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就业结构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全国和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相比,江西省的就业结构仍不甚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这也同时说明江西省的第三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
从增长因素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的增长存在正面互动关系,即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同时劳动投入增长会推动经济发展①。
本文将在分析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增长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
江西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呈加速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80年至2002年,按当年价格计算,江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8%,比同期江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56%和15.37%高出7.22和3.41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劳动就业加速增长表1.1:1980—2002年江西省第三产业GDP、年末从业人员及劳动生产率3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就业优势明显1980—2002年,江西省劳动就业总数增加了774.3万人,从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由于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和城市化推进,已有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其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从98年也呈下降趋势。
4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就业偏向传统产业通过表1.2可以看出,在江西省第三产业各行业中,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3%和22.2%,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人员的10.42%和44.75%,两个行业合计分别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的47.5%和55.17%。
注:1.资料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3》第28,49页;2.其他行业中的从业人数包括了农林牧鱼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实证分析及检验贡献率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劳动就业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是指在产出增长速度中,劳动就业因素所占的比重,综合反映了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摘要】伴随着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是一条普遍规律。
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此相适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提升。
在“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还将进一步提升,从而形成以第三产业就业为主导的就业格局。
【关键词】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就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趋于下降,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平稳增长,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上升。
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也达到50-60%。
目前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第三产业已成为劳动力最集中的行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此相适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提升。
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力军。
一、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变化趋势及构成(一)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的总体概况及构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就业总人数为7642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6594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2544万人,第三产业为就业人数27282万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4.8%,29.5%,35.7%。
而在1990年,全国就业总人数为6474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8914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13856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11979万人。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60.1%,21.4%,18.5%。
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及增长潜力

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及增长潜力汇报人:日期:•引言•第三产业概述•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目录•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分析•结论与建议01引言指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等。
第三产业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
就业结构指某一产业或领域在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和增长速度。
增长潜力主题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探讨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增长潜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意义通过研究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了解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纳能力,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分析第三产业的增长潜力,有助于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02第三产业概述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
第三产业定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标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分类第三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河北省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来源于 2 0 1 2 年的《 河北统计年鉴》 , 样本的抽取时间 为1 9 8 5 —2 O 1 1 年。 为 了确保 文章所 使用 的数 据不 存
在异方差现象 ,将四个变量分别取 自 然对数 , 记为 l n g d p 、 l n l 、 l n x 1 、 l n x 2 , 构建 V A R方 程 。
2 0 1 3年 9月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学 报 (综 合 版
)
S e p . 2 01 3 D Z . 1 3 No . 3
第 1 3卷
第 3 期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o f E c o n o mi c s a n d B u s i n e s s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d i t i o n )
原因。
调整脱节 的现 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 发现其 内在
目前 关 于 产 业 结 构 的研 究 大 多 集 中在 全 国层
二 、数 据 来 源
本文主要研究 G D P 、 就业总人数与第三产业产 值占G D P比重( 简称第三产业产值 比重 ) 及就业人 数 比重之 间 的关 系 ,意在说 明河 北省 在 当前经 济情 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及就业总人数之间 的相 互关 系 。G D P反 映 出河 北省 地 区 的总 产值 , 记 为g d p ; 就业总人数用 l 表示 ; 用第三产业的产值 占 G D P的比重表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 记为 x l ; x 2 代
本文 使用 E v i e w s 6 . 0软件检 测变 量 l n g d p 、 l n l 、 l n x l 和l n x 2 的平稳性。其结果如表 1 所示 。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分析作者:杨阳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6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第一,第二产业增长迅速,为我国第三产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其在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所占的比重,已经成为了量度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良好快速发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一方面大量综合素质不够的社会劳动人群面临失业,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我国业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产业良好快速发展能够对第一,第二产业需求进行引导,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包括了多种部门,能够提供多种劳动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我国改善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就业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2一、第三产业与就业关系理论综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经过理论结合实证,得到第三产业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当中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都呈现上升趋势。
