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艺术》读后感

《教育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
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

从教6年来我和孩子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难以忘记的感人故事。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

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我无法选择学生,我只好选择接受,选择改变目前状况的方法。

当我静下心来,走进差生,靠近差生的时候,爱心竟悄悄地生长,像甘露一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灵,同时也潮湿了我的心田。

孩子,真的需要老师关心,需要细心的爱,站在他的角度体验他的感受,把自己当作学生。

学生喜欢老师赞美自己,希望天天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老师应时常将夸奖挂在嘴边,不要吝啬,不要挑剔,不要责备,多给他们一些阳光,让他们多一点灿烂的笑容,你给他一粒温暖而充满信任的种子,它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在今昔对比中追寻理想的教育——读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在今昔对比中追寻理想的教育——读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书 中 类 似 的 篇 章 不 胜 枚 举 ,《为 学 生 树 立 校 明 星 》讲述 李 希 贵 在 原 学 校 为 r激 励 学 生 ,为 学 生 树 立 身 边 的 学 习 榜 样 ,开 展 “每 周 一 星 ”活 动 , 让 校 园 形 成 一 种 人 人 学 先 进 、个 个 争 先 进 的 局 面 。 如 今 的 十 一学 校 对 这 样 的 教 育 活 动 加 以 改 进 ,坚 持 推 “每 月 百 星 ” “ 星 ”的 遴 选 并 不 是 以 “品 学 兼 优 ”为标 准 ,而 是 以 在 某 一 疗 面 有 良好 表 现 为 标 准 .一 年 下 来 有 一 r余 名 学 生 被 表 彰 , 由 此 可 ,李 希 贵 将 教 育 的 眼 光 放 在 大 部 分 学 生 身 上 ,以 更 J 阔 的 教 育 视 野 以 及 更 深 切 的 教 育 情 怀 给 予 每 一 学 生 m 彩 的 机 会
20年 前 ,李 希 贵 提 m 实 施 “无 过 失 计 划 ”,以 周 为 单 位 逐 步 杜 绝 学 生 过 失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学 习 习 惯 与生 活 习 惯 ,力 求 造 就 完 美 无 缺 的 学 生 。 20年 后 .’卜一 学 校 提 H{办 一 所 不 完 美 的 学 校 ,培 养 一 批 钉 缺 点 的 学 生 。给 予 学 生 更 大 的 包 容 与 理 解 。 不 求 完 美 的 教 育 ,实 质 L正 是 向 教 育 的 本 质 与 理 想 的 教 育 迈 了 坚 实 的 一 步 ,虽 然 学 生 的 犯 错 机 会 经 历 与成长
没 有 回避 当 初 的 青 涩 ,而 是 站 在更 高 的 角度 重 新 审 视 教 育 理 念 的 偏 差 ,以 更 理 性 的 态 度 对一 些 教 育 问 题 提 m 更 适 切 的 解 决 方 法 ,这 不 仅 是 对 20 年前 教 育的 【亓1应 ,更 是 对 当 下 教 育 的指 导 。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是一本关于教育和美学的综合性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美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而美学则是我们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这本书通过探讨教育和美学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美感和艺术的意义。

书中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该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开发。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审美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完整地塑造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个体。

在我看来,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应该是艺术家。

他们应该通过教育唤醒
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发现美的存在,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美学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学问和技巧,更是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美学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的美,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发展,教育者应该具备艺术家的眼光和情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教育和美学的启迪。

《教育发展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发展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教育美学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美学随想录》是一本关于教育和美学的综合性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美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而美学则是我们对美的欣赏和理解。

这本书通过探讨教育和美学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美感和艺术的意义。

书中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应该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开发。

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情感、审美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完整地塑造出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个体。

在我看来,这本书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教育者应该是艺术家。

他们应该通过教育唤醒
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发现美的存在,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美学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学问和技巧,更是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美学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的美,提升我们的审美素养。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美感的发展,教育者应该具备艺术家的眼光和情怀。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教育和美学的启迪。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共5篇)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共5篇)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作者简介张晶帅哥,双娃超级奶爸,深圳某中学资深教师、亲子教育专家,曾在深圳中小学家长课堂主讲多场大型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好评。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

