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糖尿病这么多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作者 优化唐)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优化唐世界上除了瑙鲁人和印第安人外,我们中国人恐怕最容易得糖尿病。
南太平洋岛国瑙鲁人十个有九个胖,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糖尿病,一度发病率曾经高达60%,是世界之最。
美洲皮玛印第安人曾经一半人患上糖尿病,非洲毛里求斯华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
统计显示,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糖尿病发病率平均是白人的两倍以上。
这些瑙鲁人、印第安人和华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为主。
瑙鲁人喜欢吃糯米、喝可乐;我们中国人今天爱吃的土豆和玉米,就是从印第安人那里传来的。
如今中国又引进了西方的甜食,这使我们胰腺(特别是胰岛)的负担大大加重,发生退化和增生。
大致来说,我们人均吃的粮食是西方人的一到两倍,胰腺增生得比西方人大一到两倍,糖尿病发病率比西方人高出一到两倍。
不过,如果饮食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为主,糖尿病并不会大规模爆发。
粗粮的血糖指数并不过高,而且营养较丰富。
真正的杀手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糖、精粉和白米。
瑙鲁人在过去没有糖尿病,但在二战结束时,引进可乐等垃圾食品后不到二十年,糖尿病大规模爆发,发病率曾经高达60%。
美洲皮玛印第安人在过去基本上没有糖尿病,但在大量食用高糖高碳垃圾食品后,糖尿病如期而至。
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淀粉加工日益精细,并引入高糖垃圾食品和包装饮料,到2000年代糖尿病开始层出不穷。
二十年前,中国人几乎没有肥胖和糖尿病,何以今天迅速泛滥成灾?难道我们的基因变了?不可能,一个种的基因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根本变化!是生活方式变了。
事实上,肥胖和糖尿病基本上是生活方式病,主要是饮食方式病!为什么你母亲有(2型)糖尿病,你容易得糖尿病呢?是因为你们的饮食结构相似,她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吃出来的!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老鼠吃足够多的糖,它就会得糖尿病。
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摄入过量的精制糖和淀粉,一二十年后都可以得糖尿病;这个现象叫做“克理威20年法则”。
中国糖尿病报告
中国糖尿病报告引言糖尿病,又称为糖尿病症,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而引起的慢性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率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异常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
根据病因和特点,糖尿病可分为类型1糖尿病、类型2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主要特征为血糖浓度升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2. 中国糖尿病流行状况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至 2020 年底,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 1 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 9%。
其中,类型2糖尿病是主要的糖尿病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病例。
3. 影响中国糖尿病的因素3.1 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传统的粗粮为主转变为富含高脂肪、高糖分的西式饮食。
过量的能量摄入、不良的膳食习惯导致了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3.2 缺乏运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人的运动水平显著下降。
长期久坐不动导致肥胖率上升,进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3.3 高压生活和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的高压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心理压力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因素之一。
压力使得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导致血糖升高。
3.4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多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4. 糖尿病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应对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4.1 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鼓励人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有效管理心理压力。
4.2 早期筛查加强对于潜在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2022中国糖尿病发病率
2022中国糖尿病发病率2022中国糖尿病发病原因:1、心理压力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以严重扰乱机体的内分泌功能,由此,情绪和精神因素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2、饮食不合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粮和副食品都很丰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人们机体营养过剩,内分泌功能失调,严重诱发了糖尿病。
3、运动量减少:大多数人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条件,运动量缺乏的现象比拟普遍。
而运动量缺乏不仅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还会减慢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降低肌肉葡萄糖的氧化和利用率,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因此,闲逸也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4、遗传引起:根据医学学者们在临床上的实验证明发现,大局部糖尿病病人都是由遗传引起的。
