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人工甜味剂主要是指一些具有甜味但不是糖类的化学物质。
甜度一般比蔗糖高10倍至数百倍。
它不具有任何营养价值。
人工甜味剂不但会使身体长胖,也会致癌。
1977年,因为动物试验显示糖精有可能导致膀胱癌、子宫癌、卵巢癌、皮肤癌以及其他器官病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试图禁止使用这种甜味剂。
但食品工会加以干预,劝说美国国会继续允许糖精使用,只是在进入市场时加上警示标签,上面写着:使用本产品可能会危害你的健康。
本产品含有糖精,已经动物试验证实致癌。
用动物做研究的结果给了我们启示。
普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与用添加了葡萄糖(一种含相同热量数的自然糖分,如蔗糖)的食物来喂养的动物相比较,喂养含糖精酸奶的动物会摄入更多的热量,增加更多的体重和体脂。
研究者总结说,就像我们能和特定的味道产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联系一样,我们的身体也能和甜味剂建立能量联系。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吃糖时,身体就会把这种甜味记录下来,并开始认识到非常甜的东西意味着很多的热量。
然而,当我们反复饮用减肥苏打时,这种认识就被打乱了,你的食欲会说:“好吧,这是甜的,但热量却很低。
”这必然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吃很多甜食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热量。
下一次吃甜食的时候,机体就无法识别其中到底含有多少热量,所以就会过度进食。
那么,跟那些一开始就吃糖的人相比,你下一餐吃得再少也不能抵消这些多出来的热量。
接下来的这一部分甚至更吓人。
普渡大学的研究还发现,当动物持续地进食人工甜味剂后,它们的新陈代谢会慢慢地“忘记”很甜的东西含有很高热量这件事。
多么可怕,所以很可能在最终被攻破防线吃下一个巧克力多纳圈时,你的身体会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它也懒得去燃烧那些热量了,因为甜味并不代表什么。
人工甜味剂使人发胖的更合理的解释是因为它含有天冬甜二肽,也称为甜味剂,这是一种兴奋性毒素,是一种能对大脑食欲中心造成永久性破坏的化学物质。
而且这些破坏开始得越早,后果就越严重。
加拿大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幼崽时期进食较多甜味剂的白鼠,它发生肥胖的概率会比较大。
甜蜜素的应用现状、检测方法和风险
甜蜜素的应用现状、检测方法和风险分析周 珏1,李云虹2(1.常熟市检验检测中心,常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常熟 215500;2.苏州大学 苏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 要:甜蜜素作为人工甜味剂具有高甜度、低热量、高效和经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
但甜蜜素在食品中的不合规使用占比较高。
本文阐述了甜蜜素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和检测方法,分析了甜蜜素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为严格限制和降低甜蜜素的使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甜蜜素;不合格使用;检测方法;风险Application Status, Detection Methods and Risks of SodiumCyclamateZHOU Jue1, LI Yunhong2(1.Changshu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Changshu 215500, China; 2.School ofPublic Health, Suzhou Medical Colleg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Abstract: As an artificial sweetener, sodium cyclamate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weetness, low calorie, high efficiency and economy, and is widely used in modern food industry. However, the unqualified use of sodium cyclamate in food is relatively high.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se and detection methods of sodium cyclamate in food, analyzes the harm of sodium cyclamate to human body and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rictly limiting and reducing the use of sodium cyclamate.Keywords: sodium cyclamate; unqualified usage; detection methods; risks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甜度大、热量少,各种成分的人工甜味剂混合使用还能改善食品的口味,且具有高效、经济等优点,因此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使用[1]。
人工甜味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研究
人工甜味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淋溶行为研究马铃;冯碧婷;周萌;胡宏伟;孙红文【摘要】人工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s)是一类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蔗糖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药物、个人护理品和饲料中,但是大多数人工甜味剂在人和动物体内几乎不被代谢而随尿液和粪便直接进入环境.在天津污水河沿线及甜味剂厂附近不同深度土层中检测到安赛蜜、糖精、甜蜜素和三氯蔗糖.为探讨人工甜味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及其对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应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2种土壤中的淋溶行为,并观测了人工甜味剂淋溶对土柱淋出液的溶解性有机质(DOM)、pH以及电导率(EC)的影响.结果表明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2种土壤中表现出较强的移动性,超过87%的甜味剂均被淋出,只有不到13%的甜味剂被土壤截留或损失,因此对地下水具有较大的风险.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能够促进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溶出,但对淋出液的pH和电导率无显著影响.【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6(011)002【总页数】8页(P650-657)【关键词】人工甜味剂;土壤;淋溶行为【作者】马铃;冯碧婷;周萌;胡宏伟;孙红文【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天津市机动车排污检控中心,天津300391;天津泰达绿化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457;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Received 29 November 2015 accepted 26 February 2016人工甜味剂是一类具有甜味而几乎不被人体代谢的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蔗糖替代品,由于其低成本、高甜度、极易溶于水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1-3]。
