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

秦汉时期西部氐羌介绍秦汉时,活动于西部的民族主要是氐与羌。

文献上氐、羌虽并称,两者关系却较为复杂:或认为氐、羌同源,氐出于羌;或认为氐、羌不同,习俗有异。

就文献记载而言,氐、羌二字使用并不严格,此处称氐,彼处呼羌,如白马氐、白马羌,如武都氐、武都羌,等等。

从相关记载及五胡十六国来看,氐、羌皆在“五胡”之列,且都曾建立过政权。

所以,氐、羌即便同源,却是异流发展,应属不同人群。

除“白马氐”外,关于氐人,两汉正史并无专门记载,仅在叙述“西南夷”或羌人历史时被约略提及。

白马氐所居武都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

氐人勇戆抵冒,贪货死利”(《后汉书·南蛮传》)。

魏晋以后的一些文献,如《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简单提到氐人的习俗:氐人俗能织布,善种田,编发,嫁娶与羌有相似处,等等。

关于羌人,自商代以来就不断出现于典籍、甲骨、金文中,《后汉书·西羌传》更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记录其历史的文献,学者因此建构出几乎与中国历史平行等长的羌族史。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学者王明珂以羌族史研究为契机,对我们所“熟知”的“羌族史”提出挑战,不仅有力冲击了既有的民族史书写“典范”,也使我们有机会反思秦汉的边疆民族问题。

本节以羌人历史的叙述为主,并提及王明珂的“边缘理论”。

通常,历史学界对“民族”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假设:民族是一群有共同血缘、语言与文化特征的人群。

以此假设为前提,进行民族史研究:以构成此“民族”人群的内部客观特征,如体质、语言、文化等为研究对象,追溯有相同或相似客观特征的人群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经由这种溯源,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来源,及它与其他民族的宗裔分合关系,并在如此的时间深度上构成一个民族的历史。

这个基本假设及相关研究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今天均受到强烈质疑。

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现况来看,共同的体质、语言、文化特征,并非构成一个族群或民族的必要因素。

譬如,以语言来说,说羌语的不一定都是羌族,羌族不一定都会(或愿意)说羌语。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

一、匈奴。

1、学术界关于匈奴族源的讨论。

(1)司马迁记载的匈奴是夏后氏的苗裔。

(2)王国维提出的匈奴是殷商时期的鬼方后裔。

(3)有些学者认为战国时期的林胡、楼烦、义渠等,就是活动于内地的匈奴。

(4)匈奴族是以早存在于北方的某一个强大的部落为主,吸收融合了从夏商以来活动于北方的鬼方、獯粥、猃狁、狄、戎等各种部落,甚至还包括由中原北上的一部分华夏族,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在战国后期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2、匈奴的官职特点。

(1)冒顿单于国家机构制度。

单于之下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大员,其中以左右屠耆(贤)王、左右谷蠡王地位最为崇高。

一般太子就是左右屠耆(贤)王或左右谷蠡王。

(2)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全国划分为二十四部,分别由二十四个“万骑”统领。

每部下又设稗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官署。

大小各部均“各有分地”,其长官都世袭。

(3)挛[ ]氏为匈奴统治氏族,最尊贵。

此外四大贵族:呼[ ]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被称为外姓,是单于的姻族。

(4)全国按地区划分为三大部分:左部、右部、和中部。

左右部由左贤王、右贤王统辖,单于统辖各部,而且直辖中部。

设庭与乌兰巴托,并设有各种官员。

3、匈奴国家发展简史。

(1)匈奴国家的鼎盛时期(前209—前126),是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的统治时期。

当时匈奴处于一个以扩张、掠夺为其生产手段的时代。

(2)匈奴国家衰落时期(前126—前58年)匈奴内部三次严重的内斗事件,另一个是汉政权对匈奴的打击。

(3)匈奴国家属汉时期(前58—前1年)呼韩邪单于在位时期,前52年,呼韩邪单于至五原塞,向汉朝表示希望内属汉朝。

4、匈奴文化。

(1)行国,逐水草而居。

以畜牧为主业,有少量的农业。

(2)自单于之下咸食畜肉,衣皮革。

(3)尚武,贵壮贱老,长则弓矢,短则刀铤。

(4)父死妻妻后,收继婚。

(5)座盗者没收财产,大罪杀,小罪坐牢,不过20天。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

北朝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西域胡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黄河文明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不断地与周边地区文明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北朝至隋唐所处的中古时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的加剧,大量胡人的进入,使得黄河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胡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胡人,主要是指西北地区诸民族,包括塔里木河流域于阗、龟兹、疏勒、鄯善等国,也包括中亚昭武九姓粟特人以及来自西亚的波斯人等。

