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与文学

合集下载

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的描写

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的描写

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的描写花卉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诗人和文学家们倾情描写的对象。

花卉被视为美的象征,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爱情和生命的理解与向往。

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花卉以其多样的形态、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芬芳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花卉的外貌、花卉与情感的关系以及花卉所象征的意义等方面探讨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的描写。

一、花卉的外貌描写在诗歌和文学中,花卉的外貌描写往往精心而细致。

诗人们常常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出花卉的美丽形态和独特特征。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临江仙·满目山河绿野飞》中的“满目山河绿野飞,芳草萋萋百草衰”一句,真实地表现了春天花卉盛开的场景。

同时,诗人们也常用色彩丰富的词汇来描绘花卉的颜色,比如:“丹砂颜色连宵月,碧玉莓红小火看。

”这些对花卉外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花卉的美丽和色彩斑斓。

二、花卉与情感的关联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花卉往往作为浪漫、爱情和幸福的象征出现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

比如,唐代诗人杜秋娘的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和爱情短暂的思考。

花卉的盛开和凋谢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人类的脆弱,引起读者对生命、爱情和幸福的深思。

此外,花卉还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心境。

诗人们借助花卉来表达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比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句话通过将花卉的美丽与世界的辽阔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和壮志。

三、花卉的象征意义花卉在诗歌和文学中也经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花卉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给诗歌和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情感表达。

例如,百合被视为纯洁和高贵的象征,出现在作品中常常与高尚的情感和人格品质相联系;梅花代表坚强和不屈不挠,往往用于表达作者面对困境时的顽强精神。

此外,花卉还可以作为一种暗示和隐喻来使用。

花卉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花卉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花卉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意义花卉一直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作为自然界的美丽产物,又作为文化和艺术的灵感源泉。

在各个文化背景和艺术形式中,花卉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花卉的形象和特点,艺术家们能够传递出对情感、传统、美学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探讨花卉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一、花卉与情感花卉作为自然界中的美丽存在,常常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在许多艺术作品中,花卉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状态和情绪体验。

例如,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玫瑰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情感的深度。

红玫瑰代表着热情和浓烈的爱情,而白玫瑰则象征着纯洁和无私的爱。

通过花卉的选择和描绘,作家们能够将情感与自然界相融合,让读者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二、花卉与传统花卉在各个文化中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象征意义。

不同的花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被视为傲雪奇姿的象征,常常用于表达坚强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而在西方文化中,百合花被视为纯洁和高贵的象征,常常被用来代表圣洁与品德。

通过对花卉的运用,艺术家们能够传承和表达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

三、花卉与美学花卉的色彩、形状和香气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艺术家们通过对花卉的观察和描绘,能够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

在绘画中,花卉常常被用作静物的题材,通过对花卉的精细描绘来展现绘画技巧和审美情趣。

在摄影和雕塑中,花卉的形象和质感则成为艺术家塑造形态和体现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花卉美学的追求,艺术作品得以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并赋予生活以美感。

四、花卉与人生花卉的生命过程与人的成长和生命之旅有着共通之处。

花卉经历了从种子到花苞、绽放再到凋谢的全过程,这也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通过对花卉的创作和描绘,艺术家们能够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花卉的美丽与凋谢,让人们明白生命的无常和珍贵,传递出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哲理。

艺术作品中的花卉形象,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自然的美,更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

花卉与西方文学经典

花卉与西方文学经典

花卉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礼物,也是西方文学经典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元素。

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到现代文学作品,花卉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鲜艳的色彩赋予了文学作品深刻的内涵。

在古希腊神话中,花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雅典娜女神和艾园神都与花卉有密切的关系。

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她的象征物是橄榄树,而艾园神则是花神,他执掌着大自然中的花朵。

古希腊文学中的诗人们常常以花卉来赞美女神和表达人类的情感。

例如,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诗人描绘了普罗克涅与赫卡柄琴的花园,花朵们随着女神的歌声舞蹈起来,展示出花卉的优美姿态和真挚情感。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花卉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让罗密欧用“那花里露出的美丽”来形容她的脸庞。

