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要怎样处理好生态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⑴“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或者解释为“自然为人类所反映、所感知、所认识、所改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的人化(自然人化)一个是人自身的人化。
”①马克思的“自然人化”几乎同于中国的“天人合一”之意。
“人化自然”指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
简而言之:“即人类通过自己的体能、知能、智能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①⑵当人类为求得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而欲达此目的,人类就必然会对客体自然进行索取和改造。
纵观经过现代战争时期及文革动乱,至改革开放伊始,国人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落后于西方,发展生产力,繁荣富强成为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生产力,物质财富,成为首要追求的目标,以致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江河污染,自然成为贫穷被转嫁的最后对象。
这是“生态问题未被纳入当时实践美学的视野”①的缘由。
但即使是80年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构想中实践美学体系成为中国美学的主导潮流,但其内容所谓的“双向对象化”及其“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基本原理之中,自然人化问题却单独被突出出来,忽略了前两者。
以致生态人文研究、生态美学等异军突起之时仍游离于实践美学之外。
而其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出现,人类和谐生存环境的不断丧失,只在于没有全面的处理好“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对于已经犯下的无知的过错,人类当今应主动合于自然,“一方面密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恢复提升已经被破坏的自然,另一方面,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休戚相关中维护、保留、尊崇自然于人的相对独立性。
”②⑶就笔者观点:“人化自然”可以看做是利用、再创造第二自然;而“自然人化”则可视为改造、完善自然;所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即可视之为:人如何即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又能合适的改造它以更适于自己的发展。
为什么说现实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为什么说现实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社会实践的框架来理解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把自然同实践、社会生活过程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其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所谓人化自然指的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化自然是自然人化的结果。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占有自然界的过程.“自然的人化”强调的不是自然界的自在变化,而是自然界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属人的性质,不断地被改造成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证和展现。
自在自然是同人类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因素。
一方面,人类世界离不开自然环境,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天然自然同化于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又把这种本质力量对象化于人类世界中;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另一方面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界,具体表现为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通过思维把握自然界,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地把自然界变成自己的生存条件的过程。
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是能动的主导的方面。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完全是自发的,是在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发生的,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则永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而从事的自觉活动。
所谓人类“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就是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调节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何为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 美学原理

何为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美学原理一、概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传统美学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往往是对立的,自然被视为艺术作品中的素材,而人类则是主导者和创造者。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美学原理进行探讨。
二、人化自然1. 传统美学对自然的认知在传统美学观念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是艺术作品的素材和对象。
人类将自然视为自己的资源,将其加以利用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自然在传统美学中常常被动而受限制,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2. 人化自然的新认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深入探索,人化自然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人化自然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物质置于人类的支配之下,而是将自然物质与人类精神和情感相融合,创造出更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在人化自然的美学范畴中,自然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灵性,成为更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对象。
三、自然人化1. 传统美学中的自然物在传统美学中,自然物被视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具备人类的精神和情感,只是艺术作品中的装饰和背景。
在这种观念下,自然物的本质被忽视,它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人类的塑造和利用。
2. 自然人化的新视角自然人化是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它强调了自然物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在自然人化的美学范畴中,自然物不再是被动的客观存在,而是具有自己的情感与精神,能够与人类进行交流和对话。
自然物在艺术作品中不再只是装饰和背景,而是具有自己的故事和表达方式,与人类精神产生共鸣。
四、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1. 融合与共生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融合与共生。
人类不应该将自然物视为自己的资源,而应该尊重自然的独特性,与其和谐相处。
自然物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着人类的塑造和利用,而应该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与精神世界。
只有在融合与共生的基础上,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美学原理才能得以实现。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第4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经济发展要与生态和谐
社会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等于GDP增长
五、人工自然异化导致环境问题
人类在开放的自然界中实践,变天然自然 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是人类认识自 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它干扰了自然界自 身的演化过程,是自然界人化,又使自然 界异化。尤其工业革命以后,人对自然的 掠夺借助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了肆无忌 惮的状态。
实践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历史阶段
有序统一 混沌 奴隶 主人 伙伴 协同进化
(不分) (疏离分裂) (统一)
从奴隶到将军/从混沌到有序
(中间) (两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劳动
近代机器
工具
大工业
人 人工自然
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生存方式、消费方式天然化、 生态化(城市规划、居家设 计、衣食住行) 使人更加自然地生存、发展
(6)人的创造力的片面发展 ……外化、对象化 认知为基础的技能创造 关注物质生活 物欲膨胀、心灵枯竭 人的片面发展
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内化、个性化 判断力为基础的审美创造 物质与精神生活和谐协调 注重人格完善、人性健康 人的生态化、全面发展
工业生产 工业消耗
高生产
高消耗
工业污染 高污染
天然自然 物质种类总量陡减 整体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两类自然冲突的结果
两类自然——均有其各自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因而只能并存。
二、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形成
根据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以及人对自然界 的作用方式与所及范围,将自然分为三类: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自然辨证法课件_清华大学_肖广岭_第2讲_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2、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 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函容能力的 情况下,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情况下 , 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 ( 世界自 然保护同盟、 然保护同盟 、 联合国环境规划薯和世界野 生生物基金会
