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级讨论总结
《班会主题讨论及总结》
![《班会主题讨论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71ad3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9.png)
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鼓励大家继续为班会活动和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结束本次班会。
成员们反思了在目标实施 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时间管 理和执行力方面的挑战, 并分享了解决方法。
本次班会话题确定
1
备选话题分享
成员们将分享备选话题,并讨论每个话题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2
分组讨论
根据个人兴趣和关注点,分组讨论备选话题,并结合大家的意见选择最终的话题。
3
议程和时间安排
确定讨论的具体议程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充分的讨论时间和高效的会议进行。
班会主题讨论及总结
本次班会将讨论和总结一系列主题,旨在提升班级团结和发展。
上次班会回顾
1 主题:个人目标设定 2 成果:目标设定工具 3 反思:时间管理和执
和规划
和方法
行力
通过分享个人目标和规划, 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和支持。
大家共同学习了设定目标 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并制 定了各自的实施计划。
讨论和记录
执行讨论
按照议程,进行有序和高效的话题讨论,鼓励 成员积极参与和贡献意见。
记录讨论结果
详细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的总结分 析和行动计划。
总结和执行计划
讨论结果分享
分享讨论结果,对每个议题进 行总结和归纳,确保每个成员 都明确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任务和职责分配
根据讨论结果,分配每个组内 成员具体的任务和职责,以确 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班会活动及管理工作
1 其他活动
介绍班会以外的其他活动,如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增加班级成员 之间的交流机会。
2 管理工作建议
探讨班级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如学习资料整理、活动安排等,以提 升班级管理的效果。
比较文学心得体会
![比较文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1ae0ddcdaef5ef7ba0d3ca9.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比较文学心得体会篇一:文学体会文学欣赏心得体会文学欣赏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放松的地方带着我们的感情去体会作品的真情感受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感情变化那背后的故事触碰我们的心灵那片天地带给自己无穷的韵味从而可以达到自我的放松。
也可以在其中学到我们学不到知识让我更加了解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作品的人物一样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
也许没有发生在身边但能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所在想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来更能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每一处我值得发现的灵魂。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欣赏文学的基础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想通过文学欣赏的来更加的了解红楼梦的每个人感情之后再看红楼梦电视就觉得更能够体会到当中的人物感情我的心也跟着一个家族兴衰变化过程而变化。
记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是关于欣赏《西游记》欣赏完了后老师叫我们说说自己喜欢当中的那个人有些人是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老师跟我们把每个人物讲得很全面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一个人而是要看到别人的好提醒别人的不好而让尽可能不让它发生。
在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和调节心理态度的能力通过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百家讲坛里面讲的故事于丹就像一位优秀的调味师把每一份菜调到恰到好处让我们顿时恍然大悟受益匪浅《论语》的稀析让我们了解到里论语中每一个哲理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的哲理今天我们更要学习的经纶和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给我们收集到这些首先我想对老师说的是“谢谢”虽然有时候来的人很少但老师仍然很尊重我们都会为我们精心布置好每堂课的内容而少部的同学没有对待好这门课程曾经的台上的说过的话是否承诺了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想说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得互相尊重才是更人相处的基本吧何况师生这些话也许是话题之外可也是我想说的我是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忘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学了吗?篇二: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这是漫长的。
比较文学学习心得
![比较文学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f432020ccbff121dd3683ef.png)
中文0993 大魔王2009959036比较文学学习心得一学期的《比较文学》学习,在此,即将告一段落。
而对于这个《比较文学》本科期间不深讨的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心得和自己的想法。
开课处,老师说道,《比较文学》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研究,即使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但是,至今,比较文学还是一门没有取好名字的学科。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同样学中文的朋友跟我说:“比较文学太不成熟了,学科出现到现在有70年的历史,最多可以算作100年吧。
”关于这个历史长短,我没有去研究过,更没有仔细论证过。
但是,我觉得,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不成熟与它的历史短似乎是毫无关系。
比较文学之学科不成熟是因为“研究群体”的票友性质,不具有井岗山精神。
我本来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对其它带有“比较”二字的学科也一样),真不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能得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
本来“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好的,但现在好像都为比较而比较了,还成了一门显学。
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浮躁,绕来绕去,都没有抓住重点和实质。
好在我们的朱老师的讲课极为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但老师总会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回过头再来讲解课本内容。
于是,先前对《比较文学》比较消极的想法,慢慢的就殆尽了。
那么,我先说下我学到的关于《比较文学》。
所谓比较文学呢,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
【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级讨论总结
![【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级讨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64791eb7360b4c2e3f6497.png)