在这个场景中,花卉不仅仅是美的象征,也给予了朱丽叶的形象更多的生动和细腻之处。

同样地,在《仲夏夜之梦》中,花卉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浪漫。

底层精灵们利用魔草来引发剧情的起伏和混乱,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除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作品中花卉的象征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弗朗西斯·哈代的小说《才女苏珊娜》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苏珊娜爱好花卉的情节,表达出她对美丽事物的向往和对平凡生活的追求。

花卉在这个故事中成为了苏珊娜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成为了她对真爱和自由的象征。

花卉的象征意义在诗歌作品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思乡诗》中,他用鲜花象征家乡的美丽和人们的纯洁。

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图尔·隆泰纳尔的诗《晨辉》中,他运用花卉的形象和色彩,表达了人类的绝望与重生的希望。

正因为花卉拥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在西方文学经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美感的工具,更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它们以其美丽和生命力打动了诗人和作家的心灵,成为了他们灵感的源泉。

在细细品味花卉与西方文学经典中的关系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花卉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于郁金香的古诗20首

关于郁金香的古诗20首

关于郁金香的古诗20首郁金香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它在古代文学中也有很多描写和赞美的诗歌。

以下是20首关于郁金香的古诗,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1. 《郁金香》王之涣。

郁金香开满庭院,芳香四溢抚心怀。

红白紫色各不同,犹如彩虹映夜来。

2.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郁金香。

花开花落人欢笑,春风吹拂满山乡。

3. 《郁金香花开》杜甫。

郁金香花开满枝头,独自傲立春风中。

红白相间如云霞,美丽动人心中忧。

4. 《郁金香》白居易。

郁金香花开满庭院,芳香扑鼻心神醉。

红色如火照人眼,白色如雪映春梅。

5. 《春日郁金香》曹操。

郁金香花开满山坡,春风吹拂芳香多。

红色如血鲜艳烈,白色如雪清纯和。

6. 《郁金香开》杨万里。

郁金香开放满园中,花瓣轻拂春风中。

红白相间如彩霞,美丽动人心情激动。

7. 《春日郁金香》陆游。

郁金香花开满山坡,春风吹过花香多。

红色如火照人眼,白色如雪映春波。

8. 《郁金香开满园》朱熹。

郁金香开满园中间,花瓣娇艳如红绫。

红白相间如霞彩,春风吹拂心情澄。

9. 《春日郁金香》杨维桢。

郁金香花开满山坡,春风吹拂芳香多。

红色如血照人眼,白色如雪映春波。

10. 《郁金香花开》陆游。

郁金香花开满庭院,花瓣娇艳如红绫。

红白相间如霞彩,春风吹拂心情澄。

11. 《春日郁金香》杨万里。

春日郁金香花开放,红白相间如霞光。

芳香四溢满园中,春风吹拂心情畅。

12. 《郁金香花开满园》朱熹。

郁金香花开满园中,花瓣娇艳如红绫。

红白相间如霞彩,春风吹拂心情澄。

13. 《春日郁金香》杨维桢。

春日郁金香花开放,红白相间如霞光。

芳香四溢满园中,春风吹拂心情畅。

14. 《郁金香开满庭院》王之涣。

郁金香开满庭院,芳香四溢抚心怀。

红白紫色各不同,犹如彩虹映夜来。

15.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郁金香。

花开花落人欢笑,春风吹拂满山乡。

16. 《郁金香花开》杜甫。

郁金香花开满枝头,独自傲立春风中。

红白相间如云霞,美丽动人心中忧。

17. 《郁金香》白居易。

花卉在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花卉在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花卉在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花卉一直以来都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描述自然美景还是传达情感,花卉都是作家们常常选择的对象。

花卉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元素,更代表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文将对花卉在文学中的描写和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一、花卉的描写花卉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作家通过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形态、花瓣的颜色、花香的味道等等。

比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梅花常常被描绘成冬季里的一抹红色,寓意坚韧不拔。

而牡丹则以其华丽的外表,成为了许多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主题。

在西方文学中,玫瑰花一直被赋予丰富的意象,如爱情、美好、诗意等。

花卉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装点文字,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作家可以通过对花卉的形象描写,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二、花卉的象征意义花卉在文学作品中还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不同的花卉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通过花卉的象征意义,作家可以在作品中传达出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1. 爱情和浪漫玫瑰花在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浪漫。

