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2020年10月整理).pdf

合集下载

异常心理(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精神障碍)

异常心理(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行为障碍、精神障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不受意志的支配称思维插入
表一:认知障碍




临床表现
具体表现
常见病症








感觉过强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殊性症状,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继发性妄想
是指以错觉、幻觉、逻辑推理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者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
可见很多精神疾病,在诊断精神分裂症时,其临床意义不如原发性妄想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
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事实上常常是违背意愿的,想摆脱,又摆脱不了,患者因此而苦恼。可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与强制性思维的区别:强迫观念常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在意识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综述
无对象的知觉。感觉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
根据
感受
器官
不同
幻听
包括言语性幻听和非言语性幻听。其中言语性幻听更重要。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大多数没有自知力。
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幻视

精神病学: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2)阶层:发达国家的低社会阶层比高阶层患重症 抑郁症的危险高2倍,高阶层患双向抑郁较多。 (3)生活事件:认为有关,但确定因果关系较难。 (4)年龄:多见成人,各年龄均可发病。 (5)遗传:有关。
四、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⑴家系研究:
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先证者亲属患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 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早期遗传现象:年龄逐代早,病情逐代差。
典型症状:心境高涨 —— 协调性、感染性
思维奔逸 —— 话多夸大
活动增多 —— 惹事生非
躯体症状: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减少等
其它:注意、记忆、幻觉、妄想、自知力等
手 舞 足 蹈
2、 抑郁发作
• 以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可以从闷 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 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症状为 “三低”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 —— 晨重晚轻 思维迟缓 —— 语少音低 活动减少 —— 意志减退
八、诊断要点:
1、症状特点:三高、三低 2、躯体症状 3、病程特点:发作性,缓解期 4、家族史 5、排除其它疾病
九、 鉴别诊断
1、 继发性心境障碍: (1)原发疾病
(2)原发疾病致意识、记忆、智能改变
(3)精神症状伴随原发病变化和波动 (4)情感症状不典型 (5)无继往心境障碍发作史 2、 精神分裂症 : (1)情感症状非原发症状 (2)不协调性、怪异性 (3)无缓解期或缓解不全 (4)其它:病前性格、家族史等
2、神经生化改变
⑴ 5-羟色胺假说: 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心境
低落、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内分 泌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活动减 少密切相关。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发作,伴精神病性症
F32.2基础上
病、某些药物
和精神活性物
F32.3
状伴发妄想、幻觉或抑郁性木僵
同F32.2
质等引起的继发性抑郁
F33.0复发性抑郁障碍,目前为轻度
发作
目前符合F32.0既往至少两次发作,
之间有几个月无明
同F32.0
DSM-IV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研究版, SCID-I)
他评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
他评
严重程度,药物
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
疗效
快速抑郁障碍症状自评问卷(QIDS-SR)
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
自评
症状
Beck抑郁问卷(BDI)
自杀风险
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MINI量表C模块
重度抑郁发作的患者都存在上述4条或以上的躯体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存在疼痛、心动过速、便秘等症状。
3.认知症状
抑郁障碍患者大多存在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表现,这类认知损害往往是可逆的。严重抑郁障碍的患者往往还存在悲观自责、消极厌世、自杀的风险,需要认真评估和预防。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
一、概述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6.8%。
如灌铅样感觉;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人际关系紧张。对于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需要鉴别双相障碍的可能。

精神病学 PDF

精神病学 PDF

精神病学PDF精神病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分支,它主要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理、病象和临床规律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有关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不单涉及各种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或伴随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的诊治,还涉及到适应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偏异,以及诸多类别的儿童智力、能力或品德上发育障碍的防止、矫正和处置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上涉及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分支,在实践上已发展到与社会心理卫生相结合的阶段。

内容简介本教材是国内以精神病学专业住院医师为主要读者的第一部教材,为精神病学专业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编写。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内精神疾病的总负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20%左右。

而目前国内精神专科医师的数量与质量均与所面临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规范化培养精神卫生专业的临床医师势在必行。

本教材与以医学生为主要读者的医学院校教材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主要强调整个学科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本教材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对于临床实际工作的指导。

就精神病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目标而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科医师的培养阶段,第二阶段为全科精神科医师的培养阶段,第三阶段为专科精神科医师的培养阶段,最终达到精神专科主治医师基本水平。

