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贝类方位辨别实验报告(3篇)

贝类方位辨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贝类的生物特性,特别是其方位辨别能力。

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背景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类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其中方位辨别能力是其中之一。

方位辨别能力是指贝类在环境中能够感知并判断自身位置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并探讨影响其方位辨别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牡蛎、扇贝、鲍鱼等贝类,实验箱、坐标纸、光源、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分组:将贝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牡蛎、扇贝、鲍鱼,对照组为其他贝类。

(2)实验设置: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3)实验过程:将贝类置于实验箱中,观察其方位辨别能力。

记录贝类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游动方向、停留位置等。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位辨别能力差异,探讨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贝类方位辨别能力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贝类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这说明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2. 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1)光照:在光照条件下,实验组贝类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弱。

这表明光照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2)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温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3)湿度: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湿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湿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贝类具有方位辨别能力,且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报告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报告
作业
昆虫有什么特征?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
实验日期
班级
第组
姓名
探究问题
实验目的
解剖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器材
哺乳动物的长骨、解剖盘、解剖刀、镊子
步骤

方法
.
1、手摸骨的表面,能感觉骨膜的存在。
2、观察骨膜的表面有血管和神经
3、骨干主要由骨密质和骨松质构成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饲养和观察蚯蚓
实验日期
班级
第组
姓名
探究问题
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运动?
实验目的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步骤

方法
1、根据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步骤

方法
.
1.将缢蛏小心地从水盆中捞出来,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
2.用解剖刀锋自两壳腹面中间合缝处平行插入,扭转解剖刀,打开贝壳。
3.打开贝壳后,揭开部分外套膜,对照上图,观察内部结构。
4..观察内部结构,发现在缢蛏的后端由左、右外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腹方为入水孔,背方为出水孔。想一想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
4、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2)实验后,别忘了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

贝类学

贝类学
4. .双壳纲 Bivalvia 或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种类约有一万五千种,具有双壳为本纲共同特征。多数种类的鳃呈瓣状,被 称为瓣鳃类﹔大部分的足为斧状,也叫斧足类。本纲动物身体左右对称,常见的 缢蛏、竹蛏、牡蛎、文蛤、青蛤、蛤仔、扇贝、贻贝、西施舌、珍珠贝和河蚌 等,均是本纲常见的代表种,也是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
并及时归还。 3. 不得损坏仪器,不得遗失标本,如有损坏或遗失必须及时报告指导教
师,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4. 小组间不得相互拿用仪器、用具和实验标本。 5. 每个实验结束后,各组应收拾所用的用具、物品和实验贝类。用完的
材料(已确认没有利用价值的)应弃入废物器内。
6. 各班班干部安排值日生,轮流值班打扫卫生、擦洗实验台及地板等。
四、 实验前的准备
1.实验前必须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 2.实验时应按实验指导进行。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报告包括答题和作图两部分。 2. 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内容要明晰有条理。
3. 作图时要注意以下各点:
5
(1) 一律用铅笔绘图,铅笔要用 3H 或 4H 的。 (2) 打点要规范。 (3) 图旁必须注字,图画于报告纸的稍左边,右边留空白做注字
六、 适用专业
水产养殖,都市渔业,也可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参考。
3
七、 实验项目
序 号
实验内容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类别
实验要 求
每组人数
贝类各纲外形比
较、定位、数据测 1 量及贝类与人类的 2
综合性
专业基础实 验
必选
4
关系
双壳纲贝类(缢
蛏)的形态解剖及 2 其生态生理初步观 2
验证型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

观察贝类实验报告贝类实验报告主要涉及贝类的生物学特征、器官功能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该实验报告进行详细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首先,贝类实验报告介绍了贝类的生物学特征。

贝类属于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是体外有两个分泌的贝壳,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进行吃食和呼吸等生活活动。

贝壳内部有一片称为腮的组织,用于呼吸和筛选食物。

报告还提到贝类的体壁由外套膜和内壁组成,外套膜负责分泌贝壳,内壁则分泌珍珠层。

其次,实验报告详细介绍了贝类的呼吸器官功能。

贝类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腮,负责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腮通过具有许多细小片状结构的腮梳来实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腮梳表面布满了许多微小的绒毛状结构,这些绒毛上有许多微细血管,血管中的血液与在腮梳附近通过贝壳内表面的开合运动吸取到氧气,再将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

再次,贝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是实验报告的重点。

贝类能够通过贝壳的开合运动来调节水分的流动,保持体内的相对稳定环境。

当环境中水分不足时,贝壳会紧闭,减少水分蒸发和外界水分的进入。

而当环境水分充足时,贝壳会适度张开,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贝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是较强的,一些贝类能够通过贝壳内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调整身体温度。

最后,实验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对贝类进行保护的方法。

由于贝类容易受到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报告中建议限制贝类捕捞数量、禁止使用有毒物质等来保护贝类资源。

此外,加强水体监测,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也是保护贝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贝类实验报告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贝类在生物学特征、呼吸器官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贝类的贝壳、腮等特征使其在环境中具备生存能力,并通过适应环境的策略来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保护贝类资源和维护水体生态平衡是保护贝类的重要工作,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

演示实验名称    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

演示实验名称观察河蚌、缢蛏及其它软体动物(书上12页)
实验目的: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器具:河蚌、缢蛏的标本,显微镜,放大镜。