他们在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进入黄河流域,其所带来的异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碰撞,丰富了黄河文明的内容,给黄河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域胡人进入黄河流域早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之所以从北朝到隋唐时期,大量的西域胡人再次进入黄河流域,这与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自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来,中原地区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

尤其是自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国力日趋强盛,使得许多西北游牧部落归附。

黄河流域的诸多城市,如长安、洛阳等都非常繁荣,是这一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

更由于北魏一直到隋唐,历朝皇室都与鲜卑等少数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对于外来民族、外来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使得这一时期有大量的西域胡人进入黄河流域。

根据历史文献与石刻史料的记载,这一时期西域胡人大量地进入和分布在黄河流域诸多地区,一些地区甚至形成了区域文化聚落,而在以下几个地方最为集中:河西地区,以凉州为中心。

凉州是北朝至隋唐间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也是胡人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由之路。

玄奘曾经指出:“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根据墓志资料,许多东迁的粟特人如安延、康留买、何摩诃等,其先世在北朝时期都曾居住在这里,可以说,这里是西域胡人东迁的中转站。

隋唐时期,这里仍旧居住着大量的西域胡人。

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

中国北方著名的少数民族
西周至隋唐,中国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他们与中原政权关系如何?
夏:九黎、东夷(后羿就是东夷人,当然,舜据说也出身东夷)
商:九黎、东夷
西周:东夷、严允(两个字都加“犭”)、犬戎(据说是严允的另一名称)、鬼方(据说也是严允的另一名称)
春秋:犬戎、中山、九黎(已南迁,楚国祖先系其中一支)
唐中期:突厥、吐蕃、回纥、回鹘、羌、新罗、南诏(已统一六诏)、契丹
唐后期、五代:吐蕃、回纥、回鹘、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南诏(后建大理国)、南越
战国:匈奴、羌、百越(是九黎的新名字,也有说是九黎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
西汉:匈奴、羌、百越、夜郎(据说是百越的一支,南越王国的主要国民也是百越族)
东汉:匈奴、羌、百越、乌丸、鲜卑、高丽
三国:匈奴、羌、山越、南越(百越已经逐渐消亡,只剩下部分分支)、南蛮(南蛮人其实是一个统称,居住在现在我国西南三省和湖南一带,大部分南蛮人其实还是百越的后人,山越在西部的分支也属于南蛮,此外,九黎遗民也被归在南蛮人氐、羌、铁弗(匈奴一支)、柔然(就是花木兰打的那个北方民族)、高车、山胡、南越(山越已消亡)、南蛮
隋:柔然、高丽(即高句丽)、吐蕃、突厥、羌、南越、南蛮
唐早期:突厥、吐蕃、高昌、羌、六诏(由南蛮演化而来,其中南诏最大)、高句丽、新罗、百济、靺鞨、南越

乌孙研究讲座(2)

乌孙研究讲座(2)

