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基础与中国文化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所塑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表述形式,因而,汉语汉字也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和传统习俗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
1、文化的象征汉字是汉语的象征,体现的是中国历史的沉淀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旅程、思想风貌,以及表达中国人思想的细微差别。
这些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依托,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语言文字的表达汉字由象形文字和指示文字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形成了中国文字系统,开创了汉文化和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3、审美情趣的体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特点。
它们表达的是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以及对文字审美的偏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审美的重视。
4、传统习俗的体现汉字表现出中国传统习俗的特点。
比如,汉字里面的图案和结构,都能够表达出中国人的思想感觉和思维模式,从而反映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二、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且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也非常重大。
汉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
1、语言文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过程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文化。
通过汉字,中国的文学文化得以发展,使中国人具备了独特的表达文字思想的能力,从而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文化思想的变革通过汉字,中国文化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变革。
它使中国文化从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实用文化,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
3、社会文明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的文明发展。
它使得中国社会可以更加精确的表达思想,从而催生出许多崭新的思想,使中国的文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能够深刻地体现中国色彩的文化。
它着重于意义,语言表意之“神”控制着“形”,稳定着“形”,解释着“形”,即“以神统形”。
从汉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看汉语,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中文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美、最优秀的语言,是滋养中华民族生存、思维和发展的语言根基。
语言的同一性、优越性,中文所蕴涵的无限丰富的智慧、信息和能量,成为全体华人交流、交往和情感的基础。
中国文化,是我们5000年文明古国的古老文化,同时又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共同高举的信仰基础和精神财富。
方言又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汉语_Chinese中国文化_Chinese culture 方言_dialect关系_relationship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概念界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透过文字了解文化,透过文化了解文字,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方言是汉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方向来说汉语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么从小方向来说方言又是体现了地方文化。
地方语言常简称为方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
(二)方言的形成方言的形成跟移民以及种族融合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当代所有汉语方言,皆于西周时深受古夏言的巨大影响,这正是语音迥异甚至互相不能通话的中国各种方言统一称为汉语的缘故。
实际上,各种汉语方言的语法规则也高度相似。
中国汉族地区也存在一些受近代中原语言影响较小而使古汉语特点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譬如重传承之客家群体所用之客家话及多数广东人所用之粤语较多数汉语(特别是晋语外之北方汉语)保存更多唐朝之中原汉语。
(三)方言的分类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204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在阅读和听力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实施说明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本门课程总计56学时。
2.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
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
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学习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的学生(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与中国文化篇一:汉语与中国文化汉语与中国文化——广告中的语言现象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
广告语更是因为它的独特的美,影响着生活。
它不仅能传播广告的核心信息,而且还因其形象、情感、形式、新颖、幽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广告语言是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集中而形象的表明商品的特色和性能,表达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它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了解商品、信任商品。
可以说广告语言在生动、简练、形象方面的要求并不亚于诗词。
生动的广告语言犹如一首好诗,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而没有意识到他看到的就是推销商品的广告。
干瘪陈旧、千篇一律的广告语言就像八股文一样令人生厌,即使是货真价实的商品,也会因广告语言的枯燥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竞争能力。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走到哪儿都能看见广告。
铺天盖地的广告已然让大众产生了视觉疲劳,甚至有些群众已经对广告产生逆反心理。
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是广告本身不具备吸引力,广告本身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不了人们的兴趣和愉悦。
