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特制订本制度。
二、预算编制1. 本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各部门按照财务部门的指导,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
2. 预算编制应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预算数额和支出计划。
3. 预算编制应遵循合理、科学、严格的原则,确保经费分配合理公正。
4. 预算编制应按照年度进行,预算报告应在上一财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完成。
三、预算执行1. 预算执行由各部门负责,财务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2. 预算执行应按照预算计划进行,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预算支出。
3. 预算执行时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支出时,需经过财务部门的认可。
4. 预算执行要及时、精确地记录各项支出,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5. 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有超支或闲置的情况发生,需及时报告并纠正。
四、预算监督1. 预算监督由单位财务部门负责,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 预算监督应及时、全面,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
3. 预算监督要注重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正常的支出情况。
4. 预算监督要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的全过程。
五、预算调整1. 预算调整需经过合法程序,应当提供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2. 预算调整需经过相关部门的评估和审核,确保合理和符合实际需要。
3. 预算调整应及时、有效,确保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六、预算决算1. 预算决算由财务部门负责,各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数据。
2. 预算决算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3. 预算决算报告应按时提交,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
4. 预算决算报告需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确保决算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七、附则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行政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的,承担国家行政功效、公益性工作和公共务职责的法人组织。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预算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资源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国政府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做了一系列措施。
一、全面实行预算制度2001年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预算制度,预算管理在管理体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施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等管理环节,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作更加规范、透明。
二、财务制度改革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先后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等规章制度。
这些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律、制度等方面为预算管理提供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三、预算目标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目标管理体系是指以经费预算为基础,明确预算目标,建立预算目标考核体系,通过预算目标管理,能够让各项经费支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绩效。
其中预算目标主要包括指标预算、项目预算、活动预算等。
四、部门预算自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别负责自己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预算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中的内控制度。
五、财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采用计算机化技术,实现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及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增强资金监管和预防财务风险能力。
六、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和计划,深化绩效评价,加强绩效考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推动管理模式创新、激励工作热情、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7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我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单位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及《____市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预算管理分为四个环节。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与绩效评价、预算监管。
单位领导班子是预算的决策机构,财务科是预算汇编及核算机构,各业务部门是预算编制及执行机构,纪律监察室和审计科是预算监督及评价机构。
第二条预算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编制,做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
第三条单位领导班子负责制定本单位预算管理政策,负责审批单位年度预算草案、年度预算追加或调整方案以及年度财务决算等重大事项。
第四条财务科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和市财政局的安排,召开预算编制工作会,向各业务部门传达编制预算的基本要求和政策标准。
第五条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基础预算数据申报,根据本部门职能和下年度工作任务编制预算,依据预算控制数对预算进行调整、细化,形成本部门预算草案。
所属基层单位编制的基础预算分别报机关分管科室,由各科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审核汇总,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审核后的预算基础资料及汇总数据报送财务核算科。
各业务部门对本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负责,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预算按照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分别依据以下要求编制。
(一)人员经费根据市编制文件和人社局核定工资情况形成。
(二)公用经费严格按照____市规定的定员定额标准核定,依照“一次核定、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上缴”原则,在核定金额范围内细化到每项目日常具体支出;(三)专项经费由项目负责科室提供填报项目申报表、批复文件、明细项目预算、可行性报告、绩效目标、政府采购表、细化分月用款计划等相关资料;第七条财务科对各科室提交的基础预算及申报材料进行整理,汇总提交____办公会审议后形成我单位初次预算建议数。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措施成为了重要的管理手段。
全面预算管理措施是指通过科学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等手段,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
本文将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预算编制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资金运作和支出计划等进行详细规划和安排。
预算编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明确预算编制的目标和原则,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要充分调研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管理需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预算编制的内容和范围。
要采取多种手段推动预算编制工作,包括会议研讨、专题调研和信息收集等,确保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预算编制要注重编制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确保预算的灵活性和合理性,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执行监督执行监督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执行监督可以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支出执行情况,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绩效的有效实现。
执行监督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执行监督体系,包括监督组织机构、监督工作程序和监督工作制度等,确保监督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执行监督机制,包括经费使用审计、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全面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支出执行情况。
最后要强化执行监督的工作力度,包括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加大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等,确保执行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三、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和动态跟踪。
