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命题、定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1》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证明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并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但是,对于数学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然后讲解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证明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教学反思5.3平行线的性质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2. 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并会判断命题的真假.3. 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4. 初步体会命题在数学中的应用,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难点:找出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举反例判断一个简单命题是假命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模式教师:在我们日常讲话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语句(多媒体展示),如:(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2) 我们班的同学多么聪明;(3) 浪费是可耻的;(4)春天万物更新.在几何里,我们同样会有这样的语句,如:(1)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在语文学习当中,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什么语句呢?师生活动先让学生交流,然后学生代表回答.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创设的问题情境和语文联系起来,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科间的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像这样的判断句,在数学当中经常遇到,如(多媒体展示):板书(1)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 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 对顶角相等;(4)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教师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4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并能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一件事作出判断的.探究新知探究点一:命题的概念教师:像这些语句一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现在同学们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画出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3)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玫瑰花是动物.(6)若a2=b2,则a=b.一名学生判断回答,不对的题目,其他同学补充纠正.请同学们再举出“命题”的例子.师生共同判断,给予评价.教师归纳:判断语句是否为命题要紧扣两条:(1)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性语句都不是命题;(2)必须对某一件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两条缺一不可.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命题.探究点二:命题的组成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命题,思考:命题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师生活动学生在明确命题概念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命题的结构,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教师:你们是怎样寻找题设和结论的.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的是题设,“那么”后面的是结论.请大家指出“对顶角相等”这一命题的题设,结论,并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师生活动结合我们学习的这一章内容,找出命题(本章中学到的结论),并指出命题的题设、结论.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出命题的结构.探究点三:真命题与假命题教师: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正确.(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最后总结结果:四个语句都是命题.命题(1)的题设是“两直线相交”,结论是“只有一个交点”;命题(2)的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命题(3)的题设是“两个角相等”,结论是“它们是对顶角”;命题(4)的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它们相等”.其中(1)(2)(4)是正确命题,(3)是错误命题.教师总结: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真命题;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像这样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经过推理证实;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语句,练习了找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容易回答出命题的正确与否.探究点四:定理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3)如果丨a l=lbl,那么a=b;(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回答,如果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教师归纳:上述问题中(1)(4)(5)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前面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例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等.教师追问:经过推理证明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定理有哪些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学过的定理.设计意图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练习怎样判断真、假命题.以上面问题中的真命题为切入点引出定理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定理概念的理解.探究点五:证明教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两个命题的真假,并思考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命题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教师:命题1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抢答:真命题.教师:你能将命题1所叙述的内容用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画出图1: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题设: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结论:这条直线也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另一条.教师:你能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表述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吗?学生回答:在同一平面内,若b〃c,a丄b,则a丄c.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利用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已知:在同一平面内,b〃c,a丄b.求证:a丄c.证明:如图1,T a丄b(已知),・•・Z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Z1=Z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90°(等量代换).・•・a丄c(垂直的定义).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一系列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刚才我们对命题1作出了判断,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对命题1进行了证明,回顾一下,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几个步骤.学生思考交流,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二步,根据命题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根据题设写出已知,根据结论写出求证;第三步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对于命题1这个真命题,经过了三步,我们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大命题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师: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学生回答:假命题.教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题设: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教师:我们知道假命题是在题设成立的前提下,结论不一定成立,你能否利用图形举例说明当两个角相等时它们不一定是对顶角的关系?学生画图回答:如图2所示,OC是Z AOB的平分线,Z1=Z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教师总结: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个命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怎样来证明命题的真假.通过对命题1正确性的推理,来说明什么是证明.证明一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步骤又有哪些?渗透了“推理”与“证明”的联系、区别•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新知应用例1把命题“同位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解:可以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是“两个角是同位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设计意图练习命题的改写以及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例2下列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解:(1)(4)错误,(2)(3)(5)正确.设计意图练习判断命题的正确与错误.例3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Z1=Z2,Z C=Z D,求证:Z A=Z F.证明:TZ1=Z2(已知),Z2=Z3(),・•・Z1=(等量代换),・•・〃(),・•・Z C=Z4().又•・•Z C=Z D(已知),・•・Z D=Z4(),・•・DF〃AC(),・•・Z A=Z F().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如果错误,其他同学补充.答案:对顶角相等Z3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教师:除以上证明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交流相法.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证明的过程,会填写出一些证明的关键步骤和理由.通过不同方法的引导,拓展学生思维,逐步提高推理能力.课堂练习(见导学案“当堂达标”)参考答案l.A2.C3.若Za=50°,ZB=60°,则Za+ZB>90。

