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版)】《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1教学设计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家庭称呼抢答赛1.文本学习: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2.图片+文本学习:家庭关系示意图3.素材:家庭礼貌称呼歌4.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5.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爷爷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6.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思考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文本直接出示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补充完整。
四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等。
教学出示教材第78 页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补充完整。
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先以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来熟悉不同的称呼,然后再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地关于亲戚之间的称呼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本地的常用叫法说起。
7.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8.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9.图片+文本学习:家庭辈分和称呼(1)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2)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
妈妈和舅舅是姐弟或者兄妹关系。
10.素材:表和堂11.文本学习:抢答竞赛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12.文本学习:抢答竞赛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交流回答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姐妹关系的人有哪些。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感恩家庭的情感,懂得珍惜家庭;3.激发学生保护家庭成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连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职责,并了解如何照顾家庭的成员;2.掌握如何感恩家庭,懂得珍惜家庭。
难点1.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对家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归纳,培养其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理解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性,激励其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5分钟)1.通过问题到让学生思考:在家里,谁最了解你?在家里,谁对你最好?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反思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2. 学习(30分钟)1.利用PPT展示“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幼儿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有哪些?•在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3.当然,在展示并讲解完“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故事或者例子。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3. 拓展(2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自由谈论自己喜欢的小事或者有趣的小细节,并分享给大家。
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家庭中常见的小事和小细节。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4. 评价(15分钟)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珍惜家庭成员;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该如何珍惜和维护家庭?•我们应该怎样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四、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一些小细节和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概念,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能够画出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认识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和家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初步感受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家庭关系示意图”,梳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熟悉家庭成员的称呼,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
2.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一份“家庭关系示意图”以供学生观看。
2.准备课件或者黑板,以便于在上面展示示意图和家庭成员的称呼。
3.准备纸和笔,让学生画出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第一课时《家庭的记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家庭的记忆》,通过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老师出示“家庭关系示意图”并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家庭关系,先来看一下这张图,这是一张什么图呢?”预设回答:家庭关系示意图。
老师继续说:“这张图表示的是什么?”预设回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老师继续说:“我们可以通过这张图来梳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看这张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说:“同学们,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不同的亲戚,你们知道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吗?”预设回答:学生回答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12家庭的记忆 第1课时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懂得珍惜家庭和亲情。
2.了解家庭成员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意义和重要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生活和感受。
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描述家庭成员间相互帮助和关心的事例。
3.培养学生的朴实感、感恩心和情感认知。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表达家庭现状和感受的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深刻认识和珍视。
教学内容学习故事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课后去采访不同家庭的情况,回来分享给全班同学。
共收集了12则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学到很多。
分组讨论根据学习的故事,小组讨论,每组从采访中收集到的信息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事例,然后介绍给全班同学。
说一说以自己家庭为例,说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没有经历过家庭成员相互帮助的事情?思考问题1.家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你现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可以让你的家庭更加融洽、美满?教学方法1.观看故事视频、听取学习幻灯片,让学生理解故事并学习其中的道理。
2.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彼此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精神。
3.说一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更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从中总结出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故事,描述正确。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能够尊重他人分析和收集优秀情况。
3.学生展示自己家庭成员的关系和经验,有深度。
4.学生在思考问题环节中,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的认识从具体经历和事例转化为对家庭深层的认识和体悟。
但还有很多学生在表达的时候需要加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情感教化,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和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共同营造美好的家庭。
三年级上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案

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培养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培养家庭美德,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
2.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3.能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家庭的发展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
难点:运用探究式方法,能用采访、调查等方式开展活动。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四、相关资源图片资源:全家福照片。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师: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家和万事兴”,家首先是一个房屋,房屋里有人,人与人之间有血缘关系,有此三者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家。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是我们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那里住着我们最亲的人,一家人在一起最幸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加深学生对家庭的概念,唤起学生属于自己的家庭记忆。