绩效评价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由两个方面组成,即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
预算编制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编制预算,而预算执行则是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来执行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是政府机关的部门,是政府行政职能的具体承担者。
它们的工作任务和财政收支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进行管理,对于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和利用财政资源。
通过预算编制,能够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预算执行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严格控制支出,避免浪费和滥用财政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也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预算编制的过程需要进行合理公开,以便社会各界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
预算执行的情况也应当及时公开,让公众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
全面预算管理还可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创新。
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明确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指标和目标,这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将经费用于效果明显的项目和活动,避免资源的浪费。
预算执行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预算要求进行工作,这有助于推动其改革和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的财政收支管理方式,对于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公共服务质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及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一、制定预算的时机、范围和准备工作1.预算制定时机预算制定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财务管理活动之一,通常在年初,即1月份开始。
预算制定工作的重点是收集上一年度的财务数据,综合分析和评估各项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范围,合理分配和利用财务资源,构建全年度的收支预算。
预算制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的要求,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范围和制定模板。
具体来说,包括了编制预算内容、年度资金收支计划和资金流动预测、预算执行和调整流程等方面的安排。
3.预算制定准备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前制定预算制定计划,包括预算工作组成员的确定、预算制定流程的设计、预算数据的筛选、统计和分类整理等。
在确定预算制定计划后,需要明确单位内部预算工作人员的职责、预算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范围等,并定期不断完善该预算制定计划的内容。
二、加强预算编制过程管理预算编制流程应以领导审批为主,包括了财务部门的财务分析、预算工作组的预算设计、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预算材料的提交和审批等过程。
2.预算编制指导意见和标准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指导意见和管理标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定出有效、实用的指导意见和标准,并明确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使用范围、预算调整机制等内容,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也有利于规范预算编制管理制度。
三、完善预算信息披露机制1.预算公开透明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要求,公开其预算、决算及相关财务信息,提高单位预算的透明度。
2.预算公示与公开在预算编制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预算报告公示,便于公众和其他有关人员及时地了解单位年度预算的主要内容和资金用途,并参与预算的执行和控制。
同时,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开,让公众了解单位预算执行效果。
3.预算执行结果的披露行政事业单位应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各类预算情况进行公开披露,以便全社会评估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的透明度。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预算管理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日常管理中,好的预算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能够有利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一、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制度和流程。
针对每个环节,都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细则,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贯彻执行。
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单位的各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注重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合理安排和调配各项支出,确保在有限的预算资源下实现最大的绩效。
要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进行预算编制,明确各项支出的用途和限额,做到合理分配和合理使用。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要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预算编制的整体合力,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创新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预算执行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各项支出的控制和管理。
要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执行机制,明确各项支出的执行责任人和审批程序,做到有序推进和限额执行。
要充分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单位员工的预算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预算节约和绩效提高并重。
四、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建立起定期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单位的各项支出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估。
要针对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对绩效优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和鼓励,对绩效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处和约束。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在咱们的日常工作中,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就好像我们出门旅行前要规划好路线和花费一样,事业单位也得把每一笔钱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样才能让工作顺利开展,服务到位。
咱先来说说预算编制。
这可不能瞎编乱造,得有根有据。
比如说,咱们单位今年打算新增一个服务项目,那得先算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能一拍脑袋就定个数,得仔细调研,看看市场行情,问问相关专家。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我们单位要开展一个社区服务活动,负责编制预算的同事,那可是忙得脚不沾地。
他跑了好几个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又找了好多供应商,比较各种物资的价格。
最后做出来的预算,详细得让人挑不出毛病,每一项花费都有理有据,这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预算执行也很关键。
一旦预算定下来了,就得严格按照计划花钱。
不能这个月大手大脚,下个月又勒紧裤腰带。
就像我们过日子,每个月的工资都有计划,不能月初疯狂购物,月底吃泡面。
有一回,我们单位在执行一个设备采购预算的时候,就遇到了点小麻烦。
原本预定的设备突然涨价了,这可咋办?负责的同事赶紧启动应急机制,重新寻找性价比高的替代品,同时调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支出,总算是没超预算把设备买回来了。
预算调整也不是随便就能调的。
得有充分的理由,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
比如说,遇到了不可抗力的因素,像自然灾害啦,或者政策有了重大变化。
但也不能因为自己当初没考虑周全,就随便找个借口调整预算。
还有预算监督,这就像是有一双眼睛时刻盯着我们花钱,保证每一笔钱都花得合规、合理。
单位内部得有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能等问题大了才发现。
最后是预算绩效评价。
花了钱得看到效果,不能钱花出去了,啥成果也没有。
这就好比我们种庄稼,投入了种子、化肥和人力,到了收获的季节,得看看收成怎么样。
如果收成不好,就得找找原因,是种子不好,还是施肥方法不对。
总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演出,每个环节都得紧密配合,才能呈现出精彩的效果。
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简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内容
✧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定项补助或上缴,超支不补、结余结转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方式。
1.核定收支。
这是指全面核定事业单位的全部收支,并将其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筹安排。
2.定额、定项补助或上缴(1)预算补助。
预算补助形式分为定额或定项补助。
一是定额补助。
