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db8d9a300b1c59eef8c7b4f1.png)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4d28262910ef12d2af9e7e8.png)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
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
“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
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环境问题主要有(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
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
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
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口、人种和民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口、人种和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f94f1a5103d8ce2f0166231c.png)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答:(1)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图如下:(2)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口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有突出特征的阶段:①第一阶段(1949~1957年)a.概况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0‰。
随着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b.特征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
c.原因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
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在37‰以上。
此后有所下降,但都在30‰以上。
第二,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危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很快得到控制。
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死亡原因就由以传染病、寄生虫病为主,转为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为主,使得死亡率急剧降低。
②第二个阶段(1958~1998年)a.特征这个阶段相继经历了一个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和两次增长高峰,突出特征是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
b.原因第一,由于政策方针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1958~1961年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年达到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第二,1960年后,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
1962~1965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
第三,从1966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计划生育政策在70年代中期推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
第四,1980年以后,50年代和60年代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期。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577e4f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e.png)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一、选择题1、认识和研究人文地理的基本方法是:A、实地调查法B、定性研究法C、定量研究法D、系统分析法2、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A、土地利用现状B、地理空间结构C、社会文化表征D、经济活动状况3、关于确定大城市的界定,下面哪一个是正确的?A、以人口数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B、以经济规模大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C、以供给内容和选择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D、以功能模式作为首要的界定标准4、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A、太阳辐射与地表温度B、人口的分布C、地貌的形态与演变D、土地利用的类型二、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___________。
2、大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也表现在___________。
3、社会文化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
4、社会文化表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问答题1、请简要描述人文地理学的内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地理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变迁;社会文化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请简单描述大城市的界定?大城市的界定主要以人口的数量(万人)、社会经济规模、城市的综合实力(如城市的经济活动范围)、城市地域的影响范围、服务和消费需求等为界定的标准。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https://img.taocdn.com/s3/m/cb8b8c8410a6f524ccbf85fb.png)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简述汉藏语系及其地区分布答: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在使用人数上,属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汉语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加上政治、军事活动导致的移民等原因,因此汉语分化程度很深,内部方言较多。
一般认为,汉语包括有七大方言,四大官话(即次方言)。
它们是:北方方言(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
(2)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①藏缅语族在该语族中有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和景颇语支。
a.藏语支中有藏语、嘉戎语和门巴语。
藏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相邻四川、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还有国外与青藏高原相连接的地区;嘉戎语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门巴语分布于西藏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地。
b.缅语支主要分布于缅甸境内,有缅语、克伦语、若开语、钦语、克耶语。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2c9cc45a76e58fafab00389.png)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c3f2e79360cba1aa811dafe.png)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1a7e9a2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7.png)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广东专插本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4bdfc48312b3169a451a486.png)
人文地理第一章:绪论一定义: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3) 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906aa51c8d376eeaeaa31da.png)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性质答: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断裂点原理答: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
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农村聚落体系答: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
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城市景观答: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5.城市感知答:城市感知是指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不同印象。
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
在城市里居住时间长的人与从农村或较小市、镇来大城市的人则会感到城市烦躁、忙碌,过于紧张;也有人虽然感到不习惯,但又感到好奇,能够逐渐适应。
6.城市空间内部结构答:城市空间内部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7.大都市区答: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294d783169a4517723a3cf.png)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62f267d84254b35eefd34c8.png)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答: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如下:(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
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人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答: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49a12d486bd97f192279e9f9.png)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答:(1)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2)行为空间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3)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答: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①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②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b.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c.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①行为特征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②商业环境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f24d3b5b08a1284ac9504332.png)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名词解释1.国家实力答:国家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另外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2.地缘政治学答: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中的重要流派。
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
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源于19世纪后期。
20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3.领土答: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在国际法上不构成国家。
但国家的领土并不要求绝对确定,部分边界未划定,或存在边界争端,均不妨碍其为国家。
领土包括陆地和水域及其底土和上空。
国家领土分为领陆、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和领空3个部分,上及高空,下及底土。
领水附随于领陆。
领空和底土又附随于领陆和领水。
因此领陆是最重要的部分,是领土的主要成分,领陆如发生变动,附随于领陆的领水、领空和底土亦随同变动。
4.政治实力结构答: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
每一权力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的实力及有效地使用它的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只是在不同条件下其影响力不同。
如果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那么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
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5.政治地理结构答:任一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政治地理单元是由某一空间范围内的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3ed5fcb3fc4ffe473268ab6f.png)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答:杜能圈是指杜能提出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杜能圈的前提是匀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度降低。
2.持续农业答:持续农业是指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①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③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迁移农业答:迁移农业是指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或种子进行轮种,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
“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4.敞地制答: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称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
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
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aac8999376baf1ffd4fad04.png)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2682b2ea417866fb84a8ea5.png)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https://img.taocdn.com/s3/m/c748b06204a1b0717ed5dd44.png)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名词解释1.普雷德行为矩阵[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2.消费者行为[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3.维布雷宁消费型[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4.行为空间[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二、简答题1.简述区位行为主义分析中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主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含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绪论
第2章人文地理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10章旅游地理
第11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
试看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
答:人文地理学是指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2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埃拉托色尼是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学者。
他运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出了地球周长,成为最早测量地球半径的人,并在测地学和地理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 r 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文化特质的源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
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
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4环境决定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环境决定论是指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环境决定论的最大优势是:为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但其不足也是显然的,即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能动作用,显示出理论认识的局限性。
因此,在运用此理论时,须辩证地去发挥出优势来。
5民族[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民族是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
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顺序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和类型。
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民族都毫无例外地必须经过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事实上,有的民族从其产生之后,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民族分化为两个民族的现象,也出现了几个民族结合为同一民族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被同化的民族当然不会再经历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而新产生的民族自然也没有经过其产生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
6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生产,具有种植面积广大、使用劳力多和商品率高的特点。
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7现代农业[南京大学2006年研]
答: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
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8集中化指数[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集中化指数是指用来分析和衡量区域内工业或经济部门专门化(或集中化)程度的一项重要的数量指标,是与罗伦斯曲线相
对应的统计量。
其公式:。
式中,I为集中化程度指数,N 为某区域某部门产值,A1为整个地区某部门产值,M为某地区全部产值,A为整个地区总产值。
集中化程度指数取值范围在0≤I ≤1之间。
I值越大,工业在某些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越高。
I=1时,工业完全集中于一个部门。
9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在于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0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
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如沪太同城效应,由于上海房价的提升,大量的需求被挤出,所以给处于上海1小时的经济圈范围内的太仓楼市带来了新的机遇。
11郊区化[南京大学2006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研]
答: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郊区化一般是指逆都市化,即当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种职能迅速向郊区扩散转移,从而使郊区变为具有市区多种职能的城市化地域的过程。
12城市同心圆理论[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
答:城市同心圆理论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
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
由E.W.伯吉斯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13等级规模法则[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等级规模法则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K值)来表示,形成城市规模等级法则。
14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语法与词汇,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语音表义系统。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15旅游目的地[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
答:旅游目的地是指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的管理重点,所以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
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认识与旅游需求的内容有关,旅游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目
的地内涵与外延认识的不断调整,目的地的管理重点和营销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
16政治空间结构[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政治空间结构是指由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地理单元,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影响。
此外,只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用。
因此,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各种政治现象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某一政治地理单元谋求安全、权利与财富相对稳定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