方法步骤:
1、用放大镜观察河蚌、缢蛏的外部形态。

2、观察河蚌、缢蛏图片和标本,在低倍镜下观察河蚌、缢蛏的纵切片。

小组讨论:1.描述河蚌的形态特点: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 河蚌是如何捕食的:靠入水管获取食物,靠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3. 河蚌的贝壳的作用: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贝类的观察实验报告

贝类的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贝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观察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海洋生物馆实验目的:1. 了解贝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贝类的生活习性。

3. 探讨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贝类样本:扇贝、鲍鱼、海螺、牡蛎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记录本、相机等。

实验步骤:一、贝类形态结构观察1. 观察贝类的壳体结构:使用放大镜观察贝类的壳体,记录壳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特点。

2. 观察贝类的足部结构:观察贝类的足部,记录足部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

3. 观察贝类的内脏结构:使用显微镜观察贝类的内脏,记录内脏的分布、器官特点等。

二、贝类生活习性观察1. 观察贝类的摄食习性:观察贝类摄食时的动作,记录摄食方式、食物种类等。

2. 观察贝类的繁殖习性:观察贝类的繁殖过程,记录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

3. 观察贝类的移动方式:观察贝类在海洋中的移动方式,记录移动速度、移动轨迹等。

实验结果:一、贝类形态结构观察结果1. 贝类的壳体结构:贝类的壳体形状多样,有扇形、球形、螺旋形等。

壳体颜色各异,有白色、黑色、棕色等。

壳体质地坚硬,具有保护作用。

2. 贝类的足部结构:贝类的足部形状多样,有扇贝的扇形足、鲍鱼的吸盘足、海螺的螺旋足等。

足部颜色与壳体颜色相近,质地柔软。

3. 贝类的内脏结构:贝类的内脏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内脏器官分布较为集中,具有高效的功能。

二、贝类生活习性观察结果1. 贝类的摄食习性:贝类摄食方式多样,有摄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摄食动作迅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 贝类的繁殖习性:贝类的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胎生等。

繁殖季节与温度、水质等因素有关。

3. 贝类的移动方式:贝类在海洋中的移动方式有爬行、附着、漂浮等。

移动速度较慢,受水流、风力等因素影响。

实验讨论: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作用:1. 贝类能够净化海水,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海水中的悬浮颗粒,提高水质。

南通地区缢蛏当年养成试验

南通地区缢蛏当年养成试验

2019.11南通市通州湾位于长江口北岸,与浙江、福建等省相比全年积温偏少,通常缢蛏养成周期要15~18个月。

2018年通州湾滨海园区养殖户陈金兵利用团结闸外侧62亩滩涂进行缢蛏当年养成试验并获成功。

1月13-29日陆续投苗,8月13日-10月5日分批起捕,实现了当年投苗当年收益,亩产缢蛏1632千克。

现将该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蛏田选择选择的滩涂位于团结闸外侧,与港道平行,东西走向,南北两侧间距1公里都有新围大堤,港湾呈“U”形。

平时水流2~3米/秒,海水比重在1.015~1.020,每年4-5月,南通沿海地区河道要集中“排咸”,近海海水比重在1.011~1.013,上游周边地区无污染。

整个滩涂地势平坦,滩面向港道略有倾斜,上层为30厘米新堆积的软泥,中下层为沙泥质,腐殖质少,表面有硅藻堆积的黄褐色“泥油”。

二、蛏田整理投苗前1周,人工在涂面上整理蛏埕。

垂直于港道建宽度5米的蛏埕,中间留有50厘米宽管理通道、20厘米深的排水埕沟,使涂面水流交换充分,有助于蛏子摄食饵料。

投苗前对蛏埕进行翻耕,然后用平板推推平,中间略隆高。

翻土刚结束,趁敌害生长场所破坏,立即泼洒利福灵杀灭敌害,用量50~80克/亩。

三、蛏苗投放1.选苗与运输缢蛏苗种来自于福建晋江,自然滩涂,蛏苗自己去福建选购,年初在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及早播苗。

苗区的环境条件与涂面相似,杜绝淡水苗、隔夜苗。

苗种大小均匀、新鲜活力好、杂质少,用相同规格的塑料筐装箱,每筐25千克。

用冷藏保鲜车运输,塑料筐每层用竹片隔开,防止挤压。

2.苗种投放苗种运达后,苗筐用湿布遮盖,防止风干导致苗体水分流失。

放苗前将蛏苗筐震动几下,使水管收缩。

使用平板推在前边将表层泥推好后,两人在脚路上对向均匀播种,密度控制在30万粒/亩,具体投苗情况见表1。

投苗在涨潮前半小时结束,保证苗种足够的钻潜时间。

四、养殖管理1.投苗结束后即开始养殖管理,开始1周由于刚投苗,潜入深度浅,容易引来白鹭、海鸥等敌害,在此期间需加强看护,可燃放鞭炮进行驱赶,并且勤检查缢苗成活率和观察苗体活力。