它的美丽花朵、迷人的花香以及刺人的荆棘,使其成为了爱情的象征。

许多经典的爱情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玫瑰花的描写,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玫瑰花被描述为两位恋人之间的象征。

2. 生命和希望向日葵是太阳花的代表,它总是面向太阳,象征着希望和坚持。

在文学作品中,向日葵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电影中,向日葵都经常出现在重要的情节中,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3. 纯洁和美好白色的茉莉花通常被用作纯洁和美好的象征。

茉莉花具有淡雅的香味,充满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茉莉花常常出现在表达对纯洁爱情的描写中,如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小说《茉莉花开》中,茉莉花象征着女主人公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格。

总结花卉在文学中不仅仅是个体,更代表着一种意象和情感。

通过花卉的描写和象征意义,作家能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创造出不同的美感和思考空间。

梅花—花卉学论文

梅花—花卉学论文

香色俱佳别具一格——谈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

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

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

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

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

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

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

“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

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

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

花木诗句及象征意义

花木诗句及象征意义

写花的诗句1、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春望》【唐】白居易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初冬夜饮》【唐】杜牧2、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何物不为狼藉境,桃花和雨更霏霏。

《山中春怀》【唐】齐己3、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清夜怨》【唐】李商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4、荷花: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韩翃舍人即事》【唐】李商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宋】杨万里5、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唐】刘长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送高三之桂林》【唐】王昌龄6、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晚菊》【唐】韩愈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饮新酒》【唐】元稹7、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梅花》【宋】陆游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江梅》【唐】杜甫8、油菜花:油菜花开满地金,鹁鸪声里又春深。

9、素心花:垂帘莫对此花身,意态修然欲出尘,淡写风神浓写韵,天涯知有素心人。

10、百合花: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

自怜入世多难合,未称庭前种此花。

11、石榴花映日纱窗深且闲,含桃红日石榴殷。

《夏日》【唐】刘复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石榴歌》【唐】皮日休12、芙蓉花:玉蕊坼蒸粟,金房落晚霞。

13、迎春花: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

14、秋海棠: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蜀中春日》【唐】郑谷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春日书怀》【唐】薛能15、山茶花: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红茶花【唐】司空图屋雪凌高烛,山茶称远泉。

(完整版)花卉鉴赏与花文化

(完整版)花卉鉴赏与花文化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参考资料)第一章花卉鉴赏与花文化概述花卉的概念:狭义是指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广义除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广义花卉的观赏部位不限于花,可以是花、果、茎、叶、根、种子等任何部位。

花卉文化:是在花卉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形成的与花卉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

花卉文化内容:以花卉为讴歌对象的诗词、故事、传说、记事、绘画、戏剧、音乐、雕塑、电视、民俗等文学表现形式,这就是花卉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花卉鉴赏的基础1、具有花卉知识:赏花首先要知花。

清代张潮《幽梦影》:“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认识花卉是欣赏花卉美的前提。

2、了解文化背景: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赏花者,由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对花卉的审美习惯亦有所差异。

在花卉观赏活动中,国人崇尚精神,关注的重点是人的精神实质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归宿;西方人崇尚科学,关注的往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联想到“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人们所欣赏的不是兰花表象的美,而是蕴涵于内的道德情操美,这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一致的。

西方文化中的人花互喻,主要强调“比喻”的张力,强调独创性而追求不断的创新。

3、赏花有地有时:春、夏、秋、冬和日、月、风、雨、霜、雪、烛光等很大影响。

明代袁宏道《瓶史》载:“赏花,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并认为赏花要有时有地,不得其时,而漫然招来宾客,皆为唐突。