【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级讨论总结此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黑龙江分中心共有5位老师,其中绥化学院派出了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4人教学团队,足见学院领导对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视。
5位老师全程参加了此次全国高校教师《比较文学》课程的网络培训,听取了曹顺庆教授、朱利民教授的精彩讲座,大家深有感触,更加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针对培训中心提供的三个讨论题目,黑龙江分中心的5位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几点共识,现将讨论总结汇报如下:1.比较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首先,在接受此次培训之前,多数老师没有准确认识到比较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我们老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悲观论调:比较文学学科体系不是很完备,理论性强,理论艰深。
教学课时量偏少,学生也不爱听,老师上课备课量大,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缺少信心。
通过这一天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文学学科前沿的研究理论,特别是曹老师对西方传统比较文学理论的自创性,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明确了这门课在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世界文明,拓宽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比较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几位老师深感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比较文学相比,新的学科理论为推动了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
在曹老师的讲课中,概括出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别、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性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
针对曹老师的讲座当中涉及异质研究的问题,我班级体的一些心得如下:进行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如果忽视异质性的话,那么,在当下语境下,东方文学成为西方文学注脚的危险性就会进一步扩大。
比较并不仅仅只能比较出“同”,还有“异”,这个“异”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更有意义,对于形良好的文学和文化生态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组:比较文学小组讨论活动报告
![第一组:比较文学小组讨论活动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3119b7c77da26925c5b0fb.png)
《比较文学》小组讨论活动报告小组成员列表如下:组长:甘小微发言人:冯妙记录员:郭春燕成员:彭彩低、余梦思、罗俊玲、张婷、张秀勤、彭秋梅、陈俊标Dear Mrs li:感谢您这一学期把我们当friends来对待,辛苦您了。
一、第一次讨论:“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与日本静轩居士的《江户繁昌记》之比较”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比较文学,所以在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
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文本拿来作比较,有无可比性,理由和证据在哪里?由于上课听到相关理论,我们在老师的文本内容中找到相关内容和事实根据,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⑵讨论两个文本间的比较结论是否可信,可靠,在这一个阶段,我们找不到具体的证据来论证是否可信,是否可靠,所以,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我们分工合作,每个人到网络查找资源,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讨论。
⑶当老师指出我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时,我们深深感受到文学领域中比较文学的理论是跟传统文论是有差别的,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原理,也搞明白了做研究是讲究证据的,不能随便捏造结果。
二、第二次讨论:“对另外一组的观点做出点评”——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⑴针对他们的另外一组的PPT,我们查阅书本和网络资源,并打印了相关于法国比较文学发展情况的论文来看,然后我们根据PPT里关于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概况做出比较,看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否有缺漏之处,把一些主要的观点和代表人物及刊物之处指出来。
(2)由于是当堂听讲,所以难免有不足和缺漏之处。
并且课堂上讨论的是“美国、法国、中国”三者之间的比较文学发展概况和历史,所以我们一致认为首先把三者区分开来,找出其不同之处(3)课后,我们懂得了对于各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历史进行分析时,应该有这样的认识:①主要人物和流派、地点、时间;③相关刊物和文论;④相关研究所或者机构;⑤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三、第三次讨论:“《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合理性因为是师姐的论文,我们总想找出师姐写论文的整体思维结构把握,于是就大家很热情地找不好之处,两个文本的比较的细微之处的合理性和不和谐的地方。
比较文学笔记总结
![比较文学笔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44f527af45b307e8719736.png)
传播、影响、平行研究一、传播研究1.定义: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清理国际文学关系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国际文学关系史上的基本事实,特别是一国文学通过翻译、评论、改编、演出等方式传播到另一国的情况及其所产生的效果和反应。
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的、社会学的、统计学的、实证的方法,是文学社会学的研究,属文学的外部关系研究范畴。
传播研究也是影响研究的基础。
2.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主张的其实是传播研究,而非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实际是传播研究)与文学的“外贸”三大分支:(从梵·第根提出的“经过路线”分为放送者、接受者和媒介三个角度来看)A.放松者角度:誉舆学(考察某个作家或作品在国外的影响与声誉)B.接受者角度:渊源学(研究某个文学作品主题和形象的源头)C.媒介角度:媒介学(研究文学传播的媒介,如翻译、演出、评价、改编等)3.传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传播研究适用的对象是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被传播者的传播过程和流转际遇。
以当代世界文学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研究。
它可以是历史的、事后的研究,也可以是前瞻预测性的研究。
因此,传播研究对于推进、引导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广泛传播和交流,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例证分析:《赵氏孤儿》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翻译到欧洲,又从欧洲经过数次改编、演出后翻译回中国的过程,具体如下:1734年,欧洲启蒙时期,耶稣会玛若瑟译《赵氏孤儿》,付在《中国通志》内出版。
改本只译了宾白。
1741年,英国哈切特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出版,保留主要情节,抨击英国时政,意在揭露首相专权。