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 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
3 、 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 的对象: 的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 , 自然界不再是 纯粹的自然界, 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纯粹的自然界 , 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 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 于是 , 便出现 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 ; 于是, 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化自然” 人工自然”
2 、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 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 作为调节器的。 作为调节器的 。 具有对象性关系的人和自 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 人类改造自然的每一 次胜利,都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 次胜利,都会引起自然界的报复。 这说明: 人类的能动性受到受动性的制约 。 这说明 : 人类的能动性受到受动性的制约。 而人工自然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直接手 段。
二、盖亚假说的科学内涵及其争 论
1785年 1785 年 James Hutton 提出地球是一个超级 Hutton提出地球是一个超级 有机体, 有机体,要用生理学方法研究 1945 年 Vladimir Vernadsky 提出生命与物 质环境共同进化论 盖亚假说被称为地球生理学 盖亚假说的研究、 盖亚假说的研究、预测和证实
二、可持续发展定义所体现的基 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 公平性原则:本代人的公平、 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的公平及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 持续性原则: 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 共同性原则: 性,全球要联合行动。 全球要联合行动。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 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 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自 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当外界干扰超过生 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破 坏,或整个系统瓦解。
从1949年起,位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的日本 氮肥公司开始制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于 制造过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大量 的汞便随着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水被排放到了 水俣湾。
1954年,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 病,叫"水俣病",患病的是猫和人,症状是 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 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三、对生态危机根源的理论探讨
3.1 科学技术进步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吗?
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类深重地反 思科技进步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曾一度为 人们高歌礼赞的技术,受到了质疑:
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
将把人类引进天堂,还是地狱?
带给人类的是幸福,还是苦难?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 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料的结果,但是 以后和再以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 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 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 恩格斯还指出: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 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 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 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 ,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全面人化
自然界的全面人化——人工自然的扩大 2.4 人工自然的扩大的消极意义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认识演变-自然辩证法

自然的能力。
技术应用:蒸汽机的应用,标志了人成功地实现对自然力的控制和转换。电力的使用现实了人对自然的支配。推进了一批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迎来了工
业文明。
技术的变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人工自然”就是人的基本属性的表现。
共通性原则
概念: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
认识: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引起的种种灾难危及到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应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的。
总结:命运和使命同一,通力合作,共同研究、评价、检测地球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
公正性原则
概念: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内容:当代人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剥夺了子孙后代公平享用资源的权利。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和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公平享有资源的可能性。
方法: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建议人们通过国际公约和国家法来解决环境问题。
观念的转变
1)控制自然观念具有了双重含义,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内在自我的控制。内在自我的控制,即:只有对人自身能力发展方向和后果进行何地控制。
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依靠原始生产经验获得的技术,如火的应用、动物驯养、工具制造等,使得人类扩大了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应用技术的目的:为了生存需要,直接利用,获取自然界浅层物质。
结果: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人开始向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不安定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社会过度。
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方针、政策
浅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浅析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摘要“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两个方面,自马克思在其《手稿中》提出“自然的人化”的理论以来,学界对二者的研究就不曾停歇,本文以期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理论的比较,试图从二者的统一关系当中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实现和谐社会和是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作理论铺垫。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关系和谐从自然的发展史来看,如世间万物,人类是自然造化中某一时期出现的一个自然的物种。
自独立于动植物成为特殊的一个物种以来,人在不断使自身适应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使自然适应人类。
目前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微妙的。
人类之于自然而言,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人从自然而来,作为“自然之子”而存在。
但却又凌驾于自然之上,成为自然的主人。
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面世以来,学界对自然的关注变得越发沸腾。
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
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
一、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①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
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
[简析设计与自然的融合,自然,谈从]谈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
![[简析设计与自然的融合,自然,谈从]谈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27ff9a01b14e852459fb5706.png)
谈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简析设计与自然的融合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把自然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远古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丰裕而开阔,平原上到处是奔腾的野牛、野马、大象,人们生活在山泽原野中,与天地寰宇及自然界奇禽异兽的相处,最直观的感受到原始的无穷生命力。
