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经营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量,造成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按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相反,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
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不良资产。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危害近年来在金融性报刊公布的个案调查显示,不良资产占比在20以上,此比例也被专家学者及人行总行所认可。
1994年末,全国银行贷款余额xxxx亿元,其中,四家专业银行贷款余额为亿元如不良资产占比在20一30之间,那么,四家专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大约为XX//亿一x///8200亿元。
巨额不良资产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
特殊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
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必定的资金损失。
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
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
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必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
由此而论,公司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峻。
4.制约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资金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资金沉淀配置效益便无法发挥,这又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由此可见,巨额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进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释解不良资产,并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成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不良a资产的成因1.宏观经济形势剧烈波动及投资膨胀,是导致大量无效资产的政策性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突出,给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不良资产概述1、不良资产定义及分类1.1 不良资产定义1.2 不良资产分类2、不良资产现状2.1 不良资产总体规模2.2 不良资产分布情况2.3 不良资产涉及的行业三、不良资产成因分析1:宏观经济环境因素1.1 经济周期波动1.2 不良资产的经济回报率低 1.3 资产价格波动1.4 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风险2:金融机构内部因素2.1 风险管理不到位2.2 贷款审批流程不合理2.3 内部控制缺陷2.4 员工行为不端导致的风险3:政策和监管因素3.1 宏观审慎管理政策3.2 不良资产处置政策3.3 风险暴露披露要求四、应对策略1、宏观经济调控1.1 经济增长预期和控制政策 1.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1.3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风险管理优化2.1 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2.2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2.3 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3、不良资产处置3.1 多元化处置方式3.2 加速资产证券化进程3.3 健全市场化处置机制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并对涉及的法律名词进行了解释和注释。
希望本文对相关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附件】:1、不良资产相关数据及图表2、相关研究报告和数据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不良资产: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出现违约或无法收回本息的部分。
2、宏观审慎管理政策:指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也成为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因借款人违约、资金流失或其他原因造成资产价值下降或无法变现的资产。
在处理不良资产时,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进行处理。
本文将从不良资产处理的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不良资产比例上升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上升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一个重要现状。
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盲目投资、经营不善等因素,导致了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不良资产比例大幅上升。
据统计,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比例已经超过了5%,近年来不良资产处置的难度明显增加。
2.不良资产处置面临诸多困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不良资产定价困难、变现能力弱、资产价值下降、处置时间周期长等。
这些问题使得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理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需要制定对策来加以应对。
3.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单一目前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主要为变卖或转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良资产带来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资产价值下降、处置时间周期长等问题。
银行需要探索更多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以更好地解决不良资产带来的问题。
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贷款审查的标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的发生。
通过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下降,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2.探索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除了传统的变卖或转让方式外,银行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理方式,比如借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不良资产的变现能力,还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处置时间周期。
3.加强合作与开发新渠道银行可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的合作,共同开发新的处置渠道,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提高不良资产的变现能力。
也可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减少不良资产的积压。
4.加大法律支持力度针对不良资产处置中面临的法律困难,银行可以加大法律支持力度,通过合法手段更好地处置不良资产,维护自身的利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和对策分析报告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以及相关的对策。
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抵押物监管,以及行业调整造成的贷款结构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审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抵押物监管,做好行业调整准备,加强数据系统建设,优化贷款结构,并建立赔付机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1. 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推进,金融机构深受外界的关注。
不良资产是金融机构最重要的运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十分严峻。
为获得更深入的见解,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以便为商业银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2.1 Lack of Effective Loan Approval Mechanism and Poor Credit Management
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导致处理贷款申请的不规范和偏袒贷款申请者,造成贷款的低水平,流动性和质量,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银行不良资产整治调研报告
银行不良资产整治调研报告银行不良资产整治调研报告一、引言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它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
因此,银行不良资产的整治成为了当下金融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银行不良资产整治的现状以及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不良资产整治的现状1. 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的出现,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对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构成了威胁。
2. 不良资产整治的手段丰富:为了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银行已经使用了多种手段,包括转让不良资产给资产管理公司、追缴担保物权、通过诉讼等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
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3. 风险防控措施加强:银行在不良资产整治过程中加强了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提高风险审查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控体系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
三、不良资产整治面临的挑战1. 不良资产处置难度大:由于不良资产的性质复杂、处置过程繁琐,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整治时面临较大的困难。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潜力的不良资产,其处置难度更大。
2. 不良资产处置成本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较高,包括法律费用、清理成本、资金成本等。
