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毛概论文参考)

合集下载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正确认识三农问题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做出论述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从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转过程中问题的积累,使我国农村过去未曾预料的一些问题,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突现出来。

我国理论界把农村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概括为所谓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到就达到8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

在现在生产建设时代,农业也是工业、服务业等的基础和支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

但自从第一轮改革浪潮过后,农业、农村和农民却成了一个“问题”。

三农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下降,甚至是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呈负增长。

第二、农民负担过重、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到了农民不堪忍受的地步,农民群众怨声载道;负担重到一个什么程度?一般是一亩田200元左右,有的甚至400元。

即农田收入的50--100%。

第三、农业的发展面临市场的巨大风险,大综农产品的卖难普遍发生,由此而引起农业结构调整和品质更新等一系列问题;第四、由上述原因而引起的农村发展停滞、教育萎缩、治安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三农问题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农问题的论文篇一:《“三农问题”再议》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

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

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

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

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

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不断努力,以期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本文将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和农村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首先,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农业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民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导致了农产品产量低下、质量不稳定以及农业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支持和指导。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

其次,农村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农民的工资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且波动性较大。

农民面临着市场风险和不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农村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

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产业扶贫措施,培育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新型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亟需关注和改善。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条件落后,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子女的升学机会和就业前景有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设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同时,政府可以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免费教育、奖学金和就业机会等。

综上所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

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2)

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2)

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2)关于三农问题的毛概论文3500字篇二《对“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提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文章分析认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尽快通过农村再组织变革提高农民收入;并提出了当前支农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政府主导建立城市乡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初始分配能力和禀赋以及财政拨专款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基金以及其他鼓励性措施,专门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创业活动。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财政政策;政策取向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

在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左右,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村市场才能够扩大,也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繁荣的农村,没有殷实的农民,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新年伊始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支出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了四年多来,这一政策在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确起了作用。

但是,这种政策效应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而打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消费与积累的平衡,造成了消费占GDP的比率逐步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种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长期发展而言才是更为可怕的。

目前的现状是,拥有很大一部分财富的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很低,绝大多数人因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居中间阶层的人,有一定的财富而有能力消费,但因市场能够提供刺激他们消费的新产品不多,也不去消费,这类人主要是城镇中的中产阶层,但是调查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在耐用品消费方面已接近饱和,因此,国家出台的如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征收利息税、增加公务员工资、开办消费信贷等旨在刺激消费的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增长作用不是很显著的原因主要在此。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

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位置对于中国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农业的产生由来已久,早在大约1万年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就已经有了农民和农业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有了农业、农民和农村之说。

随着三农的产生,各种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随之大势的扑面而来。

全国人民的小康与农民的小康密不可分,国家的现代化也与农村的现代化息息相关。

三农问题渐渐成为了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罪魁祸首。

近几年来,为了减缓三农问题给我过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看似有用的方法。

例如,在2006年,我国全面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

即使这样,得到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守旧的方法。

尽量用更长远的眼光和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

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一、正确认识三农问题(一)三农的概念顾名思义,三农指的是农村、农业和农民。

而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便是由农民、农村、农业这三方面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和一定的制度下引申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总和的简称。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都与我国的国计民生、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虽然这三个问题看似侧重点不同,但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综合性地考虑。

(二)三农问题的特征我们平时提到三农问题,就会将三农这个词固化,认为它是一个问题。

其实它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里,我们应该拋弃以前那种守旧的思维方式,不要觉得农民的天职就是做农活,搞农业,农民就该是世世代代待在农村,以做苦力为生。

反之,城镇的居民也不一定非要在城市务工。

农民和城镇居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交换职业的。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

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

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

“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

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

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

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

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

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

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五篇)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论文精选篇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

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文件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对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在这重要的一年,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稳住农业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

要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促进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巩固脱贫稳势头提后劲、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立足自身抓好农业,依靠自身端牢饭碗,才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一层次是抓好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进而稳定粮食年度产量;第二层次是下力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率;第三层次是稳定生猪长效性支持政策,保障“菜篮子”产品价格稳定。

这三大层次的落实均离不开压实地方责任,要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坚决杜绝大规模返贫现象发生是过渡期“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20__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然而,脱贫地区发展基础仍比较薄弱,脱贫产业需要接续培育,脱贫人口需要持续帮扶。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面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找到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具有重要性的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领域的困难和挑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农民的利益诉求。