一般直系亲属内有糖尿病患者的话,该家庭患有糖尿病的几率会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5、过于肥胖:很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之前,一大多都都是过度肥胖的人,所以在吃饭后的两到三个小时之后就会感觉到心慌、易出汗、手抖、饥饿等病症。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饮食治疗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病症或少病症的轻型病例,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
对于重症或幼年型Ⅰ型、或脆性型病者,除药物治疗外,更宜严格控制饮食。
饮食中必须含有足够营养料及适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分配比例。
运动锻炼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负担,为本病有效疗法之一。
除非病人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血管病等并发症,否那么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多休息。
对Ⅱ型肥胖病人,尤宜鼓励运动与适当体力劳动。
但须防止过度疲劳和神经紧张的体育比赛,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
药物治疗分别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胰岛素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近年来有迅速的开展,从原有磺酰脲类sulfonylurea及双胍类biguanide 外,已有第3类α-葡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不久也将引入国内。
医学揭密:中国人比外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
医学揭密: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易得糖尿病?来自《生命时报》的消息称,1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3倍,美国增加1倍;相同的肥胖程度,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中国人的并发症似乎更多……事实上,目前国际上的糖尿病研究已经前移到糖尿病前期阶段,即希望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些因素使得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会进展到糖尿病,并且寻找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到底是遗传、环境因素(最主要的是饮食)还是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目前,尽管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但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研究证据,很多问题还有待解答。
一语成谶,“戴蒙德预言”变成现实199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如今,“戴蒙德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罪魁祸首是不合理的饮食——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
医学专家李光伟称,糖尿病教育主旨,是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
研究发现,除了“吃得多”之外,“吃得好”、“吃得精”也是造成糖尿病流行的原因。
中国疾控中心(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1989年到2009年中国人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的研究显示,20年来,在居民饮食结构上,动物性食品及脂肪的摄入量迅速增加,而谷类食物消费量不断下降。
有一个是企业老板,在自己创业成功后,又给两个孩子各办了两个公司。
一家人为了做生意,没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顿饭,各人整天在外吃饭、喝酒。
最终,这位企业家与他的太太、儿子、女儿一家四口全胖墩墩的,全都有糖尿病,成为名符其实的“糖尿病之家”。
在食品与粮食生产和供应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后,不仅各种含糖饮料、西式快餐食品、加工食品大量涌入中国,而且食用油、糖类、肉类都变得廉价可得,精米、白面广泛地取代了粗粮。
比如,在针对上海女性进行的一项食用精白米与糖尿病危险性的研究中发现,每天使用50克糙米代替精白米,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性下降16%,这是由于糙米仅经过最基本的加工,引发的胰岛素反应较少。
揭秘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越来越多
20多年前,即使在成年人中恐怕知道糖尿病的人也不太多,但是今天不但成年人,甚至从学龄前的孩子口中也常可听到“糖尿病”这三个字。
可见糖尿病确实已经成为今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有重大影响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的结果是:199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1.2亿,1997年1.35亿,2000年1.75亿,2010年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
据有中医专家刘国轩介绍,我国1980年的糖尿病患者约为700多万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万。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多、运动少: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摄人的糖、脂肪、蛋白质越来越多,而同时由于运动量少,缺乏体育锻炼,消耗减少,从而导致肥胖,而肥胖为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摄人多、消耗少,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2.环境因素: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刺激诱发幼年型糖尿病的病例日益增多,导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3.社会趋于老龄化:大于40岁后,糖尿病随年龄上升而急剧上升。
4.对糖尿病警惕性及检测手段提高,发现率上升。
为何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
三、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
食物做的越稀越烂,消化吸收的越快越充分,血糖升的越高
原则 不要使用太多的调味料,应尽量清淡。 炒菜时可将食物在开水中焯熟,可以减少炒
的时间,减少吸油量。 煮粥时可以加入一些薏米、绿豆等粗粮,可
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四、粗粮摄入要适量
粗粮
细粮
合理搭配:1(粗粮):3-4(细粮)
2013年: 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 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2]。
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
[2]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3 ,310(9):948-59.