【课堂活动】活动一:家庭辈分和称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大部分同学已经过了八岁的生日,在这八年里我们得到了爸爸妈妈及其他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们的童年在无忧无虑中度过。
这八年肯定会有很多精彩的瞬间值得我们回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家庭成员聚在一起的全家福,它会永远留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
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全家福展示和介绍一下吧。
学生积极展示,踊跃分享。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老师心里暖暖的,这些属于我们家庭的记忆温馨而又美好。
我们课本中有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大家能结合刚才的展示和分享,填写完整吗?学生填写。
师:大家已经填写好了示意图,那么你们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吧!教师出示PPT,出示题目。
预设1: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预设2:妈妈外婆是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预设3: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几种关系?同学积极做题,踊跃分享。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看来我们需要加大一下题目的难度。
教师出示ppt,出示题目。
预设1:你是你表弟的什么?预设2:你是你堂姐的什么?预设3:外婆是妈妈的长辈,妈妈是你的长辈,妈妈比你长一辈,奶奶比你长几辈?预设4:你知道什么是“四世同堂”吗?同学积极做题,踊跃分享。
12家庭的记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家庭的记忆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12家庭的记忆》第1篇,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家庭是什么,家庭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家庭的概念和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家庭的构成和成员之间的关系;2.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构成,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在氛围浓厚的课堂中掌握知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中感受家庭之爱。
教学内容分析1.家庭的概念和构成: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以及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角色。
2.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章《12家庭的记忆》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
3.建立健康的家庭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包括音乐、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保持健康的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家庭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些与家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学生看完之后,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家庭?家庭由哪些人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阅读文章教师让学生阅读《12家庭的记忆》的第1篇。
阅读理解1.家庭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你认为家庭成员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课堂讨论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理解的家庭是怎么样的,家庭成员之间有哪些关系,以及最重要的是什么?教材分析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引导学生了解到家庭的概念和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加深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都要讨论一个主题,主题包括:1.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2.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3.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记忆》教案(第一课时)

家史调查。
难点
家史调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全家福》
观看视频。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
【家庭称呼抢答赛】
1、家族全家福:你家里有家族全家福吗?你认识全家福照片上的所有人吗?他们都怎么称呼呢?
2、家庭称呼抢答赛: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
思考。
填写。
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学习。
小组竞赛。
选择、判断。
讨论。
思考与分享。
此处的全家福是如配图上的大家族全家福。
通过竞答,使学生认识、了解家庭关系。
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家庭称呼的认识。
此处的全家福是指一起住的家庭成员的全家福。
要引导学生从家史中发现家庭的变化和传承,并思考变化的原因和需要传承的优良传统。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爸爸妈妈的生活相比,物质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都得益于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我们长大以后,也要像父母养育我们一样,回报自己的父母。
总结提升
板书
家庭记忆第一课时
1、家庭称呼抢答赛
2、“家史”小调查
5、学一学:家庭礼貌称呼歌(播放视频)
6、试一试:抢答竞赛
7、班级大擂台: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呢?请你小组为单位,我们一起打擂台吧。
(1)请你思考一下,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2)答出来的小组成为新的擂主,看看最后谁是赢家!
8、我的全家福:全家福是指全家人的合影,全家福是一个家庭团聚的纪念。你家有全家福吗?你家的全家福上有多少口人?
3、考考你: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家庭”这个主题的基本词汇和概念,理解家庭的概念和意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它。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讲、互动交流等形式,感知家庭的温馨与幸福,理解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性,表述对家庭的爱与感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感恩之情,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提高家庭责任感和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家庭”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家庭内部成员的角色和关系,表达对家庭的爱与感悟。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情感归属,激发学生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家庭的图片,带领学生在观察中慢慢地了解家庭这个主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家庭”两个字,让学生认真思考家庭对于自己的意义。
2.逐段抛砖引玉小组合作,大声朗读课文中关于家庭的片段,每段读完后教师随机抽取3-5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与体会,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述。
3.集体讨论针对课文中的亲情羁绊、家庭传承、爱与成长等话题,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人情味。
4.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和体验,运用创意表达方式,利用图画、剪贴等形式,展现自己眼中的家庭。
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由大家享受人生的温馨时光。
5.课堂总结教师对今日的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让学生认真回忆课堂所学所感所想,并引导其提炼出今天的主要领悟。
四、教学后记以上是本老师的一个初步的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在家庭这个概念很抽象的情况下,要让学生靠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感受,去思考。
此外,教师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角色,更要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认识的作用。
因此,在整个课堂中,我尽量多发现、接纳、鼓励同学们的思考和想法,让他们知道底线是什么,有自己的看法和欣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我之间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也表现出了很大的进步和成长。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家庭记忆》教案

7、分享:你有过相似的经验的吗?春节时,你会回老家过年吗?
8、阅读角:回“老家”过春节。
9、小讨论: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
10、解释:什么叫“老家”。
11、考考你: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语言文字中的“家”】
1、过渡语: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
2、中国字,中国情:猜字谜。
3、小小学问家:除了这些许许多多的和“家”有关的字谜以外,还有着许多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和“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你知道哪些呢?
(1)祝福家庭的成语。
(2)关于家庭的谚语。
(3)家书抵万金(关于家庭的古诗)。
4、小发现: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家庭。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我们的节日——春节》
2、有话大家聊:
(1)你喜欢过春节吗?过春节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知道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吗?