三农问题既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1. 农业资源约束:中国农业面临着有限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等。

由于农业资源较为有限,导致了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3. 政策扶持不足: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持续存在。

4.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二、三农问题的影响1. 农村经济的滞后: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流失加剧。

2. 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产品销售,因此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3. 农村社会问题的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土地流转问题等,农村社会问题逐渐增加,包括就业困难、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

4. 乡村振兴的障碍:三农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到阻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村消费,带动内需增长。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重要的战略性问题,需要整体抓。

“三农”又包含许多小问题,需要具体抓。

仅整体抓容易抓空,只具体抓又怕失去方向。

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具体的辩证关系,抓住大的,又能顾及小的,是抓“三农”工作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农”工作需抓大顾小方法问题制约“三农”工作一些地方在抓“三农”工作中,只顾埋头苦干,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往往是浪费了资源,空耗了精力。

有两种错误的方法值得警惕。

其一,抓整体不注重具体,缺乏操作性。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力求“高”。

目标高远,不顾本地区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不顾市情、县情盲目照搬照套外地经验;二是力求“大”。

习惯于“运动式”地抓“三农”,一项工作全民参与、轰轰烈烈,表面上每个部门都在抓,但实际上职责并不明确,没有抓总牵头部门,没有细化目标和验收标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力求“全”。

工作部署面面俱到,既没有重点也体现不出亮点。

这些都是当前基层“三农”工作方法上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

这使一些地方“三农”工作的举措仅仅停在口头上,写在文件里,无法落实到行动上,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空耗了精力。

其二,抓一点不计其余,缺乏统筹性。

一是部门缺乏协作性。

不仅农口的农林水牧渔等部门工作上互动少,而且农口之外的部门在涉农工作上也缺乏与农口部门的互动,以至于“你敲你的锣”、“我唱我的戏”,造成工作互不协调、各不配合。

二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项工作之间缺乏互动。

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时,缺少系统的思维和联系的观点,结果往往是解决一个老问题,而产生一个或多个新问题。

比如各地在成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农村田地无人耕种、土地难以流转、留守儿童健康和教育问题突出等诸多新难题。

三是“三农”与工业化的矛盾问题。

许多地方把财力、人力、注意力都放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上,不仅市县讲工业化,连乡镇这样的农村基层政府也在埋头搞工业化。

四是城镇化带来的“留守”问题。

三农论文文档

三农论文文档

三农论文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业、农村农民和农村经济问题。

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方案。

三农问题的现状农业生产水平低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

目前,农村使用的大多数农业技术仍然是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法,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的价格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价格波动大,农民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

农民收入不稳定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波动大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的收入常常不稳定。

特别是小农户,由于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很难获取稳定的收入来源。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业生产水平低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组织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

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应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

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扶持农民合作社与大型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减少价格的波动性,提高农民的收入稳定性。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政府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业保险等方面,以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方案。

该战略包括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品牌和农村金融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结论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

