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业土地用途行为的司法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8.10.23•【文号】法发〔2018〕19号•【施行日期】2018.10.23•【效力等级】司法政务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的通知法发〔2018〕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我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现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和《意见》精神,自觉承担人民法院肩负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切实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作出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但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督察执法情况看,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绿、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变用途造成耕作层破坏,违法违规建设占用耕地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各地要结合遥感监测和国土变更调查,全面掌握本区域内永久基本农田利用状况。
1.永久基本农田现状种植粮食作物的,继续保持不变;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明确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范围,现状种植棉、油、糖、蔬菜等非粮食作物的,可以维持不变,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种粮补贴有关政策引导向种植粮食作物调整。
种植粮食作物的情形包括在耕地上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和符合国土调查的耕地认定标准,采取粮食与非粮食作物间作、轮作、套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2.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
二、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为一般耕地。
各地要认真执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关于“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规定。
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且不造成耕地地类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度种植其他农作物。
1.不得在一般耕地上挖湖造景、种植草皮。
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及刑法有关条文立法解释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三)及刑法有关条文立法解释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二)释义为了惩治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的犯罪,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将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修改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释义]本修正案是对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属于相对短缺的资源。
因此我国对于土地的审批、使用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未经依法批准而占用土地,违反土地用途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行为,均属于土地违法行为,依法应予纠正并予以行政处罚。
同时我国刑法也将一些严重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如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非法占用耕地罪、第四百一十条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根据1997年刑法的规定,只有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的行为才构成犯罪,对于非法占用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的行为并没有规定为犯罪。
当时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耕地资源尤其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4。
实践中一些地方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非法占用耕地用于基本建设的情况非常严重,耕地减少速度过快,如果不加以特殊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将无法保证。
相对而言,由于林地等其他农用地位置往往并不适于搞基本建设,因此当时非法占用并大量毁坏的问题还不是太突出。
同时从刑法对破坏林业资源犯罪的规定来看,保护还是比较充分的,如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的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三百四十五条的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以及在林区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第四百零七条的违法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罪等。
这样,虽然刑法没有规定非法占用林地等其他农用地改作他用的犯罪,但实际上实践中大多数非法占用林地并改作他用,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是可以分别按照上述犯罪处理的。
在刑法执行过程中,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以及一些地方反映,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破坏森林资源的情况,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问题。
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数量较大的标准

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数量较大的标准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数量较大的标准1. 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不仅损害了农业生产,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社会和谐。