观看视频、参与讨论。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传统节日中的“家”】
1、春节的重要节目——年夜饭:
(1)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呢?
9、选一选:你的家庭是以下的哪一种家庭?
10、知识窗。
【家史小调查】
1、家史小调查。
2、小讨论:
(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2)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
(3)在家庭的历史当中,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
3、小活动:我和父母比童年。
4、思考与分享: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统编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家庭的记忆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
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还涉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
本单元前面两课呈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所以,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谓。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对家庭爱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3.行为与习惯:增进对长辈的了解,养成关心家庭关爱家人的习惯。
4.过程与方法:能通过采访、调查、查阅史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教学重、难点:1.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书面语进行称呼。
2.初步学习和掌握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其中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称呼抢答题目(在教材基础上,补充部分家庭成员关系题目)以及儿歌《家庭称呼歌》。
2.学生填写《“家史”小调查》的表格。
教学过程:活动一、家庭生活掠影(一)上节课最后我们说到要把关爱带给爸爸妈妈,那么他们在收到我们关爱后有什么反应?请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互动。
(二)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心里暖暖的,这些都属于我们的家庭记忆。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下一课《家庭的记忆》。
(板书课题。
)活动二、家庭辈分称呼(一)家庭关系示意图1.认识家庭单元。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6.总结反思,升华情感: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现,升华情感。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引导他们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7.跟进评价,持续关注:课后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保持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
3.举例说明家庭和谐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家庭案例进行分析。
2.学生围绕案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家庭法治小贴士:结合所学知识,为家庭制定一条法治小贴士,如“不顶撞父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感受,学会倾听”等。将小贴士贴在家中显眼位置,提醒家人共同遵守。
4.家庭责任清单:与家人共同制定一份家庭责任清单,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责任。如:父母负责家务,孩子负责学习等。在日常生活中,互相监督、共同履行责任。
5.学生对家庭责任的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家庭的深层含义和道德法治要求,把握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家庭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分享和评价。
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珍惜家庭,增强家庭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家庭,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作用,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图片等。
2.准备教学道具,如家庭角色扮演卡等。
3.布置教室,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歌曲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
4.巩固(5分钟)讨论:家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珍惜家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XXX《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XXX《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家庭的记忆》教师:XXXXXX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两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
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前了解班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小区的孩子,对亲人的称呼大致相同。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
2.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深化爱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书面语进行称呼。
2.初步研究和掌握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1.希沃课件。
2.学生完成“家史”小调查、“童年不同样“问卷。
教学过程:活动一、链接生活,忆美好教师:上节课我们明白了爱父母,在行动,你们行动起来了吗?学生:我帮爸爸洗脚。
学生:我帮妈妈洗碗。
学生:我帮妈妈扫地……教师:这些美好的生活片段都属于我们家庭的记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每个同学的家中,重温这些美好的记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回忆“爱父母,在行动”的生活片段。
引出本课的话题“家庭的记忆。
”活动二、创设情境,忆关系一)结合生活经验,熟悉亲人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
1、全家福中的家庭称呼。
教师:家庭的记忆就从这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说起吧。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这一课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家庭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心理,对家庭成员的付出视而不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家庭成员的辛苦,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生活的港湾。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增进亲情。
4.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2.重点: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温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增进情感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纸和笔,供学生记录感悟。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谈谈对家庭的印象,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庭故事,增进情感交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场景。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家庭成员的辛苦,培养家庭责任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家庭观念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总结家庭的重要性,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增进亲情?如何让家庭更和谐?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培养家庭观念。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优质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三课《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在遇到长辈、亲人时能够恰当称呼。
(政治认同)2.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知道弘扬优秀家风的意义。
(道德修养)3.初步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养成关心家庭变化、关爱家人的习惯,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了解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在遇到长辈、亲人时能够恰当称呼。
2.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知道弘扬优秀家风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情境体验法、调查研究法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收集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准备头饰、道具,发放“家史小调查”问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链接生活,忆美好导入: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家,家里有爱我们的亲人,每天也会发生很多故事。
这些家庭中的人和事就形成了我们家庭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打开家庭的记忆。
(板书课题)师:家庭的记忆就从这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说起吧。
(播放全家福照片)师:这一张张幸福的照片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上面有你的照片吗?你能给我们介绍照片中都有谁吗?生回答。
师:我们今天一起欣赏了同学们带来的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感受到了他们美好的生活片段,重温了这些美好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唤起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回忆。
】活动二创设情境,明关系1.完成“家庭关系示意图”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出示的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教材 P78内容)邀请两名学生上台补充。
师:同学答的都非常正确,老师要考考你,伯父和叔叔有什么区别?生 1:伯父比爸爸大,叔叔比爸爸小。
生 2:伯父是爸爸的哥哥,叔叔是爸爸的弟弟。
师:伯父你平常是怎么叫的?生 1:大大。
生 2:大爷。
生 3:大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什么?