本教材主要为后两个阶段的培养所用。

此外,在当今整个临医学均强调精神卫生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本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临床学科住院医师培养的参考教材。

本教材的特点包括:1.以病案引入,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2.以本专业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核心,通过对于各个临床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描述,强调读者对各个临床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读者跳出精神病学的有限空间,在临床医学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下来学习精神病学;3.强调本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强调心理学基本知识在精神病学临床工作中的应用;4.本教材重点强调专业中常见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非面面俱到,对于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则要求结合相关教材来学习。

常见精神障碍PPT课件下载幻灯片

常见精神障碍PPT课件下载幻灯片

分类
(1)以强迫思维为主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强迫
治疗方面 ①以各种抗精神病
药物治疗为主; ②力争早期治疗,
长期随访服药; ③康复期的心理治
疗。经典胰岛素治疗二Fra bibliotek 偏执性精神障碍
又称为妄想性障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的精神 性障碍。 病因未明,起病在30岁以后,发病缓慢,不为 周围人察觉。女性偏多,未婚者多见。 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 妄想常有系统化,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 谬。 人格相对保持完全; 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不安 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运动性不安
三、强迫性障碍
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 念、意志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 碍(强迫症)。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患者认识到观念或冲动来源自我,但违背
意愿,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以仪式化动作显著减轻精神痛苦,社会功
能严重受损
第一单元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 性障碍
一、精神分裂症
最常见的的一种精神病,具有 感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 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约占精神病院患者的60%; 患病率0.1%~0.3%; 病因、发病机制未明,虽有各 种假设,但未被公认; 有遗传倾向,但非遗传性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
①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协调, 与现实环境脱离;
伴有失眠、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 和内感性不适等
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有些病人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分类(四类): 轻型、 无精神病性症状、有精
神病性症状、复发性
3、双相障碍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至少两次) 躁狂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 发作间歇期症状完全缓解

情绪障碍PPT学习课件

情绪障碍PPT学习课件
第30页/共41页
(三)下丘脑 • 下丘脑的损伤会造成各种障碍,包括肥胖、体温
失常、生理趋力变异、食量改变、不能孕育、体 格畸形、情绪障碍等 • 下丘脑在情绪的表达中具有重要作用 • “假怒”实验
第31页/共41页
(四)左右脑与情绪障碍 • 对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和对正常人的研究发现,
大脑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有情绪功能的不对称性,左半球为正情绪(包 括满足感、愉悦、热诚等与趋近行为相关的情绪) 优势,右半球为负情绪(包括害怕、厌恶、焦虑 等与退避行为相关的情绪)优势 • 例:戴维森和福克斯(Davidsn,1990;Fox,1991) 的研究
第34页/共41页
对于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干预可以有如下方式: • 应注重脑卒中的防治; • 宜加强心理疏导,争取家庭、社会支持; • 适当运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第35页/共41页
(二)癫痫
• 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癫痫患者的抑郁患病率为55%, 在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中为62%,焦虑患病率为 14.8%~25%,医院中患病率为16%~25%,均远远超 过一般人群
第7页/共41页
4.沙赫特的认知-归因理论
• 基本观点:情绪的产生源于三个因
素的整合作用:生理因素、刺激因素
和认知因素
沙赫特(Stanley Schachter)
• 例:我们的一般常识判断是:“我颤抖是因为我
害怕”,而沙赫特的理论构架是:“我认为我的
颤抖和害怕是因为我意识到了这个情境的危险”。
第8页/共41页
第25页/共41页
药物治疗:通过影响大脑的化学成份而较少焦虑障 碍的症状 ——抗抑郁剂(盐酸丙咪嗪,Paxil) ——苯二氮卓类药物(Xanax,Kkonapin) 其他治疗方法:通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管理应激: 休息、锻炼、营养、社会支持、适当饮酒或者服用 其他药物

