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初中化学课程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课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

3. 知晓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4.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涵盖内容。

2. 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分及其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常识。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2. 教师备课笔记、教辅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学科的定义和涵盖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呈现(20分钟)
1. 介绍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分方法;
2. 展示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中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
2.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常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认识;
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要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究。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化学教学论 PPT课件

化学教学论 PPT课件

我国:1993年,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全面提高国民素 质列入基础教育目标”。 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整体推进素质教 育”、“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
2000年,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化学教学目的”: △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 密切联系及重要应用; △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 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 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 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 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
大纲首次将研究性课题写入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 了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 2000年版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14 个
① 人体组成的主要元素,我国储量较大的矿产元素,地壳中组 成含量最高的前16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 白酒中甲醇的检验。
③ 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
……
① 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STS(科学—技术—社会) 60年代 美 布鲁姆 “发现学习法”:像化学家那样去思考、发
现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强调个人(学生)与学科知
识转向,更多地关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社会价值,学生的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 ② 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③ 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 ④ 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初中化学第一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化学第一教案——氧气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化学教材:《初中化学》第一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氧气,了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2. 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酒精灯、试管、铁丝、木炭、硫磺、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氧气?我们生活中在哪里可以找到氧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气体。

二、学习氧气的性质(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 教师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燃烧、氧化等。

三、学习氧气的用途(10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用途:氧气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潜水、登山等。

2. 学生举例说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学习氧气的制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制取氧气?3. 教师演示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哪些知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制取氧气?3. 教师演示实验: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第一部分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部分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部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掌握化学式的写法和计算,包括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等。

3.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式的写法: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

3. 化学计算: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等。

4. 实验操作: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组成单位。

3. 讲解化学式的写法:讲解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写法,让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式。

4. 讲解化学计算:讲解原子量、分子量、摩尔质量等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6. 总结和巩固: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化学式写法练习:让学生进行化学式的写法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化学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化学计算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2. 化学试剂:酸、碱、盐等。

3. 课件和教案: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定期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

3. 理解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等基本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教学难点:1. 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酸、碱、盐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新课:介绍化学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化学科学是什么吗?它研究的是什么?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等。

2.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的概念。

3.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酸碱中和反应。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书写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内容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科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了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兴趣。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化学第一节初中教案

化学第一节初中教案

化学第一节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3.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抽象概念理解。

2. 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化学知识讲义和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简单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出化学的重要性。

二、讲解
1. 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如元素、化合物等。

2. 介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相关实验方法。

3. 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三、实验
老师选取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讨论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性。

五、练习
板书相关概念,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但是在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时,需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下节课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初中化学每章节教案
章节:第一章化学基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
4. 了解常见元素及其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难点:化学符号的运用和常见元素性质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第一章内容
2. 班级黑板、彩色粉笔
3. 课件或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习:讲解化学基础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重点讲解化学符号在化学中的应用
3. 操作:展示一些实验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4. 拓展:带领学生了解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完成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但仍需要进行巩固和拓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化学全套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全套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全套课程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化学方程式表示法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推理等科学实验技能。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法及其应用3.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难点1. 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分类及其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解析3. 化学实验中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第一课:化学的基本概念a.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带领学生学习化学的定义、分类、特性等基础知识。

2. 第二课: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分类a. 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的性质,如原子结构、化学性质等。

b. 着重介绍化学元素的周期表分类和周期性规律,让学生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3. 第三课: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法a.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

b. 实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

4. 第四课: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a. 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

b.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进步。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科学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2-1节 电解质的电离 课程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2-1节 电解质的电离 课程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2.1节电解质的电离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是指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所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的深化,启后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后面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迁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升华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重难点】重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3、电离的概念难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预习【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类图,指出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另外一种分类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定义(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2、概念理解(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如石墨(单质)、盐酸(混合物)和金属单质都能导电,但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电解质自身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产生离子,而不是与水反应的产物电离出离子。

如SO2、NH3溶于水可导电,但导电原因是因为生成的产物会电离出离子,所以它们均不属于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

特别提示:①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金属等。

②电解质自身不一定能导电,但在水溶液中或融状态下能导电。

如NaCl晶体不导电,但其溶于水或者在融状态下能导电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4、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1)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基本前提是该物质是化合物易误分析:不是电解质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Cl2、Fe等(2)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即为电解质①在水溶液里因自身电离而能导电②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科学版广东教育版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

科学版广东教育版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1 身边的化学教学反思设计说明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关键,上好化学的第一节课就显的尤为关键,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很高。

通过趣味实验,学生对奇妙的化学有个新的认识,也认识到化学就是一门与生活实际、高科技相关的学科。

通过讲述和图片展示了解化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进一步认识化学、了解化学,让学生感知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发现发展,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走进生活,发挥想象,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注意和发现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品和现象。

2.认识化学学科的内容。

3.知道科学探究方法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物品和现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奇妙的化学现象并产生猜想。

