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最新范文

合集下载

2024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2024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1、根据矿体宽度、采矿方法和矿岩稳固情况,合理确定和控制采幅、采高及采场允许暴露面积。

2、建立采场管理制度,采场应设专职撬毛工负责顶板管理工作。

班组长、安全员、撬毛工应经常检查顶板的稳固情况,及时处理顶板毛石,撬不下来的大块毛石,可用炸药崩掉或用木顶子临时支护。

3、充填法的采场控顶高度应根据矿岩稳固性和装运设备等条件确定。

人工分层充填法采场的控顶高度不大于2.5m.4、缓倾斜矿体的空场法采场,不允许破坏上盘围岩,以保护顶板稳固。

5、采场顶板在采矿过程中,要求成拱形,严禁采成锅底形。

采场项板不稳定时,必须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6、在采矿过程中,采场内的规则矿柱和矿壁要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对比较松软的顶板,必须进行规则的临时支护。

对比较稳固的顶板,应根据顶板的变化情况,进行不规则的局部支护;顶柱两端必须加垫板并加楔子打紧打牢。

7、采场爆破后,必须从安全出口一端向另一端认真的撬净毛石,撬不下来的大块毛石,可用炸药崩掉或用木顶子临时支护,必要时打木垛。

8、采场顶板较松软时,凿岩炮孔布置应以平压孔为主,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从采场两端向中央平压。

9、回采过程中,如顶板和矿体形状发生特殊变化时,应暂停作业,待确定支护及回采方案后,再进行下步回采作业。

10、井巷工程施工中,应根据顶板岩石的稳固程度、岩石破碎程度,采取不同的支护方式,如木顶支护、木棚支护、钢支护等,严重时应采取锚杆支护、喷锚网支护或钢筋砼支护等。

11、在不稳固的岩层中掘进井巷,应进行及时支护,中途停止掘进时,支护应及时跟至作业面。

2024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二)____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网络安全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空间中,各种犯罪活动频频发生,诸如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网络盗窃等各种违法行为层出不穷。

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安全,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分级管理制度,以规范各类网络主体的行为,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3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3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____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指挥处理;生产技术科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两次。

2、Ⅱ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处长、坑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环处或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Ⅲ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井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保障非煤矿山生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非煤矿山的顶板分级管理。

第三条顶板分级管理范围包括矿山顶板的分级评价、监测和管理。

第四条顶板分级管理的原则是科学、安全、合理、高效。

第五条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操作、严格制度执行。

第二章顶板分级评价第六条顶板分级评价是对矿山顶板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第七条顶板分级评价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价结果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八条顶板分级评价的方法包括实地勘查、测量和文献调查等。

第九条顶板分级评价的指标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力学参数、应力分布等。

第十条顶板分级评价应当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顶板分级监测第十一条顶板分级监测是对矿山顶板稳定性和变形情况的实时监测。

第十二条顶板分级监测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监测结果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十三条顶板分级监测的方法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等。

第十四条顶板分级监测的指标包括顶板变形、顶板位移等。

第十五条顶板分级监测应当按照矿山实际情况和顶板分级评价结果确定监测频次。

第十六条发现顶板变形或位移超过预警值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顶板分级管理第十七条顶板分级管理是对矿山顶板分级评价和监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措施和方案的过程。

第十八条顶板分级管理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十九条顶板分级管理应当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和顶板分级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案。

第二十条顶板分级管理的措施和方案包括调整工作面布局、加强支护措施和加大巡查力度等。

第二十一条顶板分级管理应当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和顶板分级评价结果定期进行复评。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二十二条矿务局应当加强对矿山的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十三条矿业部门应当加强对矿山顶板分级评价和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概述非煤矿山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其顶板的稳定性是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顶板稳定,降低顶板事故发生的概率,制定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此制度旨在规范顶板管理,区分矿区内顶板风险程度,依据不同等级顶板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促进非煤矿山生产安全的稳步提升。

