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
歙砚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
10神州文化歙砚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吴荣开雪辰砚斋创始人摘要:歙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与保护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以歙砚的发展历程为开端,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歙砚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提出了个人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歙砚;发展;传承;保护1引言砚,即“砚台”,与笔、墨、纸齐名,位于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凭借其稳重的质感、独特的触觉、优雅的色泽以及持久耐用等特性,古往今来,一直备受文人墨客、雅痞贵族的喜爱和收藏,是一种高雅艺术、品质生活的象征。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与端砚、洮砚、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唐,是四大名砚的开端,其中歙砚因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的推崇并凭借其本身独特的品质而名震天下,赢得皇室贵族及文人雅士的青睐。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歙砚的发展历程2.1唐代。
唐代之前,歙砚便已有所耳闻,但鲜为人知,直到唐代才为众人知晓。
在古籍中有多处记载称在唐朝歙砚颇受重视。
梁太祖朱温在《清异录》里称龙鳞石纹似月砚形象,乃歙产也;南唐时元宗李璟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命李少微为砚务官,派遣周全学习砚雕技术,专门搜集佳石提供给御府造砚,足以看出其对歙砚的喜爱;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所钟爱的李廷珪墨、澄心堂纸连同歙砚一起并称为“天下冠”,由此歙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
2.2宋代。
时至宋初,重文抑武、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同时也带动了包括歙砚在内的文学的发展。
歙砚的制作工艺、纹饰风格、砚材石质均得到提高与发展。
此外,宋代开创砚雕之新风,使之成为一代典范。
2.3元代。
元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百业凋零,歙砚产业自然也不例外,除了维持了一定的制作水平外,制作工艺、砚台种类题材、创新技艺等均逐渐走向发展的低迷阶段。
2.4明清时期。
由明至清,歙砚产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持续低迷。
康熙、雍正时期均未见有歙砚开采记录,仅有民间砚工零星开采记载。
直至乾隆时期,歙砚的发展有所转机,制作也呈现规模化。
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传 统 上 对 歙 砚 鉴 赏 归 纳 起 来 有 8条 标 准 。 即 : “ 理 绮 丽 ,玉 德 金 声 ; 纹
坚劲 发 墨 .下墨 如 风 ;经 久 不 乏 ,
停 墨 浮艳 ;贮 水 不 耗 ,历 寒 不 冰 ; 涩不 留笔 ,护 毫 佳 秀 :滑 不 拒 墨 ,
磨 砚 无 声 ;瓜 肤 肌 理 ,涤 之 即 净 ;
歙 砚 的特 点 是 质 地 坚 润 不 吸 水 . 发 墨 如 油 不 损 毫 . 用 后 余 墨 涤 之 即 净 。它又 分 为龙 尾 砚 、龙 潭 石 砚 、 庙 前 青 、歙 红 、歙 云 、 紫 云 石 等 。
墨 、 龙 尾 砚 石 , 三 者 为 天 下 冠 。 ( 询 《 录 》 他 第 ” 唐 砚 )
歙砚 在砚 史发展 中的历 史概 况及 地位
一 刘 志 斌
歙 砚 为 中 国 “ 大 名 砚 ” 之 一 . 历 史 悠 久 。 它 的 产 四 生 和 发 展 是 与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明 进 步 相 适 应 的 . 其 所 具 有 北 宋 唐 积 《 州 砚 谱 》 记 载 , “ 源 砚 在 唐 开 元 中 ,猎 歙 婺 人 叶 氏 逐 兽 至 长 城 里 , 见 叠 石 如 城 垒 状 , 莹 洁 可 爱 . 因
范 .被 誉 为 文 房 四 宝 之 冠 . 历 来 备 受 文 人 墨 客 珍 视 。
歙 砚 作 为 众 多 砚 中 的 一 种 . 同 样 具 有 其 历 史 发 展 地 位 .是 砚 台 历 史 发 展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一
诗 说 明 。在 唐 代 , 歙 砚 的 石 品 已 经 定 名 ,雕 工 也 非 常 讲
的 砚 文 化 在 我 国 古 老 文 明 史 中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和 价 值
砚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砚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文人士人的书写情怀和美学追求。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砚台的地位和使用率逐渐下降。
本文将对砚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未来趋势。
一、砚台的发展现状1. 由盛转衰:砚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曾经是文人雅士的必备用品。
然而,随着钢笔、铅笔等现代书写工具的普及和便利,砚台的地位逐渐下降。
许多人已经转而使用方便的钢笔或电子设备进行书写,砚台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2. 保留传统:尽管砚台的使用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文化圈子中,砚台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砚台重新焕发出一定的生机,成为一些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研究的对象。
文人雅士和书法爱好者仍然倾向于使用砚台,以体验传统书写的韵味。
二、砚台的未来趋势1. 传统文化复兴: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复兴的浪潮,砚台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文化机构、书法培训机构等逐渐重视砚台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砚台文化的复兴。
这也为砚台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2. 创新融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砚台也需要进行创新和融合,以扩大其受众群体和使用场景。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设计的砚台产品,例如可以连接电脑和手机的智能砚台、植物纤维砚台等。
这些创新的设计使砚台具有了更多的功能,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3. 开拓市场:除了传统的书法爱好者,砚台还可以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例如,在旅游和纪念品领域,砚台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物,吸引游客的购买。
同时,还可以将砚台与其他文化元素和产品进行结合,如文房四宝礼盒、文化衍生产品等,进一步提高砚台的市场价值。
