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核舟记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核舟记 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2fa3740722192e4536f689.png)
11 核舟记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木石:树木和石头。
罔(wǎng)不:无不,全都。
因势象形:按照(木头原本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yí):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云:句尾语助词。
有奇(jī):多一点。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敞:高起而宽敞。
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覆:覆盖。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糁,涂。
峨冠:高高的帽子。
髯(rá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语:说话。
现:露出。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比:靠近。
绝类:极像。
类,像。
矫(jiǎo)首昂视:抬头昂望。
矫,举。
属:类似。
诎(qū):同“曲”,弯曲。
倚:靠。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jí):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椎髻(jì):椎形发髻。
衡:同“横”。
若:好像。
啸呼:大声喊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固定用法,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
篆(zhuàn)章:篆字图章。
丹:红色。
曾(cé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曾,竟然。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二、文学常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刻舟者德精巧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知识点
![《核舟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ea1ce7a8e9951e79b8927db.png)
《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书下注解1、【奇巧】特殊的技艺2【径寸】直径一寸。
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做。
这里指雕刻。
4【器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
5【木】树木。
6【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罔,无,没有。
因,依据。
象,模拟、仿照。
7【贻】赠送。
8【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9【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10【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
11【篛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12【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3【峨冠】高高的帽子。
这里指带着高高的帽子。
14【髯】两腮的胡须。
这里泛指胡须。
15【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书画长卷16【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17【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18【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19【微侧】(身子)略微侧斜。
20【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
比,靠近。
21【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
22【矫首昂视】抬头仰望。
矫,举。
23【不属】不相类似。
24【卧右膝】卧倒右膝。
25【诎】同“屈”,弯曲。
26【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7【楫】船桨。
28【舟子】撑船的人。
29【椎髻】椎形发髻。
这里指梳着椎形发髻。
30【衡】同“横”,横着的。
31【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端,正。
32【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33【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
34【了了】清清楚楚。
35【墨】黑。
36【篆章】篆字图章。
37【丹】朱红色。
38【为】刻。
39【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
曾,尚,还。
盈,满。
40【简】挑选。
41【修狭】长而窄。
42【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矣哉,相当于“了啊”,表示惊叹的语气。
矣哉。
相当于“了啊”,表示惊叹的语气。
二、课上补充翻译1【以径寸之木】以:用。
2【各具情态】具:具有。
3【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是。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b81962e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8c15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7.png)
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笔记整理
《核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散文,主要描述了一件小巧玲珑的核舟工艺品。
以下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
1. 核舟的尺寸和形态:核舟大小只有一寸多长,但雕刻精细,船头尾及门窗都能活动。
2. 核舟的主题:主题是“大苏泛赤壁”,即苏轼、黄庭坚和佛印泛舟赤壁的故事。
3. 核舟的人物:船头三人(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横卧二人(船夫),共五人。
他们各自的神态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4. 核舟的细节:船舱上刻有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及篆文“初平山人”四字。
船底刻有“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样。
5. 核舟的艺术价值:这件核舟工艺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是工艺品中的珍品。
6. 核舟的故事意义:通过核舟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工艺人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 核舟的启示:核舟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是关于《核舟记》的笔记整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c820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3.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76393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8.png)
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ab97cf55acfa1c7ab00cc84.png)