1755年,法国伏尔泰改编本《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无名氏所作的《成吉思汗新传》和来华传教的冯秉正的《满洲人征服中国史》。
《中国孤儿》是为了颂扬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表现道义战胜暴力、智慧支配蛮勇的主题思想,正是为了突出这个主题,他才将屠岸贾改为成吉思汗,并根据三一律的要求,将《中国孤儿》中剧情发生的背景移到元代。
【山西分中心】《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班级讨论总结
![【山西分中心】《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班级讨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0527c2d5bbfd0a795673c0.png)
【山西分中心】《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班级讨论总结1.如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和运用文学批评新方法?运城学院张皎玲老师建议在讲古希腊神话、圣约旧约时引入原型和母题等概念,可以在讲解《哈姆莱特》的时候引入精神分析理论;运城学院付飞亮建议在《简·爱》中使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加深对作品的分析。
忻州师范学院岳引弟老师的经验是在讲授《红与黑》时以专题的形式分析诸如“神职人员的爱情”等主题,和比较文学结合。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贾志刚老师主张下载一些学术论文作为授课教案。
当然,这就要求在讲授作品时不能面面俱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朱璞老师强调要突出亮点,在节余的时间中引入文学批评新方法。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卫红梅和孙艳红老师认为可以把长江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行对比,从文化层面进行文学分析。
2.如何理解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对立互补关系?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张晋军老师认为,人有两个方面,既有原欲与有理性,在两者之间要有一个调和。
正如“人”是一撇和一捺组合而成的,这一撇和一捺可以解读为两希文化的内涵——灵与肉的结合。
两者是对立的,但是缺一不可,因此又是互补的。
西方文学的宗教传统根深蒂固,同时对自由的追寻,对个性的张扬也一直是重要的主题。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安娜,其实就可作为是一个灵与肉相冲突而走向毁灭的例证。
这个反例可以说明两者的和谐相处才是“人”能够站立的条件。
岳引弟说女人乱了性,社会就乱了套。
主张女性要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美德。
张晋军提出“不同文化中的弃妇如何面对被弃的命运”这一讨论可以加深对理性与自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3、怎样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张晋军:我们在讲外国文学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走向,走向完善,走向文明时代的一个过程。
那么对于外国文学教学到底是侧重于学科知识,还是侧重于人性交流?文学即人学在教学中的渗透。
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看法。
黑龙江分中心管理学班级讨论总结
![黑龙江分中心管理学班级讨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371a90770bf78a6529547b.png)
【黑龙江分中心】管理学班级讨论总结本次在黑龙江省高师培训中心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在黑龙江省分中心管理学培训班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发扬认真学习、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提思路想法的钻研学术的精神。
全班同学在听取各位专家、教授的谆谆教悔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管理学教学和课程建设中的理论水平,同时根据各自学校及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整理各自听课笔记的基础上,都提出了有每位同学自身特点的想法和建议,具体总结如下:一、如何在管理教学中既注意理论的严谨性又关注授课方法的艺术性?这个问题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观点:(一)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方面1.?教学内容要熟练,教师摆脱讲稿的束缚,语言才能流畅,表情才能自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要照本宣科.2.?讲课思路要清晰,层次要分明每个知识点的引入、展开和结束逻辑关系应该清楚,知识点之间的连接自然、层次分明.讲课思路一旦出现混乱,学生听课思路也会出现混乱.3.?概念要准确,重点要突出,深广度要适当概念准确才能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举例既要通俗又要科学,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教师最好把主要的知识点做一个概括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知识点展开和延伸,但考虑到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知识的深广度一定要适当.4.?课堂信息量要丰满,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堂信息量一定要大.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感到内容很丰富,收获很大.理论知识要和实际相联系,要和学科前沿接触.5.?启发诱导,师生互动,注重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启发式教学”历来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法,这样可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加强对案例式教学方法的重视从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管理学案例教学起到了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1.案例教学可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案例教学,弥补了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3.运用管理案例进行教学,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学会管理的本领和艺术.人们常说:“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性.实践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企业管理中,在一定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如何管,没有统一的固定的管理模式.(三)对管理学教学的整体过程统筹考虑.1.管理教学中,务必注重理论结构的严谨性.作为学科,系统性、结构性、制度性、程序性、典章性以及规范性是学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学术传承和学术阐述,其严谨性毋庸置疑.教学过程中,师者应该言传身教,深度论述理论的结构,使得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系统的理论体系,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奠定可靠的基础.2.教学的严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中的基本准则.除了教书,传承知识结构以外,师者还应该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节奏的学生,做到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有所依托.3.对于讲授管理理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传递知识的效果,通过技巧引导学生对于理论结构的很好把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层次和内涵.管理本身即为艺术,需要艺术的手段和方式.4.能够将知识系统严谨的传承,利用艺术的手段引导学生接受,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四)大胆创新型的教学方式遵循教学规律、把握课程内容和认知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1.理论性教学+应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术报告”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和学术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基于人才市场需要的培养.2.变“直控”为“共控”,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等多种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3.变“灌输”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再次,变“讲解”为“应用”,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策划组织校内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研制开发了《管理学》教学课件,实现了《管理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在方便教师教学要求的同时,也兼顾了广大学生自学的要求.5.重视实践、实验教学。