4. 跨界合作:砚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发展离不开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通过与媒体、艺术家、设计师等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将砚台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进行传播和推广。
例如,在电视剧、电影、时尚设计等领域中出现砚台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人对砚台的关注和了解。
[转载]歙砚的历史沿革
[转载]歙砚的历史沿革歙砚的历史沿革歙砚始于唐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因此我们将款砚的发展分为,起源、兴盛、衰退、复兴四个历史阶段。
(一)起源据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以此推算,从唐开元(公元713-741 年)中叶发现采用龙尾石制砚,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继叶氏猎人的发现到“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粗砚)与令,令爱之。
访得匠手斫为砚.由是山下始传。
”(《歙州砚谱》)从此,歙砚的采制在龙尾山一带正式开始启动,并逐渐发展,眉子坑为唐开元时开发。
唐代歙砚的造型端庄大方,实用性强,以箕形砚为代表。
对于歙砚起于唐开元中的定论,则来自于《歙州砚谱》,《歙州砚谱》是目前所发现有关歙砚史料中,为歙砚起源最早的记载,但就砚谱中所说所述的,叶姓猎人在狩猎中偶然发现龙尾石和龙尾石的岩层构造。
这两种现象对照起来看,就会产生唐开元中叶是否属歙砚起源最早年份的疑问?去过龙尾山的人都知道,能用于制砚的龙尾石,尤其是像叶氏所发现“莹洁可爱”的佳石,在山的表层是找不到的,而是出于岩层之中。
这正如元代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所云“砚材之在石中,如木根在土中者,先剥去顽石,次得砚材极粗,石之最紧处为浪为丝。
”因此,叶氏发现龙尾石,很可能是在前人开采过的旧坑旁,以次而论,龙尾砚的起源则早于叶氏发现之前。
当然,也不排除地质原因,造成砚石外露的可能,但明代被称为“博物君子”的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又有这样的记载“端溪未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
”至于,端砚的创始年份,清人计楠《石隐砚谈》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此,类推,歙砚的历史就应向前推进,早于唐开元中叶了。
然而,至今仍未发现歙砚的明确起源早于唐开元中叶的史料记载。
因而,不可轻易定论。
综上所述,谨望有心人留意史料,若有新的发现,得意正之。
(二)兴盛南唐(公元937-975年)朝廷委派专人进驻龙尾山,组织开采龙尾石,雕琢为砚,作为朝廷官府专用之品。
初探歙砚雕刻艺术的“繁”与“简”
前 言
夏布 素有“ 天 然纤维 之王 ” 的美誉 , 是 纺织 品
中的“ 活化 石” 。我 国夏布 历史悠 久 , 早在 周代 人 们就 已经 以 自然发 酵的方法加 工麻 料。且 夏布 纺 织技 术是 劳 动人 民勤劳智 慧 的结 晶 , 体现 了劳动
人 民精 湛的手工技 艺 以及 生活形 态。在工 业高度
严 重制 约着夏布文化 的传 承发展 ; 最后 , 基 于存在 的三大主要 问题 , 有针 对性地论 述 了应对策略 。 以
强 化 和 延 续 浏 阳夏 布 文 化 , 不 断繁 荣夏 布 的 产 业
块也罢 , 或许不雕为雕 吧。古人云 : “ 笔简乃贵” 。扬州八 怪郑
板桥《 书 画鉴影》 中题 : “ 始 于画竹 , 能少 而不能多 , 既 而能多矣 ,
川 为背景 , 表现“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这一主题 , 要体 现 徽 州历 史与现代 文 明 , 诠释 中国乡村 的和谐 , 显示和 谐文 化理 念, 表 现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人 与未来 , 以及人 内心世界 的深层 和谐 , 不“ 繁” 就不行 , 但 绝不是繁琐 , 不是 繁缛 , 要“ 繁” 的有度 , 繁而 不乱 , 简繁相济 , 要恰 到好处 。砚作仍 以浅浮雕为 主 , 纹饰 不堆 砌 , 构 图不拼凑 , 砚 堂仍然 占砚 面的五分 之 三。雕 刻越 繁
概括、 凝 练 的雕 刻语言去创 作 , 于砚 内更 好地表现对 象 的实质 , 于砚 外超越 时空( 图1 ) 。
给我 国传统 文化带来 了冲 击和发展机遇 。浏 阳夏 布 在新 时期 的传承 发展 中遇 到 了极 大 的瓶 颈 , 文
化价值 孤 立 、 市场 前 景 暗淡 、 人才 青黄 不 接 等 问 题, 都 深深“ 伤 害” 到夏布的浓郁 文化。所 以, 对于 浏阳夏布 的繁荣 , 需要兼顾传承和发展 , 这 两大事 业应该 同步推 进 , 在相 互 融合 的进 程 中形成 文化
歙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存量
歙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存量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砚台是必不可少的,而歙砚作为一种名贵的文化宝物,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首先,我们来看歙砚的发展现状。
歙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歙砚在明清两代更是达到了顶峰期,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歙砚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越来越高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歙砚再次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艺术家、文化学者和收藏家,对歙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的激发,使得传统的歙砚市场再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同时,歙砚的未来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歙砚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歙砚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正在逐渐融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歙砚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存量问题。
由于传统的歙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制作周期长,因此歙砚的产量相对较低。
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也有一些商家利用山寨、假冒等手段迅速获利,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歙砚,对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歙砚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推动歙砚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要加强对歙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水平,从而增加对歙砚的需求。
