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

合集下载

歙砚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

歙砚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

10神州文化歙砚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研究吴荣开雪辰砚斋创始人摘要:歙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与保护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以歙砚的发展历程为开端,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歙砚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提出了个人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歙砚;发展;传承;保护1引言砚,即“砚台”,与笔、墨、纸齐名,位于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凭借其稳重的质感、独特的触觉、优雅的色泽以及持久耐用等特性,古往今来,一直备受文人墨客、雅痞贵族的喜爱和收藏,是一种高雅艺术、品质生活的象征。

歙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与端砚、洮砚、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唐,是四大名砚的开端,其中歙砚因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的推崇并凭借其本身独特的品质而名震天下,赢得皇室贵族及文人雅士的青睐。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歙砚的发展历程2.1唐代。

唐代之前,歙砚便已有所耳闻,但鲜为人知,直到唐代才为众人知晓。

在古籍中有多处记载称在唐朝歙砚颇受重视。

梁太祖朱温在《清异录》里称龙鳞石纹似月砚形象,乃歙产也;南唐时元宗李璟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命李少微为砚务官,派遣周全学习砚雕技术,专门搜集佳石提供给御府造砚,足以看出其对歙砚的喜爱;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所钟爱的李廷珪墨、澄心堂纸连同歙砚一起并称为“天下冠”,由此歙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

2.2宋代。

时至宋初,重文抑武、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同时也带动了包括歙砚在内的文学的发展。

歙砚的制作工艺、纹饰风格、砚材石质均得到提高与发展。

此外,宋代开创砚雕之新风,使之成为一代典范。

2.3元代。

元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经济萧条、百业凋零,歙砚产业自然也不例外,除了维持了一定的制作水平外,制作工艺、砚台种类题材、创新技艺等均逐渐走向发展的低迷阶段。

2.4明清时期。

由明至清,歙砚产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持续低迷。

康熙、雍正时期均未见有歙砚开采记录,仅有民间砚工零星开采记载。

直至乾隆时期,歙砚的发展有所转机,制作也呈现规模化。

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歙砚在砚史发展中的历史概况及地位

传 统 上 对 歙 砚 鉴 赏 归 纳 起 来 有 8条 标 准 。 即 : “ 理 绮 丽 ,玉 德 金 声 ; 纹
坚劲 发 墨 .下墨 如 风 ;经 久 不 乏 ,
停 墨 浮艳 ;贮 水 不 耗 ,历 寒 不 冰 ; 涩不 留笔 ,护 毫 佳 秀 :滑 不 拒 墨 ,
磨 砚 无 声 ;瓜 肤 肌 理 ,涤 之 即 净 ;
歙 砚 的特 点 是 质 地 坚 润 不 吸 水 . 发 墨 如 油 不 损 毫 . 用 后 余 墨 涤 之 即 净 。它又 分 为龙 尾 砚 、龙 潭 石 砚 、 庙 前 青 、歙 红 、歙 云 、 紫 云 石 等 。
墨 、 龙 尾 砚 石 , 三 者 为 天 下 冠 。 ( 询 《 录 》 他 第 ” 唐 砚 )
歙砚 在砚 史发展 中的历 史概 况及 地位
一 刘 志 斌
歙 砚 为 中 国 “ 大 名 砚 ” 之 一 . 历 史 悠 久 。 它 的 产 四 生 和 发 展 是 与 中 华 民 族 的 文 明 进 步 相 适 应 的 . 其 所 具 有 北 宋 唐 积 《 州 砚 谱 》 记 载 , “ 源 砚 在 唐 开 元 中 ,猎 歙 婺 人 叶 氏 逐 兽 至 长 城 里 , 见 叠 石 如 城 垒 状 , 莹 洁 可 爱 . 因
范 .被 誉 为 文 房 四 宝 之 冠 . 历 来 备 受 文 人 墨 客 珍 视 。
歙 砚 作 为 众 多 砚 中 的 一 种 . 同 样 具 有 其 历 史 发 展 地 位 .是 砚 台 历 史 发 展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诗 说 明 。在 唐 代 , 歙 砚 的 石 品 已 经 定 名 ,雕 工 也 非 常 讲
的 砚 文 化 在 我 国 古 老 文 明 史 中具 有 重 要 的 作 用 和 价 值

砚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砚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砚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文人士人的书写情怀和美学追求。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砚台的地位和使用率逐渐下降。

本文将对砚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未来趋势。

一、砚台的发展现状1. 由盛转衰:砚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曾经是文人雅士的必备用品。