二、管理实施1. 分级标准(1)A级顶板:统一要求完善I级支护措施,单孔离层煤岩厚度大于1.5m,石门板跨距大于10m,原生构造发育,岩性良好,地应力小于2.5Mpa;(2)B级顶板:单孔离层煤岩厚度大于1.2m,石门板跨距大于8m,原生构造较发育,岩性较好,地应力在2.5Mpa以上,且不具备A级顶板条件;(3)C级顶板:单孔离层煤岩厚度大于1m,石门板跨距大于6m,原生构造较发育,岩性较差,略带弱化、风化,地应力在3.0Mpa以上,且不具备A、B级顶板条件。

2. 安全措施(1)A级顶板:采用杆锚、盘扣钢支撑措施,两点全断层加装其他钢材支撑;(2)B级顶板:采用杆锚、盘扣钢支撑措施,填筑矸石,加装部分其他钢材支撑;(3)C级顶板:采用杆锚支撑措施,填筑矸石,分块持续性支撑,加强巷道支护;3. 管理要求(1)对于新掘进工作面的顶板,应进行初次分级,并依照级别实行相应的安全措施;(2)采用杆锚、盘扣钢支撑措施时,杆、锚、盘、扣应坚固可靠,切勿有脱落或松动现象;(3)分块支撑时,需保证每块支撑基底稳定可靠,且每块之间能够互相支撑,确保岩体的内部结构稳定。

三、安全教育为提升非煤矿山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顶板事故发生率,各单位应开展知识宣传教育,并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安全演习等活动。

同时,要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严格落实检查、验收、指导、审核、监督的工作职责,确保顶板分级和安全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四、制度评估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行,应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更好地保证制度落实的质量和有效性。

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条矿属各单位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____)和局【____】(64)号文中《顶板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对井巷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使之符合设计和规程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健全顶板管理组织,明确职责:1、井下各单位必须成立顶板管理小组;2、顶板管理小组职责:①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本单位顶板管理制度,划定各施工组队的顶板管理范围;②负责对本单位各巷道的检撬工作;③确定对危险巷道的维护,参与措施的制定及落实;④有权停止在不安全顶板条件下的各种作业,并及时汇报;⑤爆破作业后,要对爆破区域的顶板进行认真的检撬。

第三条顶板管理分级范围:1、掘进工作面____米以内归施工班组管理,班组必须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推广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的成巷工艺,并对顶板认真检撬;2、掘进工作面____米以外的顶板归顶板管理小组管理并负责检撬;3、采场顶板,由在该采场施工的组队负责检撬(包括中深孔施工的组队);4、其他作业地点,包括支护、维修等施工,使用班组负责本工作地点顶板的管理;5、井下其他单位,负责所在施工地的顶板管理,必须按规程要求对所施工巷道进行认真检撬,遇有问题,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条巷道检查与顶板维护:1、施工组对所施工地点的顶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采区应对本单位施工场地顶板每天检查一次,对在矽卡岩、破碎带中施工和所使用的原支护巷道应随时检查,采区安全员和安全科的安检人员对巷道顶板应及时检查,并详细填写检查记录和处理意见,报送有关领导和部门;2、所有井巷工程及采场设计,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护设计,设计必须经矿生产技术计划科、安全科、质检科、总工程师批准。

井巷工程施工中,遇断层、矿岩接触带等破碎地段必须进行支护,必须要有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中遇有岩石不稳固地段时,采区要有专人负责对该地段的维护,并明确责任人,否则不准施工;3、在井巷掘进施工中,遇到岩质破碎,有淋水或采场大面积地压活动有危险预兆,必须立即停止作业,由矿有关部门和采区组织共同制定施工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4、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根据地质资料及原设计,认真编写《施工作业证》,施工中如有矽卡岩,作业证中要有专门说明,并要有可靠的维护措施,作业证经有关部门审批后,由施工技术人员认真交底,施工人员必须按施工要求施工,不得违反施工作业证中有关规定;5、采区地测技术人员应及时跟追掘进作业面开展地质素描及编录工作,并向地质测量科、采区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地下矿山采场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50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指挥处理;生产技术科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两次。

2、Ⅱ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处长、坑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环处或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Ⅲ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井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顶板是矿井工作面上方的岩层,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和正常生产。

为了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采取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总体要求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是保证矿井顶板的安全稳定,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的正常生产。

