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评课稿
初二生物评课稿
![初二生物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f10b3b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f.png)
初二生物评课稿老师基本功扎实,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
走入课堂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亲和力强。
老师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有启发性。
学生能多次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激烈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老师的板书规范,字体流畅,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很美观。
教学内容安排科学,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整堂课下来感觉很顺。
老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到位,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很详细,分析也很透彻。
同时能很好地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同时又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老师采用了“破冰”活动即“找伙伴”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知识点时老师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老师还设计了小组竞赛环节,通过小组间的竞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这些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创意和教学智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老师采用了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做实验来感受光合作用的神奇和意义。
此外老师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老师还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解“环境污染”这一知识点时老师采用了图片展示法让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这些环节都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教学评价多元化,注重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如小组竞赛、个人抢答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同时老师还采用了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如“你真棒”、“很好”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225a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c.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的一章内容,旨在让初二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原理和变异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遗传与变异对生物种群演化和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本章核心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 遗传基本概念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如基因、染色体、DNA等,帮助学生建立起遗传的基础知识。
通过实例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并能够理解不同基因的组合产生了物种多样性。
2. 遗传的规律性解释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并详细介绍了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通过实验和实例,学生可以观察、记录和分析基因的遗传规律,进一步理解遗传的基本原理。
3. 变异的概念与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变异的概念与分类。
通过实例,学生可以观察和分析常见的自然变异和人工变异现象,并探讨变异对生物适应环境的作用。
4. 突变与进化介绍突变的概念和突变的原因。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可以了解突变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学生可以理解突变对物种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并了解突变在物种进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探究式学习法本章的教学应采用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自己发现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和原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遗传病例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遗传与变异的相关知识。
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实验。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课本《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相关章节•多媒体课件:包括图表和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和原理。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cd5a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8.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用药和急救》评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课程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用药和急救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急救常识、常见病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以及合理用药的原则。
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于自我保健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急救知识,学会正确处理常见病及其症状;2.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习惯,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急救常识概述急救是指在突发的生命危险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救助措施。
本部分将介绍急救的基本原则、急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
急救基本原则•保护生命是第一位的,先救人再处理其他问题;•判断意识、呼吸和循环状况,确定急救步骤;•及时报警,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进行急救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急救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意识丧失:确认呼吸、心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术;•窒息: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大面积出血:采取止血措施,如用纱布进行压迫;•骨折和关节脱位:固定伤处,保持休息,及时送医。
2. 合理用药概述本部分将介绍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理以及用药的注意事项。
药物的分类•按作用方式分为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等;•按作用部位分为口服药和外用药等;•按药物来源分为化学药物、植物药物等。
药物的作用机理•激素类药物:用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抗生素: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解热镇痛药:用于降温和缓解疼痛等。
用药的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按照剂量、用法和用量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保存条件,防止药物变质;•注意过敏情况,如有过敏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 自我保健概述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方法,包括饮食、锻炼和休息等。
饮食保健•均衡饮食,摄入各种营养物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饮食要清洁卫生,避免食物污染。
锻炼和休息•适量运动,保持身体健康;•定期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减少对眼睛的过度使用,避免近视等问题。
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9d8d62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6.png)
初中生物评课稿初中生物课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堂初中生物课,以下是对这堂课的详细评价。
一、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恰当。
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知识目标方面,教师准确把握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清晰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能力目标方面,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情感目标方面,教师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涵盖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实例,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在讲解知识点时,教师引入了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抽象的概念。
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先讲解了基础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联系实际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结合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举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关注了生物科学的前沿发展,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的讲授语言清晰、准确、简洁,表达流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掌握了关键知识点。