成年后患高糖症与 糖尿病风险增加
我国糖尿病的 发展趋势及原因?
在中国,曾经被称为“成年型”的2型糖尿 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 趋势。
小糖人
“小糖人”爆发原因
久坐不动 的一代
生活可口 可乐化
中国“富人”
生活可口可乐化
青少年的“三吃 生活”: 吃得多 吃的好 吃的精
碳酸饮料、快餐
久坐不动的一代
坐车出行
一位男性有小汽车后, 体重将平均增加1.8公 斤,达到肥胖标准的可
能性将增加一倍
工作
看电视
每天看电视两小时,可 增加糖尿病患病率14%; 看电视是所有静坐活动 中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种
中国“富人”多
中国,“富人”更易得糖尿病!
美国富人生活习惯
中国富人生活习惯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有效利用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水平过高,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和个人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
一、糖尿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已达1.16亿人,占成年人口的比例为12.8%。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到了绝大多数。
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高于城市地区。
二、不健康生活方式是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使得中国人民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此外,遗传因素和遗传背景也对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患糖尿病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诸如视觉问题、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疾病等等。
其次,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此外,糖尿病也会增加社会医疗资源的投入和就医负担。
四、加强糖尿病防控的必要性面对中国糖尿病的严峻形势,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公众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其次,个人应该调整生活方式,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元化,增加运动量,避免不良习惯的养成。
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社会的监管和管理,为糖尿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五、未来展望尽管中国糖尿病的现状非常严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糖尿病的防治形势将会得到改善。
未来,我们期待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精确治疗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善,我们有望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糖尿病人-头条网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糖尿病人?-头条网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糖尿病人?面对这样的疑问,很多人会像背外交辞令一样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糖尿病人数呈几何增长……”但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或者换句话说:各位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的人,跟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真有关系么?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血糖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
血糖的来源主要是饮食,当食物被人摄入后,它会经历一段复杂的程序,最终都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此时人体有一个叫做胰岛的东东会分泌胰岛素,由胰岛素将血液中的葡萄糖带入组织细胞,为各细胞的活动提供能量。
如果我们活动较多,比如体育锻炼、体力劳作,胰岛素就会勤勤勉勉、一丝不苟地把血糖源源不断提供给人体利用。
这样血糖就完成了它在人体内的旅程,实现了它的价值。
这本是一个如山野村庄一样和谐安宁的过程,血糖、人体、胰岛大家相安无事,所以,在21世纪以前,我们很少听到身边有人患糖尿病。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你看,问题来了)……”,大家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不要哭诉说你吃得不好,相比以前刀耕火种、每天靠野菜充饥的祖先们,我们当今吃得真的非常非常好了,更别提大鱼大肉的吃法了),食物进入体内后转化为大量的葡萄糖,如果此时人类能够多运动,消耗掉血糖的话还好点。
但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出门就打的,进门坐电梯;白天看电脑,晚上电视机;麻将扑克牌,整天不起立;长期这样活,终于出问题……他们的问题是这样出现的,如下图:原本按部就班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突然接到通知,说有大量的葡萄糖进了血液,需要去接待下。
于是,原本过着事业机关单位一样生活的胰岛β细胞,被迫加班加点(还不给加班工资),但是由于人一直在吃,葡萄糖一直在进入血液。
长此以往,胰岛β细胞终于吃不消了。
有些人的胰岛老实,每天埋头苦干,但终究不是铁打的,最终疲惫不堪累倒了,即便能工作,也只能带病上班,分泌一部分胰岛素(胰岛素分泌不足);还有一些人的胰岛很有性格,开始闹情绪,大唱“再也不能这样活”,于是决定罢工(胰岛素抵抗)。
在短期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
在短期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主要如下:1.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 年的34%上升到2006 年的43%。
2.老龄化: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0 年为10%,到2006 年增加到13%。
2007-08 年调查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以上,比20-30 岁的人患病率高10 倍。
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 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出行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我国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进入了汽车时代。
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脂肪摄入在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人们的劳动强度已大幅减少。
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改变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伴随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
在2002-08 年调查的资料中,按WHO 诊断标准,超重占25.1%,肥胖占5%,与1992 年及2002 年相比较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均有大幅度增加。