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项负担。
3. 风险补充压力:不良资产的规模扩大会对银行的风险补充压力造成影响,需要银行提供足够的资本来抵御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
因此,银行不仅需要承担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还需要承担风险补充的压力。
四、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提高对不良资产整治的指导力度。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确保其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和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和法律责任,可以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整治提供法律保障,降低银行在处置过程中的风险和成本。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及其相关对策探析
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及其相关对策探析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问题,如过多的存货、上亿的坏账、无形资产重估减值等。
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不平衡、资产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一、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现状1.管理混乱,处置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管理较为官僚化、冗余臃肿,对不良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处置效率低下。
同时,由于国有企业背景和资产属性的特殊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常常存在政策和社会问题,导致拖延和处理不彻底。
2.难以估价,难以变现。
不良资产种类繁多,评估难度较大。
如厂房、土地等硬资产需要进行评估后才能变现,而软资产如股权、债权等则需要进行复杂的交易程序,这些都限制了不良资产的变现效果。
3.处置成本高,负担重。
国有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需要承担一定的咨询、法律、证券等成本,且可能会遭遇成本增加等不可预知的问题,这些都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和损失。
二、不良资产相关对策1.建立健全不良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不良资产处置的流程和标准,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
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良资产信息的集中化管理,加速处置效率。
2.加速资产处置进程。
国有企业应尽快完成不良资产清理和处置工作,减少不压实抓不落实的现象,加速资产变现进程。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资产变现,如拍卖、转让、股权转让等。
3.注重不良资产评估与估价工作。
国有企业应选择专业的评估机构进行不良资产评估,确保估价准确可靠。
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创新资产估价方式,提高变现效率和效果。
4.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政策。
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政策,明确企业处置不良资产的前提、条件和程序。
同时,应在政府部门加大支持下,推出创新性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和机制,降低国有企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本,加速变现进程。
结语:不良资产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解决不良资产问题的同时,也应相应加强国有企业的产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机制,为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创造更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摘要]本文通过阐述目前企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分析了企业不良资产的成因,提出了防范和管理不艮资产的对策:必须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奖惩制度。
[关键词]企业;不良资产;现状;对策一、企业不良资产现状企业不良资产是在资产概念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不良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但有确凿且合法的证据表明其使用或转让价值已经发生了毁坏,已经预期无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经济利益预期发生减少的资源。
根据2005年国资委信息披露(注: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新资料),全国181家中央企业存在不良资产3177.8亿元,约占国有资产总额的4.2%,其中40家企业资产损失超过20%。
如果再加上地方企业存在的不良资产,其数量和比例将有不小的扩大。
随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逐步实施,社会公众对企业资产的管理要求更为严格。
但是,目前不少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不佳,存在的不良资产主要分布于往来款项、存货、对外投资等方面,并且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较高,已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和科学转型的严重障碍。
如何监管好企业资产,完善企业不良资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产整体质量,提升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减少、防止资产损失浪费,已成为企业资产管理者的又一新课题。
二、企业不良资产成因(一)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缺位往来款项主要包括应收、应付、预收、预付等。
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1因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盲目进行赊销。
购货单位拿到货物后迟迟不付款,而企业财务人员责任心缺失及人员更换等原因,对货物催款不及时,导致欠款时间过长;有的连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地址都搞不清楚,对方故意不认账或无力支付。
2部分企业为完成业务考核指标,通过往来款做虚假收入,达到企业虚假盈利目的,这种为完成指标而存在的往来款自然是无法收回的。
3企业领导或财务人员因缺乏监督机制而随意出借资金,结果使资金流入他人囊中,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损失。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处置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处置对策分析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存款储备、信贷投放、支付结算和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商业银行在借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资产,这将给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深入分析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处置对策对于确保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
一、不良资产成因分析1.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
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
2.不良贷款风险管理不到位: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贷款融资对象的风险评估不准确、审批过程不严谨等问题,导致高风险的贷款被放贷。
此外,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未及时关注贷款对象的经营动态和偿还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
3.内部管理风险: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善也是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因素。
包括对借贷行为的内部控制不完善、风险管理团队的不足以及内部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银行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风险,威胁到银行的资产质量。
二、不良资产处理对策分析1.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包括建立完善的贷前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尽职调查、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机制等。
通过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产生。
2.优化信贷政策和授信流程:商业银行应定期优化贷款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和行业特点,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和期限。
同时,商业银行应通过改进贷款审批流程,加强对借款人的审核,避免风险选择问题。
3.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团队,提高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对于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4.积极处置不良资产:面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5篇)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原因分析【文章摘要】新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三农”及金融业改革,而金融业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
不良资产问题成为银行业的焦点。
随着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各银行为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运行机制,参与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竞争,各商业银行均加大了通过法律途径减少不良资产的力度。
如果国内商业银行业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理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国内的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者吞没掉。
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存量已直接危及国家的金融稳定。