花卉欣赏与其他审美活动不一样,除了需有良好的心境、高昂的情绪和浪漫的情调外,还应选择对赏花最有利的天时良辰和赏花佳处。

二、中国花卉文化简史1、原始社会:花草树木纹样刻在粗制的石器上,用以美化生活,这可能是中国花文化最早表现形式。

《花卉与文化》课件

《花卉与文化》课件

服装设计:花卉图案用于服 装、配饰等
包装设计:花卉图案用于包 装盒、包装袋等
广告设计:花卉图案用于广 告海报、宣传册等
花卉在现代科技中的发展前景
花卉基因编辑: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更多新品种和特性的花 卉
花卉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技术,提高花卉的抗病性和抗逆性,降低 生产成本
花卉智能栽培:通过智能栽培技术,实现花卉的精准施肥、灌溉和 病虫害防治
不同地区的花卉习俗
中国:春节时,人们会摆放牡丹、水仙等花卉,寓意富贵吉祥、长寿健康。 日本:樱花节期间,人们会赏樱、品茶、吃樱花饼,庆祝春天的到来。 印度:印度教节日期间,人们会用茉莉花、荷花等花卉进行装饰,寓意吉祥如意。 欧洲:圣诞节期间,人们会用圣诞树、圣诞花环等花卉装饰,寓意幸福、和平。
花卉在婚礼等仪式中的应用
07
花卉与现代生活
章节副标题
花卉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美化环境:花卉可以美化家 居、办公环境,提升生活品 质
陶冶情操:花卉可以陶冶情 操,提高审美情趣
健康养生:花卉可以净化空 气,有益身心健康
社交礼仪:花卉可以作为礼 物,表达祝福和心意
花卉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装饰:花卉图案用于壁 纸、窗帘、地毯等
常见花卉的特点
玫瑰:象征爱 情,颜色丰富,
香气浓郁
百合:象征纯 洁,花朵大,
香气淡雅
郁金香:象征 高贵,颜色多 样,花朵形状
独特
菊花:象征长 寿,品种繁多,
颜色丰富
花卉的象征意义
玫瑰:爱情、美丽、热 情
百合:纯洁、高贵、优 雅
菊花:长寿、吉祥、健 康
牡丹:富贵、繁荣、吉 祥
兰花:高洁、典雅、君 子之风
玫瑰:象征爱情,常用于婚礼、情人节 等场合

论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

论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

论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
苏轼词中的花卉意象是指:苏轼对于自然美和生命力的赞颂,他不仅在文学上倡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赞美以及描绘,而且还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出来。

在《水调歌头》这首词中,作者把人格化了的花卉拟人化,赋予其活灵活现的性情,使之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给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审美享受,产生心理愉悦效应。

这也是花卉词被称为“独唱曲”的原因所在。

诗中写道:“却教明月送将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花卉鉴赏论文.doc

花卉鉴赏论文.doc

花卉鉴赏论文花香飘满天,花色铺满地大地上的生物数不胜数,有我们这些聪明的人类,可爱的或是生猛的动物们,还有那些为大地增添色彩的植物。

这个学期学《花卉鉴赏和花文化》这门课程,可以说让我大开眼界,不仅学到了一些不知道的花类,还对以前认识的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在这些花中,我最爱牡丹,梅花和茉莉花。

国色天香——牡丹花牡丹原产我国西北部,秦岭和陕北山地多野生,是我国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

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已声成为观赏植物。

唐时盛栽于长安,宋时称洛阳为牡丹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阳花。

文豪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可见牡丹早在我国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广为栽培,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

<<群芳谱>>中也记载牡丹有180多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载培史。

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

每年4-5月开花,朵大色艳,奇丽无比,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色。

花多重瓣,姿丰典雅,花香袭人。

我国人民把它作为富丽繁华之象征,称之为“富贵花”、“百两金”。

早在唐代都城长安栽植和观赏牡丹之况极盛,白居易诗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目前,除洛阳之外,以山东荷泽赵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间牡丹盛开之时,五彩缤纷,香艳各异,吸引着全国园艺工作者和无数国际游人。

上了花卉鉴赏与花文化之后,觉得牡丹真的不愧是国花,它开得是那样大方,美艳。

我们也应该向牡丹学习,学习做一个华丽而有内容的人。

国之瑰宝——梅花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

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

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中国海棠花文化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中国的花卉文化中,海棠花(学名:Rosa rugosa)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花卉。

本文将从海棠花的起源和特点、与中国文化的渊源以及其在文学、绘画和园林等方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深入探讨中国海棠花文化的内涵和传承。

二、中国海棠花的起源和特点海棠花原产于中国东北地区,因其美丽的花朵和香气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海棠花是一种灌木植物,有独特的五瓣花朵和针状叶片。

