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溶剂的危害
DMF 危害以及急救措施
DMF 危害以及急救措施DMF 简介DMF,全称二甲基甲酰胺,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和反应介质。
它可以溶解许多有机物,是制造多种化学产品的必要原料之一。
DMF 在工业生产、医药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广泛使用。
然而,DMF 也带来了很多危害和健康风险。
DMF 危害1.刺激和损伤皮肤 DMF 是一种容易渗透皮肤的化学物质,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如果皮肤过度暴露于 DMF 中,会导致皮肤炎症、水肿和红斑等症状。
长期暴露还会造成皮肤硬化、瘢痕和色素沉着等后遗症。
2.损伤眼睛 DMF 可能会引起眼部刺激、充血和疼痛。
如果 DMF 进入眼部,会引起眼部严重损伤,导致角膜炎、角膜溃疡和失明等后果。
3.毒性作用 DMF 可能会导致中毒和损伤内脏器官。
研究表明,DMF 会对肝脏、肾脏和心脏造成损害,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4.引发过敏反应 DMF 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疹、过敏性皮肤炎等。
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呼吸停止等急危症状。
DMF 急救措施1.皮肤暴露如果皮肤接触到 DMF,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受污染的皮肤区域,至少冲洗20分钟。
如果皮肤有炎症、瘙痒和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冲洗,并就医接受治疗。
2.眼部受损如果 DMF 进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至少冲洗20分钟。
并立即就医,接受眼部治疗。
3.中毒反应如果出现 DMF 中毒症状,如人体不适、呼吸困难等,请在通风的场所让中毒者静卧,解开抢,保持呼吸畅通。
尽快拨打当地急救电话或送中毒者到医院就医。
4.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远离DMF,以免症状加剧。
大量饮水,保持血压稳定,并及时就医治疗。
结语DMF 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物质,但它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
要正确使用DMF,避免皮肤接触,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吸入 DMF 气体。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或健康问题,应立即就医接受治疗。
二甲基甲酰胺临界量
二甲基甲酰胺(DMF)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在化工、纺织、皮革等行业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其毒性和对健康的危害,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限制和监管措施。
DMF的临界量是指在使用过程中,DMF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目前,国际上对DMF的临界量的认识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DMF的临界量应该低于10ppm(即每百万份气体中DMF的含量不超过10份)。
DMF的主要危害包括:1. 皮肤刺激和过敏:DMF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剂,会对皮肤产生灼热感、瘙痒和红肿等不适反应。
长期接触还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和湿疹等疾病。
2. 呼吸系统危害:DMF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吸入高浓度的DMF蒸气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引起喉咙疼痛、咳嗽和气喘等不适反应。
长期吸入还可能导致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3. 对生殖系统的危害:DMF会穿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部,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
在动物实验中,长期接触DMF会导致睾丸萎缩、精子减少、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
因此,在怀孕期间,应避免接触DMF。
4. 其他危害:DMF还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甚至引起癌症等严重后果。
为了保护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各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限制和监管措施。
例如,欧盟于2011年将DMF列为禁用的化学品,禁止在纺织品、鞋类和家具等产品中使用含DMF的材料;美国也限制了DMF在纺织品中的使用,并规定了DMF的临界量为3ppm。
总之,DMF是一种有害物质,必须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其浓度,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
相关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和防护措施,确保DMF的使用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有效保障员工和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有机溶剂的缺点
有机溶剂的缺点
有机溶剂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毒性:一些有机溶剂对人体有害,可能引起中毒和长期健康问题。
2. 易燃易爆:有机溶剂常常是易燃的,而且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
3. 环境影响:有机溶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那些难以降解的溶剂。
4. 不稳定性:某些有机溶剂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或分解。
5. 高沸点:有些有机溶剂的沸点很高,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蒸发,这使得使用它们变得困难和低效。
6. 成本:有机溶剂通常比水或其他替代品更昂贵。
7. 存储和运输:有机溶剂在存储和运输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可能具有挥发性,并达到可燃的极限。
8. 使用限制:由于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某些有机溶剂在特定应用领域的使用可能受到限制。
尽管有机溶剂在许多工业和科学应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其缺点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此外,对于新的溶剂和其使用方法的评估应考虑其对环境和健康的长期影响。
常用溶剂毒性
丙酮有毒性,但毒性不大,主要表现为吸入后的支气管炎,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特殊毒性指“三致”即致畸,致癌,致突变。
丙酮的确致癌,劣质的指甲水里就含有丙酮。
但毒性不大,所以说它对人体没有什么特殊的毒性。
丙酮不杀精。
乙酸乙酯健康危害: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