初中生物教研评课稿主题(3篇)
![初中生物教研评课稿主题(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a46a4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a.png)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本次教研评课的主题是“探索生命奥秘,共筑生物教学新篇章”。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承载着丰富的生命知识和科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课。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1.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生命观念。
2. 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1. 教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处理得当。
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运用1. 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作业批改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学评价及时。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课后,教师能够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教师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本次初中生物教学教研评课,充分展示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和取得的成果。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3d67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9.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评课稿引言《生物的进化》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中的一章,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以及进化理论的发展和证据。
本评课稿旨在对《生物的进化》这一教材章节进行评价,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知识点的准确性和深入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教材内容概述《生物的进化》这一教材章节主要围绕生物进化的概念、原因和证据进行讲解。
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进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进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进化的原因:探讨了进化的各种原因,包括自然选择、突变等,以及环境变化对进化的推动作用。
3.进化理论的发展:回顾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现代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进化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
4.进化的证据: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形态学、分子遗传学等。
整个章节内容设计合理,从整体上对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进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评析教学设计是教材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对《生物的进化》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能够理解进化的原因和证据,以及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突出,侧重于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理解进化的原因和进化证据的解读。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多样,既有讲授和示范,又有讨论和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包括课件展示、教材解析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4.活动设计和评价方式:活动设计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实验报告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科学、合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生物评课记录范文
![初中生物评课记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bcef8c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8.png)
初中生物评课记录范文一、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二、授课内容。
[课题名称]三、评课时间。
[具体时间]四、评课地点。
[地点]# (一)整体印象。
1. 主持人开场(幽默风)今天咱们来评[教师姓名]老师的生物课,就像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大餐,咱得从色香味各方面好好品一品。
我感觉这堂课啊,就像一场生物界的奇妙之旅,老师就像导游,带着学生们在生物知识的大森林里穿梭。
2. 教学目标。
目标明确(口语化)咱先说说教学目标这事儿。
我觉得[教师姓名]老师目标定得特别清晰,就像给学生们画了一个靶子,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射。
从知识目标上看,那些生物概念、结构啥的,都在这堂课里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能力目标也不含糊,什么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就像给学生们的大脑安装了锻炼肌肉的器械。
情感目标呢,也巧妙地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里,就像给这堂课加了点调味料,让学生们不仅学知识,还能对生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符合学情(幽默比喻)而且这目标啊,特别符合咱们初中学生的“口味”。
就好比你给小学生讲高深的物理原理,那他们肯定一脸懵,可这生物课的目标就像是为初中生量身定制的衣服,不大不小正合适。
既没有简单到让学生觉得无聊,也没有难到让他们望而却步,就像走楼梯,一步一个台阶,学生们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得稳稳当当。
3. 教学内容。
内容充实(口语化描述)再看看教学内容,那叫一个丰富。
老师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小魔法师,从课本里掏出一个又一个生物小秘密。
从细胞结构讲到生物的多样性,感觉就像把生物世界的小宝藏一个个摆在学生面前。
而且啊,这些内容的组织特别有条理,就像穿珠子,一个知识点接着一个知识点,串成了一条漂亮的知识项链。
逻辑清晰(形象比喻)这内容的逻辑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流,从源头(基础知识)开始,缓缓流淌,经过不同的流域(各个知识点的过渡和关联),最后汇聚成一片知识的海洋(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比如说,先讲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自然地引出不同生物的分类依据,一环扣一环,让学生们能顺着这条逻辑线轻松地理解复杂的生物知识。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7416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7.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评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属性本教材为人教版初中生物上册的教材之一,讲述了动物的运动原理和方式。
作为初二生物教材的一部分,本单元内容适合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生物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动物的运动。
1.2 教材重点本单元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1.动物运动的基本特征;2.动物的内外骨骼结构对运动的影响;3.动物的运动方式分类;4.动物的运动适应性。
1.3 教材难点本单元的教材难点主要包括:1.动物内外骨骼结构对于运动的作用理解;2.动物运动方式分类的掌握;3.动物运动适应性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动物运动的基本特征;2.掌握动物内外骨骼结构对运动的影响;3.熟悉并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分类;4.了解并分析动物运动的适应性。
2.2 能力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运动形态;2.能够分析动物的内外骨骼结构对运动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动物的运动方式及适应性;4.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动物的运动进行观察和实验。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培养以下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关注意识;2.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3.培养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3.1 理解动物的运动基本特征动物的运动基本特征是动物体现生命特征的重要方面之一,学生需要理解并能够描述动物运动的特征。
3.2 掌握动物内外骨骼结构对运动的影响动物的内外骨骼结构对于其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骨骼特征及其对运动的适应性。
3.3 熟悉并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分类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分类方法,学生需要熟悉并理解这些分类方法,能够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归类。
3.4 了解并分析动物运动的适应性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存环境和习性密切相关,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适应性,并能够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的性别遗传》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的性别遗传》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a14867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0.png)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人的性别遗传》评课稿一、引言《人的性别遗传》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的一篇重要内容,通过讲解人类的性别遗传规律,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性别形成过程。