海棠花的盛开季节在每年的春季和夏季,花期较短,但花朵鲜艳而扎实,给人一种清新、纯美的感觉。

三、中国海棠花与文化的渊源1.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海棠花作为一种代表性的花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棠花的花色红艳,而中国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

因此,海棠花常被用作庆祝喜事的装饰花束,如婚礼和生日聚会等。

海棠花还常常被用来代表友情和亲情,象征着人们间的真挚感情和珍贵的友谊。

2.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记载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海棠花也经常被提及。

例如,杜甫的《秋夕》中描绘了海棠花凋谢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短暂存在的思考。

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写黛玉摘取海棠花并掉落的情节,诠释了人生无常和物是人非的主题。

四、中国海棠花在文学、绘画和园林中的影响1. 文学在中国文学中,海棠花被描绘成一种美丽而脆弱的花卉,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和人生的离别。

许多文人雅士通过描写海棠花的凋谢和枯萎,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2. 绘画中国绘画中,海棠花常常被作为表达女性的美丽和娇柔的主题。

海棠花的花瓣和香气给人以温柔和优雅的感觉,在绘画中常常被用来描绘女子的容貌和品质。

3. 园林海棠花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人们常常将海棠花栽培在庭院和花坛中,以增添生活和环境的美感。

海棠花的清香和美丽的花朵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文学作品中的花草

文学作品中的花草

文学作品中的花草1.彼岸花又叫曼珠沙华、曼陀罗华、地狱花等。

石蒜科,石蒜属。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一般认为是只开在冥界三途河边、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

花如血一样绚烂鲜红,且有花无叶,是冥界唯一的花。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花语】日本:悲伤回忆。

朝鲜:相互思念。

中国:优美纯洁。

又有“分离、伤心、不吉祥、死亡之美”的意思,但大多取义为“悲伤的回忆”,也有着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

2.荼蘼又作荼靡、酴醿、荼縻。

别名:佛见笑、百宜枝、独步春、琼绶带、白蔓君、雪梅墩等。

蔷薇科,蔷薇属。

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苏轼诗:“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任拙斋诗:“一年春事到荼蘼。

”王琪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红楼梦》“开到荼蘼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荼蘼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学者认为荼蘼就是彼岸花。

【花语】末路之美。

【花语】新鲜的恋情,微妙的美。

【花语】早熟、贞操、高洁之士、美人、漂亮、纯洁。

【花语】英雄之花,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幸福。

科。

【花语】永远恩爱、两两相对、夫妻好合。

含羞草科),含羞草属。

【花语】易动的心、怕羞。

8.桔梗别名:包袱花、铃铛花、僧帽花、六角荷。

桔梗科,桔梗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桔梗花紫中带蓝,蓝中见紫,清心爽目,给人以宁静、幽雅、淡泊、舒适的享受。

在百花圆中,别具一景,被誉为“花中处士、不慕繁华”,与红花相配,有“出类拔萃”之感。

【花语】绝望悲哀的爱。

永恒的爱,无望的爱。

9.扶郎花又叫非洲菊。

菊科,扶郎花属。

有些地区喜欢在新房里插一束扶郎花,以示“扶助郎君”之意。

【花语】神秘,兴奋。

10.雪莲雪莲是一种高山稀有的名贵药用植物。

菊科,凤毛菊属,雪莲亚属。

梅兰竹菊被称为什么四君子诗人描写它们的诗句

梅兰竹菊被称为什么四君子诗人描写它们的诗句

梅兰竹菊,四种花卉被誉为"四君子",常被诗人们用来描写,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品质和意境。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已经成为了文人墨客创作的常见题材,也成为了我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

那么,梅、兰、竹、菊为什么会被称为四君子?让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有趣而丰富的话题。

1. 梅:梅花作为冬天里的瑰丽之花,素有"岁寒三友"之称。

在我国文化中,梅被赋予了坚贞不屈、清高淡泊的人格特质,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种坚韧不拔的特质是我国古代文人推崇的品格。

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中,他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表达了梅花在严寒中傲立不屈的意境。

2. 兰:兰花在我国文化中被赞美为"风流才子佳人"。

兰花不仅美丽高雅,而且清香袭人,常常被用来比喻君子或者美好的女子。

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兰常被赋予高洁、清新的美德。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写道:"梦入芙蓉花上",将兰花比喻为清新高洁的佳人。