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
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痛、腹泻等。
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二甲苯的残留和蓄积并不严重,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可以在人体的NADP(转酶II)和NAD(转酶I)存在下生成甲基苯甲酸,然后与甘氨酸结合形成甲基马尿酸在18小时内几乎全部排出体外。
即使是吸入后残留在肺部的3%-6%的二甲苯,也在接触后的3小时内(半衰期为0.5~1小时)全部被呼出体外。
丁酮: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鼻、喉、粘膜有刺激性。
长期接触可致皮炎。
本品常与2-己酮混合应用,能加强2-己酮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现象,但单独接触丁酮未发现有周围神经病现象。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3400mg/kg(大鼠经口);6480mg/kg(兔经皮);LC5023520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30g/m3,感到强烈气味和刺激;人吸入1g/m3,略有刺激。
刺激性:家兔经眼:80mg,引起刺激。
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13780µg(24小时),轻度刺。
致突变性: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33800ppm。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3000ppm(7小时),(孕6~15天),致颅面部(包括鼻、舌)发育异常,致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致凝血异常。
常用溶剂的毒性
1. 有机溶剂之毒性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
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
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
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
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
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
(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
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
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
(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
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
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1)对神经系统破坏: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的正常功能。
肠道问题
长时间接触有机溶剂可 能引发肠道问题,如腹
泻、便秘等。
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01
02
03
04
头痛头晕
有机溶剂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 影响,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
。
记忆力下降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对大脑 产生损害,导致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情绪问题
脂溶性
有机溶剂易溶于脂肪,容易渗透皮肤 和黏膜,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各种中毒 症状。
02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呼吸急促
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可能导 致呼吸急促,严重时甚至可能
引发哮喘。
肺损伤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溶剂, 可能对肺部组织造成损害,增 加患肺炎、肺气肿等疾病的风 险。
鼻咽部刺激
有机溶剂的气味通常较为刺激 ,长时间吸入可能对鼻咽部造 成刺激,引发不适感。
降低免疫力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降低人 体免疫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病
毒和细菌的侵害。
对消化系统的危害
恶心呕吐
有机溶剂可能对消化道 产生刺激,引发恶心、
呕吐等症状。
食欲不振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可能 导致食欲不振,影响营
养吸收。
肝脏损伤
05
有机溶剂的安全使用规范
了解有机溶剂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了解有机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如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 以及溶解力、稳定性等化学性质。
熟悉有机溶剂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了解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掌握正确的有机溶剂使用方法, 如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和
手套等个人防护措施。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室常用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室常用溶剂对人体的危害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场所,常用溶剂在实验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这些溶剂也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就化学实验室常用溶剂对人体的危害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
一、酒精类溶剂酒精类溶剂,如乙醇、甲醇等,在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
虽然酒精类溶剂是广泛认可的较安全的溶剂,但长期接触或大量暴露仍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乙醇和甲醇的蒸汽可以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
此外,酒精类溶剂具有易燃特性,一旦接触到明火或高温,可能引发火灾。
二、酮类溶剂酮类溶剂,如丙酮、甲酮等,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机溶剂。
酮类溶剂具有挥发性的特点,易于蒸发,并且能迅速在空气中形成可燃的混合物。
长时间暴露于酮类溶剂的蒸汽中,会引起眼睛和呼吸道的刺激,同时还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导致头晕、失眠等症状。
