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b29e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37.png)
《曹刿论战》教案15篇《曹刿论战》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
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
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
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9f2fe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8.png)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曹刿论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曹刿论战》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曹刿论战》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
3.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曹刿论战》的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资料。
2. 电脑:用于制作和展示教学课件。
3. 白板:用于书写和展示关键词汇和句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探讨主题思想。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6b9e87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2.png)
《曹刿论战》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d4b8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d.png)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1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d1863d4e87101f69f319534.png)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2.生字词注音: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循(biàn)靡(mǐ)
3.翻译课文:①重点实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2)又何间焉?间:参与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
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订正并做好笔记。
12.讨论、更正,质疑问难。
13.自主练习,订对答案。
11.多媒体出示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指名回答引导订正。
12.教师点拨答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
记。
9.中差生标注,其他学生纠正,所有学生一起朗读、掌握。
10.逐段翻译课文。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11.解释一词多
示,引导勾画补充要点。
9.多媒体出示,指名中差生标注,并引导纠正、朗读、掌握。
10.指名逐段翻译课文。引导补充纠正。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1.听导言,联系自身体会,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2.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3.回忆并回答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4.明确学
1.结合实际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2.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3.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法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2.听课文范读,标注生字词,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情感态度: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8c1d7dc6e009581b6bd9eb83.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课文背景问题:哪位同学能根据预习来说说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补充史料: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相邻(杜甫有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为争霸不断发生战事。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
几个月后被杀,齐国的君位便空置了起来。
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想乘机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君位争夺斗争。
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率先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而公子纠则在这场权力争夺中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其重要谋臣管仲也被罗致到齐桓公的手下,后来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奠基者。
鲁国在这场齐国内部斗争中,是站在公子纠一边的,并曾经公开出兵支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齐桓公对此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善罢甘休。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af286f02af90242a995e5df.png)
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8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曹刿论战编制教师总序号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小组序号课题内容 18、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2.通过人物语言的探究,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的含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培养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一)基础知识1.生难字:曹刿.( )又何间.( )焉鄙.( )玉帛.()小信未孚.()辙.( )登轼.()公与之乘.( )旗靡.( )2.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请曹刿请见( ) 焉又何间焉()战则请从( ) 惧有伏焉()故公问其故()从民服弗从也( )故克之( )战则请从( ) 一、预习案以何以战( )其其乡人曰()必以分人()公问其故()必以情()吾视其辙乱( )之公与之乘(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故克之()(2)词类活用: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下视其辙( )公与之乘()(3)古今异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3。
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相传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体史书.4。
《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曹刿论战》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baaea0f5f0e7cd1842536d6.png)
《曹刿论战》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能熟记文学常识;
2、能正确解释重点词语并能准确翻译句子;
3、能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学法:自主与合作学习
1、对照以上目标自主复习;
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
三、反馈矫正;
(一)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叙述完备的_____史书,传说是____时期根据___史料编写的。
课文叙述的“长勺之战”交战双方是______两国,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战例。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即出自本文。
{二}解释词语:
1、写出下列画线词语的古今义
⑴肉食者鄙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⑵牺牲玉帛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⑶小大之狱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⑷又何间焉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⑸可以一战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2、解释词性活用的词义
⑴公将鼓之
⑵神弗福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忠之属也()⑵战则请从()
⑶小信未孚()⑷虽不能察()
⑸既克,公问其故()⑹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学流程语文版(new)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学流程语文版(new)](https://img.taocdn.com/s3/m/2f584d1ef705cc175427096f.png)
《曹刿论战》流程内容与目的教学方法时间分配(分)导入内容:故事背景导入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法师用3´预习检测内容:字词检测,作者作品简介目的: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作品①前一天晚修自学完成;②简单对答案;强调易错点。
6´生4´,师2´初读感知自主探究内容:读通文本,自行翻译,同桌合作目的:古文知识点积累,探究文本①学生翻译,交流,老师指导;②整理归纳.25´生15´,师10´当堂练习内容:课文内容理解目的: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知识①PPT展示内容,学生回答;②师点评5´生3´,师2´布置作业导学稿课后巩固老师布置1´,师用合计生22´,师18´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a39fe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2.png)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79b7f0076a20029bd642de9.png)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左传》;积累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古今异义词;并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和方法: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引导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沉着、镇静的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曹刿关于战争的见解。
教学方法为:1、在自主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看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并识记“牺牲”、“鄙”、“狱”几处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重点句子翻译;3、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4、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历史课上,知道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了解背景和助读资料:(多媒体展示)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助读资料:1、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ed53edc8e9951e79a892755.png)
授课过程:一、导语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尤其是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曾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长勺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长勺之战究竟是场什么样的战争呢,弱小的鲁国是怎样战胜强大对手齐国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左传》中的《曹刿论战》。
二、介绍作者作品知识点:《春秋》三转《左转》《公羊传》《谷梁传》三、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词语间的停顿)四、让学生共读字音(老师点评)五、给学生疏通文本、设置重要秋》这样记载“王正月,齐鲁战于长勺”,相对我们所学的《曹刿论战》来说过于简单,根据《曹刿论战》的写作特点找出我们在写作中要借鉴的写作方法。