3. 竹:竹是我国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具有朴素清高、坚韧不拔的品性。

竹子笔直挺拔,翠绿欲滴,被誉为"松竹梅"中的"转木成竹",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高洁、坚韧不拔。

在古代诗词中,常有"竹影松声"的描绘,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扫尽春风无人知,不觉落花飞絮迟。

舞回千戟嶙峋影,遍插烟霞细碧枝"。

4. 菊:菊花被称为"秋之花",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菊花虽然生于寒冷的冬天,却能迎接秋风拂面而来的绚烂,因此常被用来比喻忠贞不渝、傲骨峥嵘的品质。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有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菊花高洁不凡的赞美。

总结:"梅兰竹菊"作为四君子花,各自具有不同的品质和意境,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符号。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内容三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中国花文化形成与中华悠久文明历史及数千年 花卉栽培历史的关系
中国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的历史 和花卉栽培的历史密不可分。本次演示将从中国历史文化和花卉栽培的角度, 探讨中国花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以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花文化的起源与形成,既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花卉 栽培经验密不可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花文化在 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 珠。
研究中国花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不仅能深入了解中国花卉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 涵,也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对于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 文化,推广花卉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花卉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都有着重要 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中国花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与研究。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 花文化将会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内容二
中国花文化的研究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这种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不仅 与中华悠久文明历史有关,而且与数千年的花卉栽培历史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中国花文化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自史前时代 起,中华民族就与花卉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古代文明和封建社会的发展,花 卉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花文化。
花卉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最早的花卉可以追溯到周代,如牡丹、 菊花、兰花等。这些花卉在古代不仅被视为美丽的装饰,还被赋予了深刻的文 化内涵。比如,牡丹寓意富贵荣华,菊花代表高洁隐逸,而兰花则象征着君子 风度。这些花卉及其寓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 为一种文化符号。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摘要:花,作为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绚丽装扮着世界,也装扮着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花的喜爱也深深的溶进了文学、艺术中,并被赋予人格化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一直贯穿在传统文化的各个时间各个方面,从先秦的诗经到后代的歌赋,再到近现代的小说散文,从文化习俗到思想艺术,花无不以独特的姿态穿梭在浩瀚的文化之海,并在历代文人逸士的作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花总与生活、艺术思想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字:花传统文化文学艺术花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明确提及的植物种类有150种之多,其中属于花卉范畴的达132种,在诗经305篇诗歌中,共有7篇出现了华字,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桃之夭夭,烁烁其华”此华同花,所以说,自古以来花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承保留下来,且始终占有重要的席位,为人们所钟爱。

但是,人们爱花不仅仅是因为花的美丽的外表,更因为人们看到了花了内在的美丽品质,这才是花在传统文化意象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一、花在文学与文人中的人格化自古以来,花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花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紧密联系。

人们对花的认知过程从敬畏与崇拜到利用与开发再到审美与象征。

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由欣赏花之色貌开始,融入自我主体情感意趣,在审美过程中体悟出花卉代表的精神气质品德,进而赋予其人格化的象征意义,获得了花之神的独特生命意蕴.傲骨贞姿,见之于梅; 静雅慎独,见之于兰; 清廉无染,见之于莲; 孤禀劲节,见之于菊。

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更有宋代张翊在花经中以九品九命品评花卉,其中梅兰牡丹为最高的一品九命。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

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这段话出自宋代邵雍善赏花吟,生动地描绘了人对花卉的认知,经历了由物蜕化为人,再由人羽化为神的转变过程。