三、烃类溶剂烃类溶剂,如石油醚、苯等,常用于溶解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烃类溶剂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和易燃性,其蒸汽可以引起眼睛和呼吸道刺激,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头晕、恶心、昏迷等症状。
苯还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苯可能引发血液系统疾病。
四、酸碱类溶剂酸碱类溶剂,如硫酸、氢氟酸、氢氧化钠等,常用于实验室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这些溶剂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容易引起皮肤和眼睛的损伤。
硫酸和氢氟酸还具有强烈的蒸气刺激性,对呼吸道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因此,在实验室中应正确使用和储存酸碱类溶剂,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
五、其他溶剂除了上述常见的溶剂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溶剂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例如,氯仿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长期暴露会损害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氯甲烷是广泛使用的溶剂,但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和肝毒性。
在使用这些溶剂时,实验室人员应保持充足的通风和合适的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室常用的溶剂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这些危害。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有机溶剂是一类化学物质,常用于工业生产、实验室研究以及家庭日常使用。
虽然有机溶剂在很多领域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
本文将就有机溶剂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有机溶剂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刺激:有机溶剂挥发速度较快,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引起刺激,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
2. 神经系统损害: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损害。
长期暴露在有机溶剂中,可能导致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3. 皮肤损害:有机溶剂可通过皮肤直接进入体内,长期暴露在有机溶剂中可能导致皮肤炎症、过敏等不适反应。
某些有机溶剂还可能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等问题。
4. 消防风险:有机溶剂易燃易爆,遇到明火或高温可能导致火灾或爆炸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还可能导致工厂、实验室等设施的损毁。
针对有机溶剂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面罩等。
了解有机溶剂的安全性能,避免接触高毒物或易燃物。
2. 加强通风换气:有机溶剂挥发性强,容易在使用或储存过程中引起有机溶剂浓度升高,因此建议在有机溶剂使用区域增设通风设施,保持空气流通。
3. 避免有机溶剂泄漏和挥发:正确储存有机溶剂,包装严密,防止泄漏;在使用过程中,控制有机溶剂的使用量,避免大面积散发。
4. 个体防护:在与有机溶剂接触的场所工作时,应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面罩、护目镜等,避免有机溶剂直接接触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5. 定期体检:由于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潜在的危害,建议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6. 应急措施:在发生有机溶剂泄漏、火灾等事故时,应立即进行应急处理。
及时疏散人员,将有机溶剂泄漏源隔离,通风换气,避免火源。
7. 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有机溶剂相关的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
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为液体状态,可溶于水或其他有机物的化合物。
它们常用于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溶剂提取、涂料、印刷、清洗和金属腐蚀等。
然而,长期接触和暴露于有机溶剂可能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健康危害。
以下是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1. 呼吸系统损害:有机溶剂蒸气进入呼吸道后会对肺部造成刺激和损伤。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常出现咳嗽、气短、胸痛等呼吸系统问题。
预防措施包括戴好防护口罩并确保通风良好的工作场所。
2.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机溶剂可通过皮肤吸收或吸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常表现出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并尽量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场所长时间工作。
3. 肝功能损害:某些有机溶剂在体内代谢后可损害肝脏功能。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可能产生肝炎、脂肪肝等疾病。
预防措施包括戴好防护口罩和手套,遵守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
4. 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有机溶剂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并造成皮肤刺激和过敏反应。
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可能出现皮疹、红肿、瘙痒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佩戴适当的防护衣物和手套,并确保工作场所的卫生条件良好。
针对以上的危害,以下是预防有机溶剂危害的一些建议:1. 提供充足的通风系统:在使用有机溶剂的工作场所,应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空气质量和防止有机溶剂蒸气积聚。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有机溶剂时,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服。
这些装备可以减少有机溶剂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直接接触。
3. 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有机溶剂的工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有机溶剂的性质和使用方法。
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处理和储存有机溶剂,以避免意外泄漏和暴露。
