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研究
文学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冲击与改变

文学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冲击与改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阅读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对文学的冲击和改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对文学的冲击1.1 创作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通常是通过纸笔或者键盘进行创作,而在新媒体时代,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数字工具和软件进行创作,如文字处理软件、语音识别软件等。
这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文学创作质量的下降。
1.2 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学的传播主要依靠出版社、书店等渠道,而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文学作品。
这极大地拓宽了文学作品的受众群体,但同时也导致了文学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1.3 阅读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文学时代,读者主要通过纸质书籍进行阅读,而在新媒体时代,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成为主流。
这种阅读方式的改变,使得读者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文学作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读者的阅读深度和思考能力的下降。
1.4 接受方式的改变在传统文学时代,读者主要是通过文字来接受文学作品,而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接受文学作品。
这使得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误解和曲解。
二、新媒体对文学的改变2.1 创作主体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作家,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
这使得文学创作的主体更加多元化,作品风格也更加丰富多样。
2.2 文学类型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文学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文学、博客文学、微博文学等新兴文学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文学形式往往更加注重情节的节奏和读者的互动。
2.3 文学评价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文学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批评和评论逐渐被网络评论和评分所取代,这使得文学作品的评价更加民主和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发展

标题: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大数据时代。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量,使得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大数据驱动新媒体内容生产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大数据使得新媒体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更符合用户兴趣的内容。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新媒体能够预测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粘性。
其次,大数据也使得新媒体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内容。
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新媒体能够自动生成内容,大大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首先,新媒体能够实现精准推送,将信息推送到最可能感兴趣的用户。
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新媒体能够精确地预测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从而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推送。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越来越受到用户的欢迎,它们能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
此外,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新媒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使得信息能够更快地到达用户手中。
三、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商业模式也得到了创新。
首先,新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喜好,提供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从而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其次,新媒体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
此外,新媒体还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四、结论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量,使得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新媒体能够更精准地把握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能够实现精准推送,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粘性;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
数字化时代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与传播

数字化时代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与传播在数字化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方兴未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遍使用,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和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网络文学潮流网络文学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日记等多种类型。
网络文学的优点在于其便利性、互动性、自由度和更新速度等,可以满足读者在快节奏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对文学的需求,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传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网络文学不仅成为了文学市场的新生力量,也成为了一个文艺创作和传播的新版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语言工具的不断革新,网络文学的呈现和传播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之前多是使用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传播,但现在随着短视频等形式的出现,也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多元发展。
数字化时代已经不再是口碑和重复度的好时代,也不再是人们为了防止出门眼疲劳而选择看书的时代。
这个时代需要兼具严谨性和知足常乐的文学。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足够的时间里,看到让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针对这种情况,网络文学显得尤为重要,也能够应对这个时代需求。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与优势1. 便利性网络文学是一种在线文学,读者不需要购买实体书籍或者为阅读付费。
网络文学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阅读他们想看的作品。
2. 互动性网络文学在交流和互动方面具有优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非常活跃,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变得很短。
3. 自由度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度非常高,不受语言、时空、出版社等限制,这使得创作者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同时也能够创作更为多元化的作品。
4. 更快的更新速度网络文学一般每日定时更新,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阅读作者最新的内容。