中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分布着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从东到西贯穿着曲折蜿蜒的山川河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的过程,是把自然资源加以人化的熔铸,形成人化的自然文化。
高尔基(18681936)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个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自然。
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个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
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
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
所谓第二自然界就是自然界之外,由人类创造的人为环境。
设计艺术带有造物的性质,设计的对象是为人造物和创造人为环境,即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的预先计划。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进行物质再创造才有了可能性,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创造出具有实用目的和审美功能的各式器具、用品,造物的活动才有了多样性。
所以,我们把自然称为设计之母。
然而,若是没有人类的智慧,自然永远是自然,绝无可能成为人造物。
因而,人就是设计之父。
所以说,自然万物孕育了设计,自然形态和色彩赠与人们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
然而,如果没有人类智慧的参与,自然将永远是自然,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在《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在道、天、地、人四者的关系中,道是至上的:人们参照大地去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照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照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这里所说人们要尊重道、尊重自然,顺应道、顺应自然,即指遵循事物发展内部的客观规律。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之间的冲突分析

“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之间的冲突分析作者:徐立伟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本质上存在着同一性,但是无论从社会现实,还是文学作品,都发现二者之间的冲突远远胜于同一。
究其原因是人的异化。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进行分析,梳理出人的本质在异化中的背离、扭曲、缺损和瓦解,藉此来解释二者的冲突。
关键词: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异化劳动;人的异化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41-04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人”,也就是社会的人,回归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的自然属性。
“自然的人化”,是不具备社会性的自然,开始接受“社会的人”的社会性,成为“为人的自然”。
前者是人的“单纯”化,因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物种,遵循自然的规律就是遵循自身的规律。
后者是自然的“复杂化”,因为自然在自身本质属性之外还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制约的后果是未知的。
因为,人类在生物学维度上的变化以及社会化了的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在多大程度上被社会所调节和建构,都将对人类历史和自然界的历史产生影响[1]。
什么是自然?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2],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从属于自然,所以人的本质应与自然的本质相协调,而不是悖逆。
那么“社会的人”也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与自然的“自然性”应该是相容的。
也就意味着自然接受人的社会性并不改变自身的本质的东西。
那么,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应该是相同一的。
可是,人类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破坏自然界,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生态污染等又何以发生呢?实质在于“人同人相异化”。
根据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就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讲解学习

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在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过程中,要怎样处理好生态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⑴“自然人化”是客体主体化的结果,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的结果;或者解释为“自然为人类所反映、所感知、所认识、所改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的人化(自然人化)一个是人自身的人化。
”①马克思的“自然人化”几乎同于中国的“天人合一”之意。
“人化自然”指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
简而言之:“即人类通过自己的体能、知能、智能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①⑵当人类为求得自身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而欲达此目的,人类就必然会对客体自然进行索取和改造。
纵观经过现代战争时期及文革动乱,至改革开放伊始,国人发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落后于西方,发展生产力,繁荣富强成为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生产力,物质财富,成为首要追求的目标,以致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江河污染,自然成为贫穷被转嫁的最后对象。
这是“生态问题未被纳入当时实践美学的视野”①的缘由。
但即使是80年代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构想中实践美学体系成为中国美学的主导潮流,但其内容所谓的“双向对象化”及其“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基本原理之中,自然人化问题却单独被突出出来,忽略了前两者。
以致生态人文研究、生态美学等异军突起之时仍游离于实践美学之外。
而其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出现,人类和谐生存环境的不断丧失,只在于没有全面的处理好“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对于已经犯下的无知的过错,人类当今应主动合于自然,“一方面密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恢复提升已经被破坏的自然,另一方面,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休戚相关中维护、保留、尊崇自然于人的相对独立性。
”②⑶就笔者观点:“人化自然”可以看做是利用、再创造第二自然;而“自然人化”则可视为改造、完善自然;所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即可视之为:人如何即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又能合适的改造它以更适于自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1.自然人化(人化自然):人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2.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过程就是人劳动的过程。
3.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区别:人的生产是自觉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具有社会性的;而动物的生产则是盲目的,受动的,下意识的,是出于满足本能的肉体需要,仅限于维系自身生存和传宗接代,延续所属物种生命的再生产。
动物不存在对象化问题,人存在对象化问题。
4.怎样理解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
答:种的尺度,是指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内在的尺度,上升和进入到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精神需要的满足。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认为人不仅能够像动物那样按照对象的模样和外部形态来生产,满足自己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且能够通过对象的感性形态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自己的主观目的性,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满足自己高级的精神需要,实现“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从而“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
5.怎样按照美的规律创造?。
浅谈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相处

浅谈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和谐相处作者:李颖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对于人类来说,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如何生存和怎样生存下去的问题,或许是个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现状;认识一、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括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
自在自然包括人类历史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类认识或者实践之外的自然。
人化自然则是指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自然,也就是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对象的自然。
