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精准培优专练(20210210145844)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绵阳模拟)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山东济宁模拟)《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安徽淮南模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重视人民群众力量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与强调人(或者人民)向上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性善说只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同步练习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3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 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39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坐标][备考指南]考点39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这些学派针对动荡、变革中的时局,纷纷发表各自治国济世的主张。
他们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1.孔子⎩⎪⎪⎨⎪⎪⎧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 (1)思想: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 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思维导图] 孔子的思想体系2.孟子和荀子 (1)主张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
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名师解惑]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等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23·宿迁模拟)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认为:“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墨都在乱世为平民百姓说话B.墨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C.孔、墨积极构建各自的社会理想D.学者夸大了墨翟的社会影响力2.(2023·苏州模拟)“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这主要表明作者( )A.反对施行仁政B.主张礼法并用C.强调人性本善D.重视继承传统3.(2023·淮安模拟)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者代表和农民代表。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平民阶层逐渐觉醒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4.(2023·江苏模拟)先秦有思想家主张:“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是礼之所起也。
”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 )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人性本善,施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5.(2023·太原模拟)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6.《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7.《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1.2.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
”该思想家应是()A. 孟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A. 儒、道、法、墨B. 道、儒、法、墨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在此强调的是A. 君主必须要实行“仁政”B. 君主要做民众的道德楷模C. 君主必须要注意“民本”D. 君主要重视百姓整体力量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
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
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狂刷0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
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
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
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答案】D【名师点睛】孔子的思想(1)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成就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处世观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2.《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
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论语》《孟子》和《荀子》的特点,特别是《荀子》表现出的“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来看,出现这一变化是为了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他三项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B、C项。
3.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该思想家还提倡A.事异则备变B.无为而治C.仁政D.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名师点睛】荀子的思想(1)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2)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六经》是我国重要的儒家文化经典。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提升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提升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2. 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歆,勿施于人”③“兼相爱,交相利”④人贵贱有“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3. 在历史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道,乙—儒,丙—墨,丁—法B.甲—儒,乙—墨,丙—法,丁—道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 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家对应一致的是( )A.老子B.荀子C.陆九渊D.朱熹6.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2019高考地理真题专项练习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母题题文】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试题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汉初道家兼采各家学说思想以及后来董仲舒思想亦兼采众长来考查思想与政治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思想需要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了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哲学原理,也明确考查了学生对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思想与政治相关历史事实的掌握情况。
【得分技巧】本题材料在理解上并不难。
接下来我们对错误项一一进行分析。
A项:首先题干中说的两家学说的发展都是西汉王朝的发展需要而变通发展的,即这两家思想服务对象是西汉王朝,与地方王国势力强大没有关系。
其次,与史实不符,西汉初年奉行清静无的黄老思想,王国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到汉武帝时是想要通过思想统一来加强中央集权。
B项:是迷惑项,如果不认真分析可能会误选。
但是如果把题干分析完整会发现,该项错误的也很明显。
通过史实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能出现“百家争鸣”。
D项:应该说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误读,排除方法也需要结合史实,如B项所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有儒家思想一家独大,不存在“兼收并蓄”的现象。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
练案[4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导学号 26813012( D ) 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事、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项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项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项错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60多处“仁”,都是具体行为指导或思想引领,故D项正确。
2.(2017·天一联考)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导学号 26813013( D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说念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解析] 据材料“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故A项错误。
《诗经》是孔子整理,而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故B项错误。
时间久远脱离现实,不是孔子“删诗”的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
孔子主张教化民众,故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多数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故D项正确。
3.(2018·青岛)《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导学号 26813014( A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 《论语》记述的孔子的言论,其实是体现对鬼神敬而远之,先事人事,老子坚持是无为而治,故A项正确;老子和孔子同处于春秋时期,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故B项错误;老子是无为而治,故C项错误;老子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推崇仁礼与君权神授无关,故D项错误。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3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24哈师大附中一模)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2.(2024东北师大附中二模)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
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
这体现出( )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B.礼乐制度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3.(2024广西南宁一模)有人因为孔子虚心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
下列各项能反对这一观点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4.(2024安徽淮北二模)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一般人民肯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墨子提出统治者必需实行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这表明当时( )A.以民为本思想成为主流B.各家思想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D.政府支持农业发展5.(2024湖北调研)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
分何以能行?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
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统一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6.(2024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为此,他主见( )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7.(2024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爱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大禹治水的实干精神。
2019届高考地理 专题三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典例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答案】C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专项练习.doc