加大对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查处力度,对于维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2. 何为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是指未经审批或超越批准范围占用农用地用于非农业生产或建设的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私搭乱建、违法建房、非法转作他用等情况。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3. 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数量较大的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于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数量较大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非法占用土地面积较大;二是非法占用土地的影响范围较广。
对于前者,通常认为超过一定面积(比如1000平方米)的非法占用行为就可以被认定为数量较大;对于后者,如果非法占用行为对周边的农田或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会被认定为数量较大。
4. 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危害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行为给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危害。
这些行为影响了农业用地的减少,破坏了农田土壤,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化,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这些行为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5. 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查处措施针对非法占用其他农用地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进行查处。
建立健全非法占用土地的监测和巡查机制,加强对农村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严格规范农村用地管理行为,加大对非法占用行为的打击力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对于非法占用行为给农民利益造成损失的,要进行公平合理的赔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浅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及其立法反思

国土资源 L AND &RESOURCES47间分布来看,耕地减范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过加层、扩建、增资等方式提高土少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经济开一是切实转变“摊大饼”的发地利用率。
发区、各乡镇产业平台以及09省展思路。
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二是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共同道、杭宁高速、宁杭高铁沿线。
耕合评价,根据企业亩均税收、亩均责任机制。
坚持统筹规划、先建备地增长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以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补、占优补优,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远离乡镇、产业平台中心的行政值、单位排污工业增加值、单位电理。
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避让优村。
这说明,德清县耕地变化的空耗税收等标准,对企业进行综合排质耕地,做到占水田补水田。
划定永间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名,实行差别化优惠政策。
实施产久性基本农田工作,健全耕地后期管联系。
业用地差别化弹性管理,根据产业护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类别和产业导向,建立差别化供地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严格执行方式、差别化年限管理、差别化地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和再利用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价供应等产业用地差别化管理机作,对建设占用耕地一律执行表土剥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将成为制约制。
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对离再利用,并将表土运到指定堆放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在新时建设用地利用及产出强度明显低于进行堆放,做到现剥现利用、剥离临期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需要我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的土地,通时堆放、堆放再利用。
们转变日常管理方式和构建科学规四、建议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自410条)。
其中日常土地管理中最为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然资源,鉴于我国人多常见的就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适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土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实行的是最用,以下对该罪作简要分析。
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与之相适金。
”刑法当时规定的着眼点在于应,我国刑法中对一些严重影响土保护耕地资源,对于其他的土地类地管理秩序的土地违法行为也予以型并没有涉及。
林业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要点

林业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要点林业鉴定是笔者对有关林业方面各种司法鉴定的简称,是指司法鉴定人运用广泛、系统的林业科学知识,采用科学准确的鉴定方法,对损害森林资源的行为做出定性定量的判定。
林业鉴定主要包括动植物的定性定量鉴定,森林资源的司法鉴定,以及森林火灾的司法鉴定,包括起火点、火灾成因、森林火灾的面积(含成灾面积和过火面积)、火灾迹地等调查。
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社会对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状况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人们对林业的经营也日益重视,各类林业经营主体按照司法程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林业方面的诉讼案件不断增多,对林业领域司法鉴定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广泛。
林业案件的司法鉴定较之其他司法鉴定,规范性较差。
实践中,各地对司法鉴定执行有不同的标准,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严重地影响了案件的办理质量和司法公正。