配第-克拉克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其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会由有形动产行业逐渐转向的服务类的行业,并且服务类行业将会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使得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劳动力进一步向服务类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
费景汉-拉尼斯从动态角度研究工业与农业的产业二元模型,其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力提高会导致农业产能剩余,这是农业劳动者流向工业产业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概况1.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变化我国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的比例逐渐提高,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8.3%,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增长率为10.4%,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在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的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就业增长的效应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对我国就业增长的效应分析摘要:通过研究1990-2009年期间我国,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特点;接着通过ADF检验建立经济增长、第三产业与就业水平的V AR 模型,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对V AR模型进行估计得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对总就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具有稳定的拉动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V AR模型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9%跃升至2010年的42.97%,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数也从12.2% 上升至29.3%。
事实证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解决就业压力、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状态不断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份额持续降低且降幅较大;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绝对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相对比重基本趋稳;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新增就业多。
一、文献综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就开始了对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Gersuny和Mkle对1953-1978 年欧州共同体服务业内各行业就业比重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了生产者服务部门和非市场方式的服务部门的就业比重上升的趋势明显,其他服务部门就业变动不明显或者下降;我国对第三产业就业效应问题的研究起步的比较晚了:何庆光(2005)我国各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发展第三产业将对就业的增加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江小涓(2004)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的变化,分析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等各因素变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二、中国第三产业就业现状分析(一) 对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大体上保持了上升的趋势。
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詹水芳
企业越来越希望获得更多、更快捷的信息、资 金、商务资源,所以向中心城市迁址的浪潮也 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上海凭借良好的区位 交通、畅通的融资渠道、丰裕的人才资源以及 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众多民营企业总部迁移 的首选地。目前落户上海的民企总部已经超过 160 多家,其中包括复星高科、分众传媒、美特 斯邦威、均瑶、中欧国际、建桥、飞洲、锐力健 身、东方希望等各个行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在 “2007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的榜单中有 31 家企业的总部设立在上海,其中复星高科排名 第 4,东方希望列第 12。上海民企总部中的企 业总部形态主要有本土企业成长型、外地企业 迁入型两种形式。
图 - 1 第一二三产业在 GDP 中的构成动态图 (纵轴为比率,横辆为年度)
图 - 2 三产业劳动力未从业比重 (纵轴为结构比,横轴为年度)
值所占的比重一直在 41%~49%的范围波动,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 1979 年的 22%到 2002 年的 41.7%,基本上是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
2003 年以后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两个波动点,第一是
1978 年间,第一产业上升和第三产业下降,影响因素,可能是改革开放
政策的影响所致,第二个波动点是 1989- 1991 年,这次波动的原因是受
苏东剧变的影响。
现以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对数(LPGDP1)、第二产业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对数(LPGDP2)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对数(LN)
●岳 毅 张瑞芹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当前在工业化、城鎮化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如何妥善安排劳动力就业,特别是有效解决初级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简要回顾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及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基础上,从三次产业视角探索了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标签: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劳动力供求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了低迷,但劳动力就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虽然以往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并不呈绝对的正比关系,但是二者关系密切。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而扩大就业也将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近年来我国发展方式转向了依靠资本密集型产业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不能仅靠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再有,由于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大量的外向型企业出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另外,当前我国已步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时期,结构性失业矛盾不可避免。
因此,如何有效扩展劳动力就业途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压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优化了闲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而长期的“内在靠投资,外在靠出口”的经济增长格局,使简单制造业、加工贸易业及初级服务业成为吸纳初级劳动力的重要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随之而来的却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据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以来,我国共遭受超过100项的贸易壁垒,占世界各国(地区)同期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1/3;仅2009年涉及我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案就超过百起,涉案金额巨大。
受此影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业劳动力的需求骤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引发了农民工的“返乡潮”。
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的开题报告

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第三产业发展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日益重要。
因此,深入探究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对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就业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计量分析,探究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具体目的如下:(1)分析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2)构建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相关变量的计量模型;(3)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4)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3. 研究内容(1)对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概念、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2)对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相关变量进行构建,包括劳动力人数、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并建立计量模型,用以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证分析,使用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探究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实现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4.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相关变量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
