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着特点..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使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更深理解;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为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学习与科研服务..4、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前几年的“扫盲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5、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够重视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意识不强;我们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核心任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仍处于研究与实践阶段..在信息化大潮不断涌来之时;学校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是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对策通过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具体实际采取以下对策;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我们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质进行重新认识;深入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①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新课程的实践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教与学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教与学的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这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②将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化学习资源首先是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而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作为师生的学习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图像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最后;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供学生评议、分析与讨论..③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构建知识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数字化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2、完善硬件环境;提高设备利用率①完善硬件环境目前;我国还有较大部分的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仍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城郊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很多学校的部分年级没有多媒体进教室;由于网络教室缺乏;其他学科教师很难有机会开展网络教学..另外;早期配置的设备故障频频;需要升级换代..总之;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②提高设备利用率虽然每所学校都配有至少一间多媒体网络教室;但其主要用途是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使用;其他学科几乎不用;而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也都是教师上课时使用;一直不允许学生使用;几乎每所学校都配置有摄像机或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但调查显示;这些设备只是在公开课、大型活动时才使用;而且一般是信息技术教师在用;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因此;一方面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应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建设;使多媒体设备进每一间教室;同时增加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教室的数量;尽量创造条件;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与网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3、有计划地建设区域性教学资源库一直以来;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而资源的严重缺乏也正是影响目前校园网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造成了校园网只用于信息发布..因此;资源的建设迫在捷眉;并且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资源库的建设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不同渠道进行..首先;充分利用网络中已有的资源;将各类网站中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分类整理;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其次;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购买由专业公司开发出来的教学资源库;但要注意不能重复..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合理采购、资源共亨..另外;收集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虽然数量较少;但实用性强..通过上述二种渠道建设的资源库;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等的特点;且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广大一线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随时选用所需的教学资源;节省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4、探索新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只关注技能;基本不涉及应用层面..培训方式也都是单一的讲授式;即讲解——示范——模仿——做题目;使得教师在培训中都是模仿操练;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也是纯技能培训的一个弱点..新的培训模式应该是一种面向课程整合与应用的新型培训模式;更多地协调如何把理论、技术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培训内容..通过互动参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及案例设计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必须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特点和媒体的特性;以实现优化组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②信息技术高级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中小学教师经过了信息技术初级培训后;多数教师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教学中常用的工具软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想要学习新的技术;另外;部分教师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网络安全方面的培训需求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分级培训计划与不同层面培训内容;由教师自主选择..③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单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到网络;发展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因此培训部门也应探索面向课程整合、面向网络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面向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了解如何在本学科课程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体验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习..④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的共享得以实现..在教师培训中应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网、城域网、校园网;将各种学习资源放在网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的学习成果如教学案例、教学录像、学习体会等都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相应的网站中;既省时省力;又达到高效产出..⑤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在开展面向整合与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探索多种形式的互动式的新型培训模式..任务驱动式:在培训中将所要学习的技术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在解决具体任务的同时学习技术;做到技术与应用并进..主题探究式:根据学科内容选择培训的主题;在设计主题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其中的问题;如资源的搜集与加工、学习成果的汇报等..项目活动式:将培训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一般为小组合作的形式..如;参加同一科研项目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与交流研讨..或者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共同讨论或分组协作;根据需要生成个人或小组的项目..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发挥学校的在教师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各级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可以协助学校共同开展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教师与学校的实际问题与需要;并能够在科研方面进行引领..5、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学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四个变革;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反复的尝试;这些都要在教学研究中进行..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与探索..教育科研是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应以教科研为先导;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校本培训与教科研相结合;是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发展性策略..。
教师教育信息化指南
教师教育信息化指南一、信息化时代的背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化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技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教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角色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三、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源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学生们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具备了与日俱增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教师教育信息化面临着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的挑战。
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保证教师和学生充分受益。
六、信息化时代的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环节。