本评课稿旨在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评估,以确保内容准确、教学方法合适、教学资源充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内容分析《人的性别遗传》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1.性别的遗传规律:介绍人类性别是如何通过遗传规律决定的,包括父母的性别决定子女性别的基因类型以及性染色体的作用。
2.性别染色体:解释XY染色体和XX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差异。
3.性别基因的继承:介绍父母亲对子女性别的遗传规律,包括了解男性(父亲)和女性(母亲)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影响。
4.性别发育与性别特征:探讨人类性别发育和性别特征的相关知识,包括生理特征、生理心理特征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性别是如何通过遗传规律决定的;–理解性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掌握性别基因的遗传规律;–知道性别发育和性别特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解释人类性别的遗传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人类性别遗传相关的问题;–能够分析人类性别发育和性别特征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对性别遗传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其能够理性思考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性别遗传问题,促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导入引发兴趣:通过展示性别相关问题或现象的图片或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对性别遗传的好奇心。
2.针对性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讲解性别的遗传规律、性染色体的作用、性别基因的继承等概念和知识。
3.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与性别遗传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初中生物教研员评课(3篇)
![初中生物教研员评课(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77790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8.png)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推动生物学科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校组织了一次生物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区教研员进行评课,旨在对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和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下是本次教研员评课报告。
二、评课内容1. 课堂教学本次教研活动共评听了两位教师的生物课,分别是《植物细胞》和《人体的呼吸系统》。
以下是教研员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两位教师都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2)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
两位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
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教学效果明显。
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
(2)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改进建议1.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a7b04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c.png)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评课稿1. 引言《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一篇重要篇章,该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分类方法以及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评课稿旨在对《从种到界》这一章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课文分析2.1 课文概述《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的第X章,全篇分为X个小节,主要内容包括种的概念、界的概念、生物的分类特征、物种的命名规则以及生物分类的意义等。
通过对生物世界的分类和归纳,本篇课文旨在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并提高学生对科学分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种的概念和界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物种的命名规则。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世界的分类和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分类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物种的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将概念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1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物多样性的话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
步骤2:呈现新知结合教材内容,介绍种的概念、界的概念和生物的分类特征。
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3:师生互动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讨论。
例如,什么是生物的分类特征?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这些互动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理解。
步骤4:合作学习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实践。
让学生在小组中收集不同的生物样本,并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分类。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步骤5:拓展延伸通过引入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可以使用教学视频、图片或故事等方式进行拓展。
【最新】初中生物课评课-实用word文档 (23页)
![【最新】初中生物课评课-实用word文档 (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90c619b38762caaedd33d481.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生物课评课篇一:初中生物评课稿初中生物评课稿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e44d0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d.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评课稿[TOC]1. 引言《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通过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内容进行评析,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教材的优缺点。
2. 教学目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物分类的概念和分类原则;•掌握常见的生物分类方法;•能够对具体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3. 教学设计3.1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则,以及介绍了常见的生物分类方法,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提供了基础知识。
3.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概念、分类原则和常见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分类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3.3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生物分类,加深对分类原则的理解;•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4 教学过程3.4.1 导入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例如:•你们知道生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吗?•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3.4.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和常见的分类方法。
可以使用举例的方式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4.3 探究学习提出一个生物分类的问题,例如:将以下几种生物进行分类,问学生应该如何进行分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讨论和思考。
3.4.4 实践操作将准备好的一些具体生物样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记录下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指导和辅导。
3.4.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归纳各自的分类结果,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分类方式和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86ff6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5.png)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文档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中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一单元进行评课的稿件。
