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受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原始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主要居住在山洞和草棚中。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发展,人类开始用简单的土坯、杆子和树枝来建造简单的住宅。
这些建筑使用了自然材料,如石块、泥土、木材和席草等来制造。
2.历史时期建筑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神庙和宫殿,并在建筑中使用了雕刻和彩绘等技术。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建筑风格类似于商代,但西周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使用了更多的彩绘和镂刻,更注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
3.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当时,建筑师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建立了更高、更宏伟、更讲究装饰的建筑作品。
汉朝时期建筑用于政治和禅宗活动的宫殿和神庙,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朝至明代建筑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建筑主要是佛寺和碑塔,几乎所有的唐代建筑都已经消失了。
宋朝至明朝(960年至1644年)期间,中国古代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精度更高,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建筑物的规模和高度大幅增加,并出现了宫殿性的府第、豪华的园林和富丽堂皇的寺庙。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风格,但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今天,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
中国建筑史网络课答案一、中国古建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极为缓慢,穴居、巢居、地面房屋、原始木架建筑;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
1)《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是指低是指低湿之地;“上”是指低是指高地。
因此有人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地势高亢地区则营造穴居。
2)我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营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所见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2.奴隶社会:青铜工具的使用,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后期出现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夏:1)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商:1)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文字)。
手工业发达,尤其青铜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2)殷墟:商后期都城遗址,在今安阳小屯一带。
是商后最一个都城,是甲骨文的发源地。
西周:1)城市规模上按诸侯级别分类,是我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2)发明了瓦。
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3)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4)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解其含义)春秋:1)高台榭、美宫室2)瓦普遍应用3)开始使用砖4)鲁班5)建筑色彩、装饰3.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不论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战国: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都临淄、楚都鄢郢、赵都邯郸、魏都大梁、秦都咸阳、鲁都曲阜、宋都商丘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原始阶段
中国原始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由木质或竹质构成,一般为独立式建筑,如灯笼式建筑、穴居式建筑等,主要用于居住和储存粮食等物资。
二、商周阶段
商周阶段,建筑材料由木材向砖和石材的过渡,出现了宫殿、祭堂和城墙等建筑,遗址如殷墟等。
三、战国阶段
战国阶段,篮笠楼、高台等冶铁建筑在冶铁时期兴起,而墓葬则由墓坑转向墓穴,罗马车房等也开始出现。
四、汉唐阶段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期,建筑技术的提高以及对建筑理论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世的建筑,如汉阳陵,洛阳龙门石窟,在建筑科技和精神文化方面达到了一新的高峰。
五、宋明清阶段
宋明清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逐渐稳定,通过尺度体系与比例规律实现了建筑美学的完美展现。
而在民间建筑方面,则有四合院、花园、怪楼林立。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对建筑材料、形式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创新,为后世建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能够分出几个大的进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与西汉是进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往常是进展的第三次高潮。
能够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与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与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与汲取外来文化因素,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制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与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固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进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要紧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制造力,趋向程式化与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表达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与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与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进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与、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一致,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国古代建筑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义。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的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时期和代表性建筑进行介绍。
1.先秦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祭祀宗庙和贵族墓葬为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宗庙的雏形——祠堂。
祠堂的建筑形式简洁古朴,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以纪念祖先和敬奉神灵。
同时,先秦时期的贵族墓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墓葬建筑多采用方形或圆形的平面布局,象征着宇宙的无限。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以宫殿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古代帝王的行宫——陵墓。
陵墓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布局和富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元素,展示了当时帝王的权威和地位。
在宫殿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是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精细的雕刻工艺以及大规模的制作让人们惊叹不已。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这一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性质。
佛教寺庙成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代表性的建筑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艺水平,还传承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髓。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为主,代表性建筑是唐代的大雁塔和宋代的大观楼。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大气和谐的特点,它们采用了高大雄伟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是当时建筑技艺的高峰。
5.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鼎盛时期,也是最后一个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建筑广泛应用于官府和民居,代表性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苏州的园林。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
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葬、祭祀场所等为主。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宏伟、庄重和尊贵的气势。
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华建
筑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风格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3.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
建筑风格逐渐趋于稳定。
宋代注重建筑的工艺技术和细节设计,元代追求宏伟而雄伟的建筑风格,明代重视建筑规划和规范,清代以宏大壮丽的宫殿和庙宇建筑为主。
4.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开始接受西方建筑思想和技术。
近代以及现代时期的建筑追求功能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融入了传统的设计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总体而言,中华建筑的文化历程展示了古老而丰富的建筑传统,强调和谐、均衡和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华建筑历史的瑰宝和经典作品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宇宙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是指中国自古代至近代期间,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规律。
中国的建筑体系源远流长,自远古至明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始阶段:从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处于起始阶段,主要类型是木结
构的茅屋和宫室,以及土结构的城垣建筑。
2.成熟阶段: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木结构和石结构的建
筑逐渐形成体系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宫殿、陵墓和长城等建筑。
3.兴盛阶段:唐宋时期,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达到了巅峰。
木结构和石结构
的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大唐和宋朝皇宫为代表的建筑风格。
此外,随着佛教的传入,塔的建筑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4.转变阶段:明清时期,砖瓦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取得了突破,建筑的风格和
技艺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故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是指中国自古代至近代期间,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规律。
这些规律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以及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古代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演变
古代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演变贯穿了整个古代时期。
从简陋的土屋开始,到精美的宫殿、庙宇和城墙,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建筑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古代,中国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木结构建筑、石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建筑。
每个阶段的建筑特点和技术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1.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木材作为一种基本的建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而木结构建筑也逐渐成为古代中国建筑的代表性形式。
在木结构建筑中,以建筑骨架为主,墙面和屋顶等部分则采用竹、草、泥土等材料填充。
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是结构坚实,形式多样,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例如,汉代出现的亭台楼阁,它们的建筑结构原理比较简单,但是外观精美,尤其是彩绘和雕刻工艺更是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2. 石结构建筑随着石料的开采、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也逐渐向石结构建筑转型。