国家财政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收支状况等,并按相应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
二是定项补助。
国家财政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确定对事业单位的某些特定支出项目进行补助。
(2)预算上缴。
少数事业单位因占有较多国家资源或国有资产,因得到国家特殊政策等原因而取得较多收入,超出其正常支出较多的,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收入上缴形式分为定额上缴和按比例上缴。
定额上缴是在核定预算时,确定一个上缴的绝对数额。
按比例上缴是根据收支情况,确定按收入的一定比例上缴。
(3)按公益性程度和绩效情况确定补助额。
确定补助或上缴范围和数额,保证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财政分配的杠杆作用。
3.超支不补、结余结转按规定使用。
预算执行中的超预算支出,财政部门或主管预算单位不再追加财政拨款。
事业单位收支差额形成的结余结转按规定处置,其中未完工项目的收支差额结转下年继续专款专用于本项目,财政不予收回;完工项目收支的结余按规定或留单位下年继续使用,或收缴到财政。
✧简述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内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实现直收直支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改革内容:1.统一国库单一体系账户。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所有财政性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
2.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预算资金采取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缴库方式。
直接缴库即缴款人直接划款到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
集中汇缴是征收机构集中收缴后汇总划给国库单一账户或财政专户。
3.规范收支方式和程序。
财政资金支付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方法
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编制是基础,预算执行是关键。
只有把资金用到实处,方能实现预算管理的目标。
1.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支出的规范性。
根据国家最近修订和出台的有关规定,即时修订和制定本单位的制度体系,使各项支出都在制度的监管下执行。
特别是要完善“三公”经费制度和管理,加强“三公”经费执行管理,明确要求使用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不得超过预算规模。
2.加强资产管理,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做好资产配置工作。
资产配置计划要与资产配置标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衔接,加强新增资产配置审核工作。
3.提高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管,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督导,督促加快预算执行。
年初制订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财务定期报告预算执行进度,对支出进度较慢的项目,及时和项目承担部门沟通,共同分析解决预算执行中遇到的困住和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改进预算执行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把重大项目
作为预算执行工作的重点抓,定期组织召开预算执行专题会,提高部门的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
领导须密切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关注预算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3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第一章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杜绝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____,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我市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根据《____预算法》、《____会计法》、《____政府采购法》和财政部《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制度,防止财产、资金流失、浪费或被____、挪用。
第三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包括。
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往来资金结算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机构等项管理。
第四条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审计、税务、物价、监察、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工作。
第二章预算管理第五条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审核、报批。
部门预算由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组成。
第六条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
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和罚没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捐赠、其他收入等必须列入收入预算,不得隐瞒或少列。
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包括实物),要据实及时入账,不得隐瞒,更不得另设账户或私设“小金库”。
按规定纳入财政专户或财政预算内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或罚没款,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及时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滞留在单位坐支、挪用。
第七条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支出预算,应当保证本部门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其他弹性支出和专项支出应当严格控制。
支出预算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专项支出。
人员支出预算的编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和标准,逐项核定,没有政策规定的项目,不得列入预算。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6篇)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为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工资正常发放、机构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发展,推进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____年财政部门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各项财____革,继续对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收支及经费实行包干管理。
其具体管理办法如下:一、经费包干原则结合当前财____革和各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各项经费和非税收入在预算收支管理中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经费管理同人员编制管理相结合,严格按照人事审核、财政把关后的单位工资表进行人员工资的财政统发和包干单位日常公用经费的原则。
2、坚持预算内与非税收入收支脱钩,各单位的各项非税收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
3、按照突出重点,压缩一般的要求,坚持财政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社会稳定、保重点支出的原则。
4、坚持对事业单位实行定额(项)补助或差额管理,并按机构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对部分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逐步推向市场的原则。
5、坚持包干经费按月和按进度拨付,超支自补,节余留用的原则。
二、预算内经费核拨内容预算内经费由工资福利支出(原人员经费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原日常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专项经费支出等组成,具体分项核拨内容如下:(一)工资福利支出的核拨内容包括。
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二)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核拨内容包括。
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装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作战费、军用油料费、军队其他运行维护费、被装购置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类型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类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就是要确定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关系以及总预算对单位预算应该如何管理的问题。
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所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也不同。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上有三种类型。
(一)全额预算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就是单位的全部支出由预算拨款。
这种管理办法,一般适用于行政单位,以及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经常、不固定的事业单位。
(二)差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就是单位用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预算拨款,并将收支差额部分列入预算。
差额预算又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
1、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收支实行全面管理。
根据单位收支的安排情况,对某一个或几个开支项目,如工资等由预算拨款补助,单位的收入可用于预算补助以外的开支项目。