有关三农问题的论文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从经济社会学角度看三农问题形成原因有历史原因、政策原因、其他制约因素;它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它关系到我国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和稳定,影响农业生产力、工农关系、城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就农村问题:国家应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市场建设、推进户籍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就农业问题:鼓励支持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加大人才科技支撑力度;就农民问题:保证农产品价格收益、降低各种化肥、农药价格、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鼓励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加大财政支付力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意义重大,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迫切需要、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关键词三农制约经济社会如何认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在哪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何在为何几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在不断地经历改革,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来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出现这样情况,除了三农问题特殊性、复杂性及所要实现目标的多重性外,是否还有其它根本原因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1、历史原因一是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二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三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2、政策原因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一是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二是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三是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四是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五是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六是农村农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七是税费体制不合理;八是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3、其他制约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都是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自21世纪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现象,导致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另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不合理的负担过重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问题都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衔接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是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和保证,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1、解决农村问题的建议1由国家提倡地方投资,完善农贸市场的建设,增加信息流通,让农民积极参于,使农民能够和乡镇联合起来,加强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2设立示范园,使土地可以自由流转,让那些已经城市化的农民放弃自己的承包土地,让换去的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3推进户籍改革,促进城市一体化;长期存在的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居民分割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农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流动和居住地不受户籍的限制;4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之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政策和机会;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5注重地方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投入力度;2、解决农业问题的建议1农业现代化意味现代技术装备农业,更意味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家庭劳动力、现代技术、耕地面积的有效配置;而这样的现代化只能处在理想的状态;至少我国目前的土地状态是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但我们可以继续走稳产、高产的路子;除改良种子,发展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化肥外,关键是加大对水利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2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农业区;设立示范园,推广成功经验和理念,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区;3加大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力度“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我国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这是农业科技和人才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由其给予农民补贴、推广新型农产品,保持和农民的特殊关系并为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4国家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关于农业方面的相关税费,刺激农民种田积极性,保证国家的农业地位;3、解决农民问题的建议1国家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价格收益;这就要求在价格机制上特殊化,制定最低保护价,特别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作物的价格;保证农民获取一定的价格收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的资产收益;农民的资产主要在地产尽量是使用权和房产;这就要求土地资产和房产流动;转让和被征用都应该得到足额的补偿;为此,需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利用商业化吸引商业资金进入农业,改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2降低各种农药化肥的价格,控制地方财政对农民的各种滥收费,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天灾引起的农产品歉收,建立一套应急措施,保证农民在荒年安然度过;3创造各种机会促使农民工进城,支持城市化建设,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障了现代化建设;这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困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4鼓励从当地走出来的优秀资源支援家乡建设,从财力、人力、物力等等方面帮助家乡新农村建设;5国家切实可行的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政治权利带来的分配不平等,增加农民收入;四、三农问题的深远意义1、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2、它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定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认真实践,坚定信心,奋力开拓,三农问题就能解决;。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毛概论文——“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重视“三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建设,以促进城县化健康发展。

而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又是关键之所在。

概括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建设正文: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

作为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

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

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在我国当代,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

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

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

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

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毛概论文—论三农问题

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关于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臵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而关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臵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最后是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范文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范文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范文英文回答:Introduc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ommonlyreferred to as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re crucial components of any country'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ddressing these issu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foster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Challenges Fac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griculture: Climate change, land degradation, pests and diseases, and market volatility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Rural Areas: Rural-urban migration, infrastructure deficits, and limited access to essential services hinderthe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of rural communities.Farmers: Aging workforce, low incomes, and inadequate support systems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farmers to sustain their livelihoods and adapt to changing conditions.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浅析“三农”问题1.“三农”问题的核心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与其紧密相联。

现阶段,“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

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城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

但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当前,农村投资不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13亿人口中,有9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

可以肯定地讲,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投资与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

1.1从制度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离了农村。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的主要精力从农村转到城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

1.2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结构转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我国90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

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2021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精选5篇)-2021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得必然产物。

以下是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得《关于三农问题得论文》共5篇,仅供参考。

【第一篇】论文题目:论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之路---------------------------------------------------------------------------------------------------------------------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摘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重要得战略方针。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多种经济形态得不断涌现,我们需要用新得视角来审视“三农”问题,而市民与农村得深度融合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得可选路径之一。

关键词:“三农”问题;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市民农庄;我国“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已在社会上开始流传,由于其背后隐藏得复杂性、艰巨性及广泛性,逐渐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关注得重点和焦点,并于2005年10月在党得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文件正式提出了“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三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得统称,“三农”问题,表面上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农民长效增收、农业发展壮大、农村发展稳定得问题。

鉴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低下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期间积累得复杂矛盾等多种因素,“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年来关注得重点, 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已经连续14年关注这一问题。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

三农问题作文模板一、引言(100字左右)。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统称。

在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当前三农问题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二、农业问题(400字左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农村问题(400字左右)。

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完善、人口外流等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农民问题(400字左右)。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农民存在着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但受产业结构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收入水平不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幸福感。

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民收入的保障和增加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结论(100字左右)。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于三农的毛概论文

关于三农的毛概论文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摘要】: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也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本文在提出“三农”的概念后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党和人民的各种努力下,使“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三农问题政策财政支持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文】:“三农”问题的概述: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变心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原因:背景:“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图为江南某农村城镇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到就达到8亿。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三农”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其他方面发展再快,还是要受到一定制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而,纵观周先生的推理、观点,我们可以得出周先生基本上还是站在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只是强调的角度已经不再简单地是交易成本,而从收入-产权的角度,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对整个三农问题进行着详尽的耙梳。这,或许也就是产权经济学所能达到的解释高度罢。