命题、定理、证明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命题、定理、证明2-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命题1.1 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其真假可判断,并且对于同样的条件,有唯一的真假值。

例如,“1加1等于2”是命题。

1.2 命题的运算命题可进行逻辑运算,包含以下运算:•否定运算:将命题的真假值取反,例如,“今天非常热”否定后变为“今天不非常热”。

•合取运算:两个命题都为真时,结果为真;否则为假。

例如,“今天很热并且阳光明媚”。

•析取运算: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结果为真;否则为假。

例如,“今天很热或者下雨”。

二、定理2.1 定理的定义定理是一种具有客观真实性的命题,经过证明后能够成立。

定理包含基本定理、定理推论等多种形态。

2.2 定理的证明方法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接证明法、反证法、归纳法等。

•直接证明法:通过逻辑推理证明命题成立。

•反证法:假设命题不成立,推导出矛盾结果,证明原命题成立。

•归纳法:通过对命题在有限个情况下成立的验证,推论命题在所有情况下成立。

2.3 定理推论从定理中可以推导出许多推论,在证明中常常以推论的方式出现。

以下为数学下册七年级人教版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 1(相加相等原理)相等的量相加(或减去相等的量),结果相等。

定理 1的推论如果a+b=c,则c-a=b,c-b=a。

定理 2(分配律)对于任意实数a、b和c,有a(b+c)=ab+ac和(a+b)c=ac+bc。

定理 2的推论如果2a+3b=13,那么2(a+3)+3(b-2)=11。

三、证明3.1 证明的步骤证明的过程分为引理、原命题证明、尾声三个步骤。

•引理:引用前面证明过的定理和公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本次证明过程。

•原命题证明: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进行综合分析,证明命题的正确性。

•尾声:总结证明过程,阐述重要结论和启示。

3.2 举例以下为一道命题及其证明示例。

命题:对于任意正整数n,若n^2为偶数,则n为偶数。

引理任何数和偶数之和是偶数,即对于任意整数a,有a+2m为偶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2《命题、定理、证明2》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2《命题、定理、证明2》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2《命题、定理、证明2》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命题、定理、证明2”,这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逻辑推理,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能够运用证明的方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3.运用证明的方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2.教学PPT。

3.相关案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命题,什么是定理,什么是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详细讲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正确地区分它们。

3.操练(10分钟)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判断其真假,并说明理由。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以及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命题,运用证明的方法,证明其正确性。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5-3-2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要求学生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了解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能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掌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的真假判断。

2.证明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演示证明过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如“明天会下雨”、“今天是星期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命题的真假判断。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解释命题的真假判断,通过PPT课件展示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3.操练(10分钟)给出几个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尝试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证明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给出一个较复杂的证明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以及证明方法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案设计
(2)如果∠1=∠2,∠2=∠3,那么∠1=∠3.
问题4:下列命题中,题设成立时,结论一定成立吗?(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对顶角相等;
(4)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5)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也能被4整除.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已知:如图,∠A+∠B=180°.
求证:∠C+∠D=180°.
证明:∵∠A+∠B=180°,
∴AD∥BC().
∴∠C+∠D=180°().
练习5如图,AB∥CD,CB∥DE.
求证:∠B+∠D=180°.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主要是要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判断.
对概念进行辨析.
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构成.
结合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说明真命题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区别.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证明.
让学生了解举反例是判断一个命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总结
梳理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提升.
作业
作业
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
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A=∠B.
求证:∠C=∠D.
证明:∵∠A=∠B,
∴AC∥BD().
∴∠C=∠D().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板书]2.9 定理与证明探究新知1.命题证明步骤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这一节主要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了解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接触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3.掌握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

4.能够运用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证明的两种方法。

2.难点:证明的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反馈法:通过提问、练习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实例的PPT。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判断命题真假和运用证明方法的练习题。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例如:在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它的两条边分别是斜边。