此外,对于歙砚从业者来说,他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练习,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同时,要注重创新和与时俱进,将传统的砚台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开发出更多适应现代人需求的歙砚产品。
总的来说,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
歙砚在当代的价值转移和开发策略初探
因南 唐后 主李煜的推崇 , 视歙砚为 “ 天下 冠”, 并亲 自在歙州设 置 “ 务”, 砚 擢砚 工
李 少 微 为 “ 务 官 ” 这 也 是 中 国砚 台 史 砚 (
现代 以来 , 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 文化 与新 文化 消费习惯 的磨合及碰撞 , 使 得歙砚 的使 用价值转 移和创 新开发成 为
艺廊回声lWW L SOD N R E
歙砚 在 当代 的价值 转移和 开 发策 略初探
。朱 岱
【 摘
要】 本文基 于 当代演化视 角审视 了中国工艺美术经典样 式——歙砚 的 当代价值转 移这一命题 , 歙砚 历 史价值形成 的历 从
文化 内涵 价值转移 发展策略
程解析 了歙砚文化的 内涵构成 , 同时立足 于当代社会的价值承载前景 , 出了促进歙砚 文化 当代化的若干策略。 提 【 关键词 】 歙砚
多 如 繁 星 , 一 步 凸 显 了 歙 砚 在 中 国 文 化 进 史 上 的独 特 地 位 。 二 、 砚 在 当代 的价 值 转 移 歙
不同, 形成期间被液化或挤压成摺 、 浸染 、
乳油 、 细脉等状 ( 这些天然纹理式样 , 为 成
歙石 石 品 命名 的根 据 ) 随 着 地壳 变 动 , 。 原
歙砚 文化 应 该 分 为 三个 层 面认 知 :
第一层面是地质文化 。歙砚形成有它 自身的特定条件 , 它属 于 “ 江南古陆 ”, 形 成于震 旦纪( 今约 十亿 年) 距 以前 。 亘古 以 来 , 次造 山运动 、 历 海侵海退 , 古陆沿岸沉 积成海相泥砂质地层 ( 主耍成份为石英 、
始生物遗骸 ) ,特殊 的地层在海水里固结
歙砚发展与其文化背景关系浅析
歙砚发展与其文化背景关系浅析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2008级王昭蔚指导教师刘瑜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
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关系Abstract :She Ya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equal popular with Duan Yan in the history of inkston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heYan as long as 1200 years, we can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SheYan’s background have inseparable links, its develo pment track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China culture as a whole, which can be seen as Chinese feud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iniature.Key words:SheY an ; development; culture background ; relationship歙砚,又称龙尾砚,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尤以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是歙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称谓之所指。
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
浅析歙砚的雕刻工艺作者:蒋文强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7期砚,是一种用来磨墨的工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国的文明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砚与纸、笔、墨一起被称作为“文房四宝”。
石质的砚,以广东的端砚和徽的歙砚最为著名。
歙砚原料产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
坑分布在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县、休宁、黟、祁门、婺源等县境内。
唐五代时,歙州管辖歙县、休宁、黟、婺源等地。
统称歙石,歙砚因此而得名。
一、歙砚的历史兴衰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它是用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的歙石(又称龙尾石)雕琢而成,因婺源旧属于安徽歙州,故名歙砚。
关于歙砚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其一: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始于唐代。
又有五代陶《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唐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
其二:歙砚始于汉代。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日趋发达,这为歙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1995年河北沧县四庄村东汉墓出土的双盘龙盖三足石砚、甘肃天水隗嚣官遗址出土的汉代盘螭盖三足石砚、天津艺术馆藏的一方汉代三足熊头砚,还有安徽太和县汉代空心砖墓出土的有盖石质圆砚等,这些出土的歙砚文物,足以证实歙砚始于汉代。
笔者认为《清异录》所记属实,既然能歙砚能作为唐玄宗赐给臣民之物,在这之前歙砚肯定也会经历过一个被发现传播乃至最后作为御赐之物的过程,所以说歙砚的传世至少比1300多余年更为久远,其源头追溯到汉代也并无道理。
二、歙砚的制作工艺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
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一方歙砚的制成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辛勤劳动。
1、选料。
歙砚的选料要求十分严格,所选石材要有一定的块度、粒度,硬度也要适中,采下来的石料不等于都能制砚,还要经过挑选。
选料工人按照规格、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取料,然后剥板,将石料凿平,锯成一定形状,用水砂细磨成砚坯。
传承不绝再续新篇-----也谈歙砚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不绝再续新篇——也谈歙砚的继承与发展潘小萌中国的砚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雏形,并且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的,独有的,唯一的,集实用与工艺性于一炉的文具。
随着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了碳这种高稳定性的书写介质,并赋以工艺性制成的墨丸或者墨块的诞生,砚这一从事文字工作所必须的器具也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汉代,唐代为初期,宋元为中期,明清为后期,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改善,时代审美的风潮所趋,砚的形制纹饰也有相对应的改变与发展。
歙砚既是其中的一个地方砚种,又是砚界的翘楚,与端砚一起名播砚林。