2.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影像资料、趣味性实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教具、学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等。

紫甘蓝、白酒、食醋、肥皂水、酚酞、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试管架、试管、酒精灯、坩埚钳、石棉网、手绢。

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们想像刘谦一样成为一名魔术师吗?【学生回答】想。

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教材分析]《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一、地位和结构中国人常说“善始者,事半成,第一章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课是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本章是初中化学课的开头一章,它带有绪言的性质。

正如章名所写,本章的学习内容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使他们在学习伊始,初步了解化学这门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化学有什么用,怎样学习化学;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为化学入门学习做好准备。

简而言之,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具有启明星的作用,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指明了方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开启化学的大门,就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

为此本章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研究什么?”、“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为主题,通过约53幅插图和11个实验介绍一些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化学成就及其应用、日常生活和生产以及科学实验中的化学事实、现象及应用,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到:化学事实和现象就在自己的身边和体内,化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有趣有用,从而把学生要求学习的“胃口”充分调动起来。

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且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以观察、实验、实践为主的探究活动”这一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尤为重要。

本章第一节以26幅插图、4个《观察与思考》、2个《交流与讨论》和1个《活动与探究》,第二节以27幅插图、1个《观察与思考》、1个《交流与讨论》、1个《联想和启示》和3个《活动与探究》,第三节以1个《交流与讨论》和2个《活动与探究》;力求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实验的实证性和什么是科学研究。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目录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目录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目录第一节:化学基本概念
1.1 化学的概念和分类
1.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1.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第二节:元素、化合物及混合物
2.1 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2 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2.3 混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第三节:原子结构
3.1 原子的发现和基本结构
3.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性规律
3.3 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第四节:离子和化学方程式
4.1 离子的概念和性质
4.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表示方法
4.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
第五节: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5.1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5.2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5.3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反应
第六节:溶液和酸碱
6.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6.2 酸碱的基本理论和性质
6.3 酸碱中和反应和pH值的计算
第七节:氧化还原反应
7.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7.3 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
以上为初中化学教案的目录范本,具体教案内容可根据学科标准和教学大纲进行制定补充。

化学教学论-1初中化学课标与教材分析

化学教学论-1初中化学课标与教材分析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
科学、技术、社会发 展,科学史实等)60 条
1、知识条目108 2、实验技能 20项 3、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44个 4、选做实验和专题调研
活动16个
内 容 标 准 中 的 主 题
科学探究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结论
探究编写模式
分析蜡烛、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探 究
推断结果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类型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P28活动与探究:捕捉空气
P116 制取氢气的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特色2:联系实际(STS线索)
2.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 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 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 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 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整体构架
体例:主题-课题/单元-课题;章-节 线索:学科逻辑;真实问题
上册内容 共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入门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认识身边的物质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深入微观世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基本概念和技能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

初中化学教案一单元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案一单元人教版

初中化学教案一单元人教版
教学内容: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学习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二、讲解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希腊化学家的贡献、近代化学的兴起等内容。

三、进行化学实验(20分钟)
教师向学生示范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氧气的制备、硫酸铜的水合反应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四、讲解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知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科的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安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安全意识。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初中化学第一讲

初中化学第一讲

初中化学第一讲化学是一门引人深思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作为初中生,我们首次接触到了化学这门科学,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

什么是物质呢?物质是组成我们周围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举个例子,我们身边的空气、水、钢铁等都是物质。

物质有很多不同的性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本身组成的性质,比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腐蚀等。

要了解物质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

元素是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比如氢、氧、铁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原子。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质量比较大,负责带正电荷;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相近,电荷中性;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带负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这是元素的一种特征。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通过断裂和重组的方式形成新的物质。

要理解化学反应,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边,产物位于箭头的右边。

反应物之间用加号“+”相连,表示它们发生了反应。

例如,2H2 + O2 →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学物质的组成。

化学式可以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离子式表示离子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氯化钠的离子式是Na+Cl-。

总之,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物质、性质、元素、原子、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都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通过学习化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第一章 化学教学论概述

第一章 化学教学论概述
29
比较方法
21
三、学习方法(the learning metho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端正态度、增强学习主动性
对各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 学习教学原理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the instruction method)

• • •
构建作业课程体系
构建范例课程体系 形成训练模式 优化教学策略
4
中学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开始于清同治 四年(1865年)。当年清政府在上海设 立江南制造局,该局为培养技术人才。 附设机器学堂,讲授机械制造的科学知 识,包括开设化学课。 中学化学教学法课程开设于1932年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开),在旧中国, 化学教育的发展是很慢的。
5
目前各师范院、校都把教学法作为必修课,重视教育 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各类师范院、校所开课程的名称不同,内容也各自有 所测重。 北京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主办杂 志《化学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法 李远蓉 ,黄梅 东北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学法 陈耀亭 ,梁慧姝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化学论——王佐书,季春阳 华东师范大学: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范杰 ,王祖浩 主办杂志《化学教学》
2
化学教学论作为学科教学论的一个分支, 从19世纪末发端至今,已度过了它的初 创时期和充实时期,进入了生机勃勃的 发展时期。当今正面临着诸多重要的基 础理论和现实问题, 待化学教育工作 者,尤其是化学教育研究人员,对这些 课题开展研究,给予新的理性审视与回 答。化学教学是以化学课程为中介,师 生共同活动所组成的一种系统。
认为“教师是蜡烛”,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 能够正确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2. 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
3. 化学术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物质的分类方法;
3. 化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4. 化学术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进行相关讨论。

