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定律教案精选范文人教版
欧姆定律教案(精选多篇)
![欧姆定律教案(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6aabb4ad02de80d5d84001.png)
欧姆定律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欧姆定律教案欧姆定律教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基础上的综合应用,是本章的重点,也为后面电功、电功率内容做铺垫。
欧姆定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来的定律,它的逻辑性、理论性都很强,实验难度也比较大,特别是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面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教师要做好适时引导、恰当点拨,要学生加强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过教材在这方面已降低难度,只要求探究"同一个电阻,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不再要求探究"固定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
通过学习欧姆定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领悟"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在实验探究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和方法学会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者的分析】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
【重点与难点】1.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2. 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3.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教具与学具】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多媒体展示平台,自制课件。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f664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02.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3. 让学生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概念介绍。
2. 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
3. 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推导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电阻定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电阻定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含义。
2. 推导电阻定律的公式,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
3. 分析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电阻定律的相关课件,包括电阻定律的概念、公式推导和应用实例。
2. 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电阻器、导线等实验器材,以便进行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电阻定律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八、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通过课件讲解电阻定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验证:安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阻定律的原理,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电阻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4d1f2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5.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 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电阻定律分析实际电路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定义及分类1.1 电阻的概念1.2 电阻的分类:固定电阻、可变电阻、热敏电阻等。
2. 电阻定律2.1 电阻定律的公式:R = ρL/A2.2 公式中的各参数含义:R 代表电阻,ρ代表电阻率,L 代表导线长度,A 代表导线横截面积。
3. 电阻的测量3.1 欧姆表的使用方法3.2 电阻表的使用方法4. 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4.1 限流作用4.2 分压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电阻的概念及其分类。
1.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2.1 电阻定律公式的推导。
2.2 电阻在电路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的概念、分类和电阻定律的公式。
2. 使用示例,分析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测量电阻值,巩固电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电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电阻的定义、分类和电阻定律的公式。
3. 示例分析:分析实际电路中的电阻作用,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应用。
4.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值,验证电阻定律。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电阻定律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阻概念和电阻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非线性特性:介绍电阻在非线性条件下的特点,如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2. 电阻的温度系数:讲解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了解电阻的温度特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 实验器材:提供电阻测量仪器、电路实验板等,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配套教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案(人教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配套教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fa3e4b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c.png)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配套教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了解电阻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阻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电阻的测量方法:伏安法;3. 欧姆定律的应用:电阻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能够运用伏安法进行电阻的测量;2. 掌握欧姆定律,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阻的计算;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阻的测量方法及欧姆定律的应用;2. 教学重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操作,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阻现象,如照明电路中的灯泡,让学生思考灯泡是如何实现照明的。
2. 概念讲解:介绍电阻的概念,解释电阻的单位,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本质。
3. 实验操作:讲解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值。
4. 例题讲解: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阻的计算,讲解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在电阻计算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给出电阻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板书设计:板书电阻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欧姆定律的计算公式。
7.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电阻计算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作业设计题目:一个电阻值为10Ω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2A,求电源的电压。
答案:根据欧姆定律,U = IR = 10Ω × 2A = 20V。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能够运用伏安法进行电阻的测量,并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电阻的计算。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c12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a.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定律的概念,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定律的定义2. 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 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4. 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及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达式。