但是,人工甜味剂对人体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争议,各国都给出了较严格的规定[4]。
纽甜的合成及应用现状
纽甜的合成及应用现状蔡才;王红波;王亚珍;谢新春;万伟雄;黄冬云;胡思前【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肥胖问题日益凸显.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具有甜度高、能量低、成本低等特点,在食品及药品中应用广泛.纽甜是一种非营养高倍甜味剂,主要介绍了纽甜的特性、合成方法及其在多领域中的应用.【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9(036)005【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甜味剂;纽甜;合成方法;应用【作者】蔡才;王红波;王亚珍;谢新春;万伟雄;黄冬云;胡思前【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武汉市华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鄂州 436070;武汉市华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鄂州 436070;武汉市华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鄂州 436070;武汉市华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鄂州 436070;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武汉市华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鄂州 436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2.3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食物,而食物则少不了食品添加剂的修饰。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5 000多种,其中80%为香料,可以直接使用的超过3 000种,常用食品添加剂近千种。
虽然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但对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特征属性却有着共同认知,即食品添加剂一般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不单独作为食物、改善食物的感官属性、提升食品的经济效益[1]。
在食品添加剂中,甜味剂是最重要的分支。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吃饱喝足成为了易于完成的基础,而改变食品色香味的甜味剂则变得更为常见和重要。
甜味剂按来源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蔗糖、葡萄糖、糖醇为主的天然甜味剂;另一类是以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Advantame为主的人工合成甜味剂[2]。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食品中常见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陈觉非发布时间:2021-11-28T11:37:23.507Z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7月上作者:陈觉非[导读] 甜味剂是现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多种食品当中。
陈觉非 440824197806****28摘要:甜味剂是现在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应用于多种食品当中。
尽管现在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标准不断的完善和监管体系不断地加强,但是面临发展迅速的甜味剂产业,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益化,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违规使用甜味剂的情况。
食品生产者应合理规范生产和使用甜味剂,以免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消费者也应理性认识甜味剂,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合理膳食,均街营养。
关键词:甜味剂;食品安全;滥用;掺假;危害1甜味剂使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1超范围使用甜味剂按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不允许超范围使用,在规定以外的食物中不能使用。
扩大使用范围需要经审批同意,不少食品生产加工者没按要求,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或使用于没有批准的食品品种,这均属于超范围使用。
曾经发生的甜味剂超范围使用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近几年媒体频频曝光的“问题馒头”,其中涉及馒头中违法添加甜蜜素,替代红糖或白糖,增加馒头的甜味。
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的甜味剂,使用范围较广泛。
根据我国标准规定,可用于蜜饯凉果、果酱、糕点、饼干和面包等食品中,但甜蜜素不能用于馒头、包子等发酵面制品类中。
这实质是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一起典型的超范围使用甜味剂的违法事件。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白酒和葡萄酒中不允许添加甜蜜素糖精钠和安赛蜜等甜味剂。
白酒专项监督抽检结果中涉及甜味剂的超范围使用问题,其中不合格项目包括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
如果企业严格按照白酒的正常生产工艺进行操作,白酒中引入的甜味剂的含量是远远低于法定限量的。
中国人工甜味剂行业发展背景、产能分布及价格趋势分析
中国人工甜味剂行业发展背景、产能分布及价格趋势分析在健康消费意识升级、税收政策引导、糖类价格持续走高的叠加作用下,甜味剂对糖类的替代将加速。