2、每小组表演课本剧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4、理解并掌握文言基础知识5、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学情分析一、《曹刿论战》是中学阶段重要文言文篇目,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
二、初二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中学文言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一部分同学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不能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因此应该引导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就很重要。
三、此外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重点词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效果分析在本节课中令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一、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参与教学之中,敢于发言,积极探索。
二、课堂上老师设置的问题能发挥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
三、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四、文言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能让学生掌握并得到巩固。
五、课本剧的编排及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技能,又做到了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语文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不足的有以下几点:1、老师的心理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8764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d.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曹刿论战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9cec104028915f814dc27c.png)
《曹刿论战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初三语文学案课题 21 课《曹刿论战》课型:授课人: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手法,弄清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体会根据中心确定文章的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及鲁国获胜的原因2.分析本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出处: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读课文--六读法(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三、自学目标(一)第1段1.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2.刿请见的原因?3.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4.刿分析战前准备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自学目标(二)第2段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三:合作探究1.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庄公的形象和曹刿的形象.2.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或鲁国获胜的原因四:质疑拓展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2.归纳全文3:收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当堂练习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
(1)齐师伐我()(2)肉食者鄙()(3)小信未孚()(4)又何间焉()(5)神弗福也()(6)衣食所安()(7)小惠未徧()(8)牺牲玉帛()(9)弗敢加也()二. 解释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故既克,公问其故()故克之()从民弗从也()战则请从()四. 翻译下列句子:1. 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忠之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7f2a0728ea81c759f578cb.png)
《曹刿论战》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温馨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预习检测】1、为加点字注音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孚( )登轼而望之( ) 吾视其辙乱( )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靡( )2、填空本文选自,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书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体史书。
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
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法指导】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文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人物形象,弄清材料安排特点。
【自主学习互动探究】1.用你喜欢的方式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人物情感,同时感知课文大意。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2.对照预习情况,快速疏通文意,并梳理遇到的疑难词句。
3.归纳文中古今义字的释义:(1)“肉食者鄙”中的“鄙”(2)“又何间焉”中的“间”(3)“牺牲玉帛”中的“牺牲”(4)“大小之狱”中的“狱”4、朗读课文,翻译句子: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⑵肉食者鄙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⑹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⑺公将鼓之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合作交流】1、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2、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有哪些?3、文章涉及的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然而对战斗过程的描写极其简略,这是为什么?【拓展延伸】《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a8c275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4.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
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
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9e5447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4.png)
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范文经典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到勤学好问、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论证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论证方法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曹刿论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论证方法。
5. 练习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曹刿论战》。
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3. 测验成绩: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在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效。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活力。
八、教学准备:1. 课文解读:提前准备课文解读资料,包括古文翻译、论证方法解析等。
2.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直观展示课文内容、论证方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学习导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查查写写、读读想想、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
【资料助读】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查查写写】
1.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读一读,写一写(两遍)。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未孚.()辙.()乱
旗靡.()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齐师伐.我()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下视其辙.()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遂逐.齐师()登轼.而望之()
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难测.也()
望其旗靡.()
【读读想想】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
(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课文、译译说说、理理写写
【读读课文】
1.听读:听老师范读课文。
2.自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断句。
3.演读:读出文言味,请其他同学评议。
【译译说说】
我结合课文注解,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文意。
但是还有几个文言字词难以理解,我把它们摘录出来,请求大家的帮助。
【理理写写】
●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意为
●一词多义
①伐: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②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③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④师:遂逐齐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古今异义词
①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②牺牲
..玉帛古义:今义:
③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④可以
..一战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一鼓.作气()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
1.完成作业本1-7题。
2.思考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以弱胜强的战争?
疑问:
收获:
21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学习导言】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并感知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课前尝试:读读课文、资料助读、想想写写、评改订正
【读读课文】
我将课文读熟,并尝试背诵全文。
【资料助读】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想想写写】
1.我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用文中句子回答。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表现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4个字)。
第三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评改订正】
自己检查、批改。
(或同桌互相检查、批改)
课内对话:读读写写、读读评评、想想说说
【读读写写】
1.读第一段,找出文中鲁庄公认为能够迎战齐军的条件。
曹刿对此如何评价?把我的思考结果写下来。
2.读二、三两段,说说曹刿帮助庄公选择的反攻时机及其理由。
写下我的分析。
【读读评评】
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评论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
鲁庄公
【想想说说】
本文写作上有一些特点,如对比手法的运用、详略的安排。
我的分析如下。
对比
详略
课后反审:完成作业、评改订正完成作业本8-12题。
背诵课文。
疑问:
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