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在经方中的临床应用
黄芪在仲景方中的功效及运用特点
![黄芪在仲景方中的功效及运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b4d513227916888486d77d.png)
或日 : 黄芪何 以能补肺脾之 气 , 强壮 营卫 , 固表 止汗?以 黄芪性微温味甘 , 中央黄 , 次层 白, 外皮褐 , 体松有孔 , 温能 甘 补, 色黄入脾 , 白入肺 , 色 故能补肺脾之气 , 胃之 营卫之源 , 脾 营行 于经髓 , 始手太 阴而 出于 中焦 , 气行于 肌表始 足太 阳 卫 而 出于下焦 。故 黄 芪能 补营卫 之气 , 益营 卫之 源而 强 壮营 卫, 而使 表 固 、 止 、 祛 。 汗 邪 或 日 : 芪 质 轻 , 外 , 上 , 何 以 能 利 水 消 肿 ? 以 黄 黄 向 向 又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学 术 探 讨
Ac d mi t a ae c uy s
60 ・
C iee ju n lo tn me iie a d eh o h r a y hn s o r a f e o dcn n tn p am c h
黄 芪 在仲 景 方 中的 功效 及 运 用 特 点
芪桂 枝五 汤用 黄芪 、 桃仁 、 红花益气活血 。 十全 大补汤 以黄芪 、 肉桂益气 助阳 , 用于疮疡久不收 口。
黄芪建 中汤治疗久病不愈 , 反复发作之麻疹 。 现代研究认为黄 芪具有 增强机 体免疫 功能 , 心护肝 , 强 降血压 , 减少蛋 白尿及类性激素作用 。
内分 泌 分 册 ,0 5,5( ):7 2 0 2 3 15—18 7.
通过本次调查 , 反映 出我 院临床护士对糖 尿病知识 的了
.
[] 2 许樟荣 .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担着重大责任[ ] J .中华护理杂 志
2 0 .9(0)7 7— 2 . 0 4 3 1 :2 7 9
解程度严重不足。临床护 士掌握 和 了解 糖尿病 知识 在糖尿
黄芪的临床运用体会
![黄芪的临床运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4cac0dc195f312b3169a5e5.png)
水病程较短 , 病势较 急 , 浮肿主要 在头面部 , 皮肤光亮 而薄 , 呈 凹陷性水肿 , 按之 易变 , 多属实证 ; 阴水病 程长 , 势缓 , 病 浮肿
部 位 主 要 在 下 肢 , 肤 萎 黄 、 滞 、 呈 凹 陷性 水 肿 , 按 之 难 皮 灰 亦 但 复 , 属 虚 证 。阴 水 、 水 在 一 起 的 条 件 下 往 往 会 相 互 转 化 , 多 阳 虚 实夹 杂 。 由 于 脾 虚 水 湿 失 运 , 湿 内停 以致 浮 肿 尿 少 , 黄 水 用
文 献 标 识 码 : B
中 图分 类 号 : 2 2 7 R 8 .
健脾益气 、 补肾固精 、 化瘀利水功 效 , 并有减少或 消除蛋 白尿 , 使血肌酐 、 尿素氮减少或消除的作用 。
14 治 疗 中 风 后 遗 症 ( 出血 、 血 栓 、 梗 塞 等 后 遗 症 ) . 脑 脑 脑
文章 编 号 :O 7 24 (0 8 1 一 0 3 — 0 10 — 3 9 2 0 )O O 7 2
黄 芪 为 中药 补 气 之 要 药 , 味 甘 , 微 温 , 脾 、 经 。具 其 性 归 肺 有 补 气 升 阳 、 卫 固 表 、 水 消 肿 、 毒 生 肌 等 功 效 。 因 其 作 益 利 排 用 广 泛 、 效 确 切 , 用 于 临 床 各 科 , 方 中 以 黄 芪 为君 药 的 疗 可 经 方 剂 不 胜 枚 举 。笔 者 在 数 十 年 的 临 床 诊 疗 中 , 用 于 治 疗 脾 常
晕、 头痛 者加 天麻 、 钩藤熄风活络 ; 肢体偏瘫 活动不利加 桑枝 、
续 断 以 祛 风 壮 骨 利 关 节 , 根 据 临证 变 化 随 症 化 裁 。 再 1 5 治 疗 水 肿 ( 性 肾小 球 肾 炎 、 病 、 湿 性 关 节 炎 、 . 慢 肾 风 内分 泌 失 调 等 出现 的水 肿 ) 临 床 出现 水 肿 当辨 其 阳 水 、 阴水 。 阳
经方用黄芪不在于补气,而重于
![经方用黄芪不在于补气,而重于](https://img.taocdn.com/s3/m/1bafdd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8.png)
经方用黄芪不在于补气,而重于……| 导读:黄芪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补气药”,临床极为常用,经方应用此药主要涉及8个方证,从这些方证来看,经方用黄芪并不是重在补气,而重在用于表证。
本期为大家分享黄芪在经方中的用药特点。
(编辑:木易火耳)胡希恕经方医学药物基本知识黄芪为豆科植物荚膜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
《神农本草经》称黄芪,又称戴糁;《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侯宁极《药谱》称百药绵;《本草图经》称绵黄芪;《纲目》称黄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称箭芪;《新疆药材》称土山爆张根;《甘肃中药手册》称独根;《辽宁经济植物志》称二人抬。
经方用药经方应用黄芪见于以下8个方证:药味特点后世认为黄芪补气,李时珍则谓为“补气之长”,而经方重在用于表证。
由以上8方证可知,经方用黄芪有两大特点,一是多与桂枝同用,且是汗出恶风比桂枝更甚者,突显其强卫固表作用,所谓补虚主要指表虚;二是治证多属肌肤间病,如痹痛、水肿、黄汗、肤黄等,利在表的水湿;可知作解表、固表、利湿为主治,是继承了《神农本草经》的经验,即:“黄芪:味甘,微温。
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北京著名中医袁鹤侪临床用黄芪体会颇深,认为黄芪的主要作用是“益卫气”:“《本草经》谓其治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者,卫气不充于皮肤也,黄芪益卫气,故能医以上诸证。
”并指出黄芪主治在表,是因“芪则益卫气,能止汗亦能发汗”、“卫实于表则汗自止,阳虚受表邪不能外达者,得芪则阳气足而邪得汗解,故黄芪亦能发汗”。
从临床实践,说明了黄芪主治在表,主治表虚者,如是表实者,不能用之。
后世有不少人体会,黄芪还有托里生肌作用,实际理通于“卫气不充于皮肤也”。
经方临床用黄芪多用于表证,如桂枝加黄芪汤治疗太阳病;乌头汤治疗少阴病;《千金》三黄汤治疗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黄芪建中汤治疗太阳太阴病;防己黄芪汤治疗太阳太阴合病等。
药物功用述要黄芪:味甘,微温。
黄芪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黄芪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14abc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6.png)
黄芪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黄芪,又称黄耆,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黄芪属于豆科植物,其根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常被用于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抗疲劳等方面。
黄芪的临床应用由来已久,经过多年的研究,涌现出了许多有关黄芪的新进展。
一、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皂苷等。
这些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等。
黄芪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抑制、抗氧化、抗菌等作用,可帮助治疗炎症性疾病。
二、黄芪在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黄芪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研究表明,黄芪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黄芪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NK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等,从而起到抗病毒、抗肿瘤的效果。
