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报告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dbc53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9.png)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XX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
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
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
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
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
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
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
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
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
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
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
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
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
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_理念与模式》范文
![《2024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_理念与模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b48a1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0.png)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_理念与模式》篇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_理念与模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汉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知识底蕴。
它不仅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桥梁,更是了解中华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探讨,旨在阐述现代汉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
二、教学理念1. 跨文化交际理念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交际技巧,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习惯。
2. 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在汉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模式1. 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际场景下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汉语。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汉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模式结合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的优势,通过线上资源的学习和线下课堂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该模式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实施策略1. 强化师资培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e549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3.png)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教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对外语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不同的语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外教二语教学之间的差异也变得愈发显著。
中外教在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目前,关于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中外教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而较少涉及到中外教在课堂行为上的差异。
有必要对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深入探讨中外教的不同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探讨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为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教育教学的全球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从中分析教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对教师行为差异的不同反应。
通过研究目的的设定,旨在深入理解中外教二语教学中存在的行为差异,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跨文化个案的分析,可以为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拓宽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围。
通过研究教师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对教师行为差异的反应与影响,可以为二语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建议。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跨文化教育研究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互动方式,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比较中外教师在二语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对不同教师行为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带来的教学差异,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二语习得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与措施
![二语习得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1455b1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8.png)
2192020年01期总第493期ENGLISH ON CAMPUS二语习得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与措施文/梅晓明 王爱民3.媒体舆论方面。
另外一个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冲突和争议的来源就是媒体舆论。
实际上有相当大数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会热衷于讨论出现在社交媒体和公众视野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比如其他国家的学生会关注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公民素养有待提高的不文明现象:例如在餐馆内大声喧哗、推搡插队现象、随地乱扔垃圾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等等。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也在一些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分歧甚至冲突,比如民主问题、人权问题、少数群体的权利问题,等。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成因1.文化禁忌语。
文化的禁忌语意思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交往双方在谈话中需要规避的话题和言语。
当然,双方的交流能够顺畅友好地进行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彼此对话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共享而且对事物的看法存在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双方能够意识到这些隐形的文化规则是以违背了一些文化禁忌作为代价的,所以当会话的当事双方未意识到这些时往往会将对话带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甚至会被认为是缺乏文化常识和交际基本的礼貌素养的表现从而被社团成员排斥,等等。
具体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由于说话者一些“中国式”的表达习惯,比如寒暄客套、过分自谦、喜欢询问年龄家庭信息等行为可能会造成沟通和理解方面的障碍。
此外,拿数字来说,“6和8”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顺利、发财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俄罗斯的文化中则被赋予了不幸的消极意义,等等。
2.文化定势偏见。
从广义角度理解“文化”这个概念,它集合了人类社会知识、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的内涵,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而“文化定势”,则是一种人类针对具体特定事物、外来信息和外在行为而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方式。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c95c1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f.png)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精选5篇)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分析大同学跨文化交际本领一、跨文化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23: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本领培育模式都有肯定局限。
行为中心的培育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实在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同学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同学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学问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重要向同学灌输有关文化学问,但难以让同学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学问简单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本领向较高层次进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充足的开放性,没有给同学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本领框架,提高同学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忙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
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本领框架的浩繁讨论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23)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学问和交际实践四大本领系统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本领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纳的方法重要包括背景学问导入、文化内涵探究、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仿照、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呈现于同学面前,是跨文化学问、意识、思维和交际本领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忙同学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育跨文化交际本领有机结合的目的。
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23)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重要是“同学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重要是“培育同学的本领”。