缢蛏

缢蛏

缢蛏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的沿 缢蛏广泛分布于中国、 海地区,在我国北自辽宁、山东,南至广东、 海地区,在我国北自辽宁、山东,南至广东、福 建都有分布。其肉丰腴脆嫩,鲜美清甜, 建都有分布。其肉丰腴脆嫩,鲜美清甜,药物功 效显著,含有蛋白质5.5%,脂肪0.8%, 1.8%, 效显著,含有蛋白质5.5%,脂肪0.8%,糖1.8%, 无机盐1.1%。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蛏干, 无机盐1.1%。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蛏干,蛏油 是沿海居民和港澳同胞喜爱的海产食品。 等,是沿海居民和港澳同胞喜爱的海产食品。
1 研究现状 1.1 养殖技术 1.2 人工育苗技术 1.3分子生物学 1.3分子生物学 2 存在问题 2.1 滩涂老化 2.2 饵料 2.3 种质退化 3 发展前景
1 研究现状
1.1 养殖技术
2000 年以来,缢蛏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养殖面 年以来,缢蛏人工育苗技术逐渐成熟, 积不断扩大,江苏、山东等地纷纷引进缢蛏苗种, 积不断扩大,江苏、山东等地纷纷引进缢蛏苗种,发展 缢蛏养殖业,使其成为北方滩涂养殖的一个新亮点。 缢蛏养殖业,使其成为北方滩涂养殖的一个新亮点。 周维武等研究并报道了缢蛏全人工养殖的三个主要工 作环节,即室内人工育苗、室外越冬暂养和滩涂围网养 作环节,即室内人工育苗、 成。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虾池面积,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虾池面积,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目前还有虾、泥蚶、梭子蟹等与缢蛏混养的立体、 目前还有虾、泥蚶、梭子蟹等与缢蛏混养的立体、综合 生产模式和养殖技术,不仅经济效益可观, 生产模式和养殖技术,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有利于 净化环境和生态平衡,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净化环境和生态平衡,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3 发展前景 3.2 保鲜加工技术急需解决 缢蛏目前除鲜食外就是制作蛏干。 缢蛏目前除鲜食外就是制作蛏干。而 缢蛏壳薄易碎,加之容易腐败, 缢蛏壳薄易碎,加之容易腐败,很难长途 运输,只能在靠近产地销售, 运输,只能在靠近产地销售,大大减少了 缢蛏的市场范围, 缢蛏的市场范围,有必要研究开发缢蛏保 鲜和加工技术。 鲜和加工技术。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缢蛏(Scapharca subcrenata)综合标准研究是指基于对缢蛏的野外调查、实验室研究或者缢蛏广泛生态学数据以及相关学术文献,对缢蛏形态、生物化学特征、生态特征、行为及其特征等等进行研究,得出其综合标准。

一、缢蛏形态标准:缢蛏体型狭长,触角上有一细小突起,非光滑,身体边缘有堆积,头部有一圆形孔或突起,腹部有一个细长的裂缝,大多数壳体有一个黄色褐色条纹,少数拥有褐色斑点。

壳体有一个长度大约等于六分之一壳体长度的尾冠(capellum)。

后段长而尖,尾端有一个圆形的尾盾(scuta),圆形的尾缘有一个削平的尾纹(stria),圆形的尾部有一个长椭圆形的尾须(setae)。

二、缢蛏生物化学特征标准:缢蛏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叫做缢蛏糖蛋白。

这种特殊的糖蛋白主要由谷氨酰胺和氨基乙酸构成,其中谷氨酰胺占主要部分。

这种糖蛋白具有抗细菌活性,并且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免疫反应调节因子,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

此外,缢蛏的皮肤和内部腔隙中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氨基酸。

这种氨基酸具有抗病毒、抗真菌和抗肿瘤等功能,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有保健作用。

三、缢蛏生态特征标准:缢蛏分布于太平洋海域,主要在珊瑚礁地区生活,可以在沙石混合地形或礁石周围找到。

雨季到来时,缢蛏可以迁徙至浅滩周围的礁石上,以便找到更多的食物及良好的繁殖环境。

它们以浮游植物、珊瑚珊瑚酵母及浮游动物为食,以这种方式对礁石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行为及其特征标准:缢蛏的行为和特征是根据它们在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产生的。

研究发现,缢蛏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学习新的环境和新的行为,甚至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其行为。

随着缢蛏年龄增长,缢蛏会逐渐学习新的环境,以及可以应对暴露于环境中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缢蛏有一个特殊的社会性行为,即形成群体,缢蛏会集结成群,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聚拢。

解剖蛏的实验报告

解剖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解剖蛏,了解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加深对软体动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蛏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内部器官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对蛏的解剖,可以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内部结构,以及各器官的功能。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蛏、解剖刀、解剖盘、放大镜、解剖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刀、解剖镊子、生理盐水、棉签等。

2. 实验步骤:(1)将蛏放入解剖盘中,用解剖针沿蛏壳边缘插入,将蛏壳撬开。

(2)用解剖剪刀剪开蛏体,暴露内部器官。

(3)观察并记录以下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对每个器官进行详细描述,并拍照记录。

(5)将解剖后的蛏体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以防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消化系统:蛏的消化系统由口、食道、胃、肠组成。

口位于蛏体前端,食道短,胃较大,肠较长。

消化过程中,蛏通过分泌消化液来分解食物。

2. 呼吸系统:蛏的呼吸系统由鳃构成。

鳃位于蛏体两侧,通过水流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3. 生殖系统:蛏的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和精巢。

卵巢位于蛏体后部,精巢位于卵巢前方。

蛏为雌雄同体,具有双重生殖能力。

4. 排泄系统:蛏的排泄系统由排泄腺和排泄孔组成。

排泄腺位于蛏体后部,排泄孔位于鳃的下方。

5. 循环系统:蛏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位于蛏体前端,分为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