4. 定期体检和监测: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人员应进行定期体检和监测,以确保早期发现并有效应对潜在的健康问题。
5. 按规定处置废弃物:废弃的有机溶剂应按照环境保护法规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三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丙酮的危害急救措施
丙酮的危害急救措施丙酮(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号:67-64-1)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印刷、涂料和家具等产业。
丙酮不仅有良好的溶解性能,还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因此容易形成危险气体。
危害吸入丙酮蒸气吸入丙酮蒸气会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引起喉咙、鼻腔和支气管道的刺激,导致呼吸急促、咳嗽、头痛、头昏、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长期受到丙酮的刺激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肺纤维化等疾病。
皮肤接触接触丙酮会使皮肤干燥、瘙痒、起皮、皲裂和变色。
重度接触可能导致化学性灼伤,并引起过敏性皮炎和脱皮等症状。
摄入误食误食丙酮会对人体造成令人不安的中毒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失眠、眩晕、头痛和幻觉等症状。
如果误食量较大,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和昏迷等严重症状。
急救措施吸入丙酮蒸气如果无法躲避丙酮蒸气的影响,请咳嗽或深烟吸入,以帮助呼吸系统从蒸气中清除有害物质。
立即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确保呼吸通畅。
如果症状加剧,应立即向医生寻求帮助。
皮肤接触如接触丙酮,请立即将受害者皮肤上的丙酮擦干,用大量流动水冲洗15分钟以上,并用清水冲洗。
如症状恶化,请到医院看病。
摄入误食如误食丙酮,请立即向医生寻求帮助。
如果患者仍有意识并尚未恶心、呕吐,请让他喝大量水,以稀释体内的丙酮浓度。
避免使用吐剂,否则可能导致症状恶化。
预防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丙酮的危害,应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在室内使用丙酮时,确保有良好的通风。
2.使用化学品时,请务必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护目镜,以避免吸入丙酮蒸气或皮肤接触。
3.在使用丙酮进行清洁或制作混合物时,应注意防止它与其它物质产生反应,控制摄氧等级,以避免完全燃烧。
4.确保储存丙酮的地方离热源和火源远离。
最好将它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和易于获得的地方。
结论总的来说,丙酮是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品,必须妥善使用和储存。
如果不慎接触到或误食了丙酮,请尽快采取急救措施,以避免危害的继续加剧。
常用溶剂的毒性
1. 有机溶剂之毒性人若长时间吸入有机溶剂之蒸气将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现象,但短时间暴露高浓度有机溶剂蒸气之下,也会有急性中毒致命的危险。
在工业卫生上,有机溶剂对人体之危害与溶剂的挥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常温下,低挥发性溶剂在空气中不易造成危险。
其他对人体危害有关系者尚有溶剂之脂溶性,反应性、含杂质情形、人体吸收之方式及途径、人体之代谢速率、累积情形、个体感受及敏感性、暴露时间之长短等。
2. 对人体危害之途径(1) 经由皮肤接触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会刺激眼睛粘膜而使人流泪;与皮肤接触会溶解皮肤油脂而渗入组织,干扰生理机能、脱水;且因皮肤干裂而感染污物及细菌。
表皮肤角质溶解引起表皮角质化,刺激表皮引起红肿及气泡部份。
溶剂渗入人体内破坏血球及骨髓等。
(2) 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蒸气经由呼吸器官吸入人体后,人往往会产生麻醉作用。
蒸气吸入后大部份经企管而达肺部,然后经血液或淋巴液传送至其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之中毒现象。
因人体肺泡面积为体表面积数十倍以上,且血液循环扩散速率甚快,常会对呼吸道、神经系统、肺、肾、血液及造血系统产生重大毒害,固有机溶剂经由呼吸器官引起之中毒现象,最受人重视。
(3) 经由消化器官引起之危害:有机溶剂经由消化企管主要引起之原因,为在污染溶剂蒸气场所进食、抽烟或手指沾口等,其引起之危害,首先受害为口腔,进入食道及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然后在由消化系统,危害到其他器官。
3. 对人体危害之生理作用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
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1)对神经系统破坏: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
2024年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
2024年有机溶剂的危害及预防
有机溶剂常见于许多工业和日常用品中,如油漆、清洁剂、胶水、染料等。
它们能够以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形式存在。
然而,有机溶剂的使用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害,例如:
1. 呼吸系统问题:有机溶剂可能释放有害气体,当人们吸入这些气体时,会导致呼吸道刺激、气喘、喉咙疼痛等呼吸系统问题。
长期暴露还可能导致气道炎症和慢性呼吸疾病。
2. 神经系统损害:一些有机溶剂被认为对神经系统有毒性,可能导致头痛、头晕、神经痛、记忆问题等。
长期或高浓度的接触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
3. 皮肤问题:部分有机溶剂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并引起过敏反应、刺激性皮炎、皮肤瘙痒等问题。
接触高浓度的有机溶剂,如强酮溶剂,可能导致化学性灼伤。
为了预防有机溶剂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通风:确保工作场所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将有机溶剂释放到室外,减少人体暴露的机会。
2. 戴防护设备:在接触有机溶剂时,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呼吸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减少吸入和接触的风险。
3. 遵循操作规程:遵循使用有机溶剂的操作规程,不要超过安全使用限制,注意正确储存和处置有机溶剂。
4. 健康检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与有机溶剂有关的工作者,以及对有机溶剂敏感的个体。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性信息,具体的有机溶剂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可能需要参考相关的具体研究和法规。
建议您在实际应用中遵循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常用有机溶剂毒性一览
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
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
代谢 保持乐观心态,相信免疫系统能够顶得
住。
谢谢!