5.筛查方法: 2007-08 年调查使用一步法OGTT 的筛查方法,结果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中46.6%的患者是空腹血糖<7.0mmol/l, 但是OGTT 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70%是孤立的IGT。
6.中国人的易感性: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 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华人,其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也支持中国人是糖尿病易感人群。
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代表着与大陆地区华人生活习惯相近而经济发展在前的国家和地区,在90 年代前半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地区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7.7%-11%。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病率会迅猛增长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病率会迅猛增长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飞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国。
经过大量的医学研究,主要原因有下几方面。
①遗传因素: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没有糖尿病家庭史的人群,前者为后者的3~40倍。
对此进行的专门的研究发现,糖尿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出5~2l倍。
糖尿病属多基因遗传病,母亲传递的糖尿病多于父亲,大约是父亲的2-3倍。
②精神因素:近10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导致血糖升高的激素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③肥胖因素: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并且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体重超标者的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
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
自25-75岁。
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④饮食因素: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肥胖,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也有人提出如果饮食中糖类物质(主要为精制面粉和蔗糖)摄入过多,会导致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其原因是精制后的谷物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如锌、镁等)及某些维生素将大量丢失,而这些营养素对增强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生物合成及体内能量代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药物及妊娠:应用苯妥英钠及噻嗪类利尿药可影响糖代谢并能引起葡萄糖不耐受性,对其敏感者可致糖尿病,长期应用肾上腺促皮质激素也可引起糖尿病。
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现状
我国糖尿病现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水平。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糖尿病现状堪忧。
本文将介绍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以及其对社会和个体健康的影响,并探讨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性。
首先,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所导致的。
此外,糖尿病的潜伏期较长,往往在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已经存在,这也使得糖尿病的防治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糖尿病给社会和个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糖尿病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还容易引发一些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
这些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同时,糖尿病的治疗费用也是相当昂贵的,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承担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成为了一大问题。
然而,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管理的疾病。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适量的运动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可以增加体能,增强耐力,有助于控制体重和促进血糖的平稳。
此外,饮食调控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适量摄入蔬菜水果、粗粮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均衡。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定期检查和管理非常重要。
定期的血糖监测可以及时掌握血糖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和遵循医嘱,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合适的病例,可以通过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及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现状在我国令人担忧。
我们应该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预防和管理措施的宣传,推动全民健康,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
糖尿病的病因是哪些
中国糖尿病超一亿,离不开富贵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通常血糖会比较高。
说到糖尿病,许多人下意识的会将它和糖联系在一起,认为是吃太甜的食物过多造成的。
虽然它含有个“糖”字,但糖尿病并不是糖引起的。
糖尿病依然无法治愈虽然我们今天的医疗条件已经在飞速发展,但十几年前就困扰人类的糖尿病,到今天还是没有办法能够治愈。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而据数据分析显示:我国(15-49岁)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加,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
其实,我们人体内有一套血糖的控制系统,食物吃进去后会被分解成为血糖,血糖升高会刺激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如果血糖的控制系统出现问题,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成为糖尿病了。
这样看来,糖尿病实际上是人体协调系统出现了问题,并不止是吃糖或者不吃糖就可以解决的。
