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部编版-语文-高一-《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素材 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
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
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
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祖。
彼得-圣吉
彼得.圣吉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 泉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整体 竞争能 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是使全 体员工全心投入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 组织--学习型组织。通过酿造学习型组织 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引领不断学习, 不断进 步,不断调整的新观念,从而使 组织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了他的《第五项 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 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 思维方法。此书一出,反响强烈,使它连 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被《哈佛 商业评论》评为过去二十年来五本最有影 响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 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1978年,在斯隆管理学院获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位。 1990年,在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立"组织学习中心"。 1990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出版。
《第五项修炼》 1992年,《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获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 最高荣誉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美国商业周刊》称圣吉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 一"。 1994年,出版《第五项修炼--实践篇》,《第五项修炼--寓言篇》。 1997年,《第五项修炼》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中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
个 人 履 历
1999年,出版《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同年,圣吉被《经营战略》评为20世纪对商业战 略影响最大的24个伟大人物之一。 2000年,和他人合作出版《学习的学校》。 2001年,彼得·圣吉与彼得·德鲁克的对话《领先于变革时代》(Leading in a Time of Change)出版。同年,圣吉 被《商业周刊》评为世界十大管理大师之一。2002年9月,首次访问中国,其后多次到中国参加论坛和演讲。 2017年,彼得·圣吉和丹尼尔·戈尔曼共著《三重专注力:如何提升互联网一代最稀缺的能力》。
互联网之父——伯纳斯·李
• 1955年伯纳斯· 李出生在英国伦敦。 • 1984年蒂姆进入著名的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会CERN 建立的粒子实验室。 • 1989年蒂姆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 采用超文本技术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 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 • 1989年蒂姆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 和第一个Web客户机。 • 1989年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 (WWW);1991年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 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被广泛推广 应用。
• 在2007年,蒂姆成为24位“功绩勋章” 的获 得者之一。 莉丝现今49岁,丈夫马克· 奥普 佐摩尔以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CEO,他们 如今与三个孩子生活在西伦敦。莉丝现今 是一家名为“互联网基金会” 的慈善机构 的负责人。 该机构由蒂姆2009年在乌干达 创立。莉丝2000年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创 建自己的公司以前,我每周工作50个小时, 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我尽量呆在 家里,但我远比以前更幸福、更充实。”
预备(5)班 李多惠 1号
目录
一、个人简介 二、成长经历 三、科技生涯 1、万维网的建议和原 型 2、建立第一个网站 3、通向万维网标准的 路 四、婚姻家庭
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他是万维网的发 明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成功通过 Internet实现了HTTP代理与服务器的第一次 通讯。 万维网联盟是伯纳斯· 李为关注万 维网发展而创办的组织,并担任万维网联 盟的主席和创办人。伯纳斯-李还是麻省 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实验室创 办主席及高级研究员和网页科学研究倡议 会的总监。最后,他是麻省理工学院集体 智能中心咨询委员会成员。
3、通向万维网标准的路 1994年伯纳斯-李在麻省理工学院 创立了万维网联盟,它由不同的原意 建立万维网标准和提高万维网质量的 公司组成。 2004年12月接受了南安普 敦大学电脑学院的教授职位,他在那 里研究语义网。
萨缪尔森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贡献: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
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
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尔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蒙代尔罗伯特·蒙代尔蒙代尔(RobertA.Mundell)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1932年生于加拿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名誉博士和名誉教授,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联储顾问,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首创者,1999年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提出了“区域货币理论”,提倡欧洲货币统一而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欧元之父"。
目录[隐藏]∙ 1 个人生平∙ 2 杰出贡献∙ 3 主要著作∙ 4 个人故事∙ 5 金融危机下为中国支招∙ 6 参考资料罗伯特·蒙代尔-个人生平罗伯特·蒙代尔出生于1932年,曾就读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23岁时以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论文从MIT(麻省理工学院)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1956至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做政治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在196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曾在斯坦福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Bologna(意大利)中心任教。