可以这样说,砚不但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见证了一部不间断的,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中国文明史。
歙砚有史可考最早是在唐代,而兴盛是在南唐。
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比年丰稔,兵食有余”,歙州是其属地,设有砚务官。
因为获料简易的缘故,大多注重形制的标准化,与文人实用的要求,受限于官方制定的标准而形成各种较为规范性制式的砚,甚至在尺寸、厚度、砚形上要求严谨而不差分毫。
至于装饰,当时的生产工具所限,并不具备在片状结构的龙尾石雕刻“花草”的能力。
而当时习见的箕形,风字等砚式阔口窄边,亦无从描绘,唯一可见的是砚工用尖头刀所刻划的姓名、里巷、日期、砚值等。
到了两宋,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等四大名砚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进一步的繁荣。
宋太祖立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整个宋代三百年间,进士及第者十万人以上。
知识阶层的产生,政治地位的优裕,直接作用于砚这一文房用具的由世俗化至神圣化的过程。
士人往往把砚说成是砚田,是对砚寄予了深厚的情怀,期望在头悬梁、锥刺股的十年寒窗苦读后收获一份希望,而此希望肇之于唐,兴于宋。
至于南宋,以临安为“行在”,就是事实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歙州临安相距不过三百里,一为水之源,一为水之尾,交流便利,士大夫们在动荡诡谲的风云变幻中仍然不忘亲身参与匠人的实际制作中,此一期间,歙砚远远超过端砚成为四大名砚之首,实至名归。
歙砚价格五年暴涨30倍良莠不齐价格相差百倍
歙砚价格五年暴涨30倍良莠不齐价格相差百倍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
由于书画市场近年持续火爆,在最近三年的拍卖中频频创下亿元天价,与之相关联的笔墨纸砚现在也水涨船高。
(字版上)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四大名砚,分别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歙(音为“摄”)砚是名砚之一,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很多。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如今,这些当年文人雅士喜爱把玩的文房用具,已经被艺术品市场作为投资品看待,价格一再暴涨,以致于想买到好的歙砚越来越难。
吴振强是安徽黄山的一位歙砚收藏爱好者,他看中了这一套歙砚作品《八仙呈祥》,可是由于价格太贵,两次想买都买不下来。
今天是吴振强第三次来讨价价还价,他出的价格已经比上次翻了一番,结果依然难以预料。
歙砚收藏爱好者吴振强告诉记者,我只能出20万块钱。
安徽省歙县礼辉砚雕艺术馆负责人汪永红说,20万,20万不能卖。
关键它是一个成套的,你不能按平常单件的一个五六万可以考虑,但是它成套的东西,讲究一套来。
吴振强讨价还价:这样子吧,就算30万块钱成交吧?30万,30万我还是有点舍不得。
汪永红最后说:这个没有40万根本就不会和你谈。
最后一口价吧,35万,你看行不行,不行那就没办法了。
35万,35万卖不了。
谈价第三次破裂。
这一套《八仙呈祥》是歙砚雕刻技艺传承人程礼辉用老坑的歙砚材料创作而成,一套八件,每一件正反两面都刻上了八仙的故事,从创意到作品完成花了5年时间。
所谓老坑歙砚是指龙尾山系古坑道所出的石品,而新坑砚石只是类似砚石的一种“石头”,发墨性能不好。
安徽歙县礼辉砚雕艺术馆馆长汪永红告诉记者,我的心理价位最低最低也要42万,这个42万,其实像这种真正的艺术品,有一句行话叫艺术是无价的,这一套它收藏在哪里,一个是石料特别经典,因为老坑的砚料,我们都知道的,原材料特别少,而且歙砚最典型的有金星、金韵、眉纹、鱼籽,像这样一套我们全部集中在一起。
明代歙砚雕琢艺术简说
明代歙砚雕琢艺术简说[摘要]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显晦交替的命运,鼎盛的唐宋时代之后,明清时期的歙砚日渐式微。
但即使如此,凭借着徽派砚雕的精工细作,“端歙并世”的地位得以维持。
本文通过对明代徽州社会历史背景、砚石来源的分析,结合古徽州地区馆藏明代歙砚实物质、形、琢方面的解读,分析明代歙砚雕琢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特点,以期说明明代歙砚雕琢艺术的发展梗概。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据文献记载,其采制年代始于唐,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歙砚经历了显晦交替的命运。
唐宋时期,上等石材不断出现,制砚能手辈出,使得歙砚声名大显,并一举奠定了四大名砚的历史地位。
但由于过度开采,造成矿难不绝,终于酿成石尽山颓的局面。
明代,由于优质砚材的短缺,使得歙砚的发展略显颓势。
但凭借着徽派砚雕的精工细作,歙砚制作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从而维护了“端歙并世”的地位。
从传世品来看,明代歙砚雕琢的艺术思想和技术水平仍处于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形成了“徽派砚雕”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特色,并对后世的雕琢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代歙砚雕琢艺术发展的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宋之后又一个强盛的时期,在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等盛世后,国力达到鼎盛。
富强的国力,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促生了文房用品的社会需求。
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文化、新科学也随之产生,使得包括文房用品制作在内的传统手工业跨入一个新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徽州社会发展史上的高速阶段,得益于明代中叶的盐法改革,徽州盐商逐渐兴起,带动了徽州整体商业经济的繁荣。
以盐商为核心的徽州商帮,足迹遍布全国,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景象,徽商已达到其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阶段。
作为中原移民后代,徽州商人秉持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崇文重教”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徽州商人的心中。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是徽商的精神追求,所以在获得巨额财富后,徽商大量投入家乡的文化教育,推动了徽州文化的进步。
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
浅析歙砚的发展历程与当代传承作者:何倩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0期【摘要】歙砚产生于唐代,其制作技艺历史久远。
“非遗热”的出现使这门技艺重回大众视野。
为彰显歙砚的当代价值,保障技艺传承,本文在阐述歙砚的发展历史、当代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和问题,提出歙砚开发与传承的思路及反思。
【关键词】歙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传承砚一一中国的文房用具,从来都与笔、墨、纸齐名。
唐以来,四大名砚发端,其中,歙砚以独特的品质赢得皇室贵胄及各界文士的青睐。
如今,砚台不再是我们书写的必需品,甚至只充当案头摆设,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巧思与寄意,对传续中国文房文化,以及中国人文精神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一、歙砚的发展历程好砚源于好石。
