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从《论语》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从《论语》看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前言高校教师在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的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质和能力不仅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厚的造诣,更需要在教学以外的方面具备综合素质。
那么,从《论语》这一古代经典中,我们能够找到哪些对于教师素质的启示和建议呢?一、正直的品德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即人们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可靠。
所以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引路人,必须要有正直的品德,给学生一个好的信仰模范。
同时,作为学术金字塔的支撑者,教师们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也需要有高度的诚信,不能够以假乱真、捏造数据。
二、博学的才能孔子认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即学海无涯,故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教师必须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拥有应对未来时代变化的能力。
三、丰富的人生经历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在统治社会时,如果仅仅依靠制裁,则民众会精神恍惚、迷失自我。
相反,如果法规制度以德治理、教育引导耻感,就能达到公平和谐的社会效应。
从这个角度走,在高校教师身上应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拓宽自己的视野、修养和品位。
四、超凡的言行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不能加诸于别人。
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教学水平和道德水平,也关系到广大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
所以,高校教师需要超凡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指引学生,成为学生校内外的良师益友。
五、追求卓越的追求孔子认为:“有教无类。
”即课堂上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所学专业、政治背景等个人特征而失去平等心态。
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追求卓越的心态,对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用针对性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结论高校教师不仅仅只需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还需要具备深刻的人类学、哲学和博大的素养。
浅议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
浅议孔子“启发诱导”原则对教师的要求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为世人所推崇的不仅仅是他的“仁义”道德思想,还有他总结归纳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思想。
“启发诱导”就是他提出的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也是决定其教育教学境界的主要思想。
所以,“启发诱导”的实现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最高追求,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最高要求。
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关键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旁征博引孔子的教育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原则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于孔子运用这一原则使其教育教学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该原则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沿用至今。
在“启发诱导”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孔子在阐述“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启发诱导”的深刻内涵在《论语》中,并未直接出现“启发”一词,而是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次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对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历来的解释都呈现出相同的含义。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郑玄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而后启发为说之”。
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愤”、“悱”是何含义,但是从大意上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他人交谈或者与人说教,必定要当人的心达到“愤愤”,说话达到“悱悱”的状态时,才能启发再说之。
对于“愤”、“悱”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未做过多的解释。
但是到了宋代,朱熹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
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
”②而后,杨伯峻在《论语释注》中也沿用了朱熹的解释。
心里想要明白的时候不能得到它的真谛视其为“愤”;嘴上想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说的称其为“悱”。
浅析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
杨 雪
( 河南理工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院 , 河南 焦作 4 5 4 0 0 0 )
摘 要 : 教 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 教育 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 分 。孔子在 政治上主 张以德治 国, 实行仁政 , 他根据 自己在政治 上的理 想, 对教 师的个人 素养提 出相 当高的要 求。 掌握 教 育学生的基本规 律 , 具 有广博的知识 、 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 正确的教 学 方法等 , 都体现 了教 师职业素养 的特 殊性 , 对 其进 行广泛 深入 的研 究 , 有非 常重要 的理论 意义及 实践 意义。 关键词 : 孔 子教育思 想 教 师职业素 养观 职业 素质 要求
厌, 智也 ; 教不倦 , 仁也 。 仁且 智 , 夫子 既圣矣 ! ” “ 仁” 是儒 家提 倡 的 最高 的 道德 准 则 , 子 贡将 孔 子 诲 人 不 倦 的精 神 称 作 “ 仁” , 不为 过誉 。 孑 L 子诲人 不倦 的精神不 仅表现在毕 生从 事 教育上 , 还表现在 以耐心说服 的态 度教育学 生上 。有 的学生 思想 品德较差 , 起 点很 低 , 屡犯错误 , 孔 子也 不嫌弃 , 仍 然接 纳他们 , 耐心 劝导 , 使他们 成材 。如子路 , 被人视 为无恒的庸
应 该具有 的优 秀品格 , 也 是 教 育 实 践 固有 的职 业 特 性 , 这 种
“ 敏而好 学” 。 而且 “ 不 耻下 问” , 采用 各种方 式获得 新知 。作
为 一个 好 学者 . 他经 常 教育 学 生 : “ 知之 为 知 之 , 不 知 为 不
知, 是知 也 。” 孔 子这种 “ 学 而不厌 ” 的思想 为历代 教育 家所
他“ 诲 人本 条件 。而要达
《学记》中的教师教育人的能力及其培养管理。
《学记》中的教师教育人的能力及其培养管理。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著作之一,它主要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在《学记》中,孔子对教师教育人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和管理教师的方法。
首先,在《学记》中,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标准,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孔子要求教师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教师应先修身养性,使自身成为学问的典范,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教育人。
其次,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教育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某种固定的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个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孔子指出,“教无定法,则成宗庙会也”,教育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此外,在《学记》中,孔子提出了“观乎天地之化育,察乎人事之端章”的教育观念。
他认为教育要与天地万物的育成相结合,要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育不应该脱离现实,而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使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孔子认为,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社会和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
在《学记》中,孔子还提到了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他认为培养教师的关键是“为师者,必勉之”。
教育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示范和激励教师,使教师能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态度。
同时,孔子也提到了教师的选拔和评价机制。
他认为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育经验,并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运用。
教师的能力和表现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为基准进行评价,以确保教师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总之,孔子在《学记》中对教师教育人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培养和管理教师的方法。
