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
美国的民族政策
美国的民族政策曾信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种族大熔炉。
除了极少数的稀有民族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它就有多少民族。
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人的种族有31个,一百万人以下的种族更多。
除了白人占大多数,印第安土著、黑人、南美洲西语裔、亚裔,都是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典型。
美国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 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
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
从美国民族政策的历史看,早期的大熔炉政策(第一代)是一种强力的盎格鲁-撒克逊化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同化为盎格鲁新教群体的过程。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来自德、意、法、西、墨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第二代大熔炉政策主要在于促进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具有美国核心文化特质的美国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第三代大熔炉政策在强调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统一性的同时,承认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
但是,“尽管近年来(文化)多元主义准则变得很是强势,事实仍然是族群差异正趋于消弭”。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
通过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在处理印第安民族事务方面的政策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
这些政策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社区的命运和印第安文化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这些政策演变,并分析印第安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进展。
20世纪早期,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民族政策主要是基于强制性同化的理念,通过驱逐、分散印第安人来削弱他们的社区和文化。
这一政策的一个著名例子是印第安儿童被迫进入寄宿学校,被剥离了他们的族群身份和文化传承。
这种政策几乎导致了印第安文化的毁灭,严重影响了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和心理健康。
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开始转向一种更加尊重和保护印第安民族的政策。
1953年,通过了印第安移民和教育法案,这一法案意味着将打破强制同化政策,支持印第安人保留他们的文化和自治权力。
该法案的实施也促进了印第安民族的发展和自我决定力的增强。
然而,这项法案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对印第安土地的剥夺和资源的控制仍然存在,阻碍了印第安民族的全面发展。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美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了印第安民族的权益保护。
这一时期,政府开始与印第安民族签订协议,保证印第安人对土地和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权,以及对卫生、教育和房屋等基本服务的提供。
印第安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得到了提升,他们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和自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印第安社区的凝聚力和独立性。
然而,尽管这些政策改变带来了印第安民族权益的提升,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印第安社区仍然存在严重的贫困,失业率居高不下,健康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此外,印第安民族的文化保护和语言复兴问题也亟待解决。
传统印第安文化和价值观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年轻一代印第安人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连接。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美国政府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尝试重建和发展印第安社区。
例如,通过加强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印第安民族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及其历史演变
美国的种族隔离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充满种族问题的国家。
随着美国的发展,种族隔离政策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奴隶制到种族隔离政策的正式结束,美国在种族问题上取得的历史进展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我们也需要了解美国历史上的残酷和屈辱,以便更好地理解今天的社会现象。
奴隶制和南北战争美国的奴隶制制度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代。
在17世纪初期,许多欧洲人成为了美国南部的土地所有者,并买卖非洲人作为奴隶,因为他们可以大量出产棉花和烟草。
奴隶主认为,奴隶是他们的财产,可以被买卖、交易、借给别人、转移到亲戚的手中等等。
奴隶没有任何权利,被强迫工作,经常遭受虐待和惩罚。
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在北部工厂工作的白人劳工因得到优厚待遇而日益繁荣,但是这种繁荣并没有涵盖到美国南部。
南方种植园的经济主要依靠奴隶制度,但工业革命的进展使得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在1854年《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出现之后,奴隶制争议变得更加剧烈。
这部法律允许新成立的州自己规定是否允许奴隶制度。
这引起了很多民众对奴隶制的愤怒。
国会对于奴隶制的立场也变得越来越极端。
南北战争于1861年爆发,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次战争,成千上万的人丧生。
最终,北方胜利,林肯取消了奴隶制度。
世纪之交南北战争后,国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确保它的公民在法律上获得平等对待。
美国通过几部法律来敦促平等。
按照先后顺序,这些法律包括《重建法案》、《民权法案》、《选民权法案》和《公民权法案》。
这些法律旨在终结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
然而,在1896年,辛克莱的诉讼案(Plessy v. Ferguson)的判决证明这些法律相当无力。
辛克莱是一位黑人,他在火车上坐在了一节被指定为“仅限于有色人种”的车厢中。
当他拒绝换到白人乘客的车厢时,他被捕并被指控违反路易斯安那州法律。
最高法院在判决中裁定,只要两个人的设施相等,那么它们可以分开使用。
这项判决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合法性提供了法律基础,导致了美国南部几乎整个世纪的种族隔离。
丁见民: 1960年代美国“红种人权力”运动与土
