实例巩固是必不可少。
本教材以“生态系统结构”为基础,结合第三章新陈代谢中能量的变化,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具有一定的综合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每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学生较难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流经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3)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尝试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2)通过探讨能量流动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方法1.采用“学案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结合课本的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去向,再结合典型题目加以巩固。
2. 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演示法和自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师】进行趣味知识竞赛“森林运动会”。
选两名同学上台来比赛,总共6道判断题,同时开始答题,谁答对的题目多,谁的游戏角色就先到达终点,也就赢得了本次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玩游戏这种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形式来导入新课,一方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较好的检测学生复习和预习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老师予以点评。
答得好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指正。
【师】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设计思路及意图:通过展示兔子边吃草边排便并且慢慢变长大的动态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清楚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
2. 让学生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能。
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 能量流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向、传递和转化过程。
2.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
2. 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 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能量流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或动画,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兴趣。
2. 讲解能量来源:讲解太阳能是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3. 讲解能量流动过程:介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以及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4. 分析实例:选取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5. 讨论能量流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解答疑问: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原理。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途径。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 了解能量流动的意义,能运用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途径。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3)能量流动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能量流动的计算。
(2)能量流动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义、特点和途径。
(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讲解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过程,以及能量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和转化。
(3)能量流动的意义:分析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进化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实际案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传递,让学生加深对能量流动的理解。
4. 能量流动的计算:讲解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如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以及如何计算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流。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能量流动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其中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周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内容1. 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稳定性(1)能量流动与物种多样性(2)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2.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1)过度捕捞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2)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3)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以及能量流动的过程。
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的学生为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生物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和特点还不够熟悉。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上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4.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在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和能量金字塔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系统的图片,如森林生态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其中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二)新课讲授1、能量流动的概念教师讲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和传递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主要是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存在和传递。
)2、能量流动的过程(1)以生产者(如绿色植物)为例,讲解能量的输入过程。
教师: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这部分能量就是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
(2)展示食物链“草→兔→狐”,引导学生分析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
教师: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当兔吃草时,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体内。
兔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同化,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一部分未被同化的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
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当狐捕食兔时,兔体内的能量就流入了狐体内。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1课时总第45课时时间:2012年月日备课人员:何淑芬张明兰张丰兰李标主备人:朱登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探讨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
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一、能量流动的过程〖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1和2营养级流入能量流出能量(输入后一个营养级)出入比生产者464.6 62.813.5 2%植食性动物62.8 12.620.06%肉食性动物12.6分解者14.6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3. 能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2.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
2. 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相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和数据。
3. 讨论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解释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和转化规律。
3. 数学模型: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定量表达方式。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8.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检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小测验和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能量流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实地考察或研究特定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能量流动的过程。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九、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和视频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识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知识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ⅰ、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学生有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讨论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和规律。
3. 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态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和转化能量流动的途径和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主要物质循环途径及其规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3.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实例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影响过度开发和资源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探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应用。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课件和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和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实例。
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4.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成果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实例,如森林或湿地,引起学生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组:赵少强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荒岛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
首先,以草原生态系统最常见得食物链为探究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能量守恒定律。
(2)感受通过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发现生物学规律的探究乐趣。
三、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出问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是什么?讲评: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讲述法、探讨法
1课时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
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板书〗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
(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 __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1.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
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2.不能,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板书〗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能进入(未被捕食)下一营养级。
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
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
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
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
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板书〗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桑基鱼塘”的设计理念是从人类所需出发,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
〖调查〗参考调查点:稻田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生产者: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等;(3)消费者:田螺、泥鳅、黄鳝、鱼、青蛙、浮游动物、昆虫、鸟类等;(3)分解者:多种微生物。
〖问题提示〗1.生产者主体是水稻,其他生产者有杂草、浮游植物等。
农民主要通过喷洒除草剂,或人工除草的方式抑制杂草的生长。
2.初级消费者有:田螺、浮游动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鱼、鸟类等。
一般而言,植食性昆虫和鸟类等往往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田螺、植食性鱼数量较多时也会对水稻生长构成危害。
农民采取喷洒农药、竖稻草人等措施防止或减少这些动物的危害。
3.次级消费者有:泥鳅、黄鳝、肉食性鱼、青蛙等。
一般而言,这些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大于害。
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5.农民对秸秆的传统处理方式有焚烧或填埋等;现代农业提出
了综合利用思想,例如,秸秆可作为多种工业原材料,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
6.主要通过合理密植的方法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
7.通过稻田养鱼等措施,实现立体化生态农业;通过建造沼气池,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技能训练〗分析和处理数据
〖提示〗这些玉米的含碳量折合成葡萄糖是6687.5kg,计算公式是(12+18)/12×2675,这些葡萄糖储存的能量是1.07×1011kJ(计算公式是EG=MG×1.6×107);
这些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3.272×1010kJ(计算公式为ΔE呼=ΔMG×1.6×107);
这些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1.3972×
1011kJ(计算公式为E固=EG+ΔE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占所固定太阳能的比例是23.4%;
这块玉米田的太阳能利用效率是1.64%(计算公式为η=1.3972
×1011/8.5×1012)。
〖小结〗见板书。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A。
2.D。
3.B。
拓展题
⑴略(2)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因此,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充分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2.不能。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硅藻能利用获取的营养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释放能量,依靠能量完成物质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化,维持其生命活动。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