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5篇

桃花源记教案5篇

桃花源记教案5篇桃花源记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二)能力目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三)情感目标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桃源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

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阡陌遂迷骥郡诣邑人间隔语云便要还家垂髫俨然四、初识桃源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五、叙述桃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1、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准下列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潜力目标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潜力,这样能够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资料。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好处和消极好处。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能够透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三)教学过程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但是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

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4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教学程序:一、课前导入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即: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孙犁的《芦花荡》,西蒙诺夫的《蜡烛》,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些作品的题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明确:以战争为题材。

掩卷沉思,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类渴望和平,拒绝战争,这种朴素的愿望由来已久。

我国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反映这种朴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记》。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思考: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明确:世外桃源什么意思呢?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吗?课件展示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一读),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

(课件展示)。

2、指导朗读:要求:a、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a、第一段平缓语气,第二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语气,第三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四、五段读出感慨语气。

3、学生按以上要求齐读全文。

(二读)积累本文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差异”的现象。

(课件展示)4、同学们,请找出还有哪些文中难解的、注释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3篇)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3篇)

第1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 使学生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

2.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出自哪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怎样的故事?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理解。

2.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指正读音和停顿。

3. 教师下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

三、探究分析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理清故事脉络。

2. 教师提问: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章通过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朴民风,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4.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5.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思想,强调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如对景物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等。

3.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思想。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

When the heart is tired, silence replaces everythi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通用6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__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1.诵读法。

__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__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__《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

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

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

桃花源记教案七篇桃花源记教案七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

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

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

桃花源记教案(8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美、乐、奇)(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一)想象桃源之“美”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

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从中获得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再现桃源,理解陶渊明创作目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根据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桃林”图片(播放PPT1—6),让学生欣赏,问:大家有怎样的感受?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它有什么含义呢?投影明确: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出示课题目和作者。

(播放PPT7)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点击“陶渊明”链接到PPT13);2、写作背景(点击“桃花源记”链接到PPT14—15)。

三、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播放PPT8)共六方面:课文朗读、字词释义、课文结构、思考讨论、写作特色、文言知识。

四、课文朗读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五、字词释义点击播放“字词释义”课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对各段中的重点字、词、句进行解释。

(学生汇报)六、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发展)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4、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5、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与德育:6、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3、4教学难点:目标5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2、讲解归纳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景观呢?请打开书——二、检查预习:1、学生齐读课文。

2、抽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想。

三、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上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得:便得一山(看到)既出,得其船(找到)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又)遂:遂与外人间隔(因而)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就)5)同义词1.悉如外人:悉:都并怡然自乐:并:都咸来问讯:咸:都皆叹惋:皆:都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四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篇1《桃花源记》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案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
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诣太守()阡陌交通
()妻子邑人()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缘溪行()落英缤纷
()便扶向路()
诣太守()遂迷
()欣然规往()
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成语
“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理解课文,疑难之处作下圈点。

2、小组内讨论解决疑难。

3、班上交流。

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武陵人捕鱼为业:芳草鲜美:
甚异之:欲穷其
林:
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咸来问讯:黄发垂髫:
复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谐太守:寻病终:
4、找学生通译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5、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练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上面语段出自____ (朝代) ____ (作者)写的《》,由本文流传下来的一个
成语
是____。

②.写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

③.请写出描写桃花源内景物的句子。

④、“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手法是“黄发”指
_“垂髫”指___
⑤、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阡陌交通()
③芳草鲜美()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查
字典
,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6背诵课文,默写第二段
2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学习•研讨
(一)、结合课文,讨论分析,学生思考,分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投影)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
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6.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能否变为现实?
7.你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如果请你根据上述语段为“桃花源”旅游开发公司写一篇广告词,并配一段风光录像,你怎么设计呢?
2、体会加点词的意思,选出相同的一组( )
a、初极狭,才通人
b、欲穷其林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欲与天公试比高
c、便舍船,从口人 d 、渔人甚异之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或异二者之为
3、翻译下列句子。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有些
成语
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环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