丙二醇甲醚
特点 丙二醇醚与乙二醇醚同属二元醇醚类溶剂, 丙二醇醚对人体的毒性低于乙二醇醚类 产品,属低毒醚类。丙二醇甲醚有微弱 的醚味,但没有强刺激性气味,使其用 途更加广泛安全。由于其分子结构中既 有醚基又有羟基,因而它的溶解性能十 分优异,又有合适的挥发速率以及反应 活性等特点而获得广阔的应用。
环己酮
环己酮为羰基碳原子包括在六元环内的 饱和环酮,具有强烈的刺鼻臭味。沸点: 155.6(℃)
通常与低沸点溶剂和中沸点溶剂配制成 混合溶剂,以获得适宜的挥发速度和黏度。
环己酮
健康危害:该品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眼、鼻、喉粘膜 刺激症状和头晕、胸闷、全身无力等症 状。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四肢抽搐、 肺水肿,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三)有机溶剂对健康影响
8.血液 苯可损害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和 全血细胞减少症,以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 乙二醇醚类能引起溶血性贫血(渗透脆性增加) 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
(三)有机溶剂对健康影响
9.致癌 在常用溶剂中,苯是肯定的 人类致癌物质,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白血 病。氯乙烯引起肝血管肉瘤。
DMF的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其体内 代谢过程有关。DMF其甲基烃基化,生成N-甲基-甲醇 酰胺(HMMF),HMMF部分脱羟甲基分解成甲基甲酰 胺(NMF)和甲醛,NMF还可羟基化,然后再分解成甲 酰胺 (F),还有少部分DMF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实验 表明,NMF毒性强于DNF及HMMF。NMF或HMMF生成 N-甲基氨基甲酰半胱氨酸(AMCC)过程中的活性中间 产物(可能是异氰酸甲酯),具有亲电性,可以与蛋 白质、DNA、RNA等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造 成机体肝肾器官损伤。
常用有机溶剂的沸点、溶解性、毒性
常用有机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溶剂名称沸点(101.3kPa)溶解性毒性正丁醇:沸点:116-118度,异丁醇:沸点:108度液氨-33.35℃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剧毒性、腐蚀性液态二氧化硫-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剧毒甲胺-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强烈刺激性石油醚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相似乙醚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戊烷36.1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性员?婷疋0?二氯甲烷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强刺激性溶剂石油脑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丙酮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1-二氯乙烷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局部刺激性氯仿61.15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中等毒性,强麻醉性甲醇64.5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中等毒性,麻醉性四氢呋喃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己烷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低毒。
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71.78 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1,1,1-三氯乙烷74.0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溶剂四氯化碳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乙酸乙酯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低毒,麻醉性乙醇78.3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微毒类,麻醉性丁酮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强烈毒性乙睛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82.40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83.48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高毒性、致癌乙二醇二甲醚85.2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度和毒性
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1、N,N-二甲基苯胺:193度,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
2、乙二醇:197.85 度,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难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
3、对甲酚:熔点:34.69℃,沸点:201.9℃。
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碱溶液。
水中溶解度40℃时达2.3%,100℃时达5%。
溶于苛性碱液和常用有机溶剂。
能随水蒸气挥发。
4、N-甲基吡咯烷酮:202 度,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毒性低,不可内服。
5、间甲酚:202.7 度,6、苄醇:205.45 度,与乙醇、乙醚、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
7、甲酚:210 度,微溶于水,能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
8、甲酰胺:210.5 度,与水、醇、乙二醇、丙酮、乙酸、二氧六环、甘油、苯酚混溶,几乎不溶于脂肪烃、芳香烃、醚、卤代烃、氯苯、硝基苯等。
皮肤、黏膜刺激性、惊皮肤吸收。