在周先生的分析中,有着一条相当清楚的脉络,那就是从国家-农民的相互作用出发,用时髦的话,就是国家-个人的博弈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角度上,周先生提出“产权可能是副产品”这种惊人的观点。而这样的分析方式,与政治学上的系统分析法有着极其相似的方法。在戴维·伊斯顿系统分析方法中,系统输入、中间过程以及系统输出、反馈等诸多的因素已经作为政治系统整合的重要因素与过程。在这一方面,他与政治学的系统分析有着相似之处。
在周先生看来,农村变革的根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土地方面的产权问题,而是根源于一种更宏大的视野之中――全国的经济大局。从这种视野出发,周先生将现在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革,视为是继78年之后的第二次改革,而且也是一场“迟到了十多年的”土地改革。对于70年代末的那场土地改革,周先生认为,当时的承包制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土地的产权部分地让渡给农民,这在当时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代里,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的呢?
作为政治,它首要的是面对着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政治体置人民于何处。古往今来的政治哲学和历史教训,无不揭示着这样的一个真理:人民是事实上的法官。因而,政治体应当以民为本也就变成了理所当然。而以民为本的政治体,也就理所当然地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这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决不是像经济学上所讨论的边际效应最大化为准则,而是一个“政治权力落实到何处的问题”。
在这种特殊的情形之下,以高喊“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闻名的李昌平先生所着《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其销售额可高达30万册,也就在情理之中。那些天下以己任的中国学者们,也纷纷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如“公司+农户”的模式等,但是,其结果却如杨鹏先生在《战略与管理》上撰文所言的那样,“失之千里”。对策的不适应,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回到三农问题的根源上来,因为根源是影响着对策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农问题已经注定要成为中国的历史性议题。这个让国家总理天天头痛的难题,已经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三农问题是与会者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而与此同时,新浪网与中青在线、联合举行的“你认为最需要关注的是哪个群体”的在线调查中,三农问题竟占到近40%的比重,远远超出下岗工人等其它弱势群体。而一系列的统计数字,更是在向我们表明着三农问题的严峻性。2000年中国的城乡差距比例达到2.79:1,达全世界之最;农民的收入只增长2%,比GDP增长速度少了5个百分点。
三农问题――这一个历史性的根本问题,竟然要这样地被间接提及,诚可悲矣!这种特殊的情况之下,人们就不得不问,到底我们的政治体制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政府是怎样行使权力的,竟然使三农问题处于如此的一种被遗忘的边缘化地位?或许,这就是学者们发出了“作为政治问题的农民问题”这种时代的强音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能够提出“作为政治问题的农民问题”这样的时代强音,确实需要足够的睿智、豁达的胸襟以及宏阔的视野,莫怪乎许前席先生的《作为政治问题的农民问题》(《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一期)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在《作为政治问题的农民问题》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表明:中国当前的农民问题,如此迫切沉重,对其决断和回答,不是庸俗的经济伦理及政策所能应对的,它在不断追求一个“清醒而又坚韧”的政治主导层。在许文中,作者特别反对的是庸俗经济伦理的操练者,以及那些信仰操练者。反对前者“一味地兜售一种软乎乎的幸福主义观,而全然不觉民族整体的政治思想和节操”,反对后者“单单凭借‘良心原则’,凭借 ‘对自己主观信念的无限确信’(亚当·斯密语)来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生存”“漂浮在混乱信众的不确定意见之上”。
因而周先生提出了“除非进一步清楚地界定产权,农民收入不可能增长”的对策。当然,这种对策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土地方面的产权问题――劳动所得,而是更多的从无名的产权――财产所得,而这种财产收入越发显得重要。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费沙(Irving Fisher)的《利息理论》、康芒斯的《制度经济学》,已经是作为一个重点来强调。只是在今日中国的背景之下,周先生对其进行重新的强调、界定罢了。
我们应该先试着问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种状态下的三农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失却了这种根源性的认识,那么,所提出来的对策也就只能是无根之枯木,从而陷进了张五常所警告的“套套逻辑”吧。因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者们关于三农问题根源的讨论,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回顾,最终将其归结为福柯的“人类学”的范畴之中,并指出人的价值的不断提高乃是三农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在《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文中,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10年文化大革命以及由之而来的经济破产,已经使国家失去了进一步剥削农民的可能性,而广大农民的饥饿甚至是死亡,更迫使国家不得不推行农村变革。而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那些改革动力已经随之消失。一场“冬眠了十年”的农村改革的兴起,其原因在于“市场大底部”的决定因素,具体地讲,就是由于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的递减,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农民购买力不足,影响内需,“农民收入增长的停滞已经把国民经济憋住了”,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的低速增长,从而影响到国家的战略部署。