2018年全球非蔗糖类增甜产品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美元,其中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市场规模约为36亿美元,占比为41%,未来人工甜味剂的使用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
而作为具有可靠安全性和较高性价比的新型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将进一步加速甜味剂内部的代际更迭。
一、人工甜味剂行业发展背景对甜味的渴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但现代人类饮食结构中糖分摄入量过大,导致糖尿病患者人数快速增长。
2019年全球成人糖尿病人数已达4.63亿,且预计这一数量在未来仍有大幅增加,到2045年将达到7亿人。
其中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或成为重灾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
防控日益增加的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控糖。
海外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征收“糖税”。
我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三减三健”,将“减糖”作为一个专项行动目标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增强,低热少糖消费逐渐引领新风尚,消费者对低热、无热的各类代糖产品认可度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个人消费者减少摄入高能量蔗糖的意识在增强,另一方面由于“糖税”的推行,不少食品饮料企业陆续推出无糖、少糖产品,并大力投入广告,宣传“少糖”生活的好处,进一步升级了消费者健康摄糖的消费意识。
雀巢、达能、光明、玛氏、麦当劳、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百事等企业纷纷上市低糖系列产品。
人工合成甜味剂是合适的代糖产品:1)甜度高、热量低,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甜蜜的需求,又不会引发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还可以延缓衰老;2)合成甜味剂可提供更高的甜价比,以及与糖类相似的口感;3)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小。
相比蔗糖等需要从植物中提取的糖类,合成甜味剂的生产连续、不分季节、受环境影响小,这也为食品厂商提供了稳定来源;4)不受“糖税”等政策影响。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
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食品添加剂,在现代的生活中日益普及。
它们被广泛地用于食品加工、保鲜、改善色泽和口感,而且还有很多营养元素被添加进去,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等。
当然,食品添加剂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会讨论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
一、防腐剂防腐剂是添加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它们的作用是保护食品不被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所污染,避免食品变质。
市面上最常见的防腐剂包括亚硝酸盐、硫酸盐、苯甲酸钠等。
亚硝酸盐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防腐剂,被添加到很多各种类型的食品中,比如腌制肉制品、火腿肠等。
这种化学物质并不是天然存在于食品中的,而是通过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去的。
与此同时,亚硝酸盐会分解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
硫酸盐是另一种常见的防腐剂,广泛应用于果汁、罐头食品和果酱等。
虽然硫酸盐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防腐剂,但是过量的硫酸盐会导致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二、增味剂增味剂是另一种被大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它们的作用是增加食品口感和美味程度。
市面上最常见的增味剂包括人工甜味剂、脂肪替代品、蛋白质替代品等。
人工甜味剂可以是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口香糖、糖果、饮料等食品中。
然而,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如头痛、失眠、心律不齐等。
脂肪替代品是一类被广泛使用的增味剂,它们的作用是在减少脂肪摄入的同时维持食品的口感。
虽然这类食品添加剂并没有被证实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会对消化道、肠胃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色素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有时候是为了增加食品的色泽,同时还有时候被用于修整食品的颜色,从而使其看起来更有食欲。
市面上最常见的食品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人造色素。
天然色素通常是一些从植物或其他自然来源中提取出的颜料。
比如,胡萝卜素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食品色素,它来源于胡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
然而,天然色素不是总是安全的。
有些人会对其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人工甜味剂不易被人体代谢和排出
人工甜味剂不易被人体代谢和排出
人工甜味剂不能被人体完全代谢和排出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自然存在于人体中的物质,而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机制主要是针对自然存在的物质,如糖、脂肪等,而对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人体的代谢和排泄机制并没有进化出相应的处理能力。
因此,人工甜味剂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积累,对身体造成潜在的危害。
此外,人工甜味剂的化学结构也与糖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于糖的反应,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人工甜味剂不能被人体完全代谢和排出的原因是它们不是自然存在于人体中的物质,而是通过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因此,建议人们应该控制人工甜味剂的摄入量,尽量选择天然的甜味剂,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加强运动和控制体重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危害风险。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