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应用和教学设计等方面,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七、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需要制定明确的方针和政策,鼓励学校和教育部门推动信息化教育,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和资源。
八、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评估与监测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评估与监测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九、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拓展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教育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进行管理、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1. 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果下降。
而且,一些学生可能会依赖于网络搜索等工具,忽视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一些教师可能会过分依赖PPT、视频等工具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不同,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质量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学校可能会因为技术设备不足、网络不畅等原因,无法良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4. 学生信息安全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些学校的信息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容易导致学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应对策略1. 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网络安全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2.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水平和能力。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如何进行角色转变,以及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在线课程、虚拟教室、数字化资源等。
这一趋势对教师的角色产生了深远影响,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知识传递方式、以及与学生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讨论、互动问答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其次,组织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协作,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远程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远程学习指导和评价。
此外,心理沟通方式的调整也至关重要。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通过在线心理辅导、个性化关怀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和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为了应对这些转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技能水平。
其次,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化项目和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具体案例分析表明,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所做出的角色转变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某学校实施了在线课程项目,教师们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创新,通过线上布置作业、线上答疑等形式实现了与学生更加紧密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教师们还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发了系列化的在线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高中班级管理制度细则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高中班级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制定本班级管理制度细则。
第二章学生权利与义务第一条学生的权利1. 学生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班级管理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2. 学生有获得适宜教育和培养的权利,班级管理应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 学生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班级管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声音和建议。
4. 学生有享受丰富课余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权利,班级管理应提供多元化的活动机会。
5. 学生有拥有公正评价和成长发展的权利,班级管理应建立公正的评价制度。
第二条学生的义务1. 学生应遵守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维护校风和班风。
2. 学生应按时参加课堂教学活动,遵守课堂纪律。
3. 学生应认真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 学生应尊重师长和同学,互相关心和帮助。
5. 学生应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
第三条学生的福利1. 学生享受班级集体的福利,包括教育资源和服务。
2. 学生享有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安全保障。
3. 学生享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晋升机制。
4. 学生享受课余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机会。
5. 学生享有健康成长的指导和辅导。
第三章班级管理机构第一条班主任1.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建设与发展。
2. 班主任应制定班级管理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
3. 班主任应积极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 班主任应组织并参与班级例会和班级活动,协调解决班级问题和纠纷。
5. 班主任应做好学生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工作。
第二条班委会1. 班委会由班主任推荐和学生选举产生,负责班级内部事务管理。
2. 班委会成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保障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班委会应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班委会应与班级其他成员合作,共同解决班级问题和纠纷。
5. 班委会应与班主任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班级建设和发展。
第四章班级管理制度第一条进出班级1. 学生上课前应按时到达教室,不得迟到早退。
教育信息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
教育信息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建议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给教育事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一)网络攻击威胁日益严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黑客、病毒、恶意软件等网络攻击手段不断翻新。
教育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学生个人信息、教学资料以及科研成果等重要数据,这些数据成为了网络攻击者的目标。
一旦遭受攻击,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瘫痪,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和学校声誉。
(二)数据隐私保护难度加大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被大量收集和存储,如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学习成绩等。
这些数据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很容易被非法获取和利用,给个人带来潜在的风险。
此外,数据在传输和共享过程中也存在泄露的风险,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善教育信息化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涉及到硬件、软件、网络等多个方面。
由于技术更新换代快,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漏洞,给攻击者可乘之机。
同时,一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如人员权限设置不合理、安全策略不完善等,也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
(四)师生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师生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参与者,但很多师生缺乏信息安全意识。
例如,随意使用公共无线网络、设置简单的密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个人设备感染病毒或遭受网络攻击,进而影响整个教育网络的安全。
(五)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一些新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约束。
这使得在处理教育信息化安全事件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二、应对教育信息化安全挑战的政策建议(一)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推动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与对策-教育文档
推动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的意义与对策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开始发生变化,社会资源往一部分地区倾斜,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尤其是城乡的贫富差距,使我国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方针也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
从长远来说,保证教育公平是推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手段。
然而,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教育公平的推进,并将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但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抓住教育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机遇,推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对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在战略层面,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将教育公平确立为我国的国策。
随后,教育公平的概念多次在国家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议中有所体现。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教育均等化。
各省级相关部门为响应中央的号召,也纷纷出台推进教育公平的相关政策。
在实践方面,第一,为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我国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1]。
2011年以来,中央财政为中西部教育投入超过500亿元,这些资金除了用于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基础设施,还用于给予当地教师补贴,以及用来开展中西部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给予师范生一定的减免,鼓励大学毕业生进入中西部中小学任教[2]。