因此,我们需要淡化广告的宣传色彩,重视广告的审美价值,以广告本身所具备的美来吸引大众,使人们心情愉悦,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广告。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是形象的,能让人凭借感官感觉到,而且形象越鲜明、突出,越让人心旷神怡,事物就越美。
如何让人感觉到事物的美呢?优美的广告语能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意境,如雪碧的广告语“透心凉,心飞扬”,“透心凉”三个字,很好地将雪碧解渴降温的感觉表达出来,让人垂涎三尺。
“心飞扬”将喝了这款饮料后的感觉用短短的三个字跃然纸上,很容易使喝过雪碧的顾客产生同感。
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语“牛奶香浓,丝般顺滑”,运用通感的手法,把巧克力的味觉转化为生动的触觉与视觉感受,让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想象,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激发审美的动力。
审美的天地处处充满着情感的天地,广告审美的过程自始至终是情感的过程。
专题训练五 汉语基础知识与传统文化 (2)
专题训练五汉语基础知识与传统文化1.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他委屈地走进了卧室”中的“委屈”在句中作状语。
B.“我悲伤着你的悲伤”中的“悲伤”依次是动词和形容词。
C.“一离开家他就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这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天气晴朗”“晴朗的天”“洗衣服”“洗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2.下列语文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跳”“光年”“特别”“哪里”“关于”这几个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
B.“品质优良”“拨动心弦”“城市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C.“5月16日上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活动举行”。
D.“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这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
3.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园林”“藤萝”“阳台”“枣核”这四个词语都是名词。
B. “炉火纯青”是偏正短语,“聚族而居”是主谓短语,“良师益友”“片言只语”这两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C.“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喜欢挑战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时刻是享受”。
D.“这句话他在心里默念了三、四遍。
”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4.下列语文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忘初心”“热爱生命”“敬畏自然”“难忘今宵”四个短语都是动宾短语。
B.“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句中“哎呀”二字是叹词,表示对美的感叹。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5.下列语文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的青年,更能认识创新之于国家的意义。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认识意义”。
B.“振兴中华”“声名狼藉”“衣冠楚楚”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DOC)
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
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ps:从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
(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
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语言与人文”。
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
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
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是用汉语书写的。
汉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汉语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
汉语和中国文化相互影响,汉语的发展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汉语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
3.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语既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媒介。
汉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的经纬。
中华文化像一支蜿蜒的巨流,源自亘古高山,流向万里平野,气势雄浑磅薄,巨流的源头是上古先民胼手胝足发掘出来的,汇聚了梦与真实之间的神话,灿烂辉煌的艺术,更涌起了天人合一的浪涛。
我们的文明以汉语为载体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绵延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汉语以它的以它的从容和优雅,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
汉语是我们的民族之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在大街小巷常听到是节奏感极强的外国歌曲,我们的民乐光盘上却落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在我们的周围英语培训机构满大街都是,可怎么也寻不到几个国学教育机构?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多的是一份沉痛的哀思,少的是汉语的字正腔圆。
曾经我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人写了一篇名为《施氏食狮史》的文章,据说通篇文章只有一个读音“shi”(当然音调不同)。
我想全世界的语言大概只有我们的汉语能做到如此吧!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我们民族的魅力。
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说自己国家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唯独那些不可理喻的崇洋派疯狂的攻击着自己的母语。
字正腔圆,之乎者也,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味道啊!从孔夫子、董仲舒到朱熹,再到鲁迅,一代又一代文化巨人的努力,才建构起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厦,才形成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
是这种文化传统,养就了我们的民族风骨,养成了我们民族的现代风采。
难道先辈们创造的中华文化就要在我们这一代陷入危机,甚至走向消亡吗?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的责任。