第一部分:该类鉴定意见适用案件的主要法律规定《刑法》(节选)第三百四十二条【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三百四十四条【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违反国家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及其制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三百四十五条【盗伐林木罪】盗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量特别巨大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滥伐林木罪】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量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土地承包法司法解释

20053291346200591145148200591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默认分类 2008-11-18 20:31 阅读559 评论0字号:大中小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2007年11月29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国人大网日期:2008-05-27浏览字号: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适用本实施办法。
草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按照《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其所属的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林业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并明确承担具体管理职能的机构和岗位。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
第四条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条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农村土地,承包期为国家规定的法定期限;中途承包的期限为法定期限的剩余期限。
承包期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第六条发包方是指依法所有农村土地或者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指户籍在当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农村土地。
第七条发包方应当依法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
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
没有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或者承包合同违背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补签或者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司法适用

赔 偿 问 题 , 土 地 行 政 管 理 问题 ; 从 大 的 方 面 来 讲 , 农 用 地 以 发 挥 生 态
价 值 为 主 ,从 利 益 角 度 看 , 种 生 这 态 价 值 对 于 人 类 社 会 而 言 ,是 公 共 生 态 利 益 。 “ 果 说 粮 食 上 可 以通 如 过 进 口等 途 径 来 予 以保 障 的 话 , 那 么 , 何 一 国 的 生 态 安 全 只 能 自给 任 自足 ,是 不 可 能通 过 进 口 等 方 式 解 决 和 弥 补 的 ”,这 决 定 了无 论 从 粮 食 安 全 还 是 生态 安 全 角 度 看 , 非 法 占用 农 用 地 罪 都 应 纳 入 危 害 公 共 安 全 罪 ,因 此 , 笔 者 认 为 , 非 法 占用 农 用 地 罪 不 仅 仅 是 “ 害 社 会 管 理 妨 秩序 ” 它危 害 的还应 是“ , 公共 安全 ” , 区 分 的 目的 就 在 于 危 害 公 共 安 全 的 犯 罪 在 社 会 危 害 性 上 要 重 于 妨 害 社 会 管 理 秩 序 的 犯 罪 , 也 就 是 说 ,在 认 定此类 犯罪 尤其 是 定罪 、量 刑上 , 需 要认 真把 握 。 ( ) 法 占用农 用地 罪的对 象 二 非 该 罪 的 对 象 是 农 用 地 , 但 足 实
非 法 占用 农 用 地 罪 在 司法 适 用 践 中农 用 地 的含 义 和 范 围 不 易把 握 。 刑 法 修 正 案 ( ) 将 第 3 2 修 正 二 4条 中较 难 认 定 , 尤 其 是 随 着 新 情 况 的 违 不 断 出 现 ,立 法 原 有 的诸 如 犯 罪 对 为 “ 反 土 地 管 理 法 规 ,非 法 占用 耕 地 、 林 地 等 农 用 地 , 改 变 被 占用 象 和 客 观 方 面 的规 定 、犯 罪 结 果 情 节 的规 定 等 等 , 出 现 了与 现 实 不 相 土 地 用 途 ,数 量 较 大 ,造 成 耕 地 、 适 应 的情 况 , 因 此 有 必 要 对 该 罪 进 林 地 等 农 用 地 大 量 毁坏 的 ,处 五 年 行 研 究 , 总 结 积 累 经 验 ,有 力 的 打 以下 有 期 徒 刑 或 者 拘 役 , 并 处 或 者 单 处 罚 金 。 ”这 里 用 了一 个 等 字 , 击 与惩 罚犯 罪 。 非法 占用农用地 的罪 状分析 ( ) 法 占用农 用地 罪的客体 一 非 刑 法 将 非 法 占用 农 地 社 所 有 权 和 对 土 地 的 管 理 秩 序 。 但 在 审 查起诉 过程 中却存 在这 样 的 问题 : 犯 罪 客 体 应 最 直 接 反 映 出 的 是 社 会 危害 性,从小的方面 来看,非法 占 用 农 用 地 涉 及 生 态 恢 复 问题 、 民事
最高法院强调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无效

保依法维护农村 土地管理制度落到 实处 , 最高法院近 日对外发布 的《 关
于 为 推 进 农 村 改革 发 展 提供 司 法 保
保 障等 , 为认定 征地行 为合 法性 作
的 重 要 依据 ” 。
租赁纠纷 , 集体 土 地 收益 纠纷 等 。
“ 类 案 件 越 来 越 多 地 表 现 为 群 众 这 诉 讼 , 仅 牵 涉 到农 民利 益 , 牵 涉 不 也 到 政 府 和 企 业 利 益 , 本 特 点 是 政 基
院对 改变 土地集体 所有性 质 、 变 改
土 地 用 途 、 害 农 民 土 地 承 包 权 益 损 的 流转 行 为 , 要依 法确 认 无 效 。 ”
策性 强 、 涉及 面广 、 敏感度 高 、 处理
难 度 大 。 ”
《 干意 见》 若 规定 , 以股 份合作
形 式 流 转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的 , 着 要
倪 寿 明 强 调 ,人 民 法 院 将 以维 “ 护 农 民土 地 承包 经 营 各 项 权 益 和 保 持 土 地 承 包 关 系稳 定 和 长 久 不 变 为
重 审查 入股 行 为 是 否符 合 农 民 意
愿 , 防 因 股 份 合 作 导 致 农 民 丧 失 严 土地 承包 经 营 权 。 按 照 法 律 规 定 的 征地 用途 和 目的 ,将 是 否 按 照 同地 “
工作指导I
錾一 一 . 藏 箭
.
本刊 讯
据 新华 社报 道 : 为确
同价原则 , 及时 足额对农 村集 体组 织 和农 民予 以合理补 偿 , 将是 否解
决 好被征 地农 民就业 、纷 , 土 地 补偿 费分 配纠纷 , 土地经 营权侵 权 纠纷 , 土地使 用权 转让纠纷 , 土地
342,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定罪与量刑【裁判依据】