此外,黄芪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中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对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黄芪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黄芪作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发现,黄芪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等。
此外,黄芪还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的疗效,减轻其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黄芪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黄芪的抗疲劳作用黄芪被广泛用于抗疲劳的中药配方中,其抗疲劳作用已经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研究表明,黄芪可以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自由基产生,减轻肌肉疲劳和运动后的恢复过程。
此外,黄芪还可以改善心肌供氧,提高运动耐力,从而减轻疲劳感。
因此,黄芪在体育训练、工作疲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黄芪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黄芪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免疫功能,还在抗肿瘤治疗、抗疲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黄芪的临床运用–经方派
![黄芪的临床运用–经方派](https://img.taocdn.com/s3/m/ac292ed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66.png)
黄芪的临床运用–经方派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医家喜用之良药。
《汤液本草》谓其“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
《本草求真》称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芪之称”。
本文就多年运用黄芪之经验概述如下:1.益气活血除胸痹黄芪补肺气行血脉,善温胸中大气下陷,用治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之胸痹证,常配丹参、赤芍、红花、川芎、葛根等,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之品,其意在通,既大气一转,其痹乃通,特别是对胸痹证见舌胖嫩边尖齿痕者,尤为特效。
曾治权某,女,58岁,患冠心病多年,心悸胸闷,时发剌痛,遇劳累及情绪剌激则发,每发均需住院治疗。
查舌淡胖,舌底络脉青粗,脉涩迟,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胸痹病,气虚为因,血瘀为果,治当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以黄芪50g,配丹参、党参、川芎、苏木、降香、桂枝、附片、郁金等,加减服药二月,诸症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继配为丸剂巩固疗效。
2.补气通络治偏瘫黄芪为补气药之最,气行则血行,故能推动瘀血的运行和消散,对中风气虚血滞,类中风瘀阻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本,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常重用黄芪配蜈蚣、地龙、水蛭、全蝎、鸡血藤、当归、威灵仙、桃仁、红花等,经治多例,均收良效。
3 .甘温除热拯肺痨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本草逢原》称:“能补五脏诸虚……泻阴火,去肺热。
”曾治一例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的患者,男,24岁,半年来一直发热不退,高热无定期,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见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自汗盗汗,倦怠咳嗽,咳声不畅,食少便溏,机体消瘦,体重比病前下降11kg,舌淡红边尖齿痕。
脉细弱而数,遍服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中药百余剂,西药抗痨治疗二月余,发热一直未退,患者及家属已失去治疗信心。
余诊后,再三思之,此脉虽细数但无力,机体消瘦但面色苍白,高热为无定时,而非午后潮热,又无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之征象,当属气虚无疑,当忆李克绍教授以黄芪退痨热之经验,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秦艽,重用黄芪50g,服药七剂,体温开始下降,最高在38℃,纳开,患者信心大增,继服十四剂而热退,稍事加减,配合西药抗痨,治疗三个月,胸片示两肺病灶明显吸收,体重恢复。
黄芪在经方中的临床应用
![黄芪在经方中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ee19512964bcf84b9d57bb3.png)
笔者从 20 年 以来 , 03 应用三参黄 芪加味汤治疗顽 固性室 性早搏 2 , O例 取得一定疗效 ,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例 , l 例 , 9例 ; O 男 l 女 年龄 2  ̄5 ; 4 6岁 病史最长
2 a最短 1。全部 病例 均经 多次 心 电图检 查证 实 为室性 早 0, a
黄芪 为豆科植物 , 产于山西 、 内蒙 等地 , 味甘性 温 , 入肺 脾
二经 。生用益 气 固表 , 水 消肿 , 毒生 肌 , 用 补 中益气 。 利 托 炙
化学成分 主要 有 : 氨基 酸 、 、 糖 胆碱 、 酸 、 、 、 、 、 、 叶 锰 硒 铁 钾 钠 氯、 、 钴 铬等 。其在经方中应用广泛 , 现报告如下 。
3 疗效标准与治疗 结果
失常 , 能提 高家兔心室 电致颤 阈, 并 延长离体兔心房有效不 应 期 。黄芪 尚能直接扩 张麻醉 犬的多 部位 的血管 , 包括肢 体血 管和 心、 、 脑 肠等 内脏血管 , 而降 低全身血压 和外周血 管阴 从 力, 减轻心脏 负荷 , 同时能扩张冠状血管 。大枣能降 低血 中胆 固醇 , 增加血 清蛋 白, 同时具 有营养心肌细胞作用 , 炙甘草 、 生 地、 当归 、 阿胶补血 养阴 。从 以上几味药 物作用 和配伍 来看 , 该方对顽 固性 室性 早搏 病人 无论 是对 病 因还是 对其 临 床症 状, 无论是对 全身还是对其心脏局部都起 到了治疗作用 , 以 所
维普资讯
2 8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 年第 2 卷第 4 07 8 期
三参黄芪加昧汤治疗室性早搏 2 例 0
李柏 兰 ( 宁省本 溪市 中 医医院 ,辽 宁 本 溪 1 7 0 ) 辽 1 0 0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c7644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2.png)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并且在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芪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等,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芪丰富的药理活性。
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防线,而黄芪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