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

6. 神经系统:蛏的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节和神经组成。

脑位于蛏体前端,神经节位于脑的下方,神经分布全身。

五、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蛏的内部器官结构,加深了对软体动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蛏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各司其职,共同维持蛏的正常生理活动。

3.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解剖过程中要轻柔,避免损伤器官。

观察缢蛏

观察缢蛏

观察缢蛏
问题
水中生活的缢蛏是如何运动和捕食的?
重要技能
观察解剖推测
材料
解剖器(剪刀解剖刀刀片解剖针镊子)、蜡盘、墨水(稀释后装入试剂瓶中)
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滴管
实验步骤
1、呼吸和运动
在安静无震动的情况下,观察生活在大烧杯中的缢蛏运动情形,并在缢蛏的后端(略呈截状,有管状结构突出)以吸管轻轻注入数滴稀释的墨水,观察墨水运动轨迹。

震动大烧杯,观察缢蛏的变化。

2、外形观察
缢蛏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外壳。

壳表面的腹面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

3、解剖:从大烧杯中取出缢蛏,置于盛有适量水的蜡盘中,缢蛏的腹面朝向
自己。

用解剖刀柄将一壳内表面紧贴贝壳的皮肤皱褶轻轻分离,再以刀锋紧贴贝壳切断在前后近背缘处的肌肉(闭壳肌),便可揭开贝壳,进行下列观察。

1)结合课本P12,识别缢蛏的内部结构。

2)左右两片外套膜合抱,用剪刀沿合抱处剪开,露出缢蛏的内部结构,观察外套膜合抱腔及其内部结构。

用镊子的两条腿分别从出入水管进入外套膜腔,观察出水管的位置。

3)用剪刀从活缢蛏上剪一极小小片鳃,制作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你的
观察结果:看其表面是否有纤毛在摆动?这些纤毛起什么作用?
分析与讨论
1、观察缢蛏靠什么结构运动?墨水通过什么结构流入缢蛏体内,又通过什
么结构流出?
2、推测缢蛏的贝壳的作用?
缢蛏的鳃的功能?依据。