马曼丽先生根据乌 孙墓葬分布和考古 资料,结合文献记 载,把乌孙的迁徙 分为三个阶段。根 据文献记载,乌孙 迁徙到伊犁河流域 后,定都赤谷城, 但其具体方位,
伊塞克湖
一种观点认为在今阿 克苏以北、特克斯河 南岸一带;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今 伊塞克湖东南;第三 种观点认为在今吉尔 吉斯阿拉套山一带;
两汉以后,乌孙又由 伊犁河流域迁徙到葱 岭山中。乌孙的第二 次迁徙的原因和时间, 史籍文献没有明确的 记载。学界有两种不 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根据《魏 书·乌孙传》的记载, 由于柔然的侵扰而迫 使乌孙迁徙,西迁时 间可能在5世纪初或 中叶。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鲜卑的西侵,才是 乌孙迁徙的真正原 因。
乌孙国分立为大、小 昆弥两部的具体时间, 传统的看法均采《资 治通鉴》汉宣帝甘露 元年(前53年)的说 法。但近来袁延胜根 据新出土的悬泉汉简, 提出了甘露二年的新 观点。
乌孙与汉朝的和亲研究 一直是研究热点。崔德 明的系列著作均涉及汉 乌和亲,此外相关论文 亦多。但过去的研究侧 重点多是阐述和亲的历 史作用,对具体和亲人 物则缺乏深入研究。近 年来对解忧和细君的作 用远大于昭君。
近年来在乌孙考古方面也 有新的发现。伊犁河流域 的汉代乌孙墓葬多次被发 掘,有关发掘资料也已经 公布。昭苏县的萨尔霍布 赫木扎特草原的夏台、波 马等处墓葬曾出土一批重 要文物。其中一墓葬的封 土中还发现了一件铁桦犁, 其形制与关中出土的西汉 “舍形大铧”非常相似。
何光岳亦主此说。持 此观点的人多是从现 代哈萨克种族特征的 演变历史而得出的结 论的。另一派亦赞同 属蒙古人种说,但否 认乌孙为现代哈萨克 族祖先,认为在迁居 前,乌孙属上古西北 氐族。
三是认为以欧罗巴人种为主,带有轻度蒙 古人种混血。代表人物为韩康信、潘其凤 等人以及前苏联一些学者。 它们根据《汉书 · 西域传》颜师古注以及汉 代文献《焦氏易林》对乌孙人种外形的记 载,再据中亚出土的乌孙骨殖鉴定,其头 骨基本是“短颅欧洲型人种”,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西北历史时期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广大地区,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目前,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维吾尔族、满族、乌孜别克、克尔克孜族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数量仅次于西南地区。

这里的地形比较复杂,地貌类型也多种多样,既有高山、平原、盆地;又有沙漠戈壁、高原、河流等等。

历史上,这里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第一节古都长安的历史变迁古都长安位于关中地区的平原上。

在古代,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经济发达富庶,形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余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达1062年。

一、先秦时期的关中地区在关中地区最早兴起的城市是西周的国都丰京和镐(hào)京,分别位于沣河的西岸和东岸。

这两座城市是当时最大的城市,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丰镐二京布局十分规整,是按《考工记》中所述的规制建成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整个城池呈正方形,每面各开设三个边门,城内街道均为南北或东西方向,宫殿区在城的南面,市场区在城的北面,宫殿的左边建筑祖庙,宫殿的右边设置社稷坛。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入侵,周平王东迁洛邑,丰镐二京遭到空前浩劫,从此,丰镐二京一蹶不振,逐渐衰落下去了。

到春秋时期,地面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了。

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已经在沣水西岸发现了西周的车马坑和一座大型建筑物的基址,这为寻找丰京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秦汉时期的长安城秦国占据关中地区以后,经过几次迁都,终于定都咸阳。

秦都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肖家村车站一带,控制着关中东西大道的咽喉。

秦国定都咸阳,对以后长安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的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北10千米,龙首原的西北麓。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

[转载]中国北方民族匈奴、鲜卑、满族、蒙古族和汉王朝的历史大事记▲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分布在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以强悍和善骑射著称。

战国后期,匈奴建立了奴隶制政权,而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政权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北方的统一,这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中国创造了条件。

但伴随着匈奴政权的是对外掠夺的贪婪性,在战国秦汉时期,与中原有许多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战国末期,由于秦国进行统一战争,与赵国忙于战争,匈奴乘机进驻了河套地区。

2、秦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把匈奴势力驱逐出河套地区。

秦在那里设置了44个县,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3、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自冒顿单于以来,匈奴利用楚汉战争、中原混乱之际,屡屡入侵掠虏,在公元前201至公元前133年之间,匈奴骑兵更是连年侵扰汉朝的边境,使汉朝北方地区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5、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进攻汉朝,刘邦带兵迎战,刘邦在平城被冒顿单于战败,被围7天7夜才脱险。

此后,汉初各帝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而且每年还要向匈奴进贡大量的酒、米、食物等。

6、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于是,汉武帝采取了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在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均获得了巨大胜利,尤其第三次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经过上述几次战争,匈奴势力被大大削弱,中原地区自战国以来的边患得以解除,生产的发展得到了保障。

7、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接受汉朝的册封,归附西汉。

呼韩邪单于归汉,结束了匈奴政权和西汉王朝之间150年以来的对立状态,促成了大漠南北与中原的统一,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内容详细,无错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内容详细,无错误)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东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东部(海岱地区)居民的总称。

