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枭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他的剑从船上落入水中,赶紧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落入水中的地方。”
判断句
总结:
一、用“者”、“也”来判断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三、用 “乃”、“则”、“即”、“皆”、“诚”、“本” 等表示判断 四、否定判断——“非”、“莫”、“无” 五、直接判断
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6、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7、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8、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1、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被动句
四、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 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句式 19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特殊句式
20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典型例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 项是 答案: A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 C项“……者,……也”构成判断; D项“……者也”构成判断。
特殊句式 17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齐 策》)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 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 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 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 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 付”等。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 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 凝固格式“如……何”、“奈……何”、 “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 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 “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 “怎么样”。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一言以蔽 之。置
用“之……者”或 “……者” 表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 传》)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岳 阳楼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 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谁与,哭者?(《礼记· 檀弓上》)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 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 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 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 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 (是)……吧”对译。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 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 另外, “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 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 不变。
(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 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1)“……者……也" 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
(……者……也)此谋攻之法也..(……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粟者.,民之所种。
(……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
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
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
“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1. 哎呀呀,判断句大家得知道呀!就像“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多明显就是在说陈胜是阳城人嘛!这就是判断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2. 嘿,还有被动句呢!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里的“为”不就表示被嘛,贤能的人被他任用,这就是被动句呀,很有趣吧?
3. 哇塞,宾语前置可别搞混啦!“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呀,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啦,就像把宝贝提前拿出来展示一样,记住没?
4. 呀,状语后置也很重要呢!比如“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于厅事之东北角”就是状语,放在后面啦,就好像把一个小装饰放在后面点缀,懂了吧?
5. 哟呵,主谓倒置也得了解呀!“甚矣,汝之不惠”,本来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甚矣”放到前面啦,是不是挺特别的?
6. 嘿呀,省略句可得注意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很多内容呢,要自己去脑补呀,是不是像玩拼图一样有意思?
7. 哇哦,固定句式也有不少呢!像“如……何”“奈……何”,“若……何”,就表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就像一些特定的密码一样,记住就好啦!
8. 哎呀,还有定语后置呢!“马之千里者”,“千里”是定语,放到后面啦,就像把一个漂亮的标签贴在后面一样,挺好玩的吧?
9. 嘿,“其……之谓也”这种句式也要清楚呀!“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就是在说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是不是很形象?
10. 哇,“为……所”也是一种特殊句式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就是被秦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呀,就像被一股力量控制住一样,要记住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真的很有意思,掌握了它们,读文言文就会更轻松、更有趣啦!。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望明月'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
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高中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使用特殊的句式结构来传达意思。
在高中课程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举例:
1. 兼语句:
「吾闻」:表示作者从别人那听到的信息或传闻。
例如:「吾闻宦者上下,君子出入,不问何如」。
2. 应答句:
「然而」:用于引出对前面信息的肯定回答或对立的态度。
例如:「吾欲与人沟通,然而众人不愿理我」。
3. 重复句:
「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用于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决或反复无常的行为。
例如:「君子欲言又止,欲止又言,犹豫不决」。
4. 倒装句:
「是幸也」:用于表示某种幸运或好运。
例如:「得见君子,
是幸也」。
5. 并列句:
「行善已立,行恶已立」:用于表达两个相对立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君子行善已立,行恶已立,二者相对立」。
6. 比拟句:
「犹如」:用于进行比较或形容相似之处。
例如:「此事犹如
一场梦境」。
7. 状语从句:
「以前」:用于表示时间、原因或条件等。
例如:「以前,我
曾经是一个普通学生」。
8. 否定句:
「岂有此理」:用于表示对某种理论或观点的否定。
例如:
「如此说法岂有此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举例。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当密切关注这些句式的使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语言,提升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2024届高考复习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统编教材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 “……,……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②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它们分别 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 高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介宾)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四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训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供您进行专题训练:
1. 倒装句:
-以谦为忍,以俭为奢。
(主语与谓语动词颠倒)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将状语提前)
2. 并列句:
-君子有三乐,而后乐焉可也:少年之乐,衣食之乐,朋友之乐。
(用"而后"连接两个并列分句)
3. 状语从句:
-人之初,性本善。
(以"之"引导的状语从句)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以"其"引导的状语从句)
4. 强调句:
-此乃君子之行也。
(以"乃"强调主语)
-是知止之所以不殆也。
(以"是知"强调谓语动作)
5. 宾语补足语:
-敬待长者,爱护幼者。
(用"待"、"护"等动词后接宾语补足语)6. 省略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省略了"为"字)
-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省略了第二个"为"字)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您可以通过研读经典文言文篇章,结合这些句式进行练习和应用。
此外,还可以尝试分析古代文言文作家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祝您学习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判断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齐谐》者,志怪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不用“也”,形式为:“……者……”。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形式为:“……,……也”,在这种判断句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形式为:“……,……”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为”表示判断,形式为:“……为……”。
例如:人为刀殂,我为鱼肉。
《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1)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此则云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8、用“是”做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例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总结:判断的谓语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形式为:“谓语+于……”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如:举世混住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例如: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例如:(1)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动的意思,后面省略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例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构成“为+谓语”的形式。
在这种句式中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面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所……”的形式。
例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为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在这中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省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文里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主语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例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例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例如:1、(孟子),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王)曰:“不若与人”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2)蒙下文而谓语省略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中的兼语词却往往被省略。
所省略多是代词“之”。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略介词“于”例如“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糜,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以省略,例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
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的条件有:1、动词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子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安”、“胡”、“焉”、“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在古汉中并不多见。
例如:譬如以肉食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惟(唯)……是……”和“惟(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语的标志,不译。
例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里,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如: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六、定语后置介词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出这种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加“者”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加“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常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古汉中并不多见。
例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文言句式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2)刘备天下枭雄C、(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妪,先大母婢也D、(1)届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式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A、予本非文人画士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站不善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1)(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1)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2)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1)沛公安在(2)大王来何操D、(1)微斯人,吾谁与归(2)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B.(1)夫晋,何厌之有(2)子何恃而往C.(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1)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2)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指望(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其余仗义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下、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天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卿欲何言(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3)吾属今为之虏矣(4)不然,籍何以至此(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子何恃而往(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1)(4)/(2)(3)(6)/(5)(7)(8)B.(1)(4)(7)/(2)(3)/(5)(6)(8)C.(1)(4)(2)(3)(6)/(5)(7)(8)D.(1)(4)(7)/(2)(6)/(3)(5)(8)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沛公为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子13、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C.以臣为愚D.古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14、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遂持驹去C.齐桓公出猎D.明日朝,以告管仲15.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A.(1)乃人见,曰:“何以战?”(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B.(1)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D.(1)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2)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16、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欲与秦,秦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1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以至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