同时,网络文学也可以很快调整文学市场的格局,推动文学的发展。
三、网络文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文学市场的主流力量。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人文与互联网艺术

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人文与互联网艺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人文和互联网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数字人文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研究、展示和传播人文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互联网艺术则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人文与互联网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数字人文的特点数字人文是传统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跨学科性:数字人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社会学等。
它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2. 可视化呈现:数字人文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使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人文学科的内容。
3. 大数据分析:数字人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的文本、图像、音频等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读,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4. 全球化传播:数字人文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社交媒体等渠道,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数字人文的内容,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互联网艺术的特点互联网艺术是数字时代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参与性:互联网艺术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与艺术家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2. 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互联网艺术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了融合。
艺术家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创作出虚拟的艺术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给观众,使观众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真实的艺术体验。
3. 开放性和自由性:互联网艺术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
艺术家可以自由地创作和表达,不受传统艺术形式和规范的限制。
观众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参与互联网艺术作品,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学与科技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新

文学与科技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新文学与科技: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与科技开始相互融合,带来了全新的文学创新。
数字化时代给予了文学创作者们更多的自由和创作工具,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加多样化、便捷化的阅读方式。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对文学创新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一、虚拟现实与文学创新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传统的文字叙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为沉浸式的体验,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情节中的场景和人物。
例如,在虚拟现实小说中,作者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读者带入故事中,与角色进行互动。
这种创新方式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给作者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数字平台与文学交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作者可以借助于各种数字平台,将自己的作品传播给更多的读者,获取更多的反馈和评论。
同时,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与其他读者交流,形成更加活跃的文学社群。
例如,一些文学社交平台和电子书平台的兴起,使得读者们可以与作者近距离互动,共同探讨作品内涵。
三、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地机遇。
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海量的文学作品和读者的喜好,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并生成新的文学作品。
另外,机器人作家的出现也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
机器人作家可以通过算法生成小说,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虽然无法与人类作家的情感和智慧相媲美,但在某些领域的文学创作中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四、数字化阅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创新不仅包括创作方式的改变,还涉及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
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取代,读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便捷性。
另外,数字化阅读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搜索和互动阅读,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
大数据技术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究

大数据技术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文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文学研究带来了诸多可能性和机遇,通过对海量文学作品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发展趋势、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联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大数据技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通过数字化过程,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得以以电子形式保存,构成了庞大的文学数据库。
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轻松访问和分析这些数据,不再受限于繁琐的手工整理和筛选。
研究者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标,获取各个时期、国家、流派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数据筛选和分析,从而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次,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学作品的分类和分析更加精准和全面。
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往往依赖于个别学者的主观判断和观点,导致结果的不可靠性和片面性。
而通过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基于更多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
例如,可以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不同流派、时期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并发现其中的共性和特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推荐和体验。
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例如,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环境等元素的提取和分析,了解作品中的社会背景、时代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流传和影响进行追踪和分析,揭示文学作品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意义。