5. 预期成果(1)对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2)构建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相关变量的计量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3)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是现代经济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就业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经济增长又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水平。
因此,对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从宏观角度上看,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意味着经济活动的增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就业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消费,进而增加经济总量。
这种正向关系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GDP与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特征。
研究表明,在GDP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开始变得有限,即所谓的“工业化拐点”。
同时,由于就业资本密集和劳动力资本密集的行业数量不同,因此不同行业之间的GDP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此外,还有些研究者从地方层面出发,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了一些地区就业增长的关键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地方政府支出、人均教育水平等。
这些因素对于各地区的就业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就业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一些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力度不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和税收政策等都可能影响到就业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在考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综合考虑政策、技术、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
从宏观层面出发,经济增长能够带动就业的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在具体数据分析方面,GDP 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特征,同时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
最后,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充分综合考虑。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91—2001年我国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把二者的关系数量化,从而提出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对策。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一引言2003年3月18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曾经讲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在9%以上。
中国近5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风波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均仍保持在7%,去年达到了8%。
但是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
中国每年还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大约有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上述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劳动人口;另外一方面我国就业弹性近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显著降低。
另一方面,90年代后我国就业弹性成明显下降趋势,各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显著降低。
与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总体上还是稳定在7%~9%的区间内。
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寻求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促进就业的有效政策,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
二,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计量模型的构建为了定量化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了1991~2001近11年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作为观测样本,以下数据摘自1996~200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现行价格计算)。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步增长,我国的从业人口总数也在随之不断增加,因此二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附表中的表一就是根据以上资料做出的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反映出我国的就业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这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计量分析探讨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在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方面,我们选取了全国各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计量方法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向关系,说明就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就业与经济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就业、经济增长、计量分析、数据来源、样本选择、计量方法、实证结果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因素分析、作用、政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就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是当前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复杂和紧密。
就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刺激消费、推动投资、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探究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就业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就业市场也面临着变革和调整。
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实现全面就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数据角度探讨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计量分析,解释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联以及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又紧密的,就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
本文将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层面、行业层面和个体层面。
宏观经济层面的分析主要包括整体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通常来说,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企业会增加招聘新员工,以满足生产需求。
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就业水平。
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保持经济增长率在合理范围内,以促进就业的增加。
行业层面的分析则需要考虑不同行业对就业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通常是就业的主要来源,而制造业和农业的就业比重较低。
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对整体就业水平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可能带动就业增长,而传统产业的衰退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政府需要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就业增长。
个体层面的分析则需要考虑个体的素质和技能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更受市场青睐。
个体的素质和技能对就业机会的获取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实际的计量分析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经济学模型来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例,我们可以将就业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而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大量的实证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局、劳动力部门等部门的数据,来获取相关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数据。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个体素质和技能的数据。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就业和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议题。
就业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而经济增长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研究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加快可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就业率的提高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计量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回归关系,对于发展有效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对于数据来源与方法的分析,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来深入探讨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数据来源与方法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数据。