情感性精神障碍ppt课件

情感性精神障碍ppt课件

34

1966年12月无明显原因又开始发病,与1958 年表现一样,持续一年半至1968年7月转为欢乐 话多,至1969年1月又转为发愁少语,悬梁自缢, 未遂,直至1970年2月恢复正常。 • 1977年12月因未能调整工资而闷闷不乐,闭 门不出,愁家庭生活困难,多次寻机钻往汽车轮 下自杀未遂,至1978年5月自行缓解,一切如常。 • 1979年12月又兴奋话多,毛遂自荐当了某一 日报义务通讯员,彻夜不眠写报道、诗歌,于 1980年5月第一次收入精神病院,接受专科治疗。
其他症状
• 人格解体
• 现实解体
• 强迫症状 • 老年抑郁症
32
临床表现——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发作
分型: Ⅰ型:有躁狂、抑郁发作,躁狂发作严重 Ⅱ型:抑郁发作严重,躁狂发作轻
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
同时出现,通常在M和D的快速转相时
发生,较少见
快速循环发作:过去12月中,至少有4次心境障

2

1986年元月第二次发病,无原因发愁少语,少动少食 呆坐,自认为有罪,表现同前次,未经治疗,历经一月余 自动缓解,生活工作如常。 • 第三次发病于1986年9月15日,无原因闷闷不乐,少 语寡言,语声低细、语速缓慢,由呆坐到终日卧床,食少 纳差,彻夜不眠。同事来探望,即离床下跪叩头,口称 “有罪”,“要写检讨”,“该枪毙”,检讨拿了公家的 雨衣、木板、压水机、螺丝刀;文革中上窜下跳;与邻居 姑娘、嫂嫂、婶婶乱搞男女关系;老婆看病的药费他拿去 报销等等,要求法办,要求给他吃药死去。并说脑子迟钝 不好使,好忘事。近10天来病情加重,卧床少动,进食甚 少,有时2-3天不吃饭。未见自杀行为。
• 抑郁发作 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 动减退、躯体症状、其他症状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课件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课件

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 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增强应对能力。
生活方式调整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有助于心境障碍的康复。
社会支持与自助组织
社会支持
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于心 境障碍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提供
情感支持和日常生活的帮助。
自助组织
抗焦虑药
用于缓解焦虑症状,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和 抗抑郁药中的某些成分。
心理治 疗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纠正患者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改善心境障碍症状。
心理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有关心境障碍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家庭治疗
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降低心境障碍的复发风险。
人际关系疗法
通过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缓解心境障碍症状。
预防策略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 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早期识别与干预
对有遗传或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干 预潜在的心境障碍。
康复措施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 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 治疗心境障碍。
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脑电图等, 以辅助诊断。
鉴别诊 断
抑郁症
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发作与抑 郁症相似,但抑郁症的病程 更为持久,且可能出现精神 病性症状。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患者会出现躁狂和 抑郁发作的交替或混合出现, 需要与单相抑郁症进行鉴别。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由强烈或持 续的心理社会应激引起的情 绪障碍,可能与心境障碍有 重叠之处。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PDF)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PDF)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一、治疗策略(一)对首发患者、复发患者、急性发作患者的治疗策略对于首发患者要①早发现、早治疗;②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③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④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⑤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1、急性期治疗1.1、目标①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

②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

③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④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程度。

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1.2、策略治疗开始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EKG等,测量体重。

作治疗前评估,与治疗中进行复查比较,以便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①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鲜明,以阳性症状、激越冲动、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宜采取积极的强化性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②争取扩大基本痊愈患者的比例;③药物治疗建议可按治疗程序(见后)进行,疗程至少4~6周;④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包括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

⑤进行家庭教育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急性期为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及危害性、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及疗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治疗不良反应等,与家属协商治疗方案,得到家属(或患者)对治疗的知情同意。

同时减少急性期对患者的刺激和应激,为保证患者及照料者的安全提出建议。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PDF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PDF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

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

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

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

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

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

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

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

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

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智力发育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智力发育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智力发育障碍一、概述智力发育障碍(disorders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在ICD-10 中称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是发生于发育阶段,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 岁)之前,以智力发育迟缓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能达到相应年龄水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者的智商在 70 以下或低于普通人群均值2 个或以上标准差。

社会适应能力缺陷表现在沟通、自我照顾、家庭生活、社交技能、社区资源的使用、自我指导、功能性学业技能、工作、休闲、健康和安全等多个领域。

1988 年全国8 个省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0~14 岁儿童中,智力发育障碍的患病率为1.2%,其中城市0.7%,农村1.4%;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 1.5: 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从围生期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通常为 18 岁)之前影响其发育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是重要的原因。