通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语言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可以发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习惯,进而揭示作品中隐藏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可以基于大数据对作家的用词频率、句式结构等进行统计和比较,进一步探索其写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新媒体时代下的数据新闻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数据新闻研究数据新闻,指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分析和呈现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的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现代传媒中的数据运用也越来越重要。
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及其分析已经成为传媒行业的“标配”。
同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数据新闻也在权威性、专业性、可读性等方面积累经验并发展壮大。
I. 数据可视化与可读性优化数据新闻的第一要义是让数据变得更加有说服力、有启示性,也更加容易被大众读懂。
而数据可视化,即通过图形、图表、地图等形式来呈现数据,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数据新闻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
以中央社数据新闻团队“CNA Data”为例,在数据呈现方面采用了视觉效果强、交互感强的特点,利用HTML5、CSS、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通过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将数据呈现出来,实现了数据与视觉效果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数据新闻的可读性优化也是不可小觑的,即通过简化数据、普及专业名词、更加直白的文案呈现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据新闻。
新华社“新华数字”数据新闻应用平台就有这样的探索。
采用简约的排版、简单的语言和有趣的角度,将大数据的“高冷”变得更加接地气。
II. 数据新闻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数据新闻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或挖掘,往往涉及大量的数学、统计等知识。
因此,在数据新闻领域,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比如,谷歌的“谷歌新闻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该实验室拥有一支由计算机科学家、编程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新闻编辑等多个领域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帮助记者和新闻机构挖掘、分析和可视化相关数据,实现数据驱动型新闻报道。
III. 数据新闻的社会影响数据新闻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公共知识的普及和增强数据新闻的问世,让普通大众不再远离大数据,而是能够通过各类数据可视化应用平台和工具,更加深入地了解各领域的数据信息。
新媒体大数据研究分析报告

新媒体大数据研究分析报告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新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影响力迅速崛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而大数据作为背后的支撑力量,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本报告将对新媒体大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特点、应用、挑战以及未来趋势。
一、新媒体大数据的特点1、海量性新媒体平台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巨大,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包括用户的浏览记录、评论、分享、点赞等行为数据,以及内容创作者发布的各类信息。
2、多样性新媒体大数据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如用户的基本信息、发布内容的时间和类别等,还包括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内容、图像特征、语音信息等。
这种多样性增加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但也为挖掘更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高速性数据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热点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
这要求新媒体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具备实时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便及时把握用户需求和市场动态。
4、价值密度低尽管新媒体大数据规模庞大,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
需要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和提取出有意义的内容。
二、新媒体大数据的应用1、用户画像与精准营销通过对用户的行为数据和兴趣偏好进行分析,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
企业可以根据这些画像,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推荐,提高营销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2、内容创作与优化分析用户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关注度和反馈,帮助内容创作者了解市场需求,创作出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作品。
同时,还可以对已发布的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3、舆情监测与管理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和热点话题。
政府和企业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维护良好的形象和社会稳定。
4、市场趋势预测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测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新媒体大数据面临的挑战1、数据隐私与安全大量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引发了隐私泄露的担忧。
数字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在数字化时代,文学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学作品得以以更加便捷和广泛的方式传播给读者,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文学传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数字化时代为文学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让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直接地传播给读者,打破了传统出版社的垄断地位。
作家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近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广阔。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使得文学作品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比如电子书、网络小说、有声读物等。
这些新的形式不仅丰富了读者的选择,也为作家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数字化时代也给文学传播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信息超载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上的文学作品数量庞大,读者可能会面临信息过载的困扰,难以选择合适的作品。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文学作品也容易遭受盗版和侵权的问题,影响了版权保护和作家的收益。
此外,数字化时代还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比如微博文学、手机小说等,这些新的形式虽然给文学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甚至有些作品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忽视了艺术品质。
