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大便异常的辨别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概述
2.便秘的分类与中医症候
3.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内容
4.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与意义
正文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概述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排出不畅或间隔时间过长。
在我国,便秘的中医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为了对便秘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本文将对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进行简要介绍。
便秘的分类与中医症候
便秘从中医角度可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
实证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腹痛等,常见于急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虚证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排出无力、便后乏力、便秘不畅等,常见于慢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内容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便情况:包括大便的次数、质地、颜色、气味等;
2.排便感觉:包括排便是否费力、是否伴有疼痛、腹部不适等;
3.伴随症状:包括口干、口臭、头晕、乏力等症状;
4.舌象和脉象:观察舌质、舌苔、脉搏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脏腑
功能状况。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与意义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便秘症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通过评分表,医生可以判断便秘的类型、病位、病性和病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评分表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是便秘中医治疗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黑大便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黑大便,中医学称为“黑便”、“便黑”,是指大便呈黑色或暗红色,质地黏稠,如柏油状。
黑大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多见于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
中医学认为,黑大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
本文将结合中医辨证理论,探讨黑大便的辨证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血液失于统摄,从而出现黑大便。
2. 湿热蕴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于肠道,导致肠道传导失司,血液下行不畅,出现黑大便。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血液运行受阻,出现黑大便。
4. 肾阴亏虚:肾阴不足,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扰动血络,血液下行不畅,出现黑大便。
三、辨证分型及治疗1. 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黄芪、白术、当归、党参、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
2. 湿热蕴结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腹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白芍、当归、生地黄、甘草。
3. 肝郁气滞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腹痛,胸闷,胁肋胀痛,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
4. 肾阴亏虚型症状:大便色黑,质黏,便溏,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四、注意事项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大便的不同形状能反映什么疾病?(肠道健康18)
肠道健康大便的不同形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肠道健康--
大便的不同形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了解人体排便的次数、时间以及大便的数量、颜色、质地、气味,排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正确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大便秘结,伴高热烦躁,多为肠热证;
2、伴面色苍白、脉沉迟,属冷秘,多为肠寒;
3、老年便秘,脉细数,属脾阴虚;
4、大便溏泄,纳少腹胀为脾阳虚;
5、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腕闷嗳腐为伤食;
6、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排便不爽,为肝郁乘脾;
7、黎明前腹痛泄泻,为脾肾阳虚;
8、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9、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
10、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
11、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肠道易激综合征多则表现为大便坚硬如羊粪状,伴阵发性腹痛,
1/ 2。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问诊之问二便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问诊之问二便问二便,是询问患者大小便的有关情况,如大小便的性状、颜色、气味、便量多少、排便的时间、两次排便的间隔时间、排便时的感觉及排便时伴随症状等。
询问二便的情况可以判断机体消化功能的强弱,津液代谢的状况,同时也是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的重要依据。
问大便:健康人一般一日或两日大便一次,为黄色成形软便,排便顺利通畅,如受疾病的影响,其消化功能失职则有粘液及未消化食物等粪便,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即可使排便次数和排便感觉等出现异常。
便次异常,是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超过了正常范围,有便秘与泄泻之分:便秘:即大便秘结。
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便次减少,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称为便秘。
其病机总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
可见于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津亏、阴寒凝结等证;溏泻:又称便溏或泄泻,即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排便间隔时间缩短,便次增多,日三、四次以上。