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因此,人们常把歙砚称为龙尾砚。
而砚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的研磨器被认为是砚台的雏形。
及至汉代,砚台有了纹饰雕刻,砚面也出现了墨堂、墨池的功能分区。
随着制砚技术的不断成熟,唐代采取专用砚石制砚,四大名砚(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也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
自此,歙砚以独特的石质、石纹、石色,被奉为御赐品,广受追捧与好评。
唐代文学家李山甫不惜赞叹道:“追逐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帚值千金。
”如果说唐代是歙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宋代便是歙砚兴盛的又一个“春天”。
在这个崇文抑武、文人至上的朝代,歙砚艺术达到顶峰状态,出现了线雕、浮雕、阳雕,运用歙石星晕纹路的技巧,雕刻手法日趋完善。
然而受战乱影响,元代歙砚技术有所退步。
加上采石时疏忽保护,歙砚石坑洞不断崩塌,歙砚生产每况愈下。
直至明清时期,歙砚才慢慢恢复生产。
但好景不长,民国时期再次停产,解放后恢复正常。
几经波折,如今的歙砚工艺集成了唐宋制砚技艺的精华,成为书画爱好者与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墨歙砚调研报告
徽墨歙砚调研报告徽墨歙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徽墨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追求度逐渐提高,因此对徽墨歙砚的关注度也有所增加。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墨歙砚的特点、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二、调研目的1.了解徽墨歙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2.掌握徽墨歙砚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3.研究徽墨歙砚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机会;4.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徽墨歙砚的传承和发展。
三、调研方法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资料,了解徽墨歙砚的基本情况;2.参观实地考察:到徽墨歙砚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砚台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3.访谈调查:采访相关专家、厂商和消费者,了解他们对徽墨歙砚的认识和需求。
四、调研结果1. 徽墨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2. 徽墨歙砚主要以安徽省歙县和黄山为产地,其中安徽省歙县的砚台产量最大;3. 徽墨歙砚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包括砚台的开凿、设计和雕刻等步骤;4. 徽墨歙砚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尤其是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和高端礼品市场;5. 目前,徽墨歙砚的市场价格较高,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所致。
五、调研建议1. 加大对徽墨歙砚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徽墨歙砚的认知度;2. 积极推动徽墨歙砚的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新一代的砚台制作人才;3. 发展徽墨歙砚的创新应用,开发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4. 拓展徽墨歙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六、结论通过对徽墨歙砚进行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潜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墨歙砚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徽墨歙砚,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同时保护传统制作工艺,开拓新的市场渠道,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歙砚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歙砚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歙砚行业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其在文化传承和工艺创新方面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报告将对中国歙砚行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行业的演变与未来。
一、历史回顾歙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房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歙砚出土于中国安徽省歙县地区,因而得名。
古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歙砚,将其视为书法绘画的重要工具,对其材质、制作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历史上,歙砚曾多次成为皇帝的御用文房用具,象征着荣誉和尊贵。
二、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歙砚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传统工艺的重新认知,歙砚市场逐渐走出低谷。
各地歙砚制作工坊积极创新,推陈出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
同时,网络销售的兴起也为歙砚行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购买到这一传统工艺的精品。
在现代社会中,歙砚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专属,它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一些稀有材质和制作精湛的歙砚作品,其价格一度飙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儿。
这一现象也进一步推动了歙砚行业的发展。
三、发展趋势1. 制作工艺的提升:歙砚的制作工艺一直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制作工艺将进一步提升,不仅保留传统的手工技艺,还加入了现代工艺的创新元素,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 市场多元化:歙砚市场将逐渐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圈子。
歙砚的用途也会拓展,例如作为高档礼品、装饰品等,进一步扩大市场受众。
3. 文化传承与推广:中国政府和文化机构将加大对歙砚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工艺,从而促进行业的长期发展。