以前患有糖尿病的人比较少,是因为那时的人们生活条件限制,饮食清淡,并且以粗粮为主,这就使得身体中的血糖含量不高,胰岛素的负担也不大,自然很难患上糖尿病。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看好四肢发达的人,因此中国人肌肉并不发达,这也导致血糖在体内堆积,从而导致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患上糖尿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生活品质的提高,让我们吃了许多含有高油脂、高蛋白的东西,这就让我们身体内的血糖含量越来越高,而在我们身体中的胰岛素是不可再生的,比如出生时有一百个胰岛素细胞,那么你的一生中就只会有这么多胰岛素细胞,用一个少一个。
现在我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5岁,身体中的胰岛素已经是在超负荷运行了,加上血糖量巨大,很容易患上糖尿病。
2、现在的年轻人,白天上班在办公室久坐不动,晚上在家打游戏还是久坐不动,这样就算晚上运动两小时,也起不了太大作用,患糖尿病的风险还是会比经常站起来动一动的人要高很多。
3、脂肪囤积会极为容易患上糖尿病,因为长时间以来,身体不能产生那么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
4、肌肉欠缺锻炼,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掉,血糖就会降下来。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巨大人口数量的国家,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对策。
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长趋势近年来,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成年人患糖尿病的比例已达到11.2%,相当于约1.3亿人口。
这一比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主要原因分析1. 营养结构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逐渐成为主流,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2. 缺乏体育锻炼: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缺乏体育锻炼,长时间坐着或久坐不动成为常态。
缺乏运动导致身体能量消耗不足,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
3. 遗传和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
同时,环境因素如污染、压力等也可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三、应对措施和挑战1. 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关于糖尿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倡导健康的饮食结构和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康。
2. 家庭和社区管理:家庭和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照顾。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服务,帮助患者管控疾病。
3. 医疗资源和科研投入:加大对糖尿病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糖尿病患者就医的条件。
同时,加强糖尿病的科研力量,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疾病管理方法。
4. 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制定并完善相关的糖尿病防控政策,加强政府部门和各方力量的合作。
建立健全的糖尿病防治网络,全面推动糖尿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科学管理和医疗资源投入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望获得抑制糖尿病流行的成功。
(字数:482)。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重要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首先,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惊人增长引人注目。
根据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最新数据,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约有1.1亿中国人患有这一疾病。
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尤其是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
这一数字的增长与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化,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
其次,中国糖尿病的年龄特点也值得关注。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更年轻化。
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下,而在其他国家通常在55岁以上。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是否易患糖尿病的担忧。
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肥胖问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这也说明了预防和干预措施的重要性,以及教育青少年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紧迫性。
那么,为什么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此高呢?还有哪些因素对糖尿病的流行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饮食以主食为主,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较高。
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尤其是精白米面的大量消费,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其次,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运动和休息。
另外,烟草和酗酒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使得机体更加易患糖尿病。
除此之外,一些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
例如,肥胖和遗传因素被普遍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中国特点是人们普遍喜欢吃高糖、高脂的饮食,如油炸食品等,这导致了肥胖率的显著上升,并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遗传因素也对糖尿病的患病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为什么中国人易得糖尿病,及愈消散的作用
为什么中国人易得糖尿病1992年有学者预言中国人由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糖尿病将引发公共健康问题,而今一言成谶。
糖尿病罪魁祸首是不合理的饮食——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
医学专家李光伟称,糖尿病教育主旨,是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
富足的生活来得太匆匆,而饥馑的记忆还留在身体里。
一种慢性疾病的蔓延,是生活方式与遗传素质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给我们的身体留下的印痕。