面对数字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建立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盗版和侵权的打击力度,同时鼓励各类文学平台遵守版权法律法规,保护作家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筛选和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评价的力量愈发重要,我们可以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推动优秀作品的传播,让读者更容易找到高质量的作品。
此外,也需要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追求娱乐和消遣。
当前,一些知名出版社也开始采取数字化手段来推动文学作品的传播。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推出电子书等方式,使作品能够更好地触达读者。
此外,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平台也为作家和读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的桥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背景,为作品的传播增添了亲和力。
后疫情时代新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后疫情时代新文学研究的新方法
后疫情时代新文学研究的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字化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数字化,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获取和使用方式。
数字化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方式,为研究者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结果。
2. 跨学科研究:后疫情时代的新文学研究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主题、形式和意义。
3.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共性和个性。
4. 语境研究:语境研究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文学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语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
5.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实际数据和调查结果的研究方法。
在文学研究中,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式进行。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等。
总之,后疫情时代新文学研究的新方法需要更加注重数字化、跨学科、比较、语境和实证等方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新媒体与网络文学的传播研究-网络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新媒体与网络文学的传播研究-网络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向人们传播信息,提供服务。
而文学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网络媒体为基础媒介,成为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传播文学。
这种文学与网络的结合,促使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通过整合传统文学制度因素逐渐形成新型的文学制度模式。
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文学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呈现出硬件技术多样化、供需规模扩大化、创作运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新媒体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而移动阅读设备的问世、广泛使用为网络文学硬件技术多元化提供技术平台。
目前,网络文学正向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特别是3G手机和移动阅读器推广,为网络文学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据CNNIC2010年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03亿人。
手机成为网络文学用户的第二阅读设备,使用比例达60.1%。
媒体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
商家专门针对用户阅读而设计了电子阅读器(电子书),越来越多的视听娱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渐成为手机文字爱好者的网民的重要阅读设备,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达到42.6%。
从现有市场情况来看,为了满足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阅读的需求,多数厂商为此纷推出阅读云服务,可以同一帐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网络中无缝切换。
2新媒体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传播渠道网络文学的发布为文学原创,网民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电信运营商阅读基地、电商电子书刊平台、门户读书频道、移动阅读应用等都分布着大量网络文学内容。
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内网络文学提供了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呈现出阅读渠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庞大、作品供给充沛的特点。
同时,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庞大,随着付费阅读模式大范围推广,并逐渐得到网络文学用户的认可和接受,整个市场保持旺盛的需求。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融合

浅谈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融合在当今这个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崛起也给信息传播和交流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大数据,简单来说,就是海量的数据集合。
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而新媒体,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而形成的媒体形态,如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移动新闻客户端等。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新媒体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
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记录、搜索行为、社交关系等数据的分析,新媒体平台可以准确地把握用户的兴趣爱好和偏好,为用户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大数据也为新媒体的内容创作和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借助数据分析,新媒体可以了解当前的热点话题和趋势,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优化内容的发布时间和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然而,大数据与新媒体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被大量收集和分析,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也难以保证。
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部分数据可能存在错误、缺失或重复等问题,这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应用效果。
此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和数字鸿沟的问题。
信息茧房是指用户只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导致视野狭窄和思维固化;数字鸿沟则是指由于技术、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存在差距。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学创作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这些困境反映了当代文学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困境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探索可能的解决之道。
一、文学创作受限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作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阅读需求,人们更倾向于阅读短篇文章、微小说、微博、朋友圈等。
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传播途径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许多作家纷纷转向网络文学和新媒体创作。
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创作,往往受到平台审查、流量导向等因素的限制,作家们的创作空间受到了局限。