342,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定罪与量刑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定罪与量刑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规定于刑法第342条,系经2001年8月3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二修改,条文如下:第三百四十二条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罪的定罪量刑要点:一、犯罪构成要件需要注意,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5个要素,这5个要素必须同时符合,即:1.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2. 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3. 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4. 数量较大,5. 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二、违反土地管理法规2001年8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的解释》:刑法第二百二十八条、第三百四十二条、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
三、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本罪中的“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原。
此处4项构成要素均由相应的司法解释规定,请查阅文后所附法律依据。
四、单位犯罪本罪的单位犯罪定罪量刑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相同。
五、不认为犯罪的情况2011年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违法建房出售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一、你院请示的在农村宅基地、责任田上违法建房出售如何处理的问题,涉及面广,法律、政策性强。
据了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政策意见和处理办法,在相关文件出台前,不宜以犯罪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从来函反映的情况看,此类案件在你省部分地区发案较多。
案件处理更应当十分慎重。
要积极争取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效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做好案件处理的善后工作,确保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法律依据20010831 刑法(刑法修正案二修改)第三百四十二条【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依据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依据、时限、流程一、行政处罚依据(一)非法占用土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超过批准的数量占用土地,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非法占用土地每平方米30元以下。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二)破坏耕地保护——破坏耕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或者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耕地开垦费的2倍以下。
——拒不履行复垦义务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缴纳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可以处以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的,罚款额为土地复垦费的2倍以下。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04.12.27•【字号】•【施行日期】2005.01.01•【效力等级】地方司法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判机关正文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农村土地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2004年12月27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2次会议通过)为正确审理涉及农村土地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发法》、(以下简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妇女权益保障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意见。
一、受理范围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承包地被依法征收、占用的,承包方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因此,对村民因土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支付和分配引起的纠纷,人民法院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对村民因涉及征地行为及补偿标准引起的纠纷,不属民事案件受理范围。
为了规范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涉及土地承包纠纷以及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应以合同为基础,没有合同的暂不受理。
对于当事人要求确认承包地四至纠纷,要求确认村民会议经过民主议定程序确定的承包方案无效纠纷以及要求落实家庭承包政策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因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行为,不属民事案件受理范围。
二、在土地补偿、安置费用支付和分配及与土地承包相关的案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
在处理土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支付和分配及与土地承包相关的案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认,一般应以依法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户籍为基本原则,依法取得包括自然取得(出生取得)和法定取得(因婚姻、收养、遗赠抚养协议、行政命令等取得)。
同时兼顾在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生产、生活或者离开后又没有取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形。
霸占集体土地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集体土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然而,近年来,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采取非法手段霸占集体土地,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农民的权益。
为了规范土地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阐述霸占集体土地的法律规定。
二、集体土地的概念1. 定义:集体土地是指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
2. 特征:集体土地具有以下特征:(1)所有权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使用权归农民集体;(3)土地用途以农业为主,可依法转为非农业用途;(4)土地权益受到法律保护。