即使在全球化的浪潮已经非常凶猛的今天,我们依然愿意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守望者。
相信我们将写出更加刚劲的汉字笔画,舞出更加矫健的中华龙姿!。
汉语语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语语文学专业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语语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语文学专业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汉语语文学专业的基础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语文学专业的研究重点,包括古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文化学等。
在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古代汉字、文学作品、古代文化、中国传统诗词、戏曲等,这些都是汉语语文学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此外, 中国传统文化对汉语语文学专业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语言和文学的源泉, 它为汉语语文学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语文作品, 提高汉语语文学专业水平。
总之, 汉语语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语文学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素材, 同时对汉语语文学专业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在汉语语文学专业教学中作
为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语文作品。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的思想和风貌,并在汉语语文学专业学习中得到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
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
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
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
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
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
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腈,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
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
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全文】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 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语 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 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4.印欧语系分布在西部边疆,包括 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中的俄 罗斯语,伊朗语族中的塔吉克语。
5.台湾的高山族属南岛语系(马 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二、汉语方言区
汉语方言的划分,观点不一,大致有三种划分 方法。
七大方言区包括:北方官话、吴语、闽语、赣 语、客语、湘语、粤语。
加上徽语为八大方言。 加上晋语,为九大方言。 北方官话使用的人最多,分布最广。除黄河流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一、中国语言系统与汉语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机能;是一种以语 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 为结构条理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俗称话,在南方各省作方言岛分 布,尤以广东、福建为多。客家话是由移 民造成的。往往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独立 的生活集团。
语言特点是s与sh不分,没有撮口呼,有 6个声调,上声去声不分。
6.湘语
湘语分布于湖南省东南部,以长沙为代表。 湘语源于古楚语,但变化快。特点是n与 l不分,长沙人说lánde,很难听出 是“男的”还是“蓝的”。f和h不分, 毛泽东当年把刘扶兰烈士写成了刘胡兰, 就是因为湘语中“扶”’胡”不分的缘故。 湘语中保留入声。“伢子”、“堂客”也 是湘语词汇。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前言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
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根据我院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总时数共36学时。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规定了汉语与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重点掌握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一般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汉语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开设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主要内容第三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第二章语音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中使用谐音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语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二、谐音与中国文化第三章词语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汉语词汇中几类比较特殊的词语:颜色词、数词、方位词、联想词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颜色词二、数词三、方位词四、形象词语五、象征词语六、饮食文化词语第四章称谓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亲属称谓、社会称谓的类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了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称谓简介二、亲属称谓三、社会称谓四、称谓的文化内涵五、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第五章人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人名的源流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人名的时代特征,使学生掌握命名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人名的源流与文化二、人名的时代特征三、命名的语言学问题第六章地名与中国文化目的:要求掌握我国国名、省名及其一些重要城市名称的由来。
了解地名反映的文化现象。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