石结构建筑的特点是重量轻、耐腐蚀、抗震性能优良,可持续使用数百年。
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是秦始皇陵,这座陵墓采用巨石结构,石材经过精细的加工后,井然有序地组成了巨大的石墓室。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唐代的大雁塔、义兴寺塔等,就是石结构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3. 砖石结构建筑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砖石结构建筑开始逐渐成为主流,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砖和石材的使用减轻了建筑的重量,构造更精细,建筑物形式更加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砖石结构建筑表现出了又一个巅峰。
总体上,这一时期的砖石建筑更注重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建筑集成度更高。
如北京故宫有10万多片的琉璃瓦,黄河悬棺、地宫、开平碉楼等重要建筑上都涉及了多达200多个技术细节。
究其原因,正是开平碉楼之类的砖石结构建筑大规模推进,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砖石结构建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施工技术的演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艺术和设计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进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差不多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能够分出几个大的进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时期,秦和西汉是进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时期,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时期,明至盛清(1368-1644年)往常是进展的第三次高潮。
能够看出,每一次高潮的显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建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解和吸取外来文化因素,逐步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制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差不多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固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进展,并阻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要紧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制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体会,仍体现在都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那个时期得到充分的进展。
中国建筑专门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按照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出现明显的特点。
建筑史第003讲(原始)
北方.穴居
穴居示意图
南方.巢居
2、真正建筑的诞生:
总之,当原始人真正走出洞穴,走出丛林,开始用自己的 劳动创造生活时,也就开始了有目的的人工建造屋室的活动。人 们可以按照自己及社会关系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同时,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后,精神需要越发成为左右建筑的 重要因素。真正意义的建筑诞生了。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 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 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 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 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 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 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 住屋形式:面积 变小,平面呈 “吕”字形双室 相联的套间式半 穴居,增强了私 密性。 建筑材料上, 开始出现土坯砖, 室内地面普遍采 用白灰面,防潮。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4000年前)
• • • • 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穴居房屋 室内白灰居住面 房屋面积缩小 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
辽宁牛河梁女神 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 庙遗址。建筑已有了 “群”的概念。采用 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 屋盖。室内用彩画与 线脚装饰。 · 内蒙古大青山地 区发现的祭坛,有比 较明确有轴线关系, 采用了序列式。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平面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想象复 原外观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
梯形屋顶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古建筑,是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建筑实物,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社会情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总管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中国建筑史
沟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 址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 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屋顶用瓦(瓦的发明是 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歧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 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 后室。
穴居发展示意图 黄河流域具有广阔而丰厚黄土层,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 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居住方式。
横穴实 例
山西石楼县岔沟村窑洞遗址
横穴平面多做圆形,也有方形,多分布于我国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袋型竖穴实例
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建筑遗址特点对比
圆形整齐地排列。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 元前 2600~前2000年 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
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 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 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 屋已广泛应用。
■ 龙山文化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 涂以白灰,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 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 扩大使用,表现为古城围垣。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龙山文化遗址(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 龙山文化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 有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 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型。套间 式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 活。
吕字形双间房子前、后室有过 道相连,屋内为平整的硬土地面, 后室(内室)圆形或长方形,中部有 一个烧灶面,用以煮食、取暖;前 室(外室)呈长方形,挖有“壁炉” 和窖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 放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 国时期的大量新兴城市。
中国建筑史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 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位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 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 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商代较大的 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 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 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
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毁于项羽一炬。1994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 模和保存完整 程度在世界古 建筑中名列第 一,属世界奇 迹和著名遗址 之一。被誉为 “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白描图
秦朝离宫
秦离宫为数众多,在始皇统一全国后达到 极盛。始皇嬴政多次出巡,车驾几遍于全国, 其建筑形式亦有多种多样。现知的秦代离宫, 建于咸阳渭水南岸的有兴乐宫(西汉长乐宫即 在其基础上建立)、信宫、章台宫、上林苑等。 潼关以内的有兰池宫、望夷宫、长杨宫等。关 外之宫多名不见经传,其远者至于渤海之碣石。 今日辽宁绥中县海滨即发现有秦汉时代的宫室 遗址。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 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 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 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 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 故称“殷墟”。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 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 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 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周王室衰落。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 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 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 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答: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此时期奠定了后代礼制。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中国建筑的迅猛发展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公元589):此时期是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北魏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设立东西二市;佛教建筑兴盛。
4.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此时期是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有世界上最早的券拱石桥安济桥;唐代的长安城、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都是代表性建筑。
5.宋朝时期(公元960—公元1227):这是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建筑规模比唐代小,但出现了样式复杂的殿阁楼台,如太原挤祠、泉州清净寺、正定隆兴寺、宁波保国寺等。
同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此时期的重要建筑理论著作。
6.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这是古建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普遍、规模巨大、功能齐全。
此时期普遍采用辽代创造的“减柱法”,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北京白塔寺都是此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7.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这是古建筑体系发展的顶峰时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砖。
代表性建筑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同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冶》等理论著作也在此时期出现。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创始阶段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
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
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图一:二、成型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
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
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
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
"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
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