第11课《核舟记》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二、词类活用1.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2.石青糁.之(糁:名词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三、一词多义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2.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3.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四、重点字词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3.为.宫室、器皿..、人物(盛东西的日常用具)4.以至鸟兽、木.石(树木)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6.尝贻.余核舟一(赠)7.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苏轼)(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9.箬篷..覆之(用箬竹叶做的船篷)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句子)11.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徐:慢慢地)(兴:起)(糁:用颜料等涂上)1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13.佛印..居左(佛印:宋代名僧,苏轼的朋友)(鲁直:黄庭坚,苏轼的朋友)..居右,鲁直14.苏、黄共阅一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15.东坡右手执卷端..(手卷的右端)16.如有所语.(说话)17.其两膝相比.者(靠近)18.佛印绝类.弥勒(像)19.矫.首昂视(举)20.神情与苏、黄不属..(不相类似)2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22.珠可历历..数也(分明的样子)2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撑船的人)24.左手倚一衡.木(同“横”)25.若.听茶声然.(好像……的样子)26.其船背稍夷.(平)27.天启..壬戌秋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28.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29.钩画了了..(清楚明白)30.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篆章:篆字图章)(丹:朱红)31.曾.不盈.寸(竟然)(盈:满)3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五、重要语句翻译。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ac3d2a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e.png)
八下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四篇。
以下是《核舟记》的知识点整理:1.内容梗概:《核舟记》以叙事文体写作,通过主人公卫兵核舟之事,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威力、忠诚、友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
2.小说结构:《核舟记》分为“核箭ュ“乡访””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核箭之事为主线,展示了核舟的勇敢和无私;第二部分以卫兵的乡访之行为主线,通过描写卫兵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相处,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品格与人生境遇。
3.主要人物:-卫兵:也叫卫保,乡村人,性格正直,善良勇敢,是核箭之事的主要实施者。
-克勤:卫兵的同伴,忠诚、勇敢。
-豱塘庙使:以权谋私,利用人民的好意谋取自身的利益。
-江太安:受豱塘庙使胁迫,背叛了卫兵和克勤,性格阴险狡诈。
4.形象描写:-自然景物的描写:《核舟记》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壮观、善良神圣的一面,如江河的浩荡、山岳的壮丽、雨水的滋润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人物形象的描写:袁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如卫兵的勇敢无私、豱塘庙使的欺骗与利益追求,江太安的阴险自私等。
5.主题与艺术手法:-主题:《核舟记》通过描写核箭所带来的影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对卫兵和克勤的塑造,展示了友情和忠诚的可贵。
6.语言特点:-《核舟记》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力量感,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戏剧性与艺术性。
-语言鲜活生动,善于运用静与动、静中有动、外与内等对比手法,以及渲染景物情感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手法。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核舟记》这个文学作品,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7046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2.png)
核舟记的课文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文体。
- 这是一篇说明文。
它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有条不紊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等内容。
二、字词积累。
1. 通假字。
-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 一词多义。
- 为。
-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 中轩敞者为舱(是)。
- 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 可。
- 高可二黍许(大约)。
-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3. 古今异义。
- 曾。
- 古义:竟然。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今义:曾经。
- 左右。
- 古义:左右两边。
例句: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 盖。
- 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句: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向下覆。
4. 重点实词。
-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 清风徐来:徐,慢慢地。
- 石青糁之:糁,涂。
- 其船背稍夷:夷,平。
三、句子翻译。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6.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c9ca88360cba1aa911da13.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47428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e.png)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核舟记》考点详解【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王叔远。
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自具有不同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考点】〔为〕动词,读作wéi,动词,做,这里是指雕刻。
〔以至〕连词,可译为“至于”,表递进。
〔罔不〕无不,全都。
这是双重否定。
罔:读作wǎng,表示否定,无,不。
〔因势象形〕顺着样子模拟形象,这里是指顺着材料原来的样子来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因:介词,顺着,就着。
势:样子,趋势;象:动词,模拟,模仿。
形:名词,形象。
成语“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而加以引导。
〔尝贻余核舟一〕(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省略句,省略主语“他”,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
尝:副词,曾经;贻:读作yí,动词,赠送。
注意句式特点:句中数量词“一”放在中心词“核舟”的后面,“一”的意思是“一只”,做“核舟”的定语,因此,这个文言句式叫做“定语后置”,翻译的时候移到前面定语的位置,译为“一只核舟”。
〔盖〕副词,相当于“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即便是确定的说法,也可用“盖”,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大苏〕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
小苏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并称为“三苏”。
〔泛赤壁〕乘船在赤壁游览。
泛:动词,泛舟,即乘船游览。
这是一个省略句,理解为“泛于赤壁”;也是倒装句,介宾短语“于赤壁”被放到了动词“泛”的后面,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可以提前,译为“在赤壁乘船游览”。
〔云〕语气助词,不译。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 》知识梳理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 》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0df8e387c24028905fc364.png)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2.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卧右膝(卧倒)舟尾横卧一楫(放)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成语积累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课后习题解答一、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
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雕刻材料体积虽小,内容却十分丰富。