然而,随着钢笔、铅笔等现代书写工具的普及和便利,砚台的地位逐渐下降。

许多人已经转而使用方便的钢笔或电子设备进行书写,砚台的使用者越来越少。

2. 保留传统:尽管砚台的使用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区和文化圈子中,砚台仍然得到保留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砚台重新焕发出一定的生机,成为一些文化活动的亮点和研究的对象。

文人雅士和书法爱好者仍然倾向于使用砚台,以体验传统书写的韵味。

二、砚台的未来趋势1. 传统文化复兴: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次复兴的浪潮,砚台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文化机构、书法培训机构等逐渐重视砚台的传承和发展,推动砚台文化的复兴。

这也为砚台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和未来发展的机遇。

2. 创新融合: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砚台也需要进行创新和融合,以扩大其受众群体和使用场景。

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设计的砚台产品,例如可以连接电脑和手机的智能砚台、植物纤维砚台等。

这些创新的设计使砚台具有了更多的功能,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3. 开拓市场:除了传统的书法爱好者,砚台还可以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例如,在旅游和纪念品领域,砚台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物,吸引游客的购买。

同时,还可以将砚台与其他文化元素和产品进行结合,如文房四宝礼盒、文化衍生产品等,进一步提高砚台的市场价值。

4. 跨界合作:砚台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发展离不开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通过与媒体、艺术家、设计师等不同领域的跨界合作,可以将砚台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进行传播和推广。

例如,在电视剧、电影、时尚设计等领域中出现砚台的形象,可以吸引更多人对砚台的关注和了解。

[转载]歙砚的历史沿革

[转载]歙砚的历史沿革

[转载]歙砚的历史沿革歙砚的历史沿革歙砚始于唐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因此我们将款砚的发展分为,起源、兴盛、衰退、复兴四个历史阶段。

(一)起源据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

”以此推算,从唐开元(公元713-741 年)中叶发现采用龙尾石制砚,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继叶氏猎人的发现到“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粗砚)与令,令爱之。

访得匠手斫为砚.由是山下始传。

”(《歙州砚谱》)从此,歙砚的采制在龙尾山一带正式开始启动,并逐渐发展,眉子坑为唐开元时开发。

唐代歙砚的造型端庄大方,实用性强,以箕形砚为代表。

对于歙砚起于唐开元中的定论,则来自于《歙州砚谱》,《歙州砚谱》是目前所发现有关歙砚史料中,为歙砚起源最早的记载,但就砚谱中所说所述的,叶姓猎人在狩猎中偶然发现龙尾石和龙尾石的岩层构造。

这两种现象对照起来看,就会产生唐开元中叶是否属歙砚起源最早年份的疑问?去过龙尾山的人都知道,能用于制砚的龙尾石,尤其是像叶氏所发现“莹洁可爱”的佳石,在山的表层是找不到的,而是出于岩层之中。

这正如元代江光启《送侄济舟售砚序》所云“砚材之在石中,如木根在土中者,先剥去顽石,次得砚材极粗,石之最紧处为浪为丝。

”因此,叶氏发现龙尾石,很可能是在前人开采过的旧坑旁,以次而论,龙尾砚的起源则早于叶氏发现之前。

当然,也不排除地质原因,造成砚石外露的可能,但明代被称为“博物君子”的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又有这样的记载“端溪未行,婺石称首,至今唐砚垂世者,龙尾也。

”至于,端砚的创始年份,清人计楠《石隐砚谈》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此,类推,歙砚的历史就应向前推进,早于唐开元中叶了。

然而,至今仍未发现歙砚的明确起源早于唐开元中叶的史料记载。

因而,不可轻易定论。

综上所述,谨望有心人留意史料,若有新的发现,得意正之。

(二)兴盛南唐(公元937-975年)朝廷委派专人进驻龙尾山,组织开采龙尾石,雕琢为砚,作为朝廷官府专用之品。

初探歙砚雕刻艺术的“繁”与“简”

初探歙砚雕刻艺术的“繁”与“简”