这个命题是如何判断真假的?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个命题?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

命题是判断某个陈述真假的语句,定理是被证明为真的命题,证明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定理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
5.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用事实和逻辑说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命题的概念及其组成,能够识别并书写简单的命题。
-掌握真命题、假命题的区别,并能给出证明或反例。
-学会使用基本的几何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通过实例,理解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第二部分:5.3.2命题、定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命题。
2.学习真命题、假命题和定理的定义,并能区分它们。
3.掌握基本的几何定理,例如:对顶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命题、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证明某个事实或观点正确与否的情况?”(如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命题、定理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命题、定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命题的理解普遍较为困难。在讲解命题的概念时,我尝试用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亲自体验命题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在讲授定理的部分,我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们对于定理的记忆和应用往往比命题来得更快。这可能是因为定理具有明确的逻辑结构和实际应用场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利用这一点,通过更多实际问题引入定理的学习,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定理,并理解其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命题、定理、证明”,这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什么是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用定理来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这是学生初步接触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命题、定理、证明这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和应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理解命题与定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能运用定理进行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证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的概念,命题真假的判断,定理的证明。

2.难点:命题、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证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

2.利用实例和反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

3.通过证明实例,让学生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命题、定理的定义,命题真假的判断,定理的证明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证明实例,用于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命题、定理、证明的思考。

例如:已知勾股定理,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满足勾股定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的概念,以及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多媒体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情境创设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就。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和道德素养。
4.通过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和力量,提高他们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4.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逐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就感。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命题,定理及证明的概念,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2.会判断真假命题,知道证明的意义及必要性,了解反例的作用.3.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练习本.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让学生阅读课件中的两个例子,讨论句子含义。