1960年代美国“红种人权力”运动与土著族裔意识的复兴中文摘要“红种人权力”运动作为美国印第安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并非仅具有象征性作用,而是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印第安人族裔意识勃兴。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印第安人在1960-1970年代广泛开展泛印第安人抵抗运动;二是全国性土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三激发了印第安人的族裔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所有这些又进一步促使土著民族自治运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关键词:红种人权力族裔意识印第安人自治AbstractRed Power movement during 1960s-1970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20th-Century American Indian history, promoting the upsurge of Native Ethnics. It started out many inter-tribal protest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encouraging Native Americans to establish many national pan-Indianism organizations, stimulating the Indian identities and ethnic pride and enabling the 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movement to spread nationally.Keywords: Red Power Ethnic Consciousness 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1960-1970年代,美国权利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
美国的年轻大学生、越战退伍军人、同性恋分子、女性主义者、城市印第安人、拉丁裔美国人以及在美墨西哥人等诸多群体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
“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
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
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
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
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
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
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
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
“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
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
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
美国文化革命与1960年代的社会变革
美国文化革命与1960年代的社会变革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被誉为"美国文化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黄金年代。
在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
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对全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文化革命。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文化风气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质疑,年轻一代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各种新的音乐、电影、文学艺术涌现而出,不仅影响了美国国内,也深深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音乐文化是文化革命的重要一环。
60年代,摇滚乐和嬉皮文化兴起,成为当时年轻人的代表。
比如,披头士乐队的音乐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他们的音乐代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规范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态度。
此外,摇滚音乐和嬉皮文化还成为了和平运动和反战运动的象征,鼓舞了大量的反战示威活动。
电影也是文化革命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60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从传统的商业片转向更加自由、开放的创作方式。
导演们开始探索更深入的主题,讲述关于种族、性别和战争等社会问题的故事。
60年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导演和电影,如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马丁·斯科塞斯的《的值得一看的生活》。
这些电影不仅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的变化。
与文化革命密不可分的是社会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迎来了一波重要的社会运动,其中最突出的包括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力图打破种族歧视,争取平等和公正。
马丁·路德·金恩和他领导的运动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争取种族平等的权益,通过抵制、示威等方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最终,这场运动达到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如《民权法案》的颁布,废除种族隔离等。
这场运动不仅在美国内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权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民权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美国民权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美国民权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宗教或国家背景如何。
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还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
1. 法律和制度改革美国民权运动在加强立法和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通过的《民权法案》禁止了种族歧视,包括就业、教育和公共场所。
这个法案造成了重要的变革,消除了种族隔离和歧视,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
此外,1965年通过的《选民权法案》扩大了黑人的选民权利,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这促使黑人社区更加参与政治和选举,并逐渐改变了地方和全国政治的格局。
2. 教育平等与多元化美国民权运动不仅仅关注种族平等,对教育领域的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包括《布朗诉教育局案》(1954年)的判决结果,种族隔离在学校中被禁止。
这为黑人学生提供了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并促进了学校的多元化。
这项重大胜利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种族歧视在校园中越来越受到谴责。
如今,美国的教育系统必须遵循平等和多元化的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公平的对待和机会。
3. 媒体与公众意识的改变美国民权运动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公众关注和意识觉醒。