他强调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去教育人;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要;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需要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孔子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影响和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忠诚、正直、宽容、谦虚等品质,并且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
其次,孔子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孔子认为,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和引路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
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此外,孔子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师爱和关怀。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同事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同时也要与家长和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最后,孔子要求教师具备善于教育的能力。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过程。
因此,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正确发展和成长。
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涉及到品德、知识、教学能力、人际关系和教育能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伙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探索孔子思想,树立教师典范(姚茂快老师)
探索孔子思想,树立教师典范姚茂快研究和探索孔子的思想,其精髓在于教育思想方面的贡献,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教师。
”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四个方面的典范: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有至于道的追求和远大志向,以思想道德为根据,依靠仁爱之心,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这给我们做教师的启示是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忠诚于教育事业,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身正为范,以教师的品德引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教育是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没有对学生真挚的爱就没有教育、不会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同时作为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业务素养,要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博学精深、多才多艺,这样才能给被教育者一个好的榜样。
孔子对教师的要求至今仍然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今天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艰苦,沉得下心情,远离社会浮躁的功利色彩,才能默默无闻地在教育战线上耕耘,理想信念支撑一个人一生的奋斗。
作为教师其次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必须站高望远,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做到行为示范、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
”特别在当今意识多元化的社会,更需要教师守注象牙塔的清静,以高尚的师徒引领学生的进步,树立正能量。
再次,作为教师一定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 有了一颗服务心,才会有一张微笑脸。
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师素养思想的探讨-6页文档资料
对《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师素养思想的探讨引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代表作,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化,并且结合现实的需要,实现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思想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现代的教育而言,借助《论语》中孔子对于教师素养的看法,促进现代教师素质学习和提高。
从教育方面来看,《论语》从教育观、育人观以及教师的学习行为和模式方面都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对我国培养新型的教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具体概述(一)孔子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1.德育是教学内容的首位。
孔子长期从事着教育工作,对教育有着很深的看法和研究,在他周游列国期间,学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从而创设了儒家独有的学科。
他在设定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
其中他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孔子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在他的四教之中也体现出他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他认为只有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否则一个人知识学得再好,思想不正也是徒然。
《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观点:“学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证明了他对于学生道德思想的重视。
2.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视。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他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游学,将课堂的思想体现在实践的生活中,学习并不是空喊口号,培养了学生对是非善恶的分辨以后,他将学生的实践作为对他们的考验。
在《子路》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体现出实践出真知的理论,他认为会说但是不做的人不能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此外孔子并没有专门设立德育教育方面的书籍,而是将德育的教育融入到各门各科的教育过程中,比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不同的六种书籍之中,虽然这些书的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对人的道德品行进行熏陶。
(二)《论语》中的教育内涵《论语》中重要的阐述理论就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
试述孔子教师素质观,并结合实际情况
孔子教师素质观孔子教师素质观是指孔子对于教师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思想家,对于教育和教师的角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他的著作《论语》和《大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教师素质的相关论述。
孔子认为,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德、智、体、裙、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试述孔子教师素质观。
第一、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看来,教师应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品德高尚、为人正直是教师首要的素质。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慎言慎行,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应秉持仁爱之心,对待学生要宽容、关爱,做到以德化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成就美好人生。
第二、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识。
在孔子看来,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学识的渊博和学问的造诣。
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做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
第三、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卓越的能力。
在孔子看来,教师应该不仅具备丰富的学识,还应该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
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善于用心灵交流,用真诚感染学生。
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课堂管理和教学设计,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第四、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师素质观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师的品德素质,提倡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
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师培训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提升,还注重教学技能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培养。
这些都与孔子教师素质观有着显著的契合。