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遗传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多基因遗传疾病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如 21-三体综合征)等。

环境因素包括孕产期至发育成熟前的各种有害生物学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智力发育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根据其缺陷程度可分为以下等级:1.轻度智力发育障碍占智力发育障碍的 85%以上。

患者智商为 50~69。

患者在学习和理解复杂的语言概念和学习技能方面表现出困难。

患者在幼儿期即可表现出语言发育延迟、理解和分析能力差、抽象思维发展落后,最终难以或只能勉强完成小学学业。

大部分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

成年以后智力水平相当于 9~12 岁正常儿童。

2.中度智力发育障碍占智力发育障碍的 10%左右。

患者智商为 35~49。

患者从幼年开始智力和运动发育均明显较正常儿童迟缓,发音含糊不清,词汇贫乏以致不能完整表达意思,不能适应普通小学的学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1)引言在此篇当中,谈论的是情绪上的障碍,比如强迫症、恐慌症、焦虑症及躁郁症。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许多的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都和一个人内在的情绪失调有关,这也是为何近年来有这么多谈论情绪管理与情绪EQ的书籍,反映出现代人迫切的需求。

然而,从新时代身心灵的观点看来,一个人的情绪是“不会”出问题的。

人类的情感及情绪状态可以合理地比喻成大地的季节及天气,春、夏、秋、冬以其庞大的威力横扫过大地,而每一季也有晴时多云偶尔阵雨,不会有永远的冬天,也不会有永远的夏天,就如一个没有脾气的人或一对从来没有冲突的夫妻,其实和一个一天到晚发脾气或一对每天争吵冲突的夫妻,同样的违反自然。

读者也许有这样的疑问:为何有人会得忧郁症、焦虑症,甚至想要自杀?这个问题其实与为何近几年来有些地区连年干旱,有些地区却又水患不断一样,真正的关键并不在情绪或天气本身,而是带来坏情绪的心理状态,及带来恶劣天气的人类集体潜意识。

首先要建立起一个观念:你的“情绪”及“想象力”都跟着你的“信念”走,所以当某个信念消失了,伴随那个信念而起的情绪便不再存在,而你的想象力也会转往其他的方向;也就是说,信念能够自发地动员起你情感的和想象的力量。

有些忧郁症的病人长期为沮丧的情绪所苦,没体力、没精力、没企图心,寻求药物及团体心理治疗也效果不彰,就算当他彻底地面对及宣泄负面的情绪,却也只有刚开始觉得很好,似乎一切雨过天晴,可是隔一段时间,忧郁及沮丧的感觉便又铺天盖地而来。

这样的一个人甚至连他的治疗师,可能从来都没有发现,其实问题根本不出在情绪上,而是带来情绪的信念及思想。

(我们都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里)举例来说,这类人可能从小就看父母整天吵吵闹闹,求学过程一路不顺,又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以谈心,更重要的是,他相信“人生是苦”且“我是无助地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我无力改变周遭的环境”,“我永远不能做内心想做的事”。

这种人不会把以上的种种负面观点视为自己的“想法”,只会顽固地认定这些是“事实”。

各位读者想想看,一个人若坚信这些信念,且认为理所当然,那么他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当然是悲观、忧郁、焦虑及恐慌,他完全被这些情绪困住了,以至于连想都没有想要去改变他的“核心信念”。

(后妈并不是不可摆脱的,后妈并不能伤害我,后妈并不是强大无比不可战胜的,在后妈面前我不是只可以做待宰的羔羊,战战兢兢,小时候无力抗拒,但现在长大了,并不是还必须这样,后妈只是纸老虎,就是一张嘴,声色俱厉的破口大骂,借以吓唬别人,看穿她看透她,分析她研究她,她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基本上,我要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事实”,有的只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对自己及周遭人的“看法”。

但是人类之可贵也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会透过本身对自己及世界的看法,而体验到与那看法相符的情绪,甚至透过心灵伟大的创造力,创造出符合这种看法的自己及世界,这也是新时代最重要的讯息:“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之真谛。