(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5,探究命题的概念教师出示问题:完成下列问题: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这些句子有何特点?学生答:都对事情做出了判定.教师问:这样的句子叫做命题.什么叫做命题?学生答: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总结点拨:(出示课件5)教师强调: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如:画线段AB=CD.考点1:命题的识别判断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个是命题,哪个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对顶角相等吗?(2)画一条线段AB=2cm;(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出示课件6)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如下:解:(3)(4)是命题,(1)(2)不是命题.理由如下:(1)是问句,故不是命题;(2)是做一件事情,也不是命题.总结点拨: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8-10,命题的构成教师问: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2)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3)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那么这个数是3.学生答: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师问:命题一般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2.“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如命题:熊猫没有翅膀.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学生答:如果这个动物是熊猫,那么它就没有翅膀.师生一起总结: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要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0)命题的组成:题设——已知事项命题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题设(条件)考点2:命题表述形式的变换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等角的补角相等;(3)内错角相等. (出示课件11)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分析解答.教师依次展示学生解答过程:学生1解:(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学生2解:(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学生3解:(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总结点拨: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出示课件12,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3.出示课件13,探究真假命题的概念.教师问:有些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而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吗?学生答: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教师问:上面的命题:条件也成立,结论也成立.这样的命题是正确命题. 如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吗?学生答:是一个正确的命题.教师问: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如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呢?学生答:“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教师问: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则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答:是真命题.教师问:怎样确定定一个命题真假呢?师生一起解答:确定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反例等方法.考点3:真假命题的识别下列命题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的?(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4)同旁内角互补;(5)对顶角相等.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解:真命题有(2)、(3)、(5);假命题有(1)、(4).总结点拨: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出示课件15,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4.出示课件16-19,探究证明和反证法(举反例)教师出示问题:一天早上,张老汉来到公安局里告状说:王五刚刚在他地里偷了一袋子苹果.公安局长立即派干警将王五传唤到公安局审讯:公安局长问张老汉:“你怎知是王五偷了你的苹果?”“因为早上我发现王五从苹果园那边过来,把一袋东西背回家,还发现我果园的苹果被人偷了,我知道王五家没有苹果树.所以我家苹果肯定是王五偷的.”张老汉想证明什么?他是怎么证明的?学生答:张老汉想证明偷了他的苹果,王五从他家的苹果园那边经过,把一袋东西背回家.教师问: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你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吗?你觉得有疑点吗?学生答:根据张老汉的证明,不能断定苹果是王五偷的,有疑点:因为只是经过,张老汉的推断太牵强.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6)这种从已知条件出发(列出理由),推断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教师出示问题:公安局长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问旁边的梁副局长:“梁局长,你怎么看?”梁局长会如何回答呢?学生答:梁局长说“这事要证明是王五干的,还得弄清那袋子里装的是不是刚摘的苹果,还要看看地里的脚印是不是王五的才行.如果袋子里装的是刚摘的苹果,且地里的脚印是王五的,那就一定是他偷的.”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7)从结论出发,逆着寻找所需要的条件的思考过程,叫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所需要的条件,都已具备或可从已知条件中推得.那么证明就很容易了.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8)证明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教师强调: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教师问: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学生答:举一个反例即可.教师问:例如,要判定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如何证明?师生一起解答:可以举出如下反例: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1=∠2,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反例):它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考点4:利用证明推理解决问题如图,∠1=∠2,试说明直线AB,CD平行.(出示课件20)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CD平行,就需要同位角相等的条件,图中∠1与∠3就是同位角.我们只要找到:能说明它们相等的条件就行了.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2与∠3是对顶角,所以∠3=∠2.这样我们就找到了∠1与∠3相等的确切条件了.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解答.证明:∵∠2与∠3是对顶角,∴∠3=∠2.又∵∠1=∠2,∴∠1=∠3.∴AB∥CD.出示课件21,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给出答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详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详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详案《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详案1.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2.了解证明的意义.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重点】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的意义.【难点】1.分清命题的组成,能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2.掌握推理的方法和步骤.导入一:我们学过一些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语句,例如:(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什么呢?通过教材的举例,直接导入本课时的学习.导入二: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长为3,另一条直角边长为4,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5.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说它是正确的,就要拿出相应的依据,或者去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要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命题、定理、证明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可能掌握的常识性问题,引出一些结论只靠猜想和验证还是不够的,必须给予科学的证明.(针对导入一)像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呢?