文学意象——菊花

文学意象——菊花
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 有傲霜枝。”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带有余香, 却也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 然劲节。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 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挺拔劲节的枝干。 诗句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03 英雄之花
黄巢《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 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 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 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
此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孤高绝 俗的一种象征。
02 高洁之花
郑思肖《画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 落北风中。”作者以寒菊自喻。表现了忠诚故 国,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操。诗句赞菊花抱香死 于枝头,不为百风所吹落,比喻自己坚贞不屈, 决不降元。自己宁可保持节操而死去。也不愿 作亡国奴的忠肝赤胆,令人肃然起敬。
“人比黄花瘦”,言情蕴藉,寓幽情于爱 菊,含有“相似自怜”之意。“人比黄花 瘦”在形象上富有创造性,使人的“瘦” 可触可感,将少妇孤寂与对丈夫的刻骨思 念之情写得入木三分。
在古诗词中,以“菊”“菊花”使用的频率最高。
古代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所以菊花又称重九之花,“九华”、“九 花”。
菊花在霜降之时盛开,“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所以菊花又称“霜 花“、”霜菊“。
二、菊花的意蕴
01
隐逸之花
诗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 花,自赏自得之际,偶然间抬起头 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 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 南山”,也可解释为“见到悠然的 南山”。
此句想象的奇特。意境的瑰丽。赋予菊花农民起 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 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 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 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 斗芳香,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 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百合花文学短评200字

百合花文学短评200字

百合花文学短评200字
百合花,又称“百合”,是一种优雅、高贵的花卉,常被用作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百合花常常代表着高尚的品质、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愿望。

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高贵、优雅”,这些特质也常常被赋予文学作品中的角色。

在文学作品中,百合花
往往被赋予深刻的内涵,代表着人物的品质和命运。

百合花在文学中的形象常常是纯洁的代名词,它的出现往往为
作品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气息,也为作品增添了一份高贵的气质。


很多文学作品中,百合花都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
一种花,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一种美好的向往。

总之,百合花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纯洁、高贵和美好的愿望,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份清新的气息,也为作品
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这种美丽的花朵,不仅仅在现实中散发着迷人
的芬芳,更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兰四季集圆介绍

建兰四季集圆介绍

建兰四季集圆介绍1. 引言建兰四季集圆,是一部以花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描述建兰四季的美丽和变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本文将对建兰四季集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2. 建兰四季集圆的背景建兰四季集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于唐朝时期。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成为了当时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建兰四季集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3. 作品内容建兰四季集圆共包含四季的描写,分别是春、夏、秋、冬。

每个季节都以建兰这种特殊的花卉为主题,通过对花卉的描写,展示了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妙。

3.1 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生机勃勃的季节。

建兰四季集圆中,春天描写了建兰初开的景象,花瓣娇嫩,颜色鲜艳,给人一种青春和希望的感觉。

3.2 夏夏天是炎热的季节,但也是五彩斑斓的季节。

建兰四季集圆中,夏天描写了建兰盛开的景象,花朵绽放如火,花香四溢,给人一种热情和活力的感觉。

3.3 秋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凋零的季节。

建兰四季集圆中,秋天描写了建兰的凋零景象,花瓣逐渐枯萎,但仍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给人一种沉静和成熟的感觉。

3.4 冬冬天是寒冷的季节,但也是宁静的季节。

建兰四季集圆中,冬天描写了建兰的休眠景象,花朵虽然不再开放,但根部仍然坚实,给人一种安稳和等待的感觉。

4. 作品意义建兰四季集圆通过对花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它让读者感受到了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妙,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 结语建兰四季集圆是一部以花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建兰四季的描写,展示了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界的美妙。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在忙碌的生活中,读一读建兰四季集圆,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卉与文学
姓名:徐梓宇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03479 编号:
摘要:千万年来,花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化。

美丽的花儿代表了人类许多的情感,如爱情、亲情、友情、敬仰之情;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高贵、雅洁等等;鲜花更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寄托,如长寿、幸福、吉祥、财富……
关键词:鲜花中国文学表现诗境
翻开中国文学史,从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杜甫对花溅泪,白居易咏莲吟柳,乃至林逋梅妻鹤子……,中国竟有无数风流文人为花卉草木所倾倒,创造了许多以花卉为题材的千古佳作。

这些精彩的花卉文学作品,使自然的花花草草呈现出特有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温暖、润泽着中国每一个文化人的心,甚至成为民俗化的理念。

可以说,花卉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的显著特征,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

具体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文学以花卉为描写对象世界上没有文学不能描写的对象,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的题材内容是最广泛的。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不仅是指人物及人物生活的环境,同时也包括与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河海山林、鸟兽虫鱼、花草瓜果等自然物。