■解决情绪障碍的方法针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在此提供以下的练习方法,帮助大家彻底地解决内心的焦虑、忧郁及恐慌:首先,你一定要找出带来你负面情绪的负面信念。

(后妈很强大后妈很可怕)比如说,你长期处于忧郁是因为相信“我无力改变环境,只有不断地认命及妥协”。

其次,你要再三向自己保证,那只是我的一个想法,绝非事实,或纵使那是一个事实,也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因此,请各位读者将自己内心所有真正的想法及观点列出一张清单,你必须随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随时注意自己发表的言论或观点,然后很老实地写出对应该信念的情绪。

譬如:“人生是苦”——痛苦、疾病、悲哀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2)“我是家庭的受害者”——无力、愤怒、愤恨、埋怨、不愿承认,抗拒“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沮丧、没自信“人性本恶”——提防、多疑、焦虑、不安“我不能犯错”——紧张、害怕然后,你要采取三管齐下的步骤:第一步:针对你想改变的那个信念,培养一种与该信念所引起的情绪相反的情绪。

比如针对“我不能犯错”,你的新信念是“偶尔犯错也不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你的情绪由紧张、害怕转成放心、信任。

第二步:把自己的想象力转到与该信念控制的方向相反的地方。

比如“我不能犯错”的想象画面原本是:“我一不小心出错却酿成无可挽回的巨祸”,而新的想象画面将是:“就算不小心出错也非故意,不但别人可以谅解接受,自己也能因此增加学习机会,造就未来更大的成功”。

第三步:以游戏性的心态,用放心及信任过日子,再三地向自己担保,那个令人不满的信念只是对于现实的一个看法,而非现实本身。

经过这样完整三步骤的处理,我想可以大幅地改善各位的情绪问题。

再来,我想来讨论一下精神分裂现象。

基本上,精神分裂现象和信念、情绪同样关系密切。

精神分裂现象其实在人格的早年就开始酝酿,人格有一部分围绕着“我是没有价值”的想法而形成,当人格自觉软弱无力的感觉逐渐增强,孩子便会根据他们对形象强而有力的生灵的观念,比如说外星人、李小龙、耶稣、佛陀、观世音菩萨,打造出一个补偿性的“次人格”,为他自己带来“有价值”的强烈感觉。

于是,当主人格做主时,因软弱无力的感觉及内心围绕着“我是没价值”的信念造成彻底的缺乏自信心,便产生忧郁情绪并伴随自杀意念,此时次人格会出现命令式或责骂式的幻听,叫主人格去死,或批评主人格是多么没用。

接着,换成次人格做主时,患者出现缺乏现实感的精神症状,自认是莲华生大士,到处给人灌顶及要人家顺从他,当然,这时大概也是患者被送入精神病院的时刻。

在医学上,药物的治疗只能借由化学性的改变“强迫”人格整合,有许多的副作用及危险性,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真正的治愈之道在于帮助患者明白他的另一个自己(即次人格)行为的含意,使他能接受次人格作为他整个本体的一部分,达到两极信念的溶解状态,形成一个统合的自己,如此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莫须有的意识与潜意识战争——强迫症强迫症是精神科中相当常见的一种精神官能症。

基本上,他是一种与“思考”有关的疾病,而且很多患者随后都会发展出忧郁及焦虑的现象。

在症状层面上,强迫症主要区分为两类:强迫思考与强迫行为。

在强迫思考方面又有所谓强迫性影像及强迫性话语——反刍之前与人的对话和自己心里骂脏话。

我曾经有位患者,当他觉得自己做错事或焦虑不安时,内心便会出现佛陀的影像,用来警惕自己不得出现邪淫的思想。

但到后来却身不由己不断出现此强迫影像,以至于无法专心做任何事。

而有强迫性思考的人常常就更凄惨了,因为他可能会花上三四个小时反复思量之前五分钟的对话。

这种反刍式地思考话说得对不对、好不好的想法,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光,以致他没法做任何事情。