四、市场前景中国歙砚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歙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也为歙砚的国际化提供了机会。
未来,歙砚行业有望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文房四宝歙砚的历史沿革
文房四宝歙砚的历史沿革歙砚因产于安徽歙州而得名。
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
历史上歙石开采虽然断断续续,几经兴衰,然而他山之石始终无法与它相媲美。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
李晔《六砚笔记》云:端溪末行,婺石称首。
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
可知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是确凿无疑的。
唐元和年间,着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
《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
‘宝相枝’斑竹笔管也。
……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南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
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
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
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
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
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
宋景佑年间(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先芝,查访到南唐李少微开过的歙砚产坑已被河水淹没,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把大溪移还故道。
这样歙石才重新开采出来。
这次开采,由县令曹平主持下进行,规模很大。
以后,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
嘉佑年间(1056-1063),刁廖为县尉,又开采了一次。
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石色众多,影响不断扩大,当时的着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
中国歙砚
歙砚,因产于古歙州(后改徽州)而得名(唐宋时歙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
古歙州各地都出产砚石,其中尤以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
清·徐毅《歙砚辑考》记载:“……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
”用龙尾石制成的砚是歙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称谓之所指。
如果说端砚的发展还算得上是“一帆风顺”的话,歙砚的成长则可以说是起伏波荡。
概括地说就是:歙砚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一、歙州地名的变迁歙州作为一个古地名,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歙州名称的由来以及婺源县归属的变迁。
古歙州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秦统一中国后,曾在这里设置了黝(后改为黟)、歙二县,属鄣郡,这大概是“歙县”作为地名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最早时间吧,至今已有2 200余年的历史了。
自公元280年置新安郡始,这里的地域格局就已初步形成。
隋唐至北宋时期,新安郡为歙州所取代。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易歙州为徽州。
从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废府留县,徽州府不再存在,原辖六县保留,直属安徽省辖。
公元1934年(民国廿三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县从安徽省割离出来,划归江西省管辖。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婺源县回归皖辖。
公元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徽州故地成立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徽州专区),所在地初设在歙县,后迁到屯溪。
下辖屯溪市及歙、黟、休宁、祁门、绩溪、旌德六县。
此前,婺源县再度划归江西省管辖。
1971年,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同时绩溪县被划出,隶属安徽省宣城地区。
歙砚历史初探
歙砚历史初探
叶显华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灿烂的砚石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古代砚石文献在世界科技史领域具有独特地位.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叶显华
【作者单位】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歙砚的历史演变 [J], 方韶
2.歙砚的砚雕艺术与鉴赏研究初探 [J], 于雪;陈雪
3.歙砚的艺术特色与设计题材研究初探 [J], 刘爽;于雪;谭陶
4.初探歙砚雕刻艺术的“繁”与“简” [J], 潘家兴
5.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J], 刘志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州的"文房四宝”》谈歙砚
《徽州的"文房四宝”》谈歙砚鲍幼文(1898—1961),名光豹,别字饫闻,歙县岩寺人。
先后从吴承仕、马其昶治学三年。
一生教书育人近30年,曾任教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岩寺风山小学、省立二中(即徽州中学,后改名为休宁中学)、芜关中学、徽州师范,受聘为安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在省2--中任教期间,曾反对军事教官开除进步学生。
教学之余,钻研文史,著有《徽州人之进取精神及其对学术之贡献》、《陶渊明无弦琴考》、《说“打”》、《谈“除非”》等文章。
参与民国《歙县志》编纂,同罗长铭合编《文苑》、《儒林》两部分。
晚年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徽州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
但“文房四宝”这一名词的起源,却很少有人注惫意,原来它是起源于徽州,徽州宋时就兴建了四宝堂。
《徽州府志》和《歙县志》都在古迹门里列有四宝堂的名字,说是“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
其实要说徽州具备这四者而且都超过别处的产品,那是有些夸大的。
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话》就说过:“世言歙州有文房四宝,谓笔、墨、纸、砚也。
其实三耳,歙本不出笔。
”"那么歙州具有“文房四宝”的说法是怎样来的呢?现在把这四者在徽州的情况约略地分别谈谈。
一、墨...........(略)二、砚其次应该谈谈歙砚了。