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

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

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

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初拿到这本书,随意翻阅一下,第一感觉是厚重,这是一本跨越20年的教育对话,对往事的梳理,加之以今日的反思,使得该书是多么的珍贵,用“思想成长史”来概括此书,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该书讲述的是一位老校长在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与总结,他的那份初心不改与对教育的坚持精神,真的令人非常震撼。

今天,我也非常有幸能够在此跟大家一起分享这本教育艺术随想录。

该书分为8个专辑,共142个教育案例。

在每一个教育案例的背后都会附有相应的教育反思。

于我看来,他所列的每一个案例都使走近了我的心里,并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而其后的反思,又从更高的精神思想层角度给我正面的鞭策。

书中写到这样一句话,我把它摘录下来,并想跟老师们一起分享:如果你的学生讨厌你,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里的地位就有多重。

我也时常在自己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结合这句话进行自我激励与反思。

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往往是繁琐的,和学生之间也会发生不少的摩擦,尤其是年轻好动的学生们由于违纪或者因为老师掌握的事实不全面、批评不恰当而产生对立的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就会使老师对学生产生意见,而学生也会受到压抑处于顶牛的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此书中有这样一章:化干戈为玉帛。

学校将每周五定为道歉日,师生可以就一周来的过失进行反省,通过书写致歉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感想,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感。

人有一时过错,马也有失蹄之时,学生犯错误也是难免的。

通过道歉日、致歉卡,等到双方事后冷静时再处理,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少指责对方,从而为调解矛盾制造了和谐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

但是文章中也特别的指出:道歉必须先从教师做起,从而影响学生。

俗话说:用心灵沟通心灵的教育才是最高级的教育,在李校长的书里,心灵教育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成人仪式前的十件实事,毕业典礼的那一天,饮水思源尊师日,十节日方案等等。

这些都是我需要时日好好学习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智慧需要我,慢慢学习的。

《教育文化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文化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文化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文化随想录读后感
读完《教育文化随想录》这本书,让我对教育以及文化有了更
深刻的思考。

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互相影响。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和理念,以下是我对其
中几个重要观点的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了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
识和技能,更是一个传承和塑造文化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
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文化则为教育提供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传承
和保护我们的文化,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书中谈到了教育的多元性。

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方式和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使
得教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

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
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才能够改变社会状况,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读完《教育文化随想录》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教育的多元性和社会责任。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艺术随想录节选

教育艺术随想录节选

教育艺术随想录节选
教育艺术是一种融合了艺术和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下是《教育艺术随想录》的部分内容:
1. 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由和富有创意。

2. 艺术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3. 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让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的艺术作品。

4. 艺术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5. 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创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艺术潜能。

6. 艺术教育也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传递。

7. 艺术教育还应该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艺术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教育艺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自由和富有创意。

- 1 -。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

对于严师、严父,没有人会想到那是应该指责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动:有位母亲,她有一个不太机灵又有点调皮的儿子。

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对孩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坐不下来,又常常打架,要好好批评教育。

母亲回家拉着孩子的手回家时,儿子问妈妈老师跟你说了什么,妈妈笑着说,老师说了,你在学校表现很好,如果能安静地坐下来上课就更不错。

上小学时,老师在家长会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也许智力有点问题,建议找医生测测。

母亲听了心里很难过,当天晚上,儿子问母亲,老师说了些什么时,母亲说,这次你考试52名,只要稍努力,下次你的进步一定是全班最大的……最后,这位母亲培养出一个清华大学生。

我常常在想,为人师和为人母若能拥有这样的心,教育能不成功吗?我们常常呼唤素质教育,但评价的标准却几乎只有分数,对一个班如此,对一个学校如此。

这让我们的学生自然以分数衡量自己。

我们的家长以分数衡量孩子。

在我们身边,“好”“坏”倒置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个品行低劣、素质低下、自私自利而拥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中,他就是榜样,就是美谈,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而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却没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则会成为家长眼中“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可惜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高分人群,也许他们学习却是有困难,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自尊心自然荡然无存。