三、霸占集体土地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2)第三十九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土地。
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土地,恢复原状,并处以罚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1)第二十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流转,但不得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2)第三十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侵占、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第二百四十一条: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改变被占用土地用途,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第二百四十二条: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土地,数量较大,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第二十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第二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如何认定霸占集体土地的行为1. 非法转让土地:未经批准,擅自将集体土地转让给他人使用。
山东法院发布8起耕地保护典型行政案例

山东法院发布8起耕地保护典型行政案例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3.07.15•【分类】其他正文山东法院发布8起耕地保护典型行政案例一、某区人民检察院诉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未代为履行复垦治理职责案(一)基本案情2012年至2015年4月,郭某未经依法批准,多次擅自在耕地上挖土,破坏的土地面积占地40.6亩,形成的大坑最深达3米,有34.2亩耕地的种植条件已被严重破坏。
2015年9月,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郭某于15日内整理取土破坏的土地,恢复原耕种条件;按照耕地开垦费每亩1680元的处罚标准,罚款574534.8元。
该行政处罚履行期限届满后,郭某未主动履行。
2018年9月,某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被损坏的土地至今未恢复种植条件,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存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形,向其发出检察建议书。
郭某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因身体原因无能力对已毁坏土地进行整治、复垦,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亦未代为履行复垦治理职责。
某区人民检察院遂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二)裁判结果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郭某因犯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被判处刑罚,但被破坏土地未得到全面修复治理,未恢复种植条件,并对周边公共安全产生危害,社会公共利益持续遭受侵害。
被告作为地方土地资源保护和整治行政主管部门,在郭某长期未对被破坏土地进行修复治理,社会公共利益持续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应代为履行被破坏土地恢复治理责任或者委托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恢复治理责任,以使被破坏的土地尽快得以恢复。
遂判决某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判决生效后一年内对被破坏的土地代为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为恢复治理完毕。
(三)典型意义本案是一起涉耕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该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而导致公共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甘肃法律服务网作者:2007-7-1 10:28:01 第1605位浏览者(2004年12月20日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8次会议通过)为了正确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相关法律、政策,结合我市法院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审判实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关于诉讼主体及诉讼请求问题1、在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往往会形成集团诉讼。
在审理这些诉讼中,各级法院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九条至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审理。
在审理中,各级法院应贯彻以下审判原则:(1)在受理上,应切实保障诉讼代表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其行使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
(2)在处理上,应慎重处理,积极协调,多做调解工作。
(3)在审判效果上,应注重集体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的平衡。
2、村民仅以违反民主程序,而要求确认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对外签订的全部的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无效的案件,因没有针对特定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起诉的有关规定,应裁定驳回其起诉。
3、村基层组织对外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租赁)合同纠纷或其他债权债务纠纷,应以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参加诉讼。
(1)村民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第五条的规定,享有管理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的权利,其可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
(2)村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村经济合作社及村办企业等多种形式。
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村集体经济的代表,可作为独立的诉讼主体参加诉讼。
村办企业对外发生纠纷,领取营业执照的,可作为诉讼主体;未领取营业执照的,其开办单位为诉讼主体;开办单位亦未领取营业执照的,以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为诉讼主体。
界定非法占用林地的客观行为