对比较文学看法
![对比较文学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032a54804d2b160b4ec032.png)
关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其中,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比较”的意义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
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
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比较文学心得体会
![比较文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1ae0ddcdaef5ef7ba0d3ca9.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比较文学心得体会篇一:文学体会文学欣赏心得体会文学欣赏对每个人来说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放松的地方带着我们的感情去体会作品的真情感受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感情变化那背后的故事触碰我们的心灵那片天地带给自己无穷的韵味从而可以达到自我的放松。
也可以在其中学到我们学不到知识让我更加了解到生活中每个人都像作品的人物一样只是现实的一个缩影。
也许没有发生在身边但能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这就是我喜欢文学的所在想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来更能够深刻的体会作品的每一处我值得发现的灵魂。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我学到了一些欣赏文学的基础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想通过文学欣赏的来更加的了解红楼梦的每个人感情之后再看红楼梦电视就觉得更能够体会到当中的人物感情我的心也跟着一个家族兴衰变化过程而变化。
记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是关于欣赏《西游记》欣赏完了后老师叫我们说说自己喜欢当中的那个人有些人是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老师跟我们把每个人物讲得很全面从这里可以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一个人而是要看到别人的好提醒别人的不好而让尽可能不让它发生。
在课中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到了做人处世的道理和调节心理态度的能力通过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百家讲坛里面讲的故事于丹就像一位优秀的调味师把每一份菜调到恰到好处让我们顿时恍然大悟受益匪浅《论语》的稀析让我们了解到里论语中每一个哲理两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的哲理今天我们更要学习的经纶和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给我们收集到这些首先我想对老师说的是“谢谢”虽然有时候来的人很少但老师仍然很尊重我们都会为我们精心布置好每堂课的内容而少部的同学没有对待好这门课程曾经的台上的说过的话是否承诺了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我想说不管是什么人我们都得互相尊重才是更人相处的基本吧何况师生这些话也许是话题之外可也是我想说的我是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否忘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学了吗?篇二: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这是漫长的。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8623b04af45b307e871972a.png)
比较文学读书笔记【篇一:比较文学学习心得】中文0993大魔王 2009959036比较文学学习心得一学期的《比较文学》学习,在此,即将告一段落。
而对于这个《比较文学》本科期间不深讨的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心得和自己的想法。
开课处,老师说道,《比较文学》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研究,即使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但是,至今,比较文学还是一门没有取好名字的学科。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同样学中文的朋友跟我说:“比较文学太不成熟了,学科出现到现在有70年的历史,最多可以算作100年吧。
”关于这个历史长短,我没有去研究过,更没有仔细论证过。
但是,我觉得,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不成熟与它的历史短似乎是毫无关系。
比较文学之学科不成熟是因为“研究群体”的票友性质,不具有井岗山精神。
我本来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对其它带有“比较”二字的学科也一样),真不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能得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
本来“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好的,但现在好像都为比较而比较了,还成了一门显学。
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浮躁,绕来绕去,都没有抓住重点和实质。
好在我们的朱老师的讲课极为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但老师总会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回过头再来讲解课本内容。
于是,先前对《比较文学》比较消极的想法,慢慢的就殆尽了。
那么,我先说下我学到的关于《比较文学》。
所谓比较文学呢,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
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
比较文学总结
![比较文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514b20ccbff121dd3683f9.png)
填空1早期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尔,维尔曼2法国学派讲座维尔曼《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与欧洲思想的影响》,巴尔登·斯伯格将其发扬光大,写了《歌德在法国》。
3真正使“比较文学”这个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英国的波斯奈特,1886年他的书《比较文学》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开始”。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诞生,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影响研究”实证性。
