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这节课是整个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以及两汉时期对后代世界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与文化成就;2. 掌握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的特点和重要性;3. 了解两汉时期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等,并理解其重要影响;4. 通过本课程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1)农业生产:耕地、水利、农业工具等。
(2)制造业:铁、铜等金属加工、纺织、造纸等。
(3)医学:草药、外科手术、针灸、《黄帝内经》等。
2. 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1)文学:司马迁、班固、杨雄等。
(2)艺术:佛教艺术、汉画、戏曲等。
(3)历史事件:《史记》、《汉书》编写、建立科举制等。
三、教学方法1. 以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次课程的教学步骤如下:1. 导入新课通过对汉朝时期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
2. 上课内容讲解对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成就进行深入讲解。
3. 分组探究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探究不同方面的两汉時期成就,让学生将发现的精彩事实向全班汇报陈述。
4. 总结提高在探究完毕后,教师带领全班做总结。
主要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5. 课外拓展在结束课堂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更多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中医,茶文化等。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思考,提高其人文素质和历史意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状况,认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科技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科技成就和人物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查找相关资料,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素材,呈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新课讲授】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发学生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兴趣: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哪些著名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吗?”
2.展示两汉时期的一些代表性图片,如汉代的铜器、陶器、画像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汉时期的文化氛围。
3.通过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提高课堂趣味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氛围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例如,在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展示古代造纸工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造纸术的发展过程;在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时,通过模拟地震的动画,让学生感受地动仪的原理和作用。这样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科技成就:
a.讲解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b.介绍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原理、构造和应用。
c.分析两汉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文化成就:
a.司马迁《史记》的创作背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要内容、历史价值。
b.介绍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收获,发现不足之处,提高自我认知。具体措施如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文化繁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掌握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两汉时期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讲解法:教师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农业有哪些进步?2.呈现(10分钟)呈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概括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经典教案】部编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经典教案】部编七年级历史七上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要求】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学习目标】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史记》、道教和佛教2.了解造纸的工序3.认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基础解读】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2、造纸术的发明历史人物档案卡3、论从史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①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②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蔡侯纸③这种纸有什么优点?轻薄柔韧,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4、蔡侯纸的制作流程5、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人物贡献《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坐堂医生”的来源与张仲景有关。
2、华佗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五禽戏华佗提倡养生之道。
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需要说明一点:《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因为: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然而,关羽“刮骨疗毒”事件,则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案教材分析: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文化科技,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2)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中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科技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人物和科技成果,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的贡献、《九章算术》、司马迁的《史记》、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等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②知道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秦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的成就。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
后人便以“学富五车”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
那时候人们一般用竹简或者木简记事,只有少数重要文件才用轻便昂贵的绢帛书写。
竹简木简制作不易,份量重,通常一辆马车只能装5000片左右,一片简只能写30来个字,所以一车简的总字数大约15万字,装满五车也不过75万字左右,放到现在也就是二三本书的概念。
这种情况是如何改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秦汉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各有何贡献?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造纸术发明前古人的书写材料有哪些?这些材质有哪些缺点?答案提示: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帛书;笨重、昂贵、书写不便、不易携带教师指导:用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竹简当书写材料的弊端那就是笨重而且浪费原料,不方便携带。
帛书虽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都受到限制。
因此,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造纸术,解决书写材料的问题。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P84内容,说一说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汉兴,有纸代简。
——张怀瓘[guàn]《书断》答案提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导:材料解析:自从西汉建立开始,当时人们就发明了纸,用来取代竹简②【史料实证】结合材料说一说当时的造纸术有何弊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其原料为大麻,纸面平整、结构紧密,但又软又薄,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含反思)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两汉时期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辅助材料:图片、视频、PPT等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以及文化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等。
此外,还涉及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详细介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掌握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史记》的撰写和道教、佛教的传入。
3.通过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3.司马迁的《史记》和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地动仪、造纸术等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地动仪、造纸术的图片和介绍。
2.准备《史记》的相关篇章,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3.准备关于道教和佛教传入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史料实证:识读《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了解这些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5.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
纸张出现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教师提问:根据上图,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学生回答:纸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丝帛和青铜器等上。
缺点是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携带和推广。
教师提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
教师提问: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学生回答:不对。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工艺。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一、新课标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
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有:统一王朝、气势恢宏;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科技世界领先。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史实;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两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造纸术的发明(1)教师活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造纸术的改进:“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4)学生活动2.医学与数学与农学成就(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5,完成张仲景的相关史事填写。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6,完成华佗的相关史事填写。
(4)学生活动3.司马迁与《史记》(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87,完成下列内容填写。
(3)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研读材料,回答《史记》带来的影响?材料1: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材料2:朴素凝练、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
——柳宗元(4)学生活动史学价值:秉笔直书,记录保存了大量史料和史事,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二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15 课的内容。
本课由“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与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与佛教”四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佛教与道教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前面所学的经济繁荣遥相呼应。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低学段学生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并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到我的课堂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教学行为的指路灯,因此我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复述华佗与张仲景的医学成就以及司马迁的史学成就,了解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历程,分析造纸术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总结、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意识;通过讨论造纸术发明的重大意义,学生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通过对司马迁等人的认识,学习其坚忍不拔,为理想奋斗终生的坚强意志。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参考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参考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资料:关于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相关资料。
4.教学道具:如模型、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答案:正直不屈、百折不挠。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过渡语: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里的如来佛、观音菩萨等是佛教人物,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内容。
2.(1)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佛教的地位、创立时间与起源地、创始人和基本教义。
答案: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②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③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④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断除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2)结合图片(见课件)和教材知识,说说佛教的传入、发展和影响。
答案: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过渡语:西汉时期,我国最早发明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有了较高的水平,张仲景和华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板块二张仲景和华佗
1.观看视频《历史文化名人之张仲景》(见课件),根据图片和教材知识,说说张仲景的生活年代、主要医学成就和地位。
答案:①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②西汉汉武帝时期。③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记录帝王将相历史活动肯定了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为下层人物写传记。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阅读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答案:①史学价值: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文学价值:《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4.价值: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
课程内容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3.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学目标
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收集整理汉墓的考古成果,了解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材分析
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者是由小学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中的古代文化史尤其感兴趣,通过对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但他们对一些复杂的历史史实理解上有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以激趣入手,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本课学习。
重点
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司马迁和《史记》。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