一、命题的定义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问题: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垂线;(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几条直线与AB平行?(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4)若|a|=-a,则a≤0.处理方式:(1)教师总结:(3)(4)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特征是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2)指明概念以后,安排学生举例;(3)教师评价和鼓励学生.(补充)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1)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2)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画∠AOB=30°;(4)如果x2=y2,那么x=y.〔解析〕问句一定不是命题,只有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才是命题,而与是否正确无关.解:(1)(3)不是命题,(2)(4)是命题.(1)必须是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才能叫命题,反之不能作出判断的句子,不叫命题,这是辨别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的根本原则.(2)命题的形式并非全部是语言叙述的形式,也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3)命题的内容并非全部为数学语言,还有生活中其他方面更广泛的内涵.二、命题的组成命题的形式多种多样,命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1.处理方式.教师直接给出命题的组成包括两部分,题设和结论.并向学生解释命题的常见形式,即以“如果……那么……”的形式展现.强调有些命题的形式不明显,需要先将它写成以上形式.2.例题讲解.(补充)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解析〕根据题意,适当增减词语,将原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即为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即为结论.解:(1)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2)题设:两个角不相等.结论: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1)任何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构成.已知的事项为题设,在命题的前半部分;由已知事项推出的结果是结论,在命题的后半部分.(2)辨别题设和结论时,通常将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以后的内容为题设,“那么”以后的内容为结论.改写时需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补充词语,使语句通顺、完整.三、命题的真假凡是命题都是正确或者是错误的吗?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商为-1;(2)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4)如果两个数的商为-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5)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6)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这两个角是邻补角.2.真命题和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真命题;有些命题中,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3.例题讲解.(补充)“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解析〕对事情做出判断,若正确,即为真命题,否则,是假命题.若为真命题,可通过讲道理说明,若为假命题,可通过举一反例说明.解:不是真命题,如下图中∠1=∠2,但∠1与∠2不是对顶角.命题的真假是以对事情所作出判断的正确与否来划分的.四、定理和证明命题有真有假,有的命题不是一目了然就能辨出真假,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证明.1.定理.定理与命题的联系,定理属于命题,而且属于真命题.即定理都叫命题,但命题不一定是定理.2.如果是真命题,可以经推理证明其正确性,若判断为假命题,则需举反例说明或用反证法的思想说明.(教材例2)如图所示,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解析〕要证明a⊥c,只需要证明∠2为90°即可.如果能证明∠1=∠2,问题即可解决.证明:因为a⊥b(已知),所以∠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所以∠2=∠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1=∠2=90°(等量代换),所以a⊥c(垂直的定义).证明的实质是将命题的题设实现为命题的结论,为原因(题设)与结果(结论)架设一座桥梁,不论采取什么方法,只要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有理论依据地推出结论就可以,因此证明同一个命题会有多种方法.1.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就命题的结构而言,任何一个命题都包含这两部分,而且“题设在前,结论在后”.对于这两部分不明显的命题,需挖掘隐含的内容,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辨别.2.命题的“真”“假”是对命题的内容而言的.任何一个命题非真即假.要说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一般需推理、论证,而说明一个命题的错误性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3.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锐角小于钝角B.作角A的平分线C.对顶角不相等D.股票不是人民币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进行解答.“锐角小于钝角,对顶角不相等,股票不是人民币”都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而“作角A的平分线”描述的是一种行为,没有作出判断,不是命题.故选B.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对顶角相等B.同位角相等C.内错角相等D.同旁内角互补解析:对顶角相等,正确;在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B,C,D才正确.故选A.3.请给假命题“一个正数永远大于它的倒数”举出一个反例:.解析:判断“一个正数永远大于它的倒数”什么情况下不成立,即找出一个正数小于或等于它的倒数即可.答案不唯一.故填,<=2.5.3.2命题、定理、证明1.命题的定义例12.命题的组成例23.命题的真假例34.定理和证明例4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21页练习第1题;教材第22页练习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24页习题5.2第1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给出下列语句: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②不许大声讲话;③连A,B两点;④鸟是动物;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其中是命题的有 ()A.2个B.3个C.4个D.5个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同位角相等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相等的角是对顶角D.互补的角是邻补角3.下面各数中,可以用来证明命题“任何偶数都是8的倍数”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9B.8C.4D.164.说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2)钝角大于它的补角.【能力提升】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B.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B.定理是真命题C.公理是真命题D.“画线段AB=CD”不是命题7.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证明命题“若a2>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A.a=-2B.a=-1C.a=1D.a=28.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直角都相等;(2)等量代换;(3)末位数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拓展探究】9.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并判断命题是否正确.(1)连接AB;(2)如果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10.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2)如果a>b,那么ac>bc;(3)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答案与解析】1.B(解析: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是命题,由此可判断出①④⑤是命题.)2.B(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对A进行判断;根据线段最短的公理对B进行判断;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对C进行判断;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对D进行判断.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A选项错误;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B选项正确;C.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所以C选项错误;D.