第二,为了推进区域化的教育公平,国家给予贫困地区几百亿的拨款,专门用于学校设备升级,使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拥有足够的教室、桌椅、图书等,同时改善学校的宿舍,满足学生和教师基本的生活需求。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1 、教育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
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陆宏冯学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劣势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个层面,教育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如技术的依赖性、教师能力的不足等。
本文将围绕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展开讨论。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优势1.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教学借助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字化教育平台,使得教师可以获取到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电子课件、在线教材等。
这些资源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个性化学习的实现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习节奏。
3. 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学习。
学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空间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在线辅导。
这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劣势1. 技术的依赖性教师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技术工具。
然而,对于一些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2. 教师能力的不足信息化教学并非仅仅依靠技术工具的运用,更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信息化技术,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识别与满足能力等。
缺乏这些能力将限制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效果。
3. 面临网络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安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防范网络攻击和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化问题及应对策略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1、数字鸿沟问题尽管信息技术在不断普及,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在信息设备拥有、网络接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能够配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可能面临设备短缺、网络不畅等问题,导致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不均衡。
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施者,但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可能缺乏系统的培训,不熟悉新的教学软件和工具,难以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
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3、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的教育资源涌现,但其中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资源存在内容错误、过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教师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和甄别。
4、技术与教学融合不够深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如播放 PPT 等,而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这种表面化的应用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难以提升教学质量。
5、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教学数据,如何保障这些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潜在威胁。
6、资金投入不足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研发、教师培训等方面。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二、应对策略1、缩小数字鸿沟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网络支持。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现代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学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紧密关系,并分析其带来的优势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意义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现代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互动教学等手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2.拓宽学习资源:传统的学习方式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学生只能依靠有限的教材和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教育信息化打破了这种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全球各地的学习资源,包括优质的教育视频、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工具,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学生可以通过编程、设计、模拟实验等方式,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和引领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
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授课效果和课堂管理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优势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现代化中带来了许多优势,如下所示:1.个性化教学: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
2.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传递,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学习资料和教学资源,扩大知识面和学习机会。
3.互动教学: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教学工具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
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趋势,而学校教育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学活动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学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促进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与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轻松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
这种交流途径不仅可以更加直接、及时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反馈也更加便捷,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方案,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信息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彩的学习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设备在教室内进行互动,或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选择和收集有助于学习的相关信息。
这样的操作方式包容了更加细腻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育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也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信息化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技能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编程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法和算法,还需要综合运用思维、创新和合作能力。
在此情况下,学生要面对蓝屏锁定等问题,要进行诊断并尝试解决问题。
他们还需要和其他学生合作思考,可能需要参考老师的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
通过这样多样化的活动,学生得以获得更全面和综合的能力培养。
四、拓展学生视野信息化教学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便捷地获取,还可以与多个学校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社会学校教学模式。
在跨校互动平台上,学生可以了解教学内容、科技设备和学生人数等方面的不同。
在这样的多样化背景下,学生更能明确自己想要追求和达到的目标。
在学校进行信息化教学活动的时间已经不少,而且不断更新和提升。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应对分析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应对分析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正逐渐发展壮大,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技能。
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与其人才素质并不匹配。
因此,本文将从现状出发,分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一、现状分析1.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不足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同,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接触程度不同。
其中,一些老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技术不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和方法论。
这也造成了信息化教学一些基础性问题的无法解决。
例如:如何有针对性地使用网络资源、怎样设计动态视听材料、如何开展互动式课堂等。
2.信息教育安全不足许多教师对信息教育安全问题认识不够深刻,缺少正确的安全意识,也缺少信息所涉及法律法规相关知识。
这就会导致一些信息教育安全隐患的出现。
例如: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网络病毒扩散、网络诈骗以及侵犯著作权等。
3.信息教学资源建设不足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对于中小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现在我们在信息教学资源的建设上还面临着不少问题,信息教学在很多学校内还无法全面的应用。
例如:因为缺乏教学的理论指导,许多教师缺乏能够和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网络资源。
二、应对分析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小学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2.强化信息教育监管,增强教育安全意识学校管理应该引导教师加强安全意识,强化信息教育监管,彻底清除所有可能成为信息教育隐患的漏洞,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正确意识。
加强安全教育教学,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完善信息资源,提供合理的网络平台在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资源,提供合理的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有效的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信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需要负起安全的责任,如果这方面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那么事故的发生是很有可能的。