它可以增加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于那些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或感染的人群,黄芪常常能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黄芪也表现出色。
它能够调节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黄芪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而对于低血压患者,又能适当升高血压,起到双向调节的效果。
同时,黄芪还能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黄芪对血液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对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病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黄芪还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同时,黄芪还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对于改善身体的整体机能和延缓衰老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黄芪常常被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它能够增强呼吸道的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消化系统方面,黄芪对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它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道的屏障功能,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黄芪对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在肿瘤治疗方面,黄芪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3f9f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8.png)
黄芪的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其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黄芪性平、味甘,归入脾、肺经,具有补气、护中、固表等功效。
以下将对其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黄芪的性味归经:黄芪的性味为平、味甘。
黄芪属于中药材中的大补之品,性平能补健脾胃、补气生津、健脾益肺。
由于其性平性温和,无论是虚寒还是虚热,均能得到很好的调和作用。
黄芪的味甘能补敛脏腑,帮助脾胃消化吸收,也能起到提神养心的作用。
所以,黄芪具有多种归经,包括归入脾经、肺经,而且其性味温和,无寒热之性,适用于不同的体质及病症。
黄芪的临床应用:1. 补中益气:黄芪能够补益中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对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均可使用黄芪进行调理。
同时,黄芪对于中气虚弱导致的泄泻、脱肛等情况也有一定的疗效。
2. 补肺止咳:黄芪具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因此对于久咳不止、肺气虚弱引发的慢性咳嗽、气喘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固表护胃:黄芪具有固表的作用,可以改善过敏性疾病、容易受凉感冒等症状。
还能增强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胃液和内脏血流量,防止胃黏膜受损。
4. 健脾益气:黄芪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黄芪能够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增加营养吸收,增强体力。
5. 养血安神:黄芪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对于中气虚弱、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黄芪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失眠、焦虑等情绪问题。
6. 抗肿瘤: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于肿瘤的抑制和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黄芪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生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总结:黄芪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其性味归经及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黄芪性平、味甘,归入脾、肺经,具有补气、护中、固表等功效。
临床上,黄芪可以用于补中益气、补肺止咳、固表护胃、健脾益气、养血安神、抗肿瘤等多种病症。
黄芪具有调和作用,适用于寒热虚实不同的体质,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黄芪建中汤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80d882aaaea998fcc220edc.png)
虚软沉迟 , 以证测机 , 以为 胃府虚 寒 、 阳气失于舒 展之故 , 内
经所 谓“ 寒则气 收 ” 寒 者热 之” 。“ 温养 中气 , 舞 中阳。投 鼓 以黄芪建中汤助脾 胃之阳 , 病证相 和 , 治之则见效果。
便 溏薄 , 行三 四次 , 日 间杂冻腻 , 便时腹痛 隐隐 。遂来 求诊于
中医 。诊见面色 咣 白无 华 , 脉来 细数 , 病涉 损途 , 不可小 视 , 子病及母 , 养失 固 , 天亦受 损 , 也不 足 , 后 先 精 治从 中焦后天
虚发 热之侯 , 如景 岳 云 :气 本属 阳, 诚 “ 阳气不 足 , 则寒 从 中
生, 寒从 中生 , 则阳无依存而浮散于外。 此例 系属气虚发热 , ”
久而久之 , 累及 阴液 , 用生脉 散暂扶其 阴 , 此为治标 之法 , 治
不 中本 , 微和 阴以济 阳而 已。用 黄芪 建中汤 固根本 , 中气 足
则虚热 自退。 13 胃脘 痛 . 患者男 ,8岁。 胃脘疼 痛时发 , 4 反复 三年多 ,
虚劳古有五劳七 伤 , 五脏及 气血 阴 阳分 , 而大 抵不 按 然
外乎 阳虚 、 阴虚及阴阳俱虚三种类型 , 临床辨 证应用本 方 , 阳
1g 炒陈皮 1g 老苏梗 1 g水煎服 。患者连服 5剂 , 5, 0, 0, 胃痛大 减, 以后坚 守原 方出 , 其痛遂止 。 胃疼痛 , 绵绵不休 , 喜食 暖物 , 食则稍减 , 按之痛衰 , 白 面 畏冷 , 神疲懒言 , 冷便 , 则 口出冷 , 甚 四肢不 湿 , 舌淡苔 白, 脉
黄芪的临床应用
![黄芪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8279fea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4.png)
黄芪的临床应用黄芪的临床应用一、概述黄芪,又称黄岗山,是豆科植物黄芪的根。
古代中医经验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固表止汗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黄芪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
二、药理作用1:增强免疫力:黄芪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