有一条边共线且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B.)3.C(解析:根据偶数与倍数的定义对各选项进行验证即可.A.9不是偶数,故本选项错误;B.8是8的倍数,故本选项错误;C.4是偶数但不是8的倍数,故本选项正确;D.16是8的倍数,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4.解:(1)题设:两角互为邻补角,结论:它们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2)题设:一个角是钝角,结论:这个角大于它的补角.5.D(解析:A.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相等,原说法错误,故本选项错误;B.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互补,原说法错误,故本选项错误;C.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原说法错误,故本选项错误;D.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说法正确,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6.A(解析:A.定理是真命题,但假命题不是定理,故错误,本选项符合题意;B.定理是真命题,C.公理是真命题,D.“画线段AB=CD”不是命题,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解析:根据要证明一个结论不成立,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证明.用来证明命题“若a2>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可以是a=-2,因为a2>1,但是a=-2<1,所以A正确.故选A.) 8.解:(1)如果几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都相等.(2)如果两个量相等,那么它们可以互相代换. (3)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是5,那么它能被5整除. (4)如果一个图形是三角形,那么它的内角和是180°.9.解:(1)“连接AB”不是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所以不是命题.(2)“如果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是命题,是正确的命题.10.解:(1)假命题.两直线不平行时不成立,可通过画图说明,图略. (2)假命题.当c≤0时不成立,如3>2,但3×0=2×0. (3)假命题.如α=20°,β=50°,则α+β=70°不是钝角.本课时是学生学习证明的正式开始,理解相关几个概念不是难点,难点是领会证明的基本思路和要领.因此本课时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定义的基础上,通过较多的例题,给学生做证明问题的示范,突出了课时教学的重点,取得了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在前面基本定义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过多,出示给学生问题阅读提纲,通过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即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课时教学过程中,命题的例子基本都是老师呈现给学生的,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要求自拟几个命题,这样更有利于理解命题的相关含义.对于为什么要进行证明和证明的意义要加以点拨,对于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也要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一下.练习(教材第21页)1.解:(1)题设:AB⊥CD,垂足为O;结论:∠AOC=90°. (2)题设:∠1=∠2,∠2=∠3;结论:∠1=∠3. (3)题设:两直线平行;结论:同位角相等.2.提示:答案不唯一,如“对顶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等.练习(教材第22页)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解:不是真命题.如图所示,∠1和∠2是同位角,但不相等.习题5.3(教材第22页)1.解:135°.因为转弯后公路方向相同,即平行,而且两次拐弯时的角为内错角,必然相等.2.解:因为AD∥BC,所以∠A+∠B=180°,所以∠B=180°-∠A=120°.因为DC与AB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所以∠D的度数不确定.3.解:(1)∠2=11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3=1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解:∠2=80°,∠3=110°,∠4=110°.理由如下:因为a∥b,所以∠2=∠1=80°.因为a∥b,所以∠3+∠5=180°,所以∠3=180°-∠5=110°.因为a∥b,所以∠4=∠3=110°.5.解:应以60°铺设.因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6.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7.(1)C(2)C(解析:(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8.解:∠3=∠1=45°,∠4=∠2=122°,∠5=180°-∠2=58°,∠6=180°-∠4=58°,∠7=180°-∠1=135°,∠8=180°-∠3=135°.9.解:(1)因为∠1=∠2,且∠1和∠2为内错角,所以AB∥EF. (2)因为DE∥BC,∠1和∠B为同位角,∠3和∠C为同位角,所以∠1=∠B,∠3=∠C.12.解:(1)假命题.30°与60°和为直角;70°与80°和为钝角. (2)真命题. (3)假命题.如三角形中任意两角均互为同旁内角,但它们不互补. 13.解:(1)∠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A'B'C' 角平分线定义等量代换14.解:(1)∠DAB=∠B=4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EAC=∠C=5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BAC=180°-∠DAB-∠EAC=79°.通过此题可知∠B+∠C+∠BAC=∠DAB+∠EAC+∠BAC=180°.15.解:因为镜子是平行的,所以∠2=∠3(两镜子被竖直光线所截).又因为∠1=∠2,∠3=∠4,所以∠5=∠6,所以进入潜望镜的光线和离开潜望镜的光线是平行的(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证: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解析〕首先应读懂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然后再考虑找出证明的途径.已知AB∥CD,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EM平分∠BEF,FN平分∠EFD,FN交EM于点O,如图所示.求证EM⊥FN.证明:因为AB∥CD,所以∠BEF+∠EFD=180°.因为EM平分∠BEF,FN平分∠EFD,所以∠MEF=∠BEF,∠NFE=∠EFD,所以∠MEF+∠NFE=90°,所以∠EOF=90°,所以EM⊥FN.如图所示,已知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M,N,MP平分∠EMB,NQ平分∠MND,那么MP∥NQ,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要说明平行,可寻找满足条件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可由条件AB∥CD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平行.解:因为AB∥CD(已知),所以∠EMB=∠MN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因为MP平分∠EMB,NQ平分∠MND(已知),所以∠EMP=∠EMB,∠MNQ=∠MND(角平分线定义),所以∠EMP=∠MNQ(等量代换),所以MP∥NQ(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同位角平分线,内错角平分线均互相平行,同旁内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时《命题、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时《命题、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时《命题、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掌握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以及如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命题和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实例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学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能够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的概念,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难点:如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命题和定理。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如何运用定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认识命题和定理。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如果今天下雨,我就不去公园玩”,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命题吗?如何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相关定义,讲解命题、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命题,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说明理由。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证明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命题的定义、分类及定理的概念,以及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基本的几何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会用几何语言表达命题和定理。