孔子教师素质观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这一观点对于现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要求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了对教师的六点要求,这些要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孔子对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
一、德行高尚“德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成为学生心目中值得尊重和信任的榜样。
只有德行高尚的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是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口才和智慧,更需要亲身示范,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学生。
只有身体力行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指教师应该在言语和行动上都能够给学生以启示和激励。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更需要善于用言语传授知识,用行动展现智慧。
只有言传身教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成长中不断提升自己。
四、耐心细致“耐心细致”是指教师应该具备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细致的品质,因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
只有耐心细致的教师才能够克服困难、化解疑惑,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善于引导“善于引导”是指教师应该具备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成长。
只有善于引导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和价值。
六、关注全面发展“关注全面发展”是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发展。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他对教育和教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他对教师的要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以下是我对孔子对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的一种解读。
首先,孔子强调敬业精神。
他认为教师应当始终以教育事业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意味着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和教育理念,以此为基础,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心去教育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
其次,孔子要求教师具备正直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言行一致,讲道义、讲良知,教育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教师还应当注重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
第三,孔子要求教师具备关怀学生的能力。
他强调教师应该对学生真心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因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而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第四,孔子要求教师具备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他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五,孔子要求教师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当善于与学生、家长和同事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观点,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使教育过程更加和谐有效。
最后,孔子要求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精神。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一、孔子对教师的重视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曾经提出了对教师的六点要求,这些要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1. 品德高尚教师作为社会的楷模,应具备高尚的品德。
只有自己有良好的品质,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2. 忍让宽容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容易犯错误。
教师应具备忍让宽容的精神,不仅能够容忍学生的错误,还能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3. 注重自身修养孔子认为,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示范给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
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1. 耐心细致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保持耐心和细致。
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只有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给予学生信任和鼓励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保持积极的心态。
只有相信学生的潜力,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应该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1. 不断学习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精神。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2. 学以致用教师应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学术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3. 不断创新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挑战自我,开拓思维。
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 平等相待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并且给予他们合理的权利和自由。
孔子教师观的教育启示
孔子教师观的教育启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师占有特殊位置。
陶冶学生的品德,教导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专长等等,都是教师的重大职责。
孔子根据他自己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说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他还说道:“无法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教师的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子贡称赞孔子教人“正身以俟”,荀子颂扬孔子教人是“早正以待”。
(《荀子·儒教》)必须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融合出来。
孔子说道:“可以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容与言,而与之言,失态。
言者更添人亦不失态”。
(《卫灵公》)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言教”是说道里,以提升学生的重新认识;“无言之教”是示范点,通过表明、榜样回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
孔子特别强调身教,特别强调教师必须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为学生作出榜样。
教师倡导必须学生搞的,自己必须先搞;不想学生搞的,自己首先不搞。
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践行威信,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榜样的促进作用。
这就是很关键的一环。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神气,诲人不倦,则堪称云尔已矣。
”“正唯弟子无法研习也。
”(《述而》)子贡道:“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吕氏春秋·尊师》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不得已,一定要说吧,就算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这点而已!”爱惜学生,无私无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颜渊》)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教师应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师心理素质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教师心理素质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心理思想家,他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教师心理方面的理论思想。
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本文将从德、识、才、情四方面浅析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这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遵循的、客观的外在道德要求。
它表现为教师的品行、人格和精神境界,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感染力最强的因素之一。
要具备教师的性格、气质和风度,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诚实、谦虚、谨慎、公正和无私忘我的品质。
1.诚实。
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前提,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递信息、对学生施以影响的直接施教者。
孔子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此可见,在对待知识方面,教师首先要采取诚实的态度,正确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查漏补缺,而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提高。