2:抗肿瘤作用:黄芪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等作用。
3:保护肝脏:黄芪对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减轻肝脏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
4:抗疲劳作用:黄芪可改善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减少疲劳相关指标的积累,提高运动耐力和恢复能力。
三、适应症1:免疫功能低下:适用于虚弱型、体质差、易感冒者。
2:慢性疲劳综合征:适用于疲劳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的患者。
3:肿瘤辅助治疗:适用于肿瘤患者辅助化疗、放疗,能减轻副作用、提高疗效。
4:肝脏疾病:适用于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辅助治疗。
5:心脑血管疾病: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四、用法用量1:内服:一般每次20-30克,煎服,分2-3次服用。
2:外用:可将黄芪研成粉末,加入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2次。
3:煎剂:将黄芪切片,加入适量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后温服。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传统中医学,又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多个学科。
2:功效:指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作用或效果。
3:药理作用: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
4:适应症:指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适用于治疗的病症或疾病。
5:用法用量: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七、全文结束标识。
学用经方中的黄芪
![学用经方中的黄芪](https://img.taocdn.com/s3/m/41a116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0.png)
学用经方中的黄芪《神农本草经》黄耆味甘。
微温。
主治痈疽。
久败疮。
排脓止痛。
大风癞疾。
五痔。
鼠瘘。
补虚。
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生蜀郡山谷。
《名医别录》黄耆无毒。
主治妇人子藏风邪气。
逐五藏间恶血。
补丈夫虚损。
五劳羸瘦。
止渴。
腹痛泄利。
益气。
利阴气。
生白水者冷。
补。
其【茎叶】治渴及筋挛。
痈肿。
疽疮。
一名戴椹。
一名独椹。
一名芰草。
一名蜀脂。
一名百本。
生蜀郡白水汉中。
二月十月采。
阴干。
(恶龟甲。
)【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脾、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疮生肌。
用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水肿;咳喘气短,表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或久溃不敛。
也可用于气虚血滞所致筋脉失养,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等。
【现代药理研究】1.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黄芪多糖不仅能作用于多种免疫活性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抗体生成,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其机制在于可使活化小鼠T淋巴细胞内游离钙增加,也能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来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黄芪皂苷通过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目的,而通过改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使冠脉流量增加,对心功能起到保护作用;皂苷浓度低时兴奋Na⁺-K⁺-ATP酶,浓度高时抑制Na⁺-K⁺-ATP酶,从而间接抑制Na⁺-Ca²⁺交换对心脏的作用。
此外,黄芪皂苷对脑血管系统和血液流变性均有作用;黄芪多糖可以改善微循环,收缩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心肌损伤。
3.对代谢的作用黄芪多糖具有增强RNA酶(RNase)抑制剂的作用,且在脾脏最强,肝脏次之,在血和肾中对RNase无抑制作用。
黄芪多糖使小鼠肝脾细胞RNA含量增加,使肝脾细胞中碱性RNase活力显著性下降,导致组织中RNA蓄积,从而使RNA的合成代谢降低。
4.抗氧化及抗衰老黄芪总黄酮和总皂苷等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产生的过度氧化作用,进而延长细胞寿命,机制在于所含糖苷与自由基发生反应,阻止新自由基的形成。
黄芪的临床应用
![黄芪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5e572665fbfc77da269b1a8.png)
桂枝的临床应用黄芪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其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其基本功效有补脾升阳、益肺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脾气虚证:黄芪有很好的补脾益气作用,常用于脾虚之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十全大补汤,重用黄芪补益脾气。
一般用量10~30g。
2、用于中气下陷:历代医家将黄芪作为补脾举陷之要药,尤擅长治疗中气下陷,《本草正义》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用于治疗中气下陷之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常与党参、白术、升麻、柴胡、枳壳等配伍;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视物不清以及耳鸣耳聋者,常与党参、升麻、蔓荆子等同用,诚如吴仪洛认为:“十二经脉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参芪甘温以补脾胃,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
一般用量10~30g。
3、用于固表止汗:黄芪可用于肺气虚弱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等证。
肺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固,营阴不守,阴液外泄,易为风寒之邪所袭而患感冒诸证。
黄芪功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
治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易患感冒者,可配白术、防风同用,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唯受其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
”三药配伍,既可固表止汗,又能实卫气而御外邪。
一般用量10~30g。
4、用于水肿:黄芪有较好的利水消肿功效,常用于气虚水液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脾运化水液,肺宣发、通调水通,肾气化功能正常,水液才能正常排泄。
反之,则水液停聚体内,而致水肿等诸证。
黄芪功能益气健脾,运阳而利水,故能用于水肿而兼有气虚者最宜。