3.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难点:证明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利用几何图形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证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几何图形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案例,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引入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给定的几何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命题、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定义与本质;2.掌握命题、定理、证明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4.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命题、定理、证明的区别;2.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和要素;3.发现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老师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探讨“世界上有哪些真理?”;2.引出知识点——命题、定理、证明。

2.讲授环节(1)命题1.定义: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2.给出多个例子,使学生彻底领悟命题的概念。

(2)定理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命题;2.给出具体定理的例子,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它的证明方法。

(3)证明1.定义:利用已知的命题或定理,通过演绎推理来证明给定命题的正确性;2.讲解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观察分析,找出已知条件、所求结论以及中间步骤;–运用基本运算法则和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从已知条件出发,按照逻辑关系,步步深入推理,直至得到所求结论;–在证明中,要小心使用某些特殊的词句,比如“一定”、“必然”、“当且仅当”等。

3.实践环节1.老师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按照证明的方法,证明其正确性;2.或者让学生先猜测一些规律,再通过证明来验证其是否成立。

4.总结环节1.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发现:命题、定理、证明有哪些联系和区别;2.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3.常见错题集讲解,总结容易犯的错误。

四、教学评估1.课堂上通过观察和听取学生的解答来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2.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学习效果;3.半个月后,再对此知识点进行检测,检查学习效果是否稳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3.2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学设计:5.3.2命题、定理、证明
先引导学生审题,了解题意,尝试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提醒学生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角之间的关系、直线和角都要用字母或数字进行合理标注。引导学生发现命题中蕴含的题设和结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恰当引导,教师进一步讲解证明的思路和格式。
例2证明: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画出图形?
2、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3、根据题设和结论并结合图形如何写出已知,求证?
4、说说你的证明思路
5、书写证明过程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三、总结归纳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证明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法说明:学生按就近位置分成若干小组,结合两个例题的学习,讨论上述问题。学生在归纳结论时表述的可能不太规范,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不代替学生学习的过程。命题证明的步骤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明确目标
二、向学生布置学习内容 三、合作交流: 四、 巩固练习




本堂课教学设计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总结归纳——反馈运用,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对学生探索结论和证明思路、方法等过程的评价,始终关注评价学生对证明的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和推理论证能力的提高。始终关注学生能否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过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数学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2《命题、定理、证明》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学习命题、定理和证明,使学生了解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几何命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及逻辑推理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运用逻辑推理证明几何命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例子引入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课件。