三、管理机构和责任1. 矿长承担整个矿山顶板分级管理的责任,负责制定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2. 矿井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检查,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3. 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四、分级标准顶板分级标准是基于矿层的稳定性,以及采矿方法、工作面长度、支护形式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划分。

1.一级顶板:采用机械化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较好,无任何禁止性限制;2.二级顶板:采用钢架支护方式,矿层较稳定,工作面长度不超过500米,需要限定顶底板的最大跨度;3.三级顶板:采用木架支护或类似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一般,工作面长度不超过300米,需要限制工作面的推进速度;4.四级顶板:采用木架支护或类似支护方式,矿层稳定性较差,工作面长度不超过200米,需要限制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顶底板的跨度以及火炮爆破等作业;5.五级顶板:矿层极不稳定,需要采用封闭式支护方式,工作面长度不超过100米,需要限定工作面的推进速度、顶底板的跨度以及火炮爆破等作业。

五、管理措施为了确保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以下管理措施应得到遵守和执行:1. 建立健全顶板分级管理档案,记录每个工作面的顶板分级情况和采取的支护措施;2. 每个工作面在进行顶板支护前,必须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确定应采取的支护措施和工作面的分级;3. 严格按照工作面分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和限制措施;4. 定期对工作面进行巡视和检查,以确保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工作面的稳定性;5. 在采取顶板爆破作业时,需严格按照相应分级管理要求,制定详细的爆破方案并执行;6. 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工作面,应立即停工,并进行紧急处理和整改;7. 定期组织顶板分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分析实践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2023年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简介:随着我国矿业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程度的增加,非煤矿山的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了关注。

作为非煤矿山中的重要部分,顶板稳定性是影响矿山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煤矿山的安全性,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一、背景:随着非煤矿山开采程度的加深,顶板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顶板事故频发。

为了加强对非煤矿山顶板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矿山的安全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二、目的:制定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矿山顶板的评价标准和分类标准,确保矿山的顶板稳定性,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三、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顶板分级标准:根据矿山的地质条件、岩层结构、开采方法等因素,将矿山顶板分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等级。

a. A级:顶板稳定性较好,无明显裂缝、块体松动等情况。

b. B级:顶板稳定性一般,存在轻微的裂缝、块体松动等情况,但不会对矿山的安全造成明显影响。

c. C级:顶板稳定性差,存在明显的裂缝、块体松动等情况,对矿山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 分级管理要求:a. A级顶板: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清理顶板上的松动物体,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b. B级顶板:加强巡检频率,及时处理顶板上的裂缝和松动块体,确保顶板的稳定性。

c. C级顶板:限制作业范围,加强巡检和监测,安排专人定期进行顶板支护和加固,确保顶板的安全稳定。

3. 顶板管理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顶板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顶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4. 顶板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顶板监测与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5. 顶板管理培训:加强对矿山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顶板管理培训,提高其顶板管理能力和安全意识。

四、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1. 制度的实施应考虑到矿山的特殊情况,组建专门的顶板管理团队,负责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矿山安全】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矿山安全】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50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指挥处理;生产技术科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两次。

2、Ⅱ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处长、坑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环处或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Ⅲ级顶板的检查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井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标准版本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3457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标准版本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管理制度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50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4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4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非煤矿山矿区顶板管理。

第三条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体系,确保矿山顶板的稳定性,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非煤矿山矿区的顶板分级管理应以安全为前提,科学合理,预防为主。

第五条非煤矿山矿区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矿区顶板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六条顶板分级管理工作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顶板工作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章顶板分级的原则第七条顶板分级的原则是科学、合理、稳定、综合考虑。

第八条顶板分级管理应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分级指标和分级标准。

第九条顶板分级管理应分层进行,根据顶板的稳定性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

第十条顶板分级管理应结合矿山的生产工艺和安全措施,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

第三章顶板分级管理的内容第十一条顶板分级管理的内容包括顶板分级指标、分级标准、分级方法和分级结果。

第十二条顶板分级指标应包括顶板的厚度、完整度、层位、岩性、透水性等。

第十三条顶板分级标准应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第十四条顶板分级方法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质灾害评价、工程检测等。