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ps:从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
(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 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
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语言与人文”。
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
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 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
[汉语,文化底蕴,汉语]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汉语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已经四五千年的历史。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记载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汉语和汉族文化相互促动、相互纯化的过程。
与汉语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汉语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保持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实际也就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
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
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
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
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
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
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
西方的语言学家们一直为不能准确地翻译或表达汉语中的一些语言成就(如古典诗词)而困惑,他们对汉语作品中的言简意赅但意义深远的词句,用尽了西方语言的词汇和自身的文化感悟力,却还是觉得力不从心。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
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
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
(ps:从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
(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
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语言与人文”。
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
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
”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
第三讲:汉字与中国文化
声符的文化涵义
浅、笺、钱、线、践、贱 [小而少] 青、清、晴、情、箐(青竹)、圊(厩肥、
绿肥)、请、精、静、睛、靖、菁、婧、腈、 靓、倩 [纯而美] 巠、茎、胫(小腿)、弪(弓弦、弧度)、 迳、泾、颈、径、经、轻、刭、痉[小而直]
同形异义的部件
川、虹等
帝
虹
祭祀的多种类型
第一种:肉祭
“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第二种:酒祭
裸祭 凶
第三种:火祭
帝-禘 燎 尞 熿 huáng 尪
第四种:水祭
沈
第五种:杀牲祭
“埋”祭
出生仪式
“产”:
“生其种曰产。”(《周礼·大宗伯注》)
“产,生也,从生彦,省声。”(《说文解
字》)
小篆“产”
小篆“彦”
P.188 以“穿”字和“经”字为例
2. 凭字形确定字族的意义关系
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往往具有相关或类似的 意义关系,特别是形旁
例如: 江-河-湖-海-泽 皿-盅-盏-盆-盘-盂-盥 “皿,饭食之用器。凡皿之属皆从皿。”
3. 凭借汉字辨析同音词
汉字与汉语相互补充 利用字形不同辨析同音词 如:gōngsī 公司 公私 qīzhōng 期中 期终
(2)从汉语词汇的组合机制看
组合性造词 组词的基件是实词素 组词过程中的意合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汉字构形体现人的主体思维方式
“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 的说,是人的身体全部)出发 的……它是从人看事物,从人的官 能看事物。”
——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年版,第69页
(1)汉字构形基本建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不同品质的马—— “骥”,千里马;“䮯”,骏马;“骏”,良马;“骁 ”,良马;“驽”,劣马。 (4)不同情态的马—— “䭹”,怒马;“騀”,马摇头;“駫”,马肥盛;“ 骧”,马低头;“駜”,马饱;“骙”,马行威仪。 (5)驾车不同的马—— “骈”,驾二马;“骖”,驾三马;“驷”,驾四马。 (6)骑马及马的不同动作—— “蓦”,上马;“骑”,跨马。 “������ ”,马������ 卧土中;“骚”,摸马;“������ ”( zhí ),绊马。 (7)不同身高的马—— “骄”,马高6尺;“騋”,马高7尺;“駥”,马高8尺 。
(1) 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 是形符,即都表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2) 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会意字分以形会意(包括异文会意和同文会意)和 以义会意两种。 以形会意:
+
=
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 形。本义是破木,即劈 开木头 。 从田从力,力像耒形。 表示用耒在田间耕作的 人。本义为男子 。
(1) 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
桂 群 霄种 领 问 草 粉藤 桥
(2) 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 。
“江”:“氵”表字义,“工”表字音。 “河”:“氵”表字义,“可”表字音。 “爸”:“父”表字义,“巴”表字音。 “闻”:“耳”表字义,“门”表字音。 “堆”:“土”表字义,“隹”表字音。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众注《周礼》)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说文》叙)
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 的(只有形声有时也称谐声),于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序就是: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六书”下了定义, 并举了例字:
(3)不同品种的牛—— “犘牛”(ma2),重千斤;“犦牛”(bao1,隆起), 领上肉犦; “ 牛”(bai2),牛庳小(bei1,矮);“犣牛” (lie4),体大、数千斤;“犝牛”(tong2),无角。
(4)与牛相关的不同动作的词汇—— “ ”,牛徐行;“牟”,牛叫声;“犨”(chou1), 牛喘气声;“������ ”(you2),牛柔谨;“牵”,引牛向 前。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体有以下八类