自1966年至1971年,他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和《政治经济期刊》的编辑;他还是瑞士日内瓦的国际研究研究生院的国际经济学暑期教授。
1974年他受聘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至今。
1965年、1974年、1998年和2000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剑桥大学等著名学府讲学。
1974年他受聘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至今。
一直担任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加拿大、欧洲国家政府及美国联邦储备局顾问。
因倡议并直接涉及了区域货币――欧元,而获得了“欧元之父”之誉。
1983年,他获得法国参议院的JcaquesRueff奖章和奖金。
1997年获美国经济学会办法的杰出人士奖,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
199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发表Ohlin演讲。
1999年,因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简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79年提出的一种竞争分析工具。
它通过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情况和潜在威胁,帮助企业制定竞争策略和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将探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五力分析模型的要素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关键要素:1. 供应商谈判能力: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力和能够实施的谈判策略。
供应商的实力和议价能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成本和利润率。
2. 买家谈判能力:买家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和控制力。
买家的集中度和对产品的替代选择会对企业的定价和市场份额产生影响。
3. 潜在竞争对手威胁:新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可能对现有企业造成威胁。
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程度和市场准入壁垒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
4. 现有竞争对手竞争程度: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市场份额分配情况。
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数量和实力将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利润空间。
5. 替代品和替代服务威胁:与企业产品或服务相似的替代品或替代服务会对企业的市场份额产生影响。
替代品的可用性和消费者对其需求的影响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五力分析的作用和重要性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以下作用和重要性:1. 了解行业竞争环境:通过对供应商、买家、潜在竞争对手、现有竞争对手以及替代品和替代服务的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
这有助于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和应对措施。
2. 确定竞争优势: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五个关键要素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自己在相关市场上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竞争策略。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了解供应商和买家的谈判能力,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的配置。
合理的谈判策略和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利润率。
4. 预测市场变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还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市场的变化趋势。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故事——丁肇中丁肇中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人物简介丁肇中,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的父母本想让他出生在中国,不过当他父母在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提前出生了,所以,丁肇中成了美国公民。
在出生的两个月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中国。
由于中国那时是在战乱时期,丁肇中童年没有接受到传统的教育,直到他12岁,主要由他的父母在家里教育他。
丁肇中12岁到了台湾,经过不足一年的刻苦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台北市成功中学。
一年后转学到建国中学读书。
1955年高中毕业后,丁肇中考进台南市国立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聘任仪式由于其中一个科目被当,心有不满的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修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
1959年,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2000年受聘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2005年6月18日,受聘为曲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理工科的最高学府——麻省理工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校标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 )将其与波士顿的后湾区(Back Bay )隔开。
麻省理工学院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
MIT 的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极佳的声誉,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
学校名称: 麻省理工学院外文名称: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 MIT校训:Mens et Manus创办时间:1861年(辛酉年) 类别: 私立大学 现任校长: 拉斐尔·莱夫知名校友: 本·伯南克,钱学森,贝聿铭所属地区: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概况麻省理工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区,占地面积168英亩(68.0公顷),吉祥物是海狸(Beaver),NCAA运动队绰号是工程师(Engineers),校训是“手脑并用创新世界”(Mens et Manus),英文翻译是:Mind and Hand,在2013US NEWS 美国大学最新排名中居第6位。
[1]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于1861年由一位毕业于老牌南方名校威廉玛丽学院的著名自然科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创立,他希望能够创建一个自由的学院来适应正快速发展的美国。
由于南北战争,直到1865年MIT才迎来了第一批学生,随后其在自然及工程领域迅速发展。