我国历代以花卉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简直多得不可胜数。

在现代的诗歌、散文中,花花草草更是文人笔下的宠物,许多文人雅士亦因此而与花卉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代的著名文学家和园艺家周瘦鹃,就写过许多有关花卉盆景的散文短篇,出版的《花木丛中》一书便是很好的见证。

我国现代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写下了有关《花》的篇章。

在中国的花卉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要数咏花诗词了。

在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中,三百零五篇里,提到的花花草草,就多达
132种。

稍后的《楚辞》,诗人屈原也运用大量的花木香草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使其成为一朵灿烂的文学之花。

有人将这些咏花诗词依所表现的诗境的不同层次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

例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

”写杜鹃花的红艳。

而韦庄的《白牡丹》则说:“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唯闻其香的特别感受,让人联想到白牡丹那皎洁芳美的幽雅神貌。

这类咏花诗词,侧重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

第二类咏花诗词的艺术境界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

如陆龟蒙《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就体现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莫凄清的心境。

再如姜夔《暗香》写寒梅云:“竹外疏花,冷香入瑶席。

”又说:“千树压,西湖寒碧。

”皆是幽冷心境的意象表现,有“得意忘形”之趣。

第三类是通过移情作用,将自身内心情感托之于花卉形象表达出来,构成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

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与、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寓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

这类咏花诗词,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第四类咏花诗词主要表现“悟境”。

如贺铸《踏莎行》咏莲所云“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所云:“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李东阳《月桂》所云:“未须夸雨露,慎与藏冰雪”等等,此类诗词中,花卉只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原型意象,所表现的是诗人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后进而领悟到的人生哲理。

二、花卉因文学的描写而出名或生辉自然的花卉,通过文学家的生花妙笔,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姿和细微末节的神态。

花卉本身美的特点被文学家所挖掘、加工、表现,美化成为文学美的形象。

“东风若使先春放,羞杀群花不敢开”(宋·戴昺·咏牡丹)。

“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宋·苏轼·咏月季)。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咏梅花)等等。

这些吟花的千古名句,
亦是对花性的生动写照。

总览现在为人们所公认的“十大”或“十二大”传统名花,它们的出名无不与文学的描写息息相关。

琼花的例子也是相当典型的。

尽管唐时即有琼花栽培,但由于其花色并不鲜艳,香气也不惊人,因此,宋朝以前一直是无声无息的。

宋朝初年,继著名官吏兼文人王禹俘题咏琼花后,骚人墨客趋炎附势,横加题咏,文豪欧阳修做扬州太守时,又在琼花株旁建了“无双亭”。

至此,琼花在文人们的赞颂下得以名噪天下。

特别是小说《隋唐演义》将琼花与隋炀帝相联系,融进故事情节中后,使得扬州琼花在我国花卉史上成为“四海无同类”、“天下无双”的奇葩,“中国独特的仙花”。

文学作品对花卉的题咏甚至可以主宰花卉的沉浮。

如现在被称为“花王”的牡丹花与“花相”芍药,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郑风》中即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一有关芍药的记载。

而“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

”(《广群芳谱》卷32)牡丹之所以“初无名”,唐朝的李德裕在其所作《牡丹赋》序言中叙述尤为明了:“余观前贤之赋草木者多矣。

……惟牡丹未有赋者。

”可见没有文人的讴歌、赞美,即使是荣华富贵的牡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花卉文学与花卉审美有关花卉的文学作品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同时丰富了对花卉的欣赏内容。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它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

文学通过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运用比喻、象征、联想、寓意等表现手法,来形象地渲染、夸张和集中花卉的美熏陶感染人们的意识,使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趣味,随着这种影响和引导而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给花卉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赋予它们以“观念形态的意义”,给它以意识即情感、想象上的“人化”,从而使花卉美从它的色彩、形态、香味、质地等自然特性构成客观自然属性的美凝聚升华到主客观相统一的自然意态之美,亦即通常所讲的“风韵美”。

从而加深了对花卉的审美层次。

综上所述,可见花卉与文学历来既有血缘关系。

形形色色的花卉草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题材。

而花卉在文人的笔下更具有风采。

这种被融进诗意和故事情节的“人化”、“情化”、“心化”了的花卉,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美感。

(参考文献:科学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