类犯罪手法以规避刑事责任的追究 , 因此《 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审理破 坏 林地 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第 3 项 明确 ) 规定 , 行为人同时非法 占用并毁坏两种不同种类的林地 , 如防护林和其 他 林 地 , 数 量 只 要 达 到 了相 应 规 定 的 定 罪 量 刑标 准 ( 5亩 和 l 其 如 O亩 ) 0 I即 . 的 即构 应 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三 《 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 , 违反土地管理法规, 非 的 5 %以¨ ( 25亩 和 5亩 ) , 成 犯 罪 , 当追 究 行 为 人 的刑 事 法 占用耕地 、 林地等农用地 , 改变被 占川土地 途 , 数量较大, 造成耕地 、 责任。第 4 项 明确规定 , ) 行为人同时破坏两种不同种类的林地 , 只有其 中一种林地的数量超过 了 5 %以上( 0 如防护林 4亩或其他林地 8亩)但 , 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的构成非法 占用农 地罪。 两种不同种类 的林地数量合计 已经达到 了 5 %以上的该 种林地 的定罪 0 1 本罪行为客观上反映为非法 占用林地 , 改变被 占用林地用途 隹( 亩 合计 5亩林地 , 达到防护林 5 这种行为由两种具体的行为组成, 一是手段行为 , 即非法 占用林地 , 数量标 7 如防护林 4亩和其他林地 1 , 所谓“ 非法 占用林地” 是指未经法定程序审批 、 汜、 登 核发证书 、 确认林地 亩的定罪标准 ; 防护林 2亩和其他林地 8亩 , 合计 1 0亩林地 , 达到其他 使用权而 占用林地 的行为,非法 占用林地的行为通 常表现为 三种形式 : 林地 1 亩的定罪标准 ) , 0 的 即构成犯罪 , 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据 应 笔者认为 , 以后在查处破坏林地案件时 , 以参照《 可 最高人 民法院关 I 未 经批 准 占用 林 地 , 未 经 国 家 土 地 管 理 机 关 审 核 , 报 经 人 民政 府 此 , ) 即 并 批准, 而擅 自占用林地 ; ) 2 超过批 准的数量 占用林地 , 即少批 多 占林地 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 执行。 的, 中一部分林 地的占用经过合法批 准, 其 一部 分林地 的占用则 未经批 22 如 何理 解 毁 坏 程度 . 准; ) 3 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林地 , 主要是 以提供虚假文件 、 谎报用 司法实务 中, 面临一个问题, 还 即如何认 定“ 造成林 地大量毁坏 ” 司 “ , 建 途或借用 、 盗用他人 的名义申请等欺骗手段取得批准手续而占用林地 。 法解释认 为,造成林地大量毁坏”指在非法 占用的林地上实施建窑 、 二 是 目的行 为 , 改变 被 占用林 地 用 途 , 谓 “ 变 被 占用 林地 用 途 ” 是 坟 、 即 所 改 , 建房 、 挖沙 、 采石 、 采矿 、 取土 、 种植农作物 、 放或排泄废弃物等行为 堆 指改变林地的用途而作其他方面使用。 或者进行 其他非林业生产 、 建设 , 造成林地 的原有植 被或林业种植条件 1 如何界定林地 . I 严 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笔者认为所谓“ 成林地大量毁坏” 主要是指 造 , 首 先 , 是 指 一 切 长有 树 木 的 土地 , 括 密林 、 林 、 木林 等 。 林地 包 疏 灌 有 将林地改作他用 , 使林地的原有植被或林业种植条件受到严重毁坏或者 严重污染。 如造成林地种植层被破坏 、 种植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 , 以及沙 时也包括完全无林 , 但以前 曾有林而现在未作他用 的土地在内。 盐渍化 、 水土流失无法继续种植林木等情况。 其次 , 林地的郁 闭度一般要求达到 1%以上, 0 如果属 于零 星种植或 化 、 者树木的郁 闭度小于 1%, 0 则不是林地 ; 如果其问种植 的是农作物 , 应认 23 非 法 占用 数 量 和毁 坏 程 度 是选 择 关 系 还 是 并列 关 系 . 定为耕地, 没有种植农作物的属 于林地。 对“ 非法 占用林地地 , 改变被 占用林地用途 , 数量较大 ” 造成大量 与“ 1 如何 界 定 非 法 占用 林 地行 为 . 2 林地毁坏 ” 是何种关系, 笔者认为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两个要件缺一不 “ 是量化结果 , 造 而“ 首先 , 非法 占用行为首先表现为行 为的行政违法性 , 即行为是对有 可 。两者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 ,数量较 大” 关 森林 法 规 禁 止性 规 范 的违 反 。基 本 上 可 以归 纳 为 两 种 : 是 行 为 人 对 成林地大量毁坏 ” 一 是状态结果。量化结果必须 达到状态结果后才能构成 林地拥有合法使用权 , 但非法改变 了被占用林地的法定用途 。二是行为 本 罪。 也就是说 , 我们应把一般的结果 同刑法上的危害结果区别开来。 因 人对林地本身就没有使用权而 占用 ,并且改变 了被 占用林地的法定用 为具备 l该量化结果 , 『 不一定对林地进行破坏 , 相反 可能会善待而不改 途 。这 种 现 象 比较 普 遍 和典 型 。 变其用途 , 不破坏种植条件 ; 或者改变用途 而不造成林地大量毁坏 , 此时 其次 , 违反森林 法规的行为超 出行政处罚 的范围, 具有 严重 的社会 改变的可能是林 地权属等法律关系 , 而对林地本身并一定不利 , 所以刑 危害性 , 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的程度。这种行政犯的成立与否关键 法此时不宜介入。“ 已达 量化结果必须达到状态结果后才能构成本罪。 这是 ” 取决于改变被 占用林地用途的数量和毁坏程度 。 罪刑法定原则在本罪中的体现和运用 。 2 本 罪 属 于 结果 犯 , 本 罪 必 须具 备 占用 林地 数 量 较 大 , 构成 造成 林地 大 24 本罪是实害犯还是危险犯 . 量 毁 坏 的 法定 结 果 要件 根据 《 刑法 》 司法解 释》 达到非法 占用林 地的犯 罪标准 , 和《 , 必须是 其 中“ 占用林地数量较大” 是指非法 占用林地超 出正常批准 占用标 非法 占用的数量 和毁坏的数量同时具备 , 两者缺一不可。非法占用 和毁 准较多的情形 , 所谓“ 造成林 地大量毁坏” 主要是指将林地改作他用 , 使 坏 在法律上是两个概念 , 非法 占用 的定义 比较宽 , 只要是未经批准或者 林地的种植条件受到严重的破坏 , 而难以恢复的情形 , 如造成林 地种植 是 采 取 欺 骗 手段 骗 取 批 准 占用 了林 地 ,就 可 以认 定 为 非 法 占用 林 地 ; 而 层被破坏 , 种植功 能或部 分丧失 , 本罪法定结果情 节有 二 : 一是量 化结 且 , 对林地的 占有必须是“ 数量较大” 的行为 , 数量较大 ” 如“ 是非法 占用 果 , 占用 林 地 数 量较 大 ; 是状 态 结 果 和 危 险结 果 , 即 二 即造 成 林地 大 量毁 并毁坏防护林地 、 特种用途林地数量分别或者合计达到五亩以上或者非 坏。 法 占用并毁坏其 他林地 数量达到十亩以上 ;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破 21 如 何理 解 非 法 占用 林 地数 量 . 坏林地资源刑事 案件具 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 》 第一条将 其规定为“ 林地 《 最高人 民法院关 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大量毁坏” 即指行 为人非法占用林地 , , 改变被占用林地 用途 , 在非法 占 问题的解释》 第一 条规定 : ……“ ) 1非法 占用并毁坏防护林地 、 特种用途 用的林地上实施建窑 、 建坟 、 建房 、 挖沙 、 采石 、 采矿 、 土 、 取 种植农作物 、 林地数量分别或者合计达到五亩 以上; 非法 r用并 毁坏其他林地数量 堆 放或排泄废弃物等行 为或者进行其他非林业生产 、 2) I i 建设 , 造成林地 的 达到十亩以上 ; ) 3 非法 占用并毁坏本条第 1 项 、 2 项规定的林 地 , ) 第 ) 数 原有植被或林业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由此可见 , 在刑法 中, 量分别达到相应规定的数量标准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非法 占用并毁坏 非法 占用林地是结果犯 , 4) 即实害犯 , 而非危险犯。 笔者认为非法 占用林地 本条第 1项 、 2 项规定 的林地 , 中一项数量达到相应规定的数量标 作 为实害犯是不科学的 , ) 第 ) 其 应是危险犯 , 闪为林地毁坏 的结果在短期 内往 准 的百 分 之 五 十以 上 , 两 项 数 量合 计 达 到 该项 规 定 的 数星 标 准 。 在 司 往难以认定 , 且 ” ��
非法占用耕地罪

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占用耕地罪,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
客体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
非法占用耕地是指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登记、核发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而占用耕地的行为。
非法占有耕地行为通常表现为:其一,未经批准占用耕地,即未经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审理,并报经人民政府批准,擅自占用耕地的;其二,少批多占耕地的,即部分耕地的占用是经过合法批准的,但超过批准的数量且多占耕地的数量较大的;其三,骗取批准而占用耕地的,主要是以提供虚假文件、谎报用途或借用、盗用他人的名义申请等欺骗手段取得批准手续而占用耕地,且数量较大的。
改作他用是指改变耕地的种植用途而作其他方面使用,诸如开办企业、建造住宅、筑路、采石、采矿、采土、采河,倾倒废物等。
非法占用耕地数量较大且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结果的,是非法占用耕地罪的必备要件。
至于数量较大的具体标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根据《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征用或使用所作的详细规定: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项、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项的,由国务院批准;征用上述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如果违反上述有关土地管理的审批程序或所规定的数量而多征用、使用耕地的行为,就是违反土地管理法的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
司法实践中也可根据当时当地耕地面积的大小、质量优劣的状况等情况综合衡量非法占用耕地的数量是否较大。
“造成耕地大量毁坏”,是指非法占用耕地导致耕地种植功能基本丧失,如造成土地板结、沙化、盐渍化、水土严重流失、土壤肥力消失等。
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自然人非法占用耕地,主要是指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非法占用耕地行为的自然人。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9]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9]15号](https://img.taocdn.com/s3/m/6e05088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1.png)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已于1999年6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6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9年7月8日起施行。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9年6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66次会议通过)法释〔1999〕15号为了正确、及时地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特制定本规定。
一、受理与管辖第一条农业承包合同的当事人因承包合同发生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发包方所属的半数以上村民,以签订承包合同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规定的民主议定原则,或者其所签合同内容违背多数村民意志,损害集体和村民利益为由,以发包方为被告,要求确认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可通知承包方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三条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由承包合同履行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条共同承包人数众多的,应当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共同承包人推选不出代表人的,由人民法院提出代表人名单,要求共同承包人协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共同承包人中指定代表人。
强占他人土地适用法律(2篇)

第1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纠纷案件也随之增多。
其中,强占他人土地的行为尤为突出,严重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强占他人土地的认定、法律责任及维权途径,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强占他人土地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下情形可认定为强占他人土地:1. 非法占用土地:未经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同意,擅自占用他人土地的行为。
2. 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在未取得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
3. 非法转让土地:未经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同意,擅自转让土地的行为。
4. 擅自建设房屋或其他建筑物:在未经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在其土地上建设房屋或其他建筑物。
5. 非法征收、征用土地:未经法定程序,擅自征收、征用他人土地的行为。
二、强占他人土地的法律责任对于强占他人土地的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1. 行政责任: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强占他人土地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责令退还土地、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2. 民事责任:强占他人土地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强占他人土地行为,依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三、维权途径面对强占他人土地的行为,受害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1. 协商解决:与侵权人协商,争取达成和解。
2. 申请仲裁:向土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仲裁机构依法裁决。