前 言
夏布 素有“ 天 然纤维 之王 ” 的美誉 , 是 纺织 品
中的“ 活化 石” 。我 国夏布 历史悠 久 , 早在 周代 人 们就 已经 以 自然发 酵的方法加 工麻 料。且 夏布 纺 织技 术是 劳 动人 民勤劳智 慧 的结 晶 , 体现 了劳动
人 民精 湛的手工技 艺 以及 生活形 态。在工 业高度
严 重制 约着夏布文化 的传 承发展 ; 最后 , 基 于存在 的三大主要 问题 , 有针 对性地论 述 了应对策略 。 以
强 化 和 延 续 浏 阳夏 布 文 化 , 不 断繁 荣夏 布 的 产 业
块也罢 , 或许不雕为雕 吧。古人云 : “ 笔简乃贵” 。扬州八 怪郑
板桥《 书 画鉴影》 中题 : “ 始 于画竹 , 能少 而不能多 , 既 而能多矣 ,
川 为背景 , 表现“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这一主题 , 要体 现 徽 州历 史与现代 文 明 , 诠释 中国乡村 的和谐 , 显示和 谐文 化理 念, 表 现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 人 与未来 , 以及人 内心世界 的深层 和谐 , 不“ 繁” 就不行 , 但 绝不是繁琐 , 不是 繁缛 , 要“ 繁” 的有度 , 繁而 不乱 , 简繁相济 , 要恰 到好处 。砚作仍 以浅浮雕为 主 , 纹饰 不堆 砌 , 构 图不拼凑 , 砚 堂仍然 占砚 面的五分 之 三。雕 刻越 繁
概括、 凝 练 的雕 刻语言去创 作 , 于砚 内更 好地表现对 象 的实质 , 于砚 外超越 时空( 图1 ) 。
给我 国传统 文化带来 了冲 击和发展机遇 。浏 阳夏 布 在新 时期 的传承 发展 中遇 到 了极 大 的瓶 颈 , 文
化价值 孤 立 、 市场 前 景 暗淡 、 人才 青黄 不 接 等 问 题, 都 深深“ 伤 害” 到夏布的浓郁 文化。所 以, 对于 浏阳夏布 的繁荣 , 需要兼顾传承和发展 , 这 两大事 业应该 同步推 进 , 在相 互 融合 的进 程 中形成 文化

歙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存量

歙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存量

歙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及存量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砚台是必不可少的,而歙砚作为一种名贵的文化宝物,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首先,我们来看歙砚的发展现状。

歙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歙砚在明清两代更是达到了顶峰期,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因此,歙砚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越来越高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歙砚再次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

尤其是一些艺术家、文化学者和收藏家,对歙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的激发,使得传统的歙砚市场再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同时,歙砚的未来趋势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歙砚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歙砚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正在逐渐融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使得歙砚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存量问题。

由于传统的歙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制作周期长,因此歙砚的产量相对较低。

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也有一些商家利用山寨、假冒等手段迅速获利,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歙砚,对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歙砚市场的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推动歙砚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要加强对歙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人们的文化认知和审美水平,从而增加对歙砚的需求。

此外,对于歙砚从业者来说,他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练习,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同时,要注重创新和与时俱进,将传统的砚台制作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开发出更多适应现代人需求的歙砚产品。

总的来说,歙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

歙砚在当代的价值转移和开发策略初探

歙砚在当代的价值转移和开发策略初探
州 特 有 的 区 域 文 化 及 徽 州 传 统 的雕 有序。
因南 唐后 主李煜的推崇 , 视歙砚为 “ 天下 冠”, 并亲 自在歙州设 置 “ 务”, 砚 擢砚 工
李 少 微 为 “ 务 官 ” 这 也 是 中 国砚 台 史 砚 (
现代 以来 , 书写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 文化 与新 文化 消费习惯 的磨合及碰撞 , 使 得歙砚 的使 用价值转 移和创 新开发成 为
艺廊回声lWW L SOD N R E
歙砚 在 当代 的价值 转移和 开 发策 略初探
。朱 岱
【 摘
要】 本文基 于 当代演化视 角审视 了中国工艺美术经典样 式——歙砚 的 当代价值转 移这一命题 , 歙砚 历 史价值形成 的历 从
文化 内涵 价值转移 发展策略
程解析 了歙砚文化的 内涵构成 , 同时立足 于当代社会的价值承载前景 , 出了促进歙砚 文化 当代化的若干策略。 提 【 关键词 】 歙砚
多 如 繁 星 , 一 步 凸 显 了 歙 砚 在 中 国 文 化 进 史 上 的独 特 地 位 。 二 、 砚 在 当代 的价 值 转 移 歙
不同, 形成期间被液化或挤压成摺 、 浸染 、
乳油 、 细脉等状 ( 这些天然纹理式样 , 为 成
歙石 石 品 命名 的根 据 ) 随 着 地壳 变 动 , 。 原
歙砚 文化 应 该 分 为 三个 层 面认 知 :
第一层面是地质文化 。歙砚形成有它 自身的特定条件 , 它属 于 “ 江南古陆 ”, 形 成于震 旦纪( 今约 十亿 年) 距 以前 。 亘古 以 来 , 次造 山运动 、 历 海侵海退 , 古陆沿岸沉 积成海相泥砂质地层 ( 主耍成份为石英 、
始生物遗骸 ) ,特殊 的地层在海水里固结