电视台播放的抗议活动、暴力事件和领导人的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权运动的目标和重要性。
这导致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激发了社会中的变革。
媒体起到了连接运动和公众的桥梁作用。
通过传播信息和照片,媒体传达了民权运动的和平性质,并揭露了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的实际情况。
这种曝光促使了更广泛的支持和改革呼声,加速了社会变革的过程。
4. 社会认同和文化转变美国民权运动对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认同和文化的转变中。
该运动为非裔美国人争取平等权利,增加了他们在美国社会的存在感和尊严。
它鼓励了黑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主性发展,并为其赋予了政治、社会和经济权力。
美国种族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历程与挑战
美国种族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历程与挑战在美国的历史长河中,种族与性别平等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自从美国独立以来,这个国家一直在努力实现平等的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种族平等问题的历程。
美国自诞生之初就存在着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
数百年来,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逐渐意识到这种不平等是不可接受的。
在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爆发,导致奴隶制度的废除。
此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确保种族平等,例如《民权法案》和《公民权利法案》的颁布。
这些法案的通过为黑人争取到了平等的权利,然而,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
种族间的隔离和歧视在许多领域仍然存在,如教育、就业和住房等。
这些问题仍然是美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除了种族平等问题,性别平等也是美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美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物,缺乏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开始争取平等权利。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妇女运动兴起,争取妇女的选举权和其他权益。
1920年,美国通过了第19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性别平等问题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中。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着工资差距和晋升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此外,性别歧视在家庭和社会中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是美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然而,美国在种族与性别平等问题上取得的进展也是值得称赞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包容。
种族和性别多样性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在努力制定和实施政策来解决不平等问题。
例如,美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各种民间组织和社会运动也在积极推动种族与性别平等的议程。
这些努力为美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
然而,美国在种族与性别平等问题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共3篇
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共3篇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1美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研究随着美国国内的种族和移民问题的加剧,对于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经历了多个世纪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之后,美国社会呈现出了多元与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的态势。
由此,跨族群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对于深入严谨的研究也十分必要。
因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第二部分则是介绍美国的民族政策,着重探讨它们对美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其特点1. 研究现状与局限性美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要是从民族志学科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及社会学科的结构主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美国社会的族群变迁、不同族群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等问题。
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研究手段相对单一、视野相对狭窄和对象选择相对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美国民族关系的问题。
同时,这些研究的一个重要局限性是缺乏历史性视野。
由于美国民族关系的问题深源于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奴隶制度、移民历史等,因此,对于历史上的污点的回顾和分析是了解美国民族关系的关键。
2. 特点分析美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美国社会呈现出了极度多样化的族群和文化。
这也使美国成为社会学和民族学领域研究的极为重要的对象。
第二,美国的民族关系是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产物,中期历史上的黑奴制度和针对亚裔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歧视,对美国的种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美国的民族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各族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矛盾。
其中一些不同于种族因素的如高学历群体,社会阶层等等,在民族关系的研究中同样不能忽视。
二、美国的民族政策自二战后,美国对于民族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大力推行多元文化主义,包容多元文化。
在这个基础上,美国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民族政策。
1. 文化多元主义与反种族歧视法案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反种族歧视法案是最为重要的两项民族政策。
