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迁徙原由考 中国移民史 大事年表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人口迁徙一、“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二、“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三、“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四、“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五、“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六、“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
1923-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七、“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5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中外纵横主题类材料解析题
【考题例证】(2021·高考全国卷Ⅱ,T40)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亲密联络,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5 27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21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兴旺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根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奉献。
第1步判断题型及主题此题为中外纵横链接型材料解析题,其主题是“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
第2步审设问、定时空及解答方向第(1)问解答方向为“根本趋势〞(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为“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第二小问为“奉献〞(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
解答限定词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分别概括、指出、说明。
第3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从人口迁移的数量、范围、自愿移民的目的地等角度答复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知,中国海外移民三个明显的阶段特点,关于原因,只需结合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展对应分析即可;第二小问,首先抓住时间“中国近代史〞,再结合华侨华人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开展和民主革命的奉献分析即可。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兴旺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开展中国家向兴旺国家迁移;被强迫进展的移民根本停顿。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试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 ——兼谈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
《移民史》共六卷,由三位作者合作,分三部分完成。其中主编葛剑雄负责第一卷导论、第二卷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松弟负责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与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曹树基负责第五卷明时期与第六卷清民国时期。另有附于第一卷的大事年表,由三位作者共同完成。
不同历史时期移民史资料多寡不一,三位作者学术兴趣各异,三部分内容自然各有特点,不可能完全一致。概括说来,除导论外,葛剑雄负责的第二卷,其先秦部分由于资料的限制,还只是一个概括性的简介。这一卷的重点是汉代与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向南方的移民问题。前者,有作者旧著《西汉人口地理》的基础(注:人民出版社,1986年。);后者,前人的学术积累也比较丰厚,因此作者主要的工作是从移民史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其学术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对于秦汉时期,作者着重厘清了人口迁徙与移民之间的异同关系,从而给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移民史的基本轮廓;对于晋永嘉之乱后史事,作者一方面描绘了当时北方人口既有南迁,也有西迁、东迁,甚至北迁;而南迁后的人口,既有继续南迁,也有重新北迁的复杂情形,又深入分析了北方人口南迁这一移民的主流,论说颇见新意。总的说来,由于作者本人以及他人前期研究比较深入,相比于后面几卷,第二卷的工作略显顺利。
学术继承应该备具学术批判的精神,但学术批判必须是理性的与客观的,第五、六两卷在这两方面的工作也都有可圈点之处。例如关于江西各县客家移民数量的研究,曹树基表示了对万芳珍《江西客家入迁原由与分布》一文的不同意见,指出万氏的研究以全面统计为基础,却明清时代不分,可能是造成她的研究结果不可靠的原因,但十分谨慎地只将这种理性的批判标识为作者本人的见解与万氏研究结果显著的差异,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并指出:从学术的观点看,(万氏)通过各种途径力图求解客家移民人口的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卷5,653页)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西南大学历史串讲第14讲:中国历史上移民问题
第13讲:中国历史上移民问题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移民分期根据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中国移民史可分为四个时期: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
中国现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就是这四个时期依次展开的产物。
主流移民特征的变化与地区开发重点的转移互为因果。
一、分期的标准:主流移民在讨论分期标准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略加分析。
所谓“移民”,是指因各种原因长久离开原居地在别外居留下来重建家园的人口。
这是一般人口学科所下的定义。
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这个定义就过于宽泛了。
首先,历史时期出现的人口移动数不胜数,中国移民史不可能对发生过的所有移民都进行整理研究(也没有这个必要)。
其次,移民有群体和个体之分,作为一种人口现象都蕴含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历史文化名人李白、苏轼、朱熹等的个体迁移,对认识其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思想的变化非常重要。
而在以探讨历史时期人口迁移规律的中国移民史研究看来,舍去这样一些并不反映一个时期移民趋势的个体移民,不会削弱其研究的价值。
它只研究群体移民行为。
第三,也不是所有的群体移民都可以纳入中国移民史的研究范围。
历史上有些群体移民只发生在同一地理区(或平原或丘陵或山地)内县与县之间,迁移距离不长。