一直到今天,周明(化名)还在为没能搞清自己患糖尿病的原因而耿耿于怀。
1992年,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时候,39岁的他意外发现血糖偏高。
虽然生活在北京,但当时糖尿病病人还不算很多,医生除了给他开降糖药、让他复查血糖,也没有更多的解释和叮嘱。
在大学同学里,周明是第一个与糖尿病“亲密接触”的人。
出于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他经常搜集各种与糖尿病相关的资料,研究起这个对他来说还很陌生的疾病。
就在周明被确诊为糖尿病的那一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戴蒙德的这个预言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最令人瞩目的成就还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科普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
如今,“戴蒙德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周明也发现,自己的同学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糖尿病患者的大军。
和当初不同,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有关糖尿病的无法分辨对错的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糖尿病“之友”“联盟”“群”之类的网站,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糖友”,周明还是常常向别人传授控制糖尿病的经验。
“如果你得了糖尿病,那应当是你的体质与生活出现了一个或几个问题。
”这是周明自己的体会。
但他没有想过,为什么糖尿病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流行病。
我们的“可口可乐化”的生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时,周明被分配在某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危险因素分析
6、其他因素: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疾病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 前期的风险。此外,吸烟、饮酒、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对血糖水平产生不 良影响。
二、危险因素对糖尿病前期人群 的影响
1、血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饮食和运动等会影响血糖水 平。这些因素通过影响胰岛素分泌和敏感性,以及调节血糖的代谢途径,导致血 糖升高。
3、性别和年龄调查
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趋势。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此 外,年龄的增长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结论
糖尿病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 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也给社会带来巨 大的医疗支出。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参考内容二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了解糖尿 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因素对血糖、血脂、血 压等指标的影响
,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最后,我们将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 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提供参考。
3、遗传因素:糖尿病前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人群, 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糖尿病的患者,患上糖尿病前期的风险较高。
4、饮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5、运动:缺乏运动或身体活动也是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危险因素之一。运动 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糖尿病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糖尿病的流行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以下是糖尿病流行趋势的一些重要因素:
1. 饮食习惯:现代社会高度加工和高糖饮食的普及导致了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高糖饮食、高脂饮食和大量摄入加工食品都是糖尿病的风险因素。
2. 身体活动水平: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们的身体活动水平下降,缺乏运动成为糖尿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
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糖尿病的流行率也在增加。
4. 年龄:糖尿病在中年和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患病率也相应上升。
5. 遗传因素:糖尿病有着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有亲属患有糖尿病,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6. 环境因素:一些环境污染物、毒素和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相关。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流行趋势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活动水平,控制体重,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糖人”为何越来越多
●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90%以上●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增龄效应。
伴随着年龄增长,胰岛内分泌细胞功能逐渐衰退。
老龄化本身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身边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多。
外出聚会时,同桌就餐者中可能就有一个甚至几个人患有糖尿病,吃饭前拿出药片或注射胰岛素者大有人在。
糖尿病为何如此高发呢?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与胰岛素关系密切。
胰岛素由胰腺的胰岛β细胞分泌,是人体内唯一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一旦胰岛素出现问题,就会引起人体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高血糖是最主要的标志。