人工甜味剂的危害
人工甜味剂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品,个人护理品中的一种替代蔗糖的有机化合物。
大多数人造甜味剂很难被身体转换,所以我们称之为“无卡路里糖”。
经常食用或饮用含人工甜味剂的食品或饮品,都会增加患癌的危险或者换上糖尿病等身体疾病。
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不易被降解,其排出的水会进入水体,对饮用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人造甜味剂如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其长期存在于水体中,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降尘后的样品中发现了糖精、甜蜜素、安赛蜜等人造甜味剂,对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人工甜味剂甜蜜的健康杀手
58真相大白人工甜味剂:甜蜜的健康杀手□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高血压内分泌科教授 闫振成“幸福生活比蜜甜”,我们形容日子过得美好,“甜”似乎是最高境界。
然而,美国当地时间6月9日,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进行到第三天时,就“喝什么容易发生糖尿病?喝什么又能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要喝什么?”等多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公布了“糖尿病相关饮食结构干预”中“饮”的多项研究成果——远离一切甜味饮料,包括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
这就意味着,人工甜味剂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糖带来的愉悦和健康不可兼得糖及糖类食品可以产生很多令人兴奋的物质,在进食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焦虑心情,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轻松愉悦感。
这是由于人类的甜味味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浓度约为1/200左右的糖,而对苦味物质感知浓度则低至百万分之几,这也许可以解释大多数人的趋甜避苦,从基因角度就能保证摄取到高热量物质以维持生存的需要。
天然形式的含糖食物往往营养丰富,这种对甜味的先天偏好并不一定会导致肥胖或其他与饮食相关的疾病。
然而,随着食物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往食物中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问题开始引起人们重视。
针对如何预防糖尿病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2010年进行多项研究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为13200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44000,死于癌症的人数为6000。
这其中含糖软饮料、果汁或运动饮料或许起了重要的作用。
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一项大型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提示,摄入大量含糖饮料与体重指数(BMI)增加有关,进而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BMI 相关性死亡相关。
含糖饮料会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的发生已经比较明确,这一观念近年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糖”出了问题,“甜”也未能幸免“糖”出问题了,人们对“甜”的口感追求却没有停步。
为了解决饮料的口感,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合成的人工甜味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甜味效力是蔗糖的数百到数千倍,能在微量浓度下引起强烈的甜味。
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4.7.2氯化石蜡
有研究表明,SCCPs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但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转化鲜有报道。 SCCPs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其在鱼体内的半衰期与碳链长度、氯原子数呈正相 关关系。
由于CPs分析检测技术的限制,CPs的生物代谢转化与富集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进 一步深入探讨。
4.7.3有机磷酸酯
4.7阻燃剂及氯化石蜡
4.7.1多溴联苯醚
多溴联苯醚在结构上与多氯联苯类似,但PBDEs在生物中的富集特征与PCBs存在非 常明显的差别。PCBs工业品品种虽多,但每种工业品组成差异巨大,在生物体内PCBs大 致表现为较一致的单体组成特征。PBDEs的工业品品种少,但主要组成单体也相对较少。 在生物体内,随采样的区域、物种的不同,PBDEs在生物体内的单体组成模式往往存在 较大的差别,同时,水生、陆生生物的富集与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3.4对羟基苯钾酸酯
对羟基苯加酸酯的挥发性比较低,基本不会从水环境中以挥发的方式溢出。在酸溶液中, parabens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会水解;在强碱溶液中能够水解为对应的酸根。所以,在水环境 中水解也不是对羟基苯加酸酯去除的主要方式。在水环境中,降解途径主要是微生物降解;在好氧 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快速降解,缺氧条件下仅有部分的parabens能够被水解,且速率很慢。
4.4对羟基苯加酸酯
人体中对羟基苯甲酸酯代谢的研究报道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动物实验中。实验发 现,对羟基苯加酸酯可经肠道和皮肤迅速吸收,经体液循环达到目标器官。在器官和组织 水解酶的作用下,代谢为水溶性较好的对羟基苯甲酸及葡萄糖醛酸、氨基乙酸、硫磺酸的 结合物。其含量依次递减,并随尿液迅速排出体外。对羟基苯加酸酯及代谢物在体内均无 积蓄性。
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在口感和甜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在口感和甜度方面存在一定
的差异