5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6. 1958年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发起挑战;雷马克给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这个定义的本质特征即在于强调“平行研究”,从而为美国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7 美国学派形成了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经典模式,即由“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构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模式。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著名学者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就是其典型代表。
8.1895年首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完成的法国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也是首篇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便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
9.1931年梵·第根首次将流传学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其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把比较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个范畴,1951年基亚《比较文学》,卡雷著纲领性序言《国际文学关系史》。
10美国学派 1871年在康奈尔大学《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1958年韦勒克发表战斗檄文《比较文学的危机》。
11中国学派最早台湾李达三《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81年国内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季羡林任会长,第一个教授北大乐黛云北大成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和研究重镇。
90年代研究重镇在四川大学,研究重点是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e049a5284ac850ad02422e.png)
比较文学导论讲义总结(一)绪论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发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语言、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文学内部、外部)比较文学的学科构成: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文学内部的比较研究: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平行研究(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形象学)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研究(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符号学与比较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二)影响与接受——实证性研究法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性质:国际文学关系对象与范围: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影响研究的内容:放送者(流传学)——传递者(媒介学)——接受者(渊源学)一、流传学定义: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作为终点的接受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学潮流、作家和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以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1文学关系2实证性3历史性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理论思潮的影响框范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技巧的影响放送者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
流传学的研究模式:1直线式辐射式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或一个国家总体对一国或多国文学产生影响例如:歌德(英、法、西、中)《少年维特的烦恼》(伦理学、艺术与美)多个作家或多部作品或多个国家对一种或多种文学产生影响例如:俄、法、英、美、德文学影响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辐射当中又有交叉的影响研究例如:泰戈尔受西方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歌德、日本俳句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多元影响中国新诗(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又受西方唯美主义、泰戈尔、歌德以及日本俳句的多元影响2交叉式拜伦影响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同时普希金也影响莱蒙托夫3循环式《赵氏孤儿》》(根据《史记·赵世家》)晋国上卿赵盾、大将军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强调了“权奸”和“忠良”之间的道德对立纪君祥《赵氏孤儿》——马若瑟《赵氏孤儿》——伏尔泰《中国孤儿》——张若谷《中国孤儿》——天津人艺《中国孤儿》——纪君祥《赵氏孤儿》伏尔泰的接受与创新1排除原作中不符合法国古典主义“三一律”的一面,看重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之美;2采用原剧“搜孤”、“救孤”的两个情节;“文武不和”故事鞑靼人与汉人“文野”之争;3增加藏惕之妻伊达梅(文明与道德的象征)与成吉思汗(中国精神)的爱情纠葛。
比较文学课程总结
![比较文学课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e4ade3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0.png)
比较文学课程总结比较文学学期末教师课程总结亲爱的同学们,随着本学期《比较文学》课程的结束,我想对你们的出色表现表示赞赏,并对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探索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并通过比较与对照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方式。
我们学习了不同文学流派,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涵盖了几个重要的文学时期和地理区域。
在课堂上,你们积极参与了讨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你们的思考和见解为这门课程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通过与你们的交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你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重点关注了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文学元素的使用。
我们讨论了不同作家的创作手法,并比较了不同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这个过程,你们学会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文学作品,并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读。
我们还通过作业和小组项目培养了你们的写作和研究能力。
你们展示出了出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在文学研究中所需的协作和团队精神。
通过这些实践,你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能力,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回顾这个学期,我也要承认,在教学中我也学到了很多。