2.相关例题及练习题。

3.几何画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几何规律。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例题。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命题、定理、证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些简单的几何命题,尝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命题、定理、证明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及时批改、讲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让学生通过举例、分析,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题 5.3.2命题、定理、证明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判定真命题和假命题;能根据已知条件对简单问题进行证明.数学思考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问题解决用类比的方法,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悟命题的有关概念.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从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组成,并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具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以下6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如果你能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1)熊猫没有翅膀;(2)对顶角相等;(3)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4)你喜欢数学吗?(5)作线段AB=CD;(6)清新的空气;(7)不许讲话.指出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命题的概念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①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互余;②正数都大于0;③如果∠1+∠2=180°,那么∠1与∠2互补;④太阳不是行星;⑤对顶角相等吗?⑥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分析:①②③是命题,它们都对事情作出了肯定回1.通过各类型的语句探究命题的概念.答;④是命题,它对事情作出了否定回答;⑤不是命题,只表示疑问,并未作出判断;⑥不是命题,只是描述了一个作图的过程,设有做出判断.解:①②③④是命题,⑤⑥不是命题.师生共同总结判断命题的依据:对事件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的句子为命题,否则不是命题.【探究2】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中“题设”是已知事项,即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即结论是在已知条件的前提下可得到的结果.命题的表述形式有标准形式:“如果……那么……”,另外还有“若……则……”等,一般地,“如果……”和“若……”是题设部分,“那么……”和“则……”是结论部分.一些命题前面的“附加部分”属题设.要准确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一些没有关联词语、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是真命题.(1)画射线AC;(2)同位角相等吗?(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5)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6)若|x|=|y|,则x=y.解:(1)(2)不是命题;(3)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是真命题;(4)题设是两个角是直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2.师生通过例题共同探究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确定方法.3.引导学生区分命题与定理的关系,且体会数学命题证明的必要性.是真命题;(5)题设是两条直线相交,结论是它们只有一个交点,是真命题;(6)题设是|x|=|y|,结论是x=y,是假命题;有些数学命题,如“对顶角相等”,没有写成标准形式,条件和结论不明显,要认真分析是由什么来推断什么,把它恢复成标准形式,这样就容易找到它的条件和结论.如“对顶角相等”恢复成标准形式是“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有些命题的条件之前还有条件,那么这两个条件合起来作为命题的条件,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条件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探究3】定理与证明我们已经知道下列各命题都是正确的,即都是公认的真命题:(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有些命题可以从基本事实出发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正确的,并且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归纳:定理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可以作为进一步确认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探究证明:根据条件、定义以及基本事实、定理等,经过演绎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图5-3-63如图5-3-63,有下列三个条件:①DE∥BC:②∠1=∠2;③∠B=∠C.(1)若从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一共能组成几个命题,请你把它们写出来;(2)请你就其中的一个真命题给出推理过程.(续表)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解:(1)一共能组成3个命题,它们是:题设:①②,结论:③;题设:①③,结论:②;题设:②③,结论:①.(2)情况一题设:①②,结论:③;证明:∵DE∥BC,∴∠1=∠B,∠2=∠C.又∵∠1=∠2,∴∠B=∠C;情况二题设:①③,结论:②;证明:∵DE∥BC,∴∠1=∠B,∠2=∠C.又∵∠B=∠C,∴∠1=∠2.归纳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第二步: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通过分析,找出证明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几何命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题目的题设和结论;2.证明过程中引用的根据(理由)与“定理的证明相同”;3.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结果所用的根据必须是得到这一结果的充分理由;4.要防止利用未学过的定理来证明学过的命题,避免循环论证.4.归纳证明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活动三:【应用举例】1.利用新知解决问题,根据相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图5-3-64例1如图5-3-64,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垂直的定义).又∵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等量代换),∴a⊥c(垂直的定义).变式图5-3-65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如图5-3-65,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AC∥BD(__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__),∴∠C=∠D(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__).分析:根据已知的条件及图形证明某个数学结论是常见的数学题目,本题以“∵”“∴”的形式将完整的说理过程展现出来,需要同学们根据图形条件及已知条件填上原因.也就是在我们推理过程的每一步必须要有理有据,不关性质进行演绎推理.2.通过变式练习巩固证明过程,训练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能乱写.本题既利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又运用了平行线的性质.(续表)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拓展提升】例2如图5-3-66,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85°.(1)求∠DAB的度数;(2)求∠EAC的度数;(3)求∠BAC的度数;(4)通过这道题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图5-3-66知识的综合与拓展提高应考能力.活动四:课堂总结反思【当堂训练】课本第21页练习第1,2题;课本第22页练习第1,2题.课后作业:课本第23页习题5.3第7(2),8,9,12,13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板书设计】5.3命题、定理、证明命题⎩⎪⎨⎪⎧概念:构成分类⎩⎪⎨⎪⎧题设: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真命题:假命题:定理:证明:通过知识框图浓缩本节知识,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让学生认识了命题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使学生明白命题我们都学过,只是没有从概念上加以澄清,从而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增加亲切感.回顾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形成知识及教学体系,更进②[讲授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简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基础上知道命题有真假之分,其中有的真命题又叫做定理.对于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加以说明即可,其中推理过程叫做证明.③[师生互动反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体现出学生愿学乐学的心态,教师要及时性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1 命题与定理
第一课时命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对顶角相等;
(2)如果a> b,b> c, 那么a=c;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

(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这是真命题。

(2)条件:如果a> b,b> c;结论:那么a=c;这是假命题。

(3)条件: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结论: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是真命题。

(4)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那么它们的面积相等,这是真命题。

(三)假命题的证明
教师讲解: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加以论证;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即只要举出一个符合该命题题设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了,在数学中,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例如,要证明命题“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60度角是锐角,100度角是钝角,但它们的和不是180度即可。

三、随堂练习
课本P65练习第1、2题。

四、总结
1、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
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行了。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9.1第1题、第2题。

六、板书设计
黑板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与右边用于教师板书例题等,左边用于板书以下内容:
1、可以判断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2、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