2. 采用实验法验证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电阻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进行推导。
3. 进行电阻定律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规律。
4. 讲解电阻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阻定律概念和数学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电阻定律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电阻的温度系数:讨论温度对电阻值的影响。
2. 并联电阻:介绍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
3. 串联电阻:讲解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供学生复习和参考。
2. 实验器材:电阻、电压表、电流表等,用于电阻定律实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科普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电阻定律。
九、教学建议:1. 注重概念讲解:确保学生清晰理解电阻定律的基本概念。
2. 加强数学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3aa74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9.png)
高中物理电阻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公式,能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2. 电阻定律的公式及意义3. 电阻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电阻定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利用公式推导法,引导学生推导电阻定律公式。
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引出电阻的概念。
2. 新课:讲解电阻的概念,介绍电阻的单位,让学生理解电阻的意义。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推导出电阻定律的公式。
4. 应用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阻的概念、电阻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电阻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掌握情况。
2. 实例分析: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程度,以及对电阻定律公式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提问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更直观的方式解释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根据实例分析的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根据作业批改的反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阻的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阻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3440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0.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阻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阻”,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阻的概念”和第2节“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电阻的定义,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以及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学会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阻的概念,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导线、电池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2)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大小是否与电路中的某些元件有关?2. 教学新课(1)讲解电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2)介绍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3. 例题讲解(1)给出一个简单电路,让学生计算电路中的电阻。
(2)讲解欧姆定律,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电阻值,并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阻的概念2.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3. 欧姆定律4. 电阻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阻的概念及其单位。
(2)列举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使用欧姆表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
2. 答案(1)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为欧姆(Ω)。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b264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9.png)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电阻物理教案1电阻【教学目的】1、理解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比例系数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2、理解金属导体的电阻由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而产生,金属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教学难点】电阻率的概念【教学媒体】干电池组,电键,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若干条,导线若干【教学安排】【新课导入】直接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
而是由电阻本身决定的。
那么到底是电阻的哪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呢?又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内容】1. 实验探究(1)猜想:学生提出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材料/长短/粗细等等(要求给出猜想的感受或理论依据,并对其函数关系做定性判断)(2)设计实验:提出问题1:实验中有很多的物理量,应采用什么方法?应怎么选择待测电阻丝?——用控制变量法;所以要选择几根电阻丝,其中A、B、C是同种材料,横截面积依次为1:2:4。
每根电阻丝可选择接入电路的长度。
D是另一种材料的电阻丝,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以改变温度。
提出问题2: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由于长度、粗细都可以用倍数的关系,所以主要要测量读数的就是电阻值了。
提出问题3:要如何测定导体的电阻?(请同学设计电路)——可用万用表的欧姆档,但这样的测量太粗略。
所以最好使用欧姆定律,利用电压和电流间接测量电阻值。
电路如右图。
提出问题4:实验中如何减小读数时的偶然误差?——偶然误差可通过多次测量减小,即应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和电流,求其比值的平均值。
(3)实验操作:按电路,依次将A、B、C、D三段电阻丝分别接入电路中,利用R=U/I测出三段电阻丝电阻,并加以比较。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d5075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6.png)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
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
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