本文将对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理; 2. 掌握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基因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基因的概念和结构:介绍基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功能。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介绍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理,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用简单的基因图谱进行遗传分析,了解遗传规律。
3. 遗传的分子基础:介绍DNA分子结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4. 基因工程技术与遗传疾病: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介绍常见的遗传疾病,并探讨其与基因的关联。
四、教材编排分析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合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全面、有层次,有助于学生对基因遗传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的教材编排如下: 1. 第一课时: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 通过课堂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某些性状的表现、变异以及随后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第二课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介绍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原理,包括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特点和遗传规律。
- 通过基因图谱进行遗传分析,让学生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
- 进行小组活动或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实践能力。
3. 第三课时:遗传的分子基础- 介绍DNA分子结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 通过课堂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DNA结构和遗传信息传递的理解。
- 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初二生物评课稿
![初二生物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da0325b852458fb770b568c.png)
初中生物评课稿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
初中生物评课稿
![初中生物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61af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64.png)
初中生物评课稿初中生物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堂初中生物课,授课内容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以及各结构的主要功能。
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合理1、教材处理得当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拓展,不仅讲解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还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解释细胞如何像一个“小工厂”一样协同工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准确在讲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各个知识点。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如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教师通过举例和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解细胞膜的功能时,提到了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就像家里的门一样,只允许“有用的东西”进入,“无用的东西”排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样1、实验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了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动画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评课稿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017f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9.png)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评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的第一课时,探讨了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角色,并引导他们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掌握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识到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珍惜生命和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动物在食物链和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动物作用的思考;–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动植物实物的观察和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动工具,加强学生对动物作用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步骤与设计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动物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形态特征;–提出问题:你认为动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记录他们的观点。
2.探究(1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介绍动物在食物链和能量转化中的作用;–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动物进行研究,探究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及其对其他生物的影响;–设计小实验:以蜜蜂为例,观察和实验蜜蜂对花的传粉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总结(10分钟):–汇总各小组的探究结果,并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观点。
初中生物教研评课稿范文(3篇)
![初中生物教研评课稿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c63e0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33.png)
第1篇一、引言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开展了本次生物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一堂生物课为例,旨在通过评课,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下是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稿。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以《人体的消化系统》这一课题为例。
该课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消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消化系统动画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新课讲授(1)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消化系统的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2)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消化系统的功能。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消化系统功能的理解。
3. 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四、教学评价1. 教学目标达成度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消化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五、优点与不足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不足(1)部分教学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2)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不够全面,未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
六、改进措施1. 针对教学内容,加强深入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2. 优化课堂练习题,提高练习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评课稿(5篇范例)
![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评课稿(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3d5faf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b.png)
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评课稿(5篇范例)第一篇: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评课稿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评课稿彭老师讲的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下面就本节课观课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彭老师立足于本节目标,结合多媒体,讲解透彻。
二、教学内容1、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贯穿本节课的主线,层层展开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学风格严谨彭老师讲的本节课中有两个易混概念,“骨”和“骨骼”,对于概念的准确辨析,以及辩解时通过板书形式呈现,学生印象深刻。
对于基础概念的辨析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一些中考题基本围绕重要概念设置题目,而且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生物基础概念也是也是提高生物学科素养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3、板书条理本节课尤其具有理科特点,逻辑性强,彭老师的板书条理清晰,本节课的'脉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效率。