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什么?
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什么?
(2)小结:不同的亲缘关系对应不同的称呼,使用恰当的称呼是有礼貌的表现。能够正确地叫出家庭成员的称呼也是爱家人的一种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听儿歌、抢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并且体会对家庭成员使用恰当的称呼是有礼貌、爱家人的表现。
(4)追问: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呢?
(5)评价:爸爸妈妈是夫妻关系。爸爸妈妈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在民政局进行了婚姻登记成为夫妻,组成新的家庭,这是受法律保护的。
(6)追问:图中还有哪些人是夫妻关系?
(7)提问:外婆和妈妈是什么关系?
(8)评价:外婆是妈妈的长辈,她比妈妈长一辈。妈妈是我们的长辈,妈妈比我们长一辈。外婆比我们长两辈。
(2)提问:你们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歌曲中唱的一样吗?
(3)学生交流分享。
(4)小结: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但亲人的关系是一样的,无论称呼什么都体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4.通过“我会称呼他(她)”抢答赛,复习巩固家庭成员的称呼。
(1)出示题目:
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什么?
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家庭成员的称呼,对亲人使用正确的称呼是有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还知道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它是我们血脉相连、相亲相爱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全家福,了解家庭规模的不同。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 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8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称呼家庭的成员,知道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
我是姨妈的什么人?
我是爸爸兄弟的孩子的什么人?
我是爸爸姐妹的孩子的什么人?
我是妈妈兄弟孩子的什么人?
(2)小结:爸爸的兄弟姐妹,比如叔叔、伯伯、姑姑,我们是他们的侄子或侄女;妈妈的兄弟姐妹,比如舅舅、姨妈,我们是他们的外甥或外甥女。叔叔伯伯的孩子与我们同姓,我是他们的堂兄弟姐妹;姑姑的孩子与我们不同姓,我是他们的表兄弟姐妹;舅舅、姨妈的孩子,跟我们也是不同姓的,我们也是他们的表兄弟姐妹。
8分钟
环节二:通过抢答赛、“家庭幸福树”、“家庭关系示意图”等活动,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环节二:通过抢答赛、“家庭幸福树”、“家庭关系示意图”等活动,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1.通过第二关:“我是他(她)的谁”和自由出题抢答赛,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1)出示题目:
我是爷爷奶奶的什么人?
2.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3.了解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的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并熟悉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称呼。
教学难点: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5分钟
环节一:通过听儿歌、抢答赛等活动,知道不同亲缘关系对应不同的称呼,不同地域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
2.通过情境故事,引出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情境:过年了,小亮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一大家人团聚,好开心啊!可是有些亲戚他还不知道该怎么称呼。
(2)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3.通过听儿歌,了解并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
(1)播放儿歌:《家庭礼貌称呼歌》,学习家庭成员称呼。有同学发现歌中的一些称呼和自已家的称呼不一样。
(一)环节一:通过听儿歌、抢答赛等活动,知道不同亲缘关系对应不同的称呼,不同地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太相同。
1.通过猜谜语,初步感知家的温暖,引出本课主题。
(1)出谜面: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有我有他也有。早上我们从那里出发,晚上我们又回到那里。它给我们遮风又挡雨,它给我们带来无尽温暖。
(2)出示答案:家。
(3)自由出题。
2.通过画画“我的家庭幸福树”,熟悉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关系。
(1)画画“我的家庭幸福树”
(2)学生分享。
3.通过“家庭关系示意图”,了解熟悉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
(1)出示需要补充的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
(2)核对答案。
(3)提问: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这两个大家庭是由谁联系在一起的?
1分钟
环节三:通过分享全家福,了解家庭规模的不同。
(三)环节三:通过分享全家福,了解家庭规模的不同。
1.分享全家福。
2.提问:大家有什么发现?
3.小结:发现全家福的不同类型。社会生活的变化,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9)追问:图中还有哪些人是母女关系?
(10)提问: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
(11)小结:家庭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关系,家庭成员由于婚姻或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着深厚感情的幸福大家庭。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赛、画“家庭幸福树”、“家庭关系示意图”等活动,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体会不同关系的家庭成员在一起形成有着深厚感情的幸福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