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提问①我们学过的电学部分的物理量有哪些?②他们之间有联系吗?③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如何变化?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学案上。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ddc81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4.png)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精选5篇)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欧姆定律》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高中必修本(下册)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再次增加感性认识;体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再次领会定义物理量的一种常用方法——比值法、这就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节课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从而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也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欧姆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定义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并灵活运用、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进行演示实验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本节课的难点是电阻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尽管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在高一物理和高二电场一章中已经接触过,但学生由于缺乏较多的感性认识,对此还是比较生疏、从数学上的恒定比值到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进而认识其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还是存在着不小的思维台阶和思维难度、对于电阻的定义式和欧姆定律表达式,从数学角度看只不过略有变形,但它们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物理意义、有些学生常将两种表达式相混,对公式中哪个是常量哪个是变量分辨不清,要注意提醒和纠正、二、关于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有演示实验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演示实验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给予恰当的思维点拨,必要时可进行大面积课堂提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化解难点,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会怎样提出研究课题,怎样进行实验设计,怎样合理选用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际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及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同时要让学生知道,物理规律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不能任意外推,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三、对教学过程的构想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1、在引入新课提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不一定让学生回答)?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方法论教育,也为过渡到演示实验起承上启下作用2、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及电路的设计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这样使他们既巩固了实验知识,也调动他们尽早投入积极参与3、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请两位同学上台协助,同时让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也可调动全体学生都来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4、在用列表对比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更直观地显示物理规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加突出方法教育,使学生对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到此应该达到本节课的第一次高潮,通过提问和画图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向高涨5、在得出电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来理解电压与电流比值的物理意义、此时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应给予充分的时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适当的思维点拨、此处节奏应放慢,可提请学生回答或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课堂气氛掀起第二次高潮,也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是如何建立的有深刻的印象6、在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欧姆定律,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要注意阐述实验结论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先行总结,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重申时语气要加重,不能轻描淡写、要随即强调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任意外推7、为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自编若干概念题、辨析题进行反馈练习,达到巩固之目的、然后结合课本练习题,熟悉欧姆定律的应用,但占时不宜过长,以免冲淡前面主题、四、授课过程中几点注意事项1、注意在实验演示前对仪表的量程、分度和读数规则进行介绍、2、注意正确规范地进行演示操作,数据不能虚假拼凑、3、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可预先制作电路板,演示时注意位置要加高、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投影仪将电表表盘投影在墙上,使全体学生都能清晰地看见、4、定义电阻及总结欧姆定律时,要注意层次清楚,避免节奏混乱、可把电阻的概念及定义在归纳实验结论时提出,而欧姆定律在归纳完实验结论后总结、这样学生就不易将二者混淆、5、所编反馈练习题应重点放在概念辨析和方法训练上,不能把套公式计算作为重点、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 电阻率教案 人教版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 电阻率教案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d87999b84ae45c3a358cc3.png)
高二物理电阻定律电阻率教案人教版一、教材分析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之间的关系,初中已经定性地讲过,本节的电阻定律是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教材对电阻定律的讲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初中已有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
同时,还介绍了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因此,做好教材安排的探究和演示实验,是顺利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关键。
电阻率是反映一个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而变化。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根据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制成了电阻温度计(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演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电阻定律和电阻率,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2、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3、根据电阻定律分析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控制变量,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利用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制成的电阻温度计等实例的说教;通过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用来解释为什么欧姆表测出的灯泡灯丝的电阻与灯泡上标记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计算出来的灯丝电阻不同(偏小)的思考和电阻的大小与导线的长度有关制成了电学实验常用的滑动变阻器的课外动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及利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
2、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实验,抽象概括出电阻定律2、通过总结得出电阻、电阻率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研究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影响这两个物理量的因素等分析,加深学生对电阻率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以培养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他学生观察能力为主);讲授(分析)法、分组讨论法(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主)。
师生互动、控制变量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形成结论。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9篇)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aed34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c.png)
