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真题附标准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语文(广西、云南、四川)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试题(文字精校版)解析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试题(文字精校版)(四川、云南、广西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答案及详解
答案及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 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C 倒推失当。王国维原话的意思是,有些历史学家“疑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 ,他们并未广 古” ,虽然怀疑精神可取,其实是由于未充分处理古史材 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 料。C项倒推结论,“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缺 方法。 少证据,说法绝对。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 答此题,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 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 选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在这里,尤其要注意 的真实性。 的是,找出命题者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把 D.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 文本没有的内容悄悄加进去,)、偷梁换柱(部分改换 把它列入史部 ,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 文本说法,)、增删内容(把文本内容偷偷减少或增 多,)等。 待。
易错警示
培养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全局意识
对于论述类文本,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一一对应——原文与选项 的对应,可有时相对应的类似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如何快速找 到答题区间呢?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全局意 识,即梳理层次。梳理层次的方法有:
(1)看首句,明文意。文段首句或总起全段,或承上启下。这样文 章层次就非常清晰了。 (2)看举例,明范畴。文中阐释观点时,往往列举一些现象,举出一 些做法,要认真筛选,确定它们所属的范围。注意以此可以辨析 试题选项中张冠李戴的错误。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答案
【解析】“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据史料”错,原文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是说不能把发掘史料和全信当成一回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
3.【答案】B
【解析】“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以偏概全,原文认为“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二是“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4)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的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键””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炼字题就是要在字中看出手法,读出形象、品出情感。“弱”“昏”表现的是衰弱、年老,与“三十年前”相应。衰弱年老之人“尚嫌弓力软”,反衬中凸显的是报国之坚毅。“健”“明”表现的是健康。年老之人的健康不是真健康,而是豪情的表现,对年龄的忘记,对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9.【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2016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全国卷3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全国卷3)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全国卷3)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诗词内宴奉诏作鉴赏及试题详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诗词《内宴奉诏作》鉴赏及试题详解读下面xx,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xx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xx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xx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xx:指当代xx。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
这里有战阵之意。
赏析这是武将写的豪迈诗。
1964年3月,毛泽东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可不要看不起大老粗。
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如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等。
”这些老粗们办的大事情人所尽知,即便在文人墨客驰骋的诗词领域,这些老粗们也出手不凡,脱口而出,自然而成,出乎本真,其所吟之诗词掷地有声,虎虎有生气……曹翰,河北大名人,宋初跟随太祖征泽潞,平江南。
宋太宗时又跟随太宗下太原,征幽州,皆有功,但后来只得了个武职闲散官,几年都没有升迁。
据《宋朝事实类苑》等书记载:宋初将领曹翰平定江南中获取了战功,待卫京城多年,数年未得升迁,①依然原地踏步。
一天,内廷设宴赋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陈言:“臣早年也学过诗,乞望能应诏赋诗。
”太宗笑着同意了,说:“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
”曹翰援笔立就,写下了这首七律,径自送给了宋太宗。
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就被连升数级。
前四句回忆往昔: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意思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
六韬:古代兵书。
xx:指当代俊杰。
回忆自己学习兵书,也算当代俊杰。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意思是,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叫我卖了宝刀我定然不肯。
xx:金饰的铠甲。
xx《悲愤诗》:“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唐李白《胡无人》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杨志卖宝刀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2016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3(附答案详解)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后附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试题及答案(精校免费)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②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xx望xxxxxx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xx,xxxx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xx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xx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6年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xx引赠xx霸①(节选)xx先帝xxxx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xx九重xx出⑤,一洗xxxx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
曹霸作画前先巧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邹,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SPAN>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1.【答案】C【解析】c项曲解了文意。
A 项,见于文章第①段,由“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
B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B 项正确。
C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可知,王国维肯定了对古史的怀疑精神,但认为需要充分结合史料而非利用史料后就不会“疑古”,选项不合文意,故C 项不正确。
D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第②段“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D 项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2.【答案】D【解析】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见于文章第④段,由“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可知,作者认为可以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但不能把它作为历史,选项理解不正确,故D 项不合文意。
A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A 项符合文意。
B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 B 项符合文意。
C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可知,选项理解正确,故C 项符合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项与原文不合,B项,见于文章第①、②段,由第①段“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及第②段“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可知,《山海经》属于文学,它不作为史料的原因只是它在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选项不合文意,故B 项不正确。
A 项,见于文章第②段,由“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A 项正确。
C 项,见于文章第④段,由“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可知,当代学者主要为了在作品中发掘史料,故对于他们而言,文学意义不重要,选项符合文意,故C 项正确。
D 项,见于文章第③段,由“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可知,选项符合文意,故D 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
珪厉声曰:“师老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
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
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
”由是议罢。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