浅谈美国民族多元化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的民族多元化及对我们的启示——《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读后感在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最开头有这样一段独白“It happened every time that someone would look up and see her.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I mean, there were more than a thousand of us on that ship, travelling rich folk, immigrants, strange people and us. Yet there was one, just one who would see her first. Then he’d just stand there, rooted on the spot, his heart racing. And every time, I swear every damned time, he’d turn towards us, to the ship, towards everybody and scream…AMERICA!”对白中的“her”指的就是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1876年由法国作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送给美国的礼物。
自由女神神情笃定,手中高举火炬,默默注视着这座大都会;每天以其宽广的胸怀欢迎了19实际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万移民。
中国人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炎黄子孙、日本人可以称自己是大和民族、英国人可以称自己为央格鲁撒克逊人、德国人可以称自己是日耳曼民族,而美国人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共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先。
正如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 所说的:究竟社么是美国人这种新人?他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欧洲人的后裔,因此他学院混合之利器,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国家找到。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平等与自由的争取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平等与自由的争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平等与自由的争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运动,致力于黑人平等权利和自由的争取。
这场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达到了高潮,对美国社会和全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运动的历史背景、领导人及其策略、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意义等多个角度来探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一、历史背景黑人民权运动发源于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吉姆·克劳法”。
这一法律体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确立,限制和剥夺了黑人的权利,使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黑人生活在贫困和恶劣条件下,面临种种歧视和暴力。
二、领导人及其策略1. 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马丁·路德·金恩是黑人民权运动最具代表性的领导人之一。
他提倡非暴力抗议,借鉴了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的策略。
金恩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呼吁全国团结,争取平等和自由。
2. 马尔科姆·X(Malcolm X)马尔科姆·X采取了更激进的手段,提倡黑人自卫,并倡导黑人自力更生。
他的提议激发了黑人社区的自豪感和团结力量。
三、取得的成就1. 《民权法案》(Civil Rights Act)1964年,美国通过了《民权法案》,禁止了种族隔离与歧视。
这是黑人民权运动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确保了黑人平等权利的法律保障。
2. 投票权的保障1965年,《投票权法案》(Voting Rights Act)被通过,确保黑人的选举权。
这使得黑人能够参与政治,争取自己的权益。
3. 带来社会变革黑人民权运动不仅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还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
它为后来的社会运动提供了模板和灵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变革。
四、历史意义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国际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运动之一。
它不仅为黑人争取了平等权利,还引发了全球关于人权和平等的讨论。
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收回教育权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
国少数族裔社区领导者和支持者相继展开了各种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一、教育权运动的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族裔社区中,常常伴随着种族歧视、高
比例的贫困等社会问题,其结果是「大都市」少数族裔和农村少数族
裔得到的一流教育资源多数是不均等的。
当时比较富裕的白人在社会
的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中,拥有更多的优势与权力。
而贫穷的少
数族裔社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舒适的生活环境及良好的教育资源和
机会,毫无办法进入。
二、教育权运动起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群少数族裔领导者和支持者,他们指出少数
族裔社区受压迫、贫困等社会问题,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局面,必
须收回教育权才能改变不公。
1966年,这群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成立了「收回教育权组织」,以教育改革目的而展开行动。
三、教育权运动的意义
教育权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少数族裔能够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社
会生活,拥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教育机会。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多元化,并尊重少数族裔社会。
教育权运动也标志着少数
族裔社区的起步,以及拥护自由、公正和平等的开始。
四、教育权运动的未来
教育权运动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少数族裔社区仍然存在很多障碍,从而阻碍少数族裔的全面发展。
未来,需要在教育权话语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应对这一难题,尤其是提高少数族裔社区的教育水平,实现社会上公正、均等和正义的理想。
美国民权运动与种族融合的进程
美国民权运动与种族融合的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民权运动一直在推动种族融合的进程。
自从亚伯拉罕·林肯废除奴隶制以来,美国社会一直在努力消除不平等和歧视。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种族关系的差异与挑战仍然存在。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权运动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民权运动。
这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战斗,旨在推动非裔美国人的平等权利和种族融合。
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最高法院裁定“分离但平等”的政策违宪。
这次判决意味着美国学校必须消除种族隔离。
然而,种族融合的进程并不尽如人意。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方一些州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隔离现象,黑人仍然受到歧视和暴力对待。