它们可以成为地方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来说意义不大。
因此,对中国移民史的研究对象作进一步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移民史所说的“移民”应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留了一定时间的移动人口”。
经过以上界定后,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移民运动的数量仍然很可观,它们是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
分期,是中国移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众多移民运动的比较分析,寻找时代的特征,并从其变化中把握中国移民史的发展脉络。
在这个任务面前,各次移民运动的地位并不是均等的。
有的能够反映一个时期人口迁移的趋势,是所有移民运动的主干;有的只是枝蔓,使移民运动表现得更加丰富多采罢了。
2021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热点之人口迁徙(主题剖析+真题回看+对点训练)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主题剖析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古代游牧民族的几次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徙。
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现代社会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了规模日益增长的难民群体。
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1.类型及表现(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徙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开发美洲(1)背景①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①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②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汉武帝时从元朔二年间(前127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的20多年的时间里,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
移民迁移的距离最远的有二三千公里。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
如: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等。
军民移民总数达1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湖南、湖北、广东等地迁入四川的移民及其后裔达到60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60%以上。
1860年起清朝开放东北的“封禁地”,以后又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各地的移民大批迁入东北,至清末,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
1.明朝山西移民大迁徙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有哪几次?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有哪几次?对今天有什么影响?作者:刘宏宇在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族群迁徙频仍,但多数发生在上古至中古,且多数情况下,规模不大;即便有比较大规模的,由于年代久远,之于今天的影响,也已然微乎其微。
中古以来,比较大规模的族群迁徙或称“移民”,并不多见,还基本都跟改朝换代紧密牵连。
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两宋”-元-明初期间在“历史节点”上的移民事件。
虽然,相比上古的族群迁徙,这几次移民,对今时有一定影响,但仍不及近古(明清)至民国早期的几次重大移民那样,给近现代中国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记。
它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四大移民”的——闯关东、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
这四次移民,都有同名电视剧。
但电视剧说的,都只是局部“故事”,跟下文所述,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联。
(一)闯关东从“规模化”的起点看,闯关东,在“四大移民”中,该算“最先”,从清初(以1644年八旗入关、定都北京为准)就开始了。
满清源于女真。
女真是“渔猎”部族。
建立清王朝的“建州女真”,相比当时尚“共存”的“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渔猎的“古风”,最被汉族的农耕文明浸染,满清统治者,懂得土地(可耕地)的价值,故而在入主中原之初,就大肆掠夺、兼并土地,史称“圈地”。
随着“圈地”展开,在满清政权已完全主控的华北及延伸地区,大量自耕农被强行“圈”走本属于自己或部分属于自己(与地主分割权益)的土地,沦为“农奴”,其中尤以“直隶”(今河北省北京以南部分)、山东两省为甚。
山东自古以来就属“物富民丰”之地,又是孔孟之乡;河北则是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故地;这两个地方的人,也许是广大国土中最不容易接受“异族”统治、最不甘沦为奴隶的。
于是,针对“跑马圈地”的满清贵族,反抗、逃避,层出不穷。
而逃避或反抗后的逃亡,最近的去处,便是因为满清入关而显得空虚、地广人稀的“关外”,即今东北地区。
满清最高当局,及时洞察到这个情况,颁布严苛的《禁关令》,意图以法令形式,阻止直隶、山东及其他地方失去土地的农民去往山海关以东(即“关外”、“关东”)。
中国历代大移民
中国历代大移民中历代大移民现根据史料记载,将秦朝(国)以后影响较大的汉族移民活动简录如下,公元前223 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秦灭楚,楚王部分宗族迁严道(今四川荥经县);贵族上官氏被迁陇西上邽(今天水市);还有权氏等大姓迁于陇西;柳氏迁于河东,班固的先人班壹是楚令尹子文之后,迁于山西代(山西北部)楼烦(今宁武县)。
前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齐,齐王建被迁至共(甘肃泾川县北)。
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估计有60 万人,主要来自关东(函谷关以东)。
还不断向巴蜀移民。
前214 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在西北、北部一带新置44 县,强迁内地人口于新县,估计有一、二十万。
蒙恬留住上郡,继续负责修筑长城。
此后,从中原向南越的番禺(今广州市)、河套平原等地移民。
前206 年(汉高祖元年),项羽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咸阳及周围人口或死或迁。
前198 年(高祖九年), 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总数有10 余万口。
前195 年(高祖十二年),长陵(刘邦陵墓)建成,置长陵县,迁入万户。
前119 年(元狩四年), 迁关东贫民72 万余于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宁夏南部和甘肃中西部,即秦长城(故塞)内外以及河西走廊。
随着移民的增加和农业的开发,在河西走廊陆续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25 年(东汉光武帝元年),刘秀定都洛阳,关中及各地人口大量迁至洛阳。
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将各郡驰刑徒迁至晋阳。