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与应对措施
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与应对措施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如丰富的教学资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高效的教学管理等。
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瓶颈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高速网络等。
但在许多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仍然匮乏,电脑、网络等基本条件都难以满足,这导致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缺乏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的能力和方法。
他们可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新的教育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虽然网络上有大量的教育资源,但真正优质、适用、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的资源却相对较少。
很多资源存在内容陈旧、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
4、技术与教学融合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深度融合,避免技术的简单应用或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些课程只是将教材内容电子化,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的优势。
5、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设备采购、软件研发、教师培训等。
然而,一些地区由于财政紧张,无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6、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教学数据等在网络上传输和存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将对师生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
7、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激励机制不足,对于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审批和评估流程繁琐等。
信息技术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信息技术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信息技术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202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领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高效和个性化。
通过电子板书、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等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所需的知识,这就使他们可以更快地了解课程的内容,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国内外知识动态。
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课堂等模式与老师进行交互式学习,减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化为“引导学生学习”和“陪伴学生成长”的模式。
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惑,更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信息技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对学科的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们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更为前沿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自己的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学校管理中也加入了信息化处理的手段。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涵盖人事、财务、行政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实现管理自动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改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信息传递、学习和教学的过程数字化、网络化,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这种技术革新不仅仅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形式,也深刻地改变了教师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改变,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转变1.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需要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如互联网、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技术选择与使用。
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成为学习的引领者与指导者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学习指导者。
而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准确获取知识,还需要教授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教师的任务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学习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资源。
3.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同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1.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和组织教学资源,减少了大量的繁琐工作,如课件制作、试卷批改等。
教师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在教学设计和学生指导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拓展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广度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更加广泛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拓展了教学广度,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2.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及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及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
随着云计算及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及利用的方式。
3.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
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及知识建构、交流及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及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及集体智慧的增长。
4. 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
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与学的变革,提供更高效、更有质量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和解决。
本文将就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1.教师教育水平不高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水平参差不齐。
其中一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比较薄弱,不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这对于教育信息化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2.设备和网络不稳定在一些学校或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学校的设备或者网络环境可能不够完善,有时会出现设备老化、使用不方便或者网络不稳定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3.学生依赖症加重在信息时代,学生们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极易上瘾于网络世界,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这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对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一定困难。
4.教学内容的粗浅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适合用于教学中。
一些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导致教学内容和深度都变得相对粗浅,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信息化应对策略:2.加强设备和网络环境建设学校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提升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环境建设投入,确保设备和网络的稳定运行。
只有保证了设备和网络稳定,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顺利进行。
3.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不让学生过度依赖信息技术,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不是学习的全部。
引导学生重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4.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注重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内化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应用。
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信息化应用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工程,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现在,笔者学校正享受着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接下来,笔者将从学校、校长、教师三个角度浅析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从学校角度来讲,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在转变。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随着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加大,学校也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把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重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学校还重视信息化方面的硬件建设,经过科学规划,完成了现代化技术装备建设。
现有多功能教室1个,网络互动教室1个,监控室1个,电子备课教室1个,音乐活动室1个,美术活动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全校所有教学班级全部安装智能白板和一体机,每个行政办公室及各年级组各学科教室办公室都已经配有电脑,并提供全天(含节假日)24小时的上网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全校现有教师用计算机60台,教学用智能白板和一体机26台,实现了网络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信息化的独特作用。