高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9篇)欧姆定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欧姆定律的探究学习,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加强了电路实验的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难度:实验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夜晚灯光璀璨,霓虹灯闪烁的情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场景中灯光的变化,学生根据知识经验能得出变化的灯光是由电流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轻易改变的?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到底存在这怎样的关系?进而引出课题——《欧姆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探究实验: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提出问题:电压能使电路产生电流,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那么,电压、电阻是怎样影响电流的大小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学员根据之前所学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特点,可能会猜想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首先设计实验电路,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
①电流与电阻和电压均有关系,如何确定电流的变化是由电压还是电阻引起的?(控制变量法)②如何保持电阻不变,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不变,更换电池数量或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③如何保持电压不变,而改变导体电阻?(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并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④为了更好的找到规律,应该如何测量实验数据?(测量多组实验数据)学生根据之前学习有关电压和电阻的知识,交流谈论问题答案,确定实验方案。
教师总结得出要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课题分别探究。
课题一:控制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课题二: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8712ea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c.png)
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5篇高二物理教案电阻定律篇11、预习高中物理与初中有差异较大,无论是从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每次上课前,花一定时间(时间长度没有限制)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预先浏览一下,熟悉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另外,也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上课上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中心环节。
上课时应该注意三个问题:(1)主动听课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积极主动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课,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2)注意课堂要点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仔细讲解等;对于难点,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听讲。
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课”。
(3)做到听课和做笔记两不误有的同学一上课就不停的记不停的写,结果一节课下来一点都没有听到,不知道这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听课和做笔记的关系呢我认为,上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课上,而不是做笔记上,笔记中要记的内容应该是:课堂重点、课堂难点、课堂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并不是教师的所有板书内容。
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有的同学从来就不做笔记,这也不好,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是不利的。
因为我们的记忆是有限的,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长会逐渐遗忘,没有做笔记我们以后复习有些内容就找不到。
3、复习有的同学只要老师一布置了作业就会马上去做,觉得完成了作业,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就掌握了知识,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到头来知识没有掌握。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6篇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0d0ad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4.png)
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优秀6篇欧姆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描述了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步了解和学习欧姆定律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个定律为后续学习电路和电子学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本篇文档将介绍6篇初三物理欧姆定律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个重要的物理定律。
教案一: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基本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公式;•能够解释并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步骤1.导入和前置知识复习:回顾前面学过的有关电流和电压的知识;2.实验1: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3.实验2:改变电源电压,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4.总结实验结果,引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5.探讨欧姆定律的公式:V = I × R;6.设计例题练习:根据给定的电流和电阻,计算电压;7.设计实验练习:根据给定的电压和电阻,测量电流。
教学重点•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公式;•能够解释并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教学评估•设计小组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练习题:计算电压、电流和电阻。
教案二: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目标•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使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前置知识复习:回顾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理论讲解:介绍欧姆定律在电路设计和电子设备中的实际应用;3.示例分析:以家用电路和电子电路为例,演示如何使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4.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和解决欧姆定律相关的实际问题;5.汇报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和思路;6.教师总结和点评:总结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欧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使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记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情况。
电阻定律 教学详细教案
![电阻定律 教学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1fc64aa45177232f60a25d.png)
“电阻定律”教学教案[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 第二章第6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影响电阻的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电阻定律的内容;理解电阻率的意义;会设计电路并能够连接电路。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问题-猜想-探究-结论”;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温度T以及材料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教学用具1.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电阻定律演示板12套导线等. 2.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设计研究电阻和长度关系的探究方案,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引入:设计1:如果你家里买了新房子,要搞装修安装电线,爸妈把电线选购的任务交给你,这里有三种线材,(Φ4的铜芯线、Φ1.5的铜芯线和·Ф1.5的钢丝线),如果“不差钱”,你会选购哪种?…Φ4的铜芯线好些,因为它的电阻小些,那么,电阻的阻值和哪些因素有关?师:没错!初中我们已经知道影响电阻的因素有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还知道导体越长、越细,电阻就越大。