作为教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孩子呢?上课分心,惩罚。

没做作业,惩罚。

考试不及格,惩罚。

违法纪律,惩罚。

但是,惩罚能唤起自我教育吗?有时候,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也许孩子还当场哭了,可悲的是教师还误以为那是认错的反省的表现。

其实,也许学生此时是因为愤怒而流泪,又或许是因为憎恨而流泪。

流泪过后,没有正确的思想辅导,还回来的是一种稚气的报复。

甚至以为自我放弃就是报复教师的最好方法。

叛逆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迷失的心灵需要的是理解与平等,需要的是关爱和尊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也有属于自己的失败。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书手札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书手札

春日里的读书会——《教育艺术随想录》读书手札春日和煦,陌上花开,携李希贵校长之《教育艺术随想录》,凝神静读,谱写初春里一段有书香的舞曲。

好书!全书集李希贵校长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先进思想的理解和运用,8个专题,142篇手札,每篇千字左右,没有枯燥的长篇大论,偏偏都是一个独立的话题,读来真觉每个字都会发光。

读罢这本《教育艺术随想录》,看了李希贵校长这些年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干了些什么。

联系他的治校和为人,浮想联翩——李校长真乃干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学生第一!李希贵校长说:“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唤醒、自我发现,从而形成独立人格、独立思想,最终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这才师教育的根本”。

十一学校有许多对一般“传统”学校来说耳目一新的事情: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通过强制性训练养成习惯,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等等等等。

二十年后,李校长又对每一篇文章都做了反思,他认为: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每一条措施都只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然而正是这种前后二十年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谨而慎之的严谨,才是真真正正地见证了前后二十年的历程中,教育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践行。

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搭建平台。

当我们做到像李希贵校长一样,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那么学校的发展就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

别具一格的教师评价制度!李希贵校长放弃了传统的“管卡压”的管理模式,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为避免相互争抢,学校不单独评价老师,而是另辟蹊径采用了评价团队的方法。

为此,他采用了极具激活力的综合评价方式——以双向选择为特点的聘任制度。

将学校划分为以年级组和中层部分为基本单位的团队,校方规定每个团队的编制和薪酬标准,团队主管和全校教职工实行双向选择。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及读书笔记好句摘抄.doc》写在前面的话: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

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haocihaoju/67998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艺术随想录》是一本由书法家、教育家李振铎所撰写的教育艺术随笔集,书内以普通话、粤语和英文三语展现言语和意象,其中还配合了作者的书法作品。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娱乐或休闲方式,然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力量。

作者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经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艺术对于教育的帮助和价值。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体会到艺术的拓展性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以独特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艺术还可以让人更加自我认知、灵活应对问题并提高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力。

作者同时表达了他对当前中国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国家将面临的工业化问题将会渐渐过去,未来更加关注的是人文素质的发展。

为不断提升未来人民的个人能力和创造性,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创新、实践和个体化的发展。

以此达到创造更加和谐、富有创造力以及有价值的社会。

这本书无论在艺术、教育或者是人生哲理方面都被我认为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

它引导人们看到了艺术对于生活、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也是一本追寻个人价值的书。

总的说来,这本书极具价值,因为它不仅让我得到了有关艺术和教育的全新经验,同时也对我个人的人生和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日后我将更加关注艺术的推广,同时也会对于教育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任何形式艺术的推广,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更加努力地去推广以人为本、自由创作和实验的教育方式。

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随想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随想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随想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看上去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行为的琐碎记录,但其背后始终闪耀着先进教育思想的光辉,也是他的教育艺术的集中呈现。

正如他自己所言:“既有经年累月的费神劳心,又有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也有盲目自负的简单粗暴。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成就每一个孩子。

李希贵校长说:“如何面对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并最终成为自我,已渐成校园的主旋律”。

那么,教育,最终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李希贵校长在本书第三辑135页中,谈到了阅读,《保证学生阅读的基本量》。