歙砚并不出产于歙县而是出产于婺源。
婺源现在已经划归江西,但过去却一贯属属于徽州,徽州从唐初到宋朝中叶以前都叫歙州,歙砚就因此得名。
过去曾经有人误会,说歙砚产在歙县狱井里,乾隆《歙县志》指出这是一种荒唐的说法。
错误的来源是由于俗语把坑叫作井,石之腴美者叫作肉,肉和狱徽州是同一个声音,肉井本来是说腴美的石坑,后来却被误会为狱井了。
到了今天可能又有人会怀疑,婺源既已划归江西,那末今天谈安徽的文物,是否应该把歙砚仍然算在里面呢?我觉得这是可以的。
其原原因是:1,我们谈的是历史而不是今天的情况,2,歙砚虽产于婺源而聚于徽城,这里有府学,有贡院,是六县士子集会的地方,就必然是徽州各种文具集中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 2008级王昭蔚指导教师刘瑜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
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对其盛衰原因的分析,可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盛衰;原因Abstract :She Ya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 stone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equal popular with Duan Yan in the history of ink ston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he Yan as long as 1200 years, we can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She Y an’s background have inseparable links, its development track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China culture as a whole, which can be seen as Chinese feud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iniature.Key words:She Yan ; development; prosperous and decline ; causes砚台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风格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传达和表示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而砚的发展历程、砚的形制以及砚台雕刻的图案题材,都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歙砚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享有“龙尾石砚①冠天下”的美誉。
因此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明清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反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发展轨迹,成为了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龙尾砚:即歙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
详见百度百科。
/view/79486.htm一、歙砚的兴起——唐代(一)歙砚的兴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图1:箕形歙砚历史。
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①中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访得匠手制为砚,由是山下始传。
”这段话说的是唐开元年间,一个姓叶的猎人在打猎时偶然发现歙砚的石材,后将这些歙石制成砚台,歙砚由此便慢慢流传开来。
这也是史料记载的关于歙砚最初的资料。
这块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图1)②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③、歙砚、洮砚④、澄泥砚⑤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⑥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二)兴起原因仔细研究歙砚产生发展的过程,再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与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①《歙州砚谱》:宋唐积所著,成书于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
是目前可看到的歙砚方面最早的古文献专著。
②图1:箕形歙砚,唐,长20cm,高3.5cm。
底两足,砚首呈圆状。
1976年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bbs/③端砚:出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雕刻精美。
研墨不滞,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view/47414.htm④洮河砚: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
色泽美观典雅,以绿色为代表。
发墨快不伤笔毫,砚形繁多,雕刻精细,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
/view/247057.htm⑤澄泥砚:使用澄洗过的细泥作为原料,再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
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颜色多样。
其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
雕刻注重图案,讲究造型。
其产地莫衷一是,有河南、山东、山西之说。
/view/51501.htm⑥此诗为唐代李山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古石砚》歙砚在唐朝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歙砚在大盛于唐代,与歙石的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据现代地质学家的考证,歙石地质年代约属前震旦纪①,距今13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平均硬度约3.5-4°,在四大名砚中是最高的。
歙石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结构,定向排列,还含有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
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这些特质,造就了歙石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但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的特点,②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第二、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革命兴起后,书写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发展起来。
书写所需笔砚纸墨越来越具艺术追求的魅力,书写材料的品种也随着其艺术地位的提高越来越细化。