第十五条顶板分级结果应明确具体的级别区分,包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别。

第四章顶板分级管理的程序第十六条顶板分级管理的程序包括顶板调查、顶板评价、顶板分级和顶板监测。

第十七条顶板调查应包括实地勘探、地质灾害评价和工程检测等内容。

第十八条顶板评价应根据顶板调查的结果,综合考虑分级指标和分级标准,评价顶板的稳定性。

第十九条顶板分级应根据顶板评价的结果,将矿区分为不同的级别,并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二十条顶板监测应通过建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矿区顶板的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顶板分级管理的责任第二十一条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顶板分级管理机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概述矿山顶板是指矿山开采区上方的地层,一般由岩石、煤层、采空区和夹层构成。

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将矿山顶板依照安全等级分级管理,订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保障矿山安全开采和人员安全。

二、分级标准(一)依照掌控层厚度和性质分级1. 一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大于6米,坚硬不易碎裂、不易变形的岩层;2. 二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在4米至6米之间,硬度适中、不易变形的岩层;3. 三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在2米至4米之间,简单变形、但不致垮落的岩层或采空区;4. 四级顶板:掌控层厚度小于2米或者无掌控层,易于碎裂或者已经碎裂的岩层或采空区。

(二)依照地应力分级1. 一级顶板:地应力大于5.0MPa;2. 二级顶板:地应力在4.0MPa至5.0MPa之间;3. 三级顶板:地应力在3.0MPa至4.0MPa之间;4. 四级顶板:地应力小于3.0MPa。

(三)依照顶板地质构造分级1. 一级顶板:岩性优良,断层发育少或者没有,地质构造稳定;2. 二级顶板:岩性一般,断层不发育或者较少,结构相对稳定;3. 三级顶板:岩性差,断层发育、节理密集,地质构造较不稳定;4. 四级顶板:岩性极差,煤体中有水注和泥沙,地质构造特别不稳定。

三、管理制度(一)一级顶板管理1. 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测制度,对一级顶板进行地应力、岩石质量、岩石变形等方面的监测;2. 建立安全监察制度,实行24小时监测,对发觉的问题适时进行处理;3.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4. 在岩石质量较好的地方,可以进行现场冲击试验,以进一步检测地层的稳定性;5. 建立专门的顶板管理机构,负责顶板管理和维护。

(二)二级顶板管理1. 检查和监测顶板状态,并实行适时有效的整治措施;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3. 对顶板质量低的地方,实行支撑措施加以强化;4. 面上部分采纳锚杆锚固措施,以加强顶板稳定性;5. 加强通风管理,适时发觉顶板状态更改的预兆。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对非煤矿山顶板进行分级管理,以确保矿山顶板安全,防止顶板事故发生的一种管理制度。

矿山顶板安全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正常生产。

随着我国非煤矿山数量的增加和开采深度的加大,顶板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建立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1. 成立顶板分级管理组织机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组织机构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安全、技术、生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组织机构负责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顶板分级管理、监督考核顶板安全等工作。

2. 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矿山实际情况,制定顶板分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顶板分级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责任等。

3. 开展顶板分级评估根据矿山顶板地质条件、开采工艺、生产规模等因素,对矿山顶板进行分级评估。

顶板分级评估应包括顶板稳定性、顶板支护方式、顶板安全防护措施等方面。

4. 制定顶板分级管理措施根据顶板分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顶板分级管理措施,包括顶板监测、顶板支护、顶板应急预案等。

二、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1. 顶板监测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顶板监测制度,定期对矿山顶板进行监测,掌握顶板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顶板安全隐患。

监测内容包括顶板位移、裂缝、弯曲等。

2. 顶板支护根据矿山顶板分级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顶板支护措施,确保矿山顶板稳定。

顶板支护措施可包括锚杆、锚索、钢架、木架等。

3. 顶板应急预案矿山企业应制定顶板应急预案,明确顶板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救援措施、责任分工等。

应急预案应定期组织演练,提高矿山应对顶板事故的能力。

4. 顶板安全防护设施矿山企业应加强顶板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包括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搭建防护网、设置避难硐室等。