9、硝基苯:210.9 度,几乎不溶于水,与醇、醚、苯等有机物混溶,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剧毒,可经皮肤吸收。
10、乙酰胺:221.15 度,溶于水、醇、吡啶、氯仿、甘油、热苯、丁酮、丁醇、苄醇,微溶于乙醚,毒性较低。
11、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TA):233 度,与水混溶,与氯仿络合,溶于醇、醚、酯、苯、酮、烃、卤代烃等,较大毒性。
12、喹啉:237.10 度,溶于热水、稀酸、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
13、乙二醇碳酸酯:238 度,与热水,醇,苯,醚,乙酸乙酯,乙酸混溶,干燥醚,四氯化碳,石油醚,CCl4中不溶,毒性低。
14、二甘醇:244.8 度,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等不混溶,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同仁注意了!!!常用溶剂对人体的危害一、石油醚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
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急性毒性:LD5040mg/kg(小鼠静脉);LC503400ppm,4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二、正已烷正己烷虽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机体,但职业中毒仅见于经呼吸道吸收者。
正已烷吸收入血有剂量-反应关系。
大鼠暴露于浓度1800、3600、10800 和3600Omg/m3,6h后血**已烷半减期为1~2h;人接触360mg/m3,安静下4h血半减期为1.5h;生理负荷3h后,半减期为2h。
人按触正已烷313.2~439.2mg/m3及其他溶剂,测定呼出气,平均吸收27.8%± 5.3%,呼吸道存留5.6%±5.7%。
2.分布正已烷在体内分布与器官的脂肪含量有关,主要分布于脂肪含量高的器官,如脑、肾、肝、脾、睾丸等。
3.转化正已烷的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C直接参与其氧化代谢。
代谢产物有2-已醇、3-已醇、2-已酮(甲基正丁基甲酮)、2,5-已二酮等。
【毒性】正已烷属低毒类,但其毒性较新已烷大,且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毒作用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l.急性毒性正已烷小鼠吸入LC为120~15Og/m3(2h),麻醉浓度为100g/m3 (lh)。
大鼠经口LD50为24~29ml/kg。
兔涂皮2~5ml/kg(4h),引起共济失调与躁动。
人吸入单纯正已烷180Omg/ m3,3~5min无刺激;2880mg/m3,l5min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5040~720Omg/m3,lOmi n,有恶心、头痛、眼及咽刺激;1800Omg/m3,lOmin,出现眩晕、轻度麻醉。
经口中毒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刺激症状及急性支气管炎,摄入50g可致死。
溅入眼内可引起结膜刺激症状。
2.慢性毒性正已烷慢性毒作用主要为多发性神经病。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肌肉萎缩。
严重者可引起肝肾损害。
大鼠每日大入2.76g/m3,143天,仅有夜间活动减少,但体重、血象、血清蛋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处死后组织学检查见网状内皮系统有轻度反应,末梢神经有髓鞘退行性变、轴突轻度变性,腓肠肌肌纤维轻度萎缩。
18000mg/m3,每周16h,共4周,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明显下降,肌力降低。
小鼠吸入360mg/m3,每周6天,经1年,未引起神经病;9OOmg/m3,引起轻度神经病; 180Omg/m3,出现步态不稳、肌萎缩。
长期职业性低浓度接触正已烷的工人,可发生周围神经病,特点是隐匿性和进展缓慢。
轻症者多为远端感觉型周围神经病;较重者出现运动型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发生下肢瘫痪及肌肉萎缩,并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正已烷可刺激皮肤,引起潮红、水肿、水疱、皮肤粗糙。
正已烷无致癌活性。
也未见致畸报告。
1.急性中毒急性吸入高浓度正已烷可引起眼与呼吸道刺激及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症状。
口服中毒可出现急性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刺激。
2.慢性中毒长时间接触低浓度正已烷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起病隐匿而缓慢。
(1)轻症: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型神经病,出现指趾端感觉异常和感觉低下; 即麻木,触、痛觉和震动、位置觉减退,以下肢为重,肌肉疼痛,登高时明显,肌无力,腱反射减退。
感觉减退一般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2)重症:出现运动型神经病。
首先表现下肢远端无力,合并肌肉疼痛或痉挛,腓肠肌压痛。
腱反射消失较少,且仅限于跟腱反射。
上肢较少受累。
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也以运动障碍为主,触、痛觉消失限于四肢远端手足部,震动觉、位置觉仅轻度减退。
严重者出现下肢瘫痪及肌肉萎缩,并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此外,正已烷可抑制血胆碱酯酶,并可用解磷定复能。
三、乙酸乙酯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
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
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痛、腹泻等。
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2、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5620mg/kg(大鼠经口);4940mg/kg(兔经口);LC505760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000ppm×60分钟,严重毒性反应;人吸入800ppm,有病症;人吸入4 00ppm短时间,眼、鼻、喉有刺激。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豚鼠吸入2000ppm,或7.2g/m3,65资助接触,无明显影响;兔吸入16000mg/m3×1小时/日×40日,贫血,白细胞增加,脏器水肿和脂肪变性。
致突变性: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24400ppm。