190 年(献帝初平元年),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及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途中死亡者甚多,达长安者数十万。
有相当数量的人迁至今湖北荆州一带,投奔荆州牧刘表。
初平三年,董卓被杀,引起的动乱使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一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
301 年(晋惠帝永康二年), “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陕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的流动人有10 余万户。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一)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据传说和考古发掘,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地碰撞融合,结成联盟向东推进,战胜了以泰山为中心的太昊、少昊集团,建立起号令黄河流域各部落的大联盟,并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成为可追溯的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
所以,我们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华夏族肇兴的腹地。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华夏”一词常被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即蛮夷戎狄),然而,华夏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
它融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就像滔滔东注的长江,涵化万水,汇合百川,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大体在周代,在这个族体中,既有涵盖了共同尊奉黄帝为始祖的夏、商、周三族的“华人”,又有华夏化了的戎人、氏人和夷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当时,中原地区“华夷”逐渐走向一体,内迁异族已被华夏吸收、融合。
中原四周,齐、鲁吞并诸夷,秦霸西戎,楚征服统一诸蛮,边疆地区民族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
而华夏诸侯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和在它们夹缝中的几个小国了。
即使是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与周边各族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地区性的局部统一,为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舞台。
总之,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
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
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下了流民的悲苦与新生。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仅有记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就不下十余次。
从东汉末年到衣冠南渡,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湖广填四川,再到闯关东、走西口。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迁移,就是最为壮阔的波涛。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从“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去了解下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的浴火重生之路。
闯关东关东之地,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部分内蒙古。
闯关东是指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这数百年时间以来,大批移民从内陆向东北迁徙的行动。
其中80%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迁徙运动之一。
历史上,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加上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量粮食欠收,又因天启之后几十年来天灾不断,以及战乱和苛捐杂税,导致该地民不聊生。
当时的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无论是在明朝疆域,还是在后金的领地,都需要大量的生产力来开垦土地。
且从山东半岛前往辽东半岛比较方便,从山东的登州、莱州等地乘船出海,仅需一夜即可到达辽宁。
明末清初,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为了充实人口,清政府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
该法令规定:凡招民百人迁往辽东的,可授予知县文职或守备武职;招民六十人的,可授予通判文职或千总武职;招民五十名,授县丞文职或把总武职,每多百人均可上加一级。
迁往辽东的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口粮、种子和耕牛,并且还免缴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关内汉民迁往东北的第一次高潮。
康熙七年(1668年),亲政的玄烨为了维护“龙兴之地”的秩序,也为了保证满八旗,及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稳定,遂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迁徙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迁徙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迁徙秋⾬看到⼀篇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写的不错!不过只是说了明代后的迁徙。
第⼀次⼤的⼈⼝迁徙发⽣在“永嘉丧乱”时期。
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朝廷对各族⼈民进⾏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民流离失所,被迫⼤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第⼆次⼤的⼈⼝迁徙发⽣在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约有百万⼈南迁,改变了中国⼈⼝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的格局,使南北⼈⼝分布⽐例达到均衡。
第三次⼤的⼈⼝迁徙发⽣在北宋“靖康之乱”时期。
公元1125年,⾦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中原地区成为主要战场,造成中原⼈⼝向长江流域的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迁移。
公元1161年,⾦撕毁与宋的合约,⼤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中原南部的⼈⼝南迁到长江流域的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第四次⼤的⼈⼝迁徙发⽣在“蒙古兵南侵”时期。