三、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考核1. 企业内部监督矿山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了确保非煤矿山顶板的安全稳定,保护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非煤矿山企业的顶板管理工作。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三条安全第一顶板管理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安全第一,矿山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煤矿安全规定,落实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第四条分级管理非煤矿山顶板应当按照其稳定性进行分级管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第五条岗位责任制矿山企业应当明确各岗位的顶板管理责任,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管理职责,并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

第六条技术先导矿山企业应当重视技术研究和创新,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提高顶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七条预防为主矿山企业应当以预防为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

第三章分级管理制度第八条分级标准非煤矿山顶板分级按照其稳定性、地质条件、工艺要求等因素进行分级。

分为 A、B、C、D 四个级别。

第九条管理措施不同级别的顶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如下:(一)A 级顶板:要设置专门的顶板巡检员,对顶板进行实时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顶板问题。

严禁人员和设备在顶板状况不明的区域工作。

(二)B 级顶板:要定期进行顶板稳定性的监测,及时采取支护和加固措施。

严禁人员和设备在未采取相应措施的区域工作。

(三)C 级顶板:在工作面进行顶板支护时,要采用先进的支护技术和设备,保证顶板的稳定性。

工作面严禁继续开采,直到顶板支护措施完成。

(四)D 级顶板:严禁开展开采作业,顶板应立即进行支护和加固,并尽快采取稳定措施。

第十条顶板管理日志矿山企业应当建立顶板管理日志,并按照要求进行填写和保存,重要信息要及时上报。

第四章安全培训和监督第十一条安全培训矿山企业应当定期组织顶板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顶板管理的专业水平,掌握最新的安全技术。

第十二条安全监督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对顶板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是指针对非煤矿山的顶板情况,根据地质条件、顶板稳定性等因素,将矿山顶板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定,以确保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安全和顶板稳定。

下面是一个简要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内容:
1. 分级标准:根据地质条件、岩体性质及动态变化等因素,将矿山顶板分为稳定、有局部变形迹象、有明显变形迹象三个等级。

2. 管理措施:
- 稳定顶板:对于稳定的顶板,要定期进行巡视和监测,并确保支护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严格控制爆破、控制地压等作业活动,以减少对顶板的影响。

- 有局部变形迹象的顶板:对于有局部变形迹象的顶板,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和支护,确保矿工的安全。

同时要对矿山开采进行合理布置,减少对顶板的进一步变形和破坏。

- 有明显变形迹象的顶板:对于有明显变形迹象的顶板,需要立即停止开采作业,并进行全面的治理和加固。

同时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以恢复顶板的稳定性。

3. 管理规定: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包括巡视频率、监测指标和方法、支护措施、预警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在顶板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4. 培训和教育:加强矿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其对顶板管理的认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体系,增强矿工的安全意识。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和效益,减少事故的发生,保护环境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非煤矿山是指除煤矿外的其他矿山,其开采过程中顶板稳定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为了规范非煤矿山顶板管理工作,保障矿工安全,制定了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非煤矿山的顶板管理工作。

三、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原则:顶板管理工作必须始终将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操作。

2. 预防为主原则: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减少矿工伤亡事故。

3. 综合治理原则:将预防措施、监测评估、技术支撑和紧急处理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顶板管理体系。

4. 职责明确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岗位责任制,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四、顶板分级管理1. 分级标准:根据矿山顶板的条件和风险程度,将顶板分为A 级、B级和C级。

A级:顶板条件好,无明显裂隙和变形,没有倾悬的岩块,无明显地应力的矿山。

B级:顶板条件一般,存在少量裂隙和变形,有倾悬的岩块,地应力较大的矿山。

C级:顶板条件差,存在严重裂隙和变形,有大量倾悬的岩块,地应力较大的矿山。

2. 监测评估:对不同级别的顶板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顶板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顶板的管理级别。

A级顶板: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评估。

B级顶板: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评估。

C级顶板:每周进行一次监测评估。

3. 预防措施:A级顶板:加强巷道支护工作,同时定期检查支护设施的完好性。

B级顶板:增加支护力量,增加支护设施的数量和稳定性。

C级顶板:采取更加严格的支护措施,如地压控制爆炸、钢梁支撑等。

4. 技术支撑: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加强顶板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非煤矿山的顶板管理水平。