近年来,黄芪利水消肿功效常用于肾病、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黄芪用治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肾病,根据不同证型,与诸药配伍得当,既能保元补虚、扶正祛邪,还能治标治本、标本同治,又可治气、活血、治水。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e5bff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7.png)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综合分析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表现,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
一、黄芪的营养成分黄芪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氨基酸、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
1.多糖类黄芪中多糖类最为丰富,其主要成分是糖类分子,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等。
多糖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
2.黄酮类黄芪中黄酮类主要成分有黄芪苷、芍药苷等。
这些化合物都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扩张血管、抗炎等作用。
3.皂苷类黄芪中皂苷类主要成分为当归皂苷和元宝皂苷等。
皂苷是一类复杂的二萜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降血脂等作用。
4.氨基酸黄芪中富含氨基酸,包括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组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对肝脏、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5.挥发油黄芪中挥发油的种类较多,包括挥发性酮、挥发性萜类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调节血管张力、镇静作用等。
6.微量元素黄芪中富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成分构成了黄芪的营养基础,也为其药理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二、黄芪的药理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黄芪中的多糖类成分是免疫调节的重要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多糖类可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提高其活性,促进吞噬作用,增强人体抵抗力。
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2.抗氧化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酮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不受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研究表明,黄芪苷和芍药苷是黄芪中的两种主要黄酮类成分,对有氧代谢及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3.抗疲劳作用黄芪中的多糖类成分可以调节人体能量代谢,提高肝糖原的含量,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从而发挥抗疲劳的作用。
中药黄芪的临床应用
![中药黄芪的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497e10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a.png)
中药黄芪的临床应用1.脾气虚弱,中焦失运本品味甘微温,善入脾经,乃补脾益气之良药,用治脾虚失运,纳呆食少,食后脘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者,单用即效。
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黄芪膏;若与人参合用。
则药力更强,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芪膏;若脾虚便溏或兼有泄泻者,可配炒白术、茯苓、扁豆等药健脾渗湿止泻,如《三因方》加味四君子汤;用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常配芍药、桂枝、饴糖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如《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2.中气下陷,脏器脱垂本品甘温升补,既能补中益气,又可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脏器脱垂诸症最为相宜,常配人参、白术补益中气,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本方亦可用治清阳不升,郁遏肌肤而成气虚发热之证,即所谓“甘温除热”法。
用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常配柴胡、升麻、桔梗益气升陷,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对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引起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者。
常配人参、升麻、蔓荆子等益气升阳,聪耳明目,如《原机启微》益气聪明汤。
3.肺气虚弱,喘咳短气肺气虚弱,呼吸失司,清肃失职,故而喘咳短气,声低乏力,痰多稀白。
黄芪甘温入肺,补益肺气以司呼吸,常配人参、五味子、紫菀等药补益肺气,如《永类钤方》补肺汤;用治肺痿劳嗽,唾痰带血,常配白芍、阿胶、五味子等益气补肺,养阴滋肾,如《选奇方后集》黄芪劫劳散。
4.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本草备要》云:“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
”黄芪味甘性温,归脾、肺二经,补脾则筋肉健,益肺而腠理固,实为固表止汗之良药。
治表虚自汗,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收敛止汗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治卫表不固,易感外邪,常与白术、防风配伍,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若气阴两虚。
入夜盗汗,黄芪常配炙鳖甲、秦艽、地骨皮。
外则益气固表,内以育阴泻火,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鳖甲散;若阳气大虚,汗出不止,又当与炮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助阳,固表止汗,如《续济生方》芪附汤;治黄汗病,汗出沾衣如柏汁,体重发热而渴,脉沉者,当配芍药、桂枝,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苦酒汤。
《金匮要略》中,黄芪的应用经验
![《金匮要略》中,黄芪的应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e74bcd0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7.png)
《金匮要略》中,黄芪的应用经验黄芪是新冠肺炎预防方中使用最多的一味药,也是一种临床常用药。
在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黄芪共入方8次。