细胞遗传学分析:仓鼠成纤维细胞9g/L。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四、丙酮丙酮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
经皮肤吸收缓慢,量少,主要是驼过前两个途径。
由于丙酮的水溶性强,它易溶解和吸收入血液中,很快分布于全身。
丙酮属微毒类,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基蒸气对粘膜有中等程度的刺激作用。
丙酮对皮肤无致敏作用,但有轻度刺激作用。
吸信蒸气急性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麻醉状态。
最初出现管乏力、恶心、头痛、头晕、容易激动。
严重时可出现呕吐、气急、痉挛以及昏迷。
液体能刺激眼睛。
吞服反能刺激消化系统,产生麻醉与错迷等症状。
五、氯仿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
急性中毒: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引起急性中毒。
初期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皮肤湿热和粘膜刺激症状。
以后呈现精神紊乱、呼吸表浅、反射消失、昏迷等,重者发生呼吸麻痹、心室纤维性颤动。
同时可伴有肝、肾损害。
误服中毒时,胃有烧灼感,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以后出现麻醉症状。
液态可致皮炎、湿疹,甚至皮肤灼伤。
慢性影响:主要引起肝脏损害,并有消化不良、乏力、头痛、失眠等症状,少数有肾损害及嗜氯仿癖。
六、苯由于苯的挥发性大,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
人和动物吸入或皮肤接触大量苯进入体内,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有研究报告表明,引起苯中毒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体内苯生成了苯酚。
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引起急性中毒。
重者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严重者会因为中枢系统麻痹而死亡。
少量苯也能使人产生睡意、头昏、心率加快、头痛、颤抖、意识混乱、神志不清等现象。
摄入含苯过多的食物会导致呕吐、胃痛、头昏、失眠、抽搐、心率加快等症状,甚至死亡。
吸入20000ppm的苯蒸气5-10分钟便会有致命危险。
长期接触苯会对血液造成极大伤害,引起慢性中毒。
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
苯可以损害骨髓,使红血球、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减少,并使染色体畸变,从而导致白血病,甚至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苯可以导致大量出血,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用,使疾病有机可乘。
有研究报告指出,苯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12-15年。
妇女吸入过量苯后,会导致月经不调达数月,卵巢会缩小。
对胎儿发育和对男性生殖力的影响尚未明了。
孕期动物吸入苯后,会导致幼体的重量不足、骨骼延迟发育、骨髓损害。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经确认为致癌物质七、乙醚对人的麻醉浓度为109.08~196.95g/m3(3.6—6.5%),当浓度为212.1~303g/m3(7~10%)时可致呼吸停止,当浓度超过10%时通常可以致命。
人一口服LD:25~30m1最高容许浓度:400ppm(1-200mg/m3)乙醚蒸气由呼吸道吸人后,经肺泡很快进入血液中,并随血液流经全身。
然后80%以上又以原形从呼吸道羽F出。
还有l~2%以原形从尿排出。
体内积聚的在脑组织中的为最多,一部分在肝脏与微粒体酶接触后转化为乙醇、乙醛、乙酸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经呼吸排出,其它的最终都经尿排出体外。
乙醚是低毒物质,主要是引起全身麻醉作用,此外,对皮肤及呼吸道粘膜有轻微的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低浓度乙醚蒸气的人员可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或淡漠、嗜睡、忧郁、体重减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
吸人较高浓度乙醚蒸气时可出现头晕、癔病样发作、精神错乱、嗜睡、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缓、体温下降、呼吸不规则等短时间大量接触后发生的中毒症状,一经脱离现场,稍待休息,经对症处理后就可恢复。
八、甲醇甲醇中毒也是常发事故。
甲醇进入人体内后,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
其中,以脑脊液、血、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可引起脑水肿。
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及视网膜。
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1~72小时,也有96小时的;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
中毒后,常会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表情淡漠,意识混浊等。
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双目失明,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发生甲醇中毒,应将患者立即移离现场,脱去污染的衣服,并用1%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镁导泻。
九、二氯甲烷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
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
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
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
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
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
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
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
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2、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