缢蛏的如何获取食物?。

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观察

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观察

收稿日期:2006207212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G 1999012005). 作者简介:孙虎山(196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贝类免疫学研究,(E -mail )s hushan @.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观察孙虎山,王宜艳,武光全(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蛏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相似,均由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各1对以及脑脏和脑足神经索组成,其中左右脏神经节及足神经节分别愈合.各神经节均由表面的神经节被膜、周边的胞体层和中央纤维网构成.胞体层分层和分区现象不明显,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突起均进入中央神经纤维网.胞体根据其大小可分为直径30—45μm 的大型细胞、15—30μm 的中型细胞和6—15μm 的小型细胞3种类型.缢蛏3对神经节内3种类型的细胞均有,且均为大型细胞的数量最少,其中脑神经节内中型细胞最多,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内小型细胞最多.长竹蛏脑神经节内的神经元胞体主要为中型细胞,小型细胞很少,无大型细胞;脏神经节内中型和小型细胞较多,大型细胞较少;足神经节内中型细胞较多,大型和小型细胞较少.关键词:缢蛏;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显微观察中图分类号:Q9591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020(2006)0320216205 有关贝类神经系统显微结构的研究,已有对蜗牛、钉螺、脉红螺和中国蛤蜊等种类的报道[1—4],主要集中在腹足纲,而对双壳纲种类的研究报道较少[4],对许多重要经济双壳贝类神经细胞的分布情况还不了解,从而影响了贝类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研究的深入开展.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和长竹蛏(Solen strictus )同属双壳纲、帘蛤目、竹蛏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其中缢蛏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养殖历史,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长竹蛏天然产量大,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5].有关缢蛏和长竹蛏神经系统显微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组织学方法对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以期为贝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神经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1 材料和方法 缢蛏和长竹蛏购自烟台水产市场,水族箱中充气暂养.选取健壮无伤、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缢蛏和长竹蛏各10只,去壳后立即投入Bouin ’s 固定液中,固定12h ;解剖出各神经节,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度7μm ;1%甲苯胺蓝水溶液于60℃浸染40min [6];脱水,透明后中性树胶封片;镜检并拍照记录结果.2 结果 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均由脑、脏和足3对神经节及脑脏和脑足4条神经索组成,神经节和神经的分布位置和形态结构均非常相似.由各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甲苯胺蓝染色,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均着色较好,神经元胞体胞质、核仁和神经纤维呈深蓝色,核质不着色,反差较大.各神经节均由表面的神经节被膜、周边的胞体层和中央纤维网构成.神经节被膜与神经干被膜相延续,神经干及神经索中无神经元胞体,仅有沿神经索方向分布的神经纤维.各神经节的结构和显微结构分述如下.211 脑神经节 缢蛏和长竹蛏脑神经节均在唇瓣基部,左右各一,稍呈菱形.2个脑神经节间有1条短的脑联合.由该神经节侧面发出脑2脏神经索与脏神经节相连,后面发出脑2足神经索与足神经节相连,前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22(3):216—220 面发出外套膜前闭壳肌神经分布到前端外套膜和前闭壳肌,另外发出较细的神经分布到唇瓣、食道、胃、生殖腺和肝胰脏等器官.脑神经节除了和其他神经节联系外,主要是控制身体前端各器官的生命活动. 从切片看,缢蛏脑神经节(图1A )表面常不平,具有大量小的隆起和凹陷,而长竹蛏脑神经节(图2A )表面较平滑.两种蛏脑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均只分布于表层,形成胞体层,且分层和分区现象不明显,只是在各条神经发出部位的周围神经元胞体较少.不同大小的细胞混杂分布于胞体层中,较大的胞体主要位于背侧面和外侧面.中央纤维网内的神经纤维主要横向分布,在两侧通至各神经干.图1 缢蛏神经节的显微结构A 脑神经节纵切;B 脑神经节纵切局部;C 脏神经节纵切;D 脏神经节纵切局部;E 足神经节纵切;F 足神经节纵切局部;CG C脑神经节连接神经;CPC 脑足神经索;CT 结缔组织;CVC 脑脏神经索;PN 足神经;RC B 胞体区;RN 中央纤维网;SS 神经节被膜;△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 神经元胞体呈圆形、卵圆形、梨形或不规则形,由胞体发出的突起均进入中央纤维网.根据胞体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型细胞的胞体呈梨形或不规则形,约30—45μm ,胞质染色较深;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多居于胞质中央,约13—16μm ,染色很浅,核仁一个,大多居于核的一侧,染色很深.中型细胞的胞体多呈梨形,约15—30μm ,胞核多椭圆形,约10—13μm ,核仁一个, 第3期孙虎山,等: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观察217居于核的一侧或中央,细胞各部分着色与大型细胞相似.小型细胞的胞体多呈圆形,约6—15μm ,胞质很少,胞核圆形,居于胞质中央,约5—8μm ,核仁一个,常居于核中央.缢蛏脑神经节内3种类型的细胞均有,中型细胞最多,大型细胞最少(图1B ).长竹蛏脑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主要为中型细胞,无大型细胞,小型细胞也很少(图2B ).图2 长竹蛏神经节的显微结构A 脑神经节纵切;B 脑神经节纵切局部;C 脏神经节纵切;D 脏神经节纵切局部;E 足神经节纵切;F 足神经节纵切局部;CG C脑神经节连接神经;CPC 脑足神经索;CVC 脑脏神经索;G 生殖腺;NF 神经纤维;RC B 胞体区;RN 中央纤维网;SS 神经节被膜;△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212 脏神经节 缢蛏和长竹蛏脏神经节均为1对,并在中央愈合,略呈四方形,位于鳃的背面,围心腔膜和后闭壳肌交界之腹面.前端发出2条脑脏神经索与脑神经节相连,后端发出2条外套膜后闭壳肌神经,向后延伸,分出一支伸入后闭壳肌,另一支通入后端外套膜和水管,腹侧发出2条短而粗的鳃神经,由鳃基部通入鳃中,另外发出2条很细的肾管围心腔神经和1条极细的直肠神经,分布到围心腔膜、肾管和直肠等器官. 缢蛏(图1C )和长竹蛏(图2C )脏神经节胞体层分层和分区现象也不明显.神经元胞体也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大中型细胞一般分布于神经218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 节近表层,而小型细胞多靠近中央纤维网分布,在神经节前背侧和背外侧大中型细胞相对多一些,胞体的形状、胞核的形状与大小和细胞的着色情况与脑神经节相似.各部位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突起也均进入中央纤维网,神经节前部的神经纤维主要纵向分布,向前进入脑2脏神经索;后部的神经纤维则横向分布较多,分别进入外套膜后闭壳肌神经、鳃神经和肾管围心腔神经. 缢蛏脏神经节内小型细胞最多,中型细胞次之,大型细胞最少.大型细胞呈圆形或梨形,胞体直径32μm左右,主要分布于背外侧;中型细胞多呈梨形,胞体直径20μm左右,分布于神经节胞体层各部,仅在神经节后部数量较少;小型细胞呈圆形,胞体直径7μm左右(图1D).长竹蛏脏神经节内神经细胞的数量明显比缢蛏的少,其中小型和中型细胞较多,大型细胞较少,大型细胞多呈梨形,胞体直径36μm左右,也主要分布于背外侧,大型细胞的数量较缢蛏脏神经节稍多一些;中型细胞也多呈梨形,胞体直径18μm左右;小型细胞也呈圆形,胞体直径7μm左右(图2D).213 足神经节 缢蛏和长竹蛏足神经节均为1对并愈合成豆形,位于足的基部内脏囊内,分出脑足神经索与脑神经节相连,还分出数条足神经分布于足的各部. 缢蛏(图1E)和长竹蛏(图2E)足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除了在神经干发出部位没有分布外,在整个足神经节的表层均有分布,且分层现象也不明显,其中背侧神经元胞体较腹侧多,胞体也较大.胞体的形状、胞核的形状与大小和细胞的着色情况与脑和脏神经节均相似.中央神经纤维网内的大部分神经纤维沿两神经节愈合的方向横向分布,从左右两侧进入脑足神经索,部分神经纤维进入足神经.缢蛏足神经节表面具有大量小的隆起和凹陷,而长竹蛏足神经节表面较平滑. 缢蛏足神经节内小型细胞最多,大型细胞最少.