一些优质的文学作品由于不符合平台审查标准或者无法吸引足够的流量而难以传播,这无疑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学作品的传播和获取更加便利,然而与此也容易导致文学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
一些低质量、低俗的文学作品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文学的审美品味。
尤其是在网络文学领域,一些不负责任的写手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流量,不惜以低俗、情色、暴力等内容来吸引读者,导致网络文学的整体品质下降。
这不仅损害了文学创作的声誉,也损害了读者的阅读欢愉。
三、传统文学与新媒体的碰撞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学与新媒体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传统文学作品往往注重情节的铺陈和人物的塑造,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作品更加追求瞬时的刺激和快速的传播,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也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已经受到了限制,很难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相竞争。
传统文学与新媒体之间的碰撞和矛盾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四、文学教育面临挑战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兴起,文学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数字化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都以数字形式进行,这使得信息的质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
2、互动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模式,用户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与传播者进行实时互动。
3、个性化新媒体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4、多媒体融合新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信息体验。
5、实时性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发布和更新,用户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
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模式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成为了人们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与朋友、粉丝进行互动,信息在社交网络中快速传播。
2、自媒体传播自媒体是指个人或小团队通过博客、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和传播。
自媒体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独特视角,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3、短视频传播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快速制作和分享短视频,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和高效。
4、直播传播直播是一种实时的信息传播方式,主播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展示产品、分享生活、举办活动等,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关注和参与。
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学作品分析也开始受到关注。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挖掘出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隐藏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作品,同时为作家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思路。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文学作品分类、情感分析和文学风格分析等方面。
一、文学作品分类文学作品分类是文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的方法是根据作品的题材、形式和叙事结构等进行分类,而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自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关键词和词语,来识别作品所属的文学流派,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
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识别文学作品中不同情节和故事线的变化,从而对作品进行分类。
二、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情感分析旨在识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惊讶等。
通过情感分析可以揭示作品中的情绪和主题,进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家的创作意图。
例如,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构,可以识别出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并绘制出情感分布图和图表。
三、文学风格分析文学风格分析是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又一个重要应用。
文学风格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作品中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
通过计算机程序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句式、词汇和其他语言特征,可以识别出作品中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例如语言简洁、意象丰富、节奏变化等。
此外,文学风格分析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家和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写作手法,揭示不同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总的来说,大数据技术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数据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阅读和创作。
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艺术品,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象,需要人类的阅读和判断。
因此,在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文学作品分析时,需要结合人类的阅读和思考,才能得到更准确、更丰富和更深入的分析结果。
互联网的文学创作与传播

互联网的文学创作与传播互联网的兴起给文学创作与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纸媒渠道不再是唯一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作、传播和获取文学作品。
本文将就互联网对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互联网催生了文学创作新平台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渠道。
作家们可以通过个人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建立起更为直接、开放的创作与读者沟通桥梁。
这种去中心化的形式使得创作者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思想,同时也鼓励了更多有文学梦想的普通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
二、互联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传播速度在互联网时代,作品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出去。
以往,只有经过出版社审核和决策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于世,而在互联网上,作品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转发,迅速传遍网络。
这种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得文学作品的触达面更广,也让更多优秀的作品得以被发现和传播。
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也给了文学作品更多的样式和内容创作的空间,如长篇小说、微型小说、散文随笔等形式并存,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三、互联网对文学创作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推动了文学创作方式的创新。