“阅读量不够,自然导致了学生课外知识单薄,视野狭窄,胸襟不开阔,提起写作,更是下笔艰涩,‘难于上青天’了”。

多年来,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无论在农村小学还是在乡镇小学,我都把阅读摆在首位。

师范毕业后,我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那时,每天,我会早早到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诵读古诗词;课前,参照师范的三分钟演讲,让孩子们轮流读报纸说新闻;每周,我必挤出一节语文课,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谈《水浒》,讲《隋唐》,聊诗词中的故事……这样的课被孩子们称为故事课,成了每周的期盼。

每天诵读一首经典,每节课一位同学讲演,每周一节的读书课,成了我语文教学的三部曲。

阅读是一种美丽的行走方式,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担任校长后,我更是大力倡导阅读。

每周开设1节爱阅读课程,研发课程内容,设计古诗词评价卡和阅读推荐书目,背诵积累不少于110首(篇)古诗文,推荐儿童经典阅读书目100本。

“怎样才能开辟一条有效、快捷的阅读之路呢”(李希贵)?当时,学校只有一间藏书室,20多平方。

孩子们希望有一个大大的图书馆,下课了,可以去图书馆,消除疲劳,放学了,可以去图书馆,增长见识,上完体育课,还可以一边看书一边乘凉。

如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们就把楼梯廊道开辟出来,孩子们自主借阅,可以随时想读就读。

读书节,“八个一”行动:课外导读专题研讨、古诗积累考核、阅读达人评比、爱阅读征文比赛、儿童情景剧表演、毕业班名人名言推荐、爱阅读品书观影、好书推荐主题队会。

教育艺术爱好者心得体会(3篇)

教育艺术爱好者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教育艺术一直被视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它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创造力。

作为一名教育艺术爱好者,我在这几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深刻体会到了教育艺术的魅力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教育艺术并非单一学科,而是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艺术。

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育心理学:教育艺术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2. 教育学:教育艺术要求教师掌握教育规律,遵循教育原则,科学地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美学:教育艺术强调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美,通过美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4. 社会学:教育艺术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艺术是一种情感艺术教育艺术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即通过情感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情感人。

1. 爱的教育:教师应具备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情感共鸣:教师应善于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教育: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

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哎呀,说起《教育的艺术》这本书,那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啊。

我这个人啊,从小就对教育这事儿感兴趣,可真没想到,这本书里头的学问,竟然比我想象的还深。

我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跋涉的人,突然找到了一片绿洲,渴得要命,一下子就扑了上去。

书里头讲了不少事,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叫陈老师的。

陈老师年轻时,也是个愣头青,对教育这事儿一头雾水。

可他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一点点儿摸索,从失败中学到了成功。

我在想,陈老师那股子劲儿,是不是和咱年轻时有点儿像呢?那时候,我也傻愣愣地往前冲,也不懂什么成功不成功的,只觉得挺酷。

书里头还提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个说法,我当时看了就感觉特别对味儿。

咱们中国人讲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嘛,就应该教会人家怎么去捕鱼,而不是直接把鱼塞人家手里。

我当时就想到,像我这样儿的人,不也就在教会别人怎么去捕鱼吗?我记得书里头有个细节,讲的是陈老师给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辅导数学。

那孩子一开始什么都不懂,陈老师就耐着性子,从最基础的开始教。

我当时就想,这陈老师可真是仁心仁术啊,一点都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读着读着,我就想起我教过的那些学生。

有个学生叫小明,那时候特别调皮,上课总是跑来跑去。

我那时候就纳闷儿,这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后来啊,我慢慢发现,原来小明家里出了点儿事儿,他心理压力大。

我就从那时候开始,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尽量多了解他们的生活。

书里头还说了,教育是一种灵魂的唤醒。

我那时候就笑了,原来我这么多年,都在做灵魂的唤醒者啊。

我教学生,不仅仅是教他们知识,更是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头五味杂陈。

有时候觉得教育这事儿太苦了,有时候又觉得特别有意义。

但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

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唤醒更多的灵魂。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得去备课了。