在大萧条时期,MIT 曾一度被认为会同哈佛大学合并,但在该校学生的抗议之下,被迫取消了这一计划。
1916年MIT从波士顿迁往剑桥。
至2009年,先后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
经过麻省理工学院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时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
学术杰出人物
卢卡斯·帕帕季莫斯生于1947年,20世纪70年代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先后获得物理学学士、电子工程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帕帕季莫斯在1994年至2002年间担任希腊中央银行行长;2002年至2010年担任欧洲中央银行副行长,任期内支持强化财政纪律。
2011年11月10日被任命为希腊联合政府总理。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6月13日—),又译约翰·纳许,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主要研究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
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 Harsanyi)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0年,纳什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阿兰·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 ,6月23日生于英国伦敦。
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
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图灵奖”。
李政道,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另有同名之国际著名免疫血液学家,中国HLA专业的奠基人,现任台湾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李政道。
1943-44 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1945 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1946-49 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物流行业五力分析模型
物流行业五力分析模型物流行业五力分析模型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一种竞争分析工具,用于评估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该模型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顾客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下面将对物流行业应用五力分析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物流行业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因为物流行业需要与货运公司、仓储公司等供应商进行合作,对他们的议价能力有一定的依赖。
如果供应商之间存在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情况,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或者降低服务质量来对物流企业施加压力。
其次,物流行业的顾客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尽管顾客对物流服务质量和价格有一定要求,但由于物流服务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较高,顾客的议价能力相对有限。
而且,在物流行业中,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合作较为紧密,一般需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也降低了顾客的移动性和议价能力。
再次,物流行业面临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低。
由于物流行业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替代品的威胁较小。
虽然顾客可以选择自己建立物流团队来进行物流管理,但这需要较大的成本和投入,因此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合作。
此外,物流行业的新进入者的威胁较低。
由于物流行业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效应,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进入壁垒。
另外,物流行业的运营和管理对于新进入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因此新进入者难以对现有企业形成威胁。
最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较高。
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存在着许多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上。
随着行业的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地位,但也面临来自其他竞争者的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物流行业的五力分析模型可以用于评估物流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帮助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物流企业应该关注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顾客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以此来把握市场机遇和挑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书海徜佯——介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城市研究与规划系五位教授的近年新作
学院 ” 城市与 区域研究特别项 目”(P RS S U )的名 为 ” 创新产业的地理学 ”每周例行讨论会。讨 论会的发言者演说 的内容涉及一系列与创新产业有 关的话题 .例如创新产业的起源 ,推广 .以 及产业 、 区和区域经济发展规 划师如何成功开发知识密集型产业 。最近一 系列基于产业集群 社 (lse b sd cut ae )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都表明了创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本质正在发生着变化 。这 r
美 国等国的经验 .阐述 已工业化国家 ( d s il e t n )中的规 划文化与社会变化 。 I utai d i s n r z Na o 作者通过分析提出了对于 ” 规划文化 ”的理解应该是复杂和动态的——这有 别于传统的概
些 案例包括:加利福尼亚的硅谷 ( ic n l y C lona , Sl o l , a fri) 北卡 罗来纳州的 研究三角园区“ i Va e i ( eerhTin l P r, r aoia ,印度的班加罗尔( ag l,n i .和芬兰的乌利区 R sac r ge ak Not C rl ) a h n B n a e Ida o )
政治和经济 的变化而相应地发展 7特别是 . 全球在 贸易、资金流 劳动力迁移和技术交流等方 面越来 越紧密的联系会对国家 规划文化“产生什 么样的影响7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B swar a a yl i h pi n a 亲自操 刀的概述 . yS 题为 《 规划文化混 血儿 :寻找全球规划文化共同点》 ( bi Pa nn utrsT eS a h o eGo a C l rl Hy r ln igC l e: h er rh lb l ut a d u cf t u Co mmo s :第二部分 为两个理 论命题 :J h r d n n) o nF i ma n的 变迁 中的规划文化》 (ln ig e Pa nn C l rsnTa sin ut e rnio )和 Mau l atl 的 《 u i t neC s l es 流的空间和地域空 间:信 息时代城市化理论 的资 料》 S ae f lw , pc f lcsMa r l fr h oyo raimi e noma o g ) (pc o sS aeo ae: t i so T er f b ns t fr t nA e; oF P ea a U nh I i 第 -I 分通过 伊 朗、中 国、墨西哥 、印度尼西 亚等 国家 的实例 .阐述 工业化过程 中的 国家 B ( d s i i n t n )的规划观念传输 :第 四部分通过日本 、英 国、法国 、荷兰 、 I ut az gNa o s n rli i 澳大利亚,