2、全额管理,定额补助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全部收支都要进行管理,其收支之间的差额,按照确定的定额,由预算拨款补助,在计划任务不变的条件下,由单位自求平衡。
3、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就是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对单位的收支进行全面管理,根据核定收支后的差额,由预算拨款补助。
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办法,使单位的收支挂起钩来,有利于小断改善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节约支出;同时,也减少资金的缴拨手续。
这种管理办法,适用于有经常性业务收人的单位,如剧团、体育场、园林,卫生系统的医院、门诊部等。
(三)自收自支管理自收自支管理,就是对有的单位或有的项目采用以自己的收入解决相应的支出。
它虽不属于预算范围,但要接受预算管理,对于这些单位或项目的收支,按自收自支管理。
例如,市政工程部『J的养路费收入,是指定用于养路工程费、事业费和其他费用的支出。
包干办法有的采取全额经费包干,就是由财政或主管部门核定单位的年度支出预算,由单位包干使用。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除因国家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改变或因其他重大特殊原因,对单位预算有较大影响需要追加追减预算外,一般不予变动。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及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
事业单位具体分为以下五类:工业、交通、商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学位;其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预算资金,国家采用“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1.核定收支。
它是指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人与各项支出统一编报预算报告,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其年度预算收支的规模,其中包括财政补助的具体数额。
2.定额或定项补助。
它是指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采用的补助办法。
所谓定额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依据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如对高校实行的人均定额补助。
所谓定项补助,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确定对其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如对某些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项目给子补助或对大型修缮及设备购置进行的补助。
3.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它是指事业单位的预算经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以后,由其自求平衡(除特殊情况外),其增加的支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给予补助;因增收节支形成的结余,可由事业单位留用.另外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按规定向国家上缴部分收入。
五、财政补助政策及补助基数核定方法(一)分类核定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
(1)对现有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要按照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的要求,在严格清理和规范,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业务费实行定项补助政策.其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对纯粹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无收入或收入额度较少以及具有民族特点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政策;对大专院校、科研、农业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调整布局、改善结构、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行“核定基数,固定比例增长"的财政补助政策;对既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又有一定收入的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助”政策。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及内控建设措施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及内控建设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制定、执行和监督预算,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并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包括:
1. 建立预算编制制度:制定预算编制的规范和流程,明确预算编制的责任主体和程序,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加强预算审核和监督:建立预算审核制度,对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核,严格按照审核结果进行执行,并建立预算监督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技术支持,引入预算管理软件和信息化系统,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 落实预算目标管理:设立预算指标,明确预算目标和绩效目标,确保财务资源的优先分配和投资的有效利用,提高财务绩效。
二、内控建设措施
内控建设是指事业单位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和控制措施,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风险的可控性。
内控建设的措施包括:
1. 建立内控制度:制定内控制度,明确各项制度的内容和流程,确保内控制度能够适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
2. 加强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和风险。
3.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控制措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风险的可控性。
4. 加强内控培训:加强内控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和能力,确保内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5.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的推行不仅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障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推动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方面,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第一步,合理的预算编制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措施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编制预算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资源的利用情况和需求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测算和提出预算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预算编制的公开、公正和公平,促进预算的质量和合理性。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的程序和制度,在编制预算时,按照科学的规定和程序,充分履行程序义务,确保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预算执行三、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强化预算监督是保障全面预算管理措施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为了加强对预算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预算的监督主体和责任,加强预算的监督力度和频率,完善预算的监督流程和方法,提高预算的监督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预算的执行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结果和绩效评价的监督和考核,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效果和效益的评价和总结,提高预算的执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是指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定的管理标准来进行具体的财务管理行为。
管理办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稳定、规范、科学地进行,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预算编制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预算编制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为事业单位下一年度或长期计划期间的收支活动预测制定具体的预算方案。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当依据预算编制工作责任制,由负责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主导,其他相关职责人员协同配合完成。
二、预算控制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是指依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定和管理办法,根据预算控制原则和控制方法,对事业单位的各类收支项进行经济监督和管理。
对于预算支出项目,实现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控制,确保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
预算控制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加强事项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三、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的重要环节。