歙砚发展与其文化背景关系浅析

歙砚发展与其文化背景关系浅析

歙砚发展与其文化背景关系浅析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2008级王昭蔚指导教师刘瑜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

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关系Abstract :She Ya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equal popular with Duan Yan in the history of inkston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heYan as long as 1200 years, we can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SheYan’s background have inseparable links, its develo pment track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China culture as a whole, which can be seen as Chinese feud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iniature.Key words:SheY an ; development; culture background ; relationship歙砚,又称龙尾砚,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尤以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是歙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称谓之所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歙砚发展历程及其盛衰原因初探社会与历史学院博物馆学 2008级王昭蔚指导教师刘瑜摘要:歙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在砚史上与端砚齐名。

歙砚的发展历程、各朝代的艺术造型以及所雕刻图案的纹样题材,都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的发展轨迹符合了中国封建整体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缩影,对其盛衰原因的分析,可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歙砚;发展历程;盛衰;原因Abstract :She Yan i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ink stones in ancient China. Which is equal popular with Duan Yan in the history of ink ston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She Yan as long as 1200 years, we can indic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She Y an’s background have inseparable links, its development track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China culture as a whole, which can be seen as Chinese feud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miniature.Key words:She Yan ; development; prosperous and decline ; causes砚台是一种文化产品,它的风格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传达和表示着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

而砚的发展历程、砚的形制以及砚台雕刻的图案题材,都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歙砚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享有“龙尾石砚①冠天下”的美誉。

因此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明清的发展历程,毫无疑问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反映出中国封建文化的整体发展轨迹,成为了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①龙尾砚:即歙砚,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棣歙州,物以州名,故又称歙砚。

详见百度百科。

/view/79486.htm一、歙砚的兴起——唐代(一)歙砚的兴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其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图1:箕形歙砚历史。

宋代唐积的《歙州砚谱》①中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访得匠手制为砚,由是山下始传。

”这段话说的是唐开元年间,一个姓叶的猎人在打猎时偶然发现歙砚的石材,后将这些歙石制成砚台,歙砚由此便慢慢流传开来。

这也是史料记载的关于歙砚最初的资料。

这块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

(图1)②唐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一文中已把端砚③、歙砚、洮砚④、澄泥砚⑤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唐咸通年间,文学家李山甫有赞歙砚诗:“追琢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

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帝值千金”。

⑥从这首诗说明,在唐代,歙砚的石品已经定名,雕工也非常讲究。

(二)兴起原因仔细研究歙砚产生发展的过程,再与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与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①《歙州砚谱》:宋唐积所著,成书于大宋治平丙午岁重九日。

是目前可看到的歙砚方面最早的古文献专著。

②图1:箕形歙砚,唐,长20cm,高3.5cm。

底两足,砚首呈圆状。

1976年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墓出土,安徽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bbs/③端砚:出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雕刻精美。

研墨不滞,发墨快,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

/view/47414.htm④洮河砚:产于甘肃南部洮河中游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中。

色泽美观典雅,以绿色为代表。

发墨快不伤笔毫,砚形繁多,雕刻精细,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

/view/247057.htm⑤澄泥砚:使用澄洗过的细泥作为原料,再用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

因烧制过程及时间不同,颜色多样。

其质地细腻,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

雕刻注重图案,讲究造型。

其产地莫衷一是,有河南、山东、山西之说。

/view/51501.htm⑥此诗为唐代李山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古石砚》歙砚在唐朝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歙砚在大盛于唐代,与歙石的品质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据现代地质学家的考证,歙石地质年代约属前震旦纪①,距今13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平均硬度约3.5-4°,在四大名砚中是最高的。

歙石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结构,定向排列,还含有石英、绿泥石以及少量的锆石、正长石、高岭石和斑铜矿等。

粒子多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厘米之间,这些特质,造就了歙石看似平滑而暗藏锋芒,但墨出来的墨汁稠密而润滑的特点,②便是使这种石材为最合适的砚材,深受文人、书法家所喜爱。

第二、自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书写革命兴起后,书写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发展起来。

书写所需笔砚纸墨越来越具艺术追求的魅力,书写材料的品种也随着其艺术地位的提高越来越细化。

比如毛笔有狼毫笔、羊毫笔、七紫三羊③笔等,纸有宣纸、洛纸等。

到了文化昌盛的唐代,书写材料的品种样式更加绚烂多彩。

这种背景下,歙砚的产生便有了可能。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最高峰,而开元年间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使得大类文化典籍有了传播的需要,对书写材料的质量、品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笔砚等书写材料的发展便有了空间。