诚实有利于教师在学生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自古至今,谦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教师也不例外。
孔子曾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即他主张为人师者不要以师者自居,自我吹嘘,自我表现,而应当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于他人,甚至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这一点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技巧,是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
虚心请教于他人,吸取他人的教训,加上自己的钻研学习,是掌握这门技巧的一条捷径。
3.谨慎从事,严格要求。
孔子“君子有九思”中“貌思恭,言思忠”的观点,指出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
教师如果不谨其言、慎其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教师都要自觉克制自己的随意性和冲动性,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做到“三思而后行”。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师的论述非常有深意,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孔子对教师的几点论述。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
他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
他说:“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意味着德行是与人相连的,一个人的德行好坏会影响周围的人。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
只有德行好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意味着对知识的追求不如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不如对知识的乐趣。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乐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意味着要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是重复地学习已有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不断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浅析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
浅析孔子的教师职业素养观作者:杨雪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9期摘要: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掌握教育学生的基本规律,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素养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养观职业素质要求教师职业素养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他根据自己在政治上的理想,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1.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重视自身的学术修养,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他自称好学入迷,达到“发愤忘食”、“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
《论语》记载:叶公问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不仅好学,而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只有乐学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孔子的这种好学、乐学的态度使他获得了各种知识,创造了终身为师的条件。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勤学不怠。
他不仅“敏而好学”,而且“不耻下问”,采用各种方式获得新知。
作为一个好学者,他经常教育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这种“学而不厌”的思想为历代教育家所继承。
西汉董仲舒指出:“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即教师学习肯于刻苦、努力坚持,就会学识广博、智慧日益明达。
杨雄说:“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对孔子“学而不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并客观评价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并客观评价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思想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师观,这些观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仍然有启示意义。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品质:
1. 有德:孔子强调教师首先要有德,即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学生应该从教师身上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博学: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渊博的学识,这样才能传授学生正确的知识。
3. 忠诚:孔子强调教师应该对学生忠诚,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学识、有责任感的人。
4. 慈爱: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慈爱之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温馨、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除了教师观,孔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例如:
1. 教之道,贵以专:教师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师应该具备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的精神,鼓励学生提问、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3. 言而有信:教师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要求学生做到言出必行,遵守承诺。
4. 以身作则: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和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孔子的教师观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广泛的知识、慈爱之心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这些观点和原则对现代教育工作者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一名有道德、有学识、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
“循循善诱”的老师,
要成为“循循善诱”的老师,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孔子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之境。
循循是有步骤、有顺序、由浅入深的状貌,它体现的是教育的智慧。
循循善诱不仅是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教育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名族教育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2、教师要具备教育机智。
3、要热爱和尊重学生。
4、师生之间要平等民族。
5、师生之间要“心灵沟通”。
“循循善诱”是孔子的创造,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学生接受某种道理。
老师总爱教育学生爱惜光阴,孔子也不例外,但是他在进行“惜阴”教育时并非空洞地说教,而是用诱导的方法,把永不停止的光阴比作永不停止的流水,站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生动贴切的比喻首先给人以形象的感觉,抽象的“惜阴”道理变成了形象的惜阴道理,让学生们感到老师的话有些新奇,而且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值得咀嚼。
在咀嚼玩味的过程中,那“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即惜阴的道理便“思而得知”。
优秀教师具备的品质
优秀教师具备的品质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从孔子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知道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而知新。
只能记诵的人,不足以为人师。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
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
4、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
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式。
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
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
他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才成为从事教育的职业。
6、教学相长。
孔子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的循循善诱中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黄在德,冯海英教育的智慧。
循循善诱不仅需要教师知识渊博和具有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深层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之间心理沟通和心理相容等等。
【关键词】循循善诱;平等民主;心理沟通在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温家宝总理多次倡导启发式教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深思索。
启发式教学源自孔夫子,已有定论。
启发式教学之所以历久而弥新,是因为符合认知规律。