马克思强调人化自然,同时承认自在自然的先在性,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1]不是自然界依赖于人,而是人依赖于自然界,“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
”[2]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有着其独立发展的进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存在的性质,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的物质过程。
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人化自然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人类实践的前提和结果。
人类的实践可以改变自在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作用的方式,但是,它不可能消除自在自然或自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相反,自在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中去,构成其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人化自然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固然,人化自然不可能脱离自在自然,而要以自在自然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人化自然毕竟不同于自在自然,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而不是自在自然自动延伸的当然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类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定自然,自然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与人的历史发展相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取了以往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提出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全面认识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也是人类思想的一步步探索和进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一)自然人化
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自然----实践劳动----人”的过程,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由此,自然、实践、人构成探讨的核心。
而正是从这一核心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我们发现“自然人化”说的内在局限与矛盾。
第一,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自然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
大自然是远远先于人类生成的,人类产生以前自然就已经自在地存在着。
这种先在、自在、存在的自然,就是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是非人化的自然。
马克思指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恩格斯也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可见,人产生于自然,成长于自然,归属于自然,充分说明和体现了自然的先在性和基础性。
第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而这种征服与改造的中心是“主体的人”,是人的目的与尺度。
以人自身为目的和尺度的主体性活动同时将人的目的和尺度运用到对象上,使对象属人的对象性活动。
但不论是主体性活动还是对象性活动,都依赖于人的尺度。
所以,由自然人化成为单方面的客体自然向主体的人的生成。
这种生成关系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征服,改造和占有。
第三、自然人化”说并未向我们展示完整的人学与自然学的答案。
其缺陷与矛盾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其仅从自然到人的单向生成关系来规定美的本质,而忽视了自然人化的对应面的自然化。
而要解决“自然人化”的危机,必须赋予“人的自然化”以独立的意义,并通过它,消解自然人化的片面性,使人与美在“自然人化—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关系中得到圆满实现。
(二)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含义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丰富、深刻和颇具经典意义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一,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恩格
斯在其著作中,将自然界生动地比拟为“人类的身体”,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的一切生活基础都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自然观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并反映、制约或推动着实践的发展。
人化自然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科学地反映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第二、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人对自然虽然具有能动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辩证统一。
无论是从人类起源还是从实现来看,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长期进化的结果。
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人在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是人化自然的具体体现。
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三、人化自然体现了人类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体现了主体的进步性和内在发展性,是对物化自然的超越和扬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
马克思指出:“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把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共同作用于自然界,不但形成“他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然性向社会性提升,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系统变成参与人类活动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自身具有的发展性,决定了自然作为一个物自体系统,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价值和意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一切人类思想和科学的总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生产与再生产,人源于自然界,通过改造自然界创造着自身,体现着自身。
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在现今时代仍然是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应对生态边界扩大带来的挑战、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破解生态危害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危机难题、打造生态共同体、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辩证关系
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体现了人类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体现了主体的进步性和内在发展性,是对物化自然的超越和扬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
马克思指出:“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把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共同作用于自然界,不但形成“他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然性向社会性提升,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系统变成参与人类活动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自身具有的发展性,决定了自然作为一个物自体系统,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价值和意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体现了主体的进步性和内在发展性,是对物化自然的超越和扬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
马克思指出:“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
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把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共同作用于自然界,不但形成“他所创造的世界”,而且不断超越自身的自然性向社会性提升,使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系统变成参与人类活动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自身具有的发展性,决定了自然作为一个物自体系统,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价值和意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客关系。
作为实践的对象,自然是客体,但自然也是主体,它有自身内在的尺度。
人是实践的主体,但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过分地改造自然,矛盾愈加突出,但这种矛盾并非不能调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展实践活动是我们人类应持有的态度。
引起了大自然的报复,生态危机由此产生。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和完善了生态自然观。
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的尺度,必须学会倾听,并走向自然。
人的自然化使人与自然间的亲缘关系得以恢复,从而自然不仅是人的衣食之源,而且也是人的精神之源—在向自身的生成中,自然与人真正实现了统一:自然成为人的真正生命力的象征;人恢复了自然的对象和自然的感觉并在自然中观照到自身的真正生命力量。
由此,人才能克服分离状态而作为整体的人全面呈现—人与自然合一,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合一,人与自身合一。
这种合一是通过消解自然人化的片面性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