尽管国家采取了大量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但是由于产生不良资产的社会条件还没有根本上消失,进一步加剧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为此,认真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不良资产,进一步预防增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形成良好金融秩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任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然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梯子改革的不断深入,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法,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收,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派出后顾之忧。
本文深入研究了我国善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形成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范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高速发展的我国银行业正在接受着严重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影响着银行自身的壮大发展,还大大的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问题及经验借鉴在全球经济处在缓慢波动中复苏的同时,我国也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中。
在这转换与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在发生新的演变,直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佳,银行授信客户违约比例明显增加,集中表现为银行新发生逾期贷款、不良贷款同比成倍增加,逾期、不良余额快速攀升。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环境分析(一)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金融正是经济发展周期性的产物。
金融业的繁荣状况和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经济处于上行期,市场对于信贷的需要旺盛,银行资产的质量能够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不良资产回收处置的压力和难度就比较小;反之,经济处于下行期,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回收处置压力难度大。
而我国目前经济状况正处于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正面临全面性的改革和转型。
(二)新常态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放缓,外国投资增长不足,出口低迷,原本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当下问题,信贷的有效供与求之间矛盾逐渐加深。
一方面高质量的企业对于贷款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宏观调控相关的企业要求银行降低贷款门槛,这一双重压力使得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回收处置遭遇困- 1 -境。
(三)企业还款意愿以及还款能力下降。
随着经济下行,市场进入新常态,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收入减少,对于银行的信贷还款能力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不良资产积累,更加增加了其回收处置的难度。
同时地方处置不良资产工作机制不健全,企业道德风险事件频发,导致不良资产诉讼清收难度增大。
二、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2012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滑和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降温,基建投资下滑,目前国内面临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出口增长减速的经济形势,下游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减少,钢价持续走低,钢贸行业整体出现了过剩局面,直到金型重工等较大型的钢贸企业出现债务风险,之后又陆续出现“基柏”、“钢丰”等较大金额的钢贸企业信贷风险事件,涉及金额约40亿元,牵涉20多家银行和数十家互保联保企业,进而触发了银企互信危机衍生的行业整体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应对措施不良资产是指银行贷款、债券等资产中存在风险、难以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应对措施如下: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1.存在较高的不良贷款率: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银行贷款中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不良贷款率超出监管要求。
2.资产质量将继续恶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资产仍然面临增加的风险。
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全球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还贷能力减弱,贷款违约风险上升。
3.影响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进一步影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的措施: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不良资产的监控和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资产,避免发展成大规模风险。
2.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对贷款审查流程的改进,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建立更为严格的审批流程,加强对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和监控。
3.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置政策,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通过转让、追偿等手段尽早剥离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不利影响。
4.加强风险防控措施:针对不良资产问题,加强风险防控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散,降低风险侵蚀资本的风险。
5.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应推动多元化经营,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降低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不良资产的风险。
6.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一定比例的不良资产进行转移,解决流动性问题,减少对不良资产的持有风险。
7.加强监管合规: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降低违规风险。
并与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避免监管风险。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资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从风险管理、风险防控、不良资产处置、多元化经营等方面进行应对,以减少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影响,并提高银行的偿付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良资产是指在银行业务中出现的存在较大风险或无法收回的资产,对银行的健康发展和经营状况有着严重影响。
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资产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不良资产的存在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
当不良资产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造成威胁,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稳健性。
不良资产也会占用银行的资金和资源,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不良资产处置是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举措。
通过及时处置不良资产,可以减少银行的资产损失,提升资产回收率,减轻风险敞口,保护银行的资产和利益。
不良资产处置也是银行合规经营的重要内容,是银行经营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银行需要重视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处置效率,降低风险,确保银行健康稳健发展。
1.2 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分析不良资产是银行在贷款业务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良资产的增加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承受能力。
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而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相对较慢。
由于不良资产处置需要时间和成本,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延误,导致处置工作的进展较为缓慢。
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时主要依靠拍卖、转让、委托管理等传统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资产处置的多样化要求。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市场波动、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这对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完善。
只有通过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提高处置效率、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和积极响应监管政策,银行才能更好地应对不良资产问题,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摘要:资产质量是关系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既有政策、体制、企业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
需要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便是其中之一。