这引发了一系列抗议和示威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和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活动。
这些抗议活动促使政府采取行动,通过立法来保护非裔美国人的权利。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法案继续推动种族融合的进程。
这些法律旨在消除就业、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歧视,并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民权和平等机构,以监督并保护民众的权益。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种族融合的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社会意识和观念的改变方面。
许多人仍然对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感到不安,这种偏见和歧视仍然是种族融合的阻碍。
另外,种族问题也常常成为社会和政治争议的焦点,不同的意见和立场使得种族融合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美国在推动种族融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欢迎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包容和尊重是促进种族融合的关键。
此外,美国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多元文化教育,以培养年轻一代的种族和文化敏感性。
在现代社会,种族融合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种族融合变得更加重要。
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
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美国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动,美国的对外政策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从美国独立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呈现出了以下历史演变特征。
一、孤立主义时期美国独立后的头几十年时间里,美国采取的政策一直是孤立主义政策。
这个时期美国对外关系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关系上。
这个时期美国主张自给自足,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和政治纷争,这种政策被称为孤立主义政策。
二、全球霸权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其对外政策由孤立主义转向了霸权主义。
美国迫使欧洲国家依附于自己,并成为全球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霸权。
在这个时期,美国主张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强调国际间应互相尊重和合作,但美国的国际政策却微不足道。
它主要是在采用军事手段加强了自己的全球影响力,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信仰。
三、经济全球化时期1980年代中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向经济全球化倾斜。
这个时期美国提倡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它主张向市场开放,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以便于更多地开展自由贸易,这支持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组织。
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进,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是受历史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美国自身近百年来经济、社会、政治和地缘等方面发生了诸多的变化。
另外,美国在对外政策上也遭遇了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一、中东地区问题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焦点之一,美国对该地区的利益和关注程度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美国不断地对伊朗进行制裁,对叙利亚和其他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进行干预,以维护美国的利益。
而这些干预行动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际法,美国反复地力辩着。
二、全球经济问题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开始抬头,美国不免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美国处于很不舒服的地步。
美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中值得中国参考之处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和“民族大熔炉”。
由于历史原因,印第安人、非裔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今天,各族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和谐生存、共同发展,有几条原则值得中国参考。
首先,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至上、统一原则。
美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在南北战争期间遇到过一次空前绝后的挑战。
解放黑奴运动始于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的目的是统一国家,解放黑奴只是手段。
林肯总统曾说:“最高目的在保存联邦,既不是保奴,也不是废除隶。
如果不放奴隶能保联邦,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奴隶就能保联邦,就全部解放。
”少数民族问题通常是民族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政策解决。
但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固的政权。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少数民族在一个国家机器中得到保障,前提是服从国家至上和统一大原则。
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可以是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
在这种情势下,少数民族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引发国家分裂,必须慎重。
其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法制原则。
美国的少数民族是发达国家中最多的,但民族矛盾却并非最突出。
没有法制高于一切原则,这么多民族很难共处。
美国有个“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1961年3月,肯尼迪总统为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监督全国范围内与联邦政府有经济往来的机构,要求这些机构在就业方面保证平等,消除肤色和种族歧视,后来发展成为“平权法案”。
约翰逊总统说:“平权的原则不止局限于平等的原则,而应解释成对非裔等少数族裔在就业和就学方面的优先考虑、优先机会。
” 一些美国大学也因此被告上法庭。
在中国,汉族占绝大多数,蒙古、维吾尔、藏、回等少数民族各居其地,法律虽然只有一部,但执行却五花八门。
有媒体爆料,在深圳,抓到新疆籍小偷不能加以刑求,最重处罚就是把他送回原籍。
笔者不知其实,若真有这种有法不依、双重标准,民族矛盾无疑会加剧。
再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发展原则。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的国家发展建立在廉价的农奴制基础上。