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在口感和甜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人工甜味剂的甜度较高,但口感可能不如天然甜味剂自然。
这是因为人工甜味剂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的,与天然糖分相比,其结构和性质可能不完全相同。
此外,一些人工甜味剂还可能产生苦涩、金属味等不愉快的口感。
天然甜味剂的口感和甜度相对来说更接近蔗糖,更容易被人接受。
这是因为天然甜味剂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其成分和性质与天然糖分相似。
同时,天然甜味剂还具有天然的香味和色泽,可以增加食品和饮料的风味和口感。
然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人工甜味剂的甜度和口感可能更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
因此,在选择使用哪种甜味剂时,应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来决定。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导致健康问题。
常见人工甜味剂的介绍及其发展建议
三氯蔗糖 Sucralose
调制乳、水果干类、浸渍蔬菜、糖果、杂粮
600
罐头、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和果冻等
1.1 糖精 糖精是一种水溶性酸,其酸度系数 pKa 为 1.8,
在 pH 值较低的环境中易被吸收。人体摄取的糖精在 胃中被吸收,然后与血浆蛋白可逆地结合,通过血液 循环至全身。肾脏中糖精的分布较高,其他组织均较 低,且组织内糖精含量与血浆含量处于平衡状态。糖 精在动物和人类体内,均不被代谢,有 85% ~ 95% 以原型从尿液排出,其余则随粪便排出。其中肾小管 运输是其消除的主要机制,可被药物丙磺舒所抑制, 并存在饱和现象,高浓度摄入会导致糖精的过度积累。 糖精能通过胎盘屏障,经母乳分泌,因此妊娠期和哺 乳期妇女不推荐使用 [3]。 1.2 甜蜜素
甜蜜素 Cyclamate
30 ~ 50
水果罐头、果酱、蜜饯、凉果、果糕、腐乳、 面包、饼干和配酒等
阿斯巴甜 Aspartame
180 ~ 200
调制乳、稀奶油、脂肪类甜品、装饰性果蔬、 食用菌和藻类罐头、巧克力、蛋白饮料、碳 酸饮料和膨化食品等
纽甜 Neotame
7 000 ~ 13 000
调制乳、冷冻食品、水果罐头、加工蔬菜、加 工坚果、水产品、醋、香辛料酱和饮料类等
作者简介:谢鹏(1990—),女,硕士,药师;研究方向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 通信作者:刘星(1986—),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与质量。E-mail:328698976@。
XIANDAISHIPIN 现代食品 / 7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16736/41-1434/ts.2021.03.026
甜味料的分类
甜味料的分类甜味料是指能够赋予食品和饮料甜味的化学物质,其种类很多。
按照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通常被分为天然甜味料和人工甜味料两类。
下面将对这两类甜味料进行详细介绍。
一、天然甜味料1. 糖类糖类是最常见的天然甜味料,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
它们均来自植物或动物体内,具有甜味和热量。
在食品加工中,糖类可以直接使用或加工成糖浆等形式。
2. 果蜜果蜜是由水果或蜜蜂所产生的物质,其甜度比糖略低,而且还具有一些营养成分,例如果胶、维生素等。
果蜜的种类包括蜂蜜、枫糖浆、糖角糖浆等,常被用于烘焙、甜点等食品中。
3. 天然甜味提取物从某些植物或动物来源中提取的甜味物质,例如甘草根提取物、天然甜菊叶提取物等。
这些天然甜味提取物既具有甜味,又不含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健康、低能量的天然甜味剂。
二、人工甜味料糖精是一种最早被人们发现的人工甜味剂,其甜度是糖的300倍左右,但对于部分人群会有致癌的风险,所以被一些国家禁止使用。
目前在我国,糖精在食品和饮料中的使用量也受到了限制。
2. 阿斯巴甜阿斯巴甜是一种甜味强烈、甜度高达糖的200倍左右的化学合成物,可以被用于低热量和无热量食品和饮料中。
该物质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批准,并且被广泛使用。
3. 苯甲酸钠苯甲酸钠也是一种常见的人工甜味剂,甜度约为糖的500倍,可以用于低热量、无糖或无脂食品和饮料中。
饮料中的健怡可乐、芬达等就采用了苯甲酸钠作为甜味剂。
4. 葡萄糖苷葡萄糖苷是一种以葡萄糖为基础的人工甜味剂,其甜度为糖的60%左右,主要被使用在饼干、糖果、保健品等食品中。
葡萄糖苷不仅甜度适中,而且还能够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口感。
甜味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重要的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使食品更加美味,而且还可以根据需求调节食品的甜味,达到低热量或无热量的效果。
根据甜味剂的种类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甜味剂,对于我们的健康和饮食均衡至关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糖分摄入。
防止食用过多人工甜味剂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的局常识
防止食用过多人工甜味剂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的局常识人工甜味剂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
它们能够提供甜味,但不含糖分,因此被许多人视为减肥和保持健康的选择。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食用过多的人工甜味剂可能对代谢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介绍人工甜味剂的种类、食用过多的风险以及如何减少其对代谢健康的影响。
人工甜味剂包括低糖或零糖食品中的各种替代品,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烷基糖酸盐(Acesulfame potassium)和双甜蜜素(Cyclamate)等。
这些甜味剂通常具有甜味浓度高、热量低、使用方便等特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使用。
然而,研究发现,长期高剂量食用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食用过多的人工甜味剂可能导致代谢紊乱。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对胰岛素和葡萄糖的处理过程有干扰作用,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和体重增加。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负责调控血糖水平和脂肪代谢。
因此,任何干扰胰岛素的物质都有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健康。