记得有位病友,他经过任何庙宇时都会在心里骂脏话,虽然明知这么做不对,但越自责,却越着魔似的无法自制,因而常常活在很大的冲突和罪恶感当中。

另一类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强迫行为。

譬如,明明知道手已经很干净了,仍不由自主一再地重复洗手;或总是忍不住要重复检查瓦斯跟门关好了没。

还有人是站起身来时,会重复检查有没有掉东西,一直要看四五分钟以上。

患者可能每天花数小时在此种强迫性的重复行为上,这样的困境有时实在令人痛不欲生呢。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3)从潜意识矫正强迫行为就病理的观点而言,强迫症与遗传及大脑中血清素的不平衡都有关系,但新时代身心灵整体医学的观点却认为,这依然是果不是因,真正的问题其实还是出在潜意识当中,这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讨论:第一,此类病人在人格形成的过程当中,也许是来自父母的教养、学校的教育,或他自己,让内在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只要我一不留神,便随时可能犯错。

由于担心自己犯错,所以他随时都在检查自己,反复思量自己的思想或行为有没有犯错。

他常自我设定了某项“正确的流程”,再强迫性地检查自己有没有按流程一步步做好。

强迫症患者对自己存在着一种深深的不信任感,导致他永远在担心自己有没有做对,担心是否会有不好的事发生。

所以,从教养的角度来讲,这恐怕要父母做很深的反省。

因为,我发现患者很多是出自军人、教师和公务人员的家庭。

与这种要求严格、一板一眼的父或母生活在一起,令孩子从小就战战兢兢:自己是不是哪里又犯了错,也因此,要求自己完美、不犯错成了这类人格的标准心理配备,偏偏他内心又有一个坚固的信念:自己随时会犯错。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强烈焦虑便排山倒海而来,而更重要的是,他的焦虑并非直接来自外在,所有强迫思考和行为都是他试图降低内在焦虑的企图。

所以,如果不能回过头去检查内在对自己坚定的不信任感,他是无法解决自己的强迫症状。

第二,这些患者的意识心被迫与自己的“内我”产生隔阂。

意识心根深蒂固的坚持:相信自己是一件最危险的事。

因此,他会把内在传来的讯息视为一种威胁,可能令人格脱序或失常;因此,他非但无法自内心传来的智慧中受益,反而将任何来自心灵的讯息视为洪水猛兽。

这样的人要他不焦虑大概也很难,但这恐怕不只是现代人的盲点,也是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盲点。

唯有当人们开始信任内在的心灵宇宙,了解到人性所由来的更有秩序、更有智慧的内我,否则意识与潜意识的战争恐怕永无休止!引爆被压抑的潜在人格——精神分裂症我们可以用古代“官逼民反”的故事,来想象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分裂的过程。

当官方以种种严苛律法堵塞人民强烈的欲望时,这股渴望不但不会断绝,还会累积扩散,等到强大得足以抗衡官方势力时,这群所谓的暴民就会以最激烈的方式抗争,强夺自己的权利。

同理,精神分裂患者之所以出现分裂人格,主要是为了突破原来人格的重重限制,表达压抑在内心里,受到原来人格过度监控,无法表露纾解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一个平常十分拘谨、内向的人,发病时却可能表现得豪放大方、喋喋不休,这其实是他扭曲、积累许久,渴望和他人亲密的能量瞬间爆发的缘故。

这些患者必须压抑性格里某些成分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相信环境里充满威胁,相信自己情绪表达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引发人际间的冲突和攻击;他们还相信自己不可能达到自我或别人的期待,因而经常处在担心别人加害、批评的妄想里。

然而越对自己没信心,就越会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试图完全弃绝性格里自私、愤怒、怯懦等不被嘉许的念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但是,负面念头却依然还有浮上心头的时刻,压抑和围堵并不能减少它们。

新时代思想强调,我们的每个念头都负荷着不可思议的能量,这种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也就是说,在意识层上被我们压抑住的念头,仍会伺机展现自己——疾病就是它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4)面对内在最深层的问题自己吓自己——恐慌症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大,因此各式各样的忧郁症、恐慌症、强迫症、焦虑症相当盛行。

在这些病症中,又以恐慌症发作起来最可怕。

恐慌症有个很大的特色是,虽然患者感觉心悸甚至窒息,而且坚信自己快死了,但进入详细的理学和实验室检查时,却几乎找不到任何身体上的问题,只在某些病患身上发现有轻度二尖瓣脱垂(mitralvalveprolapse)的现象,但病人的“主观”感受,却犹如世界末日已经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