大型细胞胞体直径32μm左右,中型细胞胞体直径18μm左右,小型细胞的胞体大小约6μm (图1F).长竹蛏足神经节内中型细胞较多,大型细胞和小型细胞数量较少.大型细胞胞体直径40μm左右,中型细胞胞体直径25μm左右,小型细胞的胞体直径约7μm(图2F).长竹蛏足神经节内神经元的大小较缢蛏同类型神经元普遍要大一些.3 讨论 甲苯胺蓝染色法是组织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用于对神经细胞内尼氏小体进行特殊染色的方法[6],在医学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在无脊椎动物研究中应用较少.本实验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均着色很深,反差大,效果好.缢蛏和长竹蛏属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软体动物门,笔者曾将此方法用于其他几种贝类神经组织的染色,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说明甲苯胺蓝染色法是用于贝类神经组织染色比较理想的方法. 双壳贝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一般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及脑足神经索和脑脏神经索组成,但神经节的愈合程度是不同的.神经节愈合程度高的类群,在进化上相对比较高等.只有帘蛤科和蛤蜊科的种类1对脑神经节彼此连结,而其他双壳贝类1对脑神经节都是彼此分离的[7],这与根据其他分类特征认为此2科贝类是双壳贝类中最高等的类群的观点相一致.本研究表明,同属竹蛏科的缢蛏和长竹蛏的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均愈合程度较高,与帘蛤科和蛤蜊科的种类相似;而脑神经节彼此分离,与帘蛤科和蛤蜊科的种类又有所不同,说明尽管竹蛏科、帘蛤科和蛤蜊科同属帘蛤目,但竹蛏科要较其他2科低等一些.显微观察表明,缢蛏和长竹蛏神经元胞体根据其大小大致可分为直径30—45μm的大型细胞、15—30μm的中型细胞和6—15μm的小型细胞3种类型,与中国蛤蜊神经元胞体分为大(40—54μm)、中(25—40μm)和小(6—20μm)3种类型相似[4],但均相对小一些,是否是因竹蛏科较蛤蜊科低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贝类缺乏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已有研究表明,其神经系统的部分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作用,可分泌激素类物质调节其生理活动[8,9].文[10]从贻贝的足神经节分离出了脑啡肽,其分子组成与哺乳动物体内的脑啡肽相同.文[11]证明贻贝体内的脑啡肽参与其免疫调节等.缢蛏和长竹蛏在进化上较贻贝高等,其神经系统肯定也具有内分泌作用,而哪一类神经细胞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哪些调节物质、如何实现对其生理活动的调节等问题均需作进一步研究. 第3期孙虎山,等:缢蛏和长竹蛏中枢神经系统的显微观察219参考文献:[1] 戴鸿佐,李瑞秋.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Ferus 2sac )脑神经节显微结构的观察[J ].神经解剖学杂志,1989,5(2):229—234.[2] 李国华,程济民,王秋雨,等.脉红螺(Rapana venosa )神经系统解剖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报,1990,36(4):345—351.[3] 金志良.钉螺神经系统的显微解剖[J ].动物学报,1993,39(3):229—238.[4] 王晓安,蒋小满.中国蛤蜊神经系统显微结构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1999,34(4):6—9.[5] 齐钟彦,马绣同,王祯瑞,等.黄渤海的软体动物[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208—213.[6] 龚志锦,詹洲.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8—268.[7] 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4—65.[8] Ottaviani E ,Franchini A.Immune and neuroendocrine re 2sponses in m ollusks :the role of cytokines[J ].Acta Biol Hung ,1995,46:341—349.[9] Nieto 2Fernadez F E ,Alcide K,Rialas C.Heavy metalsand neuroimmunom odulation in Mytilus edulis [J ].Acta Biol Hung ,2000,51:325—329.[10] Leung M K,S tefano G B.Is olation and iden fication ofenkephalins in pedal ganglia of Mytilus edulis (M ollusca )[J ].Pro Natl Sci US A.1984,81:955—958.[11] S tefano G B ,Leung M K,Zhao X ,et al.Evidence for theinv olvement of opioid neuropeptides in the adherence and migration of immunocmpetant invertebrate hem ocytes[J ].Proc Natl Acad Sci US A ,1989,86:626—630.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Center N ervous Systems of Tw o R azor ClamsSinonovacula constricta and Solen strictusS UN Hu 2shan ,W ANG Y i 2yan ,W U G uang 2quan(School of Life Science ,Ludong University ,Y antai 264025,China )Abstract :The central nerv ous systems (C NS )of tw o razor clams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and Solen strictus were ob 2served with microscopy b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procedur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C NS of the tw o razor clams are similar ,both of which consisted of one pair of separated cerebral ganglia ,visceral and pedal ganglion cica 2trized with right 2and 2left ganglia ,cerebrovisceral commissure and cerebropedal connective.All of the ganglia have three parts that are a surrounding sheath ,a region of cell bodies and a region of central neuropile.The phenomena of zonation and lamination of neurons in the ganglia are not obvious .Cytoplasmic process from neurons in the gangliaenters central neuropile.According to their sizes ,neurons can be classed into g ood 2sized cells (30—45μm in diame 2ter ),medium 2sized cells (15—30μm in diameter ),pint 2sized cells (6—15μm in diameter ).All the three pairs of ganglia of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have those three kinds of cells ,besides ,the g ood 2sized cells are the least in all of them.Furtherm ore ,the number of medium 2sized cells is the m ost in cerebra ganglia ,while visceral ganglion and ped 2al ganglion have the m ost pint 2sized cells.The majority of neurons in the ganglia of Solen strictus are the medium 2sized ,but fews are the pint 2sized cells and none is the g ood 2sized cells.In its pedal ganglia ,the numbers of the medium 2sized cells are much m ore than that of the g ood 2sized and the pint 2sized.K ey w ords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Solen strictus ;central nerv ous system ;microscopic observation(责任编辑 司丽琴)220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2卷 。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综合标准
缢蛏(Xue散)是一种水生软体动物,它的俗名叫“螺”,是鲜食
的膳食类和海鲜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也极具吸引力。