3. 学习物质的分类方法,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4.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并展示一些实验进行说明。

5. 教授化学术语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运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6. 练习: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澄清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五、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
3. 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并能正确运
用化学术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深化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初三化学第一课

初三化学第一课
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 生的实验能力和总结能力。
学习笔记
要求学生整理学习笔记,记录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便于复习和巩固。
学习资源推荐
பைடு நூலகம்
教材
推荐学生使用学校指定的化学教材,这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
网络资源
推荐一些优秀的化学学习网站和在线课程,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 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初三化学第一课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 • 化学基础知识 • 实验操作与安全 • 化学与生活 • 课堂互动与作业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掌握初中化 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 础。
培养实验能力
本课程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通过 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03
实验操作与安全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前准备
确保实验室内整洁、无杂物,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齐全
,准备好所需试剂。
实验操作顺序
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不得 随意更改操作顺序或跳过实验 步骤。
实验观察与记录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 数据和实验结果,确保实验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后整理
清洗实验器具,整理实验台面 ,确保实验室整洁、安全。
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学生将了解科学探 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 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化学基础知识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分 类和化学用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易忽 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课程体系 往往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系统性,导致教学评 价中往往强调以各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忽 视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 活动课程 特点:完全超越学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 学习情景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第二节 了解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
一、不同时期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
清末 时期
民国 时期
新中国 成立后
1865年,京师同文 馆增设算术馆,教 授算术、天文、化 学等课程,这是我 国最早开设的化学 课程。1904年颁布 的《奏定中学堂章 程》,粗略地规定 了化学的教学目的 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价值
一、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价值
1 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 他们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 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 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 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 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 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 策。
2 化学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创 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景,帮助 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化学现象、化学理论和科学探 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 怀疑、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积 极向上、追求真理的人格品质。
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穆勒
教育名家名言
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 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
目标与导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
♦认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价值 ♦了解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结构与特点 ♦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认识化学课程目标 的子目标 ♦理解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理解化学教学 内容的组织策略 ♦了解中学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
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优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课程编
制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在认识和解决社 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不足:缺乏系统性。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 公布《中学校令》。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实 行“六三三”学制,化学在 初中、高中二年级各开设 一学年。 教育部于1929年颁发中学 暂行课程标准。 1936年,把初中化学改在 三年级开设的同时,初、 高中化学每周课时略有减 少。
1950年印发《化学精简纲要 (草案)》 1956年颁发的《中学化学教 学大纲(修订草案)》1978 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 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 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 2000年,对义务教育初中化 学教学大纲(试用)进行了 修订,课程
教育名家名言
课程的目标就是给孩子(1)一幅他们出生家园 的完美图画,(2)一幅他们出生家园的正确图画 ,(3)一幅他们出生时代的精确图画,(4)一种 在这个奇妙宇宙中他们的生命是重要的、个人的、 奇迹般的感觉,以及他们在地球上的有生之年间促 进人性进步所能够扮演的角色。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化学课 程的价值,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启蒙性、基础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坚持如下课程设计理念:
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
基本 理念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 分科课程
概念:是指自成体系的学科课程。例如,物理课 、化学课、生物课等。
●综合课程
概念:又称为广域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 织模式,将学校课程以问题和观点为核心组织起来,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如由物 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组成的综合理科。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从课程内容的分化与 综合的角度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 看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从课程研读要求来看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显形课程 从课程的作用方式
隐性课程 国家课程
从课程管理制度的角度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1、分科课程和综合理科
● 必修课程
概念:是课程计划规定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必须 开设的课程。
●综合课程
概念: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 择学习的一类课程。
它们共同承担着对初中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任 务。选修课的设置及其与必修课的比例关系,体现 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二、初中化学课程的设置形式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
● 学科课程
概念: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领域以及与之相应 的各种间接经验所组成的课程。
基本特点:①分科设置;②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 辑结构和探究方法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③在教学上强调教师讲授。
优点:①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 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完成人类 知识传递的任务;②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 性和严密性;③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概念: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如课程表中排定的化学 等学科课程,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如化学活动 课等。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明确的教学目标和 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
●隐性课程
概念:在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但在学校教育中却占有 重要地位。如化学板报、化学晚会,化学家像等等,这些都 在无形中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