经济增长数据包括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消费增长率等指标;就业数据包括失业率、劳动参与率、就业人数等指标。
为了进行计量分析,本研究采用了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捕捉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数据的动态变化,对于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了清洗和处理,排除了存在缺失值或异常值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计量分析时,本研究将就业率、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等变量纳入模型,并引入一些控制变量,如人口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以控制一些外部因素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构建回归方程,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
本研究采用了较为科学和严谨的方法,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增长分析发布日期:2008-11-24 浏览量:379第三产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近年来,我市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GDP增速保持在20%左右,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的同步发展。
本文重点就我市产业结构变动、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测算,量化第三产业及内部主要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提供相关决策依据。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对劳动就业的带动情况(一)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投资建设成就显著。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发展,各类特色店、便民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尤其是永盛成、北京华联等一大批超市的出现较大程度地繁荣了商贸流通业。
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5.0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第三产业投资370.46亿元,所占比重为40.3%,比上年增长62.8%。
在消费、投资需求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成为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第三产业自身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不断发展,有效拓宽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随着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新兴服务行业应运而生。
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物业管理、信息咨询等服务形式方兴未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买卖迅猛发展。
会计和审计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市场调查等行业积极发展,加快了会计师、律师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步伐。
规范发展了典当、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方式,稳步发展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健全了保险经纪代理等中介人制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三)第三产业成为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劳动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2.6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49%。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就业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而经济增长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和分析,需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量化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本文将介绍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我们来看一下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实际就业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率则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通常来说,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就业率也会相应地较高。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会刺激企业的发展和扩张,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反之,如果经济增长放缓或者出现负增长,就业率往往会下降,因为企业会减少招聘或者进行裁员来适应经济状况。
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计量分析方法进行量化,以确定经济增长对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以及就业率对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
就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会发生变化,这也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新兴产业通常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当新兴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时,就业率往往会有所提高,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传统产业的衰退和转型会导致就业市场的调整和结构性失业的出现,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拖累。
通过计量分析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战略,以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稳定。
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复杂关系,比如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就业市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就业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市场的情况。
就业计量分析报告

就业计量分析报告就业计量分析报告一、引言就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础。
就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计量分析,旨在探讨就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数据来源和方法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就业数据和劳动力调查数据。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OLS回归分析等。
三、就业情况分析1. 总体就业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XXXX年的XXX万人增长到XXXX年的XXX万人,增长率为XX%。
2. 行业结构:我国就业行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X%;第二产业次之,占比约为X%;第一产业占比最小,约为X%。
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已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
3. 地区分布:就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人口较多,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表明有必要推动就业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均衡。
4. 就业创造能力:新增就业人口主要来自于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就业机会。
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是就业的新增动力。
四、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是重要的。
经济持续增长将带动新增就业机会的产生,提高就业率。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很大影响。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行业的工作岗位减少,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
3.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 政策因素:政府的就业政策对就业市场的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适当的政策措施能够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政策建议1. 鼓励创业:政府应加大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政策等支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关系计量分析一般认为,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的主领域,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广东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关系。
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到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探索了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实证分析表明,从业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但行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结构的变化差异制约着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发挥。