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yue
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金忠明:“肯定性行动计划”英文为Affirmative Action,又有译为肯定性行动、优先照顾行动、照顾行动、赞助性行动、积极行动、主动行动等。
其背景是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和女权运动,由于白人具有天然优势,少数民族尤其是非裔黑人在白天创设的公平竞争环境中处于绝对弱势。
此外,联邦宪法虽然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妇女的就业上所遭受的歧视十分严重。
故而该政策的目标是在就业和教育等领域有限考虑那些因种族、信仰、肤色或民族血统差异而受到歧视者。
使得少数民族和妇女在这些领域内享有真正平等的机会。
自1961年3月肯尼迪总统所签署该法令以来几十年中的实施中,伴随着争论、曲折和艰辛,因为它挑战了美国个人主义、机会均等的传统价值观。
1996年加利福尼亚州提出“209提案”(Proposition 209),全称《加利福尼亚民权动议》(California Civil Rights Initiative),该提案规定: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共就业、公共教育,以及公共合同领域取消对少数种族和妇女的肯定性行动计划。
“本州在处理公共就业、公共教育、或公共合同上,不得基于种族、性别、肤色、族群或民族来源而歧视或优待任何个人或群体。
”(第1条第31款)由此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停止实行肯定性行动的州,也在全美掀起否定该计划的浪潮,至今争论不休。
其争论焦点是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还是阶层、个人利益为重,是强调单纯强调竞争、强调精英、效率还是要兼顾到公平。
提出此话题的意义在于可以启迪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目前的改革开始在从前二十多年较多注重“快出人才”的效率取向过渡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取向,开始强调义务教育的均衡性。
此外中国高校目前招生的区域倾斜和由此导致的大量高考移民,以及少数民族加分政策都是值得思考的。
葛大汇:Affirmative的词根“affirm”即“肯定”之意,本质是保证弱势种族和人群上学和受教育的权利。
美国民权运动和黑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美国民权运动和黑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近代美国民权运动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非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极低,遭受着普遍的歧视和剥削。
在经过多次反抗和争取之后,他们终于在1960年代获得了更多的民权,并逐渐成为了美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这个历史进程的不同时期,美国的非裔人口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行动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不同的阶段进行一一的讲述。
首先,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非裔美国人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措施。
在奴隶制度废除后,他们逐渐获得了一些基本的人权,并成为了自由民。
但是在这个时期,仍有许多人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随后,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非裔美国人的地位开始发生变革。
20世纪10年代是非裔美国人争取民权和社会地位的起点,当时,许多人开始团结起来,反对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种族主义。
20世纪20至30年代,非裔美国人社区的形象开始有所改观,他们的文化和文学作品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
黑人知识分子也开始在文化、新闻、教育领域打破了传统的种族隔离。
接下来,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变化和领导地位的确立也开始影响到非裔美国人的地位。
美国开始以强大的全球声势反对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这使得美国本土的种族问题也得到了强化。
在20世纪40-50年代,一些重要的民权组织的成立和领袖的出现,使得非裔美国人社会地位的争取和争议又开始强化。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到了最高潮的时期,青年人、学生、工人和妇女等社会群体也逐渐参与到运动中来。
西奈-江普尔斯博罗之类的真实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被广泛地报道,引起了全国民意的关注。
此时,非裔美国人的民权运动也转移了方向,开始争取公开结束公民身份(房、工作、选举)和政治权利方面的歧视。
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和不断壮大,非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
许多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法规也经过了修改和取消。
现在,虽然还存在一些种族问题和歧视现象,但是非裔美国人的地位和社会认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影响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所带来的影响自1862年9月22日美国第十二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以来已有147年,但实际上种族之间的隔阂一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存在。
这种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了极大的转变。
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1965年又通过了《选民登记法》、《移民改革法》和《公平宅地法》等一系列法律。
这些措施都旨在消除美国社会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隔离界限。
美国建国初始,黑人一直是以奴隶的身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干着最繁重的劳动但同时却要受到奴隶主的残酷欺压与剥削。
这种生活终于南北战争之后的1862年林肯总统的一纸法令下在法律上得到了解放,但实际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阶级观念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掉。
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状况直到二战之后也一直存在,战后美国国内存在的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就是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
在就业方面存在种族歧视,黑人一般从事笨重的和最受轻视的劳动职业,平均工资只有白人的1/3到1/2,失业比例很高。
在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种族隔离。
这一切矛盾在积累了多年之后终于爆发出来,反种族歧视斗争以小石城事件为标志蓬勃的开展开来了。
在小石城事件前后,黑人还开展了反对公共场所和共用事业中种族隔离的斗争,其中的马丁路德金博士是最杰出的一个领导者。
他领导了多项民权运动,例如1955年12月初由马丁路德金牧师在蒙哥马利市领导的抵制公共汽车运动,很快波及35个城市,起因是12月1日,黑人女裁衣工罗莎·帕可斯夫人在乘坐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时,因拒绝给白人让坐而被拘留。
12月5日法院以“擅占白人专座”、违反隔离法而被判处监禁14天。
在金牧师领导下,黑人高举“从今后不要乘坐公共汽车”的标语,抵制公共汽车,经过长期斗争,1956年11月13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即为违宪,在这之后金牧师又领导了一系列人权运动并获得了成功。
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继承了印度圣雄甘地的思想,反对以暴制暴。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影响