总由脾胃功能失调、水停肠道、大肠传导亢进所致。
可见于脾虚、肾阳虚、肝郁乘脾、伤食、湿热蕴结大肠,感受外邪等证。
排便感觉异常,是指排便时有明显不适感觉,病因病机不同,产生的感觉亦不同:肛门灼热:是指排便时肛门有烧灼感。
其病机由大肠湿热蕴结而致。
可见于湿热泄泻、暑湿泄泻等证;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畅爽快,而有滞涩难尽之感。
多由肠道气机不畅所致。
可见于肝郁犯脾、伤食泄泻、湿热蕴结等证;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紧急而不可耐,称里急;排便时,便量极少,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或欲便又无,称后重,二者合而称之里急后重,是痢疾病证中的一个主症。
多因湿热之邪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滑泻失禁:即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状,又称“滑泻”。
多因久病体虚,脾肾阳虚衰,肛门失约而致。
可见于脾阳虚衰、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衰等证;肛门气坠:即肛门有重坠向下之感,甚则肛欲脱出。
多因脾气虚衰,中气下陷而致。
中医诊断:大肠病辨证
⼤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以及阳⽓亏虚等。
(⼀)⼤肠湿热证 ⼤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痢脓⾎,⾥急后重,或暴注下泻,⾊黄⽽臭,伴见肛门灼热,⼩便短⾚,⾝热⼝渴。
⾆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腹痛,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痢脓⾎,或下黄⾊稀⽔为辨证要点。
湿热在肠,阻滞⽓机,故腹痛,⾥急后重。
湿热蕴结⼤肠,伤及⽓⾎腐化为脓⾎,故下痢脓⾎。
湿热之⽓下迫,故见暴注下泻,肛门灼热。
热邪内积,湿痢伤津,故⾝热⼝渴,⼩便短⾚。
⾆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
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肠液亏证 ⼤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不能濡润⼤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产后出⾎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便秘结⼲燥,难以排出,常数⽇⼀⾏,⼝⼲咽燥,或伴见⼝臭,头晕等症,⾆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便⼲燥难于排出为辨证要点。
⼤肠液亏,肠道失其濡润⽽传导不利,故⼤便秘结⼲燥,难以排出,甚或数⽇⼀⾏。
阴伤于内,⼝咽失润,故⼝⼲咽燥。
⼤便⽇久不解,浊⽓不得下泄⽽上逆,致⼝臭头晕。
阴伤则阳亢,故⾆红少津。
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三)肠虚滑泄证 肠虚滑泄证,是指⼤肠阳⽓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利下⽆度,或⼤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按喜温,⾆淡苔⽩滑,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便失禁为辨证要点。
下利伤阳,久泻久痢,阳⽓虚衰,⼤肠失其固摄之⽤,因⽽下利⽆度,甚则⼤便失禁或脱肛。
⼤肠阳⽓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寒凝⽓滞,故腹痛隐隐,喜按喜温。
⾆淡苔⽩滑,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结⼤肠病三证鉴别如下: ⼤肠湿热证: ①主症:下痢脓⾎或黄⾊稀⽔。
②兼症:腹痛,⾥急后重,肛门灼热,⾝热⼝渴,⼩便短⾚。
形容大便的医学术语 -回复
形容大便的医学术语-回复题目:解析大便变化及其医学术语引言:大便,是排泄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术语对大便的描述非常详细,通过观察和了解不同医学术语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形容大便的医学术语,以便读者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常见大便颜色的医学术语:1. 黑便:通常表示出血,称为“黑便”或“积血便”。
这可能是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问题的信号。
2. 红便:通常是粪便中有鲜红色血液,称为“红便”。
这种情况可能与肛门和直肠疾病相关。
3. 白便: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可能表示肝胆道问题,这种现象被医学术语称为“白便”或“无色便”。
二、医学术语描述大便外观和质地:1. 稀便:大便水分含量高,常常为流体状态。
这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或某些肠胃问题引起的。
2. 结块便:大便呈固体块状,可能与便秘、消化不良或胃肠道阻塞有关。
3. 纤维便:粪便中带有纤维,常常是蔬菜和水果摄入过多的结果。
4. 黄褐色便:通常显示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是最常见的大便颜色,表明人体健康状况良好。
三、医学术语描述大便气味:1. 恶臭便:大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有时可能与消化问题、肠道感染、食物不良消化或细菌感染有关。
2. 炸弹便:指有恶臭气味和较大声响的大便。
这主要是由于大肠细菌产生的气体和粪便在通过肛门时释放气体。
四、医学术语描述大便中的异物:1. 蛔虫便:大便中发现活动的蛔虫。
蛔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会引起肠道不适和消化问题。
2. 食物残渣便:大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五、医学术语描述大便出现的症状:1. 腹泻:大便过于频繁或容量较大,形状松散,与肠道疾病或感染有关。
2. 便秘:大便排出困难、质地干燥、排便时间间隔较长,可能与饮食习惯、肠道功能或药物有关。
3. 带血便:大便中含有血液,通常与直肠或结肠问题相关。
4. 腹痛便血:大便排出时伴有腹痛和血液,常常是消化道问题的症状。
腹泻在中医的分类和辨证论治
腹泻在中医的分类和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二、治疗原则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
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
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
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
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
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三、分证论治急性泄泻1、寒湿泄泻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问二便的主要内容
(一)大便1.便次异常(1)便秘: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可导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而成便秘。
(2)泄泻:又称腹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均可导致。
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3)脓血便:又称大便脓血。
多见于痢疾和肠癌。
(4)便血:若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谓之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