下面归纳一下《金匮要略》中黄芪有哪些应用经验供临床参考?黄芪,归肺脾经,中医认为,它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补药,可补一身之气,益卫固表、升阳举陷、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现代医学认为,黄芪还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血压、血脂,及增强抗应激、抗氧化与强心保肝、抗肿瘤等作用。
在黄芪的用量上,若健脾胃,补气虚时,需要缓补,用量不宜多,如治疗中气不足的黄芪建中汤;若益气固表,祛肌表水湿时,用量较大,如治疗黄汗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1,黄芪建中汤,补脾胃之气是指补益人体脾胃之阳气,使中焦得以温养。
《血痹虚病脉证并治》中:“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诸不足”指气血阴阳都不足,主要病机是中焦脾胃亏虚,中气不足。
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黄芪能甘温益气补脾,增强补虚的作用。
在该方中,甘草、大枣、怡糖和中气以缓急,生姜、桂枝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共奏固脾胃以充中气,甘温扶阳,调补阴阳,以建立中焦脾胃之气。
该方现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引起的脾胃虚证、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与虚烦等心脾两虚之证。
2,黄芪桂枝五物汤,祛湿通痹《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能益气和营,温阳行痹,黄芪配桂枝,黄芪味甘益气固表,顾卫气以畅血行,桂枝辛甘温经通阳,两者相配,活血痛阳,可使卫阳运行气血畅通。
乌头汤,能温经散寒,除湿宣痹,黄芪益气扶正、升举阳气,既能助川乌、麻黄温经止痛,又能防麻黄过于发散。
此两方可辨治中医痹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
3,防己黄芪汤,益气利水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中益气利水的代表方,《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浅谈黄芪在临床上的运用040312
![2.浅谈黄芪在临床上的运用040312](https://img.taocdn.com/s3/m/eac697c29ec3d5bbfd0a74c2.png)
KSBIO-NO.0305《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72页淺談黃芪在臨床上的運用何启扬冼冰(海南省中医院海口570203)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
张元素谓其功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笔者现结合个人临证体会,就黄芪在治疗以气虚为主的疑难病症中的运用体会介绍如下。
1 益气升阳除热益气升阳除热,即甘温除热法,乃李东垣所创。
他有感于当时医家以外感治一切发热证而提出这一观点。
《内外伤辩惑论》:“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
…惟当以温之剂补其,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并指出“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
内伤发热,为内伤不足,脾胃之气损伤,阴火内生则热,治宜益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
例1:李某,男,45岁,工人,于2000年6月20日就诊。
患者恶寒发热,体温38~39.5℃,曾在当地诊所用“PG”、“先锋”、“庆大”等治疗10d,未见好转。
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查:肝肾功能、血和小便常规、肥达氏反应和外-斐氏反应均正常,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刻诊:时见发热,神疲,面色少华,言语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脉数大而中空。
辩证为内伤发热。
以益气升阳除热为治法,予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地骨皮、青蒿。
3剂后减热,6剂后热退。
续服3剂,巩固疗效。
2 益气固表止汗,防感冒《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虚不能卫外,玄府不密,藩篱失守,则阴津外泄,病者常自汗而畏风。
药用玉屏风散。
该方不仅能治表虚自汗,而且还能预防气虚之感冒,对于体弱表虚易患感冒之患者尤为适宜。
古今名医临床应用黄芪经验
![古今名医临床应用黄芪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995ffd0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f.png)
古今名医临床应用黄芪经验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
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
《本草纲目》记载:“耆者,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今俗通作黄芪。
”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期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补虚通阳护卫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认为“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有它一定的疗效。
”《伤寒论》中不用黄芪,并非没有对应之症,而是黄芪性温和而力缓,不若附子、干姜那样剽悍有力,可以挽救生命于顷刻。
至此说明,仲景治急症不用黄芪,而治杂病则用黄芪,意在缓缓收功。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仲景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这正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
可见黄芪在补虚功效上,并非单一走向,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
补中益气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元气乃人生之本,脾胃则是元气之源,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
对于内伤热证,不随时俗,提出“甘温除大热”新论。
他认为“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提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愈,而甘温之剂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补气化瘀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
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f5bd3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6.png)
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黄芪的应用2019-01-25 12:18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风湿,脉浮还在表嘛,可他这有个特殊地方,身重,他偏于湿,如果我们这个肌肉这个组织里头是湿多,他就感觉沉,所以凡是身重大概都是湿多,偏于湿多。
同时呢这表也虚,汗出恶风,所以用防己黄耆汤,这个你用这个麻黄汤不行,是吧,无论是麻黄加朮,或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全不行,那些都得是无汗的。