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贷款质量分类管理是度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程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的贷款质量四级分类管理方法,是以贷款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为主要标准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具体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国际通行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政策性业务;二是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剥离和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7.8%,这个比率与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水平(<4%)相去甚远,就是与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6%的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是银行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随着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市场风险的增加,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分析当前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不良资产规模庞大随着经济运行的波动,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各类企业和个人贷款违约事件频发,导致银行不良资产规模庞大,不良率攀升。
2. 处置成本高涨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所需的成本一直在上升。
包括拍卖、委托处置、诉讼费用等各项费用层出不穷,使得银行面临较高的处置成本压力。
3. 处置手段单一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相对单一。
传统的拍卖、委托处置依然是主要手段,缺乏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得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低下。
4. 风险难以控制处置过程中,银行面临着各种风险。
包括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使得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备受压力。
二、对策建议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预判和控制。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处置过程的风险控制能力。
3. 创新技术应用以科技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不良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提高处置效率。
4. 合作共赢银行可以与资产管理公司、拍卖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合作,以共同处置不良资产。
利用专业机构的资源和经验,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质量。
5. 加强内部管理银行应加强对不良资产的内部管理。
包括建立严格的不良资产识别和分类制度,加强不良资产的催收和处置流程管理,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质量。
6. 社会责任除了商业利益外,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可以采取公益性质的方式,如合作与当地政府或公益组织,建立不良资产公益处置机制,将不良资产处置过程纳入社会责任范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银行不良资产是银行业务中常见的难题,但也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
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摘要】不良资产是指金融机构持有的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资产,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目前,不良资产数量庞大,形成原因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不规范、风险管理不足等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监管、推动资产证券化等策略。
在我们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金融机构加强风控管理,促进市场化处理不良资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对策、监管、风险、资产证券化、政府、金融机构、市场化处理、风控管理、经济影响、研究目的、建议。
1. 引言1.1 不良资产的定义不良资产可指那些已经或可能不能按时足额支付本金和/或利息,或已经或可能不能按照合约规定的其他义务的资产。
不良资产通常表现为逾期贷款、欠息贷款、呆账贷款、不良债券和逾期应收账款等形式。
不良资产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稳定性,降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二是会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的不正常波动,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三是会减少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研究不良资产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有利于维护金融及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不良资产对经济的影响不良资产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不良资产会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加大,降低其盈利能力,从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不良资产会导致资本的浪费和资源的低效利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不良资产还会对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阻碍经济的良性循环。
及时有效地处理不良资产对于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为了避免不良资产对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政府、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需要共同努力,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不良资产问题在当前经济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影响,分析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讨有效的应对策略。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1.不良资产现状成因:(1)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时期,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下滑、销售不景气等问题,导致负债增加,资产回报率下降,容易产生不良资产。
(2)销售策略错误:企业可能由于销售策略错误,导致产品滞销,库存积压,无法及时变现,进而形成不良资产。
(3)财务管理不善: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不善,无法合理进行融资、资金运作,或者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制度上存在漏洞和弊端,容易导致不良资产的产生。
(4)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可能在努力赶上竞争对手时,错误地进行过度投资,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形成不良资产。
2.对策:(1)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设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控制等环节,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现金流管理机制、加强预算控制等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加强市场营销策略: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产品滞销,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
(4)加强合规风控:企业应加强合规与风控建设,做好法律法规的遵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控制,防范不良资产的出现和扩大。
(5)积极开展资产处置:企业需在发现不良资产后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置措施,通过转让、剥离、重组等方式,尽快将不良资产变现,减少对企业的影响。
3.实施以上对策的目标是降低企业不良资产的风险,提升企业经营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外部市场环境的研究和预判,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
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企业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以减少对企业运营的不利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业也在不断壮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凸显,给银行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为了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1. 不良资产问题凸显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银行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银行不良资产也在不断增加。
不良资产的加速积累已成为我国银行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据统计,截至今年年初,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达%,总额超过万亿人民币,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对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和盈利能力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 处置效率低下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
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处置手续繁琐、难度太大、效率低下等。
由于银行对处置不良资产的不够重视,导致了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进度缓慢。
一些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时也存在作秀过多、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这使得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面临较大的压力。
3. 处置手段单一目前,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主要采取的是告诉拍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债务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手段。
这些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
拍卖处置易造成资产流失和价格被低估,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费用高、处置周期长,债务重组难度大,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成熟,一些银行还存在不良资产注入非标化的问题。