此外,人工甜味剂还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进一步影响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和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
其次,食用过多的人工甜味剂可能增加食欲和摄食量。
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欺骗大脑,使其认为身体摄入了更多的能量,从而导致食欲增加和摄食量增加。
这是因为大脑在感受到甜味后会自动预期能量的到来,但人工甜味剂并不提供能量,从而导致食欲持续增加,进而导致摄食量增加。
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等健康问题。
此外,食用过多的人工甜味剂也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食用人工甜味剂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这可能与人工甜味剂对胰岛素的干扰和代谢紊乱有关。
事实上,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长期高剂量食用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阿斯巴甜暴晒分解
阿斯巴甜暴晒分解摘要:一、阿斯巴甜简介二、阿斯巴甜在暴晒条件下的分解现象三、阿斯巴甜分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四、如何合理使用和储存阿斯巴甜以减少分解五、总结正文:阿斯巴甜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行业的甜味剂,其甜度相对于蔗糖而言高达200倍,且不含热量。
然而,近期研究发现,阿斯巴甜在暴晒条件下会发生分解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担忧。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由氨基酸组成,主要包括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
在正常环境下,阿斯巴甜的稳定性较高,但在高温、高湿度或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等极端条件下,阿斯巴甜会发生分解。
研究表明,暴晒会导致阿斯巴甜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产生有害物质,如甲醇和甲醛等。
阿斯巴甜的分解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有一定影响。
首先,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其次,人体在摄入含有分解产物的水或食物后,可能出现过敏、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长期摄入含有阿斯巴甜分解产物的食物,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为了降低阿斯巴甜在暴晒条件下分解的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使用阿斯巴甜。
在食品和饮料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阳光直射的环境下使用阿斯巴甜。
2.储存阿斯巴甜时,注意防潮、防晒。
将阿斯巴甜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3.食用含有阿斯巴甜的食物时,尽量选择新鲜、未开封的产品。
开封后的食品,尤其是液体饮料,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受潮、受热,导致阿斯巴甜分解。
4.增加对阿斯巴甜的了解。
了解阿斯巴甜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总之,阿斯巴甜作为一种甜味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通过了解阿斯巴甜的特性,采取合理的储存和使用方法,我们可以降低其分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人工甜味剂糖精钠
高级氧化技术降解人工甜味剂糖精钠陈胜文;张鸿雁;李文超;谢洪勇【摘要】分别应用TiO2光催化氧化和Photo-Fenton氧化两种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环境新型污染物——人工甜味剂糖精钠(Saccharin Sodium,SAC).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糖精钠浓度,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降解糖精钠,TiO2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并得出该体系最佳条件:500 W汞灯、0.04 g TiO2和pH=7.Photo-Fenton体系降解速率受糖精钠的初始浓度、H2 O2浓度和Fe2+浓度配比的影响,体系的最佳浓度配比为:cSAC∶cH2O2∶cFe2+=5∶60∶1;降解过程中总有机碳逐渐降低,最终降至92%左右,说明降解过程中有机物被矿化或被转化为CO2.【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0)004【总页数】6页(P258-263)【关键词】人工甜味剂;糖精钠;高级氧化法;TiO2光催化氧化;Photo-Fenton【作者】陈胜文;张鸿雁;李文超;谢洪勇【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1糖精钠(Saccharin Sodium,SAC)即邻磺酰苯甲酞亚胺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350~500倍,广泛添加于食品和饲料中。
糖精钠进入人体后不供给能量,无营养价值,以母体化合物形式随尿排出而进入环境水体。
糖精钠问世后不久,就在环境水体中发现了糖精钠的存在,成为环境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并在多类水体中发现它的存在。
Scheurer等[1]应用SPE-LC/ESIMS/MS方法研究德国污水处理厂中糖精钠浓度的结果表明,其浓度在34~50µg/L之间,说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其削减有限。
糖和甜味剂对蚂蚁的吸引及健康影响
糖和甜味剂对蚂蚁的吸引及健康影响作者:***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24年第02期摘要:为了探究人工甜味剂是否健康,本研究以中亚弓背蚁为研究对象,选用蔗糖、葡萄糖和甜味剂(赤藓糖醇、甜蜜素、安赛蜜)来观察相同环境下中亚弓背蚁对不同甜味物质的进食表现和趋向性以及甜味剂的甜度和热值对其趋向性的影响,通过监测中亚弓背蚁在不同甜味物质环境下的存活率,探究长时间暴露人工甜味剂对生物个体健康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赤藓糖醇、甜蜜素、安赛蜜对中亚弓背蚁的健康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葡萄糖组蚂蚁的存活率最低,赤藓糖醇对蚂蚁的吸引力和危害性较强。
关键词:甜味剂;中亚弓背蚁;存活率中图分类号:Q9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24)02-0097-0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饮食日益关注,一些商家通过使用低热量甚至零热量的人工甜味剂来代替传统的蔗糖,既满足了人们对甜味的追求,又减少了糖分摄入。