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育本领的重视大过取得学问,成为语言文化学问向跨文化本领变化的有效途径。
跨文化交际_案例_教育(2篇)
![跨文化交际_案例_教育(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8ce10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31.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探讨跨文化交际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案例背景某国际学校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该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该校拥有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包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并开展了一系列跨文化实践活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1)课程内容:该课程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礼仪习俗等。
课程内容包括:文化差异与交际障碍、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冲突与解决等。
(2)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在实际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2. 案例二:跨文化实践活动(1)活动内容: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实践活动,如国际文化节、志愿者服务等。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活动形式: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文化展览、文艺演出、互动游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相互了解。
(3)活动效果:跨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拓宽了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了在实际交际中的应变能力。
3. 案例三:教师跨文化教学策略(1)教师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跨文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
(2)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化差异,设计具有跨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不同文化。
(3)教学效果:教师跨文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论跨文化交际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价值:1.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奠定基础。
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d7e66271bcd126fff7050bb9.png)
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者:韩晓玲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交际过程中熟练使用目的语,同时还要解决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不同交际规则与思维方式在交际过程中引起的各类文化误解与冲突。
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是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学,但是这些背景学科都没有完整地涵盖跨文化交际的内涵,都没有体现出跨文化交际中的“跨”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这一概念的界定重在交际双方必须具有不同文化的背景,且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语言交际。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需要挑战交际过程中目的语的熟练使用,还需要解决自身母语文化的不同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引起的误解与冲突。
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同时也被自身文化塑造出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性格,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自觉地会用自己的定势文化去衡量来自不同文化的行为与话语,做出不准确的判断与理解,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定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必然面临自身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冲突,无论是在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必然面临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所以,第二语言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控,如果教与学脱离了跨文化交际环境,只局限于教学环境与书本知识的范围,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只能是死的东西,只局限于教室之内,当他们走出校园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的交际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不能把这些语言能力变成实际生活的交际能力,这里的交际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442fd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0.png)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问题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存在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问题。首先,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在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时存在不同的文化和工作方式。例如,英国经理可能更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中国员工则更注重 细节和计划的严谨性。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项目计划和时间表的制定上存在分歧
其次,语言差异也可能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由于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使用不同的语言,他们可 能无法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这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从而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及时解决 问题和避免误解。他们可以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项目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这些问题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无法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他们可以寻求专 业帮助,例如翻译或文化顾问。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从而 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文化敏感性: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应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并尊重对方 的差异。他们可以尝试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工作方式,以便更好地合作
提高语言能力: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应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以便更好地沟通。他 们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并尝试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进行交流
5
-
THE PROFESSIONAL TEMPLATE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 例分析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目录
2Leabharlann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是非常重要 的一部分,因为它涉及到语言的使用、文化的理解以及交际技巧的掌握。下面是一个关于 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某公司的一位英国经理和一位中国员工需要进行一项合作项目。英国经理在项目中担任领 导角色,而中国员工则负责执行项目计划。在项目开始之前,英国经理和中国员工需要一 起制定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748557faa8114431b80dd86f.png)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毕继万多年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不少专家和学者也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但是,如何将这一研究与讨论深入下去则似乎还需要拓宽思路,吸取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笔者以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研究。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一点肤浅的探索,以求教于有关同仁和专家。
文章从第二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研究之间的关系,对比方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师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等方面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1.1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又称跨文化交际学,是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6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初引入我国,有着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背景,是一交叉学科。
跨文化交际研究最关注的是文化差异。
在我国,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主要集中于或局限于语言教学界,尤以词汇、语用、交往习俗等与语言交际有关的层面最受关注。
(胡文仲等1997)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交际参与者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自觉地排除文化差异的干扰,做到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1.2跨文化交际语境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境导向关于跨文化交际语境的特点,西方有关学者已有不少论述。
例如,萨莫瓦等指出:交际是受规则制约的;规则取决于语境;规则具有文化特性。
(Samovar&Porter1991)美国人类学家霍尔甚至将世界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hig h-contex 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00383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d.png)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外教在二语课堂中的行为差异,并以跨文化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研究选取了两位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教学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外教的教学行为差异和其原因。
研究方法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观察期间,研究者对两位教师进行了课堂录像,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详细记录。