随东周时期,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融合,东夷人被同化。

到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

东夷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东夷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原文明不分伯仲。

东夷人是中国最古老文字、弓箭、礼制和金属的发明和使用者。

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纣王派大军征伐东夷,使国力损耗,结果被周武王乘虚击败,商朝因而灭亡。

《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东夷文化东夷人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中的“旦、钺、斤、皇、封、酒、拍、昃”,目前还在汉字中沿用。

据中国典籍记载,东夷人是弓箭的发明者。

《说文解字·矢部》载:“古者夷牟初作矢。

”《礼记·射义》中也载:“挥作弓,夷牟作矢。

”东夷拥有很高的陶瓷制作技术。

东夷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鸟形的陶瓷表明,东夷人以鸟为图腾,是一个崇尚鸟的民族。

东夷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使用铜和铁的部族。

龙山文化的研究表明,东夷人也是礼制的发明者。

龙山文化礼制表明其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形成。

中国学者俞伟超认为“如果4000多年前不发生这次大洪水,我国最初的王朝也许而且应该是由东夷建立的”。

考古发现后李文化(前6400-5700年)、北辛文化(前5300-4100年)、大汶口文化(前4100-2600年)、龙山文化(前3200-1900年)、岳石文化(前2000-1600年)。

东夷的来源东夷不但是东方的土著,有些也出自炎黄一系,如徐国国君追溯他们的祖先到颛顼、伯益。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人、秦人始祖蜚廉、恶来、季胜也是东夷。

伏羲,又名太皞(昊),是传说中东夷族最早的领袖,活动区域在主要在豫东、鲁南一带,沿着古济水由西向东发展,在曲阜居住和活动。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汉代的新疆各民族

汉代的新疆各民族

汉代的新疆各民族汉代的新疆各民族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月氏 (音:肉支rou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原游牧于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史籍称其为“允戎”,因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

至战国时期,塞人主要活动于北疆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伊犁河流域、帕米尔地区。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阿拉沟东口发掘了一批塞人的墓葬,发现了小铁刀、三棱形铁镞等,还有随葬的羊、牛、马骨,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经使用铁器,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经济生活。

在伊犁尼勒克奴拉赛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铜矿采掘、冶炼遗址。

矿洞、坑道都用松木支架,深达数十米。

在离矿坑不远的山沟内,发现有供冶炼用的木炭、铜锭。

说明塞人在找矿、采掘、冶炼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考古工作者在塔什库尔干香宝宝发掘的塞人的墓葬中,发现有殉葬的奴隶。

说明在战国时期,塞人已进入了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期,居住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由于受到匈奴的攻击,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而将塞人驱逐出该地。

塞人南迁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肃西部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

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常常轻视匈奴。

匈奴著名单于冒顿为太子时,就曾作为人质扣押在月氏。

月氏还攻击过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祁连山北麓。

公元前177年,匈奴攻破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流域,逐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

后匈奴联合乌孙再次攻击月氏,并击杀月氏王。

月氏人再迁至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并逐渐控制了大夏的土地,才安定下来。

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是月氏旁边的小国。

约在秦末汉初,乌孙受月氏人的攻击,其王难兜靡被杀,部众逃往匈奴。

当时,乌孙王难兜靡之子尚在襁褓中,也被匈奴单于所收养。

乌孙王子长大后,率所属部众为匈奴守边。

公元前 161年,他在匈奴的支持下,率乌孙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

秦汉时期西域居民人种分类和语言文字分布概况

秦汉时期西域居民人种分类和语言文字分布概况

秦汉时期西域居民⼈种分类和语⾔⽂字分布概况秦汉时期西域居民⼈种分类和语⾔⽂字分布概况⼀、西域⼈种复杂性的缘由西域有⼴义和狭义概念之分。

⾃汉代以来,西域狭义上指⽟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尔⾼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地区。

⽽⼴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等地。

先秦时期(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域是世界⼈种的博物馆。

⼴义的西域⼈种主要有⾼加索⼈(⽩⾊⼈种,⼜称欧罗巴⼈,含雅利安⼈、斯基泰⼈、塞种⼈、萨迦⼈)、印欧⼈(⽩⾊⼈种,赫梯⼈、⽶底⼈、古波斯⼈、吐⽕罗⼈)、蒙古利亚⼈(黄⾊⼈种,含华夏族群西戎、匈奴、汉族、羌族等)。