5. 紧急处理:在顶板事故发生时,要及时组织抢险救援,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并做好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以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六、责任与考核1. 建立非煤矿山顶板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并落实岗位责任。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一、引言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障矿井作业安全,合理安排和管理顶板,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预防事故的扩大和蔓延,提高矿井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具体措施。

本文将就2023年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二、背景矿井作业是一项高风险行业,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

尤其是顶板,作为矿井作业中最为脆弱的部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为了加强对顶板的管理,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的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三、制度内容1.分级标准(1)顶板稳定性分级标准:根据顶板的稳定性,将顶板分为A级(极好)、B级(良好)、C级(一般)、D级(较差)等四级。

分级评定主要考虑顶板的结构、地质构造、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

(2)支护设施分级标准:根据矿井支护设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将支护设施分为A级(完好有效)、B级(较好)、C级(一般有效)、D级(无效)等四级。

2.分级管理要求(1)顶板稳定性分级要求:根据不同的顶板分级,作出相应的措施和安排。

对于A级顶板,可以采用随时制定的支护方案;对于B级顶板,应制定针对性的支护计划,并进行必要的监测;对于C级顶板,要加强支护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对于D级顶板,应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加固或更换。

(2)支护设施分级要求:根据矿井的不同地质条件和工艺要求,制定相应的支护设施分级要求。

同时,对支护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完好有效。

3.分级管理流程(1)顶板稳定性分级管理流程:包括顶板稳定性评估、分级确定、措施制定和执行监督等环节。

(2)支护设施分级管理流程:包括支护设施检查、分级评定、维护和管理等环节。

4.分级管理责任及考核(1)顶板稳定性分级管理责任:矿井负责人负责顶板分级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矿井技术部门负责评估和分级确定,矿井作业人员负责执行和监督。

(2)支护设施分级管理责任:矿井技术部门负责支护设施的检查和评定,矿井维护人员负责维护和管理,矿井作业人员负责支护设施的使用。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引言:近年来,非煤矿山事故频发,对矿山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由于非煤矿山的特殊性,矿山顶板的稳定性成为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有效管理和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管理原则、分级指标、管理措施等方面给出一套具体可行的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一、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顶板管理必须以保障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

2.科学合理原则:顶板分级管理必须依托于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3.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分级管理,及时发现顶板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处理,防患于未然。

4.综合治理原则:将顶板管理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协调、高效的管理模式。

二、分级指标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和划分。

1.岩层性质:考虑岩层的稳定性、强度、裂隙情况等因素,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个等级。

2.变形情况:考虑顶板的变形程度和承载能力,分为无变形、轻微变形和明显变形三个等级。

3.背景应力:考虑顶板的应力分布情况,分为均匀、偏大和不均匀三个等级。

4.开采影响:考虑采矿活动对顶板的影响程度,分为无影响、轻微影响和明显影响三个等级。

根据以上指标将非煤矿山顶板分为9个等级,分别为:稳定、无变形、背景应力均匀、无影响;稳定、无变形、背景应力不均匀、无影响;较稳定、轻微变形、背景应力均匀、无影响;较稳定、轻微变形、背景应力不均匀、无影响;不稳定、明显变形、背景应力均匀、轻微影响;不稳定、明显变形、背景应力不均匀、轻微影响;不稳定、明显变形、背景应力均匀、明显影响;不稳定、明显变形、背景应力不均匀、明显影响。

三、管理措施1.稳定等级的管理措施:(1)定期巡检顶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合理设置支护杆或支护网,加强顶板的稳定性。

(3)加强井下监控系统,及时监测顶板变化。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加强非煤矿山顶板管理,保障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制度。

二、目的和原则1.目的:确保非煤矿山顶板稳定,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

2.原则:科学合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责任落实。

三、分级管理内容1.顶板分级标准:根据顶板岩层稳定性评价结果,对非煤矿山进行分级管理。

设立A、B、C、D四个等级,等级越高,顶板稳定性越好。

2.顶板稳定性评价:对非煤矿山进行定期顶板稳定性评价,确定顶板等级。

评价结果由矿山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并向生产部门通报。

3.分级管理措施:(1)A级矿山:要求顶板支护设施齐全,备有坍落架、钢架等应急工具,设置专职监测人员进行顶板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处理。