缢蛏综合标准是一种衡量缢蛏产品质量、数量和价值的评价方法。

其因部分检测项目而异。

缢蛏综合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检测项目:
1)外观:缢蛏有三种不同的外观,分别是半开壳、紧闭壳和完全
关闭壳。

缢蛏外壳中不得存在虫眼、破裂、浮木或其他污染物。

2)表面粘性:在室温下,缢蛏表面摸起来应该有一定的粘性,粘
性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

3)气味:缢蛏表面应该无异味或异滋味,如泥土、腐败或汽油等。

4)颜色:鲜缢蛏应该有白色、淡褐色、绿色或深褐色,冻缢蛏表
面颜色呈统一淡褐色。

5)肉质:鲜缢蛏肉应当有较明显的弹性和光滑感,而冻缢蛏的肉
质会变软而紧实。

6)体重:缢蛏的体重最好在20克以上,一般体重不低于8克。

7)活动力:一般情况下,缢蛏的活动力会随着体温的降低而衰减,活动力较强的缢蛏能够在室温下自行活动。

8)储藏:缢蛏产品存放时最好采用低温冷藏或冻存的方式,以保
证产品新鲜性和品质。

以上就是缢蛏综合标准的内容,可以有效控制和审查缢蛏产品的质量
和价值,确保缢蛏的新鲜品质,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综合要求。

缢蛏滤除率与颗粒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缢蛏滤除率与颗粒选择性的实验研究

缢蛏滤除率与颗粒选择性的实验研究*范德朋潘鲁青马董双林(青岛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66003)提要利用4种不同大小的单细胞藻类作为饵料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 icta )的滤除率以及缢蛏对不同大小饵料颗粒的选择性。

实验结果表明:3种规格缢蛏对4种单细胞藻类的滤除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藻类规格的增大,缢蛏的滤除率亦逐渐变大,并且大规格缢蛏的滤除率变化最显著;在饵料颗粒选择性的实验中,小规格缢蛏对大规格(ESD =8.83)藻类具有较高的的选择性,中规格缢蛏对藻类的选择性不明显,而大规格缢蛏则对小规格(ESD =4.46)藻类具较高的选择性。

关键词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 icta ),滤除率,颗粒选择性,藻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养殖环境清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与关键技术”(G 1999012012)资助。

第一作者:范德朋,出生于1976年,硕士,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Em ail :fivefan @ou q 收稿日期:2001-11-28;修回日期:2002-03-25国内外关于贝类的滤除率和颗粒选择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1,10,11],但有关缢蛏摄食机制的研究均是围绕综合养殖系统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来评估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 icta )的生态滤食作用[2~4]。

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缢蛏的滤除率及其对食物颗粒的选择性,以期了解缢蛏的摄食机制和规律,为缢蛏摄食生物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对虾与缢蛏综合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群落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缢蛏于2000年7~10月购于青岛市南山水产品市场。

选取活泼无损伤个体,用刷子小心地洗去其表面的污物,在水槽中暂养1周,连续充气,每日投喂单胞藻及换水1次,海水盐度为31,p H 为8.1,实验前3天移入经脱脂棉过滤的海水中,停止投饵,暂养备用。

蛏解剖实验报告

蛏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蛏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学习和掌握软体动物蛏的解剖方法。

3. 观察蛏内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二、实验材料1. 蛏若干个。

2. 解剖器械:解剖剪、解剖针、解剖盘、解剖刀、镊子、解剖镜等。

3. 实验药品:生理盐水、酒精、碘酒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将蛏放入生理盐水中浸泡,使其吐出泥沙。

(2)用解剖剪将蛏背壳剪开,取出蛏肉。

2. 背壳解剖(1)观察背壳的结构,包括壳顶、壳底、壳缘等部位。

(2)用解剖刀轻轻剥离背壳,观察背壳内部的软组织。

3. 头部解剖(1)观察头部的外形,包括触手、眼、口等部位。

(2)用解剖剪剪开头部,观察头部内部的器官。

4. 食管解剖(1)观察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食管,观察食管内部的消化器官。

5. 肠道解剖(1)观察肠道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肠道,观察肠道内部的消化器官。

6. 肝脏解剖(1)观察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肝脏,观察肝脏内部的器官。

7. 肾脏解剖(1)观察肾脏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肾脏,观察肾脏内部的器官。

8. 睾丸和卵巢解剖(1)观察睾丸和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睾丸和卵巢,观察其内部的生殖器官。

9. 鳃解剖(1)观察鳃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剪剪开鳃,观察鳃内部的呼吸器官。