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的病变。
3.排便感异常(1)肛门灼热:多因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肠所致。
(2)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抑郁易怒者,多因肝郁脾虚;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者,多因食积化腐,肠道气机不畅所致。
(二)小便1.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新病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多因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合称癃闭。
实性癃闭多由瘀血、结石或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等所致。
虚性癃闭,多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所致。
2.尿量异常(1)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
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多为消渴。
(2)尿量减少:多由热盛伤津、腹泻伤津、汗吐下伤津;或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或湿热蕴结,或尿路损伤、阻塞水道所致。
3.排尿感异常(1)尿道涩痛:可因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所致。
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
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展开全文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说起腹泻,可能很多人觉得只是拉肚子,简单处理一下就好了。
其实不然……在中医的世界里,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影响人的五脏六腑。
同时人的身体里又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
所以腹泻这一症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唯有辨证论治,才能厘清其中分别。
该如何辨证论治呢?我们从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开始入手。
风寒泻风寒泻是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腹泻。
通常是由于不注意保暖,外感风寒,或是过食寒凉,寒气伤脾,脾失健运所造成的。
气虚、阳虚体质的人尤为容易感染风寒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风寒腹泻的人往往腹中引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重者如水样,同时腹痛食少,舌苔白腻。
甚则出现身体酸痛,发热头痛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治疗风寒腹泻,要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主要治则。
疏风散寒解决腹泻的主要症状,化湿避免寒湿错杂滞留脾胃,健脾和中来帮助脾胃功能恢复。
湿热泻湿热泻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又缺乏运动,导致湿气聚集,同时又饮食不调,就造成了消化不良,邪气郁积而化热,湿热交杂而下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湿热腹泻的人大多都腹中热痛,泻下急迫,同时大便黏腻不尽,泻后肛门灼热,小便黄,苔黄腻。
湿热泻通常会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患者本身就是痰湿体质,湿气重浊,就更加难以痊愈。
处理湿热腹泻,要清利湿热,利水祛湿来帮助脾胃功能恢复,清凉除热能够避免郁热在里,同时排出肠胃里的邪气和积滞,可谓一举两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脾虚泻脾虚泻是由于脾气虚所导致的。
脾气虚会让水谷运化不利,无法及时消化的食物和没有及时代谢掉的水液滞留在体内,就会形成湿邪,最终导致腹泻。
如果长期如此,很可能因为痰湿过度淤积而形成痰湿体质,影响正常生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脾虚腹泻的主要症状集中在大便稀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等类似于营养不良的症状上。
这时候不了解情况的人如果盲目进补,就会造成“越补越虚”情况的发生。
中医教你通过大便来辨识健康
中医教你通过大便来辨识健康
排便状况是中医诊断病患体质与病况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大便的形状、色泽与次数,都会忠实反应身体的状况。
而透过观察大便的形状,可以判断食物经过大肠花费的时间长短,从而得知肠道是否健康。
中医对于大便的形状的解读,除了反应生活饮食状态,也能表现出五脏六腑的机能,以及身体气血是否失调,在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后才能对症下药。
因此,平时应养成在如厕后看一眼排泄物的习惯,别急着冲掉。
1.一颗颗干硬大便身体上火,大便越硬火气越大。
改善方法:多喝水、多吃蔬果等高纤维食物。
避免热性食物,像是油炸、烧烤等食物。
2.大便细长状(像牙膏一样细)过劳、营养摄取不足,导致心、脾、肺虚弱。
改善方法:饮食均衡、多休息不熬夜,不过度减肥。
多吃木耳、香菇、豆腐等易吸水食物增加大便份量。
3.大便黏腻、量少排不干净体内毒素堆积,使肠胃湿重。
如果大便恶臭就是有湿也有热,属于脾胃湿热。
改善方法:避免冰品、冷饮、精致甜食、加工食品、红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
4.大便表面凹凸、不太通畅,觉得小肠有胀坠感若有腰酸无力,即肾虚、老化现象。
改善方法:如果工作事务繁重,应减少工作量并尽快调养肾气,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
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
5.大便不成形,有食物的残渣肠胃虚寒,无法正常工作,引起消化不良。
改善方法:避免寒凉食物如:冰品、冷饮、瓜类、海鲜要避免过劳、情绪反应大,引起肠胃功能失调。
中医问诊之“问大小便”
中医问诊之“问大小便”询问大小便的状况,不仅可直接提示消化机能、水液代谢的情况,并且是判断疾病过程中寒热虚实性质的重要依据。
询问二便,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有关颜色、气味等内容,已述于望诊、闻诊中,这里仅介绍二便的性状、次数、便量、排便感等内容。
1.大便: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成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通畅,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黏液及未消化的食物。
大便性状、便次、排便感的异常,主要有下列情况。
(1)便次异常:①便秘: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者,谓之便秘。
多因热结肠道,或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以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传导失常所致。
亦有因气虚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以致肠道滞塞而便秘者。
便秘兼有发热口渴,腹满溲赤,舌苔黄燥,多为“热秘”;兼有喜热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多为“冷秘”;兼有形瘦气短,或老人血燥津枯,或妇女产后血虚,或病后气血未复,多为“虚秘”。
②泄泻: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稀如水,称为泄泻。
多由内伤饮食,感受外邪,阳气亏虚,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