公元1273年,忽必烈出动⼤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为躲避战乱⼤量向珠江流域的⼴东、⼴西、福建等地迁徙。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永乐⼗五年,五⼗余年间组织了⼋次⼤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西⼈⼝稠密之处,⽽洪洞⼜是当时晋南最⼤,⼈⼝最多的县。
洪洞城北有⼀座⼴济寺,寺旁有⼀棵汉槐,明朝廷在⼴济寺集中办理移民,于是⼤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槐树就成为移民的标志。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肃、宁夏地区。
后⼜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此长时间⼤范围有组织的⼤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迁徙还应该提及“闯关东”“⾛西⼝”“下南洋”。
⼀是“闯关东”。
关东指的是⼭海关以东辽宁、吉林和⿊龙江三省的东北地区。
⾃康熙初年⾄19世纪中叶,长达⼆百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封禁,此间中原地区连年遭灾,清廷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饥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东北谋⽣。
中国6次人口大迁移
中国6次人口大迁移我从何而来?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来源都是充满好奇的。
对于寻根溯源,中国人总是有特殊的感情,是家谱中最重要的部分。
要修谱,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
中国人的家谱,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
每一次的迁徙,都跟战乱有关。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陆,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第二次安史之乱,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北宋末年到南宋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北方民族以归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这些字不绝如缕。
每出现一次,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官方历史的记载中,这次移民之前,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
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
比如扬州,这座位于长江以北、曾经最繁华的城市,在朱元璋的军队占领之时,只剩下18户人家。
作为统治者,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
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
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
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下南洋
清末大逃难——下南洋概念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迁徙原由考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在今福建西南部搜寻到躲避赋役的外地百姓3000余户,以之置汀州(治今长汀县)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隋州山区多逃户,因以建唐城县(在今湖北枣阳市东)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福州经略使唐循忠在漳、汀、福三州交界处招谕诸州逃人1000余户,因以建尤溪县(今属福建)。
742年唐天宝元年自高宗以来山东旧士族多迁往京畿地区,玄宗时达到高峰,多迁入河南府、京兆府及降州(治今山西新降县)、郑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汝州(今属河南)等地。
鄂州蒲圻县梓洞中会聚2000余户逃户,因以建唐年县(今湖北崇阳县)。
751年天宝十载唐军与南诏发生大规模战争,数年间损失15万军队,多数沦为战俘。
姚州的汉人被南诏迁到本国腹地。
752年天宝十一载宣州泾县境多逃户,因之设太平县(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范阳、卢龙节度使安禄山反唐。
叛军迅速南进,途中不时掠夺人口。
为避战乱,沿途人民开始向南方及北方河东等地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浪潮开始。
757年至德二载渝州的江津、万寿、巴三线交界处外地逃户甚多,因以置壁山县(今属四川)。
759年唐乾元二年叛军在相州大败唐军,洛阳士民散奔山谷,官吏南奔襄阳,洛阳成为空城因江南饥荒而衢州(今属浙江)一带丰收,北方和江南饥民1万余户涌入衢州。
760年唐上元元年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刺史刘展升任淮南三道节度使,率亲属和宋州兵7000人赴广陵。
不久举兵反,败后军士多散落在淮南和江南。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亡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高潮时期。
878年乾符五年王仙芝率众号称30万人,陷江陵。
旋在黄梅(今属湖北)大败,王仙芝死,余众败散。
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驱河南、山南之民10余万,进入淮南,继又进军江南和岭南。
在征战过程中,许多人因被俘、投降、受伤、掉队等原因流落南方。
因战乱波及到江南平原,一些北方移民和南方人民迁入福建等山区避难,仅某一日便有平民和僧侣5000人迁入福建。
885年唐光启元年正月,王绪、王潮率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人约二三万人,经江西进入福建。
886年光启二年淮西将领黄皓在湖南被杀,所部散失在湖南一带。
901年唐天复元年黄巢败后其从子黄浩仍活动在长江南北,本年率众700人企图占据湖南,不久失败,所部多定居湖南。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王审知少子夺取王位,闽国内乱,原闽王亲军逃往吴越国。
闽后期内乱,人民逃往吴越甚多。
1043年庆历三年江西人黄捉鬼兄弟在湖南南部被镇压,5000余部众相当部分是江西移民。
1045年庆历五年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
此后,在桂林、□州(治今南宁市)、宜州和钦州常年屯驻宋军1.3万人,连家属约达4万人。
1050年皇佑二年因闽、蜀地少人多,仁宗下诏福建和四川四路转运司,允许人民外迁。
1055年宋至和二年河东招募民户4000户,屯垦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和宁化军(治山西今县境)荒地1082年元丰五年因外来人口迁入,珠江口外的香山岛本年主客户达5838户,因以建香山县。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宋徽宗率亲信南下江淮暂避,开封居民开始南下避乱,一些南迁者留居不返,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开始。
1130年宋建炎四年二月,程昌寓率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军民数千人迁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市)1176年宋淳熙三年很多来自江西、江东等路的农民携家前往荆南府、安、复、鄂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府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请细荒田。