师: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比如我一根导线长度增加一倍,电阻增加多少呢?学生猜想、回答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电阻和导体的材料、长度L、横截面积S的定量关系。
设计2:出示一个100w和和一个25w灯泡,请一个同学来观察,并加以区别。
(○1参数○2灯丝粗细) 两个灯泡正常工作起来后,亮度不同,说明电阻不同,从这个灯泡,可以想到电阻与什么有关?学生:横截面积师: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还跟哪些因素有关?生: 长度、横截面积、材料 温度那么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导体的 电阻与以上这些因素的定量关系 (板书)第6节 电阻定律新课授课: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我们先在温度一定(室温下)来通过实验来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17.2欧姆定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17.2欧姆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3455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3.png)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17.2 欧姆定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7.2节,主要内容包括欧姆定律的发现、表达式以及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欧姆定律的实验现象: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根据已知条件,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欧姆定律的实验现象和表达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
3. 学生能够掌握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实验现象和表达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导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电阻或电压,观察电流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欧姆定律的实验现象。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导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
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典型的欧姆定律应用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几个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欧姆定律的实验现象2.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 U/R3. 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或电阻七、作业设计1. 题目1:一个电阻为10Ω的电路,电压为10V,求电流大小。
答案:I = U/R = 10V / 10Ω = 1A2. 题目2:一个电路中,电流为2A,电阻为5Ω,求电压大小。
答案:U = I R = 2A 5Ω = 10V3. 题目3:一个电路中,电压为12V,电阻为3Ω,求电流大小。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7e37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c.png)
《电阻定律》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阻的定义和电阻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阻的定义,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电阻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阻的概念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2. 利用公式推导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电阻定律相关实例素材3. 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电压的概念。
b. 提问:电流通过导体时,会遇到一种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c. 引入电阻的概念。
2. 讲解电阻的定义a. 讲解电阻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b. 强调电阻是衡量导体阻碍电流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 推导电阻定律a.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的内容。
b. 分组讨论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
c. 总结电阻定律:电阻R与导体长度L、横截面积S和材料电阻率ρ有关,公式为R = ρ(L/S)。
4. 讲解电阻的计算方法a. 讲解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L/S)。
b.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公式计算电阻。
5. 课堂练习a.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电阻定律计算电阻。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拓展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b. 提问:电阻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c. 引导学生思考电阻定律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7. 布置作业a. 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电阻定律的应用实例。
b.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活动:电阻定律的实验验证1. 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电阻定律,加深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2. 方法:使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进行测量和计算。
3. 步骤:a. 连接电路,将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接入电路。
b. 调整电阻箱的电阻值,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关于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6篇
![关于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8bd45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8.png)
关于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6篇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精选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阐述对本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三节。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重要的实验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基础,可以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又是对新学知识的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学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2.进一步掌握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规则;3.通过使用滑动变阻器,进一步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巩固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通过学生根据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操作方案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小灯泡的电阻;得出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学生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第二次同时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来学习本节课,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能否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2)能否准确的连接实验电路。
(3)能否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电阻》教案(精选12篇)
![《电阻》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68c0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c.png)
《电阻》教案(精选12篇)《电阻》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分组试验,使同学学会用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
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提高综合使用电学仪器进行电学试验的力量。
培育同学良好的试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伏安法测电阻。