孔子是我国古代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也是世界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学习知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因此孔子是注入式教学最早的反对者,也是最坚决的反对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并遇到思维障碍时,老师才予开导;二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也就是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并不懂得如何表达,老师才予提示;三是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运用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老师再教学新知识。
一、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一是要循循善诱。
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孔子最主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和“举善而教不能”。
“能近取譬”就是通过旁征博引,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使人易于理解,乃至引人入胜。
“举善而教不能”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树标兵、典型示范,以诱导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正如颜渊所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比如,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先后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子路逐步认识到君子的全面内涵,首先是“修身敬业”,其次是“使统治者安乐”,然后是“使老百姓安乐”。
循循善诱,绝不是刻板教条,现代教学理论中的“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循循善诱。
二是要培养质疑能力。
《论语》中记载:“吾有知乎?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不竭焉”就是说孔子在遇到有人问他问题时,他并不立即表示自己知道得很多,马上能说出一大套,而是首先从问题的疑难出发,让问者把自己的意见说出,然后就问题正反方面加以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最后让问者觉得必然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结论。
这种富有启发性的谈话,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这对培养人才非常有效。
孔子在谈到自己的教学时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也已矣”意思是对一个遇事不问怎么样的人,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可见,有问题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是要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孔子着重了对学生启发的背景和时机。
孔子一贯支持学生积极思考,并认为求学应该有追求真理、渴望未知的执著精神。
启发也要看学生探索未知到了什么状态,不要随意启发。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老先生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了注解:愤者求心通而未得,愤则以用力于思,故可启以开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即已得其大意而未能发表,故可发以达其辞。
根据朱熹注解大意,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启发学生的技巧达到的极高的水平,令我们赞叹不已。
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当学生对某一问题还没有一定的基础或要求时,就不宜启发,因为这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还不足,坚持启发就会有不良的效果发生。
总之,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照顾到学生理解能力的大小、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程度。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性的。
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和魅力。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
启发的最高境界是以灵性启迪悟性。
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神领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1.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的确,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
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应该有所跋涉,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纵要深,像丁字形;横要宽,如宝塔状;纵横结合,双向并建,储学积宝。
这样才有可能口含灵珠,游刃有余,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使其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
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汲取人类文明史的丰富营养后,厚积薄发出来的艺术“精品”。
它能让学生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与广博相对立的是单薄、干瘪,知识贫乏的教师讲起课来干干巴巴,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把知识扩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2.教师要具备机智。
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俄国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者怎样地研究了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者。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
任凭事先如何周密的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
而富有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决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
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二、追探教师应具备的素养1.要热爱和尊重学生。
“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爱是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这要求教师要树立辩证的思想,热爱不同层次的学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这一点对“差生”尤为敏感和重要。
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
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存在差异的。
所以要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待学生,特别要更小心地热爱“差生”。
实践证明,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在操作技能、艺术、体育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应因势利导,将他们这份优势迁移到其他方面,促进其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2.师生之间要平等民主。
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都要有一种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平等相处。
学生不仅是“的主体”,更是“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体。
教师考虑问题的基点不仅仅在于使脆弱的学生得到“爱护”,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有能力的,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应该像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
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民主,遇事多沟通、多协商,反对专断和强迫。
为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能理解学生的需要,体谅学生的困难,乐于和学生协商解决问题;对那些不循规蹈矩甚至行为怪异的学生能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耐心做思想工作,并注意发现这些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而加以保护。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对学生提出的某些“怪”问题能延迟评价、不压抑、不嘲讽,循循诱导,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
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见解。
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创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并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创新意识。
3.师生间要“心理沟通”。
所谓心理沟通,即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成功秘诀之一。
所以,只有搞好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深深地体验到老师是可敬可亲的,既是学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个人成长中的朋友,师生关系才会真正和谐。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
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能量,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黄在德(1980-),男,西华师范大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冯海英(1964-),女,西华师范大学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