比如毛笔有狼毫笔、羊毫笔、七紫三羊③笔等,纸有宣纸、洛纸等。
到了文化昌盛的唐代,书写材料的品种样式更加绚烂多彩。
这种背景下,歙砚的产生便有了可能。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而开元年间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使得大类文化典籍有了传播的需要,对书写材料的质量、品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笔砚等书写材料的发展便有了空间。
第四、政府对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对书写材料的持续支持,为书写材料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的推广,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也扩大了文化的社会范围,扩大了市场需求。
笔砚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歙砚的产生,历代皇帝对文化创新的鼓励、对书写文具的反复挑选也为文具的社会地位做了引导。
第五、大唐经济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审美取向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底蕴与消费市场。
大唐历经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物质积累逐渐深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为了显示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对各类用品日显挑剔,歙砚作为地方特产且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便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奢侈性,极大迎合了各类贵族的炫耀心理。
唐代文化的审美取向也是促成歙砚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唐盛世开阔无垠的世界视野,融合包罗的①震旦纪: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view/135982.htm②张莹.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 (3).③七紫三羊:毛笔的一种,即紫毫七成,羊毫三成。
一般笔尖用紫毫,笔头表面围以羊毫,适合写小楷。
详见百度百科。
/view/375268.htm文化气度,璀璨绚烂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把具有艺术欣赏性的物事推向艺术审美的极致,而歙砚的取材艰难、工艺繁复却又经久耐用,审美性强符合了追求砚台艺术极致的理念,所以歙砚有了独立的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审美空间。
第六、大唐社会个性主观愿望的表达,也是歙砚成名的重要因素。
大唐盛世在海纳百川的吸收各类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倡个性解放。
在诸多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表达个性艺术的著作与个人,这也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主观基础。
二、歙砚最辉煌时期——五代五代时期,虽然社会混乱,连年征战不断,民不聊生,但是歙砚的发展与辉煌却并不因战乱而有所止步,相反,五代时期,尤其是南唐的后唐,成为了歙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一) 歙砚始成御用品南唐时期,歙州官员将龙尾石砚献给了中宗李璟①,李璟好诗文翰墨,他见了歙州官员呈献的龙尾砚石色青黛、石质坚韧,纹理缜密,温润莹洁,润而不滑,细腻如肌肤,扣之如金声,发墨如油,并且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因此十分喜爱。
于是就任命凿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督办开采歙砚石的事情,并让石工向其学习雕砚技术。
②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
这便是一块五代时期比较典型的龙尾砚。
(图2)③①中宗李璟: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二代君王,庙号元宗。
政治上并不英明,但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②胡中泰.歙砚发展史[EB/OL].江西工艺美术馆,/_d271274133.htm?c=1006/2011-04-12 ③图2:龙尾箕形抄手砚,五代时期,图片来源:/bbs/图2: 五代 龙尾箕形抄手砚到后主李煜①时,更是在歙州设立制砚作坊,专门生产歙砚。
并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②、澄心堂纸③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后,其声名大振,誉满天下,歙砚的制作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兴盛原因分析歙砚能在五代这个战乱的时代一跃而成为御用品,不可否认肯定与歙砚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另外与皇帝本人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上等龙尾砚多产于水中,石色以黑色和青灰色为主,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顾名思义也就是歙石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细柔如肤,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
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砚石所不能比的。
另外歙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的纹理,并且形态多种,看起来清新、秀逸,美妙异常。
比如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刷丝、锦蹙等。
而且每种纹理又各有区别,这更加使歙砚成为了不可多得之物。
其次,众所周知后唐的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都好诗文翰墨,尤其是李煜,更是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对所使用的文房物品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歙砚被呈献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喜欢与欣赏,并专门下令开采龙尾石,为皇室生产御用品,这就更提高了歙砚的身价。
皇帝对待歙砚的态度,也影响着达官贵族对歙砚的态度,那些文人大夫对歙砚的使用与收藏也就更加促进了歙砚的发展。
三、歙砚在宋代的兴盛与衰退(一)歙砚在宋的发展①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璟之子,961年-975年在位,史称李后主。
与其父一样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被称为“千古词帝”。
/view/2511.htm②李廷圭墨:李廷圭,“徽墨”的宗师、发明者。
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因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其所制之墨成为“李廷圭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