标签:劳动就业;第三产业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伴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第三产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一直居于全国首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和外省劳动力大量涌入,导致广东劳动力供给的压力持续增大,同时制造业对就业增长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以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的涌现,使解决就业成为广东目前乃至今后长时期内的艰巨任务。
因此,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研究两者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劳动就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首先,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以避免“虚假回归”的问题。
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辩证地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
最后,在协整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研究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动态关系。
2 广东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分别选取1978—2007年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L3)和第三产业增加值(GDP<SUB>3)作为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衡量指标。
考虑到指标可得性以及时间序列资料的可比性,对广东第三产业增加值按1978年的可比价折算。
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及数据的波动性,分别取自然对数形式表示为lnGDP<SUB>3和lnL3。
2.2 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来对以上对数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和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直接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就会出现“虚假回归”现象。
因此,对它们分别取一次差分并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它们的一阶差分形式ΔlnGDP<SUB>3和ΔlnL3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注:检验形式中,c表示截距项,t表示趋势项,n表示滞后阶数。
滞后期采用AIC 准则与SC准则自动选取。
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揭示了变量间因果关系,由Granger提出的。
由以上的平稳性检验可知,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在5%和10%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可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建立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短期动态关系模型。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以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滞后1阶时,劳动就业(lnL3)是第三产业增长(lnGDP<SUB>3)的格兰杰原因。
根据经济学原理,劳动作为投入要素之一,其对产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假定劳动作为第三产业的唯一投入要素,则生产函数就表示为劳动要素对产值的影响。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lnGDP<SUB>3=lna+blnL3(其中,a表示生产规模,b表示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自然对数变换表示为:lnGDP<SUB>3=lna+blnL3。
而这一结论则说明,广东劳动就业规模的扩大将不断地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
2.4 协整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意味着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的线性组合也可能是平稳的,因此可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它们之间的模型。
本文运用EG检验法(Engle-Granger检验)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
下面对lnGDP<SUB>3和lnL3进行协整检验。
为消除自相关性,估计模型应适当加入变量的滞后项。
滞后项分别取自变量和因变量的1至4阶并逐步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得到如下最终协整回归模型,残差项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lnGDP3(t)=0.049ln L3 (t)+1.585lnGDP3(t-1)-(2.210)(8.084)(-3.466)1.186lnGDP3(t-2)+0.927lnGDP3(t-3)-0.386lnGDP3(t-4)(2.749)(-2.129)R2=0.995267,LM(1)=0.619232[0.431333],LM(2)=0.986679[0.610584](方括号内数值是接受零假设的概率)。
上述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并且不存在序列相关,且残差项et通过平稳性检验,所以lnGDP<SUB>3和lnL3是(1,1)阶协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5 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得出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意味着经济系统中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如果变量在某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其长期均衡点,则均衡机制将会在下一期进行调整以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
而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则是描述这种短期内非均衡关系的动态模型。
在上述协整检验中,已得出稳定的非均衡误差序列et,此时将其作为误差修正项引入到误差修正模型中,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ΔlnG DP3(t)=0.151ΔlnL3(t)+1.161ΔlnGDP3(t-1)-(1.091) (4.182)0.773ΔlnGDP3(t-2)+0.491ΔlnGDP3(t-3)-0.619e t-1(-2.861)(2.839)(-1.698)模型的各种诊断统计量:R2=0.494389,SE=0.041948,LM(1)=0.018192 [0.892710],LM(2)=0.527941 [0.767996],ARCH(1)=0.224667 [0.635506],ARCH(2)= 2.018784 [0.364440],JB=0.461940 [0.793763],REST(1)=0.062051 [0.805956],REST(2)=0.835241 [0.449901]拟合优度R2虽然不是很高,但方程的标准差SE较小,且与其他统计量结合起来,模型还是具有令人满意的统计性质。
LM(p)是p阶自相关检验的LM 值,ARCH(p)是p阶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检验,JB是正态性检验,REST(p)是p阶模型设定误差检验。
结果显示,无序列自相关和高阶自相关,无异方差,模型形式正确。
2.6 弹性估算在实际分析中,以对数形式建立的模型,其估计参数即为相应的弹性,在本文即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表示当劳动力增加1%时,第三产业增长的百分比。
而上述的协整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可通过估算得出相应的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
本文中劳动力的长期产出弹性经估算为0.817,短期产出弹性为误差修正模型中对应的0.151。
劳动力的长期产出弹性大于短期产出弹性,其原因在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产出的影响非短期行为,另外还有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制度等远期长效因素的影响。
3 结论(1)在建立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的协整关系模型过程中,通过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上述两个变量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
在此基础上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初步得到在5%显著性水平下,劳动就业是第三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而其后的协整检验再一次验证两者的因果关系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首先,劳动就业是第三产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其经济学意义表现为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
而现实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而促进了广东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需要格外强调的是,第三产业不是劳动就业的格兰杰原因并不表示本文否定了发展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的积极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支持广东第三产业与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等部门,其就业比重在1980—2000年持续下降,而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更是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作用受限的原因。
(2)在协整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中,得出劳动力的长期产出弹性和短期产出弹性。
在本文中,当劳动力增加1%,第三产业长期增长0.817%,短期增长0.151%。
协整回归模型中引入的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的若干滞后项,说明增加值的当前值不仅受劳动从业规模的影响,同时也受前几期的增加值影响。
符合经济意义,反映出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连续性和时间滞后性,特别是时间序列的数据,这种经济惯性更为明显。
而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较大——-0.619,说明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较大。
最后也进一步说明了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1]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80-85.[2]宋晓丽.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4,(4):105-107.[3]夏业良.上海市三次产业中劳动力结构及产出效率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9.[4]李媛媛.1978年以来广东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动的实证分析[J].学术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