处置手段单一使得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理上缺乏更多的灵活性和多元化选择。
二、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当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客户信贷档案和违约记录,对风险客户实行分类监管和动态跟踪。
银行应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信贷风险。
2. 加强不良资产审查银行在发现不良资产后,应当及时对不良资产进行审查。
审查不良资产的目的在于找出不良资产的来源和性质,以及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等。
审查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审查制度和流程,并且要在审查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是比较严峻的,2024年末,我国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总计为4万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2.9%,将近2/3
的不良资产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未结清的不良贷款比重更是提升。
此外,未偿还的不良贷款在收紧信贷政策的刺激下,已经在逐步上升,特别是非
国有商业银行明显比其他商业银行高,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风险又比较大。
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已经成为负担的重中之重,未来不良贷款比例可能会继续攀升。
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1、政策效应
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各类信贷产品的监管,采取持续加大财
务监管的政策,改变了企业的融资模式,出现了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现象,多数企业获得融资时,缺乏足够的自营资金,可能造成资产负债不平
衡等问题,从而导致违约和不良资产的增加。
2、经济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融资不足、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这些不
利于企业经营的问题,会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业绩,使企
业承受更大的债务压力。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已经成为现如今各大商业银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造成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长远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的经济形势。
基于此,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便成了银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和成因(一)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近几年来成为攸关中国经济发展与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因素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经营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之间的主要差距,阻碍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如此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1.外部原因一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差。
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征信体系建设与推广的力度,但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
而且近年来我国社会、企业信用日益淡化和恶化,有些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采用各种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信用机制的不够完善,自然缺乏群众的信任,企业的信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是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国企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最终责任人是各级政府,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形成政府行政干预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关系带来的“硬负债”与“软资产”之间的失衡,导致了不良贷款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
与此同时我国的监管体制还不太完善,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监管意识。
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其解决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并不能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引言不良资产是指企业贷款时出现的无法正常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资产。
不良资产对企业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浅谈企业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以及应对策略。
一、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1.1 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导致企业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下行周期和经济衰退期间,企业面临着销售下滑、缺乏流动资金等诸多困难,导致贷款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形成不良资产。
1.2 管理问题管理问题也是造成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在资金使用、供应链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企业经营不善、经营风险加大,进而导致不良资产的产生。
1.3 内外部环境因素不良资产的产生还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策调整、市场竞争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人员配置、内控制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有效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
二、应对策略2.1 加强风险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确保贷款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不良资产的产生。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和监控,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风险暴露。
2.2 优化资金使用合理的资金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不良资产风险。
企业应加强对资金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并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不当使用。
2.3 加强信用管理信用管理是防范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客户评估和信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进行客户信用评估,并对信用较差的客户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
2.4 多元化经营企业应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拓展,通过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暴露。
当某个行业遭遇困境时,企业可以通过其他行业或产品的发展来分散风险,避免不良资产的集中暴露。
2.5 加强合作与共享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风险。
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分担风险,提高综合抗风险能力,降低不良资产的发生概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摘要:资产质量是关系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既有政策、体制、企业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
需要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便是其中之一。
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因此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贷款质量分类管理是度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程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
我国传统的贷款质量四级分类管理方法,是以贷款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为主要标准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具体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国际通行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后三类贷款合称为不良贷款。
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政策性业务;二是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剥离和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
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的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按照五级分类统计,年末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7.8%,这个比率与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水平(<4%)相去甚远,就是与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各国6%的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考虑到现实贷款技术处理因素(为逃避监管把一部分贷款转化为贷款科目之外的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比率将大大超过其账面比率。