糖尿病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即体内分泌的胰岛素量或分泌的时机出现问题;二是体内细胞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看似胰岛素分泌的剂量合适,但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典型的病例会有吃得多、喝水多、小便多、体重减轻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如果不能进行控制,糖尿病有可能出现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改革开放前,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我国成为无可争议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用不足)、特殊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9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大多发生在年龄偏轻的人群及儿童和青少年;特殊原因导致的糖尿病约占0.7%;城市中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极为常见。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迄今为止确切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
一般认为,遗传缺陷是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为什么糖尿病这么多?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2007年,中日医院杨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
为什么中国成了糖尿病王国?这话虽然肯定不招人待见,但事实是,除了种群遗传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咎由自取。
2007年,中日医院杨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组做了一次全国性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
这个数字让当时卫生部的官员很难接受,甚至有人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信质疑这个结果。
然而在杨文英教授公布这个数字的2015年前,因获普利策奖的科普名著《枪炮、病菌与钢铁》而出名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戴蒙德教授的这个预言在当时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没有引起重视。
今天“戴蒙德预言”不幸被证实。
据2013年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
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
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
1、“节俭基因”学说196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尼尔首次提出“节俭基因”学说。
他认为,人类祖先曾长期生活在食物匮乏中,生产力低下与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
因此,那些具有“节俭”适应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
而这些具有“节俭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进化的胜出者,却在稳定富足的现代社会,因更易囤积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说,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人现在的糖尿病高发率。
原来这部分人群,基本都经历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荒时代,而现在的生活却是如此稳定富足。
能够佐证尼尔教授的“节俭基因”假说的案例还出现在瑙鲁。
贫穷而又勤劳的岛民祖先把“节俭基因”一代代传给瑙鲁人,当外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带进岛上的时候,瑙鲁人身体里的这种基因一时无法适应突然降临的富足生活。
而欧洲人则由于早已习惯了现代生活方式,节俭基因在他们体内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样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糖尿病。
2、“荷兰饥荒研究”1998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糖尿病领域著名的“荷兰饥荒研究”。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饥荒时在妈妈肚子里挨饿出生的荷兰人与之后一年食品供应正常时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后更易发胖,并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餐后血糖升高。
3、我国的三年大饥荒等研究“遭遇中国大饥荒的婴幼儿成年糖尿病风险增加”,这个结论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的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时发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杂志上。
马冠生他们通过2002年中国国家营养和健康横断面调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农村受试者7874人,结果发现,遭遇过1959-1961年三年中国大饥荒的胎儿与儿童,成年后患高血糖症与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其中,又以后来营养过剩者更甚。
同样,哈佛大学教授胡丙长也主持了一项同样针对中国三年大饥荒年代胎儿的研究,结果明确表示,胎儿时期严重的饥荒与成年后高血糖的发生风险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越是成年以后饮食习惯西方化和经济条件好的人,这种联系越强烈。
早年饥荒因素的影响,或许也是中国人没有美国人那么胖,却拥有更高的糖尿病患病率的原因。
现在,糖尿病人应该明白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糖尿病人,甚至爆发出了不少的“小糖人”。
在中国,曾经被称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几何级化发展的趋势。
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经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
细想中国糖友幼年化现象,一是也许和节俭基因有关,再者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国人肆意饮食不加节制的后果。
生活可口可乐化:在祖父辈生活中没有可口可乐等碳酸带气饮料的年代,温饱也成问题,那个时候糖尿病三个字对于整个国人都是遥远的事情。
但今天,从婴幼儿开始,解渴这件简单的事情,有太多机会被可口可乐、雪碧等代替了我们原来“甜蜜的井水”。
等成年工作以后,不是快速以鸡腿堡等各种快餐而解决,就是常常出入高档酒店开会、吃饭,将满桌的珍馐佳肴收入肚中。
这样的生活,谁都无法抵挡。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动的一代: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提升,带给中国人的不但是饮食结构的改变,也是出行方式的改变。
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普遍开始享受家庭小汽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不知不觉间,就给人体带来了改变。
据统计,一位男性在拥有小汽车以后,体重将平均增加1.8公斤,达到肥胖标准的可能性将增加一倍,而中国的小胖子比例已经是几十年前的好几倍了。
工作环境加上交通工具的变化,令中国中产阶级和白领阶层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一个庞大的“久坐群体”的形成,是糖尿病广泛流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的重要因素。
有调查显示看电视这件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也和糖尿病的多发密切相关。