(2)B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监测,建立顶板监测记录,设置专职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顶板异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3)C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巡查,定期检查顶板支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巡查记录。

(4)D级矿山:要求加强顶板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生产部门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责任分工1.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非煤矿山进行顶板稳定性评价,并确定各矿山的顶板等级。

2.生产部门负责根据顶板等级要求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并组织实施。

3.监测人员负责顶板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报告。

4.巡查人员负责定期巡查顶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记录。

五、处罚措施对违反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经济处罚、责任追究等。

六、附则1.顶板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应与其他相关制度相衔接,形成合力。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非煤矿山地质及安全管理部门所有,并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非煤矿山采场巷道帮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非煤矿山采场巷道帮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非煤矿山采场巷道帮顶板安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完善矿业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井下开采及施工单位的井下采场、巷道安全管理,消除潜在的事故隐患,特制定井下采场、巷道帮顶板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汉中市矿业公司所属的井下开采单位及外来承包、承租的施工(开采)单位。

第二章井下采场巷道帮顶板安全管理规定第三条井下开采及施工单位要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检撬工,并进行专业及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四条井下开采及施工单位要给检撬工配备良好的照明和检撬工具,并根据工具使用和现场实际需要定期更换、重新配备。

第五条井下检撬帮顶板作业时必须两人同时进行,一人照明及监护,一人进行检撬,严禁在没有照明及监护下单人进行检撬作业。

第六条严格执行井下采场、巷道帮顶板检查制度,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要实行日检查,值班长、代班长、专(兼)职检撬工要实行班检查,岗位作业人员要对本作业区进行随时检查。

第七条井下采场、巷道的检撬、处理、维护要与生产同步进行,要坚持检撬、处理、维护先行的原则。

第八条检查人员及检撬工发现问题当时能处理的立即处理,当时处理不了的报告当班值班长,当班能处理的不留到下一班处理,处理不了的要设警示标志并逐级上报。

威胁作业人员及设备安全的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出人员及设备。

第九条作业区域及矿岩破碎带破碎较严重,检撬人员经检撬后仍然无法保证作业人员及设备安全时,应停止作业并撤出人员及设备。

单位应设警示标志并逐级上报。

第十条井下开采及施工单位在帮顶板管理上要制定具体管理规定,做到区域划分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专(兼)职检撬工要对本单位所辖区域内的巷道帮顶板管理负责,严格按照规定对所辖区域的巷道帮顶板进行检撬,彻底清除帮顶板的浮石及危石。

第十一条作业人员进入井下采场、巷道作业前,对负责区域的采场、巷道帮顶板进行检撬,彻底清除帮顶的浮石及危石,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严禁顶毛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煤矿山顶板分级管理制度
一、采场顶板等级划分
为了对危险程度不同的采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做到突出重点,抓住一般,根据采场矿岩稳定情况进行顶板鉴定,分Ⅰ至Ⅲ级进行管理。

1、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Ⅰ级顶板
(1)采场内有大断层通过。

(2)采场内有较大断层通过且有交汇;
(3)层理、片理、节理特别发育;
(4)采场顶板暴露面积较大,矿石类型以片岩为主的;
(5)采场附近有空区或陷落区,可能对本采场构成影响的。

2、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列为Ⅱ级顶板
(1)采场内有断层通过,岩性以片岩为主;
(2)层理、片理、节理比较发育;
(3)采场处于大断层的下盘;
(4)矿体以片岩为主,片理、节理虽中等发育,但产状小于50度的。

3、Ⅲ级顶板:岩质坚固,层节理不发达,只有少数小断层。

二、顶板等级鉴定办法
生产探矿结束后,在提交B级矿块时,地质人员要根据矿块的矿岩性质及地质构造情况,按顶板等级鉴定标准,提出所提交的矿块的顶板等级,并在地质说明书中注明;采矿设计人员根据地质人员提供的地
质资料,在征求安全部门的意见后确定该采场的顶板等级,并在设计说明书安全栏中说明;计划部门在下达月计划时,在计划中注明采场的顶板等级。