一般来说,新病泻急者,多属实证,病久泻缓者,多属虚证。
泻下黄糜,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为大肠湿热;大便夹杂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者,多为饮食积滞;黎明之前,腹痛作泻,形寒肢冷,泻后即安,腰膝酸软者,称为五更泻,又称鸡鸣泻,多为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所致;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只是排便困难者,多为气虚。
(2)便质异常:①完谷不化:即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
②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由肝郁脾虛,肝脾不和所致。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③脓血便:大便中挟有脓血黏液,常见于痢疾。
是湿热蕴结,肠络瘀滞、损伤的表现。
(3)排便感异常:①肛门灼热:即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
多是热迫直肠的表现。
②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紧缩,排便不爽,称为里急后重。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看大便形状颜色知健康——做自己的家庭医生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看大便形状颜色知健康——做自己的家庭医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自己排泄大便的颜色、形状、气味、次数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我们体内肠胃的健康程度。
正常大便6标准“看便识病”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健康的。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
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
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
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大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
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摄入奶制品,大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吃肉较多,大便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大便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
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
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
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一条便”约100克。
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
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最佳。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
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5分钟内排出,无残留便意。
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非正常大便一、如果便便带有血液或血丝最有可能是单纯的痔疮造成,临床上可做肛门指诊,而也可能是急性肠炎导致肠黏膜破损出血;由于痔疮常见于肝硬化的病人,因此提醒你,也需要到消化系内科检查肝功能。
中医说便便出血,意指肠气、脾气运行不佳,加上外邪(如病菌)入侵所致。
临床上中医会使用如搜花散、仙鹤草、阿胶、牡丹皮等具止血的药材,来改善患者不适情况。
中医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
中医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便溏,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大便不成形,稀溏,甚至伴有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是导致便溏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脾虚所致的便溏呢?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所谓运化,就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这些营养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当脾气虚弱时,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能被正常消化吸收,水湿内生,下注肠道,就会导致便溏。
从症状上来看,脾虚所致的便溏患者往往还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表现。
此外,由于脾与胃相表里,脾虚时常会影响到胃的功能,出现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中医诊断脾虚所致的便溏,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形体等,如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等,可能提示脾虚。
闻诊方面,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其气息的强弱、有无异常声音。
问诊则着重询问患者的饮食、大便情况、身体的感觉等。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脾虚便溏患者的脉象多为缓弱,触诊时腹部可能有胀满、柔软等感觉。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脾虚的不同类型和兼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脾虚类型有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等。
脾气虚所致的便溏,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之功。
脾阳虚所致的便溏,除了有便溏的症状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腹中冷痛等表现。
治疗上以温阳健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
干姜温中散寒,与人参、白术、甘草相配,能温补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
对于脾不统血导致的便溏,常伴有便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
治疗以健脾摄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组成。
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等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龙眼肉、酸枣仁等养血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摄血止血之效。
中医如何辨别肛肠疾病的症状
中医如何辨别肛肠疾病的症状肛肠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辨别肛肠疾病的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首先,从望诊来看,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则可能有内热。