我得把书里头学到的东西,都用在明天的课上。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

“看得见”的成长——读《教育艺术随想录》有感如果说教育是一场修行,那么唯有阅读才能够让修行变得更圆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我们的寒假再次延长。

在区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开启阅读之旅,再次与书有个亲密接触。

本次阅读的书目是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我从管理、研究、思考三方面来阐述对本书的所思与所悟。

一、管理——让园所发展“看得见”李校长说作为一名校长,总想一碗水端平,可是这碗水要端平却常常不是靠愿望、靠感情,许多时候需要靠机制。

靠机制创作公平,公平,是必须存在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5000多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订制课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其中过程的艰辛,每一个没有亲历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只能从这本书的分享中去体会李校长的治校思想和行动。

文章第一辑“公平”这个词深深吸引我,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当然期待有这样一种状态:公平的氛围、公平的制度、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理想环境中,教师的创造激情勃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在公平光芒笼罩下的校园,一派和平景象又生机勃勃。

作为园长需要规划落到实处,需要公平的制度管理来保障,或许心中会有疑虑“能否精益求精地执行?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等等......”其实管理需要扔掉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我们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比如书中的“开一条服务热线”、“避免拖延”、“少开会的一个办法”等多个细微案例,这让我启发到细节的处理更能彰显公平性。

记得李校长书中提到的“从要我怎么办到我要怎么办”——改变行政会议思路做了大举措,各部门负责人责任担当,多元联动,学校的各项活动更有生机了。

这让我联想我们的管理团队,这时候的我更多的是一位倾听者,鼓励她们敢说,敢说才会说,才会精彩地说,让大家都愿意贡献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们的园务计划就是都先从倾听开始,我曾经研究过许多学校的工作计划,我发现大多领导都是自己在所谓的结合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下尽脑汁地思考着计划的框架和块面的标题,每学期都要写园务计划,还要注意框架标题都要有创新,这项工作比较烦恼。

教育艺术随想录_记录

教育艺术随想录_记录

《教育艺术随想录》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对《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概述 (3)2. 阅读《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意义和目的 (4)二、教育艺术的内涵与价值 (6)1. 教育艺术的定义 (7)2. 教育艺术的特征 (8)3. 教育艺术的价值体现 (10)三、教育艺术的实践原则 (11)1.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12)2.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13)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4)4. 倡导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15)四、教育艺术的教学方法 (17)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8)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9)3. 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4.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21)五、教育艺术的评估与反馈 (22)1. 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23)2.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4)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6)六、《教育艺术随想录》中的教育理念与启示 (27)1. 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29)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念 (30)3.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 (31)七、对未来教育艺术的展望 (32)1. 科技发展对教育艺术的影响 (34)2.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艺术创新 (35)3. 教育艺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36)八、结语 (37)1. 对《教育艺术随想录》的总结与反思 (38)2. 对未来教育艺术发展的期许与展望 (40)一、内容概览《教育艺术随想录》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教育艺术的理论探讨、教育艺术的方法实践、教育艺术的评价与反思以及教育艺术的未来展望。

在这部著作中,陈鹤琴先生从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艺术的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和评价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

陈鹤琴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明确了教育艺术的基本问题,指出教育艺术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要求教育者具备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教育智慧,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效果。

读书随笔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书随笔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书随笔读《教育的艺术》有感一直很崇敬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师,在阅读《教育的艺术》时,自己的心灵在不断地被这位“完全展现了自己天才又没有因为伪造个人经历而沽污了天才的人”更新着自己的教育浅见,也无时无刻不在更加清晰着自己的教育信仰,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引起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思考。

我将自己觉得受益最深的地方主要分成了三部分:第一,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小学教育哲学课上,金生鈜教授曾经跟我们讲过,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这里的“灵性”包括爱学生、真诚、同理心、智慧、勇敢等多种良好品质,为什么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答案:“只有当长辈个人榜样的力量产生影响时,当所有其他的教育手段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纯洁和崇高时,教师的话才具有教育的力量。