采场顶板揭露后,矿岩性质及构造发生变化,顶板等级有必要进行调整时,经安全部门与设计人员协商后,由设计人员书面通知有关部门予以调整。

三、顶板检查
顶板检查的内容主要有:顶板等级划分是否合理,顶板有否异常变化,安全技术措施是否可靠及执行情况等。

1、I级顶板的检查
安全员每班至少检查一次,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监督处理;班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

若安全情况特别不好,应在现场指挥处理;生产技术科长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两次。

2、Ⅱ级顶板的检查
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生产处长、坑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环处或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3、Ⅲ级顶板的检查
矿安全员、值班矿长每班至少检查一次;井长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坑口安全科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生产矿长主持参加Ⅰ级顶板采场安全现场会,制定出解决采场安全问题的措施;Ⅱ、Ⅲ级顶板采场安全现场会由矿安全主管部门主持;采场内作业人员至少有一名兼职安全员。

顶板检查方法,以查图、观察、敲帮问顶等方法,逐步采用新的现代化仪器进行观察。

各级管理人员要建立“采场检查日志”,将检查的情况及处理意见、结果记录在“日志”内,矿不定期的检查“日志”记录情况。

四、顶板支护标准
1、I级项极的支护
采用木垛和单支柱联合支护并各占支护面积的50%,每个木垛所支护的面积为20一30平方米,每个支柱所支护的面积为5-10平方米。

该级顶板的采杨木垛支护所支出的费用经安环处确认后,不列入单位生产成本。

2、Ⅱ级顶板的支护
主要采用单支柱支护,视情况加木垛支护,每个支柱所支护的面积为10一15平方米。

3、Ⅲ级顶板的支护
采用单支柱支护,每个支柱所支护的面积为15一20平方米。

根据顶板具体情况,决定支护位置并在规定的支护标准内合理地调整疏密网度,防止教条化和为应付标准而盲目的支护。

五、每个采场在提出设计时,地质和设计人员应对顶板的物理机械性质和安全程度进行鉴定并提出顶板管理措施。

六、采矿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采矿过程的顶板管理,在一般情况下,要遵守下列规定:
1、节理和滑面发育的松软矿石和矿岩暴露又较大的采场,不
能采用浅孔留矿法。

2、节理和滑面比较发育的绿泥石片岩和绢云母母片岩类型的顶板,其允许暴露面积最大不应超过200平方米;如超过200平方米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3、比较稳固的石英单脉或以石英单脉为主类型的顶板,其最大暴露面积不应超过320平方米;如超过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4、采场切割层应单独提出设计.暴露面积较大或松软,顶板应留有临时矿柱,采用分区切割,在平面图上应列出矿住位置、尺寸和形状。

七、切割施工时,除按设计留有临时矿柱外,还要随切割进展用木柱或木垛对顶板进行临时支护。

八、在切割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切割与漏斗开凿之间的关系,使之尽量接近。

九、切割层中临时矿柱的回采应随采矿和崩矿的推进逐步用中深孔一次崩掉。

十、采场顶板在采矿过程中,应求成拱形,严禁采成锅底形。

十一、在采矿过程中.对比较松软的顶板,必须进行规则的临时支护。

对比较稳固的顶板,应根据面板的变化情况,可进行不规则的局部支护;顶柱两端必须加垫板并加楔子打紧打牢。

十二、采场爆破后,必须从安全出口一端向另一端认真的撬浮石,撬不下来的大块浮石,可用炸药崩掉或用木柱临时支护,必要时打木垛。

十三、在同一矿房内,禁止凿岩和撬浮石平行作业。

十四、采场作业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十五、作业前必须首先进行全面的敲帮问顶,发生空响时要及时处理。

十六、采场顶板较松软,炮孔布置应以平孔为主,从一端向另一端或从采场两端向中央平压。

十七、回采过程中,如顶板和矿体形状发生特殊变化时,应暂停作业召开现场会议,临时确定回采方案和顶板维护管理办法。

十八、本制度解释权归生产技术部,自下月1日起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