你们的问题和见解促使我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并进一步挖掘其不同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我也与你们一同成长,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满足感。
在这个学期结束之际,我希望你们能够带着对文学的热爱继续前行。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灵魂的滋养。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你们已经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
我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探索各种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我要感谢你们在本学期的努力和奉献。
你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发言为这个课程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亮点。
祝贺你们,祝愿你们在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谢谢!敬爱的老师。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45971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c.png)
比较文学实践报告文学实践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
本次比较文学实践报告,旨在比较分析两个文学实践项目的优劣,探讨文学实践的内容、形式与效果。
◆实践1:文学写作比赛该实践项目是由学校文学社团组织的文学写作比赛。
参赛者需以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参赛,主题不限。
比赛过程中,每名参赛者需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题材的文学作品,由评委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对参赛者的学业和社会评价产生积极影响。
该实践项目的优点在于:1. 提高学生文学写作能力。
比赛要求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这是对参赛者动手能力和写作速度的考验。
比赛还会通过评选结果对参赛者的文章进行评价和改进。
2. 增强学生创造能力。
比赛要求参赛者以自己的思想和创新能力来创作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比赛要求参赛者与同伴共同参与、交流和讨论,在比赛中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退的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2:文学自选读书会该实践项目是由学生会组织的文学自选读书会。
参与者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阅读,并在固定时间内分享、讨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该实践项目的优点在于: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由学生自行选择书籍,有利于学生自由探索、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阅读兴趣。
2.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文学的理解和领悟。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读书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分享、讨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文学实践既有文学写作比赛这样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也有文学自选读书会这样简单而且有效的实践项目。
不同的实践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方向进行选择和组织。
在实践中,学生应不断探索、体验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比较文学之随想
![比较文学之随想](https://img.taocdn.com/s3/m/da05ecfa910ef12d2af9e789.png)
比较文学之随想以前认为比较文学只是简单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过这门课程后才了解到比较文学并不是如此的简单。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和不同学科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思维为主导,对那些跨越民族、语言、文化体系和学科界限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人类文学发生和发展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不单单是一种研究方法,更是一个现代学科,它是一个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有自己的特定领域和特定的理论立场。
它是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界限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互补和共建,来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类环境,从而为建设人类多元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文学科。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跨越性。
既然说到比较文学,那肯定有其比较的方法,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在精神实质研究方法上,二者不应该互相排斥而应该有机结合互相补充。
但在东西方文学的比较中平行研究的路子更为宽广。
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心理学、文学现思想史、文学与宗教等其他学科的科际比较。
影响研究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内容。
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
大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予另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
小则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其传播方式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也是比较文学的早期实践中唯一的一种类型。
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它有两大特点:一,由于尚未发现或者根本不存在作家作品之间的事实联系,因此它无从象影响研究那样去考稽事实,追源溯流,探索影响,而是从一开始就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思考,最终导出结论;二,平行研究打破了时间、空间、质量和强度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范围比影响研究大得多。
比较文学课程心得报告
![比较文学课程心得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e8445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7.png)
比较文学课程心得报告文学课程心得报告在这个学期的文学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文学的知识和技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品味和写作能力。
下面我将就我在这门课程中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通过仔细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作品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通过艺术的手法和技巧描绘出生活的瞬间和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中共鸣,思考和领悟。