”也就是会所,教师作为一个榜样,首先要自己是一个精神上卓越的人,才能够从正面影响儿童,使他们产生“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意愿,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教育。

教师的“灵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预见性”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如果不具备今天就把几十年后才萌发的种子储存在人体内的能力,教育便会成为简陋地看管,教育者便会成为愚钝的保姆,教育学便会成为一种巫术。

教育过程的文明实质就在于科学的预见。

预见愈周密细致,偶发的不幸便愈少。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孩子的健康,他说:“一半的操心花在孩子的健康上面”,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健康还是实施教育的过程,预见性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所做的功课。

“同理心”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第一章中着重强调的一点。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核心思想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提出同理心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要求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同理心教育观包括对儿童认知特性的同理、对“差生”行为的同理、培育孩子的同理心三部分。

同理心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思维和情感的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篇1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

”,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

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

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

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

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

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

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

培养真正的人──评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

培养真正的人──评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

培养真正的人──评李希贵校长的《教育艺术随想录》
毕唐书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1999(000)0Z2
【摘要】我们这个时代,似乎是一个“家”泛滥的时代。

任何一个领域,譬如教育界吧,专家之多,可谓车载斗量。

我常想,如果我们果真有那么多真正的教育专家,我们的教育不是早就腾飞了吗?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育从建国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近50年的时间了,从理论到实践,却始...
【总页数】2页(P92-93)
【作者】毕唐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52
【相关文献】
1.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2.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J], 宁炜;崔群;
3.在今昔对比中追寻理想的教育——读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J], 梁好;
4.杏坛随想教育金言——读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J], 孟繁润
5.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兼谈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李希贵的办学理念[J], 陈文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

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
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

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

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

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

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
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

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

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书中观点摘录
1. 对于教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评先进,应尽量少评先进。

许多时候,学校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

2.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必须会做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名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唤醒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深谙于自己的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反思,也同样是一种研究能力。

3.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而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机制。

4. 成熟的管理者不应该天天思考着"不许干什么",而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应该干什么".
5. 凝聚老师和家长的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确立共同目标,以孩子的成长为唯一目的。

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的时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师、家长心情舒畅。

6.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一些微小事情累计起来的,如果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能够及时化解,就完全可以防微杜渐。

7. 家长、老师的建议为什么不起作用,因为教育是需要自主体验才能完成的。

这个过程看上去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但他们从中收获的体验比失去的更有价值。

8. 只有把学校变为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自主经历类似社会的真实而安全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育人目标。

9. 学生获取自信的前提,应该是唤醒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

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教育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11. 在十一学校里,我们当然尽最大可能把机会留给学生,大楼的命名、老师出版物的序言、重要外事活动的礼品,大都出自学生之手。

当我们用平台思维去办一所学校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机会。

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才会按自己的方式生长,让教育者看见真实学习的样子。

12. 教育的全部意义是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13. 仅仅通过评价,学生是很难增加自信的,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且又通过评价得到认可,才可以真正获取自信。

14. 世界上本没有坏孩子,单一的评价机制造就了"坏"孩子,校园里本没有后进生,后进生其实是那些还没有发现自己潜能的学生。

15.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发挥、潜能发现上,而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某一科目的分数,这样的课程规划,必然造就先天的矛盾。

16. 当我们看重结果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教育的初衷;当我们是为学生设计经历的时候,经历这个过程就成了学生最大的收获。

17.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情感体验式品格形成的重要前提,我们过去的教育希望通过说教让学生明其理,进而一步到位达到形成意志品格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18. 责任感缺失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和学校都过多地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抢占了孩子的权利,填充了本该属于孩子的空间。

学校里的任何一项活动、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为了活动本身和事情本身,而是赋予教育的内涵,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权力,最后才会出现那个我们理想中的又责任感的孩子。

19.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

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升起的人,但同时,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所有的冲动,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强烈。

21. 我们始终坚持不在学校里推行某些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思想领导就是出于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敬畏。

任何人创造出来的教学模式,一旦强力推行,必然伤害教育生态。

22. 每位老师是不同的,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

23.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是公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