左形右声:梧、堆、惜、误、峰、词、桦。 右形左声:攻、切、视、鸽、鸠、刖、部。 上形下声:竿、宇、爸、霏、霄、空、苜。 下形上声:型、姿、架、婆、烈、资、悠。 外形内声:囤、匣、阁、衷、闵、裹、國。 内形外声:问、闻、辩、闽、衔、衡、瓣。 形占一角:脩、雜、雖、條、穀、勝、裁。 声占一角:聽、旄、旗、徒、徙、旌、從。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 法。下面我们来分析许慎的六书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主要役养 六畜。而在这六畜中,尤以马、牛、 猪、羊为多。事物的专名越多,意味 着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密切,所以 人们对它们观察越细微,分类的名称 便越多。下面,我们举出《说文解字 》、《尔雅》中有关马、牛、羊的一 些专名。
1.马 (1)不同性别和年龄的马—— “骘”,公马;“騇”,母马。 “驹”,马2岁;“駣”,马3岁;“������ ”, 马8岁…… (2)不同颜色的马—— “骊”,深黑色的马;“騩”,浅黑色的马;“駵 ”,赤色毛黑尾的马;“������ ”,赤白色杂毛马; 骓,苍黑色杂毛马;“骆”,白色黑尾马;“骃” ,黑白杂毛马;“䮗”,马头白色马;“骢”,青 白杂毛马;“駍”,黄白杂毛马;“驖”,赤黑马 ;“駺”,尾白的马;“駹”,面颡皆白的马;“ 骧”,后右足白的马;“馵”,后左足白的马。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 各种文化层面的考察,了解世 界,认识自然,同时也可以洞 察历史。这里,我们将通过对 古代汉语及古代汉字形态的考 察,追溯中国远古和上古时代 历史文化的踪迹。
从汉语认识古代社会
一、关于远古畜牧业
上古时代,畜牧业曾经是社会的主体经济之一。然 而,当时的人们主要役养什么牲畜呢?要了解这个 问题,我们可以从反映上古语言词汇的《说文解字 》和《尔雅》中,考察究竟哪些牲畜的专名最多、 最丰富,从而得到启示。在《尔雅·释畜》中, “六畜”的名称已相当丰富,它们各有许多专名, 其中,“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的各种专名 18个,“猪”的各种专名13个,“羊”的各种专 名11个,“犬”的各种专名10个,“鸡”的各种专 名6个,共计109个。
甲骨文像鼻子形。 后加声符成“鼻”, 以表其本义。
甲骨文像闪电形, 本义是电 。
甲骨文像眼目上的 眉毛形 。
甲骨文像树上结有 果实形。小篆将甲 骨文木上的三个果 实省为一个,同时 加上饰画“十”。
甲骨文像缺月形。
指事
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 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指事字 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 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有如下特点:
二、关于远古社会的贸易
远古社会人们如何进行贸易,这已经无法知晓了。不过,从汉 语文字中却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在《尔雅》、《说文解字》中, 有许多带“贝”的词汇,这些带“贝”的词汇大多与贸易、借贷 有关。如: (1)表示买卖的贸易活动——买(買)、卖(賣)、贩、贸、购等。 (2)表示借贷活动——贷、貣(同“贷”)、贳(shi4,出租, 出借)、赊。 (3)表示抵押——赔、赘、质。 (4)表示送礼——贽(zhi4,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赞(进财货以求谒见)、赂、赠。 (5)向上纳税和向下赏赐——贡、赋、赏、赐、赉(lai4,赐予 ,给予)。
一、传统汉字学的六书说
六书这一学说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 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仅提到“六书”是六艺之一,没有对它 加以具体解释。到了东汉,班固、郑众、许慎都列出了 “六书”的细目名称。三家的名称和排列秩序稍有不同:
(2)语言文字具有永久性,它记录人类各种 文化知识和经验,并一代一代传下去,从而 使许多文化永存不朽。在这一意义上,语言 及其文字是历史文化留下的身影,也可以说 是历史的“活化石”,尤其是那些古代语汇 和古文字,它们往往可为人们认识古代社会 提供某些图景。 (3)语言是最简便、经济的符号,它为文化 的传播提供最有效的手段。正是由于语言这 种交际工具,人类才可能进行各种思想交流 和文化交流,从而使文化成为人类社会集体 共同创造和享有的财富。
象形
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 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 “月”就是这种字。有如下特点:
(1)是独体字
(2)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
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
例:臣、自、申、眉、果 、月
像竖目形。字形画 顺服的奴隶注视主 人的一只眼睛,本 义指奴隶。
假借
“耳”《说文》:“主听也,象形。”本义是耳朵, 古籍中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三戒· 黔之驴 》“技止此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相当 于现代的“罢了”。
汉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语言的历史与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事实 表明,语言是文化表达的最佳符号。这是因为: (1)语言符号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人类所创造的 一切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文化、所有的精神 文化都可以用语言来标记、表达。人类的所有 文化活动,不论生产劳动,还是科学研究的创 造性活动、社会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等等,也 都可以用语言来记录、表达。
所谓“贝”,自然是海产的贝类。为什么会 用“贝”来构成这些与贸易的金钱有关的词 汇?这些字就像“活化石”那样,显示了在夏、 商远古社会中,“贝”曾经作为经济贸易的 货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货币。当时, 海滨的渔猎民族与黄河中游的游牧民族曾经 频繁地进行贸易活动。渔猎民族有可能提供 出“贝”作为原始的钱币使用,所以在甲骨 文中便出现许多与贸易有关的以“贝”为偏 旁的字。
刃 立
(1)是独体字
旦
至
(2)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甲骨文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 之所在,本义指树根。
金文“又”下用一横指出中医 所谓寸脉或寸口之所在。林义 光《文源》:“又,象手形, 一识手后一寸之处。”
小篆“牛”字上用曲线表示牛 叫的声气。
会意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 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 “信”就是这种字。有如下特点:
2.牛
关于牛的词汇也很丰富,《说文解字》、《尔 雅》里有: (1)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牛—— “牡”,公牛;“牝”,母牛;“犊”,小牛。 ,牛2岁;“犙”,牛3岁;“牭”,牛4岁。 (2)不同颜色的牛—— “������ ”,花花点点杂毛的牛; “牻”,黑白 杂毛的牛; “ ”,背部白毛;“ ”,黄白夹杂; “犉”,黄牛黑唇;“牷”,牛纯色;“ ”, 白色牛。
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不少反映上古时期商代 社会的词语。例如,甲骨文中的“田”字写 成 (田的形状),已反映那时耕种实行井田 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
井”字,故名。其中为公田,外八区为私田,八 家均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 从春秋时起,井田制日趋崩溃,逐渐被封建生产 关系所取代。)这四方形的井字形的农田,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 中指出:中国的货币字样多从“贝”, 这显然是由渔猎民族提供出来的东西, 而物品字样则从“牛”,物件的提供 者可知是畜牧民族。 后来,秦始皇废除用“贝”而改用 钱。《说文》指出“贝”,“海介虫 也……古者货币而宝龟,周(周代) 而有泉(帛币名),至秦废贝行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