比如,在课程中我读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1984》等,每一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明白了文学是如何通过情节、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其次,通过课程中的写作作业,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每次写作作业中,我要求自己用简练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我也学会了用恰当的方式组织文章结构,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我的观点。
通过课程中的写作练习,我发现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我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在课堂上,我能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体验和观点,听取不同声音和意见。
这种互动讨论让我更加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和价值,也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我认识到了文学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最后,这门文学课程让我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写作的追求。
在这门课程中,我读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从中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每当我沉浸在一个优秀的作品中时,我会感到一种愉悦和满足,这种感觉让我更加热爱文学,也更加想要通过自己的写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这门文学课程给我的启示很多。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明白了文学的内涵和意义,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门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
教育随笔:比较文学的三个问题
![教育随笔:比较文学的三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b5bcd12cc58bd63186bdf4.png)
教育随笔:比较文学的三个问题教育随笔:比较文学的三个问题首先,关于“二母争子”母题的文学启示,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比较文学的本质问题,比较文学是不是文学的比较是接触比较文学首先要接触的一个问题。
而“二母争子”这样一个母题,则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的区别。
学者卡雷明确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
”比较文学与文学的比较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区别。
比较文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方法,准确的说,是一种视角。
即从跨民族、跨国际、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文学或文学现象。
而文学的比较,则是一种传统的文学研究,通过对比实现作品的认识。
其次,比较文学有着文学的比较无法达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更多地注重文化视角下的文学。
我们通过“二母争子”这一母题可以发现,德国的布莱希特《高加索灰栏记》、中国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栏记》、应劭的《风俗演义》都以“二母争子”为母题,从而反映出了母题在不同文学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特征和嬗变。
第二,关于比较文学的比较依据问题,在这里也有所体现,比较文学的比较基础是可比性,而可比性则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异同上的。
“二母争子” 这一母题贯穿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却恰恰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和血缘关系,而这家庭和血缘关系却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和文学旨趣,这也正是可比和比较文学的价值所在。
第三,关于文学交流和文化发展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学研究的问题,“二母争子”这一母题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发展和嬗变是建立在文学交流的基础上的。
歌德就明确指出“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也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参考和思维空间,而我们就要从这种文化的广域概念中去审视我们的文学,感受文学特有的魅力。
其次,关于可比性的理解。
前面的论述也已经提到了可比性。
在我看来,可比性既是比较文学的前提,又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比较文学就必须有得可比,那么可比性必然在比较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级讨论总结
此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黑龙江分中心共有5位老师,其中绥化学院派出了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4人教学团队,足见学院领导对比较文学教学的重视。
5位老师全程参加了此次全国高校教师《比较文学》课程的网络培训,听取了曹顺庆教授、朱利民教授的精彩讲座,大家深有感触,更加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一份责任和使命。
针对培训中心提供的三个讨论题目,黑龙江分中心的5位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了几点共识,现将讨论总结汇报如下:
1.比较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首先,在接受此次培训之前,多数老师没有准确认识到比较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在我们老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悲观论调:比较文学学科体系不是很完备,理论性强,理论艰深。
教学课时量偏少,学生也不爱听,老师上课备课量大,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缺少信心。
通过这一天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比较文学学科前沿的研究理论,特别是曹老师对西方传统比较文学理论的自创性,解决了一直以来存在的困惑,明确了这门课在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世界文明,拓宽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比较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几位老师深感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比较文学相比,新的学科理论为推动了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自主创新。
在曹老师的讲课中,概括出一个新的学科理论范式,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四大研究领域,一个基本特征即跨越性,这包括跨国别、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即实证性影响研究、变异性研究、平行研究与总体文学研究。
针对曹老师的讲座当中涉及异质研究的问题,我班级体的一些心得如下:进行中西方文学的比较,如果忽视异质性的话,那么,在当下语境下,东方文学成为西方文学注脚的危险性就会进一步扩大。
比较并不仅仅只能比较出“同”,还有“异”,这个“异”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更有意义,对于形良好的文学和文化生态具有重大的意义。
曹老师谈到的异质性研究,是研究在异文化的“异”的背景下“异”的文学(或说成文学的“异”),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两个两个层面的比较。
先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再就是文学间的比较。
而文化背景的比较,似乎还应涉及到思维模式的比较,由此想到季羡林先生提出过的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文学的影响。