在纸质书籍时代,作家们需要通过出版社的审核和编辑才能完成作品的出版。
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创作者们可以更加自主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出版渠道。
此外,互联网的参与性也让读者们能够与作家进行更直接的互动和讨论。
例如,在网络文学平台上,读者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点赞、打赏等互动行为,这种互动方式促进了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连接,加强了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四、互联网给文学创作带来挑战和机遇虽然互联网给文学创作和传播带来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让传统文学作品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变得容易被淹没,作品的品质评判也成为一个挑战。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泛滥和商业化也使得一些低质量的文学作品泛滥成灾,对优秀作品的挤压和伤害。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日新月异。
数字阅读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新媒体阅读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围绕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进行探讨。
一、数字阅读的可定制性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可定制性。
通过数字阅读,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阅读。
同时,数字阅读的平台也提供了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兴趣特点,智能推送符合其口味的文章内容。
这一特点不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也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和阅读层次。
二、移动终端的普及化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还在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化。
在移动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来进行数字阅读。
这种模式不仅更加轻便、便于携带,也大大提高了数字阅读的便捷性,使读者随时随地都可进行阅读。
同时,各大数字阅读平台也相继推出了对移动端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数字阅读模式的发展。
三、多元化的内容提供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还在于多元化的内容提供。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普及,各大数字出版商和数字阅读平台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
在此基础上,数字阅读平台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智能推荐等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内容库,使得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高质量的阅读内容。
此外,数字阅读也为各大传媒机构和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出版和传播机会,更加丰富了数字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
四、数字阅读的互动性数字阅读的时代特点还在于数字阅读的互动性。
通过数字阅读,读者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广泛地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数字阅读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读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评论、分享、点赞等功能,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五、数字阅读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数字阅读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与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学发展与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和创作者。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的创作形式变得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文字形式逐渐被丰富多样的媒体形式所取代,如音频、视频、动画等。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 个性化的阅读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纸质书籍无法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
通过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网络文学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推荐,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3. 互动性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互动性的阅读体验。
传统的纸质书籍是静态的,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作者的叙述。
而网络文学则可以通过评论、点赞、打赏等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
读者可以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评论和想法,与作者和其他读者进行交流,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参与感。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1. 广泛的受众群体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年龄段。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接触到网络文学作品。
这种广泛的受众群体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快速的传播速度网络文学以其快速的传播速度而闻名。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不仅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也为作者带来了更多的读者和收益。
3.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网络文学的题材和风格非常多样化。
无论是言情小说、玄幻奇幻、历史传记还是科幻小说,都可以在网络文学中找到。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满足了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4. 开放的创作环境网络文学的创作环境非常开放。
探析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对策

探析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对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了行业的热门话题。
传统媒体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而新媒体则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不断壮大。
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了行业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背景和现状1.1 新媒体的背景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其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利用数字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传播和处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信息服务。
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风口。
1.2 传统媒体的现状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有所下降,广告营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媒体需要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实现转型升级。
2.1 加强内容建设,提升用户体验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建设上可以进行深度融合,以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根据用户喜好和习惯进行内容生产,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新闻报道、专栏文章等。