此外,研究者还与两位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他们的教学想法、策略和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中外教在二语课堂中存在着行为差异。
在语言运用方面,中教更注重语音和语文文化的教学,在词汇和语法运用方面更加简洁而直观;而外教则更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教学,在词汇和语法运用方面会更加详细地解释。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教更注重课堂纪律和控制,讲解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出答案和总结;但外教则更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讲解过程中会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
这些行为差异主要源于中外教在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
中国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美国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中外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纪律和集体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我表现。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中外教需要相互借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对于中教来说,应该逐渐引入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力;而对于外教来说,应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和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中华文化元素。
通过这样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外教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2019年精选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2019年精选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4494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a.png)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2019年精选作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一、引言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很多学者更多地关注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材以及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分析。
然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跨文化,并且教学以及交际过程中这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也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冲突。
二、交际冲突现象1.打招呼。
“打招呼”是人际交往重要的环节,也是交往中产生最初印象的重要因素。
然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方式。
中国,“握手”是最常见的,如果关系亲密,“拥抱”也是一种方式。
然而在其他国家则不然。
(1)土库曼斯坦的拥抱。
一次,一个女性教师看到留学生时,要以“拥抱”方式和一个男生打招呼,令人不解的是,他拒绝了。
后来学生解释道:男生之间才可以以这种方式,女生的话,要用右手捂住左胸,靠近心脏的位置。
深究原因,土库曼斯坦信仰伊斯兰教,其次对待男女地位上有所偏倚。
就本校在华留学的学生数量来看,大部分都是男生,只有两个女生,此外,男生是公费,女生是自费。
(2)非洲的拥抱。
非洲的民族,是热情的民族,然而相对于我们比较传统保守的民族性格来讲,就有些难以招架。
走在路上,一个留学生很热情地打招呼,上来就要拥抱,当时因为没及时反应以及处于礼貌原则,并未拒绝,然而实质是上有些难以接受的。
那么在交际过程中就要使学生明确文化差异,尽量避免。
2.“伴手礼”。
一次与朋友被约到一法国留学生家做客,去之前以为和他们朋友一起做饭、吃饭、玩儿游戏等。
之后才发现,来人或多或少带了一些吃的,给大家一起吃。
我和我的朋友略显尴尬。
此次经历,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有些国家,去做客的时候,需要带一些伴手礼,表示礼貌。
3.“印象”(1)“爱说谎”。
一个莫桑比克学生,谈到对中国女孩的印象,除了我们知道的保守、谦虚之外,还一个令人惊讶的说法是“爱说谎”。
他提到“以约会来讲,女孩开始说没时间,后来又有时间,很多女生都这样”。
这种现象是基于中国时间观念的随意性,时间表不是固定不变,和其他文化中严格按照行程表行动是不同的。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cda31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b.png)
中外教二语课堂行为差异的跨文化个案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跨文化个案研究,探讨中外教在二语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
探究中外教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教育的不同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所导致的行为表现差异,以期能够为中外教合作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提供借鉴和参考。
个案选择经过调查和访谈,本文选择了一位在某中国某高校从事二语教学的中外教教师作为本文研究的个案。
该教师来自于加拿大,拥有TESOL专业硕士学位,已经在中国从事教学工作五年。
我们还选择了一位中国本土教师作为比较对象。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个案研究法,结合文献考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外教在二语教学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研究结果1. 课堂控制在控制课堂的方法上,两位教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中国教师倾向于使用传统的严格管理手段,如口头警告和体罚等方法管控学生。
相比之下,外籍教师的手段相对委婉,通常会通过对学生自由表达的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来控制课堂秩序。
2. 课堂方式和教学对象中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讲解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强化训练,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方面控制力强,严格要求学生听课效果和阅读量。
外籍教师则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更多的采用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思辨能力的锻炼。
外籍教师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中培养自信、语言能力和学术素养。
3. 学生反应和互动中国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通过匆忙的讲授和简单的练习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和秩序。
对于学生的反应和互动常常忽略或者不注重。
相比之下,外籍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外籍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言障碍,通过培养亲和力、有效引导和耐心解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欲望,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参与教学过程。
在讲课的风格上,中国教师追求语言的精细表达,在表达上注重语法和文化因素的描述,强调准确性和标准性。
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45b54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9.png)
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主题: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案例分析要求:1. 案例字数在1500字左右;2. 案例采用简明扼要的风格;3. 不要在回答中包含任何网址链接和图片;4. 用优美的排版格式输出。
案例一:幼儿园英语教学在某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中,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贴近生活的情景教学、游戏教学、歌曲教学等。
在教育教学者的指导下,教师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情景教学中,采用了日常场景的模拟,如超市购物、餐馆点菜等。
教师以英语语言介绍商品名称,引导幼儿进行购物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将语言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如模拟游乐园、医院等。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尝试模仿英语交流,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精选了一些简单易唱的英文儿歌,如《Twinkle, Twinkle,Little Star》、《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等。
教师通过唱歌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英语,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听力和发音。
结合教材、教具、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幼儿园的英语教学效果显著,幼儿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外语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案例二:幼儿园法语教学在某幼儿园的法语教学中,为了培养孩子对法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采取了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贴近生活的情景教学、美食文化课程、艺术课程等。
在情景教学中,教师以课本场景为基础,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孩子们熟悉的场景中,如去面包店买面包、去超市买蔬菜。
在模拟场景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用法语交流,让孩子从生活中体验到法语的实际运用。
在美食文化课程中,教师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具有典型法国特色的美食,如法式面包、法式奶酪等,让孩子们学习法语的同时也体验了法国的文化气息。
在艺术课程中,教师将法国的艺术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如法国印象派画风的绘画课程、自制法国圣诞袜等,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法国的艺术气息,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多元化和有趣的学习方式。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558004de80d4d8d15a4f0e.png)
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以前我以为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很容易,就是教外国人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然而,自从学了这门跨文化交际课,我明白了其实一点都不容易。
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方面的冲突。
因此,对一名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而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十分必要。
以前我认为他们只是学习中国的语言,只要掌握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汉语。
现在明白了,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学习语言,而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把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贯彻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帮助留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任务是准备将来充当跨文化交际的“强梁”,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就是架设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充当跨文化交际“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可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管是对于第二汉语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不同,礼俗规范和交际规则也会有所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文化差异会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