如船体长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和高度只有“二黍许”,却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箬篷、船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款共三十四个字,可见雕刻技艺的精湛。
第二,雕刻的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展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7e535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0.png)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核舟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的一个分册,以岳飞抗金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情侣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语文学习中,与《核舟记》相关的知识点。
一、岳飞抗金背景作为《核舟记》背景的岳飞抗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
凭借强大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岳飞一手领导了中国南宋对抗入侵中国的金国。
在《核舟记》中,岳飞抗金的情节则成为了主角阿珂探寻自己内心的闪光点。
二、文学特色《核舟记》的文学特色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情节设计情节设计细腻且趣味横生,在借鉴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热烈的爱情元素,同时又包含着人性的深刻洞察。
2. 渲染氛围浓郁的氛围渲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场景细腻,文字瑰丽。
在配合情节进展的同时,还营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难以忘怀的气氛。
3.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含蓄典雅而不失力度,既传递了时代风貌,又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小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三、主要人物1. 阿珂小说主人公,青年学子。
在抗金的代表人物岳飞的背景下,阿珂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英雄主义精神。
2. 西门彦阿珂的表兄。
小说中,西门彦虽然并非主要人物,但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却至关重要。
他是阿珂的重要情敌,也是阿珂树立对比的重要人物。
3. 梅庄故事发生地点,也是一座美丽、古朴、富有文化底蕴的园林。
在《核舟记》中,梅庄不仅是情节的发生地,也是爱情的诠释之所。
四、善人善事《核舟记》是一部可以引导少年儿童认识善恶、重视团结、有爱心的青春读物。
小说中的善人善事反映出了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价值观。
总之,《核舟记》是一部融合了文学、历史、人文等多重元素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学习《核舟记》加深了解、增加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活、实现自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755d8f9ec3d5bbfd0a74bf.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1901464376baf1ffc4fadbc.png)
《核舟记》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2)文体常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显示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1)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本文介绍核舟,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
首先,概括介绍,使读者对王叔远技艺的精巧有一个总的印象。
其次,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作详细说明: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结构严谨。
最后总述,照应开头而深入一步。
三个部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
(2)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就“核舟”的整体而言,详写船头、船舱两侧、船尾,略写船背;就正面而言,详写“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
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旨决定的。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②诎.右臂之船(“诎”通“屈”,弯曲)③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④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⑤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2)古今异义①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②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③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④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⑤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今义:曾经(3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④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⑥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⑦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⑧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⑨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中人语云.(动词,说)(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原意为高高的帽子,文中指戴着高高的帽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椎髻:原意为椎形发髻,文中指梳着椎形发髻②名词作状语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原意为箬叶编的船篷,文中指用箬篷石青..糁之石青:原意为一种矿石,文中指用石青(5①技亦灵怪矣哉!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a839b0bcd126fff7050bbc.png)
《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课文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原文:⑴明有奇(qí)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
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ò)篷(péng)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í)。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 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三、文言词语(一)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二)古今异义词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贻:古义:赠。
今义:贻误,贻害)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
(矫:古义:举。
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古义:以及。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
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5.石青糁之。
(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8.奇:①qí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告诉(此中人语云)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3.倒装句:(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数词后置)(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五、整体感知1.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3.文章结构: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