与此同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较快,在正常贷款中也还蕴藏着许多潜在风险。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一直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主导性原因之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从1980年以来,各成员国由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的金融问题占所有发生金融问题的66%以上,而由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引发金融危机的占58%以上。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状况形势严峻,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化解,任其发展,将削弱其融资功能,势必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失去支付能力,使整个经济运转受阻,发生金融危机。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1.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不到住,两者之间存在“共同产权主体”。
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同属一个所有者——国家,二者与国家都是委托代理关系,是同一利益主体的不同代理人,而不是有独立利益的产权主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实际是一种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没有所有权约束的畸形信用关系。
由于“共同产权主体”和主办银行制度约束,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不仅不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反而有可能增加。
在信贷市场中,政府为了支持国有经济的发展,通过行政或政策性手段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而这些企业并不一定符合贷款条件,尤其是政府在不承担风险责任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往往是没有安全保证的。
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2.宏观经济政策不稳定,经济起伏剧烈。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经济运行时冷时热,相应的金融运行在失控、紧缩、放松、再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进行,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困难。
特别是在经济建设中,由于对基本建设的计划调控政策不稳定,要么一哄而起上项目,要么“一刀切”予以阻止,结果形成不少“胡子工程”,银行骑虎难下,只好强撑着支持。
这无疑会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如海南省近15年来经历了三个泡沫经济发展时期——进口汽车、出口家电和房地产开发,随后而来的治理整顿、宏观调控和银根紧缩,给海南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部分企业由于适应不了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而出现经营状况恶化,其结果是成片已征用的土地被闲置,大批项目下马。
截至1998年海南省积压空置房380万平方米,停缓建商品房1959万平方米,已征用未开发的土地达6309公顷,积压的资金达490亿元,是同期海南省GDP的1.1倍。
从而导致大部分贷款本息无法收回,形成高额不良贷款。
3.金融监管乏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表现在:(1)监管目标错位。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
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差,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而风险性监管在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理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2)监管重心不明确。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往往忙于外部监管。
特别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和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对其行使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3)监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以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监管人员被动地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完成所要求的统计报表和检查工作,这就使得其只能对少数问题严重的银行进行查处,而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的、经常的、防范性的监管。
而且由于监管手段落后,使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不高。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已初具规模,无纸化操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金融运作过程之中,而目前金融监管的依据主要是银行填报的各类报表,但目前很多报表不规范,信息失真,使金融监管工作失去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成为事后收拾“残局”的行为。
(4)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监管人员的素质在整个监管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监管质量的高低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从业经验。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中,学历水平高、监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少,业务培训也存在许多不足。
同时,部分监管人员与被监管者保持非正常往来,使自己无法公正公平地行使监管职责,对非法金融活动打击不力,不能依法妥善处置金融风险。
4.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意识和风险观念淡薄,金融产品开发乏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1)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采取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偏重于增设机构和扩大规模,尚未建立起高效的内控治理结构和科学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经营权与决策权分离,责任不清,经营意识不强,管理手段落后,很难使规范有效的管理落到实处,对于贷款风险通常也很难追究个人责任,贷款风险责任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2)国有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完全作为真正的企业参与市场活动,受金融政策和自身条件所限,产品开发乏力,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
如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不仅是江苏省的利税大户,也是众多银行争夺的黄金客户。
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通信有限公司由于中资银行不能满足其个性化金融服务要求,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工商银行、交通银行19.9亿元人民币贷款,转而再向华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
近20亿元的贷款业务一夜之间流向了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失去了一个优质客户。
(3)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队伍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低,多数不具备成熟的现代管理能力和水平,对贷款项目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使贷款决策发生失误,影响银行经营效果,给贷款带来风险。
(4)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要以控制银行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为主,缺乏,对决策层和管理层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违规经营普遍,决策随意性,潜在损失严重。
(5)银行同业间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有的银行乱拉客户使企业有机可乘,多头开户,多头贷款,逃避银行的监督管理,致使信贷风险日益增大。
5.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运用主要是向企业发放贷款,因此,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还贷能力的大小以及还贷意愿的强弱等也就成了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目前我国存在着“企业间接融资比重高”和“企业资产负债比重高”的问题。
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新增融资金额为2.13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 1.9亿元,占比89.5%.许多国有企业的资产比债比率在70%-80%,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高达65%,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和国际公认的水平。
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不应超过50%,否则,就应认为是风险企业。
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一方面要组织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职工医疗、保险、教育、福利性事业等义务,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包袱沉重。
过度的负债经营和沉重的包袱削弱了国有企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再加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运作不当,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这些问题反映到金融领域内就是银行呆账、坏账贷款比率不断攀升。
6.社会信用环境差,企业故意逃废债。
其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单位,组建新法人的办法,甩掉包袱,轻装突围,使银行债权悬空;改头换面组建新公司,原有贷款本息挂账,或是直接向银行提出豁免贷款本息,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后将生产资料分成几块成立新企业,而不落实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55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逃废债的企业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69.37%,逃废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1273亿元,占逃废债总额的68.77%.7.法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立法和金融立法的加强,可供保护银行债权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只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