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这就要充分克服“三大敌人”的严重心理干扰。
克服文化中心论,不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并不是所有文化的标准。
例如一些学习汉语的西方人,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文化优越与世界上一切其他文化,这使得他们在汉语学习中必将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冲突,因此不能很好的学习汉语。
克服文化模式化,不要把每种文化的所有人都看成是毫无差别、用一个模子铸就的同一形象。
如不要把所有的美国人都看成是很富有、无拘无束、过于友善、讲究物质利益;不要把所有的中国人看成是保守、含蓄难以捉摸的。
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学理与操作课件
![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学理与操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93bd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7.png)
案例启示:跨 文化交际需要 深入了解和尊 重当地文化, 才能实现有效 的沟通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失败案例的教训与反思
案例一:误 解文化差异, 导致沟通障 碍
案例二:忽 视文化背景, 导致误解和 冲突
案例三:语 言能力不足, 导致沟通不 畅
案例四:文 化适应能力 不足,导致 文化冲突
反思:提高跨 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文化适应 能力,避免文 化冲突和误解
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够运用有效的跨文 化交际技巧,如倾听、提问、反馈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与培养
评估标准:语 言能力、文化 理解、交际能
力等
培养方法:通 过跨文化交际 实践、语言学 习、力,促进跨 文化理解与交
流
评估与培养的 挑战:文化差 异、语言障碍、
心理障碍等
语境差异:不同 语境下的语言表 达方式和习惯可 能导致误解
非语言因素:如 肢体语言、面部 表情、语气等非 语言因素可能导 致误解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过程
跨文化交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文化适应:学习者需要了解并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 语言学习:学习者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交际策略等
文化差异:不同 文化之间的价值 观、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等差异
交际障碍:语言 和文化差异导致 的沟通障碍和误 解
适应与调整:学 习者需要适应和 调整自己的语言 和文化习惯,以 更好地进行跨文 化交际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价值观冲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教育案例分析(2篇)
![跨文化交际教育案例分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3d9c8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31.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跨文化交际教育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本文以某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为例,分析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二、案例描述1. 课程背景某高校外语学院开设了一门名为“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该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共32名学生参加。
2. 课程内容(1)文化差异分析: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等。
(2)跨文化交际技巧:教授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运用。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际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交际场景中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1. 文化差异分析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发现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
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容易产生误解。
2. 跨文化交际技巧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技巧,学生了解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被视为一种能力,而在中国文化中,委婉含蓄被视为一种美德。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技巧,能够在实际交际中避免误解,提高交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
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
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
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
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
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
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
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
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
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
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
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
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
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
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
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
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
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
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
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
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
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
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
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
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
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
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
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
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
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
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
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
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
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
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第三,我们还应当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性的进行适当的文化依附。
既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
比如李晓雨每周都按时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就是选择性文化依附的一种很适当的体现。
它减少了李晓雨同当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感,也增强了二者之间的友好和亲密度。
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
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
除了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从李晓雨亲吻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来看,适当的非语言交际有时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最后,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及时调整个体心态尤为重要。
李晓雨只身一人来到泰国,这就使她十分容易产生孤独、思乡等消极情绪,在交际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加应该注意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避免消极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克服“文化休克”。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
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
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
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
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
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
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
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
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
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
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
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
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
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
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中西文化差异1,由于中国式隐伏型的文化思维模式的作用,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会见英美客商、洽谈生意、谈判、发展相互关系时,西方代表都期望我方从议事的主题直接人手,而我方人员往往喜欢避开主题,从时间或空间的远方开始,一个方面接一个方面地说明情况,暗示问题或意向,比较委婉的表述我们的意见和态,但是西方大多数人是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习惯的,所以有时往往还没明确点出主题,对方注意力就已被转移到其他方面,因而转换了话题,以致于失去了谈判良机。
之所以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文化差异。
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从而这样会影响彼此的文化交流。
2,“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我们老祖宗嘲弄人情淡薄的形象描述,而拿来形容西方社会的邻里关系却是活灵活现,在中国,邻居家里的衣服被风刮掉了,帮忙捡起来是人之常情,在美国社会则不然,很可能被视为侵犯私人领地,因为不打招呼的话就侵入,主人是可以开枪的,几年前一名日本中学生在美国侮辱他人住宅院落,结果被主人射杀,凶手就没有受到制裁,因为在美国,美国的法律是保护这种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