3. 提起诉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强占他人土地案件:【案例】某村村民甲拥有一片耕地,后因村集体开发项目,乙公司未经甲同意,在该耕地上建设厂房。
甲发现后,多次与乙公司协商,要求退还土地,但乙公司拒绝。
甲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退还土地并赔偿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注解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日趋活跃,但 由于当前统一和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建立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 情况、新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各类纠纷。其中经常涉及合同中一方改变土地用途,将承 包地用于永久性非农用途,例如将承包地用于采矿等情况、实践中大量存在土地出让给 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承租人并在该土地上建起房屋、厂房,也未获得相关建 筑审批手续。如何准确界定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诉称的挖塘养鱼。原被告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合法有效,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 求。
法院经审理查明:原、被告于2009年4月口头约定,被告承租原告的稻田用于养 鱼,租金为每年1800斤稻谷。被告承租后,即对稻田的田坎进行了加宽、加高,将田边 的小河沟由约1米宽改为约2米宽,并在田边上修建了简易的生产用房。原、被告达成口 头协议后,双方按约履行了协议。2012年1月,原告要求解除合同未果,于同年4月诉 至法院,请求确认原、被告的土地租赁合同无效并判令被告返还耕地 、恢复原状、赔偿 损失。
三、关于改变土地用途行为的司法认定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农经发
[2008]10号)明确:土地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 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就是农地流转只能用于农业生 产,不能用于非农开发和建设。但要注意的是改变土地用途指的是改变其根本用途 ,即 将耕地改为非耕地、将农业用地改为非农业用地的情形,如将农田用于建房或采矿等。 一般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属于改变土地用途。如有的荒山承包合同签订时双方约定用 于种植果树,但承包人后来改种其他作物,对此不宜以其变更土地用途为由轻易解除承 包合同,如确因此给发包方造成损失的,可视情况适当采用增加承包费、赔偿损失等形 式酌情予以调整。如土地流转后确实改变了原土地用途,对土地造成根本性破坏的,发 包方可据此解除合同并要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责任承担方式。
基本案情
原告朱先杰、朱兴民、朱红民诉称:被告承租三原告的土地后,将耕地变成了鱼 塘,改变了土地用途,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原、被告的土地承 包经营合同无效,判令被告返还耕地、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被告邓家民辩称:被告在与原告等多户协商租赁土地时,就明确租赁用途为养鱼。 被告租赁土地后只是对原水田的田坎进行了加固加高,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非原告
改变农业土地用途行为的司法认定
裁判要点
承包方承包土地养鱼后,整治所承包土地的田坎、河沟并修建简易生产用房的行为 没有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发包方以承包方改变土地用途,主张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无效 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法院支持。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案件索引
四川省营山县人民法院(2012)营民初字第718号
一、关于稻田养鱼是否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中将全国土 地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其中农用地又分为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中又包含了养殖水面。国土资发[1999]511号文件规 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但未被破坏耕作层,不作为耕地减少 衡量指标。本案中,被告承租土地后,将耕地改为养殖水面,属于大农业范围,没有改 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裁判结果
四川省营山县人民法院于2012年5月24日作出(2012)营民初字第718号民事判决: 驳回原告朱先杰、朱兴民、朱红民的诉讼请求。宣判后,三原告未提出上诉,判决已经 发生法律效力。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认为,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条 国家保护承包方 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三十二条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 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三十三条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 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四)受让方须 有农业经营能力;(五)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的规定, 原、被告口头约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
二、关于整治田坎、小河沟和修建简易生产用房是否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
号)指出,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其 中包括水产养殖池塘、进排水渠道等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 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仓库用地等。本案 中,田坎、小河沟和简易生产用房均系附属设施用地,被告加宽、加高田坎、整治河沟 和修建简易生产用房的行为并未改变土地用途 。
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双方还按该协议实际履行了三年,因此,该合同合法有效。
农业部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农经发
[2008]10号)明确了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 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就是农地流转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不能 用于非农开发和建设。因此,被告加宽、加高田坎,整治小河沟和修建简易生产用房, 未破坏耕作层,将承租的土地用于养鱼,属于大农业范围,没有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