10. 实验结束(1)将解剖后的蛏肉洗净,观察其肌肉组织。

(2)将解剖后的器官进行清洗和整理,用酒精固定。

(3)观察并记录各个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蛏的基本结构特点蛏属于软体动物,具有背壳、头部、足、内脏团等结构。

背壳为保护器官,由两片背壳组成,壳顶连接。

头部有触手、眼和口等器官。

足呈斧状,用于爬行。

内脏团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2. 各个器官的形态和功能(1)头部:触手用于感觉和捕食,眼用于观察外界环境,口用于进食。

(2)食管:连接口和胃,负责将食物送入胃中。

(3)胃:负责消化食物。

观察贝壳实验报告

观察贝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贝壳的组成和性质。

2. 掌握观察贝壳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贝壳是海洋生物的外骨骼,主要由碳酸钙、有机质和少量其他矿物质组成。

碳酸钙是贝壳的主要成分,使贝壳具有坚硬的特性。

通过观察贝壳的结构和成分,可以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以及地质演化。

三、实验药品与仪器1. 药品:贝壳、稀盐酸、蒸馏水、澄清石灰水、碘酒、放大镜等。

2. 仪器:显微镜、试管、烧杯、滴管、酒精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贝壳的采集与处理:在海滩或海洋生物市场采集贝壳,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2. 贝壳的观察与测量:(1)宏观观察:用肉眼观察贝壳的外形、颜色、纹理等特征。

(2)微观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贝壳的表面结构,观察是否有寄生虫、微生物等。

(3)测量:用尺子测量贝壳的长、宽、高。

3. 贝壳成分的检测:(1)取少量贝壳样品,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以判断贝壳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以判断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3)取少量贝壳样品,用碘酒染色,观察贝壳中的有机质含量。

4. 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意义:(1)观察贝壳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2)分析贝壳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沉积、成岩、成矿等。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宏观观察:贝壳呈壳状,颜色多样,表面有纹理,硬度较大。

2. 微观观察:贝壳表面有微小的孔洞,可能为寄生虫、微生物的栖息地。

3. 测量:贝壳长5cm,宽3cm,高2cm。

4. 贝壳成分检测:(1)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气泡,说明贝壳中含有碳酸钙。

(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3)用碘酒染色后,贝壳表面有机质含量较少。

5. 贝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意义:(1)贝壳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2)贝壳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沉积、成岩、成矿等作用。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班级:成员:
实验目的:观察软体动物缢蛏的结构。

观察方法:先形态再结构,由表及里,由上而下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
一、不使用工具,用肉眼观察缢蛏的形态及外层的结构,并思考:
1. 缢蛏最外面的结构是,有片,它有作用。

2.请你尝试,不用工具是否能打开贝壳,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看到哪些结构?
二、使用解剖刀及镊子,将缢蛏腹部的外套膜轻轻划开,并打开缢蛏,进行观察,思考:
1. 用手触摸缢蛏的身体,你感受到它的身体(柔软、坚硬,较硬……)
2.对照课本图片,你能找到哪些结构?请在图中标出,并思考各结构的作用。

足的作用:
鳃的作用:
出、入水管的作用:
外套膜的作用: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幼儿园:第四周 科学 《观察蛏子》

幼儿园:第四周 科学 《观察蛏子》
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计划
主备者:胡维
领域
科学
课题名称
观察蛏子
活动目标
1.认识蛏子,尝试了解蛏子的名称、外形特点。
2.知道蛏子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了解养蛏子所需要的自然因素。
活动准备
1.带泥的干蛏子和洗净的蛏子。
2.PPT蛏子、抓蛏子视频。
活动过程
一、出示蛏子,引出主题。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蛏子来自哪里?它是怎么成长的?
2.养殖蛏子之前还需要做什么才能放养?(经过翻涂、耙土、平埕才能放养)
3.精心选、运蛏苗
怎么处理可以保证蛏子苗不死?(蛏苗选择工作一定要做好,切忌淡水浸过的蛏苗和隔夜蛏苗,否则死亡率较高。)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什么时间适宜播种?(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播苗应在大潮汛期间进行;播前遇下雨、淡水多,以利蛏苗钻穴。)
安全小提示
提醒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走,保持前后距离,注意安全。
二、观察蛏子
1.分组观察蛏子的外壳颜色和形状特点。(蛏,一种软体动物,贝壳长方形,淡褐色。)
2.幼儿讲述自己的结果。
二、蛏子成长环境
观看视频,了解蛏子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
1.选好养殖场地
这是什么地方?(软泥和泥砂)蛏子最喜欢躲在哪里?(虾蛏混养塘底一定要处理塘底的黑泥,底质以软泥和泥砂混合的底质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缢蛏实验报告
班级:成员:
实验目的:观察软体动物缢蛏的结构。

观察方法:先形态再结构,由表及里,由上而下进行观察
实验过程
一、不使用工具,用肉眼观察缢蛏的形态及外层的结构,并思考:
1. 缢蛏最外面的结构是,有片,它有作用。

2.请你尝试,不用工具是否能打开贝壳,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看到哪些结构?
二、使用解剖刀及镊子,将缢蛏腹部的外套膜轻轻划开,并打开缢蛏,进行观察,思考:
1. 用手触摸缢蛏的身体,你感受到它的身体(柔软、坚硬,较硬……)
2.对照课本图片,你能找到哪些结构?请在图中标出,并思考各结构的作用。

足的作用:
鳃的作用:
出、入水管的作用:
外套膜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