(胡辣⽺蹄添加标注)据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书的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欧亚⼤陆分布的斯基泰⼈五⼤部族:⼀是秃头的阿尔吉派欧伊⼈,分布在哈萨克丘陵地带;(体型特征:不分男⼥都是秃头、狮⼦⿐、下颚巨⼤,居住在⾼⼭脚下)⼆是伊赛多涅斯⼈(乌孙⼈的先民)分布在伊犁河、楚河流域;在锡尔河与玛撒该塔伊⼈隔河相对;三是阿⾥玛斯波伊⼈分布在斋桑湖附近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东⾯住着看守黄⾦的格律普斯,在希腊神话中,格律普斯是⼀种狮⾝鹰头怪兽希罗多德以此作为阿尔泰部落的象征性命名。

(体型特征:⽑发毵毵、⾯貌奇特、前额独眼)四.玛撒该塔伊⼈分布在阿拉克塞斯河(锡尔河)对岸,与伊赛多涅斯⼈隔河相对;咸海以东⼴阔平原地带;(索格狄亚那—康居-粟特)(体型特征:⾐服、⽣活⽅式都与斯基泰⼈相同,“玛撒”意为⼤,是⼀个强⼤的斯基泰部族,波斯⼈称其为“萨迦”或“萨喀”。

)五.撒乌罗玛泰伊⼈分布在塔纳伊斯河(顿河)以东;与伊塞顿⼈隔河相对;塔纳伊斯河流⼊麦奥提斯湖(亚速海)上列部族习俗语⾔相同,都属于印欧⼈,说着印欧语系的斯基泰语。

共同特点,不论北⽅的游牧民,还是南⽅的定居农民,都戴和斯基泰⼈⼀样的尖顶⾼帽⼦。

波斯纳⿊希鲁斯塔⽊的楔形⽂字⽯刻傻⼥,曾提到萨迦⼈的三个集团:1.豪玛⽡尔格.萨迦⼈,分布在费尔⼲纳盆地及帕⽶尔.阿赖岭等地;2.提格拉豪达.萨迦⼈,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地带;即从帕⽶尔、阿赖岭以北,包括塔什⼲、天⼭以⾄巴尔喀什湖以南及西南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3.提艾伊.达拉伊雅.萨迦⼈,意为海或河那边的萨迦⼈,分布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以东,索格狄亚那之地。

详解古代中国六个草原帝国的由来及武力等级

详解古代中国六个草原帝国的由来及武力等级

详解古代中国六个草原帝国的由来及武力等级中国北方草原自秦朝以来,出现了很多的草原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类似,都是逐水草而居,其中有六个民族先后统一了整个草原,分别是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和建州女真。

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六个少数民族的情况,让大家看看到底哪家实力最强。

一、蒙古蒙古帝国疆域图蒙古人起源于古代的室韦部落,公元8世纪末开始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向西扩散,形成了鞑靼、蒙古、克烈、乃蛮、蔑儿乞五大部落,相互独立,相互攻杀,先后臣服于契丹和金朝。

1206年,蒙古部的铁木真统一各个部落,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开始了蒙古半个多世纪的征服。

1217年,蒙古攻灭契丹人在新疆以及中亚地区建立的西辽;1219年,中亚的花剌子模杀死蒙古使者,成吉思汗进行了第一次西征,征服了整个中亚、西亚等广大地区,兵力一直打到了伏尔加河流域。

1227年,蒙古攻灭了位于河西走廊的西夏国,成吉思汗于当年病逝。

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继续四处扩张,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亡金朝属国东真国,1234年联合南宋灭亡金朝,随后开展了蒙古的第二次西征,先后征服了波斯、匈牙利,1237年占领莫斯科,大败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兵锋直指维也纳。

但正在此时,窝阔台去世,第二次西征结束,蒙古在东欧建立了金帐汗国。

1251年,拖雷长子蒙哥继承汗位,1254年派忽必烈攻灭大理,然后进行了第三次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亡阿拔斯王朝,并占领大马士革。