那么这个呢,用桂枝汤行不行?也不行,主要的它是表虚。
这个黄芪的应用啊我们来把它谈一谈,这个黄芪呀,我们一般说是补气,这都是错的,你们看看这个《本经》就知道了,《本经》说主大风、恶疮,什么叫做大风?它就是人怕风的厉害,这古人认为怕风就是风邪,实际不是,他就是表太虚了。
这个气虚呀,咱们把它通变一下呀就是表虚,那么什么叫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表,也就是说是皮肤这个地方太虚啦,按照现在的这个生理的话说呢就是皮肤营养不好、营养不良。
而根据古人这种最正确的观点呢,你哪地方虚哪病啊来那,所以病之所凑,其气必虚嘛,因为皮肤虚,湿也好,咱们说很顽固的黄也好,再就是恶疮。
他不会好的,他营养不好,他这个气呀不足于表,不足以把邪驱逐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用黄芪,黄芪补气是指这个说的,所以咱们这十全大补那不是开玩笑,表气不虚不能用。
我见过一个人,也是个老医生,他自己得肺癌就是大量用黄耆,我说你找死呀,这个肺万万不能用黄芪,你们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刚刚讲出汗,这个麻黄为什么治喘呢?他就是排泄这个废物啊,我刚刚说有两个,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一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嘛,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呀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
因为毒素的刺激,这个肺脏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咳喘就减轻了,麻黄治喘是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肺结核呢,他这个病把皮表堵塞了,把这个沉重的负担都加到肺上了,你越实表越坏,所以用黄芪来补气这个毛病是大的很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19期·总第99期2010年10月·上半月刊62黄芪在经方中的临床应用蒋建伟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215400)摘要:黄芪的功效主要为补气升阳、固表敛汗、托毒排脓、利尿消肿等,其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在历代名医中的名方中更是普遍得到使用,本文重在总结分析黄芪在历朝代名方中的用法及临床应用,以期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黄芪;经方;应用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0.19.05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19-0062-02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
植物黄芪产于山西、内蒙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生用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炙用补中益气。
《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补虚,小儿百病。
”《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1],黄芪含皂苷、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胆碱、叶酸、锰、硒、铁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血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黄芪广泛应用于当代经方中,现报告如下。
1 黄芪在经方中的应用1.1 心脑血管疾病1.1.1 高血压病《防已黄芪汤》,为《金匮要略》方,由防已、黄芪、白术、甘草、生姜、红枣等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若伴有血脂高者,可加泽泻,加川芎、丹参可治疗胸痛头晕。
1.1.2 脑血管意外《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的作用,气可行血,气虚则血液停滞,方中用大剂黄芪作为君药,目的即为补气行血。
该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1.2 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1.2.1 《黄芪建中汤》,功效为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其组成为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患者出现的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该方为小建中汤加黄芪而成,方中黄芪用量最大,用其甘温之性入脾胃,甘则能补,温则能行,黄芪配合桂枝、白芍等共奏补益脾气、温中止痛之功。
主治久病消瘦、胃纳不佳、时寒时热、脉虚无力。
1.2.2 《十全大补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其组成为黄芪、肉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方中黄芪主要起到益气补血的作用,此方为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构成,八珍汤为气血双补之祖方,方中加入黄芪、肉桂则能使气血温化,血得气能生、得温能行,故而较八珍汤更适合于体质虚寒者。
现代医学研究[2]证明本方具有增强免疫效果和抗肿瘤作用。
1.3 骨质疏松《黄芪桂枝五物汤》,可用于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其组成为黄芪、桂枝、赤芍、生姜、红枣,此方不可用甘草。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半身不遂。
1.4 经典验方1.4.1 《补中益气汤》,功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其组成为黄芪、人参、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芍、白术。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能使脾胃之气升腾达于上焦,使下陷之气升,不固之表固,另黄芪与升麻、葛根同用更能体现升腾之势,适合于脾胃气虚而下陷者。
主治脾胃气虚症、气虚发热症。
现代常应用于治疗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等。
1.4.2 《归脾汤》,功用为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其组成为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方中黄芪补脾益气,脾气旺盛则气血生化有源,心血得充,心神得养,从而达到养血安神之效。
主治思虑伤脾,失眠少食,怔仲惊悸,发热体倦,自汗盗汗,记忆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及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
1.4.3 《玉屏风散》,为中药名方,可敛汗固表,其组成为黄芪、白术、防风。
方中黄芪内可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虚汗自出之主药,配合防风则固表止汗,配合白术则补脾而益肺。
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1.4.4 《当归补血汤》,为始于金元时代的益气补血方剂,由黄芪、当归两味药组成。
补血者重用黄芪补气,其意在于气能生血,气旺则血旺,故而重用黄芪而少用当归。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症。