新媒体则可以通过独家报道和深度调研,提高用户粘性,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和参与。
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输出和传播,拓展受众群体,提升影响力。
2.2 构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共同探索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精准投放广告,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新媒体则可以依托传统媒体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开展跨界合作,丰富广告形式,拓展营销渠道。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还可以联合举办线下活动,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提升品牌曝光度和美誉度。
2.3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大数据背景下还可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舆情,深度挖掘热点话题,及时进行报道和解读。
大数据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大数据指的是以海量、高速、多样的数据集合为基础,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获取、管理和分析数据,从而揭示隐藏的模式、关联和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中,新媒体传播已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重要渠道,并且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新媒体传播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大数据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 大数据在新媒体传播中的意义大数据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首先,大数据可以帮助分析用户行为和趋势,以便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优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
其次,大数据可以帮助找出并挖掘潜在目标受众,提高信息传播的精准度。
再次,大数据还可以为新媒体平台提供更好的运营和管理,优化平台用户体验。
最后,大数据还可以为广告、营销等领域提供更好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提高传播效果。
2. 大数据分析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在新媒体内容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我们可以从用户行为数据中挖掘出用户兴趣和偏好,了解他们对不同类型内容的需求。
基于这些数据和洞察力,内容团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和生产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可用性。
此外,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评估和预测内容的受欢迎程度,为内容生产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3. 大数据分析在传播策略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在新媒体传播策略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我们可以了解用户的活跃时间、使用设备、喜好等等,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的传播渠道和时间,提高传播效果。
此外,通过分析用户互动和反馈数据,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大数据分析可以为传播策略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提高传播效果。
4. 大数据分析在用户画像中的应用用户画像是指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和背景信息,以及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学等方法,将用户分为不同群体,并为每个群体建立详细的用户模型,以实现对用户个性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准确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研究寓居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文学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界限。
读者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从普通接受者到新媒体文学的积极反馈者,再到为大数据所挖掘的审美信息制造者。
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媒体文学有着全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作家和读者呈现出混融的趋势。
这种混融状态被大数据所拥有的“信息互动快捷”和“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特点所强化。
然而,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支配新媒体文学。
新媒体文学中所包含的创作和阅读活动不能被完全数据化,而且数据本身的提取就具有价值倾向和审美需求差异。
大数据进入新媒体文学,只能对其将来会怎样进行预测,但不能对其本身的终极意义进行追问。
大数据由于是对阅读数据的搜集而形成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那么,在迎合与引领审美趣味之间到底如何取舍,成为新媒体文学创作者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标签:新媒体文学;网络社会;大数据思维新媒体文学主要指依靠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和数字杂志等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样式。
新媒体作为媒介的存在,改变着大众对世界的体验方式、理解模式和思考形式。
将新媒介作为自己存在场域的新媒体文学“有别于基于口传时代、印刷时代而形成的文学类型和文学观念”①。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技术的使用更加彻底地影响了新媒体文学的写作与阅读方式和对新媒体文学的批评生态,以及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的理论形态。
那么,从口头媒介到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媒体文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处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大数据作为技术手段又会给作为艺术的新媒体文学带来哪些影响呢?一、从口头媒介文学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文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文学迅速为大众接受和喜爱。
但是,网络新媒体具有主体间性、互动性、超文本性、身份虚拟性、多媒体共建性和资源共享性,这些独特媒介属性所带来的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变化使得新媒体文学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特质。
在口头文学时期,作者与读者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混融模式。
诗歌起源初期是以一种直接情感表现的方式存在于原始生活之中的。
初期的诗歌并非具体某个人创作的个性文学,“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②。
文学创作者由于其创作的无意识和艺术共同娱乐性,因而不会有意识地将个人色彩固化于某一作品之中。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之中,一首民歌经个人作成之后,便传给社会,社会加以不断地修改、润色、增删,到后来便逐渐失去原有面目……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③。
所以,早期诗歌的成形背后隐藏着一个历史性的创造过程:当一首诗歌被第一个人唱出来之后,如果众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美和愉悦,那么它就能被不断地丰富和传唱,直到诗歌以固定形式被接受;但是如果相反的话,它便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因而,寻找原始诗歌的第一作者的任务是艰巨的。
文献的记*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2015XWD——S0501)。
载一般是以文字为基础的,原始诗歌最初是以吟诵的声音为基础进行创作和传播的。
而原始诗歌从一产生就具有集体共创性,在传播之中草创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力量消失殆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的读者其实真正成为原始诗歌的“创作者”。
这种作者与读者混融的原始模式随着印刷术的产生而逐渐被颠覆掉了。
在印刷时代早期,能够读懂文字的人较少,能够进行文字创作的人更少。
于是,大部分读者在媒介变化之中让渡出了文学话语权,失去了“二次创作”的权力。