同时学校配有多种电脑辅助设施,如喷墨打印机、速印一体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并保证经常性地供应各种电脑耗材。
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一些硬件设施的安装和搭建,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信息化,更加直观地感受信息化,有利于学生实时获取到想要获取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对校长思维理念的影响从校长角度来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加大,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长的思维意识和领导方式。
校长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人员,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具前瞻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完善,笔者意识到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便不断提高个人认识,更新信息化相关知识。
教育信息化操作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教育信息化操作的困境与解决思路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为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教育信息化操作面临的困境1、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的不足许多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上存在严重不足。
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陈旧、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网络带宽不够,导致在线教学视频卡顿、延迟,影响教学效果。
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平台。
他们可能在制作课件、使用教学软件、开展在线教学等方面遇到困难,从而降低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教学资源的质量与适用性问题虽然网络上存在大量的教学资源,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资源与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匹配,无法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和整合资源,增加了工作负担。
4、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大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设备和软件,而有些学生则较为生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效果,容易造成学习进度的不一致。
5、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融合难题在实践中,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些教师过度依赖信息化手段,忽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而有些教师则对新的教学模式持排斥态度,不愿尝试和改变。
6、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教育信息化涉及大量学生和教师的个人信息以及教学数据,存在信息泄露、数据丢失等安全风险。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保护师生的隐私,是教育信息化操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7、资金投入与成本控制的矛盾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教学平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学校的经费往往有限。
如何在保证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二、解决教育信息化操作困境的思路1、加大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确保学校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与教师如何应对
摘要:网络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形式。
教育的信息化对学校教育在教学模式、学生主体性地位和职责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在这样的特征性影响下,教师应该如何面对。
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师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成为信息交流与沟通最重要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使旧时代信息闭塞的问题的到解决,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信息获得空前的释放。
大量的信息经由网络涌向现代人类,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环游世界。
无疑,教育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受到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教育信息化应用广泛,但没有统一的定义。
黎家厚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指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网络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教育信息化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变化有: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传统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信息化带动下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变为主动地位。
自主化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开放性致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向多样化发展。
教育多媒体化的发展,网上的公开课,可以学习到名校的各种课程。
学生自主学习各种知识,选择学习内容及各种教学媒体。
确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模式合作化
网络的发展,信息的涌现。
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的种类越来越细化。
资源越来越丰富。
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都可以获得。
不再局限与自己的国家和自己国家的报纸和电视等这样的传统的传播媒体。
可以选择的内容更加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更加多。
教育基础知识的展示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
透过网络,教学经验的交流更加频繁和顺畅,提高了教学质量。
社会迅速发展,信息的开放使教育内容本身也开始变的多样化。
新课改的进行,就能体现这一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样。
网络公开课的普及,学校间借助网络进行更加生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三)职责深化
网络本身的特性,信息化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了一些问题。
网络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差,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己。
信息化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甄别的能力。
这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环境的共同监督和努力。
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第一战线,教会学生抵制不良信息,学会甄别能力的责任更加重大。
二、对于教育信息化,教师如何应对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学校教育未来的美好前景。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创造教育的契机,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使用者。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法相对应。
而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操纵整个教育过程的人。
因此,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
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 世纪40 年代( 在中国则持续到70 年代) , 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的目的。
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 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
智能型教育是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 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 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
潘涌: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角色的更新》, 《师资培训研究》1999 年第3 期。
智能型教育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最佳教育模式。
在旧时代观念下,有主导作用的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重知不重智。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观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等。
在利用好网络资源和信息的前提下,真正应对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世纪与学生的需求。
(一)教师本身教育观念积极转变
教师的传统意识是传授课程知识内容。
在新型社会下,教师应要有全新的自我意识。
教师本身应意识到网络时代关于社会的发展,学生教学不能再依靠课本知识。
认识到网络时代的特色,并且能够意识到作为教师需要促进和改进的地方。
只有从自身出发,积极的接受并且认同,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真正领悟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做出正确的教育设计,促进智能型教育的产生。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前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资源利用。
教师自身在教学中要学会运用信息化高科技和网络资源。
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技术方面,硬件设施现代化、信息化,运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高科技演示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所掌握的新型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如公开课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不仅教授知识,更需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在教学方法中,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三)良好沟通,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信息化的普及,智能型教育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偏向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
区别于旧时代,教师重点传授知识带给学生的权威性体验。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
教师要运用网络时代交流无阻的特性,多与学生交流。
从学生情感上,交流和沟通。
教导学生,哪些是好的坏的。
能够真正的去筛选教育内容。
在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是给予学生能够甄别网络时代信息的判断力。
三、总结: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积极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网络社会的发展。
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教师作为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