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影响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但长期以来,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该国社会病症之一。
本文将探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历史演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奴隶制时期的黑人歧视美国最早的种族歧视问题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和英国殖民时期。
当时,白人殖民者认为自己是文化优越的,并将黑人视为劣等人种。
在南方,由于种植业的需求,黑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并被视为白人的物品。
在这一制度下,黑人受到了系统性的剥削和歧视。
1863年,美国废除了奴隶制,但黑人的歧视并未终止。
在“种族隔离”政策的口号下,黑人被迫居住在贫民窟和贫穷的社区。
他们被剥夺了获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权利。
这些政策造成了种族居住的分裂,即种族隔离,进一步加剧了黑人的歧视。
二、60年代的种族歧视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种族歧视运动。
著名的黑人权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倡导非暴力运动,以改变黑人的不平等待遇和种族歧视。
由于运动的活动家以非暴力方式行事,因此引起全国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一时期,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维权计划,旨在帮助黑人社区摆脱贫穷和生活困难。
这些计划包括对社区提供就业和住房援助,以及改善内部基础设施等。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式废止了有色人种隔离政策。
这些政策依赖于种族隔离,以确保白人居民不与其他族裔独居。
由于这些政策的废除,种族的隔离也逐渐消失,美国开始鼓励各族裔之间的融合。
三、种族歧视的后果由于种族歧视导致的剥夺和社会隔离,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种族歧视加深了不同族裔之间的对立和敌对。
这些敌对导致了种族的排斥和隔离,并造成了族裔之间的紧张局势。
其次,种族歧视还阻碍了美国社会的进步。
由于历史上黑人和其他族裔在教育和职业机会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美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棕色天花板”的现象。
该现象意味着,不同的族裔在进入高薪工作和领导职务时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最后,种族歧视还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转变及启示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民族政策的变化非常明显。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美国很好的处理了国内的民族关系,它把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纳入了制度框架。
美国经验表明,坚持依法治国,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国家与地方的关系上,坚持“一体”与“多元”的动态平衡,非常必要。
关键词:美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多元一体;依法治国;肯定性行动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62-04一、美国的人口成份概况(一)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情况1997年美国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将美国的种族分为五大类:白人、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原住民、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居民。
另外,美国人口普查局还设立了一个特别的分类“其他种族”,2000年的人口普查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允许答卷者选择一个以上的种族归属。
到2006年10月,美国的人口突破3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人口大国。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少数族裔已占美国总人口的35%,逾1.07亿人。
其中,西班牙语裔人口达4,840万,占人口比例15.8%;亚裔人口达1,370万,占美国人口4.5%;非洲裔人口达3770万,占美国人口12.3%。
而白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一亿九千九百多万人。
(二)美国的民族人口构成特点1、不存在多数民族,虽然人口最多的是白种人,但白人也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其中人数最多的英格兰人和德国人也各仅占总人口的21%,爱尔兰人仅占总人口的17%,他们在总人口中都不居多数。
2、存在着种族等级观念。
美国历史上实行过野蛮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现在虽已废黜,但种族歧视现象在社会中还随处可见。
3、各民族分散居住,没有较大的聚居区域,但有以街道为基础的民族社区。
4、随着新移民的不断增加,美国民族成份也在不断变化。
现在每年进入美国的合法新移民有80余万,其中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移民数量增长最快。
其中,亚太移民数量每隔十年翻一番,联邦人口普查局预计,到2050年,白人人口将低于50%而成为少数种族。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研究美国民族,就像在研究全世界的人,移民将世界各国的种族和文化带到美国,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整体。
[1]可以说,美国是人类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能否和睦相处的试验场,其中,美国民族政策的调整起到了关键作用。
纵观美国历史,20世纪六十年代是其民族政策调整的分水岭。
之前,种族灭绝、种族隔离、种族歧视、种族偏见是美国社会难以医治的顽疾。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少数族裔掀起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强烈冲击了美国歧视性民族政策体系,在国内外压力下,美国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步改进,进而走向成熟。
二、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民族问题及其政策演变(一)黑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1619年,第一批20个非洲黑人被运送到弗吉尼亚。
到17世纪中期,当地有300名黑人。
当时,他们的地位与白人契约奴一样,工作到一定期限后就可获得自由。
后来,殖民地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奴隶制被带到美洲。
1661年,弗吉尼亚州制定法律,确定了黑人的奴隶身份。
1750年,奴隶制在美国13个州实行。
到18世纪,大约有近43万黑奴被贩卖到北美。
1776年,美国独立后,围绕着废奴问题,美国社会各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1808年,国会废止了奴隶买卖,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同年,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废除了奴隶制。
1866年,美国给予了黑人公民权。
1868年,黑人享有了选举权。
奴隶制废除后,产生了新的压迫制度,即种族隔离制。
1896年由州法律规定的种族隔离获得了正式合法地位,在法律层面认为,种族之间“平等的隔离”是合乎宪法的。
一些州法律还规定黑人和白人不能在同一个房子里工作、白人和黑人的孩子不能在一个学校里上学,黑人不能与白人通婚,等等。