B.儒家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C.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D.儒家经典为阐发孔子史观而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 故在此基础上孔子整理了 “六经”,儒学是以“六经”为基本文献,说明儒家思想具有深厚 的历史根源,B项正确。材料强调孔子“述而不作”,没有涉及是否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 故推断不出孔子不重视对历史进行解释,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没有体现 儒家教育观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C。材料中的儒家经典是孔子整理,其思想并不是为阐发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其内容大多在孔子Z前就已存在,排除D。
点睛:木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学生应该结合 所学知识从反对人为的角度理解,再对比各家学派的主张,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春秋繁需》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解析】
“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就是不把自己的厉害关系强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符合这一思想,八正确;B是墨家大爱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
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6.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 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D.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屮反映出天地君臣之间,夫妇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屮国古代的人伦观念,故0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而不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排除A;材料反映了君臣、父子、 夫妇等关系,主要体现的是社会人伦观念,而不是民本思想,排除B;材料认为天地、夫妇、 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不是强调儒学的仁爱思想,排除D。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训练精品卷: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精品卷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解析:选A战国时期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 项正确。
2.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解析:选B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3.《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选D由材料“‘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4.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道家并不主张追求平等,故B项错误;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C项错误;根据“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知道家遵循规律,和谐处世,故D项正确。
2019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一) 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一)百家争鸣(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烽出并作,备引一端”,学派众多,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最重要原因的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3.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清静无为B.兼爱非攻C.克己复礼D.加强君主集权4.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8.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优点三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典例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典例2.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答案】C、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解析】“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
【答案】D2.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
材料表明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B.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D.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解析】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正确;光武帝目的是祭祀祖先,不是夺权,A错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丞相制约,C错误;皇权继承的合法性,不是统治合法性,D错误。
【答案】B3.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朝代、学校(书院)教材名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春秋》(孔子编)五代书院《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代书院《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编)明清书院二^一史、《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A.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B.吸收国外思想成果C.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D.与科举考试相联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学校的必读书目均包括历史书籍,说明历史学科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只显示历史学科的必读科目,没有反映“多元化”,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科举考试从隋朝时期开始,与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儒家以道自任,而且道、墨、法、阴阳“诸子纷纷,则已言道矣…… 皆自以为至极,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
这说明先秦士子A.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B.极力倡导道德修养自觉C.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D.积极宣扬社会变革主张【解析】先秦时期儒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道、墨、法、阴阳等思想家也都思考着用他们的思想、方法来改变这个世界,说明先秦时期士子具有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利用各家思想治理天下,并不是参与政治的意识,故A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都是他们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法家倡导变革,故D项错误。
【答案】C5.“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6•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A.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B.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解析】“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更说明齐宣王重视孟子,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提高,故选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齐国对士的重视,不是因为其学术,而是因为其政治思想,故排除B;C的说法本身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答案】D7•《墨子》中有关于“圆” “直线”“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 “直线”“正方形” “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答案】C&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答案】B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后人之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下列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的是A.“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B.“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C.“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D.“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可知黄宗羲反对封建人治,倡导的是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
C项“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大意为: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
体现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的主张。
C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相近,故C项正确。
A项大意为不学习六艺文章,不考证过去帝王的典章制度。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顾炎武的主张,他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B项是李贽的主张,大意为圣人不比常人特别髙明多少,众人也不比圣人特别低能多少。
他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他认为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有具体的事物,即“器”,“道”(即事物的规律)则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没有“器”就没有“道”。
ABD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意思不一致,故ABD三项排除。
【答案】C10.分析下表中各思想家的主张,下列结论最准确的是A.古代中国强调鬼神忽视人性B.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C.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D.中西方思想发展上趋于雷同【解析】根据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知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故A项说法错误。
古代希腊思想理论简单易懂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可知古代中西方思想都关注人;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所以中西方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故C项正确。
D 项“趋于雷同”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11.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A.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传统四民结构松动【解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南地区出现,在思想领域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思想,材料表格中“匡时救世”“讲求实学”正是这种思想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江南成为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受到理学思想统治,不是宽松,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分化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12.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A.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解析】“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是在肯定对财富追求是人的天性使然,这种追求世俗价值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A;明末清初,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故世俗化不是其儒学主流,故排除B;当时经济领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经济并没有在明末发生转型,故C也不符合史实;D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