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的简介钱学森,著名科学家。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
祖籍浙江杭州。
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1935年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翌年获硕士学位。
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并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该分院后来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后兼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7年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1998年被聘为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是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至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九至和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兼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是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91年被中国科协四届一次全委会授予中国科协名誉主席称号。
195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由于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诸多技术科学领域以及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使他获得来自国内外的很高荣誉。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丁肇中
试验2,他要做一个试验推翻他的研究方向的基础理论,那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现象,相当于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很多教授学者反对他,但他还是坚持自己是对的。最后得到资助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得出:科研是多数服从少数,不要怕大多数人反对,要相信自己。科研就是推翻旧的,建立新的,发现新的。
试验3,举了好几个最终的试验成果跟最初目标不相符的例子。
2牛人,是绝情+绝欲+有梦想+艰辛付出。像那些奥运冠军一样,张怡宁谈恋爱的时候,教练跟她说影响训练,她第二天就分手了。(绝情)王楠说自己休息的时候就研究技术录像,不出去玩(绝欲)张宁说,奥运时刻是神圣的,我会不顾一切选择坚持~~~(有梦想)马琳进国家队15年才成为奥运冠军。申雪赵宏博92年组合,10年夺得奥运冠军,18年啊啊(付出+坚持)
得出:注意试验中的奇怪现象,怪现象中有新发现。
试验4,他现在的项目是16个国家一起研究16年了。
得出:要合作。
试验5,科研具有竞争性,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跟竞技体育一样)。
第二分
他现在的研究是在空间站中研究反物质和暗物质,可以预测宇宙边界。
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有意义,就是将科学转化为技术~
今天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先生来工大做讲座《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和体会》。
他的讲座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对他影响很大的5个试验和心得;第二部分是介绍他现在研究的项目。
第一部分:
试验1,他博士毕业前夕用8个月完成一个试验。推翻了两个哈佛大学教授的结论。
得出:科学家不能盲从权威(我的感受,他在中国绝对得不到诺奖,中国教育我们要听话,不听话就整死;还敢不从了权威)
科学家做研究源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没有想是否有实际意义(和林丹说,对于羽毛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一样,比赛时不想结果,不因结果失专注,当你竭尽全力去付出,回头时发现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竟然是这么远)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丁肇中简介
丁肇中简介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日-),美国实验物理学家。
汉族,华裔美国籍,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名誉教授。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物理文献中习惯用来表示电磁流的拉丁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一、生平经历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荣获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
1936 年 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娜堡,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土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土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土。
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土学位。
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ψ粒子获诺贝尔物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1976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3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国。
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注释】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注尾】在全球经济学理论界享有盛誉。
该书是美国商务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的一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初版于198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发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
该书共收录了15位经济学家撰写的12篇有关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力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
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
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
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分析法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提出的一种产业分析工具。
该模型用于评估一些产业的竞争现状和竞争力,进而指导企业制定战略决策。
波特五力模型关注五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