1357年至正十七年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
此后,又将约20万军人调入四川。
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万。
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氏)。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今南京市)。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129人于湖广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212人于湖广丐阳州(治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迁苏州富民于濠州耕种。
十二月,朱元璋迁浙江方国珍部属官于濠州卫所。
1369年洪武二年九月,迁湖广黄州民于和州(今安徽和县)十二月,迁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东东昌(今山东聊城)、临清(今山东临清市)。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十月,迁陕西西安卫所官军15220人于四川泸州、赤水(今四川叙永县南)等地。
至洪武后期,迁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约为80万人。
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府人民外迁四川的同时,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黄州府迁入。
约至此时,迁入湖北黄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约占当时当地氏族总数的70%,迁入的民籍人口约为30万人。
迁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2.2万人。
迁入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市)的民籍移民约9.1万人。
迁入汉阳、丐阳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0.7万人。
迁入荆州府(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江西民籍约为16万人。
迁入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约为1万人。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迁杭、湖、温、台、苏、松诸府民无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今安徽滁县市)、和州等处。
估计洪武年间迁入和州滁州地区的民籍移民约1.7万。
至此时,迁入安庆府(治今安徽安庆市)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籍移民约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
另外,迁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贵池县)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6.5万,徽州府移民籍约0.3万。
迁往庐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饶州等府籍移民约6.4万,徽州府籍的移民数量大致相同,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应天籍的移民各约4万,另有5万左右的移民从北方迁入。
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府及山东东昌府。
十一月,迁山系沁州(治今山西沁县)居民116户于河南鄣德、卫辉(治今河南卫辉市)、归德和山东临请、东昌。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2700户于长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市)地区。
至此,今江苏南部及附近区域农民约23万、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23万迁于扬州府各县。
今苏南及附近区域农民约10万及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10万迁于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各县。
山西农民约3.6万人迁于徐州府(治今江苏徐州市)。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500余户于昆山县。
1397年洪武三十年三月,迁江西丁多人民及无产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含长沙府属县),至此时,估计迁入长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1.9万,迁入常德府的移民大约2.6万。
至此,从江西迁入岳州府的氏族大约占当时该区氏族总数的35%,移民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约为1.1万人。
迁入郴州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两府的江西籍移民人口占18.3%,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2万人。
迁入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市)的移民氏族占当地汉族氏族总数的近60%。
估计迁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约为9.4万人。
迁入靖州(治今湖南靖县)和辰州两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25%,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4万。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三月,洪武时期迁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县)1404年永乐二年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州、疗州、沁州、汾州民户1万户于北京州县。
迁山西洪洞民约500户于顺德府(治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广宗县,是年迁入顺德府诸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6万人。
迁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民约550户于真定府柏乡县。
迁山西高平、长子诸县民户400余户于真定府南宫县。
迁山西洪洞民户车、武二大姓,陈、张、翟、郭、穆等蒙元后裔及宋、白、苏、安、梅、杨等姓入真定府新河县。
迁山西洪洞等县民户于真定府晋县。
迁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户于大名府诸县。
大名、广平两府的陕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难之役”中逃回原籍后的再迁入。
十月,迁山西洪洞民户于山东莱州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1405年永乐三年九月,迁山西民1万户于北京州县。
十一月,迁江西各地有丁无田及丁多田少之家3700余户于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县)两地,一年后逃亡。
江西给事中朱肇昌因浮夸移民人数而受到惩处。
事后,政府组织移民迁入,估计不足1万人。
1409年永乐七年六月,迁山东青州安丘等县民之无业者800户于真定府枣强县。
1411年永乐八年十二月,迁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补充当地疫死之1.2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