一些研究指出,尽管甜味剂能够模仿蔗糖的甜味,但其在口感、甜味持久性等方面与蔗糖仍存在一定差距[1-2]。
人工甜味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明确。
陈连连[3]和刘星等[4]研究发现,短期摄入人工甜味剂能使小鼠血糖波动异常,长期摄入会导致小鼠摄食量、饮水量发生变化,体重不断增加,葡萄糖耐受性下降。
另有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很难被消化,会随着排泄物排出体外,甚至通过流入饮用水水源再回到人体内。
蚂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肥力、分解有机物、散播种子等。
中亚弓背蚁是一种属于膜翅目蚁科的昆虫,习性稳定,喜食甜食,工蚁寿命一般为1~2年,营巢主要分布于农田、林地。
中亚弓背蚁对干扰震动不敏感,不会因为试验过程中的搬运和磕碰导致绝食、弃巢等行为[5]。
本文通过研究糖和人工甜味剂对蚂蚁的吸引以及对健康的影响,探索人工甜味剂对生命个体健康甚至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9期工作研究人工甜味剂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徐文冰1,干志伟2*(1.四川省阿坝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马尔康624000;2.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由于人工甜味剂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三氯蔗糖和安赛蜜具有较强的持久性,故人工甜味剂污染已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研究论述了人工甜味剂在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浓度及环境行为,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工甜味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环境行为1引言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们视线,人工甜味剂就是其中之一。
人工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它是一种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代替蔗糖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人工甜味剂几乎不被人体转化,因此被人们称为无热量的糖。
目前被使用的人工甜味剂有20多种,在环境中经常关注的甜味剂有5种,分别为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
我国是甜味剂消费大国,也是甜味剂生产大国,其中国家指定的甜味剂生产商就有5家,每年大概生产糖精20000t、甜蜜素50000t、阿斯巴甜2000t。
2人工甜味剂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情况和环境行为由于人们对肥胖问题的担心,使得越来越多的食品、饮料改用人工甜味剂,其用量巨大,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中。
2.1人工甜味剂在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中的浓度及环境行为人工甜味剂进入环境科学家视线的时间较晚,2007年,瑞典科学家首次发现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含有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其浓度为1.8 10.8ng/mL,而且在污泥中也发现了三氯蔗糖,浓度为<1 5ng/L。
真正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三氯蔗糖在污水处理厂中几乎不降解,随着出水进入受纳水体,具有潜在的持久性。
随后多个国家科研人员对人工甜味剂在污水处理厂中的浓度做了研究。
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广泛存在于瑞士、美国、中国、加拿大、希腊、西班牙和德国污水处理厂的设施中。
由于各国允许使用的人工甜味剂种类不同,检出种类不同,其中在德国某处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甜蜜素浓度高达190ng/mL。
除了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处理厂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在瑞士、美国、德国和中国饮用水处理设施中均检出不同种类的人工甜味剂,在饮用水中,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检出频率最高,浓度高达2.6ng/ mL,远高于其他传统污染物。
除了调查人工甜味剂在污水和自来水处理设施中的浓度外,许多研究关注了目标物在污水处理设施中的降解情况。
其中,干志伟等研究了中国污水处理厂使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对人工甜味剂的去除效果。
研究发现,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检出了7种人工甜味剂,分别为安赛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纽甜和新陈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其浓度分别为12640、1247、9855、31671、45.0、17.2和6.4ng/L。
沉淀作用对安赛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和NHDC几乎没有去除效果,这主要是由于人工甜味剂都具有较高的水溶性。
但是他们发现阿斯巴甜和纽甜在初沉池中去除率达到85%和24%,他们认为,在污水厂水质偏碱性(pH=8.3)的条件下,这两种结构类似水溶性高的化合物发生了碱催化水解,而纽甜之所以降解率较低是因为它比阿斯巴甜多了一个支链,使其稳定性提升。
在随后的曝气池中,他们发现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各人工甜味剂的去除率发生变化。
在最初2h内,三氯蔗糖几乎没有降解,而安赛蜜在4h内也几乎没有被降解;而糖精和甜蜜素可以发生快速生物降解,在1h内能被降解50%以上,且甜蜜素的降解速率大于糖精。
总·56·工作研究2016年第9期体来说,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曝气池中的降解率低于20%,糖精和甜蜜素降解率超过95%,而阿斯巴甜、纽甜和NHDC几乎被完全降解,同样的结果在瑞士、德国和美国污水处理设施中被观测到。
瑞典科研人员认为,三氯蔗糖的稳定性来源于氯原子的取代导致其分子结构比蔗糖更稳定,原来蔗糖分子上容易断裂的糖苷键由于氯原子的影响变得稳定。
综上所述,由于现有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三氯蔗糖、安赛蜜的去除效果较差,而对糖精和甜蜜素不能够完全去除,因此这些污染物会随着污水厂出水进入地表水环境,造成环境水体中人工甜味剂污染。
2.2人工甜味剂在地表水中的浓度及环境行为人工甜味剂在地表水中的污染程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具有潜在的持久性,他们有可能在水环境中积累。