血虚气弱,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亦可以治疗妇女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1.4.5 《当归六黄汤》,功用为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其组成为当归、生地、熟地、黄连、茯苓、黄柏、黄芪。
方中倍用黄芪固已虚之表,安未定之阴,黄芪配伍二地、三黄使用,既能固表止汗,又能敛气益阴。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面赤,心烦溲赤,舌红脉数等症。
可应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阴虚火旺者。
2 讨论黄芪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第8卷第19期·总第99期 2010年10月·上半月刊63驱风运毒之药也…”。
《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现代药理研究[3]证明,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 、COnA 、PWM (美洲商陆)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黄芪多糖能升高正常大鼠红细胞的比容,增加红细胞数[4]。
尤其近年来广泛临床应用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并增强心肌细胞产生干扰素及促诱生干扰素作用,还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慢性肝炎,多发性神经炎等,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与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
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
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
所以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其更多的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
○L 参考文献[1] 李欧静,崔慧娟,黄芪注射液对奥沙利铂致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4(1):94.[2] 甘亚丽,陈光亮,中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实验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0,18(1):124-125.[3] 李明锐,余叶蓉,邓刚,中药黄芪可改善肥胖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21(5):215-216.[4] 邹玺,王瑞平,胡玥,健脾化瘀药物对消化道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5(1):41-42.(本文校对:龚建芳 收稿日期:2010-08-20)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药效学;中药学doi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9.054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19-0063-01随着科学的发展,中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物的疗效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也显得优为重要。
以下就几种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作一浅析。
1 同种中药 炮制后化学成分改变 则疗效相异如何首乌,内含卵磷脂、蒽醌衍生物等,生首乌中由于含能促进肠管蠕动的蒽醌类化合物,故具有生津润燥,通便解毒的作用,滋补作用不明显。
生首乌经炮制后,所含的结合状态的蒽醌类衍生物通过水解变成无泻下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因而卵磷脂的药理作用突出,故制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而无润便作用。
又如炉甘石,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只有经过煅制后变成氧化锌,才具有消炎、止血、生肌的作用。
2 不同药物 所含化学成分相同 则疗效亦相同如杏仁与桃仁,杏仁中含苦杏仁甙约3%,经酶水解后产生微量的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因而其作用以止咳定喘为主;桃仁也含有苦杏仁甙,因含量较少,故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活血祛瘀。
实际上桃仁也具有止咳定喘作用。
《名医别录》记载:桃仁能止“咳逆上气”。
临床上也有在止咳平喘的方剂中加入适量的桃仁,效果颇佳。
另外,杏仁、桃仁两药在临床上还用于润肠通便,其原因也是两者均含有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脂肪油。
3 药物疗效相似 化学成分不同 作用机理有异 则应用亦有别如大黄与芒硝,其主要功效为泻热通便,主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症,并且二者常相须为用。
但由于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其作用机理亦有所不同。
大黄致泻的主要成分为蒽甙,其中以番泻甙A 为最。
大黄经口服后,结合状态的蒽甙大部分未经水解,未经吸收直达大肠,在大肠细菌酶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分增加,蠕动亢进而致泻。
部分蒽甙由小肠吸收后,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作用。
研究证明,大黄的致泻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使中、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而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
芒硝致泻成分为硫酸钠,硫酸钠虽在水中可溶解,但不易被肠壁所吸收,芒硝溶液口服后,在肠内形成高渗,大量水分滞留在肠腔,使肠容积增大,肠管扩张,机械性的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影响,这与大黄有所不同,故不能久服。
上述两药,虽同为泻下药,但作用机理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因此,在使用方法上也有所不同,生大黄用于致泻,入煎剂应后下或沸水冲泡,不宜久煎,因为蒽甙在水中久煎易水解成致泻力很弱的甙元,同时鞣质含量升高,泻后反产生继发性便秘。
芒硝用于泻下,只宜冲服,不入煎剂,其原因是硫酸钠属离子型无机化合物,如与其它药物同煎,一则可能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二则使溶液饱和,其它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只宜直接冲服为佳。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或是其原有的化学成分,都影响着中药的疗效。
随着科学的发展,中药新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发掘,使中药治疗疾病的前途更加辽阔。
因此,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掌握和熟悉中药的化学成分对有效治疗各种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Z (本文校对:黄常寨 收稿日期: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