1258年,蒙哥率军进攻南宋,在钓鱼城之战中战死,第三次蒙古西征也暂时停了下来,再也没有组织西征。

蒙哥去世后,喜欢汉族文化的忽必烈继承了汗位,蒙古国中也分裂出了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尔汗国四大汗国。

1271年忽必烈称帝,正式建立元朝,1279年灭亡了南宋,重新统一了中国。

蒙古建立统一草原,到三次西征,可以说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征服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实力绝对的第一名。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鲜卑,契丹,居然与华夏同出一脉!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鲜卑,契丹,居然与华夏同出一脉!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鲜卑,契丹,居然与华夏同出一脉!中国北方曾经出现过许多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鲜卑,契丹等等,如果问到他们之间到底啥关系,我想很多人都会发懵。

今天蛋疼君带大家把他们一一理清楚。

话说中华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曾经零零散散的分布着许多原始部族,这些原始部族是如何产生,他们之间是否有血缘传承,这个是属于人类起源的范畴,估计世界上没人能准确说清楚,所以咱们不去考虑这些,从这之后说起。

总之,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上已经零零散散分布了很多原始部落。

而最出名的,规模最大的,自然是炎黄部落联盟了。

除了炎黄部落联盟,还有其他一些部落联盟,除了这些大的部落,当然还有许多小的部落,此时的北方,自然也有许多这样的部落,只是规模很小,没有形成集团化。

随后的发展,夏商周将华夏带入了文明时代,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华夏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并向周边辐射。

随后进入春秋战国,中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

那么,这些又和北方游牧民族啥关系呢?别急,上面只是开场铺垫,下面才是重点。

在中原文件高度发展的同时,其周边仍然是未开化之地,都以部落群居,所以以文化人自居的华夏人,自古就有华夷之分,除了中原之地,四方皆为蛮族,而对四方蛮族,又有不同的称呼,羌(也称羌)、胡、夷、狄,按方位予以区分。

而所谓的西羌,东胡,南夷,北狄,也并不是民族,而是对某个方位的蛮人的统称,用以区分中土文明。

古羌被认为是现在羌族、彝族和藏族等族的远祖;古夷是百越及如今壮、苗、白等族的远祖;古胡与古狄可以被认为是所有草原民族的远祖,如匈奴、柔然、鲜卑、乌桓、回鹘、突厥、蒙古等。

嗯,兜兜转转,终于接近真相了。

先来看匈奴,匈奴位于中原北方,它的来源是怎样的?《史记。

匈奴列传》中曾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又载:“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中国历史是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相信很多人对这条历史脉络都很熟悉。

但在古代,除了这些中原王朝之外,还存在不少游牧民族,它们在和汉民族交缠碰撞中相互融合,最终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一、东胡东胡是起源于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和燕山以北,自商朝时候就已存在。

实际上东胡并不指某一个具体民族,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包含了东胡、濊貊、肃慎等部落。

在春秋战国时,东胡曾强盛一时,频频侵扰燕国和赵国边境,并经常勒索西边的匈奴部落。

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并趁东胡单于轻敌之际,对东胡发起进攻。

东胡大败,部落联盟就此瓦解,成为了匈奴的奴隶部落,且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部。

二、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据传匈奴和华夏族同源,夏朝灭亡后,夏桀的一支后裔带领部分族人逃到北方繁衍生存,并与中原逐渐隔绝,发展成之后的匈奴部族。

战国中后期,匈奴吞并了草原上的其它部落,开始强大起来。

并趁中原混战之时南下,不过被赵国的李牧以少胜多,又赶了回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命蒙恬北击匈奴,将其逐出了河套地区。

冒顿单于统一之后,匈奴进入了全盛时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称霸草原。

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主力,将匈奴赶出漠南。

此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归附汉朝,并在八王之乱后的混乱时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最后慢慢融入中原汉族之中。

而北匈奴在东汉时期被击败后,余部被迫西迁至中亚和东欧地区,剩余小部分后被鲜卑吞并。

三、乌桓乌桓是迁至乌桓山的东胡一支,汉武帝大破匈奴之后,乌桓开始臣属于汉朝,被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

西汉设置护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管辖。

东汉光武帝时,又再次南迁到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

初始,乌桓与汉相安无事,并多次协助抵御北匈奴。

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曾是古东方大族——羌人

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曾是古东方大族——羌人

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曾是古东方大族——羌人西行羌人曾是古东方大族,形成于青藏高原地区,也就是藏族古称。