首先,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于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若供应商相对集中且掌握了一些行业的核心资源,他们将具有较大的议价能力,能够对产业价格、服务和质量等方面施加影响。
此时,企业需要尽可能寻找多个供应商,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或者在和供应商的谈判中寻求更优惠的合作条件。
其次,买家的议价能力也对产业的竞争力有着相当的影响。
若买家数量众多且每个买家的采购量较大,那么他们可以以此作为谈判筹码来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款。
为了应对买家的议价能力,企业可以实施品牌营销策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使买家难以替代或转向其他供应商。
第三,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也是值得关注的。
若一个产业进入和退出门槛较低,市场上就有可能涌现出大量新的竞争者,从而加剧行业竞争。
在面对潜在竞争者的威胁时,企业可以不断创新,提高技术门槛,或者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吞并或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第四,替代品的威胁也会影响一个产业的竞争力。
如果一个产品或服务的替代品多且易得,那么消费者可以随时转向替代品以获得更低价格或更好的性能。
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替代品的市场动态,并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
最后,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若一个产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大量的竞争者,那么价格会受到压力,利润空间会被挤压。
当竞争激烈时,可以通过与供应链合作伙伴建立强大的网络,并通过降低成本或提升产品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波特五力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产业竞争分析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理解竞争环境,评估竞争力,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金融学》的读书笔记
《金融学》的读书笔记《金融学》的读书笔记篇1《金融学》读书笔记《金融学》是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学教授迈克尔·莫布森的代表作,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金融类书籍。
这本书以金融学为基点,探讨了金融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经济、道德以及社会。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金融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金融市场、投资、风险管理、公司财务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个人理财能力、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让我对金融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华尔街的剖析,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各种内幕和潜规则;通过讲述富豪们的发家史,展示了成功人士在金融领域的智慧和胆识;通过描述金融危机的影响,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金融风险,以避免损失。
书中的观点和理论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认为,金融学不应该只关注利润和风险,还应该关注社会价值。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反金融主义”的概念,呼吁人们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弱势群体,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与金融学相关的问题。
例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如何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防范金融诈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财观念和风险意识。
总的来说,《金融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还启发了我对金融学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金融学的重要性,并为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金融学》这本书也将会成为许多读者的良师益友。
《金融学》的读书笔记篇2《金融学》读书笔记《金融学》是哈佛大学教授肯尼迪·弗里德曼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金融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货币金融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运作原理和政策实践。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本书的内容深感启发。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弗森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弗森
佚名
【期刊名称】《知识文库》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正>他认为,目前的问题在于许多大学并没有帮助学生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这些学校强调死记硬背和根据指令行事的技能,但实际上,相关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实现。
因此,下一代工作者需要发展专属于人类的能力,从而与机器能胜任的重复劳动实现互补。
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以下是布林约尔弗森给予学生们如何与机器人一同工作的建议。
《连线》:随着机器开始从事机械性工作,你认为学生们应当专注于什么样的技能?
【总页数】1页(P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712
【相关文献】
1.科学研究开启认知之门——访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教授
2.Scratch的使命:培养创造性思维r——专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米切尔·瑞斯尼克教授
3.来自北欧的璀璨光华宫廷制表世家约尔根森家族传奇
4.南航教授顾冬冬获弗劳恩霍夫-贝塞尔研究奖,为首位获奖的中国大陆学者
5.埃里克森的建筑与建筑教育观——亚瑟·埃里克森湖南大学建筑系学术访问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曾做为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访问教授。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田刚聘教授。
田刚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重大问题,特别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并发现该度量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首次证明了量子上同调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田刚教授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深刻联系系,给出了用标度闭链对该种联络进行紧化的途径。由于他的突出贡献,田刚教授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