为此,黑人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55年——1964年的非暴力维权运动、1964年的平权运动,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二)印第安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在白人到来之前,他们在美洲生活了2万年,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之时,美国有100万印第安人,约400个部落,他们当时大体处于新石器文化阶段。
白人掠夺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屠杀了大量的印第安人。
到19世纪末,美国大约还有25万印第安人。
1820年到1850年间,美国政府又强迫印第安人从密西西比河向西迁徙,1830年,制定了《印第安人迁徙法案》。
在以后的西部大开发中,白人又进一步侵占了印第安人的土地。
18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地总分配法》即《道威斯法案》,取消保留土地公有制,保留地由州管辖,迫使印第安人同化。
当这些政策遭到抵制且收效不大时,1934年通过了《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承认印第安人拥有土地,让印第安人管理自己事务。
由于保留地内生活贫困,失业率较高,1953年政府实施了《自愿移居计划》,对志愿迁出保留地的,给予迁移费,帮助在城市找工作。
但是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保护区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印第安人的处境并无太大改观。
1961年,美国印第安人提出了“红色权利”口号,在联邦政府面前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亚裔人问题及其政策演变华人移居美国始于1820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淘金。
1882年,移民人数达10.7万,1865——1869年,有万名华工参加了美国西部铁路的修建,为美国西部开发做出了贡献。
然而,美国政府以肤色、生活方式、习惯等差异为由,在1852——1880年制定了20多项排华法律和禁令。
187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华人移民》的议案。
1885年5月6日,签署了《执行有关华人的某些条约规定的法案》,限制华人10年之内不准入关,禁止华人眷属入美。
此后,不准华工入籍。
1888年,禁止华工入美20年。
1924年的移民法把中国列入无资格区。
1943年,在美华人仅剩7.8万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因中国地位的提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马格纳森提案》,废除了以前的排华法案,移民每年限定为105人。
1868年,有148名日本人到达檀香山,到1990年,美国有日本人6万余,之后,陆续移居美国的日本人逐渐增多。
1900年,加州掀起了排日浪潮,单是1931年,加州就制定了40项歧视日本人的法律,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2月19日发布命令,把居住在西海岸的12万日本人强行迁入内地。
给每个日本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亚裔美国人长期以来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经济上,究其原因,跟美国政府的政治压迫有密切关系。
此外,美国历史上,还存在对天主教徒的歧视、对爱尔兰人的歧视、对犹太人的歧视、对东南欧人的歧视。
央格鲁萨克逊人认为,这些民族是劣等人民,难以同化,不符合美国人的理想。
三、20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民族政策及其演变(一)文化构筑问题及其政策演变1、美国文化构筑观念的历史发展进程美国在文化构筑问题上的认识,有明显的历史进程。
最初,“央格鲁遵从”是美国文化构筑的核心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熔炉”文化观、“多元文化”观、“文化生成”观和“撞击——一体化”观也相继出现于美国文化构筑的历史舞台。
“央格鲁遵从”的文化观产生于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系统化和社会化。
这种文化观强调,央格鲁——萨克逊民族是“优秀种族”,其文化为社会主流文化,亚民族和亚文化必须接受和服从主流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但随着东南欧百万移民大军进入美国和美国进入工业化阶段,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在新环境下,“央格鲁遵从”文化观,被“熔炉”文化观所取代。
“文化多元论”的文化观,源于约翰·杜威的“民主多元”思想,霍勒斯·卡伦于1915年第一次完整的对“文化多元”思想进行了阐述。
卡伦指出,民主是一切文化生存必不可少的前提。
考察《独立宣言》的平等观和自然权利,卡伦认为,每一种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均为美国社会做出了其独特、积极的贡献。
[2]卡伦的“文化多元主义”虽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但在思想深处,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移民后代的族裔意识的复苏,美国传统文化构筑观无法解释日渐复杂的族裔集团的关系以及族裔集团在美国的认同和同化。
“文化生成”论和“撞击——一体化”论在扬弃和改造“熔炉”论和“文化多元”论的基础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
2、美国文化政策的演变美国政府通过构建公民国家,逐渐实现了公民权利与民族权利的分离。
1795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归化法》,规定移民必须放弃对原籍贯国的效忠。
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战前后出现的“美国化”运动。
但美国政府同时又允许任何一个民族集团在忠于美国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出版本民族语言的语文报刊、书籍,创建本民族学校,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外来文化的保持和延续,从而使美国呈现出“一体多元”的文化景象。
美国构筑统一的国族文化认同,并非通过禁止或削弱各少数民族的内部忠诚来实现的,而是将他们的诉求理性化、均等化,将其纳入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整体之中。
美国文化并非英国文化模式的翻版,而是英国文化与其他外来移民文化不断互动的产物。
通过保护、发展多元的民族文化,使得构筑一体的美国文化得到了新源泉。
在这方面,美国政府致力于推行双语教育。
20世纪60年代,为了让墨西哥裔选民的子女更好的受到教育,德克萨斯州的参议员亚伯勒提出了《双语教育法案》,该法案于1967年获国会通过。
此后,非英语教育迅速遍及美国各地,甚至出现在已通过立法规定英语为唯一教学用语的7个州内。
2001年,美国国会为双语教育拨款4.46亿美元,各州也拨了大量的经费。
在推行双语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其来源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1972年,一个联邦地方法院裁决,根据法律上的平等保护条款,新墨西哥州的学生应得到其母语和原有文化的教育。
1974年,《双语教育法》的修正案规定,允许在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范围内,向他们提供母语和原有文化的教学。
在具体实践中,少数民族学生原有的教学包括语文、艺术、音乐、文学和历史等。
虽然如今双语教育在美国一些州仍受到一些非议,但不可否认,它对保护、发展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体的美国文化也正是因为其多元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充满活力。
(二)歧视问题与“肯定性行动”政策的产生该政策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改善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所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它主要是为那些在历史上或实际生活中基于民族或性别等因素而被剥夺了发展机会,实际上完全有能力的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并且制止将来歧视行为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