以羊为图腾(早先以畜牧业为主)。

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羌”这个字。

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

民族历史姜姓始祖为炎帝,其最初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姜”、“羌”、“氐羌”《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左传·哀公九年》也载:“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后东向进入中原地区,在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区获得空前发展,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

“羌”、“氐羌”。

关于“羌”的文字记录见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有关“羌”和“羌方”的活动,意为奴隶。

甲骨文关于“羌”和“羌方”的记载中,从活动情况看,商代羌之疆域广大,大致据有今甘肃省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

著名族群有“北羌”、“马羌”等。

其经济生活仍以畜牧业为主。

后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联军。

氐羌氐羌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

《山海经·海内经》说:“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

氐羌,乞姓。

”《逸周书·王会解》说“氐羌以鸾鸟”。

孔晁《注》云:“氐羌,与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谓之'矣’。

”如是,羌是大名,氐是羌中的一种,因羌的种类很多,所以称氐为“氐羌”。

据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

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

'姜’之即'羌’……'姬’之即'氐’。

”如是,氐羌实为共同种,盖其后进,是有此称。

至汉晋以后,氐羌逐渐分流,成为介于华、羌之间的又一民族。

羌戎少女图戎、羌戎。

周文献中常以戎概称西方非华夏文化圈内诸族。

如《礼记·王制》:“……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唐初少数民族

唐初少数民族

突厥的由来突厥是中国古民族。

在南北朝时住在现在中国西北地区。

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8年建立的政权的北匈奴。

公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族。

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

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攻灭东突厥,显庆四年(659)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但是在武后(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突厥政权,约在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

最后亡于回纥。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

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

松赞干布小传松赞干布(617--650),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他像佛祖个大德高僧一样给西藏人民所世代供奉。

松赞干布出生的时候,吐蕃王朝的都成还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正是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成长以后,南征北战,统一了高原上的各个部落,并建新都拉萨,带领雅隆部落走向更为辽阔的天地,开辟了藏族历史的新纪元。

由于他对藏族历史的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

唐代的历史书,称他为“弃弄赞”。

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其父率兵灭掉了北方的苏毗部落,初步统.了西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邦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

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唐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13岁时,父亲被人毒死。

诸族一起举兵叛变,西部的羊同部落乘势入侵,苏毗旧贵族也在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

松赞干布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继承了王位,成为吐蕃第32代赞普。

他沉稳果敢,以强硬手段应对叛乱,经过3年征战,终于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贞观六年(632),松贊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迁到拉萨河畔的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东汉王朝后期开始,匈奴人、鲜卑人等五个少数民族部落,逐渐开始了大规模向中原地区的迁途。

西晋统治帝国轰然倒塌之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北部地区创建了诸多个地方武装割据政权,但最后由鲜卑族拓跋珪创立的北魏政权所统一。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进入中原之地后与汉人,极大地加深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融合。

古代历史书籍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有'五胡乱华'的说法,这无疑流露出一种夷夏大防的狭窄意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步入中原之后,虽然更改了汉族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地位,但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接触、融洽,可以为双方的文化和经济都能带来了崭新的局面。

由于时势战乱动荡,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融合充满猛烈的碰撞、冲突,甚至是战争与流血。

但南北文化却因此开拓了格局,更新了血液。

早在西汉王朝时期,我国边陲地区就一直生活着很多的少数民族。

东汉政权时期以来,西北部和北部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开始了向内陆迁途,在辽西、幽并、关陇等地,同汉族百姓'犬牙相错'地居住在一起。

汉魏政权时期的统治者为了边防和经济上的需求,时常招引其入塞。

这样,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就日渐繁杂起来。

这里面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

西晋政权倒台以后,晋室宗亲继续南迁,北方地区就涌现了十六个武装盘踞政权,而这些政权之中主要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民族所创建的。

现在简要分别阐述一下'五族入华'和开辟政权的情况。

一、匈奴:东汉王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部匈奴附属于东汉,北部匈奴向西方迁移。

东汉王朝末年,南部匈奴族迫于鲜卑族势力的压力,向山西北部地区、中部地区迁移,开始与汉人混居。

北方战乱时期,匈奴土豪士族纷纷拥众据土。

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统一中原之后,加以严管,将匈奴分为五股,每股置帅,选汉人做司马进行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