预算执行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计划和标准实施,确保各项支出符合预算编制和控制情况。
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应当实时地收集和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开展全面的财务监管工作,并建立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
四、结果评价事业单位的实质性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
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前需要评估预算执行的效果和实际产生的财务收支情况,以指导和完善预算的编制和实施。
评估包括财政收支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它是获取管理参考和助力更好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
五、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环境和管理模式的变化,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逐渐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事业单位在积极探索新的预算管理方式之余,也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构建更加科学、透明、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更是事业单位管理现代化的体现。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不仅要重视预算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更要注重预算管理的过程和效果。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
浅谈事业单位预算的管理1. 引言1.1 什么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经营活动的需要,通过编制、执行、控制、评审和调整预算,对财务收支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预算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预算编制来规划和安排财务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规范预算编制流程、合理预算执行、严格预算控制、及时预算评审和灵活预算调整等环节。
通过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经营计划,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有效避免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还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合理分配资源,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管理者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目标。
1.2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果。
预算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合理规划、安排和使用资金,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通过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预算管理还可以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推动整个单位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预算管理还能帮助事业单位建立起稳定的经济基础,提高单位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做好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单位的经济目标和社会使命。
2. 正文2.1 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整个预算管理过程的基础。
在预算编制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任务,确定预算编制的范围和标准,制定预算编制的时间表和程序,确定编制预算的责任人和相关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为了更好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全面的预算管理措施。
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制定预算编制工作方案,并按照预算法的有关要求,明确预算报告的编制要求、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制定年度预算执行方案,明确资金使用计划、责任主体和执行标准,实施预算收支监督和绩效评价,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预算资金的合法、规范和有效使用。
要加强预算监督机制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监督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预算监督的程序、方式和内容,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第五,要加强预算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六,要加强预算知识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懂预算、会预算、善于预算的专业队伍,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措施的实施,需要从制度建设、执行管理、监督机制、评价和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确保预算的科学、准确和有效使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
需要加强对预算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提高预算制度的法治化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对国有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的政策和办法。
内容
核定收入、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或项目,补助标准根本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少数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程序
事业单位参考以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根据年度事业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
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逄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但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减少支出预算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非财政补助收入部分需要高速增或者调整减的,由事业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变革
1978年以前,基本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方式;
1978年-1986年分别实行全额预算、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三种管理方式;
1987年起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预算管理方式。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些事业单位的经费已经开始逐步向实行自收自支过渡。
而那些有产品和创收能力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则不拨款,采取自收自支的财政管理形式。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
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70%,活的部分为30%。
这些单位在核定编制内实有人数的基础上,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执行。
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活的部分为40%。
其分配可根据经费自主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并可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执行,其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与活的部分可选择60%:40%到50%:50%,有条件的,可按人发[1995]51号文件规定,积极试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指标挂钩办法,也可实行企业化管理或企业工资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方式
概念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确定学校同国家财政的预算拨款、缴款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学校同其他各方面的财务关系。
内容
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措施
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符事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置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
凡设置总会计师的高等学校,不设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
高等学校必须单独设置财务处(室),作为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在校(院)长和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不得在财务处(室)之外设置同级财务机构。
高等学校内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其财会业务接受财务处(室)的统一领导。
高等学校二级财务机构必须遵守和执行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接接受财务处(室)的监督和检查。
人员配置
高等学校内设置财务机构,必须相应配置专职财会人员。
校内各级财会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上一级财务主管部门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者撤换。
财会任意的调入、调出、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须由财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