4、课堂务实课堂本身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而不是一场秀。
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围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立,而非重视为了表面的热闹。
彭老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学生笔记,给学生留有一点时间记笔记,对于有效率的课堂来说,这点非常重要。
5、课堂紧张有效,以学生为主体彭老师在课堂的每个问题关节,都会调查学生的达标率,以学生自己举手的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措施,都是灰常伟大的“发明”。
三、师生交流彭老师整个课堂通过问题贯穿起来,主要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形式,整体课堂紧张有序,只是有时候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铺垫不是很多,学生对于此知识点的反映与学习有些慢,造成课堂气氛有时候不是很热烈。
这一点也是我讲课时存在的不足,课堂气氛的调动真的需要讲课艺术,继续努力。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第二节动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时一、骨与骨之间是怎么连接的?关节有什么特点?教师活动l、简单总结上节的内容,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人体有那么多骨头,它们是怎样连接的?为什么人能够很灵活地做各种各样的运动?2、学生回答后,做必要的补充和说明:骨与骨之间以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连接的,而关节是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接、并由此转向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关节的剖面模式图。
初中生物评课稿三篇
![初中生物评课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c7c69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4.png)
初中生物评课稿三篇评课稿一:植物的结构和功能(800字)这堂生物课以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不同部位的功能作用。
本节课内容丰富,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首先,老师引入课堂的方式独具匠心。
他用一颗真实的植物作为引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同时,他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预测。
这种启发式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其次,老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
通过投影仪,他呈现了大量富有生动性的图像和视频,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各部位的功能。
图像与文字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此外,课堂设计也十分合理。
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同时,他还为学生设置了巩固练和拓展延伸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植物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堂生物课设计得十分精彩。
老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研究等策略,全方位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评课,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教学的魅力和方法的重要性。
评课稿二:细胞与遗传(900字)这堂生物课以细胞与遗传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细胞结构和遗传原理的兴趣。
课堂设计合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引起了学生对细胞结构的好奇心。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此外,他还进行了细胞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细胞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其次,教师引入了遗传原理的内容。
他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生动地介绍了遗传的基本原理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他设计了一系列的思维导图和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评课稿吴老师上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布广泛的细菌的真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李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
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
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
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
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
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
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
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
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
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
如:有关山脉走向的概念等。
2、学生讨论和活动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今天传树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和演示实验、认真专研和挖掘教材,真正做到了对教材的有所选择、有所修改,传树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活动、演示实验和大量生活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趣味性,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很好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传树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慧眼识蛙活动: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为什么青蛙这么难以发现,引出课题,列举各种生物的适应性,提出问题:白天沙漠中蝎子为什么藏在沙子中?引导启发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质疑,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通过环环相扣、递进深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观察生活现象和实验,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资源提供穿山甲,鸭嘴兽,啄木鸟等生物小档案,让学生观察模型,说说适应的特点,进一步将本堂课升华,学以致用,给予拓展。
本节课教学中处处都在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具体表现如下: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认为课堂上最主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在于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
如进行课堂导入时,朱老师在复习高二所学的有关基因知识后,提出了“唾液淀粉酶基因及胃蛋白酶基因存在哪里?为什么唾液淀粉酶只能由口腔分泌?而胃蛋白酶只能由胃壁分泌?”非常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堂课住老师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然后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讨论,充分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
如在学生了解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以后,设计出了“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与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很好的体现这一点。
课堂气氛民主,师生关系和谐在上课的过程中,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总会提出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比较难处理的,而朱老师总能抓住这些问题并认真地解答,以丰富的知识给学生满意的答案,所以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创造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说这堂课中还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的话,那就是要给学生多一点练习的时间,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创造性地利用。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是值得我学习的课篇二:生物组评课稿20xx 生物组评课总结20xx.11.青年教师赛课我们生物组孙立伟和姜美玲两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二人比上一次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教学功底还是驾驭课堂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她们平时的努力分不开的。
当然我也恭喜其他的青年教师课也讲得非常好,个个成长的都很快。
以下我代表生物组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一如下点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孙立伟老师讲的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整节课完成很好主要体现在1、本节课运用多种媒体信息,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了课堂直观性,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通过曲线图,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不同器官影响,进而分析横放豆芽生长现象,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与生长素的关系;绘出松树树冠图,分析顶芽和侧芽生长素的运输和浓度大小,突破顶端优势这一教学难点;联系生产实例,体会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