欧洲对河流中三氯蔗糖的污染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欧洲23个国家120条河流中,三氯蔗糖的浓度高达1ng/mL。
除了三氯蔗糖,安赛蜜、糖精和甜蜜素在德国和瑞士地表水中均被检出,浓度高达2ng/mL。
除了地表淡水外,少数研究针对海洋中甜味剂的污染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在美国佛罗里达海岸的浓度达到0.39ng/mL。
在我国香港海岸水中,安赛蜜、糖精、甜蜜素和三氯蔗糖均被检出,平均浓度分别为0.34、0.25、0.23和0.2ng/mL,且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浓度夏季略高,而糖精和甜蜜素冬季略高,研究人员认为当地季风导致的水体流动是造成这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Gan等对我国渤海天津沿岸甜味剂污染进行了调查,发现三氯蔗糖浓度与美国近海岸的浓度接近,比香港海域的浓度稍高。
而且他们发现高浓度甜味剂的采样点均在河流入海口或市政污水排放口周围,说明人类活动对近海岸有较大影响。
2.3人工甜味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浓度及环境行为Gan等对天津市土壤中的人工甜味剂季节变化做了研究,发现NHDC、纽甜和阿斯巴甜在所有土壤样品中均未检出。
在夏季,土壤糖精、甜蜜素、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浓度分别达到5.72、0.36、0.17和0.27ng/mL,在冬季浓度分别达到13.8、7.65、1.06和3.11ng/mL。
显然夏季土壤中人工甜味剂浓度低于冬季,可能是夏季高温使土壤中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加速。
随后他们对中国地区98份土壤样品中人工甜味剂的污染进行了调查,发现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在所有土壤样品中均被检出,浓度分别高达34.7、1280和569ng/g。
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纽甜和NHDC在土壤中均未检出。
甜味剂浓度在中国南、北方的土壤样品中的浓度无显著差异,在城市和郊区间也无显著差异。
Buerge等研究发现,由于污灌和使用猪粪、污泥等肥料,人工甜味剂在表层土壤中存在。
他们通过室内实验发现,甜蜜素、糖精、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4 6d、3 12d、3 49d和8 124d。
由于人工甜味剂的溶解度高,而且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都属于磺胺盐类人工甜味剂,他们在自然水体中通常以阴离子状态存在,土壤对其吸附能力差,因此其可以通过渗滤作用从表层土到达地下水。
另外,磺酰脲类除草剂可以在土壤中转化为糖精,是土壤中糖精的潜在来源。
该来源也可以通过渗滤作用到达地下水,成为地下水中人工甜味剂污染的重要来源。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多个研究关注了地下水中人工甜味剂的污染情况。
2.4人工甜味剂在大气和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的浓度根据人工甜味剂的蒸气压可以预测,三氯蔗糖、纽甜和阿斯巴甜将仅出现在大气的颗粒物态中,而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会出现在大气气态和颗粒物态中。
他们可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Gan等通过大气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研究了天津地区人工甜味剂在大气气态和颗粒物态中人工甜味剂的浓度及季节变化。
研究发现,在夏季三氯蔗糖仅在2个颗粒物态样品中检出,NHDC仅在1个颗粒物态样品中被检出,纽甜仅在1个气态样品中检出,而阿斯巴甜未检出。
冬季这4种人工甜味剂在颗粒物态中的检出频率和浓度都比夏季高。
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是气态和颗粒物中主要的甜味剂,并在冬夏两季采集的大气样品中都被检出。
夏季目标物在气态中的浓度为0.16 378pg/m3,而冬季气态中目标物浓度比夏季低,为0.02 33.6pg/m3。
反之,冬季颗粒物态中这3种目标物的浓度比夏季高,他们在冬季颗粒物态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7、140和6.03pg/m3。
颗粒物态浓度/气态浓度的值在冬季高于夏季,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引起相间平衡变化的结果。
另外,夏季颗粒物中目标物浓度比冬季低的原因也可能是在颗粒物表面发生了催化光解。
通过后向轨迹分析和监测结果,他们认为人工甜味剂生产厂和污水处理厂都能成为其进入大气环境的污染源。
由于大气颗粒物态中发现高浓度的人工甜味剂,Gan等分析了中国98份室外灰尘样品中人工甜·66·2016年第9期工作研究味剂的含量。
研究发现,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在所有降尘样品中均被检出,其浓度在中国北方分别为2.89 1,860ng /g ,在中国南方分别为1.03 338ng /g ,降尘中甜味剂的浓度在中国南方和北方没有显著差异,且城市和郊区地区降尘中甜味剂的浓度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配对土壤和降尘中人工甜味剂的浓度没有相关性。
这可能是由于人工甜味剂在土壤中能被降解或者极易随水迁移到地下,导致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3研究展望人工甜味剂进入环境科学家的视线较晚,存在许多未解决科学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探索:(1)就我国水环境中人工甜味剂污染而言,目前研究结果太少,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调查,以了解目标物在大尺度范围内的分布和迁移情况。
另外,人工甜味剂及用作示踪剂目前只能定性分析水体是否受到除污水厂以外的污染,今后的研究应该向定量方面发展。
(2)目前确认了人工甜味剂在大气环境中存在,今后研究的重点是确定甜味剂进入大气环境的途径和机制,以及其是否在大气中存在前体物或是否会在大气中发生光降解及其光降解产物的确定。
(3)目前确认土壤中有糖精的前体物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他人工甜味剂是否存在前体物。
人工甜味剂在土壤中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应该分离出能降解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的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加以应用。
另外,目前只知道人工甜味剂在土壤中会降解,但不知道其降解产物及其毒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目前水环境中人工甜味剂的降解途径大多针对安赛蜜,但降解产物有分歧,还有待进一步确定,并确定其生态毒性。
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其他甜味剂在环境相关条件下的降解,关注甜味剂降解产物的生态毒性,并研究环境中甜味剂降解产物的浓度和归趋。
(5)人工甜味剂的生态毒理研究稀少,今后有待进一步加强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