第四、政府对文化的大力倡导以及对书写材料的持续支持,为书写材料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的推广,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也扩大了文化的社会范围,扩大了市场需求。

笔砚市场的激烈竞争催生了歙砚的产生,历代皇帝对文化创新的鼓励、对书写文具的反复挑选也为文具的社会地位做了引导。

第五、大唐经济物质的富裕与文化的审美取向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底蕴与消费市场。

大唐历经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与开元盛世,物质积累逐渐深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为了显示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对各类用品日显挑剔,歙砚作为地方特产且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便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奢侈性,极大迎合了各类贵族的炫耀心理。

唐代文化的审美取向也是促成歙砚产生的重要原因,大唐盛世开阔无垠的世界视野,融合包罗的①震旦纪: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view/135982.htm②张莹.歙砚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8 (3).③七紫三羊:毛笔的一种,即紫毫七成,羊毫三成。

一般笔尖用紫毫,笔头表面围以羊毫,适合写小楷。

详见百度百科。

/view/375268.htm文化气度,璀璨绚烂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把具有艺术欣赏性的物事推向艺术审美的极致,而歙砚的取材艰难、工艺繁复却又经久耐用,审美性强符合了追求砚台艺术极致的理念,所以歙砚有了独立的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审美空间。

第六、大唐社会个性主观愿望的表达,也是歙砚成名的重要因素。

大唐盛世在海纳百川的吸收各类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倡个性解放。

在诸多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表达个性艺术的著作与个人,这也为歙砚的产生提供了主观基础。

二、歙砚最辉煌时期——五代五代时期,虽然社会混乱,连年征战不断,民不聊生,但是歙砚的发展与辉煌却并不因战乱而有所止步,相反,五代时期,尤其是南唐的后唐,成为了歙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一) 歙砚始成御用品南唐时期,歙州官员将龙尾石砚献给了中宗李璟①,李璟好诗文翰墨,他见了歙州官员呈献的龙尾砚石色青黛、石质坚韧,纹理缜密,温润莹洁,润而不滑,细腻如肌肤,扣之如金声,发墨如油,并且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因此十分喜爱。

于是就任命凿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督办开采歙砚石的事情,并让石工向其学习雕砚技术。

②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

这便是一块五代时期比较典型的龙尾砚。

(图2)③①中宗李璟: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二代君王,庙号元宗。

政治上并不英明,但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②胡中泰.歙砚发展史[EB/OL].江西工艺美术馆,/_d271274133.htm?c=1006/2011-04-12 ③图2:龙尾箕形抄手砚,五代时期,图片来源:/bbs/图2: 五代 龙尾箕形抄手砚到后主李煜①时,更是在歙州设立制砚作坊,专门生产歙砚。

并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②、澄心堂纸③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后,其声名大振,誉满天下,歙砚的制作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兴盛原因分析歙砚能在五代这个战乱的时代一跃而成为御用品,不可否认肯定与歙砚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另外与皇帝本人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上等龙尾砚多产于水中,石色以黑色和青灰色为主,具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顾名思义也就是歙石石质坚韧,温润莹洁,细柔如肤,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

这些特点都是其它砚石所不能比的。

另外歙石绝大多数都有内在的纹理,并且形态多种,看起来清新、秀逸,美妙异常。

比如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鱼子、刷丝、锦蹙等。

而且每种纹理又各有区别,这更加使歙砚成为了不可多得之物。

其次,众所周知后唐的两位皇帝李璟和李煜都好诗文翰墨,尤其是李煜,更是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使得对所使用的文房物品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歙砚被呈献给皇帝,得到了皇帝的喜欢与欣赏,并专门下令开采龙尾石,为皇室生产御用品,这就更提高了歙砚的身价。

皇帝对待歙砚的态度,也影响着达官贵族对歙砚的态度,那些文人大夫对歙砚的使用与收藏也就更加促进了歙砚的发展。

三、歙砚在宋代的兴盛与衰退(一)歙砚在宋的发展①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璟之子,961年-975年在位,史称李后主。

与其父一样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被称为“千古词帝”。

/view/2511.htm②李廷圭墨:李廷圭,“徽墨”的宗师、发明者。

徽墨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因后主李煜酷爱书法绘画,令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于是“奚”氏变为“李”氏,李廷圭遂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其所制之墨成为“李廷圭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