田刚所研究过的项目,大多都是在大量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选择出来的。从1998年开始,他建议北京大学开设特别讲座班,定期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我绝不鼓励学生像我一样,4年做上万道习题。我希望能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机会:接触更新的知识,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田刚强调:“但是有一个前提,必须踏实。”
1996年,田刚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
结缘数学
1978年报考大学时,田刚的第一志愿不是数学,而是物理。“当年想法很简单,我的母亲搞数学研究,我不想田刚 院士再搞数学。”田刚说。
南京大学毕业后,田刚追随张恭庆院士读北大,在张恭庆老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一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并在当时国内最主要的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1984年他由北大保送去美国留学,投到丘成桐教授门下。随后4年,田刚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研究。1985年至1991年,他出色地完成了丘成桐的6个高难度课题。离开哈佛以后,田刚到过多所美国顶级数学研究机构,如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通过与高手的对话,田刚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原先的微分几何,他还把研究领域拓展到代数几何、数学物理。
个人简介
田刚,1958年生,江苏南京人。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师从数学家张恭庆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
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跟随哈佛大学的丘成桐教授攻读博士。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邀作了45分钟报告;不久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主要贡献
田刚在几何分析领域有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对具有正的第一类陈省身示性类的复流形上的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及其构造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Kahler-Einstein基本问题是要确定复流形上存在Kahler度量的充分必要条件,要求Kahler度量恰是流形上Ricci曲率的常数倍。其正负号由该流形第一类陈省身示性类所决定。符号为负的情形已被Aubin和丘成桐分别独立解决,符号为零的情形(即第一类陈省身示性类为零时)由丘成桐在解决Calabi猜测中得以解决。由于上述成果有广泛应用,因此人们热切希望在第一类陈省身示性类为正的情形也有所突破。但是,直到田刚研究以前,这方面所知甚少所获甚微。
1999年7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一次评审会时,特别关注数学研究后备力量的培养问题。虽然近几年中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屡获金牌,但日后在数学研究有所建树的却少。他认为,数学研究不同于体育竞技,不能光靠技巧,更多的应是对数学的兴趣和坚持毅力。他建议借鉴前苏联举办数学夏令营的后,他立刻与另一位北大“长江学者”林晓松一起,冒着40°C的高温连夜拟出了方案。翌年夏令营开营,田刚还专门为中学生作了一场科普讲座,为了尽可能说得浅显易懂,他查找资料,反复推敲讲稿,直到满意为止。
田刚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经常跨国旅行,每次入境美国都要重新签证,手续相当繁琐,但他宁可麻烦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中国国籍。他说:“我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中长大,此情此缘我无法割舍。”
2000年10月12日,田刚与陈省身等中外数学家受到江泽民会见。田刚表示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国内。他说:无论身居何处,都要为中国数学发展竭尽全力;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代表中国。[2]
回国工作
“作为中国公民,为国家的数学发展做点事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夏季,田刚总要挤出时间回国讲学、指导学生。为了准备2005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他将在国内工作的时间延长到了4个月。田刚每年都回国工作,他努力调动海外学术资源,积极推动国内数学科学研究。
1998年,田刚向北大提议创办“特别数学讲座”,组织一批高水平的留美中国数学家回国讲学,把世界数学最前沿信息介绍给国内的莘莘学子。倡议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田刚取消了其他的出访安排,联系、落实讲课者,认真审定每一项课程计划。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准备,首期“特数”讲座于当年12月正式开办。由于田刚的感召力,4位海外数学家与他一起放弃圣诞节休假,飞赴北大加班。这一讲座已连续举办了多期,田刚指导的青年教师朱小华先后获得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于2005年荣获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颁发的ICTP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田刚,1958年生,江苏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蒙讲座教授。曾做为美国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大学访问教授。自1998年起,受聘为教育部“长江计划”在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田刚在1997年彻底解决了凯勒-爱因斯坦度量的复曲面情形,还发现了它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由他独立完成的一篇长达37页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数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刊物《数学发明》上,在国际数学界引起震动。一时间,“Tian,Gang”(田刚)频频见诸国际重要数学会议特邀报告人名单。1998年和2005年连续两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分别邀请他作“45分钟分组报告”、“1小时大会报告”,
田刚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重大问题,特别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并发现该度量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首次证明了量子上同调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田刚教授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深刻联系。由于他的突出贡献,田刚教授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他获美国数学会的韦伯伦奖。
田刚彻底解决了复曲面上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问题。他的研究发现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当且仅当其全纯变换群是可约的。后来田刚与丁伟岳合作发现Kahler-Einstein度量不存在的主因,并且不涉及全纯向量场的存在性。在此之后他证明了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蕴含其超曲面在几何不变理论意义下是稳定的。丘成桐曾计划用几何不变理论的语言来刻划具有Kahler-Einstein度量的流形。田刚的工作是该计划的实质性第一步。田刚还发明了一些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的一般性判别准则,他用这些判别准则来研究复射影空间上的复超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