在追寻三农问题的根源这一问题上,走在最前面的可能是经济学,特别是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这可能是也是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特性所决定。这方面的尝试始于张五常在六十年代所作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佃农理论》一书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业的一个先河。它摆脱了以往像亚当·斯密,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在土地问题上所引起了无休止的理论性争吵,而一开始就从现存的农业现象出发,论证其存在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何在,从而开辟了实证经济学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在其扛鼎之作《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福柯通过对比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发生在西方文化的认识型中的两个巨大的断裂,发现“第二次断裂则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现时代的开端,在现时代表象理论、语言都消失了,同一与差异被有机结构所取代;人(I’homme)只作为物之序中的一条裂缝而首次进入了西方知识领域,人类学产生了,并适合于人的人文科学的空间也打开了。”言外之意,在“人并不存在(生命、语言和劳动也一样不存在)”的年代,人是不可能被作为客观而进行科学的思考范畴之内的,而只有当“一个问题、一个要求、一个理论或实践的秩序”成为一种障碍时,人类学才得以产生,人才能作为问题的思考重心而进入科学的研究领域。在这一人类学的视野之下,人已经无可争论地作为第一性而存在,人的价值也就成为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的归宿。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这种观点,在何清涟的《现代化陷阱》一书中随处可见,因而她们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就是用道德来加以辅助。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法律的制定、执法的水平这些低层次的因素,而是出现在整个国家的社会架构方面。他们认为,自建国之后实行的户籍制度,就使中国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社会,一边是享受着种种特别福利的城市,另一边则是被遗忘的广大农村。正是这种城乡壁垒(笔者试图不用城乡二元结构,因为它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详细可见笔者的《混乱的“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着农村发展,导致农民的二等公民身分,最终让整个农民陷入一种可怕的“锁入效应”。因而他们提出了“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结构体制的束缚”这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而解决的对策,也就是破除城乡壁垒,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李昌平)。目前的学术界主流思想很明显地转向支持这种观点。

很显然地,在将三农问题归结为经济性还是政治性的问题上,我们没有办法分别出谁优谁劣。但是,在对比之中,我们却很容易地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周先生的分析,还是许先生的分析,都将最后的问题提高到一种人的作用的本质。周先生强调农民在国家-农民的博弈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许先生则强调,政治体应当以人为本,二者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这种以人为主体的分析,在法国经典作家米歇尔·福柯看来,它们都是属于一种“人类学”的话语体系。
而产权演进的一个最大关键因素在于交易成本的高低(张五常),或者在于是否能够有效地限制着搭便车的现象(道格拉斯·诺思)。在以往的公有制体制之下,中国并不存在着明确的私有产权,而只是公有制体制之外这种模糊的产权,这一模糊的产权,引发了低效率、搭便车等现象,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明确产权,在经济学家们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引发三农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从政治学的角度,或者说更宽泛一点,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探讨三农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法治角度,即法律的制定是否完善、法律的执行是否彻底。这一法治的视野,主流的观点大致是认为,现行的法律制度基本上是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如目前实行的《土地管理法》等系列法律、法规没有过多的漏洞,问题的关键出现在法律的执行方面。执法过程中,渗进着过多的人的因素,使得法治的目标发生了偏转,人治的因素过重。
因而,许多的政治学者们就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他们从整个中国改革的大背景出发,来分析三农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是一种做大蛋糕的模式,从社会的边缘发端,从而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所有人的福利都得到提高同时没有一人的福利降低――之中。但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之际,中国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发生了变化――急剧的变化,使得一些人得以迅速暴富起来,而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大受益者却沦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这些群体有广大的农民、进城的民工、城市下岗工人等,最终演化成今日的中国10大阶层(陆学艺,2002)。
然而,当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之后,特别是对土地的管制进一步放松之后,中国的农村经济却只有在八十年代出现过一短暂的繁荣之外,九十年代却重新陷入困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显然地,原封不动地借用传统的产权经济学,已经无法再做出有力的解释,因为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对农地的产权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是一种有着明确规定的产权合同。这就促使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的现状进行重新的思考,以期完善其理论体系。而周其仁先生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所撰写的“农民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系列文章(共20篇),正是这方面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