教具同学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1.5A),电键,绕线电阻(5Ω、10Ω各一个),导线。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l)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分别是什么?(2)欧姆定律为人们供应了一种测定导体电阻大小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什么?本节课将通过分组试验,学习用伏安法测定导体的电阻。
(二)讲授新课(板书)三、试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
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板书)1.试验原理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侧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就可以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
(板书)2.试验电路。
问:(1)采纳伏安法测定某一导体的电阻,需要使用哪些器材?每种器材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2.设计试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如图所示。
3.要比较便利地转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获得三次不同的电压值和相应的电流值,电路中应安装什么装置?怎样将它连入电路?(此问题机动) 在同学争论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完整的试验电路图(如右图)。
讲解同学分组试验的留意事项:(1)为便于试验操作,要考虑器材在桌上的码放位置。
(2)试验时,电源电压取4伏,电压表的量程取3伏,电流表的量程取0.6安。
(3)先用阻值为5欧的绕线电阻做被测电阻进行试验,调整滑片的位置,使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1伏、2伏和3伏,观看每次的电流值,以求出各次电阻值和电阻的平均值,然后换用阻值为10欧的电阻重做上述试验。
(4)其它留意事项同平常一样。
出示试验数据记录表。
同学分组进行试验。
老师巡察指导检查。
试验完毕,整理仪器。
请几个试验组的同学汇报试验数据,老师将试验数据填入表中。
争论:(1)观看表中的数据,在测定某一个被测电阻的试验中,电压、电流、电阻的数据各具有什么特点?(2)加在某一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同,通过它的电流也不同,但三次测定的电阻值却相同(或基本相同),这说明白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三)巩固学问1.有的同学依据公式R=U/I得出下面的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若不对,错在哪里?2.某导体两端加2伏的电压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为0.4安,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欧?若将此导体两端的电压加大到5伏,这个导体的电阻多大?若该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通过这个导体的电流多大?此时导体电阻多大?(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完成试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阻定律教案精选范文人
教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高二物理教案sy-6]
实验六、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一、实验目的: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阻值,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二、实验原理:
用刻度尺测一段金属导线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导线的直径d ,用伏安法测导线的电阻R ,根据电阻定律,金属的电阻率ρ=RS/L=πd 2R/4L
三、实验器材:
①金属丝②千分尺③安培表④伏特表⑤(3伏)电源⑥(20Ω)滑动变阻器⑦电键一个⑧导线几根
【点拨】被测金属丝要选用电阻率大的材料,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或300瓦电炉丝经细心理直后代用,直径毫米左右,电阻5~10欧之间为宜,在此前提下,电源选3伏直流电源,安培表选0 安量程,伏特表选0 3伏档,滑动变阻器选0 20欧。
四、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三次测量导线不同位置的直径取平均值D 求出其横截面积S=πD 2/4. (2)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挂直,用毫米刻度米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 ,测三次,求出平均值L 。
(3)根据所选测量仪器和选择电路的原则画好电路图1,然后依
电路图按顺序给实物连线并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
点拨:为避免接线交叉和正负极性接错,接线顺序应遵循:
电源正
极→电键(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用电器→安培表正极→安培表负极→电源负极,最后将伏特表并接在待测电路的两端,即先接干路,后接支路。
(4)检查线路无误后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几组I 、U 值,分别计算电阻R 再求平均值,设计表格把多次测量的D 、L 、U 、I 记下来。
图1
【点拨】测量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应控制在以下,本实验由于安培表量程0~,每次通电时间应尽量短(以能读取电表数据为准),读数完毕立即断开电键S,防止温度升高使金属丝长度和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计算时,务必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不能先分别求电压U和电流I的平均值,再由欧姆定律得平均值,否则会带来较大计算误差。
五、实验记录
导线的横截面积S= (公式)= (代入数据)= m2
所测金属的电阻率ρ= (公式)= (代入数据)= Ωm
【注意事项】
(1)测量金属导线的直径时要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要估读下一位数字。
(2)金属导线的电阻和电流表的内阻相差不很大,因此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应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应调至最大,实验过程中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不宜过大,以防止温度升高电阻率发生变化。
【点拨】(1):为了减少电阻的计算误差,可以作U-I图象求出电阻的平均值
【点拨】(2):经验表明,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①采用外接法则由于伏特表的分流影响,造成电阻测量值偏大,若误用内接法则安培表分压影响更大。
②仪表量程太大且读数不准
③计算未遵从有效数字运算法则
实验中易混淆的是:R=U/I和R=ρL/S两个定律,这两个定律都是实验定律,但前者是研究电阻与电流、电压两者之间关系;后者是研究导体本身的性质即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积三者之间关系,与所在的电路因素或是否接入电路无关,注意R=U/I中,电阻与U、I无关;R=ρL/S中,电阻率与L和S无关,使用这两式时ρ是不变的。
易错的是:测量电路(内、外接法)、控制电路(限流式和分压式)、量程的选择及有效数字、电阻R 平均值的计算等。
易忘的是:金属丝未接入电路就测量其长度,用千分尺测直径D 前未查零误差、测D 时未按三个不同位置测量取平均值。
六、实验结论
由实验表中数据计算得出,待测金属丝的电阻率平均值。
七、例题分析:
(1997年高考题)某电压表的内阻在20~50k 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待测电压表(量程3V );
电流表(量程200A ); 电流表(量程5mA ); 电流表
(量程);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1k ); 电源(电动势4V ); 电键S 。
⑴所提供的电流表中,应选用______(填写字母代号)。
⑵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其中电源和电键及其连线已画出)。
〖解答:⑴若将电压全部加在待测电压表上,电流的最大值为I max ≈20
4×103=200(A),在保证表不被烧坏、且读数比较准确时,应选电流表。
⑵为减小实验误差,又保证电压表不损坏(
量程为
3V),应采用分压式接法接入滑动变阻器(因电压表内阻至少是R的20倍)。
若采用限流式接法接入滑动变阻器时,电压表有可能损坏,所以正确电路如图所示。
〗
八、巩固练习
1.(4)运用R=U/I和R=ρL/S的实验原理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某同学总结如下几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选定金属丝接入电路的长度越长,金属丝上的电压降越大。
B.金属丝两端的电压越高,其电阻越大。
C.金属丝电阻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D.选定金属丝长度一经固定,这段长度的电阻就为定值。
(答案:C)
2.测定一根粗细均匀的阻值约为几欧的金属丝的电阻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如下:
A.伏特表(0 3伏,内阻3千欧)
B.伏特表(0 15伏,内阻20千欧)
C.安培表(0 安,内阻1欧)
D.安培表(0 3安,内阻欧)
E.滑动变阻器(0 20欧,I允=安)
F.滑动变阻器(0 100欧,I允=安)
G.6伏电池组
H.电键、导线若干
①电路实验时应选用器材:______(填序号)
②画出试验原理图。
【以下题目供参考】
3.(2001年全国高考理综)实验室中现在器材如实物图1所示,有:
电池E,电动势约10V,内阻约1Ω;电流表A1,量程10A,内阻r1约Ω;电流表A2,量程300mA,内阻约5Ω;电流表A3,量程为250mA,内阻约5Ω;电阻箱R1,最大值Ω,阻值最小改变量为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100Ω;开关S,导线若干。
要求用图2所示的电路测定图中电流表A 的内阻。
(1)在所给的三个电流表中,哪几个可用此电路精确测出其内阻答:( ) (2)在可测的电流表中任选一个作为测量对象,在实物图上连成测量电路。
(3)你要读出的物理量是( )用这些物理量表示待测内阻的计算公式是( )
R 2
1 7 6 5 4 3
2 8 9 0 1 7 6 5 4
3 2 8 9 0 1 7 6 5
4 3 2 8 9 0 1 7 6
5 4 3 2 8 9 0 1 7
6 5 4 3 2 8 9 0 1
7 6 5 4 3 2
8
9 0 E
R 1
A 3
A 1
A 2 S
R 1
R 2
A
A 1 S
E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