曹教授提出对于“异”的研究,但其目的并不是要将“异”扩大化,也不是以“异”去取代“同”,是在肯定“同”的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对于“异”的研究,既尊重“同”也尊重“异”。
至于两个层面的比较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研究的深度的问题,是先文化背景还是先文学的比较就要视不同的研究对象及目的而定了,因为不同的研究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渊源学与流传学的研究及其这二者在不同情形下体现出的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等等。
绥化学院的陈香玉:认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精品的教学团队,精品课的建设实际上就是精品团队的建设,没有一位位像曹教授、朱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
哈尔滨学院的刘春慧:认为比较文学精品课程一是要具有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其中示范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基于此,比较文学学科从危机与尴尬中逐步走出来时,就极有必要立足这一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精品,使我们的比较进入更高的层面。
2.比较文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绥化学院连丽丽:可以把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
在阐释完一个抽象的理论后可以选取学生熟悉地经典文本进行论证,并且让学生参与讨论。
例如在讲解比较文学的形象学时就可以选取一个案例:分析西方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用《巴黎圣母院》、《简爱》和《卡门》等学生熟悉的经典文本阐释理论,并让他们参与讨论。
哈尔滨学院刘春慧: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抽象性的,不可能像文学那样生动形象,理论有理论的优势及意义,可是学生通常对理论有抗拒心理,教授文学理论的老师也深有此感。
重要的是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比较文学的实用性。
当然,比较文学的实用性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抽象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具体的、可感知的例子来印证。
比如说把中外比较经典的文本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同学们在具体的作品中来归纳和理解抽象的理论。
认为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文本来讲授,把理论与生动感性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多举例,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底蕴,对中西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绥化学院连丽丽老师:毕竟不同于学者,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的把理论通过及其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给学生,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最终的目标,没有经典的成果并不是关键问题。
只要能够通过例子让学生明白就是最终的目标。
朱教授在与我们讨论的过程当中也与我们达成了共识,他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并不是让大家去死记这些理论,而是希望大家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搞清楚什么样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研究以及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拉郎配这样闹笑话的研究方式。
因此,理论不仅仅是理论,它更大的作用是对研究的一种引导和规约。
绥化学院孙海英: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义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争论也从没停止过,因此我觉得要想上好这门课,就必须在理论上跟住本学科定义的发展变化。
而比较文学这门课在高校的开设,我觉得要考虑很多因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于那些素质好的学生重点就是侧重提高理论水平,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还要有文学鉴赏水平和课外延伸能力。
绥化学院的陈香玉:对比较文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及其解决方案有何新的理解这个问题,大家争论的较为激烈。
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仅在于把比较文学的理论讲深,讲透,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文化的角度让学生有一个世界文学的概念,立足于中国文化和文论,建构中国自己的历史文化、理论体系。
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在新技术条件下比较文学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式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把相关的作业和练习内容通过网络手段布置的更趣味化一些,学生也对这种方式比较认可。
另外,从个案的批评入手,或者从文化差异视角切入,激发学术对比较文学的兴趣。
绥化学院陈香玉:可以把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结合起来。
在阐释完一个抽象的理论后可以选取学生熟悉地经典文本进行论证,并且让学生参与讨论。
例如在讲解比较文学的形象学时就可以选取一个案例:分析西方文学中的吉普赛人形象,用《巴黎圣母院》、《简爱》和《卡门》等学生熟悉的经典文本阐释理论,并让他们参与讨论。
比较文学的理论虽然比较抽象,但总比不上文学理论的抽象吧。
我认为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文本来讲授,把理论与生动感性的文本分析结合起来,多举例,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底蕴,对中西文学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绥化学院连丽丽:比较文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抽象性的,不可能像文学那样生动形象,理论有理论的优势及意义,可学生通常对理论有抗拒心理,教授文学理论的老师也深有此感。
重要的是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强调比较文学的实用性。
当然,比较文学的实用性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哈尔滨学院刘春慧:第一,理论是工具。
就像数学公式,学的时候何等枯燥,但是必须牢记。
第二,如果想汇集案例并作为教材的配套阅读材料,编选的时候一定要以经典性和科学性作为标准。
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经典的准确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著中概念模糊、期刊论文中讹误百出的情况,相信大家也深恶痛绝。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并不是让大家去死记这些理论,而是希望大家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搞清楚什么样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研究以及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拉郎配这样闹笑话的研究方式。
因此,理论不仅仅是理论,它更大的作用是对研究的一种引导和规约。
培训的时间尽管短暂,但老师们都感觉收获很大,曹顺庆教授、朱利民教授用他们那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今后的比较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崭新的教学理念。
在此,黑龙江分中心的全体学员向两位老师以及为此次培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以上就是黑龙江分中心的《比较文学》总结汇报,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黑龙江分中心比较文学班长:刘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