哈佛大学著名的“护士健康研究项目”发现,每天看电视两小时,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14%。
分析认为,看电视是所有静坐活动中健康风险最高的一种,原因可能是看电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吃东西、喝饮料。
“在美国,是穷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国,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庆研究核心成员之一、中日医院教授李光伟如此分析国人的糖尿病现象。
但这里的“富人”要打引号。
美国的有钱人注意饮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务、去健身房锻炼,把身体练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
而经济状况较差的美国人为了省钱,吃便宜而高热量的食品,也没有钱去健身房锻炼,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
中国的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着美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发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
“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人未来全都转为糖尿病患者,那将会对中国的医疗体系带来多大的冲击?”糖尿病专家李光伟如此担忧的说。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会成为糖尿病前期。
成为糖尿病前期以后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都有转变成糖尿病的风险。
中国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变目前肆意的饮食习惯、继续久坐的生活方式,将会有更多的小胖子诞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变成糖尿病大军的一员。
国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经和糖尿病的发生率高度切合,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对于糖尿病前期,世卫组织的诊疗指南并不推荐药物干预。
唯一能够阻断他们继续演变成糖尿病的办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预,也就是当一个人拥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运动时间时,要学会吃和运动。
延伸阅读最容易被忽视的饮食细节饮食治疗糖尿病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一开始都很遵守原则,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响患者的情绪和日常生活。
在这里列出若干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只要患者稍加注意,降糖就会轻松很多。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视正确的进餐顺序,“先菜后饭,血糖减半;先饭后菜,血糖翻番”。
按照蔬菜-主食-肉类-汤的顺序进餐。
吃饭时,可以先吃粗纤维的蔬菜,以增加饱腹感;主食应少稀多干,多吃一些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小米、窝头等;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少摄入高油脂的食物,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后,摄入的肉类自然会相应的减少。
汤最后喝,因为先喝汤很快就饱了,但是不久又会觉得饿,再去吃东西,这样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切记狼吞虎咽。
食物在口腔反复咀嚼时,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
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有实验证明,粗嚼者比细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质13%、脂肪12%。
人在进食5分钟后,食欲才会下降。
所以从降低食欲的角度来讲,细嚼慢咽可以避免食物摄入过多。
各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烹调方法对血糖也有影响。
总的来说,各类食物做得越稀、越烂,消化吸收得越快、越充分,血糖也就升的越高。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烹调食物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烹调食物时不要使用太多的调味料,应尽量清淡。
2、炒菜前可将食物在开水中焯熟,可以减少炒的时间,减少吸油量。
3、煮粥时可以加入一些薏米、绿豆等粗粮,可以缓解餐后血糖升高速度。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一定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
然而。
如果进食粗粮过多,可导致一次性摄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纤维,易造成早饱、腹胀、消化不良、甚至还可能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科学的做法是粗细搭配,一般比例为粗粮1份搭配细粮3~4份。
延伸阅读二最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怎样才是最适合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恐怕没人能给出100% 正确、且全面的答案。
但有一点肯定没错,那就是规律、适当运动。
健步走作为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运动,无需专业装备,只需一双合脚的运动鞋,随时都可以走起来,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
健步走的运动强度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十分适合糖友们。
关于健步走的八个注意事项1. 有双合适的鞋长时间的行走会对脚跟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压力,因此一双柔软的、鞋底稍厚的运动鞋是必不可少的。
2. 开始先热身正式运动前适当的拉伸运动,也就是平时说的先原地活动活动胳膊和腿,或者最开始的10 分钟适当走慢一点。
这样不太会因为突然开始运动,而造成伤害。
3. 目标心率判断强度目标心率=(220-年龄)×60%~80%以50 岁为例,合适的运动后心率应该为102~136 次/分。
4. 自我感觉判断强度在走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自我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
合适的运动量是自己感觉在锻炼后有一点出汗,没有明显的肌肉酸痛,休息一晚上后第二天精力充沛。
5. 正确的姿势抬头挺胸,使耳朵、肩膀和臀部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这样的姿势呼吸也会变得更顺畅。
走的时候手臂前后自然摆起来,并尽量紧贴身体两侧。
手肘自然弯曲,前后摆臂。
6. 步子不需要要太大步伐迈得过大会增加关节损伤风险,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7. 不要突然停下来开头慢一点,结束也要慢一点。
最后的5~10 分钟应逐渐地减慢速度,不要突然停止运动,让心跳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
8. 有合并症的患者若患有膝盖、心脑血管等疾病,建议咨询医生后再制定详细的运动计划。
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运动贵在坚持。
我们建议,每周总共至少运动两个半小时,更好的是每天都能运动半小时。
如果觉得一个人难以坚持下去,可以和家人或者糖友们一起去运动,毕竟规律运动对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