在这种媒介变迁下,即从声音媒介到文字媒介,再到纸质印刷媒介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逐渐处于二元对立的间隔之中。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间隔,将读者限制在静止和严肃的阅读状态中,不仅不能进入能指的迷宫内享受文本的愉悦,而且除了接受或拒绝文本的可能性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选择。
”④在传统纸质媒介时代,传播形式类似于“皮下注射论”一样单向、有效和毫无阻拦地影响读者。
读者对作者作品的反馈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阅读者或者专业书评人在阅读作品之后,通过纸媒发表相关评论文章;二是当阅读进入商业时代之中,读者通过购买的选择性来反馈作品在大众之中的受欢迎程度。
然而,随着网络媒介的崛起,新媒体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颠覆了这种二元结构。
读者与作者可以平等参与文本创作,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跟帖、转帖、戏仿甚至小说接龙等形式在文本之中凸显受众的话语权。
作者的内涵从传统型的个体创作者转变为以作者为起点、网络读者集体创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从绝对高高在上的主体,到作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对作品进行修改,再到逐渐关注读者的感受、根据读者的喜好斟酌性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最后到新媒体阶段作者与读者之间交互性逐渐加强,甚至作者让与自己的创作权给读者;读者也不再是以前沉默的、被动的阅读者,而成为对文本有着积极建构的主体。
网络媒介的快捷、平等和自由的特性,使得文学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前所未有。
作者的品味培养着读者,读者的审美塑造着作者。
新媒体文学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双重肯定”性。
“作为文学活动的总体乃是对作者和读者的自由的双重肯定;读者的自由通过作品得到承认,而作者的自由也在读者的阅读中被肯定。
阅读活动同时肯定了作者和读者的自由,因而构成了整个文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⑤这种肯定还能随时传递给对方,使得整个文学活动在一种“热血”状态下完成。
当文学从新媒体之中升级到大数据时代时,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在真正意义上返回到原始诗歌所拥有的二者混融状态。
传统意义上的读者和作者在作品中的合一与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创作十分接近,因此,我们将大数据时代的作者与读者关系称为“再混融化”。
由于世界互联网化的态势越来越彻底,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作为一种网络技术迅速在商业、经济、公共管理、传播等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简单地说,“大数据”就是对新媒体上用户各种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归纳、分析,最后运用到对用户未来行为和行业整体发展的预测上。
大众实践行为在新媒体之上可以被细分为“比特”原子(即数据化),而大数据可以通过技术分析在数据和数据之间找到人类思维难以企及的内在关联,迅速地反馈带来即时满足用户的动态需求。
大数据不仅可以将用户所有数据网罗干净,达到数据的完整性,而且可以在数据背后寻找到分析主体需要的数据价值。
以2013年风靡世界的电视剧《纸牌屋》为例,大数据挖掘主要将视角瞄准了Netflix网络用户数据:300万次的搜索记录,3000万观众的在线观看,400万条的网络评论;与此同时,在播放视频时用户下意识产生的回放、暂停、关闭等行为数据也通过网络被搜集起来。
“Netflix尚且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巨量用户的需求,不仅是谁喜欢看什么节目,更精确到用户行为:什么人喜欢在星期天晚上用平板设备看恐怖片;哪些人会打开视频就直接跳过片头;看到哪个演员出场会快进;看到什么剧情会重放,《纸牌屋》的商业奇迹正是通过云计算精确整理重点关联数据而造就的。
”⑥《纸牌屋》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世界上收视最高的电视剧”,足见大数据在将文艺作品与受众建立“强链接”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大数据带来的“链接”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受众对作品的评价和喜好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反馈给作者和内容生产者,从而使其调整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大数据汇集用户在新媒体上阅读作品过程之中所产生的数据,比如多少读者读到多少页放弃了阅读,哪些读者对小说中的哪些角色感兴趣,阅读时嵌入什么样的视听材料更有助于文本的阅读兴趣,等等,最后,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找到受众的真正审美情趣和需求,从而提供更符合其口味的作品。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大数据时代带来了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审美合一。
但是大数据时代造就的作者与读者的混融与原初诗歌中二者的混融内涵不同。
原初诗歌时期,创作者与阅读者(传播者)是通过感性的、游戏的和个性化的方式在作品中交会在一起的,作品的审美趣味代表的是小范围部落的选择。
大数据时代,通过全数据挖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混融是通过理性数据分析达成的,它试图通过艺术图像与数据分析的结合构建人类的普遍性审美,这种审美是一种平均意义上的审美,类似于科学家通过合成肖像法绘制的“平均相貌”。
二、大数据时代对于新媒体文学意味着什么大数据让新媒体文学回到“去作者化”的共在混融状态:在传统声音媒介时代,读者与作者共同创作、修改诗歌;到了纸质媒介时代,作者的地位上升;在新媒体文学时代,读者可以对作家进行积极主动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呈现出信息零碎化、评价随性化以及无法把握所有地域、身份、族裔的不完整状态;到了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文学借鉴《纸牌屋》的数据挖掘模式,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全数据收集整理,以最大的吸引力呈现一个文本(其中包括一种可能性,即同一个故事开头,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故事演进和情节,乃至人物设置)。
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分析法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⑦,因此,我们分析的大数据其实应该被称为“全数据”。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类所有的网络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而这些数据又能完全被收集、存储、交换和分析。
人们在不经意之间产生的数据总量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据有关研究报告,2013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超过0.8ZB,相当于2009年全球的数据总量。
预计到2020年,中国产生的数据总量将超过8.5ZB,是2013年的10倍,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
”⑧新媒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之中当然也生产了大规模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新媒体文学意味着什么呢?第一,以PC和移动终端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文学产生巨大的相关信息数据库,比如新媒体小说阅读量排行榜、新媒体作家数据库、读者阅读时间和习惯、哪些文学章节被反复阅读等等。
与此同时,因为网络媒介的公开性和“无门槛”标准,新媒体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数量达到了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2014年,中国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突破5亿人,保守估计整体收入突破65亿元。
⑨这样大规模的用户群保证了巨大的数据量,也使文学网站拥有所有与网络文学相关的数据。
网络文学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对网络文学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资本基础和动力。
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分析技术,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在于预测趋势,即“正在发生的未来”。
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内容生产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作品推送给受众,而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文学作品恰好就是受众所需要的。
这是因为大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理想状态的全数据分析(目前还不能完全达到),而全数据分析由于分析的数据量巨大,单个数据的误差可以在分母巨大无比的全数据海洋之中被忽略。
相反,在数据量有限的时代,我们就只能追求单个数据的精准。
“因为收集信息的有限意味着细微的错误会被放大,甚至有可能影响整个结果的准确性。
”⑩当数据量持续积累增加时,对单个数据的精准性追求不是全数据的方式,放弃精准性、适度接受不精准性,仍然不会影响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