舌苔厚腻,往往意味着体内有湿邪。
对于肛肠部位的观察,主要看肛门周围是否有红肿、溃疡、肿物等。
比如,肛门周围红肿疼痛,可能是肛周脓肿;若有赘生物,可能是外痔或尖锐湿疣。
闻诊在肛肠疾病的辨别中虽不常用,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比如,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肠鸣音等,可以了解其体内的气机情况。
若肠鸣音亢进,可能存在肠道功能紊乱。
问诊是获取肛肠疾病信息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大便情况,包括大便的次数、质地、颜色、气味等。
比如,大便干结如羊屎,数日一行,多为肠燥津亏;大便稀溏,日行多次,可能是脾虚湿盛。
还会询问患者排便时的感觉,有无疼痛、出血、坠胀等。
如果排便时肛门疼痛剧烈,便后持续一段时间,可能是肛裂;若有便血,颜色鲜红,点滴而下或喷射而出,多为内痔出血;若便血颜色暗红,与大便相混,可能是肠道肿瘤。
此外,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起居、情志状况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肛肠的健康。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比如,脉细数可能是阴虚内热,脉沉迟可能是阳虚寒凝。
触诊主要是指对肛门和直肠进行指诊。
通过指诊,医生可以触摸到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直肠内是否有肿物、肿块的质地、大小、活动度等。
这对于诊断内痔、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肛肠疾病的症状还与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例如,大肠与肺相表里,肺热下移大肠,可导致大便干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容易出现大便溏泄。
肝经绕阴器,抵少腹,若肝气郁结,可引起肛门坠胀不适。
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
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
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主要是通过观察大便形状来了解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及病情。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
1. 悠长型:大便呈细长条状,形如披针,通常表示肝胆湿热等问题。
2. 少抱型:大便条状较细,细如牛尾,通常表示肝肾亏虚。
3. 抱菜型:大便呈现扁平状或泡状,通常表示肠胃功能失调。
4. 裹粘型:大便表面有粘液,通常表示湿热内蕴或肠炎等问题。
5. 宝塔型:大便形状像塔一样,通常表示湿热蕴结或痔疮等问题。
6. 羊骨排型:大便成节状,类似羊的骨头排列,通常表示湿热内蕴。
7. 火枪型:大便呈细条状,像火枪一样,通常表示湿热蕴结。
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形状解释,具体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症状及体质来作出判断。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诊察、问诊、脉诊等方法综合分析,从而来判定人体的健康状况。
9种异常大便的形状和处理
9种异常大便的形状和处理9种异常大便的形状和处理1.黑色大便:黑色大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含有过多的血而导致,可能是由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或出血,也可能是由于肝病、胆道问题,以及慢性肠炎等导致的。
应该立即就诊,检查原因以及治疗。
2.白色大便:白色大便通常是由于肝脏肝功能不全,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也可能是由于食物中摄入的脂肪和胆汁分泌减少引起的。
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以及治疗。
3.绿色大便:绿色大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对某些食物不正常代谢导致,如果是某些绿色蔬菜,可以减少摄入量,如果是临床引起的,可能是由于肝硬化,肝癌,肝脏炎症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以及治疗。
4.脓血便:脓血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有损伤导致的,如果是由于消化道病变,可能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引起,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5.硬便:硬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水分流失过多而导致的,可能是由于慢性腹泻,结肠炎,肠癌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6.腹泻:腹泻是指每次排便次数超过三次,排便物稀薄,腹部不适的情况。
可能是由于传染性腹泻,肠炎,肠息肉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7.涩便:涩便通常是由于肠道中过多的粪便堵塞,可能是由于慢性腹泻,肠壁息肉,肠癌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8.腐败便:腐败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如毒素,药物,食物中毒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9.泡沫便:泡沫便通常是由于消化道内含有气体过多,可能是由于肠道炎症,肠息肉,肠癌等引起的,应该及时就诊,检查原因,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
总之,当发生异常大便时,应该尽快就诊,检查原因以及治疗,以防止病情加重,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便次异常
(1)便秘: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癥块阻结等,可导致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而成便秘。
(2)泄泻:又称腹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均可导致。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
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3)脓血便:又称大便脓血。
多见于痢疾和肠癌。
(4)便血:若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谓之远血,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
若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谓之近血,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的病变。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多因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肠所致。
(2)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常见于湿热痢疾。
(3)排便